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分析

合集下载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指在互联网上实施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包括网上诈骗、网络盗窃、网络谣言、网络色情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犯罪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犯罪是社会上一种特殊的现象。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最有知识和技术的一群人,他们掌握的信息和技术比其他群体更为丰富。

由于大学生心理上的不成熟和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开始涉足网络犯罪,给自己和社会造成了许多危害。

大学生网络犯罪可能给自身造成严重后果。

有些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赌博,结果导致财产损失和因逃债而被追债者追打等;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盗窃他人账户的方式,获取他人财产,可是一旦被警方发现,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和追责。

大学生网络犯罪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诈骗,不仅伤害了被骗者,也破坏了社会的公信力;一些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和制作淫秽信息,破坏了社会的道德风气;还有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散布谣言,制造社会恐慌,扰乱了社会秩序。

为了防止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我们首先应该加强教育和引导。

大学应提供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加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

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宣传和预防,向大学生普及网络犯罪的危害性和法律后果。

我们还应该加强监管和打击。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离不开网络环境的支持和纵容,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要加强对大学生涉犯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增加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处罚力度,提高大学生的违法成本。

我们还应该加强社会支持和帮助。

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涉足网络犯罪,是因为他们缺乏对未来的信心和支持。

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帮扶和引导,提供合适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机会,让大学生能够积极投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生网络犯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加强监管和打击,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支持和帮助,力争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生,建设和谐有序的网络社会。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大学生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也成为了诈骗犯罪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件为例,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防范能力。

案例简介:小王,一名普通的大学生,热衷于网购。

一天,他在某知名购物平台上看到一款低价的电子产品,便添加了卖家微信进行咨询。

卖家声称可以提供折扣,并要求小王先支付定金。

小王没有怀疑,便按照卖家要求,通过微信转账支付了1000元定金。

然而,支付后卖家便消失,小王联系不上卖家,也无法退回定金。

此时,小王才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了诈骗。

二、案例分析1. 诈骗手段分析:(1)虚假信息:卖家发布低价商品信息,吸引消费者关注。

(2)诱导消费:通过微信等社交平台与消费者沟通,诱导消费者支付定金。

(3)消失不见: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卖家迅速消失,无法联系。

2. 法律责任分析:(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3. 防范措施:(1)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应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谨慎网购:在网购过程中,要选择正规平台,仔细核实商品信息,避免低价陷阱。

(3)核实卖家信息:在支付定金前,要核实卖家身份,避免上当受骗。

(4)留存证据:在网购过程中,要保留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以便维权。

三、结论网络诈骗案件对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造成了严重危害。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经济分析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经济分析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经济分析(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通过分析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与对其自身发展的影响,进而研究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经济分析,同时对防范大学生网络犯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探讨。

标签:网络犯罪;经济分析1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特质分析1.1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基本特征网络犯罪顾名思义是通过网络这个新兴的环境内实施犯罪的。

而如今,网络犯罪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

例如利用计算机编程进行对网络进行攻击,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造成危害,就如计算机病毒。

或者是利用网络作为犯罪工具对其他网络资源进行破坏,例如网银诈骗。

再者是利用网络作为平台,散播一些淫秽物品。

依赖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平台的支持是网络犯罪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网络犯罪这种智能型犯罪不同于其他犯罪的特征之一。

而依照犯罪的犯罪的程度不同,对计算机技术要求也有所不同。

网络犯罪,对于大学生这些接触较新科学技术的群体无疑充满着好奇与刺激。

大多学生都出于对法律意识的淡漠与忽视,而发生网络犯罪。

比如网络游戏,活在虚拟的社会里,通过游戏,获得更多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满足,谋取利益。

也有一些是通过某些网络渠道,获得经济利益,而继续游走于边缘进行网络犯罪。

比如,计算机病毒的编写,淫秽网站的制作,并进行散播。

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而犯罪。

1.2 网络的虚拟性对大学生的影响首先从价值观角度来说,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处于对社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对自身定位的阶段,这个时期比较希望体现自身价值,而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希望投机取巧获得更多的利益难免游走于法律边缘而进行犯罪,而网络平台属于虚拟化,为其犯罪提供了较好的隐蔽性。

再者从道德观的角度来说,道德本来就属于比较空泛的概念,完全依靠人民的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当今大学生群体标新立异,对于大众和社会观点也较为漠视。

特别是在网络这种虚拟环境中,本就跟现实身份脱节,也从根本上使人忽略道德约束和自我意识和行为的衡量,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也使大学生产生困惑。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犯罪的重要参与者和受害者。

作为现代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成为道德风尚的引领者,如何对待网络犯罪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犯罪进行一番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类型1. 网络诈骗网络诈骗是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类型之一,通过利用欺诈手段获取他人的财产或者机密信息。

