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胸痹心痛是由心气血不足,阴寒、痰浊、瘀血等邪气留踞胸中,郁阻脉络而致胸闷,胸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短气等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心胸病证。
轻者仅膻中或胸部憋闷、疼痛,可伴有心悸,称为厥心痛;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能缓解,四肢厥逆,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脉微欲绝,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称为真心痛。
【范围】
西医学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及心包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梅毒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等疾患,出现以胸闷、短气、心背彻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云:“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阳微”即本虚,即是“阳虚知在上焦”,为心之阴阳气血的虚损。
“阴弦”即标实,为邪气郁阻脉络。
兹将本病的病因病机叙述如下:
一、病因
1.素体虚损先天禀赋不足,或年迈体虚,或劳倦内伤,或久病耗损,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心之气、血、阴、阳不足,脉络受损,均易发生本病。
2.外邪侵袭气候骤变,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均可诱发或加重心之脉络损伤,发生本病。
然尤以风冷邪气最为常见,寒主收引,既可抑遏心阳,所谓暴寒折阳,又可使心之脉络血行瘀滞,从而发为本病。
3.饮食失节过食肥甘,或饮食生冷,或饥饱无度,或嗜酒成癖,损伤脾胃,运
化失司,气血生化乏源,心之脉络失养;水湿不运,聚湿生痰,上犯心胸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之脉络闭阻,遂致心痛;痰浊留恋日久,可致痰热互结,痰瘀交阻,使病情缠绵难愈。
4.情志失调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因素。
盖情志失调,气机失和,伤及脏腑,造成脏腑功能紊乱,而气机失和日久,又易产生瘀血痰浊停阻心之脉络,致心之脉络不畅,发为心痛。
本病之病因有以上几种,临床上常两个或两个以上病因同时存在,长期为患,终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此外素有旧疾之人,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又常为本病重要的诱发因素。
二、病机
1.发病心主血脉的功能与人体的经络系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经直行,主气,在里;络横行,主血,表里皆有。
从经脉别出的络脉干线部分为大络,从大络别出的细小分支为孙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为浮络,浮络显露于皮肤的微细脉络为血络,至络末亦有缠络之谓。
络脉网络全身,无处不到。
心主血脉即是指在心气的鼓动下,经脉气血通过络脉系统而营养人体组织器官、四肢百骸,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
反之经脉、络脉系统失常,亦能影响到心。
大凡情志、劳逸、饮食、感邪、内虚等外有所触,内有所发,致使病邪郁阻心之经脉,深入其络脉,心之脉络受损,气血痹阻可发为本病。
亦可邪客心之络脉,渐损其经脉,心之脉络受损,气血痹阻而发为本病。
日久痰浊、血瘀、气结、热郁、寒凝等病邪蕴结成毒,内生毒邪,损耗脉络,败坏形体,从而使病情不断加深,缠绵难愈,反复发作。
2.病位本病病位在心及心之脉络,并涉及肝、脾、肾三脏。
3.病性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
本虚常为心气、血、阴、阳不足;标实常为痰热、痰浊、毒热、阴寒、瘀血、气滞等病邪郁阻脉络。
4.病势总的趋势是由标及本,由轻转剧。
寒邪伤及阳气,痰亦耗气伤阳,留瘀日久,气阳痹遏,新血不生,气虚不复,阳亦衰微,心阴不复,阴损及阳。
心肾阳伤,根本不固,心阳既脱,阴阳离决,危在旦夕。
5.病机转化病之早期,多以邪实为主,病之后期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痰浊痹阻胸阳,久郁不解可郁而化热,形成痰热壅阻胸膈,或病延日久,耗气伤阳损阴,向心气不足或阴阳并损证转化;阴寒凝结,气失温煦,暴寒折阳,阳气受损,病向心肾阳微转化;瘀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水停脉外,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可转化为心气血不足;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易致气滞血瘀,瘀血阻络;心气血不足,El久伤及阴阳,可致阴阳并损之证;心肾阳微,易为风冷阴寒邪气所伤,致阴寒凝结等等。
总之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常可互相转化或兼夹,临证时必须细审。
胸痹心痛病因病机见图2—2。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及左肩背、咽喉、牙齿、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至几分钟而缓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等。
