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校园规划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校园规划之我见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广州大学的校园规划, 认为要编制一个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高校校园规划, 必须与时俱进通变求新, 且应看到校园空间的持续成长, 体现高校特色及其人文氛围,呼唤大学校园人性尺度和“文化空间”的回归。
关键词:广州大学;校园规划;人文氛围
1前言
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
知识经济的到来对国内教育事业的进步提出新的挑战也带动了国内大学校园建设的高速发展, 特别本世纪初期, 高校招生规模和新建校园的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作为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中的其中一员,广州大学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建立起来的。
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
在此,我也想以我生活了三年多的广州大学校园为例,从在这座校园生活的学生的角度,对广州大学校园规划的不足之处提出我的理解与思考。
2对于广州大学校园规划的思考
2.1校园建设尺度方面
广州大学于2000 年7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是由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师范学院、原广州大学、广州教育学院等院校合并组建而成的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
2005 年7 月整体搬入广州大学城。
广州大学新校园占地总面积为1975 亩,建筑面积71 万m2,其中教学区36 万m2。
图1广州大学平面图
单体的建筑面积都大大增加促使建筑物乃至校园外部空间的尺度较以往有成倍的增长。
虽然使用上比过去宽敞了许多却也造成不少新的困惑过大的空间尺度让人们感到无力、难以驾驭、甚至无法细细体会。
上了大学以后,我老会想起中学时代的校园,我高中的学校因为是老校区,占地面积不大,但是给人的感觉就很舒服,用一句话形容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味求大,计较规模, 实不可取。
就理论而言,组群之间的空间尺度同样需考虑人的因素,否则大型校园有可能会为“大”所累。
不同规模校园中的建筑组群, 其尺度的生成方式不同。
小型校园注重协同, 中型校园追求一定程度的丰富,大型校园则将组群范围内的丰富扩展为不同组群的变化以及各组群间关系的调整,因此大型校园更应控制好整体结构力求大中见小。
由于我们学校生活区与教学区是以大学城中环为界明显分开的,而我以一个使用者的角度认为生活区与教学区相隔太远了,从生活区到教学区路程大致一公里有多。
记得大一刚开学我以平常的步速从生活区到达教学区差不多要半小时,于是在开学不久我就果断买了辆自行车,但是现在大三的我又再次回归到步行大军中,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佩里的“邻里社区”理论中认为600米左右是人步行的可达范围,也就是说当步行范围大于这个数值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取代步行。
所以在开学初我买了自行车作为了代步工具,因为若按日常的步速每天在生活区与教学区之间的一个来回都要耗上50分钟左右,造成疲于途中奔波而中午的休息时间不足。
而到了大三我却放弃了自行车,因为我又发现由于学校空间尺度过大,有许多同学选择了自行车这一交通工具,在放学的时候由于人流过于集中又没有专门的自行车道,造成上下课高峰时骑车要顾及行人造成很大的不便;还有一个原因让我回归步行大军的就是:从生活区到教学区缺乏林荫绿道,广州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骑车拿上雨伞的话始终不安全,对于这个问题我在第二大点的阐述中依然会提到。
生活氛围过大的通行距离也使得学生在休息时集中在生活区、上课时集中在教学区, 几个功能区块的通行较为困难, 降低了学校设施的使用率。
对于空间尺度方面的思考,我还想以图书馆作例子进行分析。
建筑物与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此时之间深切的感受到这些空间给人带来的温
馨和亲切感,反之,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的场所则使人感到冷漠无情。
很多外来参观的人认为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是广州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很宏伟的感觉。