对于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认知,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假借短期贷款、兼职等方式骗取大学生的钱财,甚至盗取其个人信息进行非法牟利。

2. 网络色情大学生是网络色情的主要受众之一,很多大学生在追求新奇刺激的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色情的诱惑。

在网络色情的背后,隐藏着很多诈骗和违法行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3. 网络暴力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暴力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些大学生通过网络恶意辱骂他人,传播不实信息,甚至散布仇恨言论,给社会秩序和个人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1. 缺乏法律意识很多大学生对网络犯罪的法律后果缺乏认知,以为在网络上的行为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麻痹大意,妄图逃脱法律的制约。

2. 过度沉迷网络大学生喜欢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虚拟世界中,失去了现实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导和控制。

3. 缺乏道德观念一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对于网络犯罪行为容易放任自流,甚至主动参与造成不良后果。

1. 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要深入了解网络犯罪的法律后果,增强法律意识,明晰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举止,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2.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诱导,更不要沉迷网络,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3.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学生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做一个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不推卸责任,不攻击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社会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教育1. 学校教育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犯罪教育,加强道德和法律课程的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指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的行为。

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也面临着网络犯罪的威胁。

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犯罪这一问题展开漫谈,探讨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大学生参与网络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缺乏安全意识:由于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容易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攻击目标。

2. 缺乏法律意识:部分大学生在涉及网络犯罪时对法律不够了解,从而容易因为不懂法律而犯罪。

3. 缺乏自我约束: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自我约束,从而可能从事网络犯罪活动。

大学生网络犯罪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网络犯罪造成社会安全环境的恶化,影响人们对网络环境的信任度,甚至威胁国家的网络安全。

对于个人而言,参与网络犯罪不仅会破坏自己的道德观念,也可能会因此被打入社会的“黑名单”,给自己的前程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习惯。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强化对网络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网络监管能力。

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念,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水平。

大学生本身也应该提高警惕,自觉抵制网络犯罪行为,不为所欲为、不轻信陌生人的诱导,时刻保持警惕,确保自己的网络安全。

大学生网络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加大网络监管和打击力度,培养健康的网络文化,才能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网络安全。

希望大家都能在网络世界里健康、积极地交流,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大学生犯罪案例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犯罪现象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大学生犯罪案例,探讨大学生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网络诈骗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

某大学生小张,因沉迷网络游戏,为了获取游戏装备,通过非法途径购买,结果被诈骗团伙利用,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小张的案例反映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能力。

案例二:校园暴力校园暴力是影响校园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小李因与同学发生口角,情绪失控,对同学进行了暴力攻击,造成了严重伤害。

这一案例揭示了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冲突时,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采取极端手段。

案例三:盗窃行为大学生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为了维持生活,选择了盗窃同学的财物。

虽然小王的行为是出于生存压力,但这并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

此案例说明,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应对策略和求助渠道。

案例四:考试作弊考试作弊是大学生犯罪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

大学生小赵在期末考试中,为了获得好成绩,选择了作弊。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也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小赵的案例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存在侥幸心理和诚信缺失。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1. 法律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容易在不经意间触犯法律。

2. 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学业、就业等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疏导,可能会走向极端。

3. 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可能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其行为偏离正轨。

4. 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家庭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若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和应对能力。

大学生犯罪的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通过开设法律课程、举办法律讲座等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了解法律的底线和界限。

大学生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校大学生中网络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网络犯罪率逐年上升,日益成为干扰校园秩序、社会安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有序运行的严重问题,越来越得到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其犯罪特点朝着暴力化、群体化、多元化、智能化、专业化等发展的趋势;网络犯罪原因也由传统的单一型转化为复杂型。

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学校、家庭等诸多原因。

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然而面对日渐突出的大学生利用网络犯罪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思考,在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增大,价值观多元化,信息泛滥化的环境下,如何通过各种教育和宣传的方式来预防网上诈骗,网上敲诈勒索,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危害国家安全等犯罪事件的发生和扩大。

(谢应霞,2010)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主要的搜索方法是:首先,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以“网络犯罪”为核心词,搜索结果有2415篇相关文献,限定为核心期刊,有273篇文献;以“网络犯罪”为核心词,并包含“大学生”,搜索得出核心期刊有22篇;直接以“大学生网犯罪”为核心词,有12篇;以“大学生网络失范”为关键词,有10篇;以“大学生网络越轨”为关键词,有2篇。

大部分文献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只有很少一部分文献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

一、概念界定信息社会中, 互联网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 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中心2014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当年6 月3 0 日, 中国大陆的网民数达6.23亿人, 59%的用户是大专以上学历,32.4%的用户是学生,大学生是网民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群体。

