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精练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同步练习.doc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语文选修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
1. 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A . 浣女(wán)菡萏(hán)谪居(zhé)霜鬓(b īn)B . 汀渚(zhǔ)凝眸(mù)巉岩(chán)崔嵬(w éi)C . 浔阳(xún)呕哑(yā)悭吝(jiān)羽扇纶巾(l ún)D . 豺狼(chái)石栈(zhān)凝噎(yē)猿猱(n áo)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B . 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 . 小品《不差钱》对“不差钱”的反复宣称,既表达了对某些宰人商家的抗议,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农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觉自为。
D . 在这部对话式作品中,作者阐明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张扬。
3.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②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等。
③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
④黄帝之前,神话中有着大量的自然神。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时代。
⑤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
A . ④①⑤③②B . ①⑤④③②C . ④⑤①②③D . ①⑤④②③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斑纹》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周晓枫的作品,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
人教选修 中外传记选读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课件(43张)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羁������à������(绊) (7) 搅������à������(拌) 湖������à������(畔) 挑������ì������(衅) (8)
������������é(诘)难 ������������é(拮)据 ������������ē(秸)秆 ������í(佶)屈聱牙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文详细记述了伟大革 命导师马克思和他的战友恩格斯等人在布鲁塞尔的生活和战斗,特 别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进行的思想建设和革命活动,用大段篇幅评 述了马克思的两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 产生的艰难过程。面对革命理论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 错误观念,马克思用了很大的精力,与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论战。 他公而忘私,大义凛然,机智、风趣,在团结和斗争中引领我们向前 去。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2ຫໍສະໝຸດ 342.字形辨认
谨������ℎè������(慎) (1) ������ℎě������(缜)密 ������ℎē������(嗔)怪 永 ℎé������������(恒) (3) 盘 ℎ������á������(桓) ������è������(亘)古 ������ě������(诽)谤 (5) ������ē������(绯)红 ������á������(徘)徊
目标导航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预习导引
1
2
3
4
(11)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12)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13)爱莫能助:心里愿意帮助,但是力量做不到。 (14)不遗余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15)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 (16)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17)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 (18)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幻多端。 (19)顶梁柱:比喻起主要作用的骨干力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课件1

(4)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案:这里马克思当然不是说哲学家不应当解释世界,而是说哲 学家不能仅停留于解释世界上 ,还应当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对世界的 ......... .............. 栏 目 改造中 。应该说,由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到在合理地解释世 链 ...
栏 目 链 接
(5) 得心应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顺利。得,得到,想到;应,反应,配合。
栏 目 链 接
(3)这部手稿不得不像马克思日后辛酸而幽默地提到的: 只好留给 “老鼠的牙齿去批判”。
答案: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这是马克思的戏言,是自嘲 ..
栏 目 的说法。是说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书没办法出版,没法让人看到, 链 接
只能交给老鼠的牙齿去啃、 去批判了。 非常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辛酸 。 ..... 革命的道路艰难曲折 ,马克思备受煎熬。 ....
