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法规重点自己整理归类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复习整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一名词解释1、舆论监督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2、名誉权指公民和法人对自己的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它具有法定性、人身专有性、财产关联性3、隐私权是法律保护的,公民不愿公开的个人生活私密和个人生活自由的人格权利4、隐性采访不公开记者的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公开真实意图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查参与活动5、抗辩事由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6、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不能直接作用于受众,影响他们的想法,但是大众传播可以通过安排议题和提供的信息来影响受众7、有偿新闻在新闻活动中,由采编人员介入的一切以金钱或者金钱等价物交易的行为8、新闻侵权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9、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二、简答1、记者需不需要暗访,要考虑哪几点?答:1所要获取的信息必须具有极大的公众重要性2 一切获取信息的其他方式都无济于事3披露该事件而阻止的危害明显大于因采取欺骗手段而引起的危害的2、隐性采访的合理运用?答:1不得做为常规方式使用,使用了要向上级报告2 隐性采访的内容必须具有极大的公众利益的重要性3 不得伪装特定身份如公安、政府官员4 不得为了获取证据对采访对象进行诱导5 明确区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6 进行暗访之前尽量告知上级部门,获取上级的配合7 隐性采访结束后,应对一些不宜公开的内容进行技术处理3、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答:1行为人实施了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2指向特定的受害人3损害事实的存在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4、新闻侵害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答:1新闻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存在2受害人可以被指认3导致损害结果的出现4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5、新闻侵权案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答:1报导内容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采访时偏听偏信,未找被批评人核实情况以至于报道的主要事实失3报道内容是真实的,但使用了侮辱性的语言诽谤他人名誉6、什么是新闻侵权,其特点是什么?答: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其特点是1从形式上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造成侵害,其中由以侵害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2从传播方式上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3从后果上看,会对受害人造成严重的伤害7、新闻侵权诉讼事由有哪些?答:侵害隐私权、姓名权、肖像权、著作权等8、有偿新闻的表现有哪些?答:1(软新闻)采编人员和经营人员不分,以新闻作品的方式做广告2 以巧妙的新闻形式给企业形象和产品做宣传3 以批评报导做为要挟,直接索要钱物4 有偿不闻该报道的不报道三、论述题1、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准则有哪些?答: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明确“三个统一”的理念(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
新闻规范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规范法律知识点总结一、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新闻行业的基本要求。
新闻报道应基于事实,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以免误导公众和侵害他人权益。
新闻采编人员应尽力搜集并核实信息的可靠性,排除个人主观偏见和利益驱动,确保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二、隐私权与新闻报道的平衡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与个人隐私权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
新闻媒体在报道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个人隐私权。
在涉及隐私的报道中,应审慎权衡公众知情权和个人的隐私权,确保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名誉权与新闻报道的界限新闻报道在揭示真相、舆论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过度报道和侵犯他人名誉权的风险。
名誉权是每个个体的合法权益,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应避免对他人进行恶意抹黑、诽谤等行为,慎重使用言辞和表述,确保新闻报道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不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四、著作权与新闻报道的合理使用新闻报道中常常会引用他人的作品,如文字、图片、音频等。
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应尊重著作权,依法进行合理使用。
借用他人作品时应注明出处或征得授权,避免侵犯著作权。
五、新闻报道中的道德准则新闻报道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应该遵循媒体行业自律的道德准则。
新闻媒体应该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平衡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抹黑、攻击他人。
同时,在采访报道中应尊重个体的人格尊严,不得进行暴力、恐吓、侮辱等行为。
六、网络新闻与虚假信息的防范互联网的发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便利,但也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渠道。
新闻媒体在网络时代应加强自律,严格按照新闻报道的职业准则进行信息搜集、核实和发布,杜绝虚假信息的传播。
同时,公众也应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保持客观理性的判断。
七、新闻报道与社会责任作为第四权力,新闻媒体担负着社会监督和公共利益的责任。
新闻报道应多关注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和改善。
在报道中,应注重平衡报道的对象,尊重各方合法权益,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新闻规范涉及到真实性、客观性、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道德准则、网络虚假信息和社会责任等多个方面。
现在关于传媒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行业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规范传媒行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旨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传媒法律法规进行概述,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我国传媒法律法规体系我国传媒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五个层次。
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中关于传媒的规定主要包括:(1)公民的言论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新闻自由:国家保障人民的新闻自由。
