浅谈《尚书》之古今文分歧
离扬:《尚书》辑佚辩证

《尚书》辑佚辩证作者:离扬2005.2.05 - 2005.3.20 首发于小隐历史在线2005.3.20 先秦史论坛业余观点,敬请指正与《诗经》并称的《尚书》在传统典籍中地位极高,但围绕《尚书》的故事也最多。
从两汉的今古文之争,到明清针对《古文尚书》的辨伪,其中迷案叠出,众说纷纭,至今仍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题目之一。
《尚书》传世版本源自东晋梅颐所献《古文尚书》。
因唐孔颖达采用该版本作《尚书正义》,梅本遂成为后世一切刻本的源头。
对《尚书》的真伪首先提出疑问的是宋代吴棫和朱熹。
朱熹最初的怀疑是因古文《尚书》文字浅显易读而起。
经明代梅鷟进一步论证后,至清阎若璩终于在《古文尚书疏证》中判定《古文尚书》为后人伪造。
《古文尚书》为伪作的观点一度成为学术界的定论。
但近代对此问题的大量研究显示,此前推测的一些潜在作伪者均有证据可以排除其作伪的可能。
有很多证据显示《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书传在梅氏之前就被人征引。
另一方面,有学者对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中的论据进行梳理,发现其中绝大多数论据在逻辑上是不充分的。
至此,在被定为伪书三百年后,《古文尚书》是否伪书重新又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问题。
然而,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却有相当大的困难。
因为有相当一批与此相关的文献其真实性同时也遭到质疑,并且几乎每一个关键问题上都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
这使得后来的研究者要寻找一个双方均能接受的逻辑立足点都很困难。
幸运的是在先秦典籍中存在着大量引用《尚书》的例子。
这些先秦的《尚书》引文在让我们得以一窥先秦《尚书》原貌之一斑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逻辑支点,使我们可以据此分析传世《尚书》和先秦《尚书》的相互关系。
考虑到《尚书》演变异常复杂,版本之间的演变关系及相关的传说本身都仍属待证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这些版本中选取一些参考点,以便对《尚书》版本演变过程作较深入的探求。
以下是我们在论述中所要用到的一些《尚书》版本:1. 孔子删《书》所定的《尚书》版本,也称为先秦本2. 伏生收集残简所定的《尚书》版本(包括彼此略有异文的欧阳、大小夏侯三家),也称为今文本3. 孔安国所献的《尚书》版本,也称为古文本4. 梅颐所献共五十八篇的《尚书》版本,也称为传世本或梅本这里,内容确知的版本只有梅本,其他版本都还仅仅是一个概念。
苏轼与王安石在《尚书》诠释上的分歧——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视角

的心无挂碍 , 否则 , 所谓的无心也就是麻木不仁。可
见, 苏轼无心思想虽来 自佛道思想的启迪 , 但是却融 进了儒家积极有为的 内容。他要求做 事符合义与
礼 , 义与礼 是 以人情 为基础 的 , 以苏轼 的这 个标 而 所 准归根 结 底 还 是 情 本 论 的标 准 。苏 轼 说 : 夫 圣 人 “
眇。 [(9) 说 :“ 之 可 名 言 者 ,皆 非 其 ”1P8 又 111 道
至 。 _‘ ”2 ]
… …
传》 他说 : 善者 自遂 , 中, “ 恶者 自亡。汤 岂有心哉?
应物而 已。 [ ” ] 苏轼还认为应物做到无心有一个
探 索 的过 程 , 有做 到 了“ 知 其所 以然 而然 ” 只 莫 的境
国家 经济 的不利局 面 而无法 顾及 老百姓 的感受 和 实
这就是无心。在《 东坡书传》 苏轼说道 :未尝作 中, “ 事也 , 以 义起 ; 尝 有 心 也 , 以 礼 作 。 [‘ 将 事 未 心 ” n ] 事情做得符合义与礼 , 我们就能在道义上做到真正
际处境 , 注定不会取得成功。而他的情本论从百姓 的实际和愿望出发来 办事 , 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切切 实实的利益 , 也一定会得到他们 的拥护。总之 , 苏轼
确州莘囿201202艺面面历万赢西而万一中国哲学苏轼与王安石在尚书诠释上的分歧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为视角胡金旺宜宾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宜宾644000摘要在对尚书的诠释中苏轼从应物合乎情理性所要遵循的标
麓 警列 国哲学
苏轼与王安石在 《 尚书》 诠释上 的分歧
5
知 , 个标 准就是 要没 有 私念 , 另 一 个标 准 就是 情 一 ④
及 民众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在苏轼看来 , 王安
《尚书》“六体”争议考析

