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诗诗歌鉴赏

合集下载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

咏史怀古类诗歌的鉴赏一、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1、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2、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3、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4、代表作家: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二、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三、咏史怀古诗的风格(一)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

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

2、同病相怜型: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咏史》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酬乐天咏老见示诗歌鉴赏

酬乐天咏老见示诗歌鉴赏

酬乐天咏老见示诗歌鉴赏
赏析:这是一首以乐天主义为基调的咏史诗,作者以豪迈的笔调,颂扬了博大精深的古老文化,并将其与乐观向上的态度结合起来。

首先,诗人以“酬乐天”来命名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乐观人生
态度的赞赏。

乐天主义是一种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生活哲学,鼓励人们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诗人通过赞颂乐天来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诗中细腻描绘了古老文化的辉煌。

诗人以“咏老”为主题,颂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描写古代伟大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和文化传统等,诗人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敬仰和钦佩之情。

最后,诗人以“见示”来表达自己对读者的期待。

见示可以理解
为启示、指导,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传达给读者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和对古老文化的尊敬。

诗人希望读者能够从自己的诗歌中获得启发,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并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乐观向上和尊重古老文化为主题,通过赞颂乐天和咏史,向读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古老文化的尊敬之情。

诗歌语言豪迈有力,表达了诗人对乐天主义和古老文化的热爱之情。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赏析:西塞山怀古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 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 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 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 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农宴喜上.偶遇流落 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⑦春社、秋社:古时 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 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 了深沉的 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 及语言特色。(4分)
(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 咏史诗的特色。 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 婉约词的正宗风韵。 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 的散曲风味。
有人说,《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题 为咏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 恨,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试作简要分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悲昭君以自悲也
有人说,《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 怀,可里面似乎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 并无作者个人的咏怀。你同意这种说法 吗?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不同意。 2、从诗的表面来看,是咏昭君,实 际上是借昭君来感怀,来寄托了自己 的身世之感。 3、寄托自己不被重用的忧思和怀才 不遇的感伤。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主旨: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 况。通过对比既表现了对诸葛亮的钦佩 与赞美之情,还包括因没有实现梦想的 而表现出来的惋惜之情。在对比中流露 出失落, 在同病相怜中感受共鸣。
4.(2016·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 对其它:(一些哲理思考)
八、常用的技巧手法
用典 ①点化前人语句。 ②引用神话故事。 ③明用、暗用或反用历史故事。
使用典故,能用少量文字传递丰富思想,增 强诗歌表现力。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对比/反衬 (今昔对比、事物之间对比)通过昔日的繁盛
) • ——掌握术语,结合文本
鉴赏要点总结方法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 一个连接点:关注作品中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
点 三条线索(主题思想)
怀人伤己 吊古讽今 理性反思
解读范例探寻方法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
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
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
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借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昔日的繁华 鼎盛与今日野草丛生、荒凉残照的对比,抒发了沧海桑田、 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
2、忧国伤时型
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同情下层人民的 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借古 讽今,批判现实。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㈡咏古迹:怀古伤今
1.昔盛今衰型 2.物是人非型
(三)忆古事:借古讽今 讽喻统治者
(四)理性反思:作者身置其外,站在历史
的高度,表达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征: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弄清史实 明确意图 体悟感情 分析技巧
怎样鉴赏怀古诗?
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在理解时要注意抓住
一个接点 三条线索
一个接点
找对接点。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 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 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
与作者的际遇的连接点。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课堂小结
1.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和用 典。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 有反其意而用的。
2.揣摩作者写这段历史、这个古人的意图所在。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 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抓住历史人物 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 3.推敲作者对待这段往事、这个古人的态度, 归结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析作者咏史抒情时的写法。 构思上,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 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
燕子: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 破家的盛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 此特点,尽情宣泄一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锅的 《鸟衰巷》:“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 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咏史怀古诗赏析

咏史怀古诗赏析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二、 怀古迹
古代以寒士为主流的诗人,在心怀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下而去关注 国家政治、社会生活时,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 热情、不满或是警戒的一类诗歌。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 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1、古盛今衰型:繁华远去,只留荒芜,物换星移,世 事沧桑。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世事沧桑之感。
千古兴亡多少事
咏史诗即咏史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
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 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 怀”等。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如《乌江亭》; 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如《咏荆轲》;或在 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如《金陵怀 古》。 2.结构上: 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作者跳出来,站在历史的高度,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 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元代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 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运用典故表情达意
1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①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当年④,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 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
一、怀古人 2.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

