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校园规划之我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校园规划之我见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广州大学的校园规划, 认为要编制一个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校校园规划, 必须与时俱进通变求新, 且应看到校园空间的持续成长, 体现高校特色及其人文氛围,呼唤大学校园人性尺度和“文化空间”的回归。

关键词:广州大学;校园规划;人文氛围

1前言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国内教育事业的进步提出新的挑战也带动了国内大学校园建设的高速发展, 特别本世纪初期, 高校招生规模和新建校园的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作为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中的其中一员,广州大学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建立起来的。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在此,我也想以我生活了三年多的广州大学校园为例,从在这座校园生活的学生的角度,对广州大学校园规划的不足之处提出我的理解与思考。

2对于广州大学校园规划的思考

2.1校园建设尺度方面

广州大学于2000 年7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是由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范学院、原广州大学、广州教育学院等院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2005 年7 月整体搬入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新校园占地总面积为1975 亩,建筑面积71 万m2,其中教学区36 万m2。

图1广州大学平面图

单体的建筑面积都大大增加促使建筑物乃至校园外部空间的尺度较以往有成倍的增长。虽然使用上比过去宽敞了许多却也造成不少新的困惑过大的空间尺度让人们感到无力、难以驾驭、甚至无法细细体会。上了大学以后,我老会想起中学时代的校园,我高中的学校因为是老校区,占地面积不大,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很舒服,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味求大,计较规模, 实不可取。

就理论而言,组群之间的空间尺度同样需考虑人的因素,否则大型校园有可能会为“大”所累。不同规模校园中的建筑组群, 其尺度的生成方式不同。小型校园注重协同, 中型校园追求一定程度的丰富,大型校园则将组群范围内的丰富扩展为不同组群的变化以及各组群间关系的调整,因此大型校园更应控制好整体结构力求大中见小。

由于我们学校生活区与教学区是以大学城中环为界明显分开的,而我以一个使用者的角度认为生活区与教学区相隔太远了,从生活区到教学区路程大致一公里有多。记得大一刚开学我以平常的步速从生活区到达教学区差不多要半小时,于是在开学不久我就果断买了辆自行车,但是现在大三的我又再次回归到步行大军中,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佩里的“邻里社区”理论中认为600米左右是人步行的可达范围,也就是说当步行范围大于这个数值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取代步行。所以在开学初我买了自行车作为了代步工具,因为若按日常的步速每天在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的一个来回都要耗上50分钟左右,造成疲于途中奔波而中午的休息时间不足。而到了大三我却放弃了自行车,因为我又发现由于学校空间尺度过大,有许多同学选择了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在放学的时候由于人流过于集中又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造成上下课高峰时骑车要顾及行人造成很大的不便;还有一个原因让我回归步行大军的就是:从生活区到教学区缺乏林荫绿道,广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骑车拿上雨伞的话始终不安全,对于这个问题我在第二大点的阐述中依然会提到。生活氛围过大的通行距离也使得学生在休息时集中在生活区、上课时集中在教学区, 几个功能区块的通行较为困难, 降低了学校设施的使用率。

对于空间尺度方面的思考,我还想以图书馆作例子进行分析。建筑物与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此时之间深切的感受到这些空间给人带来的温

馨和亲切感,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的场所则使人感到冷漠无情。很多外来参观的人认为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广州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很宏伟的感觉。其实刚开始时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当我每天步行去教学区经过图书馆时我觉得我与它有着莫大的距离感,图书馆前广场过于空旷,单一大尺度的代表。每年四五月份毕业生就会在图书馆前广场照毕业照,而师兄师姐们的亲朋好友也会前来祝福,当此时就会明显发现广场设计的不足,由于过于空旷,没有一点小尺度的休闲空间大家只能挤到图书馆副楼附近的地方休息滞留,由于四五月气温已经比较高,更让人产生聒噪的情绪。

2.2弹性生长体系

国内外校园建设的实践说明:一所院校建成后不再发展的情况是很少的。因

此, 建校之初就应为发展留下充分的余地。就理论而言,校园应建设分期建设、留有余地——按工程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一期工程,在一期规划中注意相对成组成团,首先形成教学中心区的主体形象与面貌,建成相对集中的教学与生活设施然后向外辐射,避免建设过程对前期校园环境的干扰。

广州大学这几年的教学质量在不断地提高中,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学校在规划的时候并没有预留太多的余地,当时规划时候主要是满足本科生的需要。而现在研究生招收规模的扩大对于教学方面还是生活居住方面的配套都是一个考验。因为学校虽然面积比较大,但是已经大致排满了,当时并未考虑到要满足未来校园空间生长的需要,造成现在有些学院的本科生要到桂花岗校区学习,对学生的整体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虽然现在说这个有马后炮之嫌,但是我觉得对于这方面的思考依然是必要的,这也可以为以后其他校园的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现在学校教学楼之间是比较分散的,特别是文科楼与理科楼相隔得比较远。提高校园规划的建筑密度,是世界、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趋势。因为这些国家人口稠密, 土地很珍贵。不言而喻,我国节约用地问题, 同样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我们觉得, 无论是城市型或乡村型的校园, 其教学区均宜推行高密度的规划原则。因为这种方针不仅有利于节约用地,而且又与现代高等院校要求网络化整体化的规划体系相吻合。很多松散式布局.不仅不利于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还不利于提高教学科研设施的利用率。又例如有时候我们第一节课在文科楼上课的,而第二节却在理科楼上课,校园建筑太分散, 就造成了我们学生的疲于奔波,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直接变成了赶路时间。教学区的高密度, 可避免不述种种弊端。我国的校园教学区. 一般情况下, 宜采取以低层( 四一五层) 高密度的规划方法。因学校的人流量大, 不不课时间集中, 要在短时间内用电梯疏通大量的人流, 既不方便, 也不经济。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高密度低楼层呢,因为前面说到我们学校没有预留用地,而我想若当时采用这种高密度的理念就可以余出较大的空地进行绿化, 也为今后的发展留不完整的用地了。另外,这个高密度规划原则也方便连廊的建造。在前面说到我们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若有一个四通八达的连廊,绝对是一大人性化措施。在密度较高的教学区, 因建筑的间距较近, 可以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