2. 法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以下是我国传媒领域的主要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9年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2015年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2015年通过)(5)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6年11月7日发布)3.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以下是我国传媒领域的主要行政法规:(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内容管理的通知(2014年)(2)国务院关于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的通知(2015年)(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通知(2016年)4.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
以下是我国传媒领域的主要地方性法规:(1)北京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16年)(2)上海市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16年)(3)广东省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16年)5. 规章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以下是我国传媒领域的主要规章:(1)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版权保护的通知(2014年)(2)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规范新闻媒体跨媒体经营的通知(2015年)(3)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新闻媒体行业自律的通知(2016年)三、当前我国传媒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保障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新闻道德法规重点汇编
新闻道德与法规重点&第一章&1、什么是法?法的基本特点(特征)是什么?“法是由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它通过对人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1982年中国法学界)法的特征:(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2)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共同意志的体现,即国家意志的体现;(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4)法是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5)法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2、新闻法制的概念、构成体系以及渊源新闻法制: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用以调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制度。
构成体系:渊源:法律渊源——从形式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指依据法律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其制订机关、效力范围、修改程序都有不同。
补充: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核通过。
3、新闻违法行为分类及定义新闻违法行为的定义: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在主观过错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要求和法定行为模式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新闻违法行为的分类:(1)新闻刑事违法行为;(2)新闻民事违法行为;(3)新闻行政违法行为。
4、新闻法制中法律关系及特点新闻法律关系的定义:新闻法律关系,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新闻法律关系的特点:(1)是根据新闻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3)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关系;(4)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
PS:*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权利主体或义务主体,即新闻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是在新闻法律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eg:①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媒体。
②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总编辑;主编;编辑;记者;通讯员。
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业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保障新闻自由与公共利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新闻传播领域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对这些法律规定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对新闻传播行业的从业者、监管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新闻传播法律法规概述1.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是我国新闻传播自由的法律基础。
2.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等法律对新闻传播领域进行了规范,旨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 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了具体规定。
4. 地方性法规部分地方性法规也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了规范,如《北京市新闻传播管理条例》等。
5. 部门规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制定了众多规章,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细化和规范。
三、新闻传播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1. 新闻自由与权利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新闻自由是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也要求新闻传播活动遵循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2. 新闻机构设立与审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设立广播电视机构应当依法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申请审批。
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设立广播电视机构。
3. 新闻内容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得含有违法违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出版单位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得出版含有违法违规内容的出版物。
4. 新闻采访与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使用、传播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重点名词解释新闻政策:新闻政策就是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限定。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与国际民生、社会建设、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里发生的重要新闻。
媒介审判:指新闻报道形成某种舆论压力,妨碍和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
有偿不闻:新闻从业人员借舆论监督之名,接受或变相呗监督方的贿赂而使舆论监督活动中止或改变的行为。
实质是新闻敲诈。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国家秘密:所谓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情的事项。
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名誉权具有其他人格权所共有的特征,即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财产关联性。
