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7月第29卷第7期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Jul.20lO Vol-29No.7

江苏泰兴方言中的古语词例释

徐小兵

(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江苏泰州225300

摘要:泰兴方言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a'r..--。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又有昊方言为基础,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古语词亦比较丰富。通过对泰兴方言古语词的考释,可以进一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吏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古代汉语;泰兴方言;古语词

中图分类号:H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201007—0125—04

江苏泰兴位于江苏中部,属于江淮方言通泰片, 是官话区东南角中的重要方言之一,是通泰方言中向通语(今天的普通话靠拢较快的一支。它介于江淮方言与吴方

言的交汇处,是历史较为悠久的方言之一。从历史上看,泰兴方言多与北方方言相通, 又有吴方言为基础,南北兼有。

泰兴古属海陵县地,汉至三国,这一带战乱不断,居民稀少。至永嘉丧乱后,西晋王朝崩溃,导致南北分裂,北方战乱连年,人口大量南迁。这一带居民大增,而且其来源绝大多数是来自山西等地。北方移民带来的北方话在这里扎根生存,逐渐取代了之前的吴语。鲁国尧先生认为,江淮之间和江南古为一体,吴语区本北抵淮河。永嘉

丧乱后,大量北方居民南迁,江淮问遂由吴语变为北方方言区。南京、扬州等地作为通邑大都,举争频仍,语言变化较快; 通泰地区僻处东南边缘,战争相对较少,保存了较多古代方言的特点o[1]132其中,大量古语词的存在,亦证明了这一观点。

古语词是指那些来源于古汉语词汇系统中,至今为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少用或不用,而在方言中仍在使用的词语。对方言古语词进行考释,不仅可以理清方言的历史层次,揭示它的发展规律,以今证古或古今互证,对方言史的研究也显得极为重要。如今,越来越多的方言学者开始对古语词进行研究, 这对汉语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下略举数例,对泰兴方言中的古语古义加以解释,揭示词语之演变规律。

一、唱喏

作揖,指双手合并拜神、佛、祖宗等,作频频点头状,或伴有祈祷语言。

唐代已见“唱喏”,意为“行礼答应,口中称‘喏”’(见《唐五代语言词典》54页。《敦煌变文集新书》中出现了多例,如“一蒙世尊呼命,四喜齐生, 便合唱喏而行”,“须达闻断,唱喏便归。”

宋时,“唱喏”指男子见人所行之礼,并出声致敬。如叶梦得《石林燕语》:“三衙内中见宰执,皆横杖于文德殿后,立廊阶下唱喏;宰相出,立阶揖之。” 苏辙《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访闻利一任定州总管日,曾入教场巡按,以不得军情,诸军并不唱喏,因此移真定总管。”后代亦多见,意义也可指不答话, 只行礼致敬。《宋史》志第七十二:“其契丹使副缀亲王班入。舍人通某甲以下,唱喏,班首奏圣躬万福。”

元曲里“唱喏”一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如元杂剧《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李德义云哥哥,我唱喏哩。嫂嫂,唱喏哩。(正末云呀,兄弟来了也。你不醉了也!(李德义云哥哥,这个妇人我与他唱

收稿日期:2010-05—17

作者简介:徐小兵(1978一 ,男,江苏泰兴人,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125・万方数据

喏,他怎么不还我的礼?好生不贤慧那。”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你那厮丁建阳身亡可也不驾车,去你那董卓跟前深唱喏。”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韩辅臣云您兄弟唱喏。(石府尹不礼科,云我也会唱喏。(韩辅臣云我下跪。(石府尹又不礼科,云我也会下跪。”此三例只指见面行礼。到明清时期,“唱喏”不仅仅可以指对人行礼,也可指对物行礼,呈现出虔诚、恭敬地意味。如《水浒全