(3) 分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4) 归根结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归结到根本上。
(6)娓娓动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 (7) 一知半解: 形容知之甚少,理解不深不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6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案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巩固评传的特点,继续加深对评传文体的认识深度;2、了解马克思的革命事迹及贡献,品味他伟大的人格魅力;3、提高阅读传记这种文体的能力,总结传记的写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马克思的革命事迹及功绩,感受他的人格力量;2、巩固评传的文体特点,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对马克思的著作所作的学术评价,理论色彩浓,应结合历史和实际细心领会,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联盟起草了《共产党宣言》,用犀利的语言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揭示了资产阶级把人和人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现金交易,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人被异化为商品。
他们提出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没有阶级对立、每个人都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
这个信念使20世纪地球上半数人口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据说西方许多大学要求学生阅读世界文化代表性的经典,马克思的著作往往是最基本的选目,可见影响之大。
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精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更是根本的指导思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德国传记作家海因里斯.格姆科夫等撰写的《马克思传》的第二章。
即我们教材上的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二、快速阅读,总体把握:1、知识回顾与巩固:这篇课文依然是一篇评传。
前面我们刚刚学过一篇评传,同学们还记得是哪一篇吗?(学生中一定有人回答是《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对,就是《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说明大家学习上很有心。
那么,你们还记得评传的主要特点吗?(学生中一定也有人能回答出来,没记住的可快速翻一下书,加以巩固。
对记住的学生注意鼓励——)对,应该是“史述与评论的紧密结合”。
很好,这说明一部分同学学习上很用心,没记住的同学应向他们学习。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种文体的基本特点,那我们就围绕着这个特点来学习这篇课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外传记选读 》训练:第6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含解析

[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67762029】①总理考查..云南地震灾区,多次称赞鲁甸县官员“敢说真话”。
②微雕艺术家别独具匠心,能在一根头发一样细的东西上,得心应手....地随意雕刻。
③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仅有的通江大湖,它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防汛以及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④维吾尔族的“高空王子”阿迪力在民族运动会上表演了扣人心弦....的高空走钢丝,没有保险绳,甚至有时不拿平衡杆。
⑤重奖优秀诗文的做法当然是不容置喙....的,但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文章有无获得重奖的资格,获奖能否让大众信服,又是另外一回事。
⑥整个赛季下来,“小飞侠”罗本只有2个进球6次助攻,对于世界超级边锋来说,这样的成绩实在是差强人意....。
A.②③④B.①⑤⑥C.①②④D.③⑤⑥【解析】①考查:测试检验,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行为、活动)。
应改为“考察”。
②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使用正确。
③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使用正确。
④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人心。
使用正确。
⑤不容置喙:指不容许别人插嘴说话。
此处应用“不容置疑”。
⑥差强人意: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不合语境。
【答案】 A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学对文明进步、社会进步的作用②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③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④也只能使作品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⑤文学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⑥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A.①④⑥②③⑤B.②③④⑥⑤①C.③④⑥②①⑤D.⑤③②④⑥①【解析】根据语境,从横线前的“不仅仅”来看,句⑤中的“更”承接上文比较合适,然后接③②④,这比较容易看出来,最后以⑥①结尾。
最新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人教版练习题十七

最新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人教版练习题十七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初春的校园,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在唱着,有的在跳着,有的在谈着……欢乐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
B、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事物脱颖而出,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工具,也会相应地产生新词语来表达这些新事物。
C、“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或许就是这种心态,能淡然面对一切得失,即便前途渺茫,理想陨落,也能安之若素。
D、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
【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已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当社会急遽变化的时候,新的事物不断涌现,旧的关系不断改变,语言受到冲击,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一定要密切关注。
B、人类曾经凭借理想、信念、希望和对未来的追求而创造文化文明,并以此自豪;但在物欲如潮的物化世界里,却常常迷失了自己。
C、关于《汉文学史纲要》,他曾说过:“文学史编制太草率”诸如此类的话——事实证明,他的批评很有道理。
D、有风险才会有攀登;有困难才会有突破;有压力才会有奋起;有风浪才会有搏击。