网络的普及将现代人带人前所未有的新领域, 但值得关注的是人们在尽情享受互联网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 也在制造新的问题--网络犯罪。

目前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认为,网络犯罪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犯罪对象而实施的严重危害网络空间安全的行为。

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分析有哪些

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分析有哪些

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分析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要深入理解网络犯罪现象,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犯罪者的心理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机与需求(一)经济利益驱动许多网络犯罪分子的首要动机是追求经济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面临经济压力、贫困或者对财富的过度渴望。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似“低成本、高回报”的途径来获取钱财。

例如,通过网络诈骗、盗窃个人信息进行非法交易、利用黑客技术窃取企业财务数据等。

(二)寻求刺激与挑战对于一些人来说,网络犯罪是一种寻求刺激和挑战的方式。

他们对常规的生活感到无聊,渴望通过突破法律和技术的限制来获得兴奋感。

这种心理类似于极限运动爱好者追求冒险的心态,但在网络犯罪中,这种行为是违法且有害的。

(三)复仇与怨恨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不公正待遇、被欺负或者与他人产生严重冲突后,可能会选择通过网络犯罪来进行报复。

例如,对对方的网络账户进行攻击、散布恶意谣言等。

(四)社交认同与归属感在某些网络犯罪团体中,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交圈子”。

加入这个圈子能让犯罪分子获得一种归属感和被认同的感觉。

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甚至互相鼓励和支持犯罪行为。

二、人格特征(一)低自我控制网络犯罪分子往往表现出较低的自我控制能力。

他们难以抵制诱惑,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

在面对网络上的机会时,很容易就跨越法律的边界。

(二)反社会倾向具有反社会人格特征的人更容易从事网络犯罪。

他们对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权利缺乏尊重,不在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三)高智商与技术能力虽然不是所有网络犯罪分子都是高智商,但许多成功实施复杂网络犯罪的人具备较高的智力和技术能力。

这使得他们能够理解和利用网络系统的漏洞。

(四)自恋与傲慢有些犯罪分子自恋且傲慢,认为自己的技术能力超越了法律和执法机构,相信自己能够逃避惩罚。

三、认知偏差(一)道德合理化网络犯罪分子常常为自己的行为寻找道德上的借口,使其看起来“合理”。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平台,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其中就包括网络犯罪。

尤其是一些大学生,由于年轻、缺乏思想意识,往往容易在这个领域受制于人,甚至陷入犯罪困境。

接下来,我将就大学生网络犯罪做一些简要分析和探讨。

1.容易受到诈骗和网络暴力困扰。

大学生由于缺少实际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加之过多沉迷于互联网和虚拟空间,使得他们往往会成为不法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如诈骗、色情、非法侵入等行为,而且遭受网络欺凌和网络暴力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大学生常因为年轻、好奇而容易陷入网络陷阱中,缺乏自我保护及法律意识,不懂得保护自己的隐私安全和个人权益,在网络上留下大量个人资料和痕迹,甚至盲目参与网络犯罪活动而毫不知情。

3.容易成为网络欺诈的帮凶。

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在校招聘或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来诱骗大学生成为网络欺诈行为的帮凶,这些大学生往往因为为了赚取一些兼职的零花钱而参与其中。

4.自身精力过度分散,影响学业和就业。

大学生往往沉迷于游戏、社交软件等虚拟空间,影响了他们的时间管理和效率,使得他们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和获取知识技能,最终导致学业和就业方面的挫败。

大学生由于缺乏经济收入来源,往往成为网络诈骗分子的重点攻击目标。

例如,以虚假的招聘信息、兼职信息等形式诱骗大学生前往某一地点从事工作,以非法放高利贷、中奖诈骗等形式骗取钱财等。

2.网络侵犯。

大学生往往会将自己的个人信息放在网络上,但如果安全系数不高、密码易被破解,就容易被黑客攻击入侵,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账户被盗的情况出现。

3.网络色情。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轻信陌生人,不泄露个人信息,时刻关注互联网安全,了解网络犯罪法律法规,尊重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不参与或者协助侵犯他人权益和利益的行为。

2.提高自身素质,自律自律。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增长知识和技能,增强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网络犯罪也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们常常听到大学生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问题:大学生也可能成为网络犯罪的施害者。

大学生网络犯罪指的是通过网络渠道实施的各种欺骗和违法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恶意攻击、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但会对受害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社会安全和秩序造成极大的威胁。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网络技术比较熟悉。

然而,这些技能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

这些大学生可能会利用他们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网络攻击、网络欺诈等行为。

其次,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压力,包括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等。