强信息透明度,满足公众知情权和媒介的新闻自由权,保证公开审判,取得公众的信任和理解。
(2)媒介应做不懈努力自律,不是仲裁者媒介必须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等基本原则,忠实于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坚持用中性语言,尽可能做到平衡报道,力求司法机关处理该案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3)公众也应出一份力。
解决好受众的问题,“媒介审判”也就更容易消除,公众自觉学习法律,增强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遇事理性思考,理性判断,不轻易受媒介的煽动,做一个信法、守法的群体,才能更好地保证司法的权威性,阻止”媒介审判”的发生。
7、如何理解公民对政府或官员行使批评建议权时不能动辄以煽动定罪P150-P153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体即借助于舆论监督来实现的。
新闻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具有影响大、约束力强等特点,是广大普通公众实现对公权力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因此,依法保护新闻传播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而不动辄以“煽动”定罪就显得尤为重要。
8、预防自杀媒体职业指导对媒体报道自杀事件做了哪些指导P307-P330媒体报道自杀事件应遵守的指导原则:1、不附加图片或视频,不将自杀方式描绘成无法解释或浪漫或神秘的行为。
新闻法重点复习
新闻传播法:广义:就是调整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公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我国法律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例和国际惯例等。
行政法规作为新闻传播法的渊源有三种类型:1.管理各类传播媒介的专门行政法规。
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2.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某一具体事项进行单项管理的行政法规。
例:《关于严厉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通知》3.其他行政法规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的规定。
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新闻传播法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关系:治理国家,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规范新闻传播活动,也要法和道德并重。
首先是内容上互相吸收。
大多数法律规范都是从道德规范中提炼出来的,而法律规范一经确立又补充和发展了道德规范。
其次是职能上互相补充。
一是法律在总体上只能涉及人们的外部行为,而不能调整人的思想活动,而道德可以作用于思想意识领域;二是法律只能调整人们的部分行为,违法和犯罪行为都有一定的构成,对有些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但并没有构成违法犯罪,就有靠道德来予以劝阻和谴责;三是法律的作用主要在于禁止那些具有社会危害的行为,若有发生既予以制裁,而道德除了禁止还有发扬。
第三是实践上互相促进。
道德需要法律提出一个起码的评价标准和一个基本的保障机制,法律需要道德促进整个社会对于法律规定的行为规范达到普遍的共识和信仰。
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根本方针: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出版内容的约束和管理实行追惩和预防相结合。
预防制:就是出版物内容的事先检查制,即出版物出版前,由政府专门机构对出版物内容进行审查,以决定出版,不出版或者是删改后出版。
追惩制:就是政府对出版物内容事先不作检查,出版后如发现违法内容依法惩处。
网络新闻传播法律法规梳理
网络新闻传播法律法规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网络新闻的特殊性,其传播方式和内容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限制。
本文将对网络新闻传播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基本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最高法律,宪法对网络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并强调言论自由的限度是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对于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犯罪行为进行了规范,如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等。
此外,刑法还规定了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的处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领域的基本法律法规之一。
该法规定了网络运营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保护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并禁止网络运营者泄露、篡改、毁损用户个人信息。
二、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业规范除了法律法规的规定外,网络新闻传播还受到行业规范的约束。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行业规范: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该规定是我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业的基本规范,对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资质、内容审核、用户投诉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范》该规范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行业规范,对于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包括信息真实性、公正性、合法性等方面的要求。
三、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机构为了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我国设立了多个监管机构,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进行监管和管理。
1.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是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监管机构,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监督和管理网络新闻信息服务提供者的行为。
2. 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负责对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文化产品进行审查和管理,确保网络新闻内容的合法性和健康性。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复习重点(3)
第一章1.什么是法?法的特点有哪些?法的渊源?p4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人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特点: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由国家强制力量来实施是以权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在法学上指的是法的效力来源,包括法的创制方式和法律规范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军事法规和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规、国际条约2。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制?p15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渊源:法律渊源——从形式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指依据法律效力的来源不同而形成的法律类别,其制订机关、效力范围、修改程序都有不同。
3.我国新闻传播法规及其渊源?p14即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国家指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节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