其实刚开始时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当我每天步行去教学区经过图书馆时我觉得我与它有着莫大的距离感,图书馆前广场过于空旷,单一大尺度的代表。
每年四五月份毕业生就会在图书馆前广场照毕业照,而师兄师姐们的亲朋好友也会前来祝福,当此时就会明显发现广场设计的不足,由于过于空旷,没有一点小尺度的休闲空间大家只能挤到图书馆副楼附近的地方休息滞留,由于四五月气温已经比较高,更让人产生聒噪的情绪。
2.2弹性生长体系
国内外校园建设的实践说明:一所院校建成后不再发展的情况是很少的。
因
此, 建校之初就应为发展留下充分的余地。
就理论而言,校园应建设分期建设、留有余地——按工程建设分期实施的原则,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规划一期工程,在一期规划中注意相对成组成团,首先形成教学中心区的主体形象与面貌,建成相对集中的教学与生活设施然后向外辐射,避免建设过程对前期校园环境的干扰。
广州大学这几年的教学质量在不断地提高中,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
但是学校在规划的时候并没有预留太多的余地,当时规划时候主要是满足本科生的需要。
而现在研究生招收规模的扩大对于教学方面还是生活居住方面的配套都是一个考验。
因为学校虽然面积比较大,但是已经大致排满了,当时并未考虑到要满足未来校园空间生长的需要,造成现在有些学院的本科生要到桂花岗校区学习,对学生的整体管理造成很大的不便。
虽然现在说这个有马后炮之嫌,但是我觉得对于这方面的思考依然是必要的,这也可以为以后其他校园的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现在学校教学楼之间是比较分散的,特别是文科楼与理科楼相隔得比较远。
提高校园规划的建筑密度,是世界、尤其是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个重要趋势。
因为这些国家人口稠密, 土地很珍贵。
不言而喻,我国节约用地问题, 同样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措施。
我们觉得, 无论是城市型或乡村型的校园, 其教学区均宜推行高密度的规划原则。
因为这种方针不仅有利于节约用地,而且又与现代高等院校要求网络化整体化的规划体系相吻合。
很多松散式布局.不仅不利于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还不利于提高教学科研设施的利用率。
又例如有时候我们第一节课在文科楼上课的,而第二节却在理科楼上课,校园建筑太分散, 就造成了我们学生的疲于奔波,二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直接变成了赶路时间。
教学区的高密度, 可避免不述种种弊端。
我国的校园教学区. 一般情况下, 宜采取以低层( 四一五层) 高密度的规划方法。
因学校的人流量大, 不不课时间集中, 要在短时间内用电梯疏通大量的人流, 既不方便, 也不经济。
为什么我要说这个高密度低楼层呢,因为前面说到我们学校没有预留用地,而我想若当时采用这种高密度的理念就可以余出较大的空地进行绿化, 也为今后的发展留不完整的用地了。
另外,这个高密度规划原则也方便连廊的建造。
在前面说到我们广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若有一个四通八达的连廊,绝对是一大人性化措施。
在密度较高的教学区, 因建筑的间距较近, 可以设
置各种联结的步廊或架空走廊。
这些空廊不仅便于师生的休憩与全天候通行, 而且处处形成美妙的景框, 构成多种层次的空间。
伦教大学, 也是高密度规划的校园。
通过建筑上部的逐层后退.扩大了校园的空间感. 既丰富了庭院的轮廓线, 又增加了屋顶平台的活动面积。
北欧较寒冷地区的校园规划,有的将密集的教学、科研以及各种公共设施( 如讲堂、食堂、学生活动中心、小卖部等) , 用玻璃顶连结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
玻璃顶笼罩的空间里, 冬夭温暖、夏季可利用天窗通风, 既节约了能源, 又在北国寒冷地区保持了四季如空间尺度对大学校园中心建筑组群的形态有着莫大的影响也是决定人们空间感受的重要因素。
而我们学校在理学楼的连廊利用率是比较低的,主要起美观作用,因为它没有真正将各个重要的功能区连通起来。
所以这样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在没有连廊的情况下,前面我所期待的遮荫的绿道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3交往空间规划
友伴交往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需要. 也是有利于青年成长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面临新的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交往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应渗透到从个体到环境的各个领域中去, 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信息联系与情感交流的空间。