传》:“王庆接了卦钱,对着炎炎的那轮红日,弯腰唱喏。”《西游记》:“把他那钻在草里睡觉,被啄木虫叮醒,朝石头唱喏,编造什么石头山、石头洞、铁叶门、有妖精的话,预先说了。”至清时,“唱喏”行礼方式已经跟磕头差不多了,如小说《续济公传》:“俺和尚最怕人向俺磕头唱喏的,立时便弄得个就同没有主意一样。”

今泰兴人对神、佛、祖宗致敬的方式有两种,即磕头和唱喏。唱喏是宋元以来“男人见人时行的礼节”[2]13的遗留,但也有变化,古代的“唱喏”的对象是活着的人,而泰兴方言中“唱喏”的对象是神、佛、祖宗、亡人等,常伴有祈祷之语。吴语该词也已演变为向祖宗亡人鬼神叩头跪拜∞J74,泰兴方言与之同。

二、新妇

泰兴方言中,“新妇”指儿媳妇。

“新妇”一词最早见于《战国策・卫策・卫人迎新妇》:“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 御日:‘借之。’新妇谓仆日:‘拊骖,无笞服。”’《吕氏春秋・审应览第六・不屈》:白圭告人日:“人有新取妇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竖子操蕉火而钜,新妇日:‘蕉火大钜’。入於门,门中有敛陷,新妇日:‘塞之!将伤人之足。’……”惠子闻之,日:“……父母之教子也,岂待久哉?何事比我於新妇乎?《诗》岂日‘恺悌新妇’哉?”以上各例均为“新婚妇女”义。

后汉时期“新妇”又可指“已婚妇女”,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石贤士神》:“时亦昏冥,遂上楼,与妇人栖宿。……楼上新妇,岂虚也哉!”王利器校注:“汉魏六朝人通称妇为新妇,故上文言妇,此又言新妇也。”其次才见于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

“新妇”指“儿媳”义最早用例盖始见于南北朝时期中土文献。南朝宋・范哗《后汉书・窦何列传 -】26・第五十九》:“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让向子妇叩头日:“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前为“子妇”,后为“新妇”,所指均为张让的儿媳。北齐《魏书》:“高氏素严,详每有微罪,常加责罚,以絮裹杖。……又杖其妃刘氏数十,云:‘新妇大家女,门户匹敌,何所畏也?而不检校夫婿。妇人皆妒,独不妒也!”’明・胡应麟在《少室由房笔丛》中明确地指出“新妇”有“儿媳”义:“今俗以新婚时,男称新郎, 女称新妇。考新妇之称,六朝亦然,而唐最为通行, 见诸史及稗官小说家,不胜发数,然主翁姑言!非主新嫁也。”所谓“主翁姑言”即“公婆称儿子的妻子为新妇”,这为“新妇”为何滋生出“儿媳”义提供了较为合理可靠的解释。清・黄生在《义府》中亦言:“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盖必当时谓初来者为新妇,习之既久,此称遂不复改耳。”“新妇”的“儿媳” 义就是在这个特定的语境中约定俗成了。

在后来语言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表示“儿媳”义的“新妇”使用频率增大,“儿媳”义反而成为了它的中心词义,到唐宋时期,这种用法极为广泛。唐・魏徽《隋书》:“前新妇本无病痛,忽尔暴亡,遣人投药, 致此天逝。”唐・李延寿《南史》:“其妇初亡,即以斗帐安余老妪。新妇初亡,我深疑使马嗣明药杀。”. 宋・普济《五灯会元・九顶清素禅师》:“僧问首山:‘如何是佛?’山日:‘新妇骑驴阿家牵。”明清时期文献,“新妇”一词已不多见,更常见的是“媳妇”一词。

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表示“儿媳”的“新妇”义已完全消失。泰兴方言中却保留了这个义项,口语中应用很广泛,赣方言、福州方言中也常见。

三、治

宰杀。泰兴方言杀鱼说“治鱼”。“治”作宰杀义,古代文献已见用例。《说文・刀部》:“劁,楚人谓治鱼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