杜甫《咏怀古迹》及咏史诗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及咏史诗鉴赏

《越中览古》小结:
内容:前三句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 尾句通过鹧鸪意象写出现今的荒凉、衰败 手法:采用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手法
情感: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比 较 阅 读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 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 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 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 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 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 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 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 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 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 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 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 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 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 的感慨。
宫内与宫外对比
统治者无视人民疾 高考演练苦沉湎于享乐
华清宫 吴融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07湖北)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诗歌鉴赏】班固《咏史》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班固《咏史》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班固《咏史》原文及翻译赏析班固《咏史》原文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班固《咏史》翻译待更新班固《咏史》赏析《咏史》是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五言诗,虽“质木无文”,却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也是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开启“咏史”这一诗题。

班固《咏史》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在内容上咏赞了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免父亲刑罚,请求没身为奴的故事。

咏史诗是指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诗歌创作。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这些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以历史作为诗人感情的载体,史情紧密结合的,因此都属于广义咏史诗的范畴。

如果给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楚辞》中就有这种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的作品。

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时班固的《咏史》。

这首诗歌咏了西汉初期的一位奇女子??淳于缇萦。

正是由于她伏阙上书,不仅救了触刑的父亲,还感动文帝下达了废除肉刑的著名诏令。

所以班固于开笔之际,先以悠邈之思,追述了任用肉刑的历史:“三王德弥(终也)薄,惟后用肉刑”。

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之文王、武王,据说他们均以“文德”治天下,“至于刑错(弃置不用)而兵寝(收藏)”,被誉为“帝王之极功”(《汉书?刑法志》)。

但到了三代之衰世,就不免王德日薄、刑罚滥施了。

史称“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施用“五刑”的条款竟多达三千余项。

这两句思接千载,于历史追述中表达对任用“肉刑”的深沉感叹。

咏史怀古诗鉴赏: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咏史怀古诗鉴赏: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借所吟咏的古人、往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歌。

鉴赏怀古咏史诗要注意的几点:1 、要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

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一首词再现三国时代的历史风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2 、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 、要领悟感情。

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怀古咏史诗赏析全面实用

怀古咏史诗赏析全面实用

第一种类型(人):
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由于古人的身世
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 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怀人伤己寄寓作者情感:
• 1.对古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 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 2.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 华已逝,功业无成的感慨。 • 3.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的苦闷。
• 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 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 • 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这首诗作变换视角,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 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 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 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 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人所未发,一反众 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例 2、
乌衣巷
刘禹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
乌衣巷:东晋高门大族的居住区 诗人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 朱雀桥 :六朝时金陵正南朱雀门外横跨秦淮河的大桥, 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昔日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 诗人怀古伤今,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盛衰无常的慨叹,
步骤一、弄清史实,疏通文意 (所咏的人、事、
景)
步骤二、找古人和诗人的连接点。 步骤三、体悟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分析技巧
常见手法:
1、用典化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 ),叙述历史 故事 2、对比(今昔对照) 3、借古讽今 4、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触景伤情、寓情于景、 以景作结) 5、直抒胸臆 6、即事议论 7虚实结合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

咏史怀古诗鉴赏一、咏史诗的概念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班固的《咏史》是我国是诗歌史上第一首以咏史为题的诗,真正奠定咏史怀古诗传统的是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

这组诗借咏史来反映寒门知识分子和世族门阀之间的矛盾。

这种叙述历史与抒发情怀的结合,成为咏史怀古诗词的传统,被后世诗人传承沿袭。

二、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吊古伤今(4)语言:含蓄蕴藉(5)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柳营后庭花(6)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即事议论(7)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8)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怀古诗常用的典故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

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

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

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折腰:《宋书隐逸传》载,陶渊明曾作彭泽县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弃官归隐。

“折腰”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而诗人常反其义用之。

如李白《梦游天姥岭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5、化碧:《庄子外物》载,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辜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左思咏史诗赏析

左思咏史诗赏析

左思咏史诗赏析咏史左思郁郁涧底松①,离离山上苗②。

以彼径寸茎③,荫此百尺条④。

世胄蹑高位⑤,英俊沉下僚⑥。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⑦。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⑧。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⑨。

[1]作者简介左思西晋文学家。

字太冲。

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生卒年不详。

他家世业儒学。

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

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

公元272年(泰始八年)前后,因其妹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

元康(291-299)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

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

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旧传有集5卷,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

《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

左思的作品收录于严可均所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和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4]作品注释①郁郁:严密浓绿的样子。

