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性格的包容性强得以成为大国
大国风范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
![大国风范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4a795d3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e3.png)
大国风范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
大国风范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一直托举着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
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一方烟土,中国人不仅骄傲于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更引以为豪的是一种独特的大国风范。
大国风范,首先表现在国家的强大实力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在全球处于前列。
中国的GDP连续多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稳步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合作,并积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融合贡献力量。
这些都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强大实力和责任担当。
大国风范还体现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上。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赞誉,并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也在世界各地受到热烈欢迎。
中国的电影、电视剧等媒体作品也在国际影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这些都是中国大国风范的表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明的包容性。
大国风范还体现在中国对待他国的态度上。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中国始终主张国家间应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规则。
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援助和救灾事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的和平、友善形象。
中国大国风范所展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胸怀和国家的大爱精神。
包容性发展_世界共享繁荣之道
![包容性发展_世界共享繁荣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b03e58ba0116c175f0e48da.png)
世界风云透视2011年4月,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在中国海南举行。
“包容性发展”这一理念以其高度的现实性与深刻的思想性,得到了各国与会人士的广泛认可。
作为当今世界负责任大国,中国如何推进包容性发展,对于世界特别是亚洲地区进一步增强合作共享繁荣关系重大、意义深远。
一、发展的“包容性”: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新课题“包容性发展”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提出的“包容性增长”。
亚行注重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包容性增长”明确了一国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实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种社会发展进步目标,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即经济增长对其他各项社会进步目标的包容。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成就不能公平地由社会各阶层共享,经济实现了增长,但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增长的包容性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各界的高度关注。
在经济学意义上,“发展”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增长”是指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而“发展”则首先是指经济与技术结构的进步与现代化,同时包括通过经济增长摆脱贫困落后、消除文盲、改善卫生健康状况与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从“包容性增长”到“包容性发展”,“包容”的对象也得到拓展。
除了要求在发展进程中实现社会公平等目标外,包容性发展还特别注重一国发展不损害其他国家的发展,不对其他国家构成不利。
这是因为,一国经济的发展既会为其他国家创造贸易投资机会,也会因其战略与政策的负外部性对其他国家形成各种不利影响,导致其他国家发展的困难。
因此,世界需要寻找各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道路。
包容性发展是当今时代各国普遍追求发展条件下促进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理念与发展思路。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的经济政策与发展方式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其他国家。
共享发展机遇,实现互利共赢,是世界各国必然要面临的一大选题。
这就是包容性发展的实质。
就现实而言,后国际金融危机的世界经济需要建立更为合理的发展格局,重建平衡,避免类似美国金融泡沫式的发展导致世界灾难的重演。
(九省联考)语文作文“交错带”导写(河南、黑龙江、甘肃卷作文题)高考语文考场作文抢分攻略(全国通用)
![(九省联考)语文作文“交错带”导写(河南、黑龙江、甘肃卷作文题)高考语文考场作文抢分攻略(全国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09e8014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e.png)
道理论据
10.开放包容是超越偏见的智慧。 11.唯有开放包容,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人世间的美好。 12.开放包容让我们学会欣赏多样性的美妙。 13.开放包容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14.开放包容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标志。 15.开放包容是超越战争的希望。 16.开放包容是走向全球化的必由之路。
深入解读
【立意参考】 1.游牧因交错而萌生,人生因交错而成长 2.无惧“交错带”,探界谋发展 3.勇于交错,多元包容 4.把握人生“交错带”,开启壮丽新篇章 5.适应“交错带”,闯出新天地 6.直面“交错带”,创新无极限
道理论据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2.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深入解读
但原文材料也是必须理解的,否则会模糊甚至误解“交错带”。 请阅读涉及的材料段落。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 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 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 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 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
深入解读
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 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 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 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f590bbe0e87101f69f3195b9.png)
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
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
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凝聚功能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起源最早的。
但在世界所有古老的文化中,只有中华文化是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它历经数千年内忧外患,一直保存、延续、发扬光大到今天。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许多优秀的文化形态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惟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成因是多方面的。
从外部原因上说,这是由于与外界相对隔绝的大陆性地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格局、宗法社会组织结构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生存系统。
但主要的原因则是源于内部,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多样性的生机力、统一性的同化力、包容性的融合力、伦理性的亲和力、变易性的创造力和民族历史意识的延续力等,构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之源。
