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阅读感受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是一本非常经典的中医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 中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感受到了古代医家的智慧和才情。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详细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病证、 治则、养生等方面的知识,并且与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进行了有机融合。在 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医家对于人体和自然 的深刻理解。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也。”这段话说明了五 脏是藏精气的,六腑是传化物的。
“经脉者,人之气血流行之道也。十二经脉者,皆从手足始。”这段话解释 了经络的概念,即人体气血流行的通道。
“奇经八脉者,人之奇异之脉也。督脉者,阳脉之海也;任脉者,阴脉之海 也;冲脉者,血海也;带脉者,护带脉也;阴维脉者,维络诸经之阴脉也;阳维 脉者,维络诸经之阳脉也。”这段话解释了奇经八脉的概念和作用。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 间甚之时。”五行理论在中医中也有广泛应用,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可以 推断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藏象者,脏腑之表象也。脏腑者,五藏六腑也。五藏者,心肝脾肺肾也。 六腑者,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这段话解释了藏象的概念,即脏腑的表象和 功能。
这本书的注释和校释非常详尽。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原文的含义, 还通过注释和校释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其中的医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这些注释和校 释不仅对于理解原文有帮助,也对于我进一步了解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很好 的参考。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愉快。虽然书中有些内容比较深奥,但是通过注释和 校释的帮助,我能够逐渐理解其中的含义。书中的语言简练而生动,读起来非常 流畅。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感受到古代医家的智慧和才 情,这让我对于中医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素问注解

《黄帝内经》素问注解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
”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
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
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
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
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
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
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
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
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
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
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
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
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
《素问》校诂四则

《素问》校诂四则(一)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1],精神乃央。
”王注曰[2]:“央,久也。
辛性润泽,散养于筋,故令筋缓脉润,精神长久。
何者?辛补肝也。
”《新校正》云[3]:“按此论味过所伤,难作精神长久之解。
央乃殃也,古文通用[4]。
”樾谨按[5]:王注固非,《校正》谓是殃字,义亦未安[6]。
央者,尽也。
《楚辞.离骚》“时亦犹其未央兮”王逸注曰[7]:“央,尽也。
”《九歌》“烂昭昭兮未央”注曰[8]:“央,已也。
”已与尽同义。
精神乃央,言精神乃尽也。
[1] 沮弛:败坏;废弛。
[2] 王:指唐代王冰。
[3] 新校正:北宋高保衡、林亿等奉诏整理《素问》所撰的校勘记。
[4] 古文:指先秦两汉古文字。
[5] 樾:俞樾(西元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代学者。
道光三十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
晚年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和杭州诂经精舍,名震遐迩。
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著作宏富,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
其中《读书余录》有《素问》校记四十余条。
[6] 安:妥贴;稳妥。
[7] 离骚:《楚辞》篇名。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作。
西汉刘向将其编入《楚辞》。
下《九歌》同。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属湖北)人,东汉文学家。
安帝时为校书郎,顺帝时官侍中。
所著《楚辞章句》颇为后世看重。
[8] 烂:明;有光采。
(二)黄帝内经素问校义《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1],使人偏枯。
”王注曰:“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润者,拰宋本作润,此从熊本、藏本[2]。
久久偏枯,半身不随[3]。
”林校曰[4]:“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5]。
”澍案[6]:王本并注是也。
《一切经音义》卷十引《仓颉篇》曰[7]:“沮,渐也。
”《广雅》曰[8]:“沮、润、渐、洳也。
”《魏风》[9]:“彼汾沮洳[10]。
”毛传曰[11]:“沮洳,其渐洳者。
”《王制》[12]:“山川沮泽[13]。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译文】展开全文【中医宝典App】中医古今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岐伯答到: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
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
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
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
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
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
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
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有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
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
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
黄帝内经-素问、原文.总结

黄帝内经一、《黄帝内经》是什么书?《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
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了。
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
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
最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
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
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
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内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不可得见罢了。
二、《黄帝内经》成书时代首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肯定不是黄帝所作,纯属后人伪托。
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

黄帝内经素问卷全集,黄帝内经灵枢卷全集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话⽂素问|黄帝内经原⽂+⽩话⽂翻译《黄帝内经·素问》⼆⼗四卷 81篇摄⽣,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运⽓,四诊合参。
卷⼀,上古天真论篇第⼀,【本章要点】1.说明养⽣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2.具体指出养⽣的⽅法:精神上的修养;饮⾷起居的调节;环境⽓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3.⼈⽣的⽣、长、衰、⽼过程,以及⽣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的盛衰。
4.举出四种养⽣者的不同养⽣⽅法和结果,来启⽰⼈们注意养⽣祛病延年。
四⽓调神⼤论篇第⼆,【本章要点】1.具体叙述了在⼀年四季中适应⽓候变化的摄⽣法则。
⽽适应⽓候变化,是养⽣⽅法中的重要关键。
2.指出了违反四时⽓候的变化规律,是导致疾病发⽣的因素,从⽽进⼀步指出预防思想的重要性。