涧:两山之间。

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

②离离:下垂的样子。

苗:初生的草木。

山上苗:山上小树。

③彼:指山上苗。

径:直径。

径寸:直径一寸。

径寸茎:即一寸粗的茎。

④荫:遮蔽。

此:指涧底松。

条:树枝,这里指树木。

⑤胄:长子。

世胄:世家子弟。

蹑(niě聂):履、登。

⑥下僚:下级官员,即属员。

沉下僚:沉没于下级的官职。

⑦“地势”两句是说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其所从来久矣。

⑧金:指汉金日,他家自汉武帝到汉平帝,七代为内侍。

(见《汉书·金日传》)张:指汉张汤,他家自汉宣帝以后,有十余人为侍中、中常侍。

《汉书·张汤传赞》云:“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贵宠,比于外戚。

”七叶:七代。

珥(ěr耳):插。

珥汉貂:汉代侍中、中常侍的帽子上,皆插貂尾。

这两句是说金张两家的子弟凭借祖先的世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

诗歌鉴赏之咏史诗、怀古诗上课用

诗歌鉴赏之咏史诗、怀古诗上课用
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说过: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 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 古之情、兴亡之叹。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
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 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 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 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 深受人们 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 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渴望报国济世的 爱国情怀;讽谏昏庸腐朽、奢侈淫逸的 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3)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沧海
桑田的感慨 (4) 怀古咏史,独抒机杼,表 达对历史事实的理性反思
艺术手法 (1)“诗”与“史”的结合:用典, 双关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 古讽今,借景抒情 (3)“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 合,对比,反衬 5. 语言风格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思想大多 沉重,感情基调苍劲悲凉。
(1)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
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答: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 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 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 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 也要气壮山河。
三.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 标志 一般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 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 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 写作思路:临古地——思古人—— 忆其事——抒己志
3.常见思想感情:

.( 1 )
缅怀前贤表达敬仰;类比对比感 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2)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借古讽

【解析】 (1)试题分析:“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 陵醉尉,匆匆未识”写的是: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 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 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 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以之 居篇首,表现了作者对霸陵尉势利人的愤慨。“桃李无言” 则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 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射虎山横一骑, 裂石响惊弦”写的是《史记》中记载的:“广出猎,见草中 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单人独骑 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 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写的是《史记》中下列记载: “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 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 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 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 价D。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年青海卷)
江 城 子
五代· 欧阳炯16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 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始苏台上月,如 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 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 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 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 加以赏析。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 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 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 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 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 冠以“咏”,或在古迹、古 人后加“怀古”、“咏怀” 等。
鉴赏咏史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 去掌握。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一)感伤兴,借古讽今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 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 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 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 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 的悲哀之情。尤其是作为六朝古 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 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 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 陵怀古几乎成为咏史诗的一个专 题。
答案:一二句先从听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 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 写尽了梁园的衰败。三、四句作者别开生 面,从“庭树不知”的角度以乐景写哀情, 其吊古之情便愈见伤痛了。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吕]卖花声· 怀古二首
张可久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 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首句写金陵雨景,渲染氛围; 二句写六朝往事如梦,台城早已破败;三、四句写风 景依旧,人世沧桑。触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伤今。 语言含蓄蕴藉,情绪无限感伤。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通篇写景,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 变者是“故国”、“空城” ,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 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 感,令人不胜伤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咏史怀古诗专题
一.了解咏史怀古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这类作品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1.咏史怀古诗的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例如《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等。

2.咏史怀古诗的结构特点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三.咏史怀古诗常见的的意象
A.登临所见周围景物:春草、垂杨、黄昏、斜阳、流水、杨花、月、烟雾、杜鹃、鹧鸪、寒雨、芦苇、寒鸦等。

B.历史人物:项羽、贾生、诸葛亮、王昭君、秦始皇、西施、屈原、荆轲等。

C.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石头城、建康、建邺、南京)、姑苏、洛阳、汴京等。

D.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台城、西塞山等。

E.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朱雀桥、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武侯祠等。

F.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意在揭示这一历史时期盛衰的原因,以前朝君主荒淫亡国的史实警戒当时的君主。

G.其他:吴钩、《后庭花》(玉树)等。

咏史怀古诗的意境: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四.咏史怀古诗的情感
1、面对古人或古人的功业,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抒发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

2、感慨国运衰微、盛衰无常、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

3、借古讽今,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4、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归纳历史规律等,启迪世人。

五.常用的技巧手法
“诗”与“史”的结合:用典,双关;
“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吊古伤今),借景抒情;
“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

六. 鉴赏咏史怀古诗三步曲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典故)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其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体悟意图、领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手法)
弄清史实→体悟感情→分析技巧
※举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解题步骤】
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
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怀什么古);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
(2)比喻。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七、考题链接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7年湖北卷)
华清宫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八、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将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1)请从两个方面谈谈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
(2)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咏史怀古诗参考答案
七、(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

(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2分)
八实战演练、
1、①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即可。

)
②同意。

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