中华文化在这强大生命力的延续中,又表现出极强的同化力和凝聚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类型的文化,伦理性是其基本特征。
这种伦理性固然具有负面的消极影响,但深深地积淀在国人意识中的一些伦理观念,如尊师孝亲、修身自律、务实奋进、勤劳节俭等,无疑在铸造国人灵魂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发生着久远的影响。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擘画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擘画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d1109f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c.png)
6月2日,一场攸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座谈会——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立足于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用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道路、精神品格、共同信念、历史取向、胸怀格局。
统一性:中华文明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与时间赛跑的古籍修复师观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思考万事万物所形成的精神产品。
而观念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世代相传的中文典籍。
做好古籍修复,对于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民族记忆至关重要。
丁峰是南京图书馆一名90后古籍修复师。
2022年,他花费了半年时间,完成了两册“国宝级”古籍的修复——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让近700岁的古籍焕发新生。
《永类钤方》共22卷,为元代医者李仲南所作,在医学领域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书在不断老去,丁峰总希望自己能更快一点,“我们修的同时,可能一批库房的书也正在老化,我们也是和时间赛跑,尽可能把能修复的古籍都修复好,让它们更好地保存下去”。
考场范本:何以文明?何以中国?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铭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为的是不忘来路,把握当下,坚定前行。
连续性:传承千年的东方美学中国传统纹样,精雕细琢的美学印记电影《长安三万里》除了从诗词中满溢出唐风唐韵,电影中人物服饰的纹样考究,更展现了中华历史长河里的线条之美。
中国传统纹样自古以来传承有序,自新石器时期起绵延至今日,不论是玉器、漆器、服饰还是建筑,都铭刻着传统纹样的独特审美。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600字10篇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600字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131a95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4b.png)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600字10篇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10篇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写什么?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
下面是作者精心收集的关于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精选篇1)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包括:一、多元性中华文明是由多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共同构成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多元性。
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宗教、艺术等方面,也体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
二、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它能够吸收和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想、宗教等。
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三、传承性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它有着一整套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
这种传承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连续性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它没有出现过大的断裂和断层。
这种连续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保持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强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五、创新性中华文明具有创新性的特点,它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
这种创新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也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总之,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元性、包容性、传承性、连续性和创新性等五个突出特性。
这些特性使得中华文明具有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解读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心得体会600字(精选篇2)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这些文化一直流传至今,被世世代代后辈子孙所牢记,其影响岂止千年。
只有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大国读后感
![只有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大国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801a3f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8.png)
只有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大国读后感(原创实用版3篇)目录(篇1)一、引言二、中华文明的特点与价值1.源远流长2.博大精深3.包容性三、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重要性1.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四、如何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1.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创新文化发展理念3.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五、结论正文(篇1)【引言】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如何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国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学者认为,只有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我国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大国。
本文旨在分析中华文明的特点与价值,探讨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重要性,并提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中华文明的特点与价值】1.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传承没有中断的国家。
这使得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发展脉络。
2.博大精深:中华文明包含了丰富的哲学、道德、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艺术形式,以及中医、丝绸、瓷器等伟大发明。
3.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
例如,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唐宋时期的番邦文化交融等,都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体现。
【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的重要性】1.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
2.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弘扬,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往往具有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如何建立新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1.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新的中华文明的基石。