因此要学会面对种种困难、意见和未知的事物,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王莽新政很像19世纪欧洲才出现的空想社会主义的那套东西:全国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生产资料(田地)平均分配,这些政令合起来看,就像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棋局,王莽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棋手,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
那些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当年要是了解到王莽的大棋局,一定为之汗颜。
但是,各地豪强纷纷率众起兵,反抗王莽的新政。
公元23年,王莽被攻入长安城的起义军杀死,他想要建立一个人人富足的理想社会,可惜到头来只是一个昙花一现。
【人教版】选修《中外传记作品》【6】《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学案(含答案)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基础知识1.【题目】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颓.废(tuì)愤懑.(mèn)着.手(zhuó)摒.弃(bìng)B.雇佣.(yōng)藐.视(miǎo)校.样(jiào)诽.谤(fěi)C. 解剖.(pōu)追溯.(sù) 撰.写(zhuàn)迄.(qì)今D.热忱.(chén)囿.于(yòu)崭.新(zǎn)模.样(mú)【答案】C【解析】A项,“颓”应读“tuí”;B项,“佣”应读“yònɡ”;D项,“崭”应读“zhǎn”。
【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2.【题目】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年鉴洞察直接了当B.申言藐视迫在眉睫C.爆力爆发爆动D.羁绊匮乏不言而渝【答案】B【解析】A接—截,C爆力—暴力;爆动—暴动,D渝—喻【考点】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3.【题目】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当然不能听任这种富于欺骗性的见解到处___________而不加驳斥。
(2)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___________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
(3)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说——“还远没有成熟到___________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A.流传督促铲除B.留传敦促根除C.留传督促根除D.流传敦促铲除【答案】D【解析】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由此及彼,偏于精神层面,往往是自然传播。
留传:只能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指历史长,多为具体事物,有主观色彩。
敦促:催促和施加压力使尽快执行,是作用于一个时间点上的动作。
第五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练习

第五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殷.切(yīn)(zhuàn)桎梏.(gù)孜.孜不倦(zī)B.亟.待(jí)藐.视(miǎo)卑劣.(lüè)归根结蒂.(dì)C.迄.今(qì)摒.弃(bǐnɡ)诽谤.(bànɡ)赫.赫有名(hè)D.沉湎.(miǎn)囿.于(yòu)崭.新(zhǎn)一模.一样(mó)项,“劣”应读“liè”;C项,“摒”应读“bìnɡ”;D项,“模”应读“mú”。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抵触防碍重申顶梁柱直截了当B.臆造会晤缉捕匮乏克不容缓C.羁绊岐途邪路和睦竭尽全力D.犀利筹措迄今辛酸得心应手项,“防”应为“妨”;B项,“克”应为“刻”;C项,“岐”应为“歧”。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②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之初,由于人手少,工作任务繁重,马克思以一当十....,才使各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
③马克思不仅是伟大的学者,是科学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早的发现者,而且还是一位热情的革命代言人、英明的无产阶级战略家和策略家、无产阶级群众解放斗争的领导者。
④马克思认为自己在这几个月里为加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做的一切,是和山雨欲来的欧洲革命,特别是迫在眉睫....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⑤2016年10月22日下午,中国足协宣布正式聘用马塞洛·里皮先生担任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
里皮这次的临危授命....,无论结果如何,都足以让大家热血沸腾。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第六课 马克思 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写汉字
词语 yíng 利 léi 弱 Yíng 政 显 hè 羞 nǎn zhě 石 羁 bàn 搅 bàn 河 pàn bàn 侣
易错字 赢 羸 嬴 赫 赧 赭 绊 拌 畔 伴
词语 biàn 论 biàn 别 qì今 言 qì jié难 jié据 jiē 秆 chǎn 述 shàn 让 肆无忌 dàn
革命活动的艰难过程,把注意力放在对马克思革命事迹和人格力量的描写
上。
5.通读全文,要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至今发挥在我们现实生活的
各个部分,了解这位曾经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的生平事迹,是
很有必要的;感悟他的人格魅力也是有必要的。
-4-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 人类理想的社会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3-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 人类理想的社会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掌握学习方法
1.关于马克思的生平及从事革命事业的书不少,可以自己找来读读,多
了解一些背景知识。掌握一些马克思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能引起阅读的兴趣。
-11-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 人类理想的社会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首页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D 读写拓展 U XIE TUO ZHAN
伟大的友谊 1844 年 9 月,恩格斯到访巴黎,两人并肩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 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马克思先后被法国、比利时等国驱逐,1851 年 至 1869 年,马克思总共收到了恩格斯的汇款 3 121 镑,使马克思勉强维持生 存,得以长期一心地从事科学著述。恩格斯成为马克思家中的一名“编外” 成员。 恩格斯和马克思的崇高友谊,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评传的特点,加深对评传文体的认识深度;2、了解马克思的革命事迹及贡献,品味他伟大的人格魅力;3、提高阅读传记这种文体的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马克思的革命事迹及功绩,感受他的人格力量;2、巩固评传的文体特点,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对马克思的著作所作的学术评价,理论色彩浓,应结合历史和实际细心领会,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用哲学家培根的名言导入。