有些大学生可能会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这就容易导致他们成为网络犯罪的参与者或受害者。

再次,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容易受到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的影响。

过度沉迷于这些虚拟的世界,容易与现实世界脱节,失去了对社会的现实认知和规则遵守。

首先,在学校和家庭中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学会正确地使用网络。

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才能避免他们成为网络犯罪的施害者或受害者。

其次,学校和家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关于现实生活的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他们在网络上寻求“纸上谈兵”的机会。

最后,政府和社会也应该加强对网络犯罪的监管和打击,为受害者维权。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安全的认知和对网络犯罪的警惕。

总之,大学生网络犯罪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和认知,共同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浅议大学生网络犯罪

浅议大学生网络犯罪

浅议大学生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指在互联网、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和网络环境下,利用技术手段和方式实施的犯罪行为。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犯罪也不断增长,其中大学生网络犯罪居多。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类型、原因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浅议。

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类型1. 窃取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以此进行非法操作,例如刷卡消费、盗取财物等。

2. 网络诈骗:如虚假交易、钓鱼网站、网络游戏诈骗等。

3. 违反版权:如非法下载、播放侵权音视频内容等。

4. 黑客攻击:如网络攻击、网络破解等。

5. 策划和参与网络暴力:如利用网络平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侵犯他人隐私等。

6. 传播封建、迷信、邪教等信息:如传销、诈骗、非法集资等。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1. 缺乏法律意识:很多大学生由于年轻、缺乏经验等原因容易被网络犯罪所侵害,而他们对法律具有相对薄弱的观念和认识,比如黑客攻击、网络盗取信息等,难以辨明是否涉及违法犯罪行为。

2. 过度的网络游戏:很多大学生迷恋于游戏,因此容易被利用网络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和诱惑,行骗行为在校园内相对猖獗。

3. 缪误观念:有的大学生为了赚取快钱,到黑市上购买病毒进行攻击,不顾其影响和危害性。

三、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对策1. 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了解网络犯罪的种类和反制方法,增强抵御网络犯罪的能力。

2. 安全使用网络:大学生应该严格遵守网络使用的相关规定和条款,如保护个人隐私、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不在网上随意签约等。

尤其在网络购物、交易方面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被网络犯罪所侵害。

3. 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学校要增强网络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可以在学生的选修课程中加入网络安全等相关课程,或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等方式来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

4. 实施网络监管:大学应该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与有关的网络犯罪场所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犯罪的发生。

大学生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与防范

大学生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与防范

大学生网络诈骗犯罪的危害与防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

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和信息安全技能,他们成为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主要目标。

大学生面临的网络诈骗犯罪危害巨大,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危害和防范措施。

首先,网络诈骗犯罪对大学生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许多大学生对网络购物、投资理财等有着强烈的消费欲望,但在面临各种包装精美的虚假商品和虚假投资项目时,他们容易上当受骗,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

此外,一些大学生在追求网络游戏、赌博等娱乐活动中,被诈骗犯罪分子利用,造成沉迷、荒废学业的后果。

其次,网络诈骗犯罪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大学生正处在生活和学业的重压之下,而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经常利用感情诈骗、网络游戏等手段,将大学生陷入情感或精神困境中。

不仅如此,一些网络诈骗还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有时会引发严重的自杀事件。

因此,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防范网络诈骗犯罪至关重要。

那么,面对网络诈骗犯罪的威胁,大学生应该如何防范呢?首先,大学生应提高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他们应该学会使用搜索引擎依法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网络诈骗犯罪分子制造的虚假宣传,在网上购物和投资理财时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

其次,大学生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他们应该养成保持强密码、避免使用公共Wi-Fi网络、及时更新软件等良好的网络安全习惯,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信息,不点击未知链接或下载可疑附件,以防个人信息被盗用。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防范能力。

包括但不限于参加网络安全培训课程、阅读相关的网络安全书籍和文章,向专业人士请教,提升对网络诈骗犯罪的认知水平和应对能力。

最后,学校和政府部门也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诈骗犯罪防范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讲座、举办宣传活动等途径,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安全的实践中,提高其网络识别和防范的能力。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犯罪也愈发猖獗,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也成为网络犯罪的重灾区。

网络犯罪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就大学生网络犯罪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一现象,并提出防范之策。

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现状1.网络欺诈在网络时代,各种网络欺诈行为层出不穷,比如虚假投资、钓鱼网站、网络诈骗等。

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和风险意识,往往成为这类欺诈的受害者。

许多大学生在追求兼职、赚钱等目的时,容易上当受骗,因此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目标。

2.网络侵权随着网络版权意识的逐渐淡化,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侵权行为也日益增多,比如盗版下载、转载未授权等。