⽣⽓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1.⼈的⽣命活动与⾃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思想。
2.指出⼈⾝阳⽓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受伤引起的病变。
3.指出⼈⾝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4.指出四时⽓候和饮⾷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致病。
⾦匮真⾔论篇第四。
【本章要点】1.从四时⽓候与五脏的关系,阐述季节性的多发病。
2.从⼀⽇之间的变化、体表部位以及脏腑位置等,来说明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灵活运⽤。
3.从四时阴阳五⾏为中⼼来演绎、讨论⼈体脏腑功能和⾃然界⽓候变化的有机联系。
《⾦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对于本条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多数医家以五⾏相乘相克理论来解释。
笔者认为此种说法尚不全⾯,不能揭⽰其内在本质,难以正确指导临床,故略陈⼰见,恳请同道斧正。
从医学源流⾓度来理解 其理论来源于两个观点,⼀是《素问·四⽓调神⼤论》"圣⼈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的观点。
黄帝内经素问主要内容介绍

素问一、《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黄帝内经》(《素问》)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之一,据说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所著。
原有九卷,后经唐代王冰修订补充,编为二十四卷,共八十一篇,命名为《黄帝内经素问》,内容十分丰富。
它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史公书》等二十多种古代医书。
它突出了古代哲学思想,强调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而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源头。
作为中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黄地内经素问》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八世纪,历时很长。
它结合不同学派的观点,完全依靠阴阳和五代理学说中概念化的自然法来定义健康和疾病,并反复强调个人对寿命和质量的责任。
《素问》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几千年来在中医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这是后世所有医书都无法替代的。
它是中医的源头,是所有医学生无法绕过的桥梁,是中医的成功之路。
《素问》以人与自然的统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论述了再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药物、养生防病之间的关系,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
二、《素问》内容简要介绍第一章上古真气之论从前有黄帝。
当他复活时,他拥有像精神一样的魔力。
当他仍然虚弱时,他可以说话。
虽然他还年轻,但他很快就感到担忧。
长大后,他真诚而有技巧。
在他成熟后,他升天了。
现在,他问天上导师:“我听说了上古之人,在春秋的序列中,都超过了一千年。
但是在他们的运动和活动中,并没有减弱。
至于今天的人们,以后...第二章关于调理四季之气的综合论述春天的三个月,它们表示渗出和扩散。
天地共同产生生命;众生繁衍生息。
深夜休息,早起。
大步穿过庭院。
凌乱头发,放松外表,从而使心灵定位于生活。
给予生命,不要杀戮。
给,不拿。
奖励而不是惩罚。
这是与春天的气和它是滋养生命之道。
反对它会伤害肝脏。
在夏季,这会导致寒冷的变化第三章关于生成之气如何与天沟通的论述黄帝:“现在,自古以来,与天堂沟通,生命的基础,以阴阳为主。
天地之间在团结[世界]的六个[基点]内九域内的所有气,与天之气沟通。
黄帝内经素问

返回
返回主页
咸日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 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今译:他们每天都能疗效有所创新,对百姓有很大的帮助,像鲜花 绿叶递相繁荣,名声与实际相符,这大概是医学教育的显著成果, 也是天资对他的帮助吧。
返回
返回主页
弱龄:男子二十岁左右,即弱冠。《礼记•曲礼上》 “男子二十冠而字。”唐•孔颖达疏“二十成人, 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代对年龄的称 谓丰富多彩。《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于是志 学十五、而立三十、不惑四十、知命五十、耳顺六 十、从心七十,表明不同的年龄段。
今译:我从年轻时就仰慕医学,一向喜好养生,有幸遇上《素问》 这部真经,用作借鉴。
且将升岱嶽,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今译:何况将要攀登泰山,没有路怎么登上?想要去海上扶桑国,
没有船就不能前往。
返回
返回主页
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
今译:经历了十二年,才达到领会要领的程度,探讨收获,深感实 现了我早年的心愿。
返回主页
重点内容
字:迺乃、迳径、蒸烝、华花。
词:黎元、仁寿、羸劣、序、三坟、趣、候、契、 忒、天机、蒇谋、标格、目牛无全、赞、蒸人、华 叶递荣、假。
句: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 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今译: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真气,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 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平安,不是三圣的学说,就 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返回
返回主页
东方苍龙
角—室女 亢—室女 氐—天秤 房—天蝎 心—天蝎 尾—天蝎 箕—人马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

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注》序注释:1)释缚脱艰: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
释、脱都是解脱之义。
缚,指疾病的缠缚。
艰,艰困。
此指疾病之困厄。
全真导气:保全真精,通导元气。
2)黎元:犹“黎民”。
百姓。
《书•尧典》蔡傅:“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日黎民。
”元,即元元,谓百姓。
《汉书•光武纪》顔注:“元元,谓黎庶也。
”仁寿。
语本《论语•雍也》:“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旧以仁者安静故多寿。
3)羸劣:犹“羸瘠”。
身体瘦弱多病。
4)三圣道:指伏羲、神农、黄帝的学说。
5)孔安国:字子国,西汉经学家,孔子第十二世孙。
序《尚书》:为《尚书》作序。
序,名词的为动用法。
《尚书》,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记载西周前政治、历史、典章制度的文献汇编。
《汉书•艺文志》言孔安国(家)献古文尚书,未言作传。
其书东汉时已亡佚。
至晋,梅赜献孔安国传古文尚书五九篇。
经宋以来学者考证,认定是伪书,非真出于孔氏,故世称“伪孔传”。
以下引文见今本《尚书序》。
6)三坟:《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杜注:“皆古书名。
”坟,大也。
三皇言大道,故称三坟。
7)年移代革:年代推移,朝代变革。
革,更改。
8)其人:谓志同道合之人。
亦指适当之人。
司马迁《报任安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授。
”《灵枢•官能》:“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葛洪《抱朴子•勤求》:“传非其人,戒在天罚。
”9)师氏:古代主管教育的官员。
10)八卷:《隋书•经籍志》载:“《黄帝素问》九卷(梁八卷)。
”又:“《黄帝素问》八卷。
(全元越〈起〉注)。
”案: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已称其书“有所亡失”。
11)趣深:含意深远。
12)候:征候。
此指阴阳变化的征兆。
13)由:原因。
14)“不谋”二句:意谓这些道理,未曾商量却远近自然相同,不用约定但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就符合。
遐迩:远近。
幽明:指无形的事物和有形的事物。
契:符合。
关于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

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关于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帝内经之素问的介绍1《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书中除了包含医学的内容外还包括伦理学的内容,其中《素问》中有大量关于医德的记述。
《素问》认为医生要认真研究医学理论,从事医疗实践,“通书受事众多”(《徵四失论》),否则,“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同上),等遇到困难的时候才埋怨自己学术不精或归罪老师教得不好,那就晚了。
如果造成“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离合真邪论》)的悲剧发生,把痛苦留给了患者,把本不该死的人给治死了,那就更应该受到道德的遣责。
鉴于此,医生必须从多方面下功夫,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的各个环节上去进行深钻细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加工骨角那样切之而复蹉之,像加工玉石那样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真精。
《素问》中记载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原则,可谓“术之精”反映的一个侧面。
有从八纲辨治入手的,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应象大论》),此阴阳之治也“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同上),此表里之治也,“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至真要大论》)等。