阅读传记,便是在别人的生命里,多活了一次。
二、人物介绍马克思——熟悉的陌生人1、墓志铭——与其他的哲学家不同2、观看视频——马克思既是伟人也是平常人3、家庭背景——优越、生活幸福4、职业观——先利他,后利己三、梳理全文第一部分(P106至P114空白处)马克思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经过、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第二部分(P114至P121空白处)马克思创建第一个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经过及历史意义第三部分(P121至P125结尾)写《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及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四、《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苏最重要的著作,这节课将学习重点放在第三部分(一)展示《共产党宣言》开头部分,齐读提问:最引人注意的词语是哪个?为什么将共产主义比作幽灵?明确:1、在革命初期,共产主义同盟是地下组织,但却无处不在的传播2、有着强大力量3、从反动派的眼中看共产主义,他们害怕共产主义颠覆他们的统治,正如害怕幽灵一样。
(二)梳理第三部分内容(P121第三部分第一段)《共产党宣言》的诞生(P121第二段至P124最后一段)评述《共》包含的主要内容和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P125选文最后一段)评价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三)思考探究选文中大段的篇幅评述了马克思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根据课文内容,概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有什么影响?主要内容1、在这部文献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总结了1843—1848年间得出来的科学见解和实际经验。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马克思的革命事迹及贡献,品味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2、过程与方法:巩固评传的特点,继续加深对评传文体的认识深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马克思的革命事迹及功绩,感受他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掌握马克思的革命事迹及功绩,感受他的人格力量。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和实际细心领会,从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的意义。
【教学方法】研读法、探究法【教学时间】【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联盟起草了《共产党宣言》,用犀利的语言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揭示了资产阶级把人和人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现金交易,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人被异化为商品。
他们提出用暴力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没有阶级对立、每个人都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
这个信念使20世纪地球上半数人口的生存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据说西方许多大学要求学生阅读世界文化代表性的经典,马克思的著作往往是最基本的选目,可见影响之大。
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精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中国而言,更是根本的指导思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德国传记作家海因里斯.格姆科夫等撰写的《马克思传》的第二章。
即我们教材上的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二、快速阅读,总体把握:1、知识回顾与巩固:这篇课文依然是一篇评传。
前面我们刚刚学过一篇评传——《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评传的主要特点——“史述与评论的紧密结合”。
2、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本文的总体特点:明确:本文在对马克思的革命事迹进行叙述的过程中,插入了大段关于马克思的两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的学术评价,还有对一些事件的历史意义的评述。
学习时,我们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领会这种写法和特点。
3、抓住中心事件,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写马克思创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经过、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第二部分:写马克思创建第一个革命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经过及历史意义;第三部分:写《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及其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人教版)习题: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

第六课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
(马克思《青年的选择》)【课内挖掘】古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一点在马克思身上也得到了印证。
被驱逐、贫困、政治迫害的压力,使得他前行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
马克思的成就同无数对人类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一样,绝不是偶然的。
他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辛苦与努力。
成大事的人总要面对各种磨难及失败,能坚强面对、勇往直前的人方能实现最终的理想。
一味地抱怨、徘徊、犹疑,只能失败,马克思的经历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适用角度以上素材可应用于“人生挫折”“价值实现”“奋斗与崛起”“成功与失败”“博爱”等相关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价值观念决定选择“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
”杜伽尔这样定义人生,在生活中,人们带着渴望不断追寻,有的人在物质的享乐中迷失自我,深陷无尽的物质涡流,而有的人乐享精神的富足,走向生命的高贵。
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了选择的不同。
人们因为精神的高贵而选择坚定前行的生活。
画家、作家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在异国他乡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开讲时六十二岁。
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