这些侵权行为不仅损害了原作者的权益,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大学生对于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不足,成为了网络侵权的重要原因。

3.网络暴力在网络上,有一些大学生通过匿名账号发布恶意言论、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这种网络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心理伤害,也可能引发社会恶劣风气。

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网络行为准则,容易受到错误的信息引导,使得他们成为网络暴力的发起者和受害者。

4.网络成瘾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

一些大学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影响了学习和生活,甚至对健康造成了危害。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也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不良行为,甚至成为网络犯罪的导火索。

1.缺乏网络素质相比上一代人,大学生在互联网应用和技术方面更具优势,但他们对于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却不足。

缺少正确的网络素质,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和加害者。

2.心理因素在网络世界中,一些大学生因为自卑、孤独等心理问题,更容易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容易陷入网络犯罪的泥淖之中。

3.社会风气在当前社会,一些网络违法行为并未受到及时的制裁,这也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对于网络犯罪的观念模糊和宽松态度。

大学生法律犯罪经典案例(3篇)

大学生法律犯罪经典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日益猖獗。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群体,其法律意识相对薄弱,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或参与者。

本文将以一起大学生网络诈骗案为例,对大学生法律犯罪问题进行剖析。

二、案例简介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李某通过网络结识了一名自称“投资专家”的网友,对方声称可以带李某进行网络投资,保证高额回报。

李某信以为真,按照对方的要求投入了数万元资金。

然而,当李某提出提现时,却发现账户已被冻结,投资款无法取出。

此时,李某才意识到自己被骗,立即报警。

三、案例分析1. 案件性质本案属于网络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触犯了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构成诈骗罪。

2. 犯罪原因(1)法律意识淡薄:李某作为一名大学生,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在本案中却未能识别对方的诈骗行为,反映出其法律意识淡薄。

(2)利益驱动:犯罪嫌疑人利用大学生对投资的渴望,以高额回报为诱饵,使大学生陷入陷阱。

(3)心理因素:大学生在面临诱惑时,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成为受害者。

3. 案件影响(1)经济损失:李某投入的资金无法追回,给其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2)心理创伤:本案给李某及其家庭带来了心理创伤,影响了其正常生活。

(3)社会影响:本案暴露出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问题,引发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的关注。

四、防范措施1. 加强法律教育:学校应将法律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2. 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应学会辨别网络信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五、总结本案反映出大学生在法律意识、网络安全意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预防网络犯罪的发生。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

漫谈大学生网络犯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日益严重。

大学生网络犯罪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网络盗窃等行为。

这些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伤害,同时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方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有很多。

大学生在网络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对网络世界的熟悉度较高,因此更容易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

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经济来源,因此具有更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可能会利用网络来从事非法活动来获得经济收入。

一些大学生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心理上出现问题,他们往往会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网络上,从而进行网络欺凌等犯罪行为。

一些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他们不清楚自己的行为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因此往往不顾后果地进行网络犯罪。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受害者在经济上遭受巨大的损失,一些人可能会破产甚至陷入负债。

受害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可能被泄露,对其个人安全和权益造成威胁。

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可能出现抑郁、失眠等问题。

网络犯罪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影响到人们对网络的信任感和对他人的友好态度。

为了解决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大学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提高网络犯罪的成本和风险,增加法律威慑力。

网络服务提供商应该强化网络安全保护措施,减少网络犯罪的发生。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警惕,遇到可疑的网络行为及时举报。

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教育和加大打击力度,使网络成为一个更安全、友好的环境。

每个人也应增强自身防范意识,不容忽视网络犯罪可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巨大损失。

通过合力才能有效根治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建立更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摘要】网络诈骗对大学生造成的危害日益严重,引发了对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的深入研究。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受网络诈骗的主要原因,包括缺乏风险意识、识别能力不足、对网络信息依赖过高以及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养自我防范意识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净化网络环境的对策措施。

最后强调了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保护大学生免受网络诈骗的伤害。

【关键词】网络诈骗、大学生、原因、对策、风险意识、识别能力、信息依赖、个人信息泄露、安全教育、自我防范、共同努力、网络环境净化1. 引言1.1 大学生受网络诈骗波及日益严重大学生受网络诈骗波及日益严重,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大学生群体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对象之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案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受骗者年龄逐渐变得年轻化。

大学生在网络诈骗中受到波及的原因主要包括:缺乏足够的网络安全意识,无法正确判断网络诈骗行为;对网络信息的依赖性过高,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加,隐私泄露可能导致财产损失。

这些原因导致大学生成为网络诈骗的易受攻击对象。

面对这一现象,研究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深入了解大学生受骗的原因,才能制定有效的对策和预防措施,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培养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共同净化网络环境,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网络诈骗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一是经济损失。

