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师有效备课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文教师的有效备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就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就会遭到失败。
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一项复杂精细的脑力劳动。
可以说,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很大一部分精力是花在了备课上。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备必有用,劳必有获呢?有效的做法是:
一、教师备课要备教学内容。
这不只是仅仅准备教材内容,或只是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
要求教师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设计;要求教师从参阅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中受到启发,帮助挖掘教材,拓宽教材,打开思路。
二、教师备课要备学生。
备学生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深度与广度,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熟知的我们还喋喋不休,学生难解的我们却不了了之”的倾向。
也就是说,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要学习什么、得到什
么,从而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目标;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他们去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
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非常活跃又参差不齐的思维体,作为教师,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须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堂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
三、教师备课还要备自己。
备自己,有四层含义:一是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身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人格魅力上有足够的品位、能力和感召力。
文化素养需要长期的积淀,科学知识需要刻苦的汲取,这里特别要提一下人格魅力,教师的情感立场、理想精神、敬业态度、超功利的道德品格、负重前行的超常意志,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有很深的影响力,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扬长避短,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每一位教师都有着自己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意志特点,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以及不同等层次的能力特点,这一切都必须要在备课过程中表现出来,而且以独特的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三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学生、教师三者要做到有机结合,和谐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就要靠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了。
四是根据能力大小和自己在某一个教
学阶段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例如新教师通过设计详案熟悉教材,弄清教材的体系,积累教学的经验;开展教科研课题实验的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满足实验要求的特色教案。
再如,对某一教学环节还不够上水平的教师,可着力在这一教学环节上采用多种设计方案。
四、教师备课更要备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如何把教材转化为学生可以接受的内容,把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就要研究教学方法,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保证。
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必须紧紧依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保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最重要的阵地。
既然要以学生及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那么课堂教学就应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时空,教师应退到次要的位置,来扮演学生活动的欣赏者、帮助者和指导者。
所以备课主要是准备这些方法,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要做到这些,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去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也可以是一种激励;引导的内容既有方法和思维,同时也有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做人的道理。
备课,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备课也是教师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是理智与情感滤化后的结晶,是一种转化、一种升华、一种超越。
课堂教
学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应有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研究工作是否充分深入,是否切合实际。
课备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影响整个教学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
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备课方面精心钻研、深刻领悟,提高自己的教学层次与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