病情严重者可疼痛剧烈,并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有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2.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暴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3.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升高,或血沉、抗“0”增高,丙反应蛋白阳性,或抗心
肌抗体阳性,或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等酶指标升高。
4.心电图中有T波、s—T段改变,或心电图出现典型的心肌梗塞演变规律,心电图中有广泛的Q波出现。
5.心脏超高速CT有冠状动脉钙化,心脏核磁共振有心肌缺血、坏死改变。
二、鉴别诊断
1.悬饮悬饮、胸痹心痛均有胸痛。
悬饮之痛,痛在胸胁,痛势持续,常因呼吸、咳嗽、体位改变而增剧,可伴有咳嗽等肺系症状,检查可见病侧肋间隙饱满。
与胸痹心痛,痛在胸前,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经用药、休息可迅速缓解迥异。
2.胃脘痛胸痹心痛之痛在胸前,呈发作性,常伴有胸闷、气短与胃脘痛不难鉴别。
但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与胃脘痛混淆。
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吐酸水或清涎,疼痛剧烈而全身状况尚好;且常有饮食损伤,情志不遂史,必要时查心电图有助于鉴别。
3.类心胸痛类心胸痛是指由于颈椎病压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引起的类似心胸痛的病证。
可因转颈等缓解或加重。
心电图多正常,颈椎正侧位X光片可帮助诊断。
4.脾心痛脾心痛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发病急骤,左上腹或整个上腹部剧烈疼痛,痛如刀割,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多发于青壮年。
与胸痹心痛以心胸、背、肩胛问痛,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别。
必要时心电图和血、尿淀粉酶动态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病位在心及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
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此病在心及心之脉络;病由暴怒、忧思而起,胸闷膺痛,尚有胸胁支满,胁下痛,此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病因饮食无度而起,胸闷心痛,尚有形丰、脉滑、苔腻等症,此病位在心脾;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在心肾;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病位在心肾。
2.辨病性年壮初痛者多实证,胸闷心痛,脘闷纳差,形体偏胖,苔腻脉滑者,屑痰浊;心痛彻背,形寒肢厥,唇青面白,脉弦紧者,属风冷;痛如针刺,入夜痛甚,舌黯紫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属瘀血。
久病年老者多虚证,胸闷心痛歇息稍瘥,气促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膺痛,虚烦不寐,口干便难,舌红少苔或有剥裂,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
二、治疗原则
胸痹心痛之发病机理,以心之气血阴阳虚损为本,痰、瘀、风冷、毒热等邪气为标,临证每多虚实夹杂。
初病年壮者,实证居多,治以豁痰、散寒、疏瘀、解毒等祛邪为主;久病年高者,虚证居多,治以益气、养阴、生血、温阳为主;虚实夹杂者,须权衡标本,分清孰轻孰重,孰急孰缓,或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或标本兼顾。
三、应急措施
1.胸闷气促,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者,可急选下列药物以止痛
(1)心脉瘀阻者,可选用麝香保心丸,2粒,舌下含服;或速效救心丸,5~10粒,舌下含服。
(2)寒痰凝络者,可选冠心苏合丸,1丸含化,或嚼碎后咽服。
2.真心痛而面白唇青,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宜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并以参附龙牡汤频频灌服。
经治病情仍无好转者,宜积极中西医结合抢救,不得延误。
四、分证论治
1.阴寒凝结
证候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得暖痛减,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证候分析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郁遏心阳,胸阳不振,气机阻痹,故见心痛彻背,喘不得卧,遇寒痛剧,得暖痛减;阳气不能布达于外,则见面色苍白,四末欠温;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亦为阴寒凝结之象。
治法:辛温散寒,温振心阳。
方药运用
(1)常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乌头赤石脂丸加减。
药用薤白、枳实、桂枝、乌头、炮附子、细辛、于姜、赤石脂。
方中薤白辛温通阳,宽胸散结,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三药合用则通阳散结之力益强,共为君药;臣以乌头、附子、细辛、干姜辛温雄烈,散凝寒而振心阳;赤石脂性温,《本草纲目》谓其有补心血之功,为佐药。
全方重在辛温散寒,温振心阳,散结止痛。
(2)加减兼见痰湿内盛,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可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等以行气化痰;若兼见唇甲青紫,脉小涩者,加川芎、姜黄活血通脉;若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剧而无休止,身寒肢冷,喘息不得卧,脉象沉紧,此为阴寒极盛之胸痹重证,宜合苏合香丸以开胸止痛,或合用冠心苏合丸治疗。