《尚书》“六体”争议考析由古及今,学者对《尚书》“六体”意见各异,形成延续不断的《尚书》“六体”争议。
争议的内在动因与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这种联系的考察与辨析,既体现出中国古代经学、史学、文学间的紧密联系,又有助于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深入,具有很强的学术意义。
标签:《尚书》;六体;争议一、引言长期以来,学界提及《尚书》的文体分类,大多离不开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引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所云:道其常而作彝究者谓之“典”,陈其谋而成嘉猷者谓之“谟”,顺其理而迪之者谓之“训”,属其人而告之者谓之“诰”,即师众而誓之者谓之“誓”,因官使而命之者谓之“命”。
这一解释代表了学者对《尚书》“六体”的最普遍看法。
史实表明,《尚书》的“六体”说一直存在异议,诸多经学家与史学家参与了“六体”讨论。
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与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争议存在的原因并归结相应的学术意义。
二、“六体”争议考述最早对《尚书》体式进行正式分类的文字出现在《尚书大序》: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
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几百篇,所以恢弘治道,示人主以轨范也。
豫章内史梅赜献《古文尚书》,时间为东晋元帝间。
梅本《尚书》经宋人献疑、清人考证,终证为伪,其中新增的25篇经文及其注解和序文皆为伪造。
《尚书大序》非孔安国之作已成定谳,所以“典”、“谟”、“训”、“诰”、“誓”、“命”并列提出的时间是东晋初年。
随着梅本《尚书》正统地位的确立,“六体”说的地位也得以确定,“六体”之名成为治《书》者为《书》篇分类的一种标准,每每以这六种名称对《尚书》篇章予以“归类”。
然因《尚书大序》提出“六体”却并未明确给各篇归类,所以如何归类,要不要归类,便成了一个欲说还休、欲休还说的问题,由此带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不同评判与争议。
隋陆德明首先尝试解决《尚书大序》未给各篇定类的问题。
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区别

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区别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区别,这事儿可不是一般人能整明白的,得细细地品。
先说说这古文尚书吧,它就像咱们家老祖宗传下来的那本秘籍,字里行间透着股古香古色。
你想啊,古文尚书是用秦汉时期的文字写的,那时候的字就像是古董店里的宝贝,摸着都带劲。
记得我小时候,爷爷总爱拿出他那本古文尚书,眯着眼,摸着胡子,一边念一边摇头晃脑的,那叫一个陶醉啊。
他说:“这古文尚书啊,读起来就像是听老祖宗们在耳边絮叨,字字珠玑,句句金玉。
”可是呢,这古文尚书也不是人人都能读得懂的,就跟听老外说外国话一样,咱得学几句才行。
古文尚书里头,字写得龙飞凤舞,句式也复杂得像个迷宫,读起来得像破案一样,慢慢拼凑出个大概意思来。
记得有一回,我跟几个朋友聚在一起,打算读读这本书,结果一个个都像瞎子摸象,摸不着头脑,最后只能哈哈一笑,放弃了。
再来说说这今文尚书吧,这玩意儿就像是现代化改版的古文尚书,通俗易懂多了。
就像是把一份老菜谱用现代的语言重新写了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怎么做菜。
记得我有个朋友,他是学历史的,专门研究今文尚书。
他说:“今文尚书啊,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个老朋友讲故事,不用绞尽脑汁去解读,意思明明白白摆在那里。
”今文尚书的文字简洁,句式也直来直去,不拐弯抹角。
就像是把古文尚书里那些绕口的词儿换成了大白话,读起来顺溜多了。
有一次,我和那朋友一起读今文尚书,他念一句,我跟着念一句,感觉就像是在聊天,轻松自在。
不过呢,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可不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还在于内容的变化。
古文尚书里头,很多内容是经过后人整理和修改的,就像是老祖宗们传下来的故事,被后代人添油加醋,变得更加精彩。
今文尚书则更接近于原始的记录,像是当年的记者,原汁原味地把事情记下来。
我还记得有一回,我和那朋友去参加一个讨论会,专门聊这两本书的区别。
会上有个老教授,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慢条斯理地说:“古文尚书是后人对先秦思想的再创作,而今文尚书则是对先秦政治的直接记录。
尚书学·汉代的《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东汉《今文尚书》没落《古文尚书》兴起

