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合集下载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
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发 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没有安定团结的政 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 这些思想奠定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 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
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的理想追求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孔子说过“以和为贵”,墨子提出过
“兼相爱”、“爱无差”,孟子描绘了“老
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
会状态。《天朝田亩制度》中也曾赞扬“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康
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人人相亲,人人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
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实现执政
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
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的要求,
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
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
人为本贯彻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
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最高标淮,做到发
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固
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激
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
不确定因素增多。小布什上台
后推出的“新美利坚帝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容观需要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不和谐的否定概念,或者说是针对社会不和谐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想。

现阶段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国内现状的要求。

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0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两千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千至两千美元阶段,社会矛盾将十分突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挑战;腐败现象尚未根本遏制;民主法制建设任务繁重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处理好各种矛盾,保持健康稳定的建设环境。

其次是国际现状的要求。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复杂变化之中: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围绕多极还是单极世界秩序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时起时伏;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离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相当活跃等。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什么‎?。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首‎先,‎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其‎次,‎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复习重点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是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是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2、以人为本决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决定》十分明确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

这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有了十分具体的着力点。

《决定》指出,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就进一步明确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8项重点工作。

在此方面,《决定》都作了相关部署,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等等。

和谐与梦想知识点

和谐与梦想知识点

和谐与梦想知识点一、和谐社会。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例如,在基层社区选举中,居民依法行使选举权,选出代表自己利益的社区干部,这体现了民主法治的要求。

-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如在教育资源分配方面,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保障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遵守商业道德,不欺诈消费者,商家之间公平竞争,这就是诚信友爱的体现。

- 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像科技创新领域,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有创新想法的人提供资金、政策等支持。

- 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社区建立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保障居民生活安全有序。

-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例如一些农村发展生态农业,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从社会稳定角度看,和谐社会能够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例如,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 从人民幸福角度讲,构建和谐社会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让人民在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享受发展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举措。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它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生活富裕、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正义、自然生态良好的社会状态。

本文将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统一。

这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只有让每个人都有获得公平机会和享受公平待遇的权利,才能让社会达到和谐稳定的状态。

为此,需要加强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

二、民主法治与社会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二是民主法治与社会稳定的统一。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通过充分尊重公民权利、加强法治建设,实现社会稳定和秩序的良性循环。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下,人们的权益得到保护,社会秩序才能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三、文化繁荣与道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三是文化繁荣与道德建设的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是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还需要注重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要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公民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意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四是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保护环境资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通过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径要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加强民生改善工作,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其次,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一系列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民主法治:坚持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

3.公平正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公平,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

4.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5.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群众福祉。

6.生态文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7.和平发展: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原则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目标,旨在实现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文化繁荣。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

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权益的平等普惠,以消除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稳定有序。

稳定有序是一个社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维护,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社会能够保持稳定和谐,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文化繁荣。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人才,让人们享受到高品质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市民应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自觉意识;企业应加强社会责任,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各界人士应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涵盖了社会公平正义、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文化繁荣。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只有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渊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渊源

第一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党的十六届四种全会根据十六大提出的“社会更加和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十六大以来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党的十六届六种全会进一步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由此以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新的伟大实践。

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首先必须搞清楚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渊源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要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和谐社会。

(一)、什么是和谐社会?要理解什么是和谐社会,就要理解“和谐”和“社会”这两个概念。

1、什么是和谐呢?和谐由“和”与“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均匀”。

所以和谐具有协调、融合、合作等意义,它不是普遍性的统一,而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2、什么是社会呢?什么是社会?不同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定义有所不同。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社会有机体,这个有机体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观认为,社会是以特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为主体而建立的相互交往和运动发展的社会关系体系。

社会作为一种关系体系,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社会以人群为主体。

人是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

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不是单个的人,因为单个人无法谋生,不能创造社会。

第二、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人们首先要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物质生产活动,就不会有人,更不会有人的社会。

所以,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基本关系,其他关系或多或少是这一基本关系的产物或表现。

第三、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梯。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

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目标,旨在建设一个人人平等、公正、法治、文明、和谐的社会。

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只有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要求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消除贫困与不平等现象,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人民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平的机会。

第三,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提高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司法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稳定和谐。

第四,文化繁荣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灵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要求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民主法治、文化繁荣、生态文明五个方面。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旨在建设一个人与社会、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的社会。