也有从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入手的,如“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六元纪大论》)还有从调整机体平衡关系入手的,如“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至真要大论》),“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阴阳应象大论》)等。
《素问》中集中了丰富多彩的治法,可谓“术之精”反映的又一个侧面。
有从整体出发而决定的标本先后和逆从正反的不同治法,在《标本病传论》和《至真要大论》中有详尽的论述,指出“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中国古代医书 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牾若如俞说则是八索为八空九医为九空素问为空问不词孰甚焉故特辨之
人将失之邪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邪人将失之邪澍案人将失之邪当作将人失之邪下文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
将天数然也(也与邪古字通大戴礼五帝德篇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乐记正义引邪作也史记张仪传此公孙衍所谓邪秦策
不时御神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林校曰按别本时作解澍案时字是解字非也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神也小雅 弁篇尔淆既时毛传
曰时善也广雅同解与时形声均不相近无缘致误亦无由得通盖后人不明时字之训而妄改之且善亦有解义学记相观而善之谓
异之乃命君受业焉君时方九龄培系年十二自此以至弱冠凡读书作文本饮仓居处无不与君共之君沉默寡言所诵读不烦督责
先君视之异于群弟子年十四丁生母程太宜人忧哀毁如成人早有文誉年十六七与邑中知名士结社相酬唱辛丑秋修禊于邑东
石照山绘图赋诗君年最少侪辈皆折服癸卯秋先君膺疾君与培系星夜走二十里求医药先君捐馆君补被就培系兄弟于苦 中
葬行路误哀之君身裁中人文弱如不胜衣而遇事有胆略于所亲浓同患难托死生毅然引为己任与人交不为崖岸和易温婉人以
是亲之然胸中泾渭划然不肯随俗俯仰尝历数交游私为籍记而第其甲乙培系戏谓曰君为月旦评乎抑为古今人表乎君笑谢之
培系与君客缪武烈公前后六七年与同门余姚周君双庚会稽赵君 叔溧阳王君西坨缪君芷汀稚循昆季以文章道谊相切磋数
疏通证明嘉定朱亮甫先生右曾见其书曰某行年五十阅人颇多英年嗜学如君者实所罕观君益自奋励常思发名成业以显扬其
亲未几周太宜人暨州同公相继弃卷君营葬事毕乃负笈杭州从溧阳缪武烈公梓习制举业君弱冠以前所作时艺不甚合绳墨而
黄帝内经 下卷 素问篇(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计81篇。
其中,《素问》是《黄帝内经》的上卷,全书共81篇。
下卷《素问》篇以阐释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为主,涉及诸多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发展和系统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对《素问》篇进行原文+注释+译文的详细介绍。
一、《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为古文,使用了古代汉语,通篇内容围绕人体生理和病理进行阐述,是我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成就。
全篇原文体裁严谨,内容丰富,语言简练,思想深刻,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下卷《素问》篇共计81篇,涉及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二、《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注释:1. 对于《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原文,现代学者对其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注释,对其中的术语、医学理论、临床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并结合当代医学知识做了新的解读。
这些注释对于读者理解原文内容,把握其中的要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 通过对《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的深入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医学理论系统,掌握中医医学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实践的方法。
同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中医文化,推广中医传统医学知识。
三、《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译文:下面我们逐篇对《黄帝内经》下卷素问篇内容进行简要的译文,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和学习中医医学理论。
第一篇 1. 阴阳:黄帝问曰:上古之人,其知有万物者,养生之道,术日新,要则而已。
我欲尽心於论道,以通其意,左传灵棘,右经寸口,遂至于背,皆传之而已,神化之而已。
黄帝闻知此道,贻之六甲灵府, 古天之书而集。
译文:黄帝问道于神农,神农慷慨地告诉了黃帝识知万物的方法和养生之道,共享了以前神农对养生之术的见解,黄帝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研究了神农的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运用和完善了六甲灵府的传统知识,最终编纂成了古天之书。
第二篇 2. 五行:黄帝问曰:余闻阳之精而阴为之貸,曰阳尽而阴藏其贷;万物之神,藏於阳而见於阴。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ppt

返回
返回主页
一以参详,群疑冰释:‚冰‛名词用如状语,象 冰融化一样。
今译:一旦用它来做参考,各种疑问就像冰融化一样消散了。
返回
返回主页
寻:《说文》“绎理也‛ 段玉裁释‚谓抽绎而治 之。凡治乱必得其绪而 后设法治之。引申之义 为长。‛ 绎理 长 研究
返回
返回主页
目牛无全: 语出《庄子 ㆍ养生主》 “始臣之解牛 之时,所见 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见全牛 也。‛技艺 已达精熟的 境界。
返回
返回主页
咸日新其用:日,名词用如状语,每天,天天。 新,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创新。
句: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羸 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
今译: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真气,通导元气,拯救百姓达 到长寿的境域,帮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平安,不是三圣的学说,就 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返回
返回主页
不谋而遐迩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
今古必分,字不雜揉。庶厥昭彰 聖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 净滢:清净明澈。 奎張不亂,深泉淨瀅,鱗介咸分。 鳞介:鱼类和甲壳 君臣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 类动物。 望。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 夭枉:即‚夭横‛, 道流行,徽音累屬,千載之後, 夭折。 惟:句中语气词,表 方知大聖之慈惠無窮。 肯定。 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
返回
返回主页
华叶递荣:鲜花绿叶递相繁荣。喻事业兴旺不衰。 华同花。
返回
返回主页
重点内容
字:迺乃、迳径、蒸烝、华花。
词:黎元、仁寿、羸劣、序、三坟、趣、候、契、 忒、天机、蒇谋、标格、目牛无全、赞、蒸人、华 叶递荣、假。
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序全解

班固《汉书·艺文志》
曰:《黄帝内经》十 八卷。”《素问》即 其经之九卷也,兼 《灵枢》九卷,迺其 数焉。虽复年移代革, 而授学犹存。惧非其 人,而时有所隐,故 第七一卷,师氏藏之, 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迺: “乃”的异体字
师氏:古代主管贵族 子弟教育的教官。此 指主管教育的官员。
然而其文简,其意博,
稽:查考。 之:其。 “验之事”即“验其事”。 忒:差误。
宗:本源。
《淮南子· 主术训》:“无为者道之宗。” 高诱注:“宗,本也。”
奉生:养生。
解除疾病的束缚和痛苦,保全真精,通
导元气,拯救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域,帮 助体弱多病的人获得安康的,不是三圣 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 为《尚书》作序说:“伏羲、神农、黄 帝的著作,称作三坟,是讲述重要道理 的”班固《汉书· 艺文志》说:“《黄帝 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内经》 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 《内经》的卷数。
第二段
【按语】
• 本段指出借助前人的注释,是学习 《内经》的重要方法。说明对《内 经》正确理解,“刻意研精”,就 会有所成就。历代名医莫不从中得 益,犹如“花叶递荣”,使医学不 断发展创新。
假若天机迅发,妙识
玄通,蒇谋虽属乎生 知,标格亦资於诂训 ,未尝有行不由迳, 出不由户者也。然刻 意研精,探微索隐, 或识契真要,则目牛 无全。
《素问•金匮真言论》“非其人勿教,非 其人勿授。” 《灵枢•官能》:“得其 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遐迩
: ①远近。此指远近的道理。 ② 偏义,指远。 自相谓曰 《秦并六国平话》:“忽有丞相王绾 (wǎn) 相对斯须 奏道:‘陛下新得燕 、 齐荆楚之地, 相去遐迩,不为置公,无以镇之。’”
2-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

2-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卷之一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新校正云: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起於何代。
