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许多最痛苦的实验是在心理学领域中执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领域中的痛苦实验
许多最痛苦的实验是在心理学领域中执行的。1986年,美国国立精神健康研究所就赞助了350种实验。该所还只是赞助心理学实验的联邦基金会之一。该机构用于直接操纵脑部的实验为1100万美元,500万美元用于药物对行为的影响,300万美元用于学习与记忆实验,约200万美元用于睡眠剥夺、压力、恐惧与焦虑之实验。这个美国机构每年花3000余万美元在动物实验上。
心理学领域中用的实验方式是电击。其目的可以找出动物在不同的惩罚时有何反应,也可以是为训练动物执行不同的任务。在本书第一版,我曾描述实验人员在60年代和70年代如何电击动物。现在我只选取一例:
在匹兹堡兽医院上班的瑞伊和巴瑞特曾电击1,042只老鼠的脚。然后,用杯状电击棒强烈电击老鼠的眼睛,或用电击夹夹住老鼠耳朵,强烈电击,引起痉挛。他们报告说,有些老鼠“顺利完成了头一天的训练”,“第二天训练之前就生病或死了”。
现在,在我写本书第二版的时候,离他们提出报告的年份已几近20年了,但类似的实验仍在进行,只不过在旁枝末节上想要略做改变: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希列克斯与丹尼把老鼠放在迷宫中,当它们走到歧路而在3秒钟之内未能做正确选择时,就用电击。他们结论道:“结果显然使人联想到早期的一种老鼠实验,在T型迷宫选择点之前的杆子上老鼠遭到电击,以此测验老鼠是站着不动还是后退。……”(换句话说,新实验只不过是在选择点电击老鼠,而早先的则在选择前电击——这实在没什么重要的不同。)实验人员接下来又引述了1933、1935等年份的实验,直至1985年。
下面的一个实验只是为了证明发生在人身上的反应也会发生在老鼠身上: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的科特·斯班尼斯与拉里·斯奎尔在同一个实验中采用两种不同的电击,以测试“痉挛电击”对老鼠的记忆有何种影响。一个箱子分成两边,一边有光,一边无光,老鼠放在有光的一边。
当老鼠从有光的一边要步入无光的一边,脚就遭到痉挛电击。在经过“训练”以后,老鼠接受“痉挛电击……凡4次,每次中间休息一小时……而痉挛每次皆发生。”结果,痉挛造成了倒退性的失忆症,延续28天之久。斯班尼斯与斯奎尔说,这是因老鼠不记得要避免进入无光的一边,因此遭受电击。两人说,他们的发现跟斯奎尔原先以精神病患者所做的研究“相符“。他们承认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强力支持或否定”失忆的理论,
因为“不同的族群有甚高的不同性”。不过,他们宣称:“这些实验扩充了实验室动物和人类之间失忆的相似性。”
任职于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美国分部(位于德拉瓦州的威明顿)的派特尔与米格勒训练鼠猴以压杆的方式取得食粒。然后,在鼠猴脖子上佩以铁环,每次取得一粒食粒,就遭电击一次。
只有等待3个小时再压杆取食,才能免于电击。鼠猴用了8个星期,每天6个小时,
才学会了用这种方式避免电击。这种实验,据称是为了制造“冲突”局势。然后研究人员再将猴喂以药物,看是否会因为药物影响而忘却之前所习得的“教训”,以致再度遭受电击。实验者报告道,他们也以老鼠做此实验,而此实验“或期望可以有助寻找抗焦虑药剂。”
制约实验已经进行了85年了。1982年,纽约的“动物联合行动”协会揭示一份报告,谓动物制约的古典实验已有1425篇论文,可叹的是,威斯康辛大学一群实验人员所发表的一篇论文却揭发了前述那么多论文大多无用。苏珊·曼尼卡及其同仁将140只老鼠施以电击,一种情况是可逃,另一种情况下是不可逃,以比较两者之间的恐惧程度。以下是他们做此实验的藉口:
15年来,大量实验旨在分别暴露于可控制及不可控制的恶劣情况下,其行为与生理影响有何不同。一般的结论是,暴露于不可控制的恶劣情况下更能使有机体沮丧。
在让老鼠遭受种种不同强度的电击,而有时可逃有时不可逃之后,实验者们还是不能确定是什么因素才造成了呈现的结果。不过,他们说,他们相信他们的结果是重要的,因为“对15年来上千上百的实验之可靠性,他们提出了一些疑问。”
换句话说,让动物承受了15年的电击,并没有产生可靠的结果。但在心理学实验的古怪世界里,这种不可靠性正好让他们有藉口再对动物做更多无可逃避的电击,以使最后终能得到“可靠的”结果——而请记得,所谓“可靠”,也不过是对那些困在笼中不能逃避电击的动物而言。