4.什么是新闻传播法律关系?其构成要素有哪些?p15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客体: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新闻行为、智力成果三种5.什么是新闻违法行为?其特点有哪些?p20新闻传播媒体及其从业者在主观过错的支配下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要求和法定行为模式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新闻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行政违法行为。
1.新闻媒体创办的基本方式和制度?p60批准登记制、注册制等2.广播电视播出秩序的监管,包括商业广告播出的比例播出比例、时段;境外节目的播出限制等等?各电视频道每天播出的境外影视剧,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影视剧总播出时间的25%;每天播出的其他境外电视节目,不得超过该频道当天总播出时间的15%.未经广电总局批准,不得在黄金时段(19:00-22:00)播出境外影视剧。
新闻法规知识点总结
新闻法规知识点总结新闻法规是指对新闻行为作出规范和管理的法律规定。
它涉及到新闻的传播、发布、采访和报道等方面,是一种特殊的法律规范,旨在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新闻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从业者的资格、采访报道的方式和方法、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媒体的组织和管理等。
本文将从新闻法规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新闻自由、新闻真实性、新闻采访报道和新闻媒体管理等方面。
一、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保障公民的表达和获取信息的基本权利,也是新闻行业的基本原则之一。
新闻自由的保障需要依赖于相应的法律规定,通常包括宪法、新闻法、传媒法等。
在这些法律规定中,通常会明确规定公民有权利从事新闻工作,新闻机构有权利履行新闻职能,保障采访报道的自由和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自由的保障也意味着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和表达意见时享有一定的权利,包括新闻采访的自由、新闻报道的自由、新闻刊登的自由等。
这些权利的保障通过刑事和行政法律手段实现,例如通过法律规定对媒体进行审查和监管来维护新闻自由的良好环境,也通过法律制定行政诉讼程序来保障新闻从业者的合法权益。
二、新闻真实性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内容的真实和客观性,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时需要秉持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不得进行虚假报道、歪曲事实、捏造事实等行为。
为了保障新闻真实性,各国在法律规定中通常会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对新闻虚假报道和新闻不实报道作出了相应的处罚。
新闻真实性的保障需要依赖于相关法律规定的实施和执行。
例如,一些国家在规定了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还对虚假报道进行了相应的惩罚,例如通过新闻法对虚假报道和不实报道作出了处罚,同时对新闻从业者、新闻机构和相关人员也进行了相应的监管和处理。
三、新闻采访报道新闻从业者在采访报道时需要遵守一定的法律规定和职业操守。
新闻采访报道需要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保持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立场。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笔记,重点。
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笔记,重点。
导论: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法法:由国家创制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在我国,就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体系: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宪法为基础,各个不同法律部门组成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容和谐,形式完整的有机整体,称之为法律体系。
二.新闻传播法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法的主要内容就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含义:1.任何权利主体在享有某一权利的时候,必须同时承担一定的义务2.任何权利主体的法定义务,对它在法律关系上对应的主体来说,就是法定义务。
公法和司法:公法包含:宪法,行政法,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表现形式: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司法包含:民法,商法调整的法律关系表现形式:平等,自愿,公平,一方不能强制另一方。
新闻传播活动法律关系中既有公法关系,又有司法关系,有时还会发生重合和交叉(eg:公民通过媒介批评政府官员引起的名誉纠纷)第三节:我国新闻法的渊源我国法律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法律,我国参加或与外国缔结的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等。
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经过特定立法程序制定的,是制定普通法律的法律基础,是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石。
(当然也是新闻传播法的基石)法律:在我国,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
法律一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
基本法律包括: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调整社会生活中重大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的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
三组最重要的基本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刑法:规定犯罪和刑罚。
新闻传播法规重点自己整理归类
绪论:什么是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各国传播法?我国新闻传播法渊源?新闻传播法与共产党的政策?与法律?与新闻职业道德?1宪法规范1.2言论、出版自由概念和内涵言论自由;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自由。
自由是有边界的理解:45页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呈现复杂的状态46页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表达权:核心是一项政治权利4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知情权:(消极与积极权利)1保障公民从新闻媒介上自由地寻求、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受非法侵扰2规定有关部门、组织有向人民群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的责任。
这种新闻发布,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介传播。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采访、报道、评论、批评、通信、传播,归结起来就是表达和获知新闻工作者的一般原则:消极权利,积极权利,约定权利,隐形采访1.3批评建议权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建议,经过新闻媒体的表达,得到集中放大,形成社会舆论,就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成为舆论监督。
公民的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都是监督权的范畴。
批评权和建议权又是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的组成部分,成为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大题注意)主要特点:1共产党领导2党的个组织重视和支持3注重社会效果4实事求是5新闻媒介履行社会责任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大题注意)2:维护国家安全2.1禁止煽动危害国家德尔言论煽动:是一种言论方式,可以通过口述(讲演)、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剧、书画等方式来表现,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言论,其特点是:一是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就是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二是内容的非实性,如虚张声势,夸大其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还要进行造谣诽谤;三是直接面对公众,即公然散布;四是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希望激起他人反常的狂热,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的他人的行动。