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
《甲乙经》序,晋皇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辩。
五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
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
是则《素问》之名,着於《隋喜,上见於汉代也。
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也。
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
问者,黄帝问岐伯也。
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日《素问》。
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
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於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1者,气之始也。
太始者,形之始也。
太素者#2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疳疗由是萌生。
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
《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上古天真论篇#3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姓公孙。
徇,疾也。
敦,信也。
敏,达也。
习用干戈,以征不享,平定天下,珍灭蚩尤。
以土德王,都轩辕之丘,故号之日轩辕黄帝。
后铸鼎於鼎湖山,鼎成而白日升天,群臣葬衣冠於桥山,墓今犹在。
徇,徐闰切。
乃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天师,岐伯也。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上古,谓玄古也。
知道,谓知修养之道也。
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衍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者铃馑先之。
《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此之谓也。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食饮者,充虚之滋味,起居者,动止之纲纪,故修养者馑而行之。
《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书名: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作者:编撰人不详朝代:宋年份:公元960-1279年<目录>卷之一<篇名>刺法论(上)属性: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却之言去也何以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夫子者祖师僦贷季折谓折伏也扶谓扶持也蠲除也斯此也令除此苦也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木发待间气也至天作间气之时作也欲发可刺之也当刺足厥阴之井足厥阴之井即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三毛之中乃足厥阴之所出也于平旦水下一刻时以手按穴得动脉下针可及三分留六呼如得气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又可春分日吐之无此管也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火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其发也君火春分相火小满即欲发之时也故君火相火同法即是二时而可预刺之也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心包络之荣在手掌中荥宫穴也水下二刻以手按穴动脉应手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得气而急出之先左后右又法当春三泄汗也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土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土发郁日维辰维也多于二间维发之也可预刺之也当刺足太阴之俞足太阴之俞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所注也水下三刻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金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日也夏至之后金欲发郁之时在火王后作可预刺也当刺手太阴之经手太阴之经者经渠穴也在两手寸口脉陷者中手太阴之所行也动脉应手于水下四刻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气至急出针先左后右水欲升而天内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水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发于辰维之后火得王之时水可作也可以预用针刺之也当刺足少阴之合足少阴之合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足少阴之所入也刺可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动气应手可刺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防护者也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亦可以升而先刺也木欲降而地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三日不降八日降欲降而郁先散而然后作地间气者也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之不下急速如天郁也便可刺之降可折其所胜也折胜其标而虚其本也故折其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手太阴之所出少商穴也在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太阴之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而急出之手阳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之间陷中手阳明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二日不降七日降欲下而郁散之速可刺之也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火郁折水可以除之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足少阴之出涌泉穴也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三寸留三呼动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足太阳之所入委中穴在中央约文中动脉应手足太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气至而急出之先左后右二次同其法刺也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五日不降十日降欲降而郁散而可速刺之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土郁折水可除其苦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足厥阴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急出之足少阳之所入阳陵泉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骨外廉陷者中是足少阳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动气至急出之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散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四日不降九日降欲下而郁散可速刺也当折其胜可散其郁金郁折火可以除之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心包络所出中冲穴也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是手心主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动气至急出之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之后肘后同身寸之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阳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留十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一日不降六日降欲下而郁散先可刺之也当折其土可散其郁折其所胜可以散之也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足太阴之所出隐白穴也在足大趾之端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得气至乃出之足阳明之所入三里穴在膝下三寸骨外廉两筋间足阳明之所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得气至而急出之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大过取之不及资之大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不及者当资其化源以补其所亏令不胜资取之法令出密语<目录>卷之二<篇名>刺法论(中)属性: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机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明其迁正故可预防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申显也洞深也微妙也言可尽显深妙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即天运不和顺四序失合而作疫也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气舒而复塞之故泻之当泻足厥阴之所流行间穴也在足大趾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足厥阴之荥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天失时令即气令不正