尚书学·汉代的《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东汉《今文尚书》没落《古文尚书》兴起尚书学·汉代的《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东汉《今文尚书》没落《古文尚书》兴起东汉王朝仍扶植《今文尚书》,三家今文照旧立于学官,黜古文不立。
汉章帝时还仿石渠阁会议举行了一次白虎观会议,全力排斥古文家说,编成《白虎通义》,成为白伏生、夏侯始昌、董仲舒以来以阴阳五行说为指导的今文经学思想的大总汇,由国家进一步树立为官定正统思想的学说。
但今文经学日趋暮气沉沉,《后汉书·儒林传》说:“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总散,学舍颓败。
”今文经学完全腐败了。
加上今文经学本身已不足为危机四伏的汉王朝经济和政治问题找到出路,却利用帝王对图谶的重视,把自己经学的神学化方面更向恶性发展,编造出许多庸俗、浅薄、虚妄、迷信的谶纬,使阴阳五行说笼罩下的西汉今文学,进一步沉沦为更愚妄的谶纬笼罩下的东汉今文学,自然失去了较有正常头脑的人对它的信念,招致那些怀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儒家观点的知识分子的反感,何况东汉出现了好几位有学问有识力的古文经学家,相比之下,今文经学者虽仍据守着官学地位,但作为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起领导作用的一门经学,已无可挽回地趋于没落了。
今文经学没落,古文经学日益兴起,虽始终未获立于学官,但终于在学术上树立起自己的地位。
计东汉《古文尚书》家约可分下列三个系统:(1) 涂恽、刘歆门徒所传系统。
《汉书·儒林传》载了一个西汉古文传授系统,那是假的,由东汉古文家攀附编造的。
因西汉无古文传授,所攀附的始祖孔安国是今文博士,他所传门徒及其后代孔延年、孔霸、孔光也都是今文博士。
那攀附的系统最后一代王璜、涂恽则确以《古文尚书》与刘歆同仕王莽贵显。
所以这一传授系统实际当从涂恽本人及刘歆弟子开始(刘歆本人是今文夏侯氏学派)。
他们传的应是有逸十六篇的孔壁本。
《汉书·儒林传》及《后汉书》有关学者传载:涂恽传桑钦、贾徽,徽传其子贾逵。
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

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尚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政治文献,记录了古代统治者和智者们的治国经验和理念。
这些治国理念在古代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仍能从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中汲取经验,取之精华,以应对现代社会的治理挑战呢?本文将对尚书中的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的对比进行探讨。
一、儒家的治国理念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其治国理念也贯穿于尚书之中。
儒家强调仁爱、德行和礼仪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通过德行和礼仪来维护社会和谐。
这种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中的民主与法治有着相似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与法治被视为治理国家的基石。
民主包括人民的参与和表达自由,而法治则意味着以法律为准绳,无论是统治者还是百姓都要遵循法律。
与儒家思想中的强调仁爱、德行和礼仪相呼应,现代社会强调公正、平等和人权保护,这些都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因此,儒家的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的治理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二、法家的治国理念法家思想注重制度和法律的建设,主张以法治国、以法定治。
尚书中的法家治国理念也有着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古代,法家主张厉行法律制度,实施严谨的法治,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类似地,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也是治国治理的重要手段。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能够确保国家治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然而,与古代法家思想相比,现代社会的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和复杂。
现代法律更注重公平正义,尊重人权和自由。
法家思想在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有着重要意义,但不足以涵盖现代法律的各个方面,例如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还需要更加全面和灵活的法律体系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道家的治国理念尚书中的道家治国理念主张“无为而治”,并追求自然和谐。
道家认为,政府应顺应自然规律,提倡无为而治,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让自然秩序自行运转。
这一治国理念与现代社会中强调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的思想相契合。
《尚书》的古今文问题

《尚书》的古今文问题
邵毅平
【期刊名称】《图书馆杂志》
【年(卷),期】2005(24)8
【摘要】《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可以说是中国史学传统的开端。
但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尚书》,却已远非它诞生时的原貌,甚至也远非中古时人所看到的模样。
在《尚书》三千余年的流传史上,由于种种的天灾人祸,《尚书》的面貌曾经发生过几次巨大的变化,而古今文问题又是其中最纠缠难解的死结。
本文综合学者们的各种研究,对它们作了一番清理和介绍。
【总页数】4页(P76-79)
【关键词】《尚书》;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今文;历史文献;史学传统;天灾人祸;中国【作者】邵毅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1.04;B211
【相关文献】
1.《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尚书》辨伪与清今文经学及近代疑古思潮研究(上) [J], 邱志诚
2.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r——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J], 郑继娥
3.今文《尚书》方言古词研究 [J], 翟明女; 钱宗武
4.《尚书》研究的新突破──评《今文尚书语言研究》 [J], 王大年
5.清华简“■情”与今文《尚书》“密静”合证 [J], 高中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尚书与古代文学之联系

