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城规划概念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第二部分城市设计第三部分练溪展览中心及珠江国际影视文化中心设计研究1第一部分前期策划及项目建议1. 项目背景2001年3月2日广州市委常委会议讨论通过将新造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作为广州大学城选址。
2001年12月24日省政府9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批准了《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并成立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推进大学城建设工作。
2003年1月15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发布会在广州市规划局举行。
应邀参加的咨询单位包括英国罗杰斯事务所,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美国SBA公司+ASG公司。
2003年4月29日广州大学城中心区国际咨询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上述三家公司的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评审。
根据专家意见,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决定由美国SASAKI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中心区综合发展区及会展与文化共享区进行城市设计深化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作。
2. 人口分析预测根据大学城发展规划,广州大学城的规划范围约45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30万,已经达到中等城市的规模,必须具备城市的各种基本功能。
在大学城中心区的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数量与构成,中心区的公共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及数量、交通运输、道路等级及指标、市政公共设施的组成及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定及城市的布局都直接受其影响。
大学城是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城,其人口状态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大学城中心区的作为大学城中城市性最强的部分,它既不同于周边组团的大学校区,有不同于普通城镇。
2.1 大学城人口现状:大学城范围内现状一村镇人口为主,详见下表2随着大学城范围内的土地收归国有,和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当地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加速,人口的数量、结构必然迅速变化。
2.2 人口构成与大学城的特点以教育产业、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为主,主要用地功能为院校校舍用地、高科技产业园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及公共绿地,人流、信息流巨大,物流相对较小。
广州大学城绿地规划说明书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第一章区位与概况一、概况本次规划设计的地块位于小谷围岛,为整个大学城校区,面积大约15平方公里。
规划地块四面环水,岛上人口密度低,主要为耕地与林地。
二、地理区位及用地规模广州大学城位于番禺区最北部,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研究范围约15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大学城的区位条件具有以下优势:1、广州城市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选址正好位于广州的南拓轴上和都会区中,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动,提高广州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
2、广州产业空间发展关系上,广州大学城位于以IT产业为特色的广州新兴产业轴上,通过轴上的产业实体互动,形成“学、研、产”一体化的城市创新基地,有利于知识创新、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广州市的综合竞争力。
3、交通区位上,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高速公路交通、轨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宽带网络信息交通”四位一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大学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4、文化区位上,广州大学城附近既有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近代史迹文化,又有以余荫山房和宝墨园为代表的传统与现代岭南园林文化,还有以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和广州生物岛为标志的现代岭南生态文化,更有广州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周边地区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广州大学城校园文化的建设。
5、广州旅游网络体系中,广州大学城正好处在“三线一中心”的东南水乡旅游线上,校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使广州大学城成为广州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三、自然条件3.1、地形地貌广州小谷围岛四周环水,以低丘陵冲击平原为主。
基地内有众多山丘,最高处40~45M,一般20~25M,较低15~20M。
另有水塘、河涌多条,许多已连成带片。
3.2、地震区划根据最新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小谷围岛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地震的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