河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媒法规要点总结
河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传媒法规要点总结传媒法规是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们涵盖了新闻传媒行业中各种法规、规章和制度,对于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来说,了解和遵守这些法规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河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的传媒法规要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新闻出版法新闻出版法是我国新闻媒体领域的基础性法律,对于新闻出版物的管理有明确的规定。
其中包括出版物的审查制度、对出版物的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等。
考生需要了解新闻出版法的基本内容、法律问责制度以及对新闻出版物的管理和监督。
二、广告法广告法是我国广告行业的基础性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广告的发布、发布者的义务与责任、广告监管等内容。
考生需掌握广告法的相关条文以及广告自律管理机构的运作方式。
三、电信法电信法规定了电信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包括电信行业的监管、管理办法以及用户权益保护等。
考生需要了解电信法对电信运营商的要求以及用户的权益保护措施。
四、互联网法互联网法是近年来我国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之一,主要涉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互联网法的基本原则,以及互联网企业的经营管理规定。
五、广播电视管理法广播电视管理法是对广播电视行业的管理进行了规范,包括了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传播、播放、监管等。
考生需重点关注广播电视管理法对广播电视行业的规范,以及对广告发布的限制和管理。
六、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法律,主要包括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法规。
考生需要了解知识产权法对新闻传播行业的保护规定,以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和维权途径。
七、反垄断法反垄断法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规,主要针对垄断行为进行监管。
考生应了解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以及处罚措施和审查机构的职责。
总结:以上是河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的传媒法规要点的总结。
传媒法规是新闻传播学考研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对这些法规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法律法规速记技巧
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法律法规速记技巧媒介法律法规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湖南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媒介法律法规的速记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一、了解考试大纲在复习媒介法律法规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考试大纲及相关要求。
仔细阅读考试大纲,了解各个知识点的重要性和难度,可以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二、分类整理知识点在复习媒介法律法规时,我们可以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便于记忆和复习。
例如,可以从法律法规的层级关系、媒介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媒介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
将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
三、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和归纳知识点。
在复习媒介法律法规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进行关联,梳理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理清思路,加深记忆。
四、记忆法律法规要点在复习媒介法律法规时,我们需要重点记忆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要点。
可以利用一些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等。
同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记忆,帮助加深对法律法规的理解。
五、刷题巩固知识点复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一些练习和巩固。
可以选择一些媒介法律法规的相关试题进行练习,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刷题,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注重实践应用媒介法律法规是应用性很强的知识,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可以通过学习实际案例,了解法律法规在实际媒体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七、复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在复习过程中,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根据考试时间和个人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时间和内容。
同时,要坚持按照计划进行复习,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闻素材法律知识点总结
新闻素材法律知识点总结新闻素材的法律知识点总结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现象和事件的重要媒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包括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各种不同的新闻素材为基础,总结一些法律知识点。
1. 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个人对于自身私密信息的保护和控制权利。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当尊重被报道对象的隐私权。
例如,未经事先获得当事人许可的情况下,媒体不得擅自公开一个人的家庭状况、个人健康信息、家庭财产等私人信息。
此外,媒体在报道中应当对相关信息进行严格保密,以防止个人隐私遭到泄露。
2. 名誉权:名誉权是个人对于个人名誉的保护权利。
报道中,媒体应当对所报道的人物进行客观、真实的描述,并避免使用任何侮辱、诽谤等可能损害其名誉的言辞。
如果有人对于被报道的内容表示异议,他们可以行使名誉权,要求媒体进行修正或道歉。
3. 著作权:著作权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原创作品享有的法律权利。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当尊重他人的著作权。
例如,未经原作者许可,媒体不得擅自使用、转载、修改他人的文字、照片、音视频等作品。
如果媒体需要使用他人的作品,应当与原作者达成许可协议,并支付相关的使用费用。
4. 报道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当确保所报道的内容真实可靠。
虚假报道会损害被报道对象的名誉,甚至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媒体在发布新闻前,应当进行严格的事实核实,并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如果因为媒体的虚假报道造成了损害,被报道的人物有权提起法律诉讼维护自己的权益。
5. 版权保护:除了对著作权的尊重,媒体还需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作品版权。