尚书与古代文学之联系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是一部记载了周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史书。
作为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尚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首先,尚书作为一部史书,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在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如《洪范》、《泰誓》等。
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尚书的作者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表达了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思考,展现了古代文学在传递情感、塑造形象和表达思想方面的独特功能。
其次,尚书还反映了古代文学与政治、伦理道德的密切关系。
在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政治、伦理道德的论述和思考。
这些论述和思考不仅仅是对古代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反映,更是对古代文学与政治、伦理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通过研读尚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学在塑造政治和伦理道德观念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文学对政治和伦理道德发展的影响。
此外,尚书还揭示了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宗教信仰的论述和思考。
这些论述和思考不仅仅是对古代宗教信仰的反映,更是对古代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通过研读尚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学在传播宗教信仰、弘扬宗教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文学对宗教信仰的塑造和传承的影响。
最后,尚书还反映了古代文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尚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和思考。
这些论述和思考不仅仅是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反映,更是对古代文学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
通过研读尚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学在推动社会发展、传承社会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古代文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综上所述,尚书与古代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研究尚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和功能,以及古代文学与政治、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学的精髓和发展古代文学的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尚书古今文和真伪

关于尚书古今文和真伪附件:《史记》关于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来历的记载片段。
·孔安国至临淮太守。
·伏生者,济南人也。
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
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於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其後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自此之後,鲁周霸、孔安国,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逸书得十馀篇,盖尚书滋多於是矣。
附件:《前汉》关于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来历的记载片段。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
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
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
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殴阳生。
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
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夏侯胜,其先夏侯都尉,从济南张生受《尚书》以传族子始昌。
始昌传胜,胜又事同郡□卿。
□卿者,倪宽门人。
胜传从兄子建,建又事欧阳高。
胜至长信少府,建太子太傅,自有传。
由是《尚书》有大小夏侯之学。
·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
遭巫蛊,未立于学官。
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
迁书载《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古文说。
附件:《隋书》关于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来历的记载片段。
·遭秦灭学,至汉,唯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
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
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倪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
文言文尚书探析

文言文尚书探析尚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史书,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尚书的起源、发展、内容特点以及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等方面进行探析。
一、尚书的起源和发展尚书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发动革命,推翻了暴虐的商朝,建立了周朝。
为了立国安邦,武王委派大臣集结周朝的法律、经济和政治等重要条例,编撰成书,以备后世参考。
这些书籍最初被称为“尚书”,取意即“记录、尊崇之书”。
随着时间的推移,尚书逐渐发展为一部体系完整、内容涵盖广泛的史书。
周朝、秦朝以及汉朝时期相继有人对尚书进行整理和修订,形成了《周书》、《秦书》、《汉书》等具体版本。
其中,《周书》是史书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尚书的重要依据。
二、尚书的内容特点尚书的内容丰富多样,既包括了法律条文,也包括了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尚书中的“尧典、舜典、禹贡”等三篇,记载了上古时期的君主治理经验和社会管理制度。
另外,《尚书》中的语言风格为典型的文言文,采用古代的文化、历史背景来进行叙述。
尚书通篇以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语言庄重严谨,注重辞章的工整和修辞的花样,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
三、尚书对历史研究的意义尚书作为古代史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尚书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来源。
从尚书中可以了解到古代君主的治理思想、官员选拔制度、法律体系等内容,有助于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变迁。
其次,尚书中的一些典故和古代成语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文质彬彬”、“千锤百炼”等成语就源自于尚书中的文字记载,通过学习尚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
最后,尚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言文有着重要的影响。
尚书作为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对于文言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言文的典范和参照。
为什么说《尚书》的文章诘屈聱牙?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如何?

为什么说《尚书》的文章诘屈聱牙?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如何?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又有着丰富浩瀚的典籍宝藏和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载籍之一,也是我国散文的一个源头。
《尚书》,一般认为:“尚者,上也。
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
”(孔颖达《尚书正义·尚书序》)相传孔子曾整理过此书。
《汉书·艺文志》云:“《书》之所起远矣,孔子纂焉。
上断于尧,下迄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然而,这里所说的“百篇”与现传的出入较大。
现传《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共有五十八篇正文及一篇孔安国序,凡五十九篇。
它是唐代孔颖达等奉唐太宗敕命,以当时流布最广的、东晋时梅颐所献的所谓《古文尚书》为基础整理而成。
《尚书》的文字,唐代韩愈已感到“诘屈聱牙”(《进学解》)。
这是什么原因呢?考其原委,大致有如下数端:其一,渊源久远,语言古今迥异。
《尚书》五十八篇中,有《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
其中大部分被认为先秦时代的作品,如《盘庚》,依《史记·殷本纪》的说法,当是盘庚以后,小辛时代的作品,到唐朝韩愈时,也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距今则有三千三百余年了。
上古渺邈,所以其语言,不仅异于现代汉语,与一般习见的秦汉时代的古汉语也不同。
比如《尚书》中常常出现的“曰若”,“惟时”、“乃惟”等语气词,“丕显”等形容词,又比如《汤誓》中“今尔有众”,《盘庚》中“有众卒怠弗协”等在名词前冠以“有”字的用法,这在后代都是比较少见的。
此外,如《盘庚>等文告中,还杂以上古方言,这就更增添了阅读时的困难。
其二,版本沿革,文字多有误讹。
《尚书》自汉代以降,即作为儒家经典而被列于学官。
数千年来,传写剞劂,转辗变易,豕亥帝虎之误,篆隶真草之变,多有异同。
汉文帝时,广罗天下典籍。
伏生口述,晁错以隶书记录献上《尚书》二十八篇,后又得《秦誓》一篇,是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演变