许多大学生在接触网络时常常缺乏风险意识,容易被网络诈骗分子利用各种手段骗取财物,从而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这些损失可能会给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甚至对学生及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二是个人信息泄露。

在进行网络活动时,大学生常常需要输入个人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这些信息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就会面临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

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分析有哪些

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分析有哪些

网络犯罪的心理学分析有哪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犯罪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了解网络犯罪背后的心理学因素,对于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至关重要。

网络犯罪者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分析。

一、寻求刺激与冒险对于某些网络犯罪分子来说,参与犯罪活动是为了寻求刺激和冒险。

网络空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看似“安全”的环境,可以在不被直接发现的情况下挑战法律和社会规范。

这种寻求刺激的心理使得他们对传统的合法活动感到无趣,而转向网络犯罪来获得更高的兴奋感。

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可能感到平淡无奇,缺乏令人激动的经历。

网络犯罪则成为一种满足他们内心对新奇和冒险渴望的途径。

例如,黑客攻击某个知名网站或入侵重要的数据库,对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场刺激的游戏,尽管这种行为是违法且有害的。

二、经济利益驱动经济利益是许多网络犯罪的主要动机之一。

在现实社会中,财富的获取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而在网络世界中,一些人认为通过非法手段可以更快地积累财富。

这些犯罪分子可能看到了网络中的漏洞和机会,利用技术手段窃取他人的财产、信息或进行诈骗活动。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能够逃避法律的制裁,从而大胆地追求经济利益。

例如,网络诈骗犯通过发送虚假的电子邮件或建立虚假的网站,骗取受害者的银行账号和密码,从而窃取他们的存款。

三、社会认同与归属感一些网络犯罪分子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立和不被认同,而在网络犯罪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和社会认同。

他们与其他犯罪分子交流、分享经验和技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区”。

在这个“社区”中,他们的犯罪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成就”,得到同伴的称赞和尊重。

这种社会认同的需求使得他们更加坚定地参与网络犯罪活动,甚至不断升级自己的犯罪行为以获得更高的认可。

四、报复心理遭受过不公正待遇、欺凌或挫折的人,可能会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隐蔽和便捷的方式来实施报复。

例如,曾经在工作中被解雇的员工可能会通过攻击公司的网络系统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者在感情上受到伤害的人可能会试图破坏对方的网络形象或泄露其隐私。

大学生具体法律案例分析(3篇)

大学生具体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小明,男,20岁,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学生。

2019年11月,小明通过QQ群结识了一名自称是某知名游戏公司员工的网友。

该网友声称自己掌握了一套网络游戏内币值兑换的漏洞,可以低成本购买大量游戏虚拟货币,然后再高价卖出,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小明对此深信不疑,遂决定加入该团队,并投入了5000元作为初始投资。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小明掌握了所谓的“漏洞操作方法”。

他开始在自己的QQ群里招募下线,声称通过他的方法可以轻松赚取高额回报。

为了增加可信度,小明还编造了一些虚假的成功案例,吸引了大量大学生加入。

至2019年12月底,小明共招募了50余名下线,收取了共计10万元人民币。

二、案件经过2019年12月,小明在一次操作中意外触发了游戏公司的安全系统,导致其账户被封禁。

此时,小明意识到自己可能触犯了法律,但为时已晚。

游戏公司很快发现了小明的违法行为,并报警处理。

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迅速掌握了小明的犯罪事实。

经过调查,公安机关发现小明及其团队通过网络平台实施诈骗,涉及金额高达数十万元。

在证据面前,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

三、法律分析1. 涉嫌罪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小明涉嫌构成诈骗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 犯罪构成:- 犯罪主体:小明,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 犯罪客体:小明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 犯罪主观方面:小明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

- 犯罪客观方面:小明通过网络平台,以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了他人财物。

3. 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分析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分析研究

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分析研究网络诈骗是指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欺骗,通过虚假信息、伪装身份等手法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诈骗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高校大学生是网络诈骗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本文将分析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高校大学生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了解相对较少,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大学生通常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和相对较少的经济责任,成为诈骗者眼中的“肥肉”。

高校大学生易受到网络诈骗的诱惑。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网络广告和信息,其中不乏一些虚假的诱惑。

一些不良商户通过虚假宣传、低价诱惑等手段吸引大学生购买商品或服务,从而实现非法牟利。

一些大学生出于社交需求或攀比心理,容易受到网络游戏、彩票、代购等诈骗活动的诱惑,最终上当受骗。

高校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经常表现出一些特点,使他们更容易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

大学生对网络购物和支付相对较为依赖,容易将个人财产暴露在网络上,成为诈骗者攻击的对象。

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偶像”,比如网络红人、明星等的影响,从而参与一些虚假的投资、兼职等活动。

