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内容定义:花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市。

其规模可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水平;周围应该有永久性的农业区,城市的土地应该归公众所有,并由一个委员会委托。

他提议建立一个“城乡磁石”,将城市高效、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与乡村环境清新、如画的乡村风光结合起来,以摆脱当时城市发展面临的困难。

花园城市的理论模型: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六个扇形地区。

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在公园周围布置一圈玻璃廊道用作室内散步场所,与这条廊道连接的是一个个商店。

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林荫大道的两侧均为居住用地。

在居住建筑地区中,布置了学校和教堂。

在城区的最外圈建设有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城区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交通非常方便。

田园城市的主要特征:① 以区为城市的基本单位。

② 土地利用呈同心带状③ 放射状林荫主干道④具有145英亩的被水晶宫所包围的中央花园⑤ 农业区、工业区和居民区相结合,城乡结合,形成城乡一体化。

2.斑块、基质和廊道是景观结构的三要素?城市景观是由各种斑块、廊道、网络、基质以及景观体组成的?斑块是城市景观结构的基本功能单元,?廊道是城市景观流的基本通道,? 城市矩阵是景观要素和网络系统的生存基础,?斑块空间格局的对称性、交错性,时间过程的周期性、节律性等等都代表一种韵律?斑块排列成廊道形成的是一种线性韵律? 走廊被组合成一个网络,并与各种网格相结合,形成各种节奏,如方形、菱形、多边形、圆形等。

在基质层次上,可分为三类:绿色天然基质、白色人工基质和灰色天然人工混合基质。

3.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城:最早是指城墙,是建在居民聚居地四周的用来防守的高大围墙。

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学科2、生态环境因子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环境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3、生态规划生态规划是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遭破坏和一个部门的经济活动不给另一个部门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地域的利用。

4、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5、环境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总体。

包括非生物要素和人类以外的所有生物体6、环境平衡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内,若系统的输入等于输出,就出现平衡,叫做环境平衡或生态平衡7、环境效应指在人类活动或自然力作用于环境后所产生的正、负效果在环境系统中的响应8、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污染源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10、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是从整体出发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环境质量评价、制订环境质量标准、拟定环境规划的基础上,采取防治结合、人工处理和自然净化结合等措施,以技术、经济和法制手段,实施防治污染的最佳方案,以控制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11、种群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即在特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中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12、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13、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4、信息传递信息流指生态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及生命成分与环境之间的信息流动与反馈过程,是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形式。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1、城市化的定义: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问题实质上是生态学问题:(1)物流链很短,物质流动基本上是线性的,常常就是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是。

(4)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着重当前经济利益。

(5)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人们集中在一个相对密闭的有限空间内,自我驯化(self-domestication)。

3、生态学思想:4、生态位的定义: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5、城市生态位的定义: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6、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重点:7、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生态系统组成: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无生命类可分为三种,有生命类分为六种(一)无生命类:(1)无机物质(2)有机物质(3)各种自然因素(二)有生命类:(1)生产者(2)消费者(3)还原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属于异养生物。

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贮存库交换库(循环库)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是由无生命物质欲生命体构成的。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时间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这些特征与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相一致。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和链条,把生物与非生物紧密的结合起来,构成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中心的三大功能类群8、十分之一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则生产效率顺营养级逐级递减,也就是说能量流动过程中有90%的能量是损失了,这就是营养级不超过VI级的原因。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植物体内转移至草食动物体内时大约为总能量的1/10,而再转移到肉食动物体内时,为草食动物能量的1/10左右。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

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第一篇:城市生态学期末复习前言城市化(urbanization)—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是以城市空间范围内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联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由于人是城市中生命成分的主体, 因此也可以说, 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一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它们区分为:生产者(producer)、消费者(consumer)和分解者(decomposer)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功能,即物质生产、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十分之一定律——无论是初级生产还是次级生产过程,能量在传递或转变中总有一部分被耗散,通过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以热量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研究表明,食草动物摄食量中仅有10%~20%的能量转变为次级生产量。

R.L.Linderman(1942)通过大量的野外和室内实验,得出各营养级间能量转化效率平均为10%,这就是生态学中的所谓“十分之一定律”。

能量金字塔——食物链中上一个营养级总是依赖于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而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能满足于上一个营养级有限的消费者需要,致使营养级的能量呈阶梯状递减,于是形成了底部宽顶部窄的宝塔状,称作“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塔”(energy pyramid)。