广州中医药大学介绍
第一商店 及医务所 第二商店
1784 1404
0 0
3 3
43497
930
9
二、我校大学城校区
(三)主要建筑
名称
总建筑面积 (m2)
架空层 面积(m2)
层 数
医科楼 医科楼
36822
2510
6
二、我校大学城校区
(三)主要建筑
名称 总建筑面积(m2) 架空层面积(m2) 层数
针灸楼
14932
0
5
二、我校大学城校区
(三)主要建筑
名称
总建筑面积 (m2)
架空层 面积(m2)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一、广州大学城
位于番禺区新造镇小谷围岛
及其南岸地区,规划范围约 43.3
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 35 万~ 40 万人,其中学生人数约 18 万~ 20 万人,教师及员工 1.5 万~ 5 万人。 首期建设小谷围岛。该岛毗邻生物岛,东与长洲岛相连, 西面为洛溪岛,面积约18平方公里。 小谷围岛最西面一小部分为广东科学城用地,其余全部
二、我校大学城校区
我校大学城校区分教学区和生活区。
总占地面积:70万平方米(1050亩)
建筑单体数:40个 总建筑面积:499072平方米
其中:地上面积471508平方米
其中:首层架空面积29578平方米 其中:教学区架空面积13979平方米
生活区架空面积15599平方米
除架空外面积441930平方米 地下室面积27564平方米(均在教学区)
(三)主要建筑
名称 总建筑面积(m2) 架空层面积(m2) 层数
图学城校区
(三)主要建筑
名称
总建筑面积 (m2)
架空层 面积(m2)
我国科教用地交通发展状况调查讨论——以广州大学城为例
社科文化我国科教用地交通发展状况调查讨论——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唐苇如(华南师范大学 法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摘 要:本文探究广州大学城作为科教用地的交通发展状况,探微广州大学城居民对其所在科教用地交通的满意度及其交通需求。
调查分析发现,近年来广州大学城的交通取得了显著进步,发展势头良好,大学城居民对广州大学城的交通现状较为满意,但与此同时,其在校际通行、细节布局等方面也存在提升空间。
结合实地调研与理论研究,本文提出定期观察、评估交通使用状况,建立反馈机制、借鉴其他地区大学城的布局,灵活调整交通现状、深化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建设人性化的大学城等对策,以期对优化广州大学城交通状况提供参考,并对全国范围内科教用地的交通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广州大学城;科教用地引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已有和在建的大学城达100多个。
其中广州大学城是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国家一流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规划采用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共交通为发展导向)发展理念、组团生长结构理念、网络组织功能理念、生态优先设计理念、“数字化”虚拟城市概念,构建以生态公园为软核心,由“校区——组团——城”三个空间层次叠置组成的梅花形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从建立以来,在交通运输方面经历了船运、摩托、公交、自行车、地铁、共享汽车的发展历程,现在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在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现今大学城居民的出行方式呈现多元、新颖的特征,交通方式更加多样。
大学城区域主要由各个高等院校组团而成,人员流动类型主要有最为频繁的校内流动、较少的校际流动和潮汐性明显的大学城区域内与区域外流动。
另外大学城作为功能相对单一的区划,与外界交流的需求强烈。
大学城与城市的其它功能区划不同,它是一块以科教为主的功能区划,居民以师生为主,因此,大学城人口活动潮汐现象明显,人们出行以步行为主,且与外界交流密切。
广州大学城华南理工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学城设计团队
The Ar c hi t e ct u r e Des i gn a nd Re s ea r c h I ns t i t ut e of
t ;ua ngz ho u Un i Ve r s i t y Ci t y Des i gn Tea m
Sout h Chi na
潺.,
由 教学 楼 看院 系楼 群 全景
项目概况
项 目地 点 :广 州小 谷 囤岛 设计时间:20 03年 竣工时问:200 6年 占 地面积 : 81 8 ha t 筑面积:43 1 hm2 硪 且设 计 人 员: 何 镜堂 、 郭 卫宏 、 倪 阳、 李 缔硅 、 郑 少鹕
涂 慧君 、 蒋涛 、 蒋邢 辉 、丘 建 发. 邓 孟仁 涂劲鹏等
Un i ve r s i t y of
Te c hnol ogy
71
3规划结构分析圈
■☆ - = , 、 、厂 — — — — —— 一
2 总平面囝
校门 辩技 产业 楼 基础 实验 楼
院系 楼 行政 楼 国书 馆
院系 楼 会议 中 心 院系 楼
公 共教 学楼 体育 馆 学生 活 动中心
专家 招待 所 国际交流中·C
基地内自 然环境优越, 毙势托高南摄, 最竣起 伏.绿树 成荫,程用地j E面 梅两廛绿化褴被 良好髓 国然;承系发这,莽与臻汪承遣联系蜜觏;在漂毒搴 藩串奋一 璧其蠢绦绪侨鏊的 寰镯稻许多葺警 蹉上鳃 吉树。在设计 中。始何爨灏鳃黼规划的 揩蹲思怨i 妇姆莘j j 黛艨生态环境,因懋铡褒,会瑾安爱}魏麓势 嚣,缝缓 交逶,营遣校嚣嚣 黻空溺蓉统;翔 缚延续 l 嚣桉隧的历史文黼,延续原甥她的蕊史记忆,这些 阐麒戏为了规期竣计中需要耋煎考虑的阚题。
广州大学城规划概念
广州大学城规划概念一、总体规划目标:1、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2、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3、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大学城小谷围岛中心区地块拟提高建设开发强度,按照规划,该地块将用于建设大学城数字家庭孵化基地,从事新一代电视产品的研发。