大学生常常在互联网上发布个人生活动态、个人隐私等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方便了诈骗者对他们进行欺骗。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应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辨别能力。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使他们深入了解网络诈骗的手法和特点,提高识别和抵御网络诈骗的能力。

加强与警方的合作,加大对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

警方应主动开展打击网络诈骗的行动,加大对诈骗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强对受害大学生的救助和保护工作。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维护和管理,提供安全畅通的网络环境。

高校大学生网络诈骗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提高意识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诈骗,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分析:孙珅学号:211205268 专业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4)班摘要: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

如何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本文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网络犯罪的关键即网络管理;二是大学生的自身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原因、预防熊猫烧香一、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导致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各种因素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只有对引起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各种因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1.网络自身的特点及存在的漏洞与缺陷,使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成为可能一方面网络自身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为网络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如线间侵入、背后侵入、暗门侵入以及制造逻辑炸弹、定时炸弹等破坏性程序,使网络失灵、数据遭受破坏,甚至造成网络崩溃瘫痪,这些是实施网络攻击、网络破坏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常用的方法和手段。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弱点,为大学生攻击网络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违法犯罪目标。

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传输快捷、交互方式多样、高科技化程度高等特点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也极易激发大学生的挑战欲望,加之网络信息具有易攻击性,电子技术存在脆弱性、环境依赖性、易受干扰性,以及计算机具有信息易泄漏的特性等,使计算机网络系统较易成为受大学生攻击的目标。

此外,我国的网络使用者,普遍存在着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重使用轻安全的现象。

由于将网络安全放在次要的位置,也就导致了安全管理、技术培训严重落后于使用水平,安全技术装备投入极少,缺少必要的安全管理员,缺乏安全管理的技术防范,没有定期的安全测试与检查,没有安全监控[1]。

这种网络安全防范技术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管理存在漏洞的现状,是当前网络违法犯罪频频发生的重要因素。

2.网络立法不完善,网络监管不严,对网络犯罪打击缺乏力度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国的网络犯罪案件逐年增多。

为了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加大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我国的网络立法工作也在逐步进行。

先后颁布实施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

《刑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文本,也有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信息安全的条款[2]。

这对于加强网络监管,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在网络监管和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实践中,相对网络犯罪的增长速度,网络立法较为滞后,存在网络监管不严,对网络违法犯罪打击缺乏力度的现象。

为此,要实现有效防控网络犯罪包括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必须加强网络立法。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诱发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网络信息庞杂,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错误、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的信息。

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难免不受到各种消极信息的腐蚀和毒害。

这不但增加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难度,而且极易使缺乏辨别力的大学生萌发不良的动机,有的甚至诱发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4.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意识弱化现象严重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和虚拟性,网络行为极易出现道德约束的真空。

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中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抛弃了社会责任,丧失了应有的道德感和法制观念,而只想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行为,结果造成了自由意识的泛化和破坏欲望的扩张,从而导致了一些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有的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散布反动言论,危害国家安全;侵害个人隐私,损害他人名誉;网上制作、传播、贩卖黄色信息;恶意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入侵网络,盗取帐号;甚至进行网络欺诈等违法犯罪行为。

5.校园网络管理乏力,网络队伍建设滞后目前,校园网络在我国各高校已迅速建立起来,为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但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校园网络,目前多数高校还缺乏科学的管理措施,在技术方面也没有建立更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对网络实行监控和管理,高校固有的高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在校园网络管理方面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也就不能对大学生的校园网络行为施加有效的监控。

此外,各高校校园网络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尤其缺乏一支既懂网络技术又能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致使不能对校园网络消极信息进行有效监控、过滤和清除,不能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也很难占据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阵地。

二、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防范与治理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件频频发生,其危害结果严重,社会影响巨大。

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保护公众的权益不受侵犯,实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的防范工作,以遏制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发展势头。

1.加强网络技术防范和网络监管目前网络技术还不十分完善,有些部分比较脆弱,或存在技术漏洞,网络信息系统极易被侵入。

因此,必须加强网络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网络监管工作。

首先,要重视技术的研发工作,完善技术防范措施。

主要是采取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安全审计、入侵检测、案件跟踪、灾难恢复等技术[3]。

利用信息加密技术,使非法用户无法获取关键信息;采用防火墙技术,可以阻止外界对系统的非法入侵。

其次,对有关信息系统进行自检,查找系统、程序可能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修补,增强安全性能。

再次,要加强网络监管的力度。

网络信息繁杂,尤其是色情网站与日俱增,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极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实施网络犯罪的直接诱因。