演替的三个特征(Odum,1971)(1)演替是群落发展的有顺序过程,它有规律地向一定方向发展,因而是能预见的;(2)演替是由于物理环境改变的结果,但演替是受群落本身控制的;(3)演替一般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的顶点,在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常拥有最大的生物量和生物间共生功能。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一、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1.城市生态学的定义与特征
2.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结构
3.城市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城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
1.城市土地利用与覆盖
-城市土地利用形态与结构
-城市空间格局与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
2.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评估方法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与建设
3.城市气候与气候变化
-城市气候特征与影响因素
-城市气候变化的影响及调控
-城市气候适应策略与技术手段
4.城市水环境与水资源
-城市水循环与水资源利用
-城市水污染控制与治理
-城市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
5.城市环境污染与废物管理
-城市环境污染形成机制与治理
-城市废物产生与管理
-城市环境风险评估与应对对策
三、城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与样地分析
2.遥感与GIS技术在城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3.模型与模拟方法
4.空间统计与定量分析
5.案例研究与综合评价方法
四、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意义与应用
1.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2.支持城市规划与设计
3.保障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4.为城市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1.城市化进程对生态系统的压力
2.生态红线与生态保护优先
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转型
通过复习以上提纲,可以系统化地了解城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与应用。

同时,也需要理解城市生态学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以便对未来的城市生态学发展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见。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考点).doc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考点).doc

1、城市生态学: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和工程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的综合与融会,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3、种群统计参数:种群总体数量、种群生死过程和迁徙过程,以及年龄分布与性别比例。

4、生态平衡: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高度适应, 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长久保持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

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5、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6、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或者说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个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不断提高了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7、城市生态系统:指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8.oo城市气候: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

是在区域气候的背景上,经城市化之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不足以改变城市本身所处地理位置气候的一种局地气候。

12、“暗岛效应”:指由于城市空气污染使大气透明度减少和城市雨岛效应造成日照时间减少的现象。

13、城市热岛:城市内部气温比周围郊区高的现象。

14、雨岛:指空气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时,会诱导暴雨最大强度得落点位于市区及其下风方向从而形成雨岛15、热岛环流: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低压中心,并出现上升气流,到达一定高度则向四周下沉,继之再流向热岛中心,如此反复,形成一个缓慢的热岛环流,又称城市风系16、生态型建筑:满足有足够的居住面积、合理的空间分隔、充分的水电供应、良好的周围环境、便利的交通出行这些城市建筑基本要求,同时符合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生态要求,贯彻3R原则的建筑。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城市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城市: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 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 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特点, 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人类社会与地域空间的高度结合3.城市生态评价:根据生态系统的观点,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类自我驯化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5.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城市居民或城市人群.城市环境系统。

6.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自然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弱,容易出现环境污染等问题.7.城市范围内空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8.城市气候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城市覆盖层、城市边界层和市尾烟气层9.城市的辐射与日照:城市太阳总辐射较乡村少:污染物浓度大→直接辐射少→散射辐射多→总辐射少。

城市下垫面反射率小:冬季更是如此.反射率小意味着吸收率高。

总体说,城市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乡村差别不大。

城市日照总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小于乡村,大气污染物多,云雾多, 透明度小;热岛效应所引起的对流云经常出现。

城市内部日照地区差异明显。

10.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11.城市环境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完善功能区划,明确目标,注重提高生活功能区环境质量,保护好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环境问题,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污染源,实行全过程分析与控制);③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利用综合与系统分析技术.合理安排有限资金,使之产生最佳的环境效益);④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特别注意分析规划目标的可达性,规划措施的可实施性.在资金与技术水平约束下坚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方针);⑤强化管理(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使规划成为促进和落实“八项制度”的基础和先导)12.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与方法:环境调查;环境污染检测;模拟实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环境预测;治理规划(内容:环境污染评价;自然环境评价.美学评价.社会环境质量评价)13.城市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14.城市水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热污染,生物污染,有机物污染,无机物污染15.城市热岛效应:一种城市气温比郊区高的现象16.城市园林绿地:公共绿地,园林生产绿地,卫生防护绿地,风景旅游绿地,街道绿17.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形式:块状,网状,放射状,带状,环状,指状,放射环状,楔状.18.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包括城市区域内各种组成要素的结构组成及外观形态。