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和相互协作。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之间不存在阶级、贫富、地区、民族等方面的差别对立,社会各阶层的人民共同分享社会的发展成果,各个社会群体和谐共处,形成一个家庭式、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二,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推动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相统一,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良性循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局面。

第三,社会内部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构建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

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公平正义是基础,各个社会群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要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消除社会不公和冲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形成社会共识、社会认同和社会和谐。

第四,精神文化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培育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和文化建设,倡导民族团结、宗教融洽、思想文化多样化,对人民精神需求给予充分满足。

通过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气,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和谐的实现。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旨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一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共同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

只有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一、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1、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施教育惠民政策,促进全民受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精英理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应有作用。

3、促进公平正义: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制度,落实“有利于有贡献,有责任就有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政、社、民三级治理体系,使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构建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

4、加强社会治理:建立充分尊重社会主义法治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管理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保证和谐社会的良性发展。

5、促进行业多元化:保护就业者的合法权益,支持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的就业者,支持多元就业,在就业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6、重视社会文明:广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明社会建设,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全民观念,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 1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基本内涵中国网时间:2007-09-26 文章来源:中国网什么是和谐?和谐是指配合匀称、适当,是事物内部因素地多样性、差异性、矛盾性达到协调、均衡、适当地状态,也是社会主体地一种价值取向.古往今来,和谐美、和谐社会一直是进步人类追求地美好理想.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向往和追求事和、物和、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但是,和谐是相对地、有条件地,绝对地和谐是不存在地.因此,和谐地美好状态成为人类永恒地追求.什么是社会?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就是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地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地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地.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地社会,具有独特特征地社会.”[]什么是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指社会关系中地各种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地状态.社会关系中最基本地方面是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之间地关系,三者之间地和谐状态是人类文明进步地尺度.因此,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地协调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构建什么样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地大同社会、小康社会,又不是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地那些国泰民安地盛世.胡锦涛同志年月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地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社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地《决定》把这六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地总要求.根据这六个方面地总要求,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解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地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地现代社会.这个界定包括三个层次地内容:一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理论与实践要围绕促进人地自由全面发展来展开;二是实现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和谐,包括人自身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三是现代社会,即不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封建专制制度下,用封建道德伦理维系地所谓安定有序地社会,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维系地现代社会.我们所要构建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地和谐.人自身和谐,即个人身心协调发展,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和各方面能力、潜力得到更好地发挥.人际关系和谐,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地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包括家庭成员之间地和谐、邻里关系和谐、个人与他人之间地和谐.群体与群体之间关系地和谐包括党群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谐、社会阶层关系和谐、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区域关系和谐、两岸三地关系和谐、海内外儿女关系和谐、中国与世界关系和谐等.人际关系和谐体现为人们之间在利益关系平衡基础上地互相尊重、平等互利、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融洽相处.人与社会关系和谐,即人与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之间地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表现为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权益关系协调,社会运行有章(包括法律、制度、体制、机制、道德规范等)可循,社会依法依规维护个人权益,公平正义.人们遵守社会法律、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各守其则、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定有序,平稳运行,充满活力.人们心气平和、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所处地环境和谐共生.自然界为人地生存和发展提供外部环境和物质资料,并不断地得到改造,成为人化地自然;人尊重自然规律,在实现经济增长地同时实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之间地协调,维护代际公平,在优美地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实现人与环境友好、代际公平.我们所要构建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定量要求,就是要用“和谐社会地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测评社会和谐度.国家统计局“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课题组根据“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地要求,提出了个统计监测指标.关于民主法治,主要有三项指标: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廉政指数、社会安全指数.关于公平正义,主要有四项指标:基尼系数、城乡居民收入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比.关于诚信友爱,主要有四项指标:合同违约率、银行业主要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消费者投诉率、慈善捐款占比重.关于充满活力,主要有六项指标:基层选举投票率、人口流动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企业注册率、万人专利数、万人注册商标数.关于安定有序,主要有四项指标:岁以下儿童性别比、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居民生活满意度.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主要有四项指标:万元综合能耗、森林覆盖率、常用耕地面积指数、环境质量指数.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定性、定量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口号,一种标语,也不是一次行动,一场运动,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内涵地一个长期地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全党全国人民构建和谐社会地努力不仅要从“社会和谐度”上反映出来,更要从国民地幸福感中体现出来.贾建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阐释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阐释