报道中所使用的文字、照片、音视频等作品均属于媒体的创作成果,拥有相关的版权权益。
其他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媒体的作品,构成侵权行为。
因此,媒体在报道中应当在适当位置标注自己的署名,以便于他人知悉该作品的版权信息。
6. 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在新闻报道中,媒体应当特别关注涉及未成年人的报道。
新闻传播法规要点
新闻传播法规要点新闻传播法规第二章我国新闻传播法制内容概要1.报刊管理:国家新闻出版社总署以及地方各级新闻出版社行政管理机关2.报刊年检制度:新闻出版社管理部门对报刊进行阶段性监督管理的有效方法。
3.我国法律禁止传播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包括:a散布谣言;宣传邪教;b宣扬色情、淫秽;c渲染暴力、凶杀;4.侮辱定义:丑化他人形象的情绪而贬损人格、降低他人尊严的行为。
5.传媒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A,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存在B,受害者可以被指认,C,导致损害结果D,行为的主观过错或过失6.侵害隐私的原则A,公共利益原则B,社会知名人士与公共兴趣原则C,政府官员克诚隐私原则D,权利人同意原则E,使之不可辨认原则7.著作权与邻接权的不同点著作权邻接权主体创作者传播者客体原创作品传播作品内容人身权、财产权派生出来的传播者的权利前提符合法定条件就受以著作权及对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再利用为前提8.媒介审判: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第三章新闻传媒体的行政管理1.记者站四点原则性规定记者站不是独立机构,不具法人资格,不得再设立分支机构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应接受当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出版非正式报纸的报社,不得设立记者站或其他类似机构2.出版文摘或新闻信息类报纸的报社不设立记者站,下属的子报报社不再设站。
第四章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的发布1.重大政务新闻;党和政府的重大政策、决定;重要文件;重要会议新闻;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活动;中央领导人同外宾会见,会谈时发表的涉及国内国际重大问题的谈话;重要人事任免;领导人去世;2.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加强同国外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他们提供中国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扭转西方媒体多年来丑化、歪曲中国形象的行为,树立、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新闻法复习重点
新闻法重点一、新闻法的概念和特征广义:调整新闻传播活动各种社会关系,保障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的有关合法权益的总称。
狭义:指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如“新闻法”、“报刊法”、“广播电视法”等。
我国目前没有狭义上的新闻传播法,但有广义上的新闻传播法。
新闻法的特征新闻法调整法律关系的广泛性,内容的复杂性。
二、我国新闻传播法的基本原则及渊源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原则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原则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原则)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渊源:1、宪法第22条第35条(言论自由)第41条(舆论监督)第47条(从业)2、法律法律特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意外的其他法律。
《刑法》和《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处罚法》《防震减定法》《证券法》《气象法》等。
3、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按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5、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7、同外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中与新闻传播活动有关内容三、中国古代新闻法特征①只讲人治,不讲法治②只准办官报,不准办民报③刑事化的新闻统制制度④只有禁止性规定,没有授权性规定四、危害国家安全的宣传煽动行为煽动定义:为了达到犯罪的目的,以书面,口头或者是其他形式,向不特定人或者是多数人实施宣传鼓动行为,使其产生犯罪的决意,或者是刺激,主张其已经产生的犯罪决意。
煽动特点:1、表达方式的非理性:浮夸,情绪性,蛊惑性;2、内容的非事实性:虚张声势,夸大其词;3、表现形式的公开性:直接面对公众,公开散布;4、目的的反常性:希望激起他人的狂热,不同于“书生空论”。
媒体业传媒法规知识点
媒体业传媒法规知识点媒体业是一个与法律紧密相关的行业,因此了解和遵守相关的传媒法规对于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媒体业传媒法规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关案例和建议。
一、新闻与传媒法规1.宪法对言论自由的保障:根据宪法,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媒体工作人员应该正确理解言论自由的内涵,遵守法律法规的同时,保护公民的言论权利。
2.新闻采访权:媒体在采访活动中应该遵守相关的法规,尊重被采访者的合法权利,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或损害他人的声誉。
3.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媒体应该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编造虚假信息或歪曲事实。
在报道中应该明确标注信息来源,并注明是否经过核实。
4.版权法:媒体应该尊重知识产权,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应该获得合法的授权或使用许可。
5.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媒体应该积极关注社会问题,提供准确和客观的信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媒体不应该散播淫秽、暴力等有害信息。
二、媒体监管与法规1.新闻出版广电行业监管法规: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媒体业进行监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2.公安机关对新闻采访的管理:媒体在采访活动中,应主动与公安机关进行配合,并遵守公安机关的管理规定。
3.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对于互联网媒体,应遵守相关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法规,如信息真实性、版权保护等内容。
4.广告法规定:媒体在发布广告时应遵循广告法的相关规定,不得发布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广告。
5.网络直播行业监管:针对快速发展的网络直播行业,国家也相继出台相关法规进行监管,保障公众利益和用户权益。
三、案例分析与建议案例一:某媒体发布了一则未经核实的新闻报道,损害了个人的声誉。
受害人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建议:媒体在报道时应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未经核实的信息不得擅自发布。
若因报道的不准确而给他人造成了损害,媒体应该及时更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新闻传播法规是指在新闻传播领域规范社会公众知情权和新闻自由发展的法律规定。
它旨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新闻传媒行业健康发展。
了解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对于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人员、媒体从业者以及对新闻报道感兴趣的公众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新闻传播法规,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与应用。
一、宪法法律基础1. 中国宪法中国宪法是我国最高法律,其中第35条规定了公民的新闻出版自由,同时也明确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责任和限制。
新闻从业者和媒体应遵守宪法规定的法律原则,不得违背宪法精神。
2. 刑法和民法刑法和民法是对于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法律规范的重要法律基础。
