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逐步关注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尤其是十七大的召开,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方面的思想加以研究就更加迫切和深入了。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依托来阐释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对人的类本质的界定,以及对人全面发展的阐释,进而说明在现代社会,对于人才得培养以及人力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人学;人的类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逐步关注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从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理论界就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和异化劳动理论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代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作为后起之秀,在我国社会不仅引起广泛的关注,而且也推动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前进和完善。
人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在这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对人的研究,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个分支,是在总结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研究成果后,进一步地回归人类本身,研究人的本质、人的性质、人的价值、人的交往以及人在社会中的不断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到底有没有人学,中西学者争论颇多。其实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早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等经典文本之中就体现出来,在这里主要以这两个文本为主来剖析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之中的人学思想。
一、《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的地位及对人的类本质的界定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是由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一个逐渐的转变过程。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形成也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人学本体论出发,界定了人的类本质是“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手稿》中发展了自己以“劳动异化”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观点,区别于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到人的自然属性之中,把人的异化看做是自身人格的一种分离,而没有把人放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加以判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定义成男女之间无差别无等级的情爱,把人的自然属性同动物等同起来,没有从根本上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正如马克思指出:“人对人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人对妇女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关系中,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因此,这种关系通过感性的形式,作为一种显而易见的事实,表现出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或者自然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具有的人的本质。……人
在何种程度上对自己来说成为并把自身理解为类存在物——人。男人对妇女的关系是人对人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这种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对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
而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类本质的界定,不但从去自然属性中去分析,更重要地是看人的社会属性。人是生存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然属性也只能和动物等同起来,而失去了人作为人的人性。因此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区分人和动物的区别,不仅体现出人的自然属性“劳动”即本能,同时也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说明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存在物,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活动的那种本性,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自由自觉的劳动。另一方面是为了揭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劳动的异化,劳动对于人来说已不再是自觉地快乐的事情,而是被迫地压抑的事情。“劳动——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的扬弃——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手稿》的逻辑主线。正是由于人“自由自觉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产生了异化,人们才会有解放的思想,才会有人类解放的问题,而人的解放和发展问题恰恰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落脚点。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终极目的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创造的历史,人的本质的发展也就是人性的发展即人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会产生“劳动的异化”: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分工,另一方面是不合理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在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中,除了经济活动中的被奴役榨取,还有政治压迫、文化专制、种族歧视的道德禁锢等等,都会造成人在自己的生命活动失去中自由自觉的本性,造成人性的被束缚压抑、被扭曲摧残,总之,造成人的异化。正由于存在着人的异化,因此就带来了关于人的解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落脚点。恰恰就在于关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主要还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动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马克思针对旧制度和旧分工造成的体力和智力分离的情况,特别强调要发展人们的体力和智力,使人的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发展。人的发展是随劳动实践而历史地发展的。正是劳动“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劳动的形成“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劳动过程就是主体能力在特定环境中对特定对象的外化和实现;劳动的结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类的异化,劳动的解放和发展就是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因此,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把“有生命
的个人的存在”确定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之后,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生产与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与生产力联系起来。他认为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穿、住、用等使个体生命存在得以保障的基本活动,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作为有意识的人与人之间,必定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联系,进而形成一定得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形成一定的经济基础,从复杂的社会层面上又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人的社会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种扭曲的、异化了的社会关系之中,人们渴望要求解放和发展的愿望就应运而生了,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史上,每个历史时代的人们的相互交往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素质和能力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因此,个人必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各种领域交往,同无数其他个人从而也就同整个世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行普遍的交流,逐渐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交往中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所以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社会关系不仅要“丰富”,还要“全面”,即协调、和谐。否则势必导致人的发展的畸形。
最后,是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和潜能的全面发展,主要就是指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价值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需要是人的一种本性,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三大类: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现代西方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敬需要和自我需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需要的满足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人们进行实践活动是为了创造出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自身基本的生存生活。人们欲求得享受和发展,就必须从事更为复杂的实践活动,不仅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要创造出更丰富更高级的精神生活资料。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需要,更要提高人的素质,正确看待人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满足自身的需要,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来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变革和发展的时代,从人学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是中国人民不断争取自我解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十七大的召开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社会越来越回归到人类本身,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因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不可分离的,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实现途径,没有社会各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的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马克思认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也就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本身’。”因此,在现代中国,无论是搞市场经济,还是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智力,尤其是人的创新能力的需要。都是最迫切的。开展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本的发展战略,是中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而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键。知识经济将使我们走向“以人为本”的时代,而我国的人学正在为其作理论准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