另一种同样无益的实验是所谓的“习得性无助”实验。“习得性无助”被认为是人类的一型沮丧。1953年,哈佛大学的实验人员所罗门,坎明和维恩把40只狗置于名为“穿梭箱“的东西里;箱子分两边,中间有阻隔体。一开始,阻隔体只有狗背高。从格栅箱底上对狗脚发出千百次电击。狗如果学习到跳过阻隔体到另一边,就可以逃脱电击。然后,进行“挫折”狗的跳脱实验,实验人员在狗跳入另一边时,也在格栅通电,并且狗须跳100次才终止电击。他们说,“当狗从一边跳入另一边之际,发出预料可免电击的松释声,但当它到另一边的格栅而重遭电击时,则发出惨叫。”接下来,实验人员用透明塑胶玻璃阻隔在两边之间。狗触电后向另一边跳跃,头撞玻璃。狗开始“大便、小便、惨叫、发抖、畏缩、咬撞器材”等等;但10天至12天之后这些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不再
反抗。实验人员说他们为此“感动”,结论道,两边之间加以透明玻璃并加电击,“非常有效”的消除了狗的跳脱意图。
这一项研究显示,反复对动物施以无可逃避的强烈电击会造成无助和绝望情绪。60年代对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研究又做了加强。突出的实验者之一是宾州大学的马丁·赛利曼。他把笼中的狗从钢制格栅地板通以如此强烈而持久的电,以致于狗不再企图逃避,“学会了”处于无助状态。赛利曼和他的同仁史蒂芬·麦尔与詹姆士·吉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当一个正常、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在箱中接受逃避训练时,以下的行为是常态:初遭电击,狗就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直到爬过障碍时间较快,如此反复,直至可以有效地避免电击。
再一步,赛利曼把狗绑住,使它们在遭到电击时无法逃脱。当这些狗重又放回电击时可以逃脱的穿梭箱时,赛利曼发现:
这样的狗在穿梭箱初被电击时的反应,和未曾受过任何训练的狗一样。但它却不久就停止奔跑,默然不动地一直等到电击结束。狗没有越过障碍逃避电击。它宁可说是“放弃”了,消极地“接受”电击。在连续多次的测试中,狗仍旧没有做逃跑的动作,而忍受每次五十秒钟强烈而有节奏的电击。……一只原先遭受无可逃避之电击的狗,……会接受电击而不意图逃走,次数不限。
80年代,心理学家们仍旧在继续做这种“习得的无助感”之实验。在费城的天普大学,菲立普·柏希和另三位实验人员训练老鼠去认识警示灯,让它们知道5秒钟之内将有电击。老鼠一旦懂得了警示灯的含意,就可以走入安全区避免电击。在老鼠学会了这一步以后,实验人员又把安全区挡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久的电击而无法逃避。可以想见,后来即使可以逃避了,老鼠们还是无法重新很快习得逃避。
柏希与同仁又让372只老鼠遭受难以忍受的雷击,以测验巴夫洛制约和习得的无助感之间的关系。他们报告说,“实验结果并不很能确定习得无助”而“一些基本的问题仍然存在。”
马丁市田纳西大学的布朗、史斯和彼得斯花了很多功夫为金鱼制造了一种特殊的穿梭箱,或许是为了看看赛利曼的理论在水中的合用性。实验者将45条鱼做了65次电击试验,结论道,“所得资料不能对赛利曼习得性无助感学说提供支持。”
这些实验人员让许多动物遭受强烈的痛苦,先是为了证明某理论,再又反证之,最后则支持修订过的。跟赛利曼与吉尔合写犬类习得无助感之报告的史蒂芬·麦尔,曾因使习得性无助感模式流行甚久而名利双收,但在晚近一篇评论中,对这一型的动物沮丧模式之有效性他却有如下的说法:
关于沮丧,其特点、其神经生物学、其发生、其阻止与治疗,竟见都不够相同,因之不能使其比较具有意义……因此,不能在通论的意义上说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沮丧模式。
这种结论不免令人失望;麦尔力图挽救,又说,习得性无助感虽然不足以成为一种沮丧模式,却可以成为一种“压力与竞争”模式;虽然如此,他却已有效地承认30年来的动物实验是浪费时间与纳税人的钱,这还不提对动物所造成的大量尖锐痛苦。
在本书第一版,我曾记述俄州的保龄球(Bowling Green)大学由巴狄亚与其两位同仁所做的一种实验。此实验发表于1973年。10只老鼠每次6个钟头遭受断续电击,电击是“无可逃避的”。但老鼠有两杆子可压,使它们可以得到即将遭受电击的警告。实验人员结论道:
老鼠比较喜欢先有警告再遭电击。1984年,同样的实验还在进行。因为有人说原先的实验“在方法上不完善”,所以巴狄亚又把10只老鼠关在通电的笼子中,每次6个钟头,不同的是这次跟他合作的人员是印第安纳大学的阿波特。6只老鼠每隔一分钟遭一次电击,有时有预警。然后有两个杆子供它们按取,一个是电击以前有预警,一个是未预警。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