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中应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名誉权、隐私权等,不得实施侵权行为。
同时,针对特定新闻行为可能涉及的犯罪行为,如诽谤罪、侵犯商业秘密罪等,刑法也会进行规定和惩处。
二、新闻出版法新闻出版法是对新闻传播行业进行具体法律规范的重要法律法规。
新闻出版法主要包括对出版物的定义、出版物的审查制度、出版物的版权管理、违法行为的处理等内容。
新闻从业者和媒体应当遵守相关的出版法规定,并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出版物出版和发行的权限。
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是对互联网新闻传播行为进行规范的法规。
该办法明确了互联网新闻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要求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审核信息发布者身份、审核信息内容、加强对违法信息的处理等。
同时还对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提供了相应的法律支持。
四、新闻道德规范新闻从业者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真实、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
在报道中应尊重事实,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素养,不以不准确、误导或夸大等手法误导公众。
新闻从业者还应当保护隐私权、人格尊严和名誉权,避免对他人进行不当的侵犯。
五、广告法新闻传播行业与广告紧密相关,因此了解广告法规是非常重要的。
广告法对广告宣传的内容、发布形式、广告主体的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个人整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一.名词解释1.新闻出版保密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制度。
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涉及其他单位工作中的国家秘密的,应当负责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2.舆论监督:是指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治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3.著作权: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4.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使用他人作品时所享有的一种抗辩权。
指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他人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其他权力的制度。
合理使用制度也是对著作权人使用著作权的限制,其立法目的也是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5.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可不需著作权人许可由法律直接许可,但需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的报酬;法定许可,著作权人只有“获得报酬权”而无“禁止权”;法定许可仅限于法律列举的五种方式:报刊的相互转载,营业性演出,录音录像制作者,播放录音制品节目,编写出版教科书。
6.强制许可:在特定条件下,由相关主管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对已发表的作品,强制著作权人许可申请人对作品进行使用。
7.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阿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两个,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呢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什么是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各国传播法?我国新闻传播法渊源?新闻传播法与共产党的政策?与法律?与新闻职业道德?1宪法规范1.2言论、出版自由概念和内涵言论自由;公民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公民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自由。
自由是有边界的理解:45页法律对言论自由的保护呈现复杂的状态46页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表达权:核心是一项政治权利4项新闻传播活动中的知情权:(消极与积极权利)1保障公民从新闻媒介上自由地寻求、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不受非法侵扰2规定有关部门、组织有向人民群众公开发布有关信息的责任。
这种新闻发布,一般是通过新闻媒介传播。
新闻工作者的权利采访、报道、评论、批评、通信、传播,归结起来就是表达和获知新闻工作者的一般原则:消极权利,积极权利,约定权利,隐形采访1.3批评建议权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舆论监督:人民群众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批评建议,经过新闻媒体的表达,得到集中放大,形成社会舆论,就能对国家和社会事务产生强大的影响力,成为舆论监督。
公民的监督权: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都是监督权的范畴。
批评权和建议权又是出版自由的新闻自由的组成部分,成为舆论监督的法律依据。
新闻舆论监督的制度(大题注意)主要特点:1共产党领导2党的个组织重视和支持3注重社会效果4实事求是5新闻媒介履行社会责任舆论监督是一种软监督(大题注意)2:维护国家安全2.1禁止煽动危害国家德尔言论煽动:是一种言论方式,可以通过口述(讲演)、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剧、书画等方式来表现,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言论,其特点是:一是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就是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二是内容的非实性,如虚张声势,夸大其事,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的还要进行造谣诽谤;三是直接面对公众,即公然散布;四是具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希望激起他人反常的狂热,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的他人的行动。
关于煽动的五项罪名煽动分裂国家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煽动暴力抗拒法律实施罪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2.2保守国家秘密国家秘密的定义: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国家秘密三个要件:1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绝密,机密,秘密)2 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而不应由任何个人或组织任意确定3 在某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道。
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新闻单位保密审查制度:自审和送审相结合的制度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新闻发布制度法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1窃露国家秘密罪: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客体是国家保密制度。
2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主体是一般主体,客体是国家安全和利益。
3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
3:保障社会正常秩序3.1禁止淫秽色情内容淫秽色情内容的认定标准包括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诲淫性的视频文件、音频文件、电子刊物、图片、文章、短信息等互联网、移动通讯终端电子信息的声讯台语音信息。
两项排除:一是关于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二是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艺术作品淫秽色情出版物的三个层次:淫秽出版物(构成犯罪)色情出版物(不构成犯罪)夹杂淫秽内容的出版物米勒准则1对于普通人来说,根据当地社区的标准,能证明作品从整体上看,会引起对淫欲的兴趣2作品对性行为的描述具有明显的冒犯性3作品缺乏严肃的文学,艺术,政治或者科学价值。