他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人教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第一课时)教案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学习目标:1.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2、学习马克思在逆境中奋发向上,为理想执着追求,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崇高精神。
学习重点:3、学习“评传”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学习难点:把握“评传”注重学术评价,理论色彩浓,材料严谨的特点学习方法:多媒体教学学识安排:3学时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导入:1、音乐欣赏(1).这是一首红色的经典,一首经典中的经典,一首让全世界人民为之振奋的歌曲,请用心倾听!(2).哪位同学能说出这首歌的歌名,请举手。
(3).你听完这首歌之后的心情是怎样的,有什么感受?(畅所欲言)(4).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反复唱响的词,一个意义重大的词,一个没有任何国界的词,请大家听完后把他准确地找出来。
(先回答1、2、3,稍后再回答4)2、《国际歌》赏析《国际歌》节奏抑扬顿挫,慷慨激扬,感情丰富,蕴涵深刻的道理。
国际歌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反抗精神,一种反抗压迫、反抗专制、反抗剥削的一种精神。
哪里有压迫,哪里有专制,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着国际歌的声音!据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跨越草地极其艰难困苦的时刻,红军战士搀连臂膀唱响了《国际歌》,顿刻精神鼓舞,增添了无穷力量,最终跨越了生死地,踏上革命胜利的道路。
我不相信这个镜头是臆造,应当说共产党革命取得成功,确实是《国际歌》给红军战士以无穷的力量。
《国际歌》是穷人的歌,是无产者的歌,是穷人的呐喊,是无产者的倾诉,代表着受压迫心声。
那么,这首歌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它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作出来的呢?(回答4)3、国际歌创作背景英特纳雄耐尔,即英文international 源于法语的internationale,国际的意思;“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的音译,也译作英特雄耐纳尔。
在《国际歌》中指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
“英特纳雄耐尔”,外文的音译为“共产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外传记作品选读《读 第六课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优质课教案_13

6.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分析并概括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内容。
进一步学习“评传”叙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马克思在布鲁塞尔期间的三年革命经历,两部著作,三次论战。
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赏析作品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评点精当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赏析作品脉络清晰、环环相扣、重点突出、评点精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使学生能够赏析作品、理清脉络、精当评点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后体会马克思与恩格斯及与其他友人的真挚友情,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演示法、朗读法、点拨教学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1.感知教材、导入新课①近代中国历经磨难,多少志士仁人在黑暗中苦苦求索。
李大钊声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而早期的共产党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找到了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人民才当家做主站立起来。
马克思是誉满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
他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可以说,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是卓越的、伟大的。
为什么马克思一生能作出如此卓越、如此伟大的贡献呢?他背后存在着一种怎样的精神呢?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也许我们能从中获得谜底。
②回顾评传的有关知识。
2.识记教材①识记文学常识:评传是带有研究与评论性质的传记,它有哪些特点?(P125)②识记下列词语的音形义:桎梏着手摒弃梦呓愤懑沉湎模样撰写一贫如洗归根结蒂刻不容缓饥肠辘辘推波助澜袖手旁观赫然在目不言而喻迫在眉睫不遗余力娓娓动听恰如其分3.初步理解教材①通读文本,填充下列大事纪年表时间内容1845年2月比利时布鲁塞尔,生活窘困,但得到众多好友帮助。
新人教版选修【6】《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同步练习(含答案)

《马克思:献身于实现人类理想的社会》一、基础知识1.【题目】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颓.废(tuì)愤懑.(mèn)着.手(zhuó)摒.弃(bìng)B.雇佣.(yōng)藐.视(miǎo)校.样(jiào)诽.谤(fěi)C. 解剖.(pōu)追溯.(sù) 撰.写(zhuàn)迄.(qì)今D.热忱.(chén)囿.于(yòu)崭.新(zǎn)模.样(mú)【答案】C【解析】A项,“颓”应读“tuí”; B项,“佣”应读“yònɡ”;D项,“崭”应读“zhǎn”。
【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2.【题目】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年鉴洞察直接了当B.申言藐视迫在眉睫C.爆力爆发爆动D.羁绊匮乏不言而渝【答案】B【解析】A接—截,C爆力—暴力;爆动—暴动,D渝—喻【考点】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3.【题目】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当然不能听任这种富于欺骗性的见解到处___________而不加驳斥。
(2)1848年1月底,马克思收到伦敦中央委员会发来的一封带有警告意味的___________书,要他尽快把草稿送去,“否则将对他采取进一步措施”。
(3)正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所说——“还远没有成熟到___________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
A.流传督促铲除B.留传敦促根除C.留传督促根除D.流传敦促铲除【答案】D【解析】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由前而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由此及彼,偏于精神层面,往往是自然传播。
留传:只能是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指历史长,多为具体事物,有主观色彩。
敦促:催促和施加压力使尽快执行,是作用于一个时间点上的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运用层]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总理考查..云南地震灾区,多次称赞鲁甸县官员“敢说真话”。
B.微雕艺术家别独具匠心,能在一根头发一样细的东西上,得心应手....地随意雕刻。