(3)临证参考据现代药理分析,赤石脂含有丰富的镁离子,能启动钠一钾泵,从
而加强心肌收缩力。
中医认为它能补心血,养心气,可酌情辨证加入,以提高疗效。
2.瘀阻脉络
证候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更甚,甚则痛彻背膂,或见心悸不宁,口唇紫绀,舌质紫黯,或边有紫斑,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瘀血内停,络脉不通,心脉瘀阻,不通则痛,故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属阴,夜亦属阴,故入夜痛甚;瘀血阻塞,心失所养,故心悸不宁;口唇紫绀,舌质紫黯,或边有紫斑,脉象沉涩,均为一派瘀血内停之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用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北柴胡、枳壳。
方中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均为活血祛瘀之品,为治病之君药;臣以柴胡疏肝,枳壳理气,一升一降,调整气机,取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之意。
(2)加减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若夹痰浊者,加薤白、石菖蒲。
(3)临证参考若痛势剧烈,唇紫脉涩,可用通经逐瘀汤。
若久病入络,一般活血化瘀治疗不效者,可加入全蝎、地龙、蜈蚣、水蛭、虻虫等虫类药,以搜剔经络瘀阻。
本证可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每日1次。
3.痰热壅塞
证候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口苦,痰多而粘,形体偏胖,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聚湿生痰,郁而化热或情志不遂,气
郁化火,炼液成痰,痰热壅塞心之脉络,脉络气血运行不畅,故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机痹阻,则见气短;痰热内蕴,故见口苦,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所致。
治法清化痰热,宣通脉络。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黄连温胆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药用全瓜蒌、黄连、半夏、竹茹、胆南星、天竺黄、陈皮、茯苓、枳壳、菖蒲、郁金、薤白。
方中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导痰热下行,黄连清热泄火,二药合用,清化痰热为君;竹茹、枳壳、胆南星、天竺黄清化痰热,半夏、陈皮、茯苓涤痰化浊,共为臣药;菖蒲、郁金化痰宣通,薤白味辛气温体滑,气辛则通,体滑则降,故能宣通心之经脉,宽胸下气,共为佐使药。
(2)加减热盛大便秘结者,则重用全瓜蒌,可加生大黄;痰盛苔厚腻者,可去黄连,加薏苡仁、白蔻仁;若热不显而痰浊壅塞者,可用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3)临证参考痰瘀同源,故临床常痰浊瘀血并见,且久蕴化热而成痰热瘀阻之证。
治疗时需有所兼顾,若痰热夹瘀则清热化痰同时宜加入桃仁、琥珀、失笑散等活血散瘀通络之品。
4.心气不足
证候胸痛隐隐,时作时休,动则气促,自汗心悸,面色咣白,声息低微,舌边有齿痕,苔薄,脉濡弱或结代。
证候分析心气不足,鼓动血液无力,心脉失养,故胸痛隐隐,时作时休,动则气
促,心悸;汗为心液,心气不足则自汗出;面色咣白,声息低微,舌边有齿痕,苔薄,脉濡弱或结代,均为一派气虚之象。
治法补益心气,养心通脉。
‘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生脉散合保元汤加减。
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桂枝、炙甘草。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养心怡神为君药;臣以麦冬甘寒,养心血而生脉,五味子收敛耗散之精气,引气归根,黄芪甘温,大补元气,更得人参、炙甘草之助,中气能鼓舞,心气能充沛,血脉自然流行。
妙在桂枝一味,入血通脉,人参得桂枝之行导,心气能鼓舞,桂枝得甘草之和平,温心阳而和血脉。
(2)加减兼见血瘀者,加失笑散;若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养血益气,滋阴复脉。
(3)临证参考若药后痛势未见轻瘥,可予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实验证明,生脉注射液有正性肌力作用,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减少心肌耗氧量。
黄芪尚能使冠状动脉和肾动脉扩张。
5.心肾阳虚
证候胸痹心痛日久,胸闷且痛,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红,苔光或有剥裂,脉细数或结代。
证候分析病延日久,耗伤心肾之阴,气血运行不畅,痹阻心脉,故见胸闷且痛;心阴虚,虚火扰神则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肾阴虚,故见耳鸣,腰膝酸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则见头晕;舌红,苔光或脱剥,脉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养心安神。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加减复脉汤加减。
药用炙甘草、生地、麦冬、阿胶、火麻仁、人参、生龙骨、生牡蛎。