法律制裁刑事处罚行政处罚1对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处罚2对违反大众传播媒介管理秩序的行为的处罚3.2禁止宣扬邪教和其他危害社会的内容禁止宣扬邪教定义: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其侵害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
其他禁止传播的内容宣扬封建迷信,渲染暴力,赌博,恐怖3.3维护民族平等和团结5: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人格权是作为民事主体必备的、以人格利益为内容,并为法律所承认和保护的民事权利。
人格权不等于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只是人格权的一部分。
一般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全部人格利益为标的的总括性权力,主要包括人格尊严权、自由权和平等权。
5.1新闻侵权行为与新闻侵权法新闻侵权法的渊源宪法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新闻侵权行为的构成作品已经发表作品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具有特定的指向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5.2名誉权名誉权:公民法人享有的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侵害名誉权的对象自然人法人:法人名誉权不同于自然人纯粹的精神权利,在实质上是一种具有财产内容的权利非法人组织死者侵害名誉权的方式诽谤: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是一种明确表示或暗示的,可能给个人、企业、产品、团体、政府或民族负面形象的“与事实不符”的宣称。
侮辱侵害名誉权的排除抗辩真实公正评论特许权侵害名誉权的犯罪诽谤罪侮辱罪,它们的行为特征:客观上制作捏造虚假事实损害他们名誉,主观上直接故意,情节严重(手段恶劣,后果严重)5.3隐私权隐私和隐私权隐私:是指个人与社会生活无关的而又不愿为他人知悉或者受他人干扰的私人事项。
隐私权:个人有依照法律规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受侵害的权利。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公共生活无关的私人事项和个人资料,有权要求他人不打听,不搜集,不传播,也有权要求新闻媒介不报道,不评论以及不非法获得。
二十公民对于自己与社会生活无关的私生活,有权要求他们不得任意干扰,包括自己的身体不受搜查,自己的住宅和其他私生活区域不受侵入,窥探,自己的通讯不受截听、窃取。
隐私权的分类:私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空间。
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一是对公民的人身,人格尊严,家庭,住宅等最基本的隐私事项予以保护。
二是对单项属于隐私的事项以专门立法予以保护。
三是明文规定禁止擅自公布的宣扬他人隐私侵害隐私权的方式在传播内容中公布和宣扬隐私报道与性有关的话题而对当事人不避讳报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任意披露姓名肖像等披露他人婚姻恋爱家庭情况披露信件,电话等通讯内容披露其他各种个人资料侵入私人生活区域侵入住宅窃听电话,偷拆个人信件侵入公共场所的私人场合侵入互联网私生活区域骚扰隐私权的排除公共利益:凡是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事项,或者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必须公开的事项,不受隐私权的保护。
当事人同意:当事人只要自愿或者亲自将自己的某一私事公之于众,这一私事就成为非隐私,他就不能再对所有传播此事的行为主张隐私权使之不可辨认:对于某些应该批评的现象,有教育意义但是又涉及隐私的事情,可以采取略去当事人的姓名,模糊当事人的身份。
5.4:肖像权肖像和肖像权肖像是特定自然人外貌形象的固定形态。
特征:可辨认性,专属性,财产性。
公民对于自己的肖像有制作权,使用权,还有保护肖像完整,禁止恶意损毁的权利。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就是自然人所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
新闻媒介使用肖像分析广告使用:新闻媒介以盈利目的使用他人肖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在广告中使用。
新闻报道中使用:1公共利益需要2肖像人默认同意3肖像淡化其他使用:1插图2封面3非公共事务报道肖像权与其他权的竞合肖像权与著作权,肖像权与名誉权,肖像权与人格尊严,肖像权与隐私权5.5:新闻侵权的责任和救济新闻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1作者,表达者:职务行为一般不承担责任,职务作品:新闻出版单位自身所属的记者编辑的作品,在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并体现了岗位职责要求的作品,又本媒体发表。
2新闻单位3重述者:转载,摘编,翻译,改编,表演4新闻源5内参6印刷者,发行者7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新闻侵权行为承担责任的方式更正与答辩精神抚慰1停止侵害2消除影响,恢复名誉3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经济损失赔偿,精神损失赔偿1请求精神赔偿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2重申赔偿精神损害只是辅助的责任方式3对确定精神损害的赔偿金额规定了六项因素:侵害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手段、场合、行为方式等具体情节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侵权人的获利情况,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
8:新闻传播活动与著作权版权即著作权,是作者或出版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法定权利。
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
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
在中国,按照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
在学理上,根据性质不同,版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及邻接权8.1著作权的基本内容著作权的客体是作者创作的以某种具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她必须具有独创性,复制性(也就是可以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著作权主体作者法人或其他组织:报刊的社论,评论员的文章。
不是作者的自然人或组织:接受转让,赠与,继承以及通过委托获得他人的著作权国家有些作品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会涉及多个主体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人,它的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是所在单位有权在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什么是职务作品?首先,职务作品的作者,应是同本单位存在着隶属关系、具有一定的执委职责的人员。
其次,职务作品应是有关人员接受上级布置,或者虽然上级并未布置、但是属于自己岗位职责范围内应当完成并且体现了岗位职责要求的作品。
最后,职务作品应当是供本新闻单位使用的,或是发表在自己的媒体上,或是由本单位向外发稿。
)演绎作品的著作权,汇编、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的人对演绎作品具有著作权。
汇编作品和其中被使用作品的著作权人:汇编作品的著作权归汇编人享有。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人: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
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人:著作权由制片享有。
作者可以单独行使自己对作品的著作权。
委托作品的著作权:由委托人的合同规定。
否则属于作者。
著作权的各项权利著作权的人身权发表权: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署名权:标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
署名权是著作权中的基本人身权。
修改权:修改或者授权他人进行修改保护作品完整权: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著作权的财产权利使用权获得报酬权:复制,发行,出租,展览,表演,放映,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摄制,改编权,翻译,汇编,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著作权的使用许可和转让许可专有许可转让:独占性使用非专有许可转让:共享性使用转让包括对前列各项著作财产权的部分转让或者全部转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