因此,有关部门应经常对网站、网络信息进行排查,及时清除或取缔。

对网民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预警系统及预警制度,对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进行及时警告。

此外,应大力加强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制定计算机网络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制度,以及严格的计算机网络管理制度。

“武汉男生”,俗称“熊猫烧香”, 2006年12月又化身为“金猪报喜”,这是一个感染型的蠕虫病毒,它能感染系统中exe,,pif,src,html,asp等文件,它还能中止大量的反病毒软件进程并且会删除扩展名为gho的文件,该文件是一系统备份工具GHOST的备份文件,使用户的系统备份文件丢失。

被感染的用户系统中所有.exe可执行文件全部被改成可爱金猪的模样。

2007年1月30日,江民科技反病毒中心监测到,肆虐互联网的“熊猫烧香”又出新变种。

此次变种把“熊猫烧香”图案变成“金猪报喜”。

江民反病毒专家提醒用户,春节临近,谨防春节期间病毒借人们互致祝福之际大面积爆发。

专家介绍,“熊猫烧香”2006年11月中旬被首次发现,短短两个月时间,新老变种已达700多种,据江民反病毒预警中心监测到的数据显示,“熊猫烧香”病毒2006年12月一举闯入病毒排名前20名,2007年1月份更是有望进入前10名。

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和辽宁。

针对该病毒,江民杀毒软件KV系列已紧急升级,用户升级到最新病毒库即可有效防范该病毒于系统之外。

江民“熊猫烧香”专杀工具已同步更新,未安装杀毒软件的用户可以登陆江民网站下载杀毒。

此外,针对“熊猫烧香”变种频繁的特征,江民杀毒软件kv2007主动防御规则库可彻底防范“熊猫烧香”及其变种,用户可以登陆江民反病毒论坛下载使用。

病毒的作者叫李俊一个水泥厂技校毕业的中专生,一个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电脑爱好者,一个被杀毒软件公司拒之门外的年轻人,荼毒了小半个中国互联网。

李俊的父母一直在家乡阳逻娲石水泥厂上班,前几年双双下岗,他妈妈做了个小推车在街上卖早点,他爸爸则到了一家私人瓦厂打工。

52岁的李俊妈妈陈女士说,李俊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玩电脑,没事就到网吧去玩,因为怕他在外面学坏,家里就给他买了台电脑。

没想到到头来儿子却是因为“玩电脑”被警察抓走,陈女士感到悔恨不已。

李俊的父亲则说,四五岁时,李俊爱上了玩积木及拆卸家中的小机械,那时候,李俊将家中的收音机、闹钟、手电筒等凡是能拆开的物品,都拆成一个个零部件,歪着脑袋观察每个零部件后,又将零部件重新组装起来,恢复原样。

如果闹钟再次走动或收音机能发出声音时,李俊往往会拍手大笑,自顾自庆祝半天。

李俊的误入歧途令人惋惜。

(一)重在网吧管理和学生校外租住房管理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已基本上达到普及的程度,在校园网建设中,特别注意了对不良信息的监管和过滤。

因此,客观上基本消除了学生从事网络犯罪的可能性,大学生网络犯罪主要是在网吧上进行。

不难看出,每一所高校都是以多家网吧环绕为特征的,这就给大学生从事犯罪提供了理想的空间。

现在的管理体制是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看上去管理者众多,但实际上谁都没有到位。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成立联合管理办公室,将原来分散在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管理网吧的权限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网吧的有效管理。

同时,要从源头对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的有关电信运营商进行严格要求,按照国家规定,对证照不全的网吧一律不许提供接入服务,并于每天零时至八时对所有网吧停止网络接入服务,这是最有效和最低廉的管理手段。

同时网络的安全监控软件也要在网吧里安装,一旦有浏览色情和非法网站,便自动地阻断。

目前,高校学生校外租宿情况普遍,这样一来大学生在外租房的网络行为既不受学校的限制,又不在网吧管理的行列,因此,绝不能忽略这一重要事实,对这些大学生的管理,只有靠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则要承担起这份责任,要从关心学生生活出发,多多深入学生租住地,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强化对大学生的教育1、加强法制教育。

面对日益增长的网络犯罪,国际社会早已开始着手与电子信息网络相关的立法工作,在初步建立有关电子信息网络标准化统一规则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开展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立法方面的工作,法国、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早,给我国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和借鉴提供了重要内容。

对于网络,我国颁布的条例和部门规章有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1997年《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办法》;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暂行规定》;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1997年《刑法》的有关规定;200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1年《互联网上网营业场所管理办法》;公安部1997年《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等。

对大学生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网络犯罪、网络犯罪的危害、网络犯罪的处罚等,让法律法规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也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