也不迁正即气塞于上热欲化而风乃布外也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心包络脉之所流劳宫穴也在掌中央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动气至而急出也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子午天数有余丑未不得中正也不迁正即气留于上雨欲化而热布于天当刺足太阴之所流足太阴之所流大都穴也在足大趾本节后陷者中足太阴脉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出之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丑未天数有余寅申未得中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热欲化而雨复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流手少阳之所流液门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阳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也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寅申天数有余卯酉未得司天不迁正则气未通上燥欲治天热化复治当刺手太阴之所流手太阴之所流鱼际穴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文中手太阴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卯酉天数未终辰戌未得司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寒欲行天而燥复化当刺足少阴之所流足少阴之所流然谷穴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之荥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动气至而出之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过位也即名布正再治天而不能退位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旧岁新岁司天未得中司去岁司天仍旧治天是故气过天令不常故与民作灾之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至子午之年犹尚治天风行于上木化布天雨湿之化不令风化至酷作灾当刺足厥阴之所入足厥阴之所入曲泉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后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阴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动气至急出其针也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至丑未之年犹尚治天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燥清之亏雨化不令热化复行天令也当刺手厥阴之所入心包之所入曲泽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而取之手厥阴之令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至寅申之年犹尚治天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寒化亏热化不令湿化复布行天令当刺足太阴之所入足太阴之所入太阴陵泉穴也在内侧辅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也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至卯酉之年犹尚治天热行于上火化布天燥清令亏热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手少阳之所入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后肘后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手少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动气至而急出之也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至辰戌年犹尚治天也行于上燥化布天风化亏而寒化不令清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手太阴之所入手太阴之所入尺泽穴也在肘约文中动脉应手手太阴之所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寸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至巳亥之年犹尚治天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热化令亏风化不令寒化复治布行天令当刺足少阴之所入足少阴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外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四分动气至而出之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人气通乎天地也气交有变前后余退可天元刺其余源始终可平也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天运如虚可以法刺可除之也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是谓根究天地之灾必有遐危逃生之门户假令甲子刚柔失守柔得其位上失其刚虽得交司数可未至甲子上未终司己卯下虽迁正是谓柔干孤虚其下也刚未正之己不得其甲即土运反虚而木乃胜刚未正柔孤而有亏甲不正于己也土运不令正失少阴不化是故天与皆虚而使邪化疫者也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司天犹布而中运有胜至矣甲未临而已己至律无音而吕有声即黄钟大宫不应夹钟少宫即应以表己卯下位孤主土运者也如此三年变大疫也甚则速首尾三年至详其微甚察其浅深大虚而布政日久即深也深即甚矣运未正即胜至久即深甚也甚即深首尾二年至者也欲至而可刺刺之则以明其刺法者即是布正而未迁正者可刺其即今之病也只言知者是以三年中有大疫至刺补其夭之之吉也即其细详微甚知其所至之斯可先齐之者也当先补肾俞土疫至而肾虚者先补之肾俞在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未刺时先口衔针暖而用之用圆利针临刺时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自口中取针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受针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者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足太阴之所注大白穴也在内踝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先以口衔针令温欲下针时咒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之三遍乃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其针也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并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己巳己卯凡甲己上下失守皆此一法而已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仙家咽气可以深根固蒂以子受母气也咽下气令腹中鸣至脐下子气见母元气故曰返本还元也久饵之令深根以养固蒂也故咽气津者此名天池之水可久饵之资精气血荡涤五脏先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元海也假令丙寅刚柔失守柔得其位上失其刚也虽得其交岁而丙未迁正治天下辛巳独治其泉上位丙失其刚干故中水运不得运大过也反受土胜之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柔干在上犹言不及何况柔失刚者也中水运非大过不可执法而定之不以诸丙年作其水大过也当推之天数而知有亏也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虽主治之此即布正之化正司主岁未得正位也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柔干至而吕有音应刚干未迁而律管无声即少羽鸣响而大羽也如此即天运失序虽有化而非常化也后三年变疫变有微甚故有迟速当推其天数之浅深也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大差七分小差五分每一分一十五日大差速至小差徐徐而至之也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推数差速即知运迟当先补心俞心俞在背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用圆利针于日中令温暖次以手按穴得其气动乃咒曰太始上清丹元守灵诵之三遍先想火光于穴下然后刺可同身寸之一寸半留七呼得气至次进针三分以手弹之令气至而下针得动气至而徐徐出针次以手扪其穴令受针人闭气三息而咽气也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肾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先以手按穴乃咒曰大微帝君五气及真六辛都司符扶黑云诵之一遍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得动气至而急出之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即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辛丑辛亥辛酉辛未辛巳辛卯如此上下失守皆推大小差而刺之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七日后神气实而水疫不伤心欲实令少思思即伤神居当澄心而神守中即道自降而其气复上人乱想劳神即阴中鬼王劳神即神役苦志心乱故夭人命实即神和志安心静即中也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乙得其位上失其庚即谓柔失其刚也虽得其岁即庚未得中位也乙得下位治其地上位庚失其刚干故中金运不得大过反受火胜之也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未在下主地孤立也上无刚干正之天运虚乙庚金运故非相招上下相招阴阳相合也司天与运各得其化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不以阳年元胜复支干不合有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庚不与乙相对合也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失守即同声不相应也姑洗上管庚辰太商不如应林钟下管乙未少商独应矣如此即天运化易故四序非常也三年变大疫金疫又名杀