国外有些艺术院校或建筑设计专业, 把不同的专业或高低班同学的教室, 采取分而不隔或隔而不断的做法, 以促进不同专业或年级之间的相互观摩、启迪与交流。
教室楼的走道、门厅也向多功能发展,注意规划一些滞留空间, 供师生休息、学习与交谈。
日本新建的东京中央大学多摩校园, 把室外交通廊道适当加宽,设里一些花台、靠椅与桌凳形成了流动与滞留、交通与交往相结合的多功能空间。
不言而喻, 校园应是优美的花园, 但花园不等于是校园。
而我们校园的校园环境, 基本上是花坛加道路, 只起到观赏与交通的功用, 很少考虑为师生创造有利于休息、学习和交往的校园环境。
校园的交往空间应是多层次的。
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大致宜有三种空间领域: 个人领域, 小集体领域和公共领域。
校园里的“个人领域” , 不一定是指那种别无他人的冷清偏僻的角落。
可以是湖边的堆石, 林中的坐凳, 草坪中的绿篱。
凡能形成一定的围、隐、透的环境, 都可使人产生心理上的依托感和领域感, 愿惫在这里滞留。
校园里大量的交往活动是三一五人的小集体形式。
在教室、讲堂、图书馆的门厅、尤其是室外, 应有较充裕的滞留空间, 并设置一些坐凳供师生课后休息与交谈, 这对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效果, 听取同学意见, 促进教学很有好处。
一所校园还宜有一个较大的公共活动空间, 这是符合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向群心理和情感的。
在这里举行较大规模的群体集会或纪念活动, 往往令人终生难忘。
这里常常成为心目中母校形象的代表。
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学校是缺乏的。
有人说广州大学校园的场地过于平整开阔,没有山坡,没有丘陵,场地起伏不大,不容易形成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层次多变的空间景观特色。
但我们学校紧邻珠江,平面形态上被珠江紧紧抱,目前的教学区教学楼外侧皆为江水环绕,
图2厦门大学的芙蓉湖
近水、滨水为广州大学的主要自然景观特色,应该突出和强化这一特色。
按理说,教学区教学楼(生化楼、工程1、2 号楼、理工南北楼)和图书馆之间的人工中心湖,湖面宽阔,水域面积大,驳岸线长,形态曲折优美,应作为整个水景体系的重要节点,在这里应该会创造出水景景观的中心和高潮。
但是从我观察看来,现在中心湖主要是起着调解小气候远距离观赏的作用而已。
为什么呢?中心湖岸边并没有打造一条完整的步行道,而是在周围岸边种了柳树、水葡萄等一些树木我们实际上是难以近距离靠近它的。
所以我们与湖的关系就显得疏远了。
我觉得
为便于师生在南方炎热的天气和强烈的日照下在湖边步行和驻足,在湖周围设置沿湖观赏湖景的空间:在湖边留出可供2-3 人并行的散步步行道,在道路的两旁种植形体高大,成年后树冠体积大,树叶遮荫效果好的果树,如芒果、水葡萄等,产生荫凉的遮荫效果。
在路边较开阔的地方设计1-2处形态轻盈,但结构坚实稳固(南方台风多且大)的葡萄架、紫藤架或植物连廊,下面放置长椅和桌子,便于师生驻足、停留、讨论,形成便利的、宜人的交往小空间,避免中心湖成为一个只能远观,不可近距离欣赏、停留的摆设。
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厦门大学的芙蓉湖,我们大三区域综合实习时经过厦门大学的芙蓉湖的时候,那里给我感觉就是随便都可以成一景吸引着我停留驻足。
3结语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广州大学校园规划的思考,可能有的已经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反思中完善校园的环境,同时想借此机会呼唤大学校园人性尺度和“文化空间”的回归。
时代的发展整体尺度的增大成为必然, 但是既往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校园的规模有多大, 无论具有怎样的设计思想见附表人的尺度必须得到尊重—在人们经常活动的区域, 必须有层次丰富的小尺度空间。
规划不该只考虑效果图的美观或者追求宏伟的视觉感受,只有从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才能真正落到“使用”这个点上,本末倒置终究经不过实践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吴伟丰胡晓鸣洪江规划设计世界一流的大学校园—浙江大学新校园基础部概念性规划设计竞赛综述建筑学报,2001(5)
[2] 吕 斌. 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 J] . 城市规划, 2002, ( 5) : 24.
[3]周逸湖宋泽方.我国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若干问题的探索 [J]
[4]卓德雄.高校校园规划之我见 [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12)
[5]约翰. O. 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