推荐-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精品

推荐-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精品

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P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环境承载力(P19)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人类生态学(P16)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生态位(P17)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生态学(P1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1.初级生产(P31)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次级生产(P35)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城市生态学复习材料(汇编)

城市生态学复习材料(汇编)

城市生态学复习材料(汇编)第一篇:城市生态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富,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2.霍华德的“田原城市”理论:每个城市规模不宜过大,约3.2万人包括周围2000公顷土地的农田和绿地森林,城市中心是花园,工业区设在城市的边缘,有便利的交通,整个城市像一座大花园,居民生活在安排合理、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

而建设这样的城市必须统一开发、经营和管理才能达到。

3.同心圆理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

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4.城市生态位的概念:是一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系(生产力水平、环境容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的集合。

5.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内容:6.食物链(网)原理(概念、原理内容)7.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内容:① 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② 各子系统功能的状态也取决于系统功能的状态③ 城市各个子系统具有自身的目标与发展趋势,作为个体存在,它们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④ 所以,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而是呈现出相生与相克的关系状态⑤ 因此,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8.第二篇:城市生态学复习《城市生态学》复习一、单项选择题1.陆地生态系统中以()的初级生产力最高。

A热带雨林B季雨林C常绿林D落叶林2.初级生产是无机物转化为()的过程。

A动物B植物C微生物D有机物3.鸟类在繁殖季节时,常伴有鲜艳色彩的羽毛或美妙动听的鸣叫等,这属于()信息传递方式。

《城市生态学》提纲和课后问答题

《城市生态学》提纲和课后问答题

《城市生态学》提纲和课后问答题第一篇:《城市生态学》提纲和课后问答题《城市生态学》提纲第一篇原理篇第一章生态学基础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1、生态学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动物学家E.Haeckel于1866年提出来的2、新定义的新含义:(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关系。

生命系统(一种生命单元):就是自然界具有一定结构和调节功能的生命单元,通常把生命系统分为基因、细胞、器官、个体、种群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六个水平。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特、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特,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核心1、生态系统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基本功能:(1)物质生产:主要是由绿色植物担当(2)物质循环(一种传递和转化方式);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特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和转化。

分室(compartment)或库(pool):物质循环过程中的环节储存库(reservoir pool,一个环节):容积大,特质流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成分的环节交换库或循环库(exchang or cycling pool,一个环节):容积小、物质流动较为活跃的环节库量(pool magnitude,一种数量单元):环节中的物质数量(3)能量流动(energy flow):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两大特征是:能量守恒定律和单方向性(4)信息传递分类:物理信息(一种信息):以物理传递过程为传递形式的信息,如光、声、电等化学信息(一种信息):借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物质而传递的信息信息素(一种物质):传递化学信息过程中所借用的传递物质第二章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第一节城市化概念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1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2、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大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地3、城市通常是按照人口统计学的标准划分的,规定一个最低的居民数量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1、生态学: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

2、生态因子: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它条件的总和。

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

3、生态系统: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5、城市生态学:是对人们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如何受其环境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6、城市生态系统: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地复合体。

7、城市生态规划: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

8、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9、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两大部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四个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非生物环境1、生态因子作用的方式(1)拮抗作用:拮抗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2)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这几种作用主要是非生物因子中的化合物对生物的毒性作用。

协同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超过单独作用之和,如王水。

叠加作用:共同作用时毒性等于单独作用之和。

增强作用:某化合物本身无毒,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使后者毒性增强。

(3)净化作用: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1、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通讯信息快捷,服务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区域,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3、食物链:指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4、食物网:指一个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5、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合成复杂的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也包括一些光合细菌。

6、消费者: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质为食的动物。

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

7、还原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性动物和腐生性动物。

8、次级生产:指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在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9、生态效率:就是输出和输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生产的物质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10、百分之十定律: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为10%,即生产效率顺着营养级逐级递减。

11、初级生产力:是能量被固定的速率,以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或干有机物来表示。

12、净初级生产力:在植物呼吸作用之后,剩余下来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固定的能量,或生产的有机物质。