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大差七分即气过一百五日即甚矣小差五分即气过七十五日即微也微即微三年至微即徐也甚即甚三年至甚即速也当先补肝俞肝俞在背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用圆利针以口温暖先以手按穴得动气欲下针而咒曰气从始清帝符六丁左施苍城右入黄庭诵之三过先想青气于穴下然后刺之三分得气而进针针入五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令受针人咽气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肺之所行经渠穴也在手寸口陷中手太阴经也用圆利针于口内温令暖先以左手按穴而咒曰太始上真五符帝君元和气合司入其神诵之三遍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二呼动气至而出其针也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一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亦名杀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尔速至共三年迟即后三年其至如金疫刺法同前也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即天运各异金杀丁之灾化民病也同刺而却之也肝欲平即勿怒怒即阴生肝为阳神也阴生即阳夭夜卧念安其志勿诵恶语即阳神魂守中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下得其位上失其主即司天布正木运反虚也虽交岁而天未迁正中运胜即地见丁酉独主其运故行燥胜天未势化是名二虚者已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灾亦然三日肝自病风化不令运失其壬未得其位天如布退可得迁正不假复而正角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推之天别又及几分天如复位故得相招者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差七分计一百五日即大差之期也差五分即七十五日其下者又微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上律HT宾下吕南吕上大角不应下少角应故二角失而不和也后壬午迁正之日即上下角同声相应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微即至乙酉甚即至甲申甚速微徐也当刺脾之俞脾之俞在背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动脉应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而刺之即咒曰五精智精六甲玄灵帝符元首大始受真诵之三遍先想黄气于穴下然后刺之二分得气至而次进之又得动气次进之二进各一分留五呼即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其人不息三遍而咽津也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肝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之井也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而刺之即咒曰真至玄大道冥然五神各位气(缺)三田诵之然后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至而出其针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歌乐者即脾神动而气散也醉即性乱饱即食胀故慎忌之食生物即伤脾气也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大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淡入胃也宜益府淡者土之薄味也而又次于甘者无闲坐无久卧故养脾也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丁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天地二甲子上下不相招故阴阳有错即中运失其岁合之常政也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故名木疠又名风疠其至有即亦推其微甚即诸丁壬上下失守皆同一法刺之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与癸合也天地二甲子即戊申合癸亥也下位癸亥至地其主地正司也上下位戊申过丁未天数未退而复布天故失守戊癸不合也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戊未正司癸下独治故非太过反受水胜之也上失其刚柔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水运失守于上中下运有亏也故天虚而地犹主之中见火运水来犯之故曰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天数过差亦有多少却得奉合合要在目数也欲至将合音律先同中火运征也上下二律吕上穷太少二征合音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速至庚戌也徐徐至辛亥所作也当刺肺之俞肺俞在背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半动脉应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先以手按穴乃刺之咒曰真邪用搏气灌元神帝符反本位合其亲诵之三遍刺之二分候气欲至想白气于穴下次进一分得气至而徐徐出其针以手扪之于其穴也然可立愈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凡喜怒悲乐恐皆不可过矣此五者皆可动天乱真神也故圣人忘缘灭动念可存神也故神能主形神在形全可以身安道常长存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无大喘息慎勿多言语及呼吸多气喘及言语多及饮冷形寒之食减多大忌悲伤喜怒冷伤其肺神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疫同也即法刺一体即诸戊诸癸上下同一体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湿法刺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此皆五疫疠归天地不相和之气化为疫疠大伤人之命也故达天元可通法刺复济生民也<目录>卷之三<篇名>刺法论(下)属性: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其病相染着如何得不相染也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瓦斯天牝从来复得其往邪毒之气在于泄汗反下取之其气入于中毒瓦斯至脑中流入诸经之中令人染病矣如人嚏得此气入鼻至脑中欲令勿投鼻中令嚏之即出尔如此即不相染也气出于脑即不邪干从鼻而入脑欲干复出即无相染也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即正气存中而神守其本即邪疫之气不犯之如春柏之苍翠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如赫赫之炎燥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如大地之黄色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于疫室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用远志去心以水煎之饮二盏吐之不疫者也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注汗出臭者无疫也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粉作末令细之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之也七日终常令火及二十斤侯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亦须吉地者佳也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邪未干而不病邪欲干而有卒亡也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肝虚天虚又遇出汗于肝而三虚散神游上位左无英君下即神光不聚而白尸鬼至令人卒亡者也邪干大气身犹可刺之目中神彩有四肢虽冷心腹尚温如口中无诞舌不卵缩者非感厥也即名尸厥故可救之复苏。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其中素问是《黄帝内经》的第一部分。
本文重点为《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对这本书做一些介绍和分析。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和版本。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由清朝道光年间的医学大师王冀之所编撰。
其中校注涉及到《素问》的152篇,是当时比较权威的版本。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结构。
《素问》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各有8个章节,共24章,涵盖了医学的各个方面。
在这里,我将着重分析《素问》的形成和思想特点两个方面。
《素问》所涉及的医学思想是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思想的。
其中“天”是指人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人”是指人体本身。
在这本书中,不仅讲述了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探讨了人体内脏、经络、气血的运行和相互作用等问题。
其中,“五运六气”更是《素问》中外科内科的基础理论。
此外,《素问》的医学思想也是很具体的,不仅探讨了病因、病机,还提出了很多治疗方法,如温针、灸法、按摩、药物等。
其中的“方剂”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一些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最后,我想谈一下《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这个版本所特有的地方。
对于一本这么重要的书,每个时代都会有不同版本和不同的解释和补充。
王冀之对《素问》做的校注已经有很多年历史了,但其对《素问》的研究并不在现代医学水平之下。
因此,读者在阅读《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时,需要审慎对待其中的内容。
同时,在阅读校注的同时,也应该阅读其他版本的《黄帝内经》以便得到不同的解释和视角。
总结来说,《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医学书籍,其思想深入浅出,值得深入学习和探讨。
但受时代限制,其内容也有一定的缺陷,需要结合其它版本对所述内容进一步深入的理解。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五十尚无子七十有子七人人咸谓积善之报君其长也幼颖悟父母奇爱之一日州同公过先君塾中见其所以教培系兄弟者心敬