2016广东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 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 专题九
![2016广东高考政治大二轮复习 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 专题九](https://img.taocdn.com/s3/m/b1a9192010661ed9ad51f39b.png)
2016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真题感悟专题九民族精神与文化强国1.(2015·福建高考,29)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来做,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不是自然现象,①是错误的,排除;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是错误的,排除;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2.(2015·广东高考,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 )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D.洗浴文化随时间的发展而发展解析:A选项观点错误,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但并不决定文化,故排除。
B选项观点错误,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但并不存在冲突,故排除。
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同一事物方言的不同,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故入选。
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南北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涉及洗澡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故排除。
答案:C3.(2015·北京高考,27)“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能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教育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尘封的英雄家书,依然能读到民族的硝烟和苦难,读到英雄对家人的思念与牵挂,读到英雄慷慨殉国的悲壮和毅然。
英雄家书( )①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②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③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④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英雄家书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不是物质力量,①说法错误;英雄家书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能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https://img.taocdn.com/s3/m/97b4f068f8c75fbfc67db22a.png)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亿,只占全国人口的%。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
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
![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866f7a5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9.png)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系统阐释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这“五个突出特性”,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的独特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深刻把握“五个突出特性”,对于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的本质和精髓,奋力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
在人类历史上四大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发展至今没有中断过的伟大文明,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血脉。
在文字上,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虽有三千多年历史,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但字形和读音至今都仍然传承可考。
在学术上,从先秦子学到两汉经学,从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从宋明理学到乾嘉朴学,每种形态既是对前代学术的批判,也是对前代学术的继承和发展。
在历史撰述上,“二十五史”前后连贯,中华文明的价值观通过史书修纂的方式代代相沿。
在文学创作上,从诗骚到汉赋,从唐诗到宋词,从元杂剧到明清小说,形成了“诗言志”和“文载道”两条连续的文学脉络和传统。
在政治体制上,中华民族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维持了中华文明的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即使在少数民族进入甚至入主中原的时期,他们都无一不尊崇华夏礼仪并为中华文明的延续、丰富和发展作出贡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历史变迁而始终保持生机活力,正是得益于其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无论是华夏先民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不懈追求,还是后世大儒“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使命担当,都是对这种创新性的生动阐释。
第01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 (原卷版)
![第01卷 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经典模考重组卷 (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ec49198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1.png)
第01卷2024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适应性模拟卷(新高考区)(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就长达5000多年。
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艰苦卓绝、革故鼎新,开创了以文治教化为主旨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诸多典籍就记载了独特的文化和文明概念。
《周易·贵》说:“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尚书一舜典》曰:“睿哲文明,温恭允塞。
”唐代孔颖达有言:“经纬天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中华民族这种联通天人、涵盖天下、崇尚文德、爱好和平的文化和文明观念,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民族融合的大一统文明型国家。
中华文化并非局限于中原地域的单一的汉民族文化,而是有机融合境内各民族、各地域乃至境外多种异域文化而形成的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在争鸣交锋中彼此吸收借鉴,共同造就了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
史伯提出。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庸》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些精辟论述集中体现了我国多元一体、求同存异、守中致和等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
正是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才使其饱受磨难但历久弥新、生机勃勃,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2eb16e0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a.png)
一、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二、世界现代史1.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西方主要国家建成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使经济实力一次又一次地飞跃,为纽约成为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后,美元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击败英镑,成为货币霸主。
2.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科学技术的进步,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