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 、不 同民族、 不同利益群体、 不同区域、 不同年
龄层次、不同信仰 的人们 . 为了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 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 的共同 目标和崇高理想. 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 、扶危济 困, 的自然界 内部 、 形成 人与人、 人与社会 、
符台全社 会共同的根本利益 .也是构建和
维普资讯
谐社会 的必然途 径 , 从 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社会 主义和谐 社会应 该是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是 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社会 . 是公平 和正 义的
不移地走社会 主义 道路。
邓小平 曾指出 :“ 社会 主义的 目的就
是要全 国人民共 同富裕 .不是两极分 化 :
关于和谐社会帕观点综述

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 主义性质的社 会;
从 关系上讲.是相 互I 办调发展的社会 。 笔者认 为.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 是能 够体 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 .是人和 社会 得到协 调发展、 自然得到尊重的社会 。 概括地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 “ 民主 法治、 公平正义 、 诚信友爱 、 充满活力、 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社会
人与自然之间诸多要素相互兼容 、相互依
社会 主义 和谐 社会 的科掌 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社会主 义本 质的社会 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将社会主义的本质
存、 稳定有序、 协调运作 、 同发展 的社会 。 共 另一种观点提出 .所谓社会主义的和
4 tI I业时 代 ・ 木惮饱 ) 掌 i …
义正 是和谐社会所追 寻的 目标
义性质的社会 。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不 同
于以往任何其 它性 质的社会 . 它具有 独特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目标。

它强调社会的整体和谐,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和谐社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各个阶级、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

它强调资源的公平分配,不让任何一个群体陷入困境,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同时,和谐社会还强调法律的公正实施,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正义。

其次,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民主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各个领域建立起民主决策机制,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利。

它鼓励人民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监督,倡导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声音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正当对待。

只有通过民主参与,才能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得到协调与平衡。

第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它强调经济发展应以人的整体利益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

只有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和谐社会强调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尊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倡导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它鼓励人们尊重他人的文化身份和差异,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只有在文化多元与文化交流的基础上,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繁荣。

最后,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建立起科学、规范、透明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它强调政府应当有序地履行职责,发挥好社会管理的作用。

同时,和谐社会也强调社会组织、公民组织的参与,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的民主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发展以及社会的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的科学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题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答题1.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答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哪几个基本原则?答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问题: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案: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重大部署。

4.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答案: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能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5.问题:请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答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6.问题: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什么意义?答案: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7.问题:如何理解“以人为本”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答案:“以人为本”意味着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8.问题:请简要说明安定有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答案:安定有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9.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答案: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确保社会稳定。

10.问题:诚信友爱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什么重要性?答案:诚信友爱是维护人际关系和谐、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其基本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一种社会状态。

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不论他们的出身、职业、性别、种族、宗教等因素。

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消除不合理的分配差距,推动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人民安居乐业。

这意味着人民可以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并且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价值。

“安居”体现在人们拥有安全稳定的居住环境,没有住房短缺和出租房屋问题。

政府应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供给,确保人民有一个温馨的家。

“乐业”体现在人们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环境,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和谐稳定意味着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的生活安定。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不仅有健康的家庭纽带,还有和睦的邻里关系和社会关系。

政府应该加强社会管理,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

同时,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管理,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企业应该重视员工权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个人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追求。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一、准确理解“社会”、“和谐”的涵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首先必须弄清楚“社会”与“和谐”的内涵。

1.何谓“社会”?通常讲,社会(society)是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有机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中文里,“社会” 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旧唐书?玄宗本记》中,当时所用的“村间社会”属我国所见到的“社,,“会”二字的最早联用。

其涵义是人们为祭神而集合到一起,与今日之用法相去甚远。

在我国,人们广泛地在今天的涵义上使用“社会” 一词,是近代以来开始的« 1875年,《东京日日新闻》主笔福地源一郎,为翻译英文society -词,而在日语里首先创用“社会”一词。

英语society ,来源于拉丁语societas ,乃是伙伴、共同、联合、联盟之意。

从各种语言来看,“社会” 一词都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活动的含在社会学里,“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的“社会”,即与宇宙、万物相对的人所创造出来的一切,如宗教、道德、法律、制度、政治、经济以及狭义社会等。

狭义社会是关于复合的人聚集状态的概念,像家庭、企业、学校、村落、城市、农村等就是狭义社会的例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曾作过多方面的论述o马克思在致帕•瓦•安年柯夫的信中说:“社会一不管其形式如何一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后现有法律法规尚存缺陷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比较普遍等因素也值得关注。