13、生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14、主导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

15、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因子起作用(两种以上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毒性低于各化合物毒性之和)。

16、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等于或超过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

当某些化合物使机体对另一种化合物的吸收减少、排泄延缓、降解受阻或产生更大的代谢时,都可产生协同作用。

城市生态学_重点复习2023年修改整理

城市生态学_重点复习2023年修改整理

一、基本概念1、生态平衡;一个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这种状态叫生态平衡2、环境阻碍评价;又叫环境阻碍分析,指对建设项目、区域开发打算及国家政策实施后大概对环境造成的阻碍进行预测和估测。

3、都市景观;都市所有空间范围,或是都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4、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水平的和垂直的分布),种的时刻变化(发育、演替和季节性变化)是生态系统的结构特。

5、都市人口迁居;指都市中以住宅位置改变为标志的,都市地域范围的人口(往往是住户)移动。

6、都市生态位:是一个都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都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的集合。

7、都市:通过人类制造性劳动加工而拥有更高“价值”的人类物质、精神环境和财宝,是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场所和人类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是一类以人类占绝对优势的新型生态系统。

8、净化作用;指部分生态因子具有以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浓度的增加。

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三类。

9、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生物 的耐受性接近或达到极限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直同意到限制、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0、都市生态系统;都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筑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

11、都市地质灾难;是地壳动力地质作用及岩石圈表层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阻碍下,使都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及财宝遭受损失的现象。

12、都市林业;指都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都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利用都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筑、经营和利用都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13、人工环境;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

城市生态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P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环境承载力(P19)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人类生态学(P16)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生态位(P17)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生态学(P1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9.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1.初级生产(P31)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次级生产(P35)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城市生态学(P1)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制;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

2.环境承载力(P19)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3.人类生态学(P16)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即研究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关系。

4.生态位(P17)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5.生态学(P15)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6.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哪四个主要方面?(P3)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四个分支学科。

7.环境承载力都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19)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等,也包含社会资源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等。

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

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资源能力大小的指标。

8.用伯吉斯的观点解释城市人口是如何迁移的?(P8)(自己发挥)第二章生态系统基础理论1.初级生产(P31)生态系统最初的能流来自太阳,它被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固定。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是进入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就是初级生产。

2.次级生产(P35)次级生产是除初级生产者之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还原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

3.生境(P46)生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和其他条件的总和。

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生活环境(即生境)。

4.生态系统(P23)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5.生态效率(P36)生态效率是在一个营养级内,同化作用的能量和可利用的能量之间的关系;一个食物链营养级上,有多少能量供给下一营养级。

所谓生态效率就是输入和输出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所产生的物质量或产量,与生产这些物质所消耗的物质量的比率。

6.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47)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1.城市生态系统(P58)城市生态系统指的是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2.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是什么?(P70)人口增长过快、能源不足、粮食短缺、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和环境污染3.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P65)1)同自然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命系统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主要部分变为人工的环境,城市居民为了生产、生活等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物、交通、通讯、供排水、医疗、文教和体育等城市设施。

3)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不完全的生态系统。

4)城市生态系统在能量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特点。

第四章城市人口1.城市化(81)1)工业化导致城市人口的增加2)单个城市地域的扩大及城市关系圈的形成和变化3)拥有现代市政服务设施系统4)城市生活方式、组织结构、文化氛围等上层建筑的形成5)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镇”的居民点数目日益增加2.城市人口(82)居住在城市规划区域建成区内的一切人口,从事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享受着城市公共设施。

3.城市人口过密化(85)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也成城市人口过密化,是指城市人口密度超过合理密度的状态,是人口在城市过度集中地表现。

4.城市人口职业结构(89)指的是城市的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几个部分的职工或劳动人员所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

5.人口城市化(P87)人口城市化也就是城乡人口迁移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化和集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单向动态过程。

6.城市人口在中国的含义是怎样的?(P82)在城市居住范围内,并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口。

7.在中国,根据劳动职工按国民经济部门统计的分类,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哪些类型?(P89)生产性劳动人口、非生产型劳动人口、非劳动人口8.请你解释人口增长公式N t+1=N t+ B – D +I – E中各个字母的含义(P83)Nt是时间t的人口数量; Nt+1是一个时期后人口数量; B、D、I、E分别是在时间t和t+1期间出生(born)、死亡(decease)、迁入(immigrate)、迁出(emigrate)的个体数。