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演变引言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两个重要篇目。
它们分别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反映了文字的演变和社会的变迁。
本文将从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的定义、特点和演变过程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古文尚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古文尚书是指《尚书》这一篇目在古代所保留的原文版本,它是由众多碎片和残卷组成的。
古文尚书的最早版本来自于秦朝的东汉时期,在此之后,各个朝代陆续补充了一些残卷。
这些残卷中的内容多为命令、法律、政令等,是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政治宣言和统治原则。
特点古文尚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古老:古文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其内容涉及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2.简练:古文尚书的语言简练明了,用词规范,字数较少,但信息密度高,往往能够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含义。
3.严肃:古文尚书的内容多为正式文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是古代统治者对国家事务的重要规定和文件。
今文尚书的定义与特点定义今文尚书是指《尚书》这一篇目在现代所使用的版本,它经过了多个朝代的整理和修订。
今文尚书采用了汉字的现代读音和规范用法,整理了古代碎片和残卷,并补充了一些现代发现的文献,使得尚书的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
特点今文尚书相较于古文尚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完整:今文尚书经过多次整理和补充,使得尚书的内容更加完整和系统,涵盖了更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政治、法律、历史、文化等。
2.规范:今文尚书采用了汉字的现代读音和规范用法,使得尚书的阅读更加方便和准确,避免了古代文献中存在的歧义和模糊之处。
3.学术研究:今文尚书作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古文尚书到今文尚书的演变过程古文尚书到今文尚书的演变过程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阶段:集成阶段在古代,尚书碎片和残卷被保存在多个地方,没有统一的整理和编纂标准。
《尚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尚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尚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原称《书》,汉代改称《尚书》。
浅谈《尚书》之古今文分歧

浅谈《尚书》之古今文分歧中国学术界史上影响最大、历时最长的一场争论无疑是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那场纵贯千余年的今古文之争。
而在这场空前的学术争论中,当属《尚书》之争论最为激烈……今古文经学派之争始兴于西汉而鼎盛于东汉。
西汉初期为适应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列《公羊春秋》等今文经书为官学,由是由董仲舒开创的今文经成为当时显学,开始了独霸时期。
古文经传虽经秦时焚毁和秦汉战乱,仍有很多留存于世。
至汉武帝时,朝廷已收集了大量先秦时代的经传古文本,《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故在西汉成帝年间,随父奉诏校秘书图书的刘歆就发现了用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字写成的《春秋左氏传》,经过精心研究,他认为这部《左氏春秋》传比当时已被立于学官的《公羊传》和《谷梁传》更好,因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
刘歆又引“左氏”传文释经,“转相发明”,在《春秋》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与此同时,发现于孔壁的《古文尚书》,《逸礼》,还有毛公的《毛诗》在社会上流传日广,并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因此,刘歆提出了立此四经博士的建议,然而那些抱有政治私心,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五经博士“或以《尚书》为备,或不肯置对”。
于是,刘歆作了篇《移让太常博士书》,借此谴责五经博士的“深闭自固”,冥顽不灵。
但因触动了当时政治利益集团,刘歆被迫外迁为官,“求出补吏”。
在这场今古文之争中,古文经派没有成功,但刘歆等人借此扩大了古文经的影响,促进了古文经在西汉时的传播,为之后的发展繁盛做了铺垫,刘歆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文经学派的宗师。
自此,古文经学派日益壮大,与今文经学派产生了巨大分歧,大致而言,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他们把孔子视为政治家、哲学家,是“受命”的“素王”。
《尚书》文字歧异成因说