方中生地、麦冬、阿胶、生龙骨、生牡蛎育心肾之阴而潜摄浮阳,滋肾水而养心血,共为主药;辅以人参、火麻仁、炙甘草益心气养心血以安神;甘草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2)加减若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炒枣仁;血枯肠燥者,加当归、何首乌;若入夜痛甚,刺痛,痛处不移者,加赤芍、丹皮等凉血活血而不伤阴之品。
(3)临证参考据报道,复脉汤有减低心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和调节心脏传导的作用,胸痹心痛而合并心律失常者,用之尤为合拍。
6.心肾阳微
证候胸闷气短,甚则心痛彻背,心悸自汗,形寒肢厥,面色苍白,腰酸乏力,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证候分析阳气虚衰,胸阳不运,气机痹阻,血行瘀滞,故见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阳不振,则心悸汗出;肾阳虚衰,故见畏寒肢冷,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脉沉细或沉微欲绝,均为阳气虚衰,瘀血内阻之征。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轻者用冯氏全真一气汤加减。
药用炮附子、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当归、牛膝。
方中炮附子大辛大热,温振元阳为主药;辅以熟地、当归、牛膝滋阴养血活血,人参、麦冬、五味子益心气而养心脉,心肾兼顾。
重者有陶氏回阳救急汤。
药用炮附子、肉桂、干姜、人参、麦冬、五味子、炙甘
草、人工麝香。
方中附子、肉桂、干姜温振心肾阳气为君药;臣以人参、炙甘草益气生脉,麦冬
养阴生脉,五味子收敛耗散之精气,引阳归根;人工麝香助参、桂、姜、附速建
殊功,为佐使药。
(2)加减舌苔浊腻者,加薤白、石菖蒲;大便秘结者,加肉苁蓉。
(3)临证参考临床若见唇甲面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欲绝者,乃心阳
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人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不得延
误,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抢救。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
不得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宜用真武汤加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行
水
胸痹方剂;
1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组成】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9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7.胸痛甚者,可去生地、牛膝,酌加降香、郁金、延胡,丹参以活血理气止痛。
8.血瘀气滞并重,胸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荜拨等辛香理气止痛,并吞服三七粉。
9.若痛剧,伴恶寒肢冷等证,加细辛、桂枝(或肉桂)、高良姜等温通散寒之品。
变证
1.若见汗出肢冷,面色苍自,脉细弱等阳气欲脱者,急用四逆汤,加人参、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或急服人参粉、独参汤、静脉点滴生脉散注射液。
2.胸闷胸痛,血瘀气滞夹痰湿者,可考虑用旋复花汤加郁金、归尾、桃仁、红花、桂枝、瓜蒌、薤白。
加减:
1. 若胸痛甚者,可酌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2. 若夹痰浊者,加薤白、石菖蒲。
临证参考若痛势剧烈,唇紫脉涩,可用通经逐瘀汤。
若久病入络,一般活血化瘀治疗不效者,可加入全蝎、地龙、蜈蚣、水蛭、虻虫等虫类药,以搜剔经络瘀阻。
本证可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ml,每日1次。
若气虚血瘀----人参养营汤和桃红四物汤
【组成】人参3克白术3克茯苓3克炙甘草3克炙黄芪3克熟地2.3克远志1.5克北五味子1.5克陈皮3克桂心3克生姜3片红枣3枚酒当归9克生地9克白芍6克川芎4.5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加减:
1.遗精便泄,加龙骨;
2.咳嗽,加阿胶;
3.热象不显者,白芍之量宜减。
4.气虚甚者,党参改人参粉冲服,重用黄芪。
5.胸痛甚者加肉桂、丹参、三七粉、延胡。
6.兼有阴虚的,加玉竹、麦冬。
7.挟痰浊的,加栝萎、薤自、半夏、蓄蒲。
2气滞心痛柴胡疏肝散【组成】陈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壳(麸炒)芍药各4.5克甘草(炙)1.5克香附4.5克
日久化热—丹栀逍遥散
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
便秘者—当归龙荟丸
【处方】当归(酒炒)100g 龙胆(酒炒)100g 芦荟50g 青黛50g 栀子100g 黄连(酒炒)100g 黄芩(酒炒)100g 黄柏(盐炒)100g 大黄(酒炒)50g 木香25g 麝香5g
3 痰浊壅塞:
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组成】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实为黄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
合涤痰汤(【组成】南星(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2.5克枳实(麸炒) 茯苓(去皮)各6克橘红
4.5克石菖蒲人参各3克竹茹2.1克甘草1.5克)
痰郁化热用黄连温胆汤
组成】温胆汤加黄连,川连:6g,竹茹:12g,枳实:6g,半夏:6g,橘红: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4 阴寒凝滞:
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成】枳实四枚(12g) 厚朴四两(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6g) 瓜蒌一枚,捣(12g))
合当归四逆汤(【组成】当归三两(12克)、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细辛三两(3克)、通草二两(6克)、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bo])、炙甘草二两(6克)。
)
若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组成】蜀椒14克乌头7.5克(炮) 附子7克(炮) 干姜14克赤石脂14克)
+苏合香丸【处方】苏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浓缩粉200g 麝香75g 檀香100g 沉香100g 丁香100g 香附100g 木香100g 乳香(制)100g 荜茇100g 白术100g 诃子肉100g 朱砂100g
5 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组成:酸枣仁12 柏子仁10 当归10 天冬9 麦冬10 生地15 人参10
丹参9 玄参天王补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远志肉9 桔梗8)
合炙甘草汤(【组成】炙甘草四两(12克)生姜三两(9克)桂枝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干地黄一斤(30克)阿胶二两(6克)麦门冬半升(10克)麻仁半升(10克)大枣
三十枚掰(10枚))
左归饮加减熟地9-30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山茱萸3-6克
加减:
1. 心痛、胸闷,加当归、丹参养血活血,
2. 以心肾虚为主要表现,症见心悸、气短、心烦、不寐、脉细数等。
可加玉竹、黄精,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龙骨、牡蛎等。
变证
阴虚阳亢,风阳上扰,见头晕痛、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脉弦,可取羚角钩藤汤,并可根据情况选加天麻、稀莶草、臭梧桐是心非,夏枯草、石决明、牡蛎等药
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4.5克(锉成粉,先30分钟)霜桑叶6克川贝12克(去心)鲜生地15克双钩藤9克(后下)滁菊花9克(后下)茯神木9克生白芍9克生甘草2.4克淡竹茹15克(先煎)
1.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气分之热;
2.营血分热盛而见肌肤发斑、舌质红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营凉血;
3.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芒硝以通腑泄热;
4.兼邪闭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宫牛黄丸以凉开止痉;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蚕、蜈蚣等以熄风止痉;
6.高热不退,津伤较甚者,加玄参、天冬、麦冬等以滋补津液。
7.若无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6 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生晒人参3克(焗服)白术3克茯苓3克炒酸枣仁3克炙甘草1克炙黄芪3克远志3克木香1.5克当归3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龙眼肉3克生姜3片红枣3枚
胸痹证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1. 阴虚较著者,可加玉竹、生熟地、首乌。
2. 气虚较著,见自汗、纳果、便溏、神倦者,去麦冬、当归、加白术、淮山药。
3. 心痛舌暗者,可加丹参、赤芍、郁金、红花、三七粉。
变证
若脉结代者,改用炙甘草汤.(炙甘草12克生姜9克生地黄48克人参6克桂枝9克阿胶6克(包)麦门冬12克麻仁12克红枣30枚)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生脉散(组成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
合人参养营汤(白芍9克,当归、肉桂、炙甘草、陈皮、人参、炒白术、黄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
5克,炒远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7 心肾阳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加减复脉汤,炙甘草18克、生地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火麻仁9克、人参6克、生龙骨9克、生牡蛎9克
加减:
1.若少寐心悸者,加柏子仁、炒酸枣仁;
2.血枯肠燥者,加当归、何首乌;
3.若入夜痛甚,剌痛,痛外不移者,加赤芍、丹皮等凉血活血而不伤阴之品。
临证参考据报道,复脉汤有减低心脏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和调节心脏传导的作用,胸痹心痛而合并心律失常者,用之尤为合拍。
四肢厥冷,出冷汗。
心悸气喘加重,神志淡漠或模糊不清。
面色唇甲青紫。
脉沉微欲绝
四逆汤、参附汤、生脉散合方;
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炙甘草6克附子10克麦冬9克生晒人参9克(焗服)五味子6克
胸痹加减:
1.寒气盛者,重用附子、干姜;
2.体虚脉弱者,加红参(党参)、黄芪;
3.脾气不足者,加焦白术、炒山药;
4.腰痛者,加桑寄生、杜仲;
5.下肢浮肿、小便少者,加连皮茯苓、泽泻。
6. 病情急者,可用红参粉调服,或独参汤灌服或鼻饲。
7.心悸、怔忡明显的,可加龙骨、牡蛎。
可配合生脉散注射剂或复方丹参注射液肌注或静滴。
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