第五章城市环境1.城市热岛效应(P126)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2.大气污染(P117)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认了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3.城市植被(P152)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医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4.理解城市植被绿化美化环境的景观效益(P157)、城市环境(P111)、水环境的分类(P135)在宏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能把城市的地方特色与风格体现出来。

在微观方面,城市绿化实体还能把某一建筑群或单个建筑体的功能体现出来,或者说在某一建筑区里开展绿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根据建设区的功能特点,去进行绿化设计和树种选择。

城市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

自然环境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人工环境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水环境是指地球上分布的各种水体的综合体。

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组成。

地表水环境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池塘、沼泽、冰川等;地下水环境包括泉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等。

5.城市对城区和下风方向有增加降水量的作用,其影响机制主要有哪些?(P134)1)城市热岛效应2)城市阻障效应3)城市凝结核效应6.城市植被无疑已被深深地打上了人为活动的烙印,不仅是植被的生境特化了,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也改变了,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征。

就你对城市植被的理解来解释之。

(P153)1)植被生境的特化: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城市环境,也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生境。

较为突出的是铺装了地表,改变了其下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以及土壤微生物成分;而污染了的大气在直接影响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动的同时,改变了光、湿、和风等气候条件。

城市植物处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中。

2)植被区系成分的特化城市植被组成远远少于原生植被,尤其是灌木、草木和藤本植物;人类引进的或伴人植物的比例明显增多,外来种对原植物区系成分的比率,即规划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并已成为城市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3)植被格局的园林化城市植被在人类的规划设计、布局、管理下,形成了园林化格局。

4)结构单一城市植被结构分化明显,而且趋于单一化。

城市森林大都缺乏灌木层和草木层。

5)演替偏途化城市植被的动态,无论是形成、更新还是演替,都是在人为干预下进行的,植被演替是一条按人的绿化政策发展的偏途途径。

7.如何理解中国淡水资源的有限性特点?(P136)任何一个城市的淡水资源总量都是有限的。

它的总量主要受以下两个方面的制约:①气候,如长江以南多雨地区城市的淡水资源量比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对充足得多。

②受地表江河的影响,即一个城市淡水资源深受过境径流水量的制约。

第六章城市灾害及其防治1.城市灾害的分类(P194)城市灾害可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类。

城市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火灾、各种交通灾害、各种传染病和环境污染等。

2.城市地质灾害有哪些主要类型(P194)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灾害、崩滑流灾害、地面变形灾害、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灾害、风沙尘暴灾害和海平面上升灾害等7种。

第七章城市景观生态1.城市景观(P216)城市景观指城市所有空间范围,或者说是城市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外观形态。

2.辨析景观和景观要素(P215)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而其组成单元(各生态系统或亚系统)则称之为景观要素。

有些人分别从两个侧面来分析和认识景观结构的组成单元。

按自然环境或立地条件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成分,按人类活动的影响划分的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参看第5题答案)3.理解斑块的分类情况(P217)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四类: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

4.城市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P60)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5.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单元或景观要素的相对性(P)景观和景观要素的概念既是本质区别的,也是相对的。

景观这个概念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值同一单元。

景观和景观要素这个位置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无论是环境变动和干扰事件,引入无论发生过程,都是发生在事件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才是可分辨的。

应且一般来说,一定事物或过程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是密切相关的。

也就是说,景观现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尺度效应,在研究问题时要引起注意。

6.景观要素有哪些类型?请解释(P217)景观要素分为三种类型:斑块(嵌块体):在外貌上与周围地区(本底)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性地表区域;走廊(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本底(基质):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偶是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

可以说:走廊即是带状斑块,斑块和走廊都是本底所包围的。

第八章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1.城市环境宏观规划有哪些内容和步骤?请陈述你的观点(P260)城市环境宏观规划的内容和步骤为:1)城市总体发展趋势分析2)城市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分析3)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纳污能力分析5)污染物宏观总量控制综合分析6)确定总体环境目标7)确定城市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战略2.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相对一致的共识,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P264)1)设立和调整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职能机构2)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3)普及和提高市民特别是城市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4)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5)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广泛的合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