C.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仅有的通江大湖,它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防汛以及生态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D.维吾尔族的“高空王子”阿迪力在民族运动会上表演了扣人心弦....的高空走钢丝,没有保险绳,甚至有时不拿平衡杆。
【解析】A项。
考查:测试检验,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或评定(行为、活动)。
应改为“考察”。
B项。
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
使用正确。
C项。
举足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使用正确。
D项。
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人心。
使用正确。
【答案】 A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创作离不开技巧和形式,但是,它又不仅仅是技巧和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不能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挥文学对文明进步、社会进步的作用②技巧再高超,形式再华丽③没有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提升④也只能使作品停留在“悦耳悦目”的初级阶段⑤文学更核心的力量和价值来源于它所提供的精神内涵⑥而不能“悦心悦意”“悦神悦志”A.①④⑥②③⑤B.②③④⑥⑤①C.③④⑥②①⑤D.⑤③②④⑥①【解析】根据语境,从横线前的“不仅仅”来看,句⑤中的“更”承接上文比较合适,然后接③②④,这比较容易看出来,最后以⑥①结尾。
【答案】 D3.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请你仿照例句的形式再写两个句子。
例句:马克思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深刻的思想,还在于他那美好的梦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鲁迅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犀利的文笔,还在于他那伟岸的人格。
②屈原的影响,不只在于他那浪漫的文字,还在于他那深沉的爱国情怀。
4.阅读下面三幅图,联系第二幅图的文字,给另两幅图配上文字,要求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
①②当你走近平衡点后,以为还会越走越高,却惊讶地发现在走下坡路了。
③【解析】本题考查对画面的理解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生动的能力。
首先要看懂图画: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人未到平衡点、走上坡路,过了平衡点、走下玻路,处在平衡点、在最高处三种情形。
其次要认真分析②处的示例文字:运用第二人称,揭示图中人所处的情形及其人生哲理。
要注意前后内容相关,逻辑严密;配文简洁,用语准确,表达生动。
【答案】(示例一)①当你走向平衡点时,以为会越走越高。
②当你退回平衡点时,才发现平衡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示例二)①从低处往高处走,每走一步,就会站得更高。
②原来,只有找到平衡点,才能站在最高处。
5.(2015·安徽高考)请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格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____①____,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
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文字都是色彩;____②____,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
画非画,文非文,画亦文,文亦画。
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千姿万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疾进,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的心态又有何异?①________②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所给材料的意思,提炼出两个要点:文学和绘画。
其次,联系上下文可以发现,①②两处都是文学和绘画并举,由第①句后面将“绘画”比喻为“片段静止的文学”可知,第①句应是将“文学”比作“绘画”,句子采用“文学是……的画面”的形式。
根据第②句前面的分号和后面的“所有的线条色彩都是语言”与“所有文字都是色彩”相对可知,第②句所填内容应与“文学用文字作画”相对,即“绘画用……”。
再次,注意句式的整齐。
最后,注意字数的限制。
做到以上几点,此题可以完美解答。
【答案】(示例)①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②绘画用线条色彩写作[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
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作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
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
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
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
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
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
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
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
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
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
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
福建福州人。
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
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因为种族歧视使邓叔群深受伤害,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邓叔群基于水利和林、牧并重的思想而提出的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A项,“使邓叔群深受伤害”的说法不正确,原文是“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
B项,“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的说法不正确,导师“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E项,“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使得黄河上游的水土得以保持,并减轻了下游的水患灾害”错误,文中是说“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答案】CD7.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
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
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8.在国家需要时,邓叔群是如何主动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分忧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