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现代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国际合作加强。
3.人口迁徙、多元文化、战争与文化交锋:20世纪以来人口迁徙分布不均衡,主要是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
一战进一步激发了亚欧非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战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第53讲当代中国的外交课标要求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主要外交成就。
考点定位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2.改革开放时期的外交成就。
主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方针(1)提出: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2)内容①“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与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构建
![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与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1251d74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f1.png)
5周庆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与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构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凝练地概括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
深刻领会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于我们确立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连续性连续性作为五个突出特性之首,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
放眼整个人类文明史,在世界诸古文明之中,唯有中华文明未中断,绵延至今,且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体现于方方面面,如疆域、制度、文字、典籍、器物、观念等。
举例言之,隋唐确立的科举制,延续千余年,被视为在一定历史阶段最先进、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由此演化而来的现代考试制度,至今仍为全世界普遍采用。
以文字而论,自商代甲骨文出现,此后虽经过篆隶楷草行的字体演变,但汉字的字形、字义基本保持连续状态,较为稳定。
全国各地的口语方言虽然有殊,甚至有时相互之间难以听懂,但识字者都能通过汉字交流,以至今人还能无障碍地阅读数千年前的古籍。
中国有浓厚的历史意蕴,国史、方志、家谱等典籍蔚为大观,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证明。
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如音乐、戏曲、歌舞、美术和曲艺等,虽递有变迁,不断演进,融汇了新的内容,发展出新的形式,[1]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
6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6期但其内蕴的中华美学精神及价值观念,是一以贯之、连续而稳定的,如虚实结合、以简驭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美学观,以和为贵、仁爱友好、惩恶扬善、圆满自足等价值观。
这些美学精神与价值观念,至今依然体现于当代艺术实践之中,很好地体现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为何要强调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因为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哪些鲜明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是什么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哪些鲜明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10df8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1.png)
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含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特征并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别具一格的鲜明特质。
(一)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历史文明演进的产物,也是中华文明现代化转型的结果,具有继承性与超越性有机统一的鲜明特质一方面,作为在传统文明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鲜明的继承性。
一个国家的文明建设必须立基于历史传统,没有历史传统基础的现代文明只会黯然失色,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作为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动、碰撞、融合下形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具有古老东方大国的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文明的共同特性,是一种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具的文明形态。
(三)建设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整体建构中既善于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善于识别、批判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坚持了建设性与批判性的有机统一。
(四)真理性与道义性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真理性与道义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质。
马克思主义是占据着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兼具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道义性,体现出其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特质。
五)全面性与指向性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肇因于解读现实的语境差异,其内涵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具有全面性与指向性相统一的鲜明特质。
-方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全面性。
相比于文化而言,文明的建构更加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路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关联](https://img.taocdn.com/s3/m/26cfea4d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6.png)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哲学关联作者:王晓勇来源:《新西部》2023年第10期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出明确的主体品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出明确的本体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既体现了主体品质与本体内涵的外在关联,又体现了实践范畴与实体范畴的内在关联。
这种哲学关系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实践,具有深远的思想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就其实践性、未来性和导向性的特征而言,体现出明确的主体品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其奠基性、根本性和原创性的特征而言,体现出明确的本体内涵。
主体和本体作为一对哲学关系,主体的概念接近于实践,本体的概念接近于实体。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了“实体即主体”的现代哲学思想和“体用不二”的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品质“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关键词,不仅聚焦了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遇到的历史问题,也聚焦了中国在现代化发展中面对的未来问题,因而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实践特质,已经成为观察现实问题的重要视角和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立足点。
关于中国在现代化转型中遇到的历史问题,主要是资本主义空白论和资本主义跨越论的争端,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特殊性与世界各国现代化历程的普遍性之间的深层关系。