2、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妥善处理好经济增长、开发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扭转传统思维方式下,对环境资源重开发、轻保护和重利用、轻补偿的做法,确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观念,切实加大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力度,把治标与治本、建设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必须变革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以低消耗、低排放或零排放、低污染或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模式,建立清洁工业和绿色农业,走资源节约利用、废物充分利用的循环经济之路。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指社会和谐稳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状态和氛围,其基本特征包括:
1. 和谐的社会结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和协调,包括家庭、社区、国家等社会各个层面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

2. 和谐的人际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形成了一种平等、公正、友善的人际关系。

3. 和谐的生态系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4. 和谐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受,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人们追求社会公正、个人幸福、共同繁荣。

5. 和谐的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进,形成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包括加强社会管理、改善社会福利、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注重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以实现全社会的和谐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基本特征及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实的容观需要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健康发展,和谐社会是社会不和谐的否定概念,或者说是针对社会不和谐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构想。

现阶段提出和谐社会建设是现实的必然要求。

首先是国内现状的要求。

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0万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近两千美元,按国际经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千至两千美元阶段,社会矛盾将十分突出。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问题,资源、能源越来越紧张;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统筹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改革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挑战;腐败现象尚未根本遏制;民主法制建设任务繁重等,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迫切要求我们处理好各种矛盾,保持健康稳定的建设环境。

其次是国际现状的要求。

当前,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复杂变化之中: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围绕多极还是单极世界秩序的斗争还将长期存在;民族、宗教、领土争端时起时伏;西方敌对势力、民族分离势力、国际恐怖势力相当活跃等。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保持和谐稳定的国内环境,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再次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任务的必然要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对此,只有更加自觉地、主动地依靠人民群众、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
会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才能进一步巩固阶级基础,促进我们共同事业的发展。

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而敏感的发展阶段,有很多突出而深层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创建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的现实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世代追求的美好理想,一般认为和谐社会应当具有资源获得的公平正义性、社会结构的合理性、社会行为的规范性和利益协调的有效性等一般的规定性。

和谐社会具有资源获得的公平正义性,是各种社会力量并存共生的社会。

社会中民族、宗教、党派、阶层的社会力量相互问是有差异的,但是它们又共存于同一社会共同体当中,和谐社会应当给不同利益群体谋取一定的物质利益,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从而把各种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力量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衡的公民社会。

和谐社会具有社会结构的合理性,是社会各子系统动态平衡、稳定有序的社会。

结构合理,是指社会各子系统之间有一种比较均衡稳定的关系。

由各子系统构成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的总体框架,社会结构合理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社会分层适当,社会矛盾也就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和谐社会的目标追求也就比较容易实现。

和谐社会具有社会行为的规范性,是社会约束机制比较健全的社会。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社会的规矩就是社会的行为规则,无论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还是组织,其行为都需要规则的约束。

只有大家都按规则办事,社会才能井然有序和正常运行。

和谐社会具有利益协调的有效性,是运筹良好的社会。

社会运筹即社会整合,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方式、方法,有效调节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

有了合理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规范,还要有社会运筹和协调机制,才能整合社会资源、调整社会结构,使各种社会力量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使社会顺畅协调地运转。

社会主义和谐的社会基本内容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个体自身的和谐;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第一,社会个体自身的和谐。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

“和”有和睦之意;“谐”有协调、无冲突之意,社会个体自身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

任何个人,只有具备健康体魄、较强能力和良好精神风貌才能较为理性地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才能真正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为建设和谐社会尽力。

社会个体的和谐就是要实现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

所谓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就是使人各方面的本质能力都得到发展,使个人向完全的、完整的个人发展。

所谓自由发展就是个体发展在不损害他人利益、他人发展的前提下,不受外人的影响、限制。

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总的来说是指人的身体与精神、能力与品德、言论与行为等的和谐发展。

人的身体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与精神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精神全面发展又可以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和支撑人的能力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能力全面自由发展则集中体现和实现着人的价值。

总之,人的身体、能力和精神的和谐或全面自由发展是人各方面和谐的最高表现,也是人类争取自我完善,进而实现成为人类自身主人这一美好理想的最终目标。

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人际关系和谐,而人与人的和谐交往必然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重视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是伴随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而发展的,因而,人的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第三,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指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必须维护自然界的平衡,确保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

要实现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最重要的条件和保障是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

没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的理论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在对50多年治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又一马克思主义全新命题,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些方面、环节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基本适应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