异之乃命君受业焉君时方九龄培系年十二自此以至弱冠凡读书作文本饮仓居处无不与君共之君沉默寡言所诵读不烦督责
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
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 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俞氏理初持素目录序曰
素问名义如素王之素黄帝以大神灵遍索先师所惜着之精光之论仍复请藏慎传古人刑名八索九医素索医皆空也刑病皆空设
氏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又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君谓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
神也小雅 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时善也又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君谓下皆为之
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பைடு நூலகம்化也作谓者为之借字王氏吴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
君俱负旧才然皆雅爱君每考古订今搜奇选胜非君在不乐也一时经学淹通之士如归安杨君见山德清戴君子高皆与君一见如
旧相识居京师时潘伯寅先生方官户部侍郎引为文本交潘氏滂喜斋所刻唐释湛然辅行记君所掇录也君之援例户曹也王君西
坨浓资之君殁潘司农暨家芸楣比部为之经纪其丧且为归其旅榇及其眷属又为刻其遗书数公风谊为不可及亦君之贤有以致
书其先河矣因读君书附论及之
光绪辛巳春三月癸亥朔仪征刘寿曾识于冶城山馆
<目录>
<篇名>户部郎中胡君甫事状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

黄帝内经素问五十篇(素问对照参考译文)《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原文诵读《黄帝内经·素问》,第25宝命全形论篇,对照参考译文【原文】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原文】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翻译】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空,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
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因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原文】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翻译】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又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原文】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原文】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翻译】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篇一》《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那可真是中医经典里的“宝藏”啊。
我刚接触这七篇的时候,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神秘的迷宫,晕头转向的。
咱先说这“运气”,可不是现在说的那种好运、倒霉运的意思。
这运气呢,就像是大自然的一个超级密码,掌管着气候、物候还有人体健康的各种变化。
比如说,它就像一个超级大导演,指挥着春夏秋冬该怎么来,风啊、雨啊、热啊、冷啊啥时候出场。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说起这个。
朋友就一脸懵地问我:“啥运气七篇啊,听着就玄乎。
”我就跟他打比方,我说这就好比是老天爷在玩一个超级复杂的游戏,这七篇就是游戏规则手册。
比如说,某一年份,运气里的“六气”不正常了,可能风太大了,那对应到人体上呢,也许就会有那种风邪入侵的病。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了,后面跟着全乱套。
在这七篇里啊,那些词句可真是晦涩难懂。
什么“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我刚看的时候,感觉就像看天书。
我就想啊,这古人写东西咋就不能直白点呢?可能是那时候的人都比较含蓄吧,或者是他们觉得这么写才有范儿。
但是呢,这也给我们现在的人研究带来了不少麻烦。
不过呢,当你慢慢深入进去,就像挖掘宝藏一样,会发现很多惊喜。
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真的是超乎想象。
他们没有现代的仪器,全靠观察和经验,就能总结出这么一套和天地、人体息息相关的理论。
这就好比他们站在一个很高很高的山顶,俯瞰着世间万物的规律,然后把这些规律记录下来。
有时候我也会犹豫,这《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里的理论,放到现代社会还适用吗?毕竟现在环境变化那么大。
可是呢,当我看到一些病症的治疗,真的按照这个理论去分析病因,还能取得效果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东西真的是“老祖宗的传家宝”,可不能丢。
这七篇就像一个智慧的老者,虽然说话有点绕,但是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意,就等着我们这些后人去慢慢领悟呢。
《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篇二》《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每次读起来都像是一场奇特的冒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籍大全-黄帝内经素问校义.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
<篇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书名: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作者:胡澍学朝代:清年份:公元1644-1911年<目录><篇名>序属性:汉志录医家言首黄帝内经隋志有全元起注内经已佚不可尽见今所传惟唐王冰注本章句已非全氏之旧矣然古字古义尚有存者明以来传刻本尤多淆乱庸师俗工习非成是莫可究诘绩溪胡君甫精华国小中年多病留心方书得宋本内经用元熊氏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载籍勘正之多所发明如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君谓作与诈同月令毋或作为淫巧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为诈伪不妄与不作相对为文作古读若胙上与者数度为韵下与俱去为韵王氏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又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君谓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神也小雅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时善也又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君谓下皆为之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即化也作谓者为之借字王氏吴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句也字之上失其指矣又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君谓奇当为苛字形相似而误苛亦病也古人自有复语字本作说文病也下文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上承此文而言则奇病之当作苛病明矣苛疾与灾害对举则苛亦为病明矣又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君谓佩读为倍说文倍反也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谓圣行人穿越道愚者倍道也荀子大略篇一佩易之注佩或为倍是古通用之证又故圣人传精神君谓传当为抟字之误也抟与专同言圣人精神专一不旁骛也古书专一字多作抟系辞传其静也专释文专陆作抟昭二十五年左传若琴瑟之专一释文专本作抟史记秦始皇纪抟心揖志索隐抟古专字皆其证又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君谓能读为态荀子天论篇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形能亦形态楚辞九章固庸态也论衡累害篇态作能汉书司马相如传君子之态史记徐广本态作能皆古人以能为态之登并因刊正文本达其训故别白精审涣然冰释虽于全书尚未卒业然绪已立必有赓续之者寿曾尝论医家之有内经博大精深与儒家之五经同而无义疏之学海内学人而知医者曷即王冰之注辅以全氏逸义用治疏法说其声训名物更采灵枢难经以下古医家言疏通证明俾轩岐大业昭揭于世不为庸师俗工所则君此书其先河矣因读君书附论及之光绪辛巳春三月癸亥朔仪征刘寿曾识于冶城山馆<目录><篇名>户部郎中胡君甫事状属性: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八月十四日甫户部以疾卒于京邸年四十有八讣至培系为文哭之君所着内经校义今刑部尚书潘伯寅先生为刻于都中培系以南方学人不易观乃重为刊布自念与君少同学长同志知君最深刻既竟因撰次君之行事为状以乞志传俾后世有考焉君讳澍字甫一字甘伯号石生绩溪县城北人先世三山公讳舜陟宋大观三年进士历官徽猷阁待制赠少师宦迹见宋史本传着有论语义师律阵圆奏议文集咏古诗三山老人语录仲子苕溪公讳仔知晋陵县事着有孔子编年苕溪渔隐丛话国朝收入四库全书传至明充寰公讳思伸万历乙未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宦迹见府县志着有督抚奏议边垣圆纪是为君八世祖自充寰公以下人国朝潜德弗耀君之曾祖公讳立三赠儒林郎祖时未公讳仕未例授登仕郎赠儒林郎晋赠朝议大夫父正晖公讳尚昱例授儒林郎候选直隶州同知赠奉政大夫曾祖母高氏赠安人祖母许氏赠安人晋赠恭人母周氏生母程氏俱赠宜人庶母叶氏例封安人州同公性孝友家夙贫虑无以供甘旨乃弃儒而贾柱来江浙间数十年遂致饶裕以好义博施着闻于时邑有善举无不预焉年五十尚无子七十有子七人人咸谓积善之报君其长也幼颖悟父母奇爱之一日州同公过先君塾中见其所以教培系兄弟者心敬异之乃命君受业焉君时方九龄培系年十二自此以至弱冠凡读书作文本饮仓居处无不与君共之君沉默寡言所诵读不烦督责先君视之异于群弟子年十四丁生母程太宜人忧哀毁如成人早有文誉年十六七与邑中知名士结社相酬唱辛丑秋修禊于邑东石照山绘图赋诗君年最少侪辈皆折服癸卯秋先君膺疾君与培系星夜走二十里求医药先君捐馆君补被就培系兄弟于苦中与同卧起古所谓