文 字 歧 异 日见 加 剧
: “
,
例如 《 虞书
、
《尚书 》 文 字 歧 异 的 成 因 比 较 复 杂 们 认 为 主 要有 四 个 方 面
1
、 。
,
我
益樱 》 篇 有 这样 一 句 音
用
,
予 欲 闻六律 五声 八
,
在 治忽
“
以 出 纳五 言
,
汝听
。
”
史籍引
在治忽 七始华
”
三 个 字有 七 种 异 文
,
漆
,
的 古 写 体是
漆
。
汉人 又 喜 欢 把
郑 玄注 为 洗
始
、
黄 钟
、
林 钟
”
。
一
、
大 簇
,
、
南 吕
、
姑
“
“
泰 膝
采
”
字 写 成 来字
, 来” ) 写成 ’
。
汉郑 固 碑 的碑 文 就 把
应钟
、
龚 宾也
,
叮见
“
郑 玄是 把
”
七
“
”
字
, ,
“
来
”
”
的 形 体 与
”
当 作 古 代定 音 方 法
。
十 二律
”
根 沿成 习
“
都是 根 据 《 尚 书大 传》 的 郑 玄注 立 久 已 失 传 今本为 清 人 的
,
俗 字常 代 正 字
成
“
齐 道兴造 象 记 也 把
“ ”
,
漆
”
写
论的
辑本
。
最新证实传世两千年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最新证实传世两千年古文《尚书》确系“伪书”古老历史文献《尚书》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
然而,两千多年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
在清华大学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专家们看到了失传多年《尚书》的真正原貌,现今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系“伪书”。
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介绍,《尚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一百篇,这就是《尚书》的由来。
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挟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烧毁。
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被称为今文《尚书》。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
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一部《尚书》。
这部《尚书》共有58篇,包括今文《尚书》33篇、古文《尚书》25篇。
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就是根据梅赜所献版本编修。
中国宋、元、明、清的许多学者,都对梅赜所献的这本来历蹊跷的《尚书》产生疑问。
一些学者认为“《尚书》惟今文传自伏生口诵者为真,古文出自孔壁中者尽为后儒伪作”,清代学者阎若璩还专门写了一本《古文尚书疏证》,系统论证古文《尚书》为伪作。
但也有一些学者坚信东晋以来的古文《尚书》不伪,认为现存的古文《尚书》可能是根据秦火以后所传的零星断简,增补而成。
在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简”第一辑整理报告《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收录了《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共九篇简文。
陈桐生:论《尚书》非“照写口语”

陈桐生:论《尚书》非“照写口语”《尚书》的难读是人所共知的。
早在战国初年,十六岁的孔子之孙子思到宋国游学,宋大夫乐朔就对子思抱怨《尚书》“故作难知之辞”,年轻气盛的子思不去正面解答《尚书》语言为何难知,反而当面讽刺乐朔是“委巷之人”(棚户区居民)。
乐朔无辜受辱,率众围攻子思,幸有宋君出面,才救下子思一命。
子思的命虽然保下来了,但乐朔提出的《尚书》为何“故作难知之辞”的问题,当时无人能够解答,此后历两千多年仍然没有合理的答案。
尽管历代经师耗尽了脑力,但仍然没有人敢说全部读懂了《尚书》二十八篇文章。
连近代博学如王国维者,也声称“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
《尚书》语言为什么如此难懂呢?鲁迅、刘大杰对此有一个解释:《尚书》的难懂是由于用当时口语写成的,这些口语随着时代变迁而走向僵化,所以原本浅易的商周口语成了后人的语言难题。
刘大杰在谈到《尚书·商书》难懂时说:“难懂的原因,不是太文言,而是太白话。
因为用的大都是当时的口语,时间过久了,后代读起来就难懂了。
鲁迅说:‘《书经》有那么难读,似乎正可以作为照写口语的证据。
’(《门外文谈》)”。
在谈到《尚书·周书》时,刘大杰又说:“周诰佶屈聱牙,不容易懂,其实并非此中有奥妙的道理,也并非作者的文章特别高深,原因是周诰中的文辞,全是用当时的口语记录的文告和讲演。
记录以后,一直没有什么变动,于是那种言语渐渐随时代而僵化了。
”商周口语方言究竟是什么样的语言,由于古代没有录音设备,所以谁也说不清这个问题。
一方面人们无法了解商周口语的情形,另一方面《尚书》语言又确实佶屈聱牙,再加上鲁迅地位特殊,刘大杰是著名文学史专家,其他人也没有更好的解释,于是《尚书》“照写口语”的说法就成为现当代学术界流行的观点。
应该说《尚书》“照写口语”的观点多少反映了一些实际。
《尚书》的著述模式是:王侯就某一现实政治问题发表谈话,史官将其载之简帛,言论发表者的口语确实是《尚书》文字的最初依据。
从尚书角度分析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