事实上,人类的发展具有共性,民族的发展具有个性,中华民族的发展就是由其文化特色和思维特色共同决定的,深刻体现了外在历史与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问题聚焦和理论问题聚焦,是由主体的历史性和逻辑性决定的,具有鲜明的主体品质。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本体内涵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刻反映了主体背后的本体内涵,即:突出的连续性,体现了主体追求文化认同的本体内涵;突出的创新性,体现了主体追求自我超越的本体内涵;突出的统一性,体现了主体追求价值凝聚的本体内涵;突出的包容性,体现了主体追求精神开放的本体内涵;突出的和平性,体现了主体追求结构稳定的本体内涵。
六篇2024秋期国开电大《形势与政策》大作业范文
![六篇2024秋期国开电大《形势与政策》大作业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eb8bb7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56.png)
2024秋期国开电大《形势与政策》大作业大作业说明大作业,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哪些鲜明特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是什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展现了全新的文明形态。
这一文明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占代文明和近代以来奋起抗争的精神,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质,可以概括为创新性、活力性和包容性。
创新性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首要特质。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华文明历来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无论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还是在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的精神。
在现代,这种创新精神被进一步发扬光大,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的飞速发展,也体现在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多个方面的革新。
特别是在新时代,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极大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活力性则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另一个重要特质。
这种活力来源于科学理论的贯注和科学技术的激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科技实力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自我完善也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丰沛的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包容性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种包容性体现在对国内外不同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上,也体现在时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尊重与接纳上。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上,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教育优先是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性格的包容性强得以成为大国
中华民族是一个胸怀世界、包容万象的国度,所以才成其大。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来的佛家、基督教、伊斯兰教文化,滋养着、促进着中华民族的前进。
道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由老子创造,老子(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人,即现在河南省商丘市鹿邑县人。
曾做过周朝史官,管理过藏书,熟悉各国典章制度,相传《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他的著作。
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道,这个道在有天地之前就存在,无形无迹,看不见摸不着,是产生天地万物之宗,他还主张辩证法、无为而治。
他的思想包含以下内容:
1、宇宙观。
道是万物的本源,道无所不能,永恒不灭。
2、辩证法。
人与宇宙和谐统一,无为而治。
3、无神论。
道是万物的主宰,没有其它神灵。
4、养生长寿。
后来演化为多种养生的手段,比如:练习书法、学习音乐等使人长寿就包含道家思想。
5、教会做人、励志上进。
实事求是、能屈能伸、懂得放弃、顾全大局、上善若水、知人者智等思想都是出自道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孔子(前551--前479年)所创。
他是鲁国邹邑人,即现在山东省曲阜人。
其父叔梁纥做过邹邑大夫,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
孔子五十岁时做过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和著述。
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述在《论语》里。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
1、思想上主张“仁”,“克己复礼为仁”,爱人、反对苛政、举贤才。
他的思想包含以下内容:①治国理政。
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维护礼治。
②教化众生。
教会普通民众遵守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是仁爱,爱人,互相关心。
义是宜、仁义,仗义。
礼是遵守社会规则。
智是知道、了解、见解。
信是诚实不欺诈。
恕是不计较。
忠是忠诚老实。
孝是赡养、尊重。
悌是对兄长的尊爱。
2、教育方面创立私学,有教无类。
3、编辑文献,著名的有《诗》、《书》、《礼》、《易》、《春秋》。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有: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从价值观、社会、个人层面提出要求,约束国家机关和普通民众的行为,是对传统约束要求的提高和进步,是以人治国向深度依法治国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佛教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前566---前486年),相传是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属于种姓制度的刹帝利,后在恒河中游摩揭陀国传道,80岁去世,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或“佛陀”,简称佛。
其基本教义是“四谛”(四条真理),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是多苦的,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受阴。
集谛是说苦的原因在于欲和爱,欢乐之爱、生存之欲爱、权力之欲爱,产生因果轮回。
灭谛是说消灭苦,就不会有因果轮回,就会达到“涅槃”的境界,即超出因果轮回的境界,也就是进入极乐世界。
道谛是说修道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途径,道谛有八条途径,即正见(正确的信仰)、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定(自我专心)。
这八条正道就是要人们脱离现实,循规蹈矩,不去反抗奴隶主的剥削和压迫。
后成为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
具,它宣扬“众生平等”,吸引了许多下层群众。
基督教,基督一词是希腊文的汉字译音,意救世主,由耶稣创立,最早出现于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的犹太人,逐渐发展到叙利亚和埃及,犹太王国所处的巴勒斯坦地区,长期以来就是临近强国争夺的地方,先后被埃及、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征服过,反抗也没有出路,只有在精神世界寻找解脱,促成了基督教的产生。
其教义:1、宣扬上帝耶和华将派救世主来拯救犹太人脱离苦难。
2、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以成为教徒。
3、互助、互爱、不做邪恶之事、不欺骗、不偷窃、不背信。
4、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伊斯兰教,由穆罕默德(570--624)创立,他出身于麦加古来西部落的哈希姆破落贵族,童年丧失父母,由祖父和伯父抚养,他熟悉犹太教和基督教,以古来西部落的主神安拉为唯一宇宙之神,自称安拉的使者,创建伊斯兰教(驯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服从者),他的言论被汇集成册,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其教义包含两方面:
1、宗教信仰。
信仰安拉、信仰天使、信仰先知、信仰末日,安拉即真主,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末日即末日审判,凡生前信仰安拉,遵循经典,服从先知,死后升入天堂,否则下地狱。
2、宗教义务。
念功,信仰与背诵“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拜功,每天祈祷五次(晨、晌、哺、昏、宵),每星期五举行公众祈祷。
课功,每人缴纳财产的百分之二十五作为修建清真寺,维持贫民生活和补助政府的开支。
斋功,每年回历九月斋戒一日,白天禁食。
朝功,身体健康又有经济能力的,每年去麦加朝圣一次。
3、公益与善行。
信徒必须遵守、履行《古兰经》和先知穆罕默德为人制定的行为规范与义务。
不同的思想都为人们提供着不同的精神食粮和精神家园,心态好有利于国家社会安定、不拍困难敢于迎接困难利于社会进步、积极向上创新创造利于国家繁荣昌盛,爱家爱国才能保家卫国。
中华民族性格的包容性强使得中国大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