心丧于君见之甲辰君与培系兄弟读书郡城之紫阳书院是岁以古学受知于督学季文敏公芝昌补徽州府学生丙午偕培系就试金陵棹邗江览红桥竹西诸胜阻风京口登金山寺浮图培系及半欲止君强捋培系手直窍其巅于是道吴门溯钱塘泛舟西湖经月始返是时购得洪稚存孙开如黄仲则诸先生着述慨然有志其为人开如先生集中有释人一篇君博稽古训为之疏通证明嘉定朱亮甫先生右曾见其书曰某行年五十阅人颇多英年嗜学如君者实所罕观君益自奋励常思发名成业以显扬其亲未几周太宜人暨州同公相继弃卷君营葬事毕乃负笈杭州从溧阳缪武烈公梓习制举业君弱冠以前所作时艺不甚合绳墨而时有英锐之气至是武烈公教以古文之法为时文君乃大喜每闻公绪论条记为一编曰尊闻录心摹手追务竟其学已未举于乡庚申春计偕入都至清江道梗折回是岁二月粤匪窜绩溪君旧居大厦一夕变为灰烬遗业荡然杭城旋亦失守君归则已无家乃携眷属奔走浙东西自是烽火惊天几无所托命矣壬戌杭城再陷君挈幼子良驹间关险难同至苏州遇救得脱旋由沪上附轮船北上乙丑会试报罢援例授内阁中书寻乞假南归戊寅会试复不第乃捐陆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是时仕途冗杂司员需次甚伙君资浅无可自见仍以着书为事不妄与人酬酢体素羸又以更历忧患精力损耗壬申二月与培系书云尝以风尘驰逐验轮号之铁每岁必销寸许况以脆薄之身当之无怪其然矣某入都来痔疮已成痼疾频发无休而他疾之婴身者靡月不有年未五十兴致索然数年后便料理归休矣人生能得数十卷书以传后而有佳子孙以葆守胜于万户侯多多矣某思之慕之而东涂西抹迄用无成可惧也此君之绝笔呜呼君固淡于宦情笃于撰述襄见家竹村先兄郝兰皋年丈皆官户部并以绝学名当世窃冀君踵其辙天柰何既啬其遇又啬其年使君仕宦既不成着书又不就徒抱其所蕴蓄而郁郁以终斯生人之极哀已君少有至性事父母愉色婉容终身有孺子之慕与诸弟尤友爱少弟祥麟以浙江候补府经历从戎衢州积劳成疾君得耗促装赴衢为之称药量水衣不解带者匝月弟殁又为扶榇归葬行路误哀之君身裁中人文弱如不胜衣而遇事有胆略于所亲浓同患难托死生毅然引为己任与人交不为崖岸和易温婉人以是亲之然胸中泾渭划然不肯随俗俯仰尝历数交游私为籍记而第其甲乙培系戏谓曰君为月旦评乎抑为古今人表乎君笑谢之培系与君客缪武烈公前后六七年与同门余姚周君双庚会稽赵君叔溧阳王君西坨缪君芷汀稚循昆季以文章道谊相切磋数君俱负旧才然皆雅爱君每考古订今搜奇选胜非君在不乐也一时经学淹通之士如归安杨君见山德清戴君子高皆与君一见如旧相识居京师时潘伯寅先生方官户部侍郎引为文本交潘氏滂喜斋所刻唐释湛然辅行记君所掇录也君之援例户曹也王君西坨浓资之君殁潘司农暨家芸楣比部为之经纪其丧且为归其旅榇及其眷属又为刻其遗书数公风谊为不可及亦君之贤有以致之也君总角能诗初学太白稍长自以为不足传遂不复作骈体文有齐梁风味亦不多作先君授以段氏说文注顾氏音学五书江氏四声切韵表诸书遂通声音训诂之学后见高邮王氏书益笃嗜之虽在逆旅中尘积满案暇必展卷翌索每得一义则怡愉累日庚申以后不获常聚首然每见辄以所心得之相质证娓娓不倦少时所着释人疏证左传服氏注义通俗玄疏证俱毁于兵火中年多病因治医术时有超悟后于都肆得宋刻内经乃以元熊氏本明道藏本及唐以前古书悉心校勘发明古义撰内经校义草创未就今存数十条诂说精确其义例略如王氏读书杂志又为从兄印溪校刊先苕溪公孔子编年于本书之外博考先圣事迹之见于他书者以为之跋极称赅洽又淮南子一切经音义均有校本又着有墨守编正名录俱未成君精刻印工篆书得秦汉人遗意至今学人珍之性嗜蓄意每下直辄至琉璃厂书肆搜求善本触其所好必购得之虽典质不少吝所积至五千余卷尝自言于春秋慕叔向于西汉慕刘向欲颜所居曰二向堂其志趣如此吾族人丁蕃盛培系与君自始祖以下十五传皆同祖嗣后各为一支培系于君为族叔祖君幼受经于先君遂倍相亲昵中更多难倚之如左右手遇困君恒典衣济之培系为戚某所君力为捍蔽不避嫌怨培系性褊急于内外人已闲每不善处多致缪郝君常婉言讽谕当抑郁不自得时得君一言辄涣然冰释亦不自知其何心也盖自少至老数十年共尝甘苦不以荣枯得丧易其心者惟君一人而已方谓生为我鲍叔死为我巨卿岂意君竟先我而逝耶伤哉君生于道光五年乙酉四月初二日卒葬邑南门外之洪上塘娶周氏封宜人再娶万氏子二长良恭议叙九品衔周出次良驹国子监生万出女二俱周出一适李一适孙男人孙女人良驹器宇魁伟举止颇肖君殆能世其学人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八月族叔祖培系谨状<目录><篇名>素问属性:宋林亿等校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俞氏理初持素目录序曰素问名义如素王之素黄帝以大神灵遍索先师所惜着之精光之论仍复请藏慎传古人刑名八索九医素索医皆空也刑病皆空设之欲人不犯法不害性故曰汤液醪醴为而不用澍案全说固未甚明林说亦迁曲难通俞氏以索证素是矣而云素索医皆空也虽本刘熙张衡为说见释名及昭十二年左传正义实亦未安今案素者法也郑注士丧礼曰形法定为素宣十一年左传曰不愆于素汉博陵太守孔彪碑曰遵王之素素皆谓法字通作索(六节藏象论注八素经林校曰素一作索书序八索昭十二年左传八索释文并曰索本作素昭十二年左传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医贾逵曰八索三王之法)定四年传疆以周索杜预曰索法也黄帝问治病之法于岐伯故其书曰素问素问者法问也犹后世扬雄着书谓之法言矣三坟五典八索九医典索皆得训法夫曰五法八法之问义无乖牾若如俞说则是八索为八空九医为九空素问为空问不词孰甚焉故特辨之人将失之邪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邪人将失之邪澍案人将失之邪当作将人失之邪下文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也与邪古字通大戴礼五帝德篇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乐记正义引邪作也史记张仪传此公孙衍所谓邪秦策邪作也淮南精神篇其以我为此拘拘邪庄子大宗师篇邪作也是也上句用邪而下句用也者书传中多有之昭二十六年左传不知天之弃鲁邪抑鲁君有罪于鬼神故及此也史记淮南衡山传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也货殖传岂所谓素封者邪非也是也)征四失论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与此文同一例将犹抑也时世异邪将人失之邪谓时世异邪抑人失之邪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谓材力尽邪抑天数然邪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邪谓子年少智未及邪抑言以杂合邪注以将为且失之楚策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袄祥乎汉书龚遂传曰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也与邪通)楚辞卜居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以上将字亦并为词之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食饮有节三句林校曰按全元起注本云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太素同澍案全本杨本是也作与诈同(月令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郑注曰今月令作为为诈伪荀子大略篇曰蓝苴路作似知而非作亦诈字)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相对为文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相对为文不妄与不作相对为文(征四失论曰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又曰妄言作名亦以节度妄作对文)作古读若胙上与者数度为韵下与俱去为韵王氏改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则句法虚实不对改不妄不作为不妄作劳是误读作为作为之作(杨上善太素注误同)而以作劳连文殊不成义既乖经旨又昧古人属词之法且使有韵之文不能谐读一举而三失随之甚矣古书之不可轻改也以耗散其真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林校曰按甲乙经耗作好澍案以耗散其真与以欲竭其精句义不对则皇甫本作好是也好读耆好之好好亦欲也(凡经传言耆好即耆欲言好恶即欲恶孟子告子篇所欲有甚于生者中论天寿篇作所好荀子不苟篇欲利而不为所非韩诗外传作好利)作耗者声之误耳王注谓轻用曰耗乃臆说不可通不时御神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林校曰按别本时作解澍案时字是解字非也时善也不时御神谓不善御神也小雅弁篇尔淆既时毛传曰时善也广雅同解与时形声均不相近无缘致误亦无由得通盖后人不明时字之训而妄改之且善亦有解义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正义曰善犹解也是也愈不必改为解矣天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林校曰按全元起注本云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太素千金同杨上善云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澍案全本杨本孙本及杨说是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也(句)下皆为之(句)下皆为之言下皆化之也书梓材厥乱为民论衡效力篇引作厥率化民是为即化也王本作谓者为之借字耳僖五年左传曰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昭元年传曰此之谓多矣若能少此吾何以得见十年传曰佻之谓甚矣而一用之二十一年传曰登之谓甚吾又重之周语曰守府之谓多胡可兴也晋语曰八年之谓多矣何以能久大戴礼少间篇曰何谓其不同也(此从元本楚策曰人皆以谓公不善于富挚管子霸言篇曰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我不谓贪者)韩诗外传曰王欲用女何谓辞之又曰何谓而泣也淮南人间篇曰国危而不安患结而不解何谓贵智列女传仁智传曰知此谓谁新序杂事篇曰何谓至于此也汉书文帝纪曰是谓本末者无以异也以上并以谓为为为与谓一声之转故二字往往通用说苑君道篇则何为不具官乎晏子春秋问篇为作谓吕氏春秋精输篇胡为不可淮南道应篇为作谓文子微明篇居知所为淮南人间篇为作谓(此从道藏本)汉书高帝纪郦食其为里监门英布传胡为废上计而出下计史记为并作谓正如素问下皆为之而王氏所据本为字作谓盖假借皆主乎声语辞之为通作谓行为之为通作谓作为之为通作谓故化为之为亦通作谓王氏不达误以谓为告谓之谓乃升下字于上句也字之上以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为句皆谓之三字下属为句失其指矣恬虚无恬元熊宗立本明道藏本均作恬澍案一切经音义十六引苍颉篇曰恬也是与同(之为犹澹之为淡文选潘安仁金谷集诗绿池淡淡李善曰淡与澹同)然释音作恬则宋本本作恬阴阳应象大论乐恬之能(藏本作恬亦与澹同淮南真篇注定也后汉书冯衍传注澹定也澹与淡同故淮南泰族篇静漠恬其字亦作淡)移精变气论此恬之世亦并作恬其民故曰朴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林校曰按别本曰作日(宋本曰上衍云字今据熊本藏本删)澍按曰字义不可通别本作日是也日与孟子尽心篇民日迁义之日同义言其民故日以朴也作曰者形似之误大戴礼曾子天圆篇故火日外景而金水内景淮南天文篇日作曰误与此同发始堕发堕须眉堕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又下文曰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长刺节论曰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熊本藏本作)王于堕字均无注澍案堕本作说文发堕也字通作堕堕之为言秃也墨子修身篇华发堕颠而犹弗舍堕颠即秃顶今俗语犹然发秃谓(文选江赋产积羽李善曰HT 与同引字书HT 落毛也郭璞方之堕须眉秃谓之堕毛羽秃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