从尚书角度分析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尚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它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等内容,对于研究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尚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揭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首先,尚书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周朝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背景。
尚书中记载了周朝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如尧舜禅让、夏商周三代的更替等。
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古代政权的更迭,也揭示了不同朝代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通过对尚书中历史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各个朝代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情况。
其次,尚书中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也反映了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
尚书中记载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等。
这些制度不仅是周朝的特点,也受到了周边诸侯国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往往在不同朝代之间传承与融合,吸收了各个朝代的优点,并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尚书中还记载了周朝的礼仪规范,如封爵制度、宗庙祭祀等。
这些礼仪规范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中都有所体现,反映了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特点。
此外,尚书中的文化传承与融合也体现在其语言文字方面。
尚书使用的是古代的文字形式,如甲骨文、金文等。
这些文字形式不仅是古代文化的遗产,也是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古代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演变与融合的过程,吸收了不同朝代的文字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字系统。
通过对尚书中文字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揭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最后,尚书还记录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尚书中记载了周朝的文化传统,如孝悌忠信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古代中国的各个朝代中都有所体现,反映了古代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通过对尚书中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观念,揭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
综上所述,通过对尚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情况。
经典常谈《尚书》3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古文尚书》还多次被冒名顶替…… 1. 西汉时期,张霸伪作《古文尚书》,被 汉成帝下到狱中。 2. 三国末年,王肃(司徒王朗的儿子,晋 文帝的岳父)“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 子》,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 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心思的。”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 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 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 晚周民间别体字。 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 孔家的主人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 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 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 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 家图书馆里。
《今文尚书》与《古文尚书》
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 《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西元六五三), 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成了标准 的官书,经学从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便 用的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 尊,……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 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伏生授经图
伏生与《尚书》
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 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 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 《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 了。 ……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 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 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 用隶书抄录,所以叫做《今文尚书》。
《尚书》的由来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 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 话。 ……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 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 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 “誓”……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 来查考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尚书》之古今文分歧
中国学术界史上影响最大、历时最长的一场争论无疑是今文经学派与古文经学派那场纵贯千余年的今古文之争。
而在这场空前的学术争论中,当属《尚书》之争论最为激烈……
今古文经学派之争始兴于西汉而鼎盛于东汉。
西汉初期为适应大一统的政治要求,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列《公羊春秋》等今文经书为官学,由是由董仲舒开创的今文经成为当时显学,开始了独霸时期。
古文经传虽经秦时焚毁和秦汉战乱,仍有很多留存于世。
至汉武帝时,朝廷已收集了大量先秦时代的经传古文本,《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故在西汉成帝年间,随父奉诏校秘书图书的刘歆就发现了用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字写成的《春秋左氏传》,经过精心研究,他认为这部《左氏春秋》传比当时已被立于学官的《公羊传》和《谷梁传》更好,因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而公羊,谷梁在七十子后,传闻之与亲见之,其详略不同”。
刘歆又引“左氏”传文释经,“转相发明”,在《春秋》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与此同时,发现于孔壁的《古文尚书》,《逸礼》,还有毛公的《毛诗》在社会上流传日广,并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因此,刘歆提出了立此四经博士的建议,然而那些抱有政治私心,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的五经博士“或以《尚书》为备,或不肯置对”。
于是,刘歆作了篇《移让太常博士书》,借此谴责五经博士的“深闭自固”,冥顽不灵。
但因触动了当时政治
利益集团,刘歆被迫外迁为官,“求出补吏”。
在这场今古文之争中,古文经派没有成功,但刘歆等人借此扩大了古文经的影响,促进了古文经在西汉时的传播,为之后的发展繁盛做了铺垫,刘歆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古文经学派的宗师。
自此,古文经学派日益壮大,与今文经学派产生了巨大分歧,大致而言,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他们把孔子视为政治家、哲学家,是“受命”的“素王”。
今文经学家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主张“通世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
如汉代今文经学家的研究往往就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作论证,而近代的今文经学家则更明显地利用今文经学来议论时政,“托古改制”。
古文经学家多认为六经是古代史籍,周公是“先圣”,而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先师”、历史学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
古文经学家注重经籍的整理、考订、训释,与现实政治关系相对要疏远一点。
此后千余年,古今文之争经历了东汉郑玄兼容古、今经学之长,两派界限归于泯灭。
时至宋朝又掀起了一场疑古思潮,直至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波澜壮阔的今古文之争中,最为激烈,也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尚书》之争……
《尚书》,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儒家五经之一,是中国最早的文献资料的汇编,其时代从尧、舜、禹经夏、商、西周到春秋中期。
作为上古文献,它成为其后两千多年时间里儒家学派政治
学说的基本经典;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它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
谈到《尚书》的今古文之争,不可不提的便是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秦人焚书,禁止《诗》、《书》和“百家语”,由此《尚书》大多佚失。
济南伏生藏《书》于壁中,秦亡之后教授《尚书》于齐鲁间,文帝召其入宫,因其年近九十,老不能行,于是命“掌故”晁错前往受书,得其二十九篇,以当时隶书写成,故曰今文《尚书》。
《汉书·艺文志》云:“武帝未,鲁共(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文也。
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碧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
”于孔壁之中发现的这本《尚书》,因其是以战国古文字书写的,故称其曰古文《尚书》。
孔子后人孔安国悉得古文《尚书》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孔安国献书于上,后因巫蛊之事,终未能立于学官。
不久安国卒,古文《尚书》遂藏于中秘,外人不复得见。
后刘歆欲立其为官学,关于《尚书》的今古文之辩由是展开……
《尚书》今文经共三家:伏生、大夏侯、小夏侯;古文经共一种:古文《尚书》。
今古文学派关于《尚书》的分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尚书》真伪问题。
今文经学家认为由伏生所传之书为真《尚书》,认为古文《尚书》系刘歆伪造;而古文经学家认为古文《尚书》为孔子所作,斥今文经为赢秦火焚之余,认为汉代距孔子之时已远,口耳相传难免出现讹误,而今文经学者“不思废绝之阙,苟因陋就寡,分文析字,繁言琐辞”,终未能彰显儒家道义。
如今,由于
清华简的出现,《尚书》之真伪业已昭然,但学术界纵贯千余载的争论并不是毫无意义,正是因为真伪之谜的困扰,才激发了中国学术界对《尚书》研究的无限热忱,才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史料遗产。
再者,我们不必太过纠结于《尚书》真伪的迷雾里,伪《尚书》也记载了上古历史,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充分认识和利用它的价值,充分发掘其中真实的、接近历史的部分。
二、对《尚书》的理解和应用不同。
今文经学者观《尚书》,以阐释微言大义为要,以求经世致用;而古文经学者观《尚书》,以训诂名物为主,注重发掘其中的史料价值,主张为治学而治学。
我认为《尚书》作为古籍,其所蕴含的道、理自是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其中的道、理,为经世致用也好,为训诂探史也罢,只要是有益与人,有所启发,那我们就应该充分汲取古人知识的精华。
也就是说对古籍我们要全面吸收。
三、今文经学家主张阐释《尚书》的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家主张通训诂、通大义。
因讲求微言大义,今文很繁琐,秦延君说《尚书》“尧典”二字,竞达十多万字。
说“曰若稽古”四字,多至三万字。
一部经书的章句,多至一百万字,少的也有几十万字。
苦学习《尚书》的人深受其苦。
光武帝自己在学今文时,也吃过这个苦头。
他当皇帝后,便令儒臣删五经章句作为太子的课本。
桓荣删欧阳氏《书经》,从四十万字删为二十三万字,桓郁又删为十二万字。
又,张奂删牟氏《尚书章句》四十五万字为九万字。
可见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废话。
《汉
书·艺文志》说:“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
”这确是打中了今文的弊病。
古文家主张通训诂,通大义,所以没有繁琐的弊病。
东汉时,“通人恶烦,羞学章句。
”由于今文的繁琐。
人们都不愿意学了。
对此,我认为古文经学家的通大义比较适用,微言大义不是全无益处,只是通大义的做法更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接受知识。
四、是否立古文《尚书》为官学,并设立博士官职。
刘歆当时欲立《古文尚书》、《毛诗》、《逸礼》、《左传》这四经博士,遭到了今文经学派的强烈反对。
我认为这是引发两汉时期古今文之争的重要原因,同时,这也反映了当学术依附于政治时所产生的恶果。
两汉时期,博士职位一直为今文经学所垄断,立古文经学便意味着今文经学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今文经博士的优势会受到挑战,这是他们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他们激烈反对。
所以才出现了刘歆作《移让太常博士书》的事件。
透过古今文经之争看中国学术界的历史,发人深省。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
学术界的百花园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术界的勃勃生机。
像两汉时期今古文学派的交互独霸,一来压制了另一方的发展,一来也使自身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这种权威式的学术风气无疑是学术界的毒虫,对于科学来说,是不应该人为的立“权威”的,那只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及学术自由。
当然,即使不立权威,“绝学”、“微学”的成长也不会是一帆风顺。
这样就要求有良知的学者能够发扬刘歆那种为“道”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人人都有“移让太常博士”的精神,这样才容易作出通天的“文章” !
学术始终要保留自己的那片净土,一旦出界,必受玷染。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以学术作为盾牌维护自己的统治,两汉时立五经博士,博士职位一直为今文经学所垄断,长期的优势地位使他们孤陋寡闻,怀私意、“专己守残”,“党同门,妒道真”,“不考实情,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这样的恶果正是由于学术依附于政治所引起的。
当然问题的关键可能还在于那种体制,正因为有了官学,有了博士制度,才有了既得利益,才有了被压抑的“野学”,才有了专横跋扈的“官学”。
缘此,我们一定要共同开垦出这块学术沃土,无需金风玉露,但求幽静清凉。
千百年的《尚书》之争还让我明白了,学术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不只可否理解为“学无止境”),我们要以开放的、创新的、辩证的心态去发掘我们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