上述调整将在本周五接受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4、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总体规划原则1、空间开放化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2、资源共享化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3、建设弹性化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4、服务社会化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5、环境生态化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6、结构秩序化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7、管理整体化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8、设施智能化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
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四方案图文对比)广州大学城概念规划咨询技术文件(摘要)第一条规划研究原则1.本次规划研究应紧密结合广州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尤其是产业发展状况),探讨广州大学城在未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2.本次规划研究应面向新世纪,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体现当今世界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体现为大学服务的良好社会功能。
3.大学城作为一个教育园区既要具有相对独立完整性,又要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体现大学园区的开放性及对城市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大学城的总体布局要有利于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同时要适应高校深化改革和高教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适应分期开发的需要。
5.大学城总体布局要处理好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与各校区相对独立完整之间的关系。
做到既有利于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又使大学城内的各个大学校区相对独立完整。
6.大学城要从营造高效的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基地的自然环境,组织多层次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7.本次规划应深化大学城的文化内涵,在继承广州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力图有新的拓展、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广州文化建设的新标志。
第二条规划研究条件1.广州大学城现状东南部用地为生态农业保护区,北部为国际生物岛,西南侧为南村工业园用地(调整为研发生产基地)。
大学城总体布局应充分考虑它们与大学城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并通过本次规划研究界定大学城的建设用地范围和规模。
2.广州大学城用地范围内包含新造、南村两镇建成区及数条自然村。
本次规划应对村镇在大学城内的布局进行研究,提出它们或搬迁、或合并、或保留等措施,并应考虑与新造、南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大学城用地范围内已确定的道路为:东侧京珠高速公路(红线80M,线型已定),西侧规划快速路(走向定,座标未定),南侧金山大道(红线60M,已建成)及金山大道延长线(红线60M,走向定,座标未定)。
广州大学城规划咨询及发展规划综述
四 家 单 位 参 加 广 Jl 学 域 概 念 规 +大 划 咨 谢 I 在 四 家 咨 询方 寨 的 作 基 础 上 . 充分 吸 取 研 讨 会 和 占大 学 的 意 见 , 广 州 市 城 市 规 划 病翩 研 究 中 心 完 成 厂 《 州 大 学 l 发 广 藏
2. 同 济 大 学 建 筑 城 规 学 院 可 案 2
【 键 词 】 大 学城 ;发 展 规 划: 关
广 州 青
2 四家 咨 询 方 案 简 介
THE C 0N S I ER A TI N FO R TH E D O D EV ELo PM ENT P L N NI A NG 0 F TH E G U A NG Z Ho U U N I ERS I V TY
广 州市城 市规划编制 研 究中 心 广 州大学 城 发展规划 编制 工 作组
【 要 】 厂 州 大 学城 发 展 现 划 , 摘
综 合 了 咨 询 万 章 及 研 讨 舍 选 成 的 共 幔 , 深 化 和 落 宴 了 《 州 城 市 厂 建 设 喜悼 战 略 概 舍规 划 纲 要 》 对 厂 州 大 学 城 的 功 能 及 发 展 目 标 等 的 要 求 以 寻 求 蔓 学 城 的 地 划 、 建 设 和 发 展 模 式 , 促 进 大 学 城 与 厂 f 市 经 济 、 社 击 、 环 境 的 协 城 调 发 展 , 为政 府 主 导 启 动 大 学城 的 建 设 提 供 决 篡 建
C l Y T
( 溉 见 图
彩页)
2 中 国城 市 规 划 设 计 研 完院 l 百 案
谚 方 案 研 究 r大 学 城 的 建 设 和 运 作 机 制 , 并 进 行 r土 地 投 资 和 啦 益的 估 算
大学城概念及其规划探索
建筑适度集 中 ,要综 合 考虑 建筑 组 团的 定 性 、规模 (体 量 )与联系 ;同时注意教学与信息的网络化 ,采用 网络 、细胞
[收稿日期 ]2008 - 02 - 28 [作者简介 ]张 婉嫕 ( 1985~) ,四川成都人 ,规划与设 计 专业研究生 ;周波 ( 1964~ ) ,重庆人 ,副院长 ,教授 ,博士生 导 师。
大学城应做到智能型校园设计和可 持续发展原 则 ,适应 现代教学手段 ,使用自 动化 教学设备 ,设 置各类布线 系统 ,构 筑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强调校舍设计的 通用性与不 变性 ,以 满足校舍的可持续性使用要求 。
大学城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校园设计 类型 ,其规划理 念是 体现人类的互动关系 。在总体规划上 ,应注意 对校园特 色的 把握 。 212 设计特色
大学城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经 济效应 ,从而对 城郊 乃至整个城市经济起 着拉 动作用 ;它 优化 城市地 域结 构 ,促 成其集聚和分散 ;促进资 源共 享 ,教学硬 件和 软件设 施也 可
共享 ;方便信息流畅 ,为知识和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 表 1 国内主要大学城建设基本情况
大 已建成
重庆虎溪大 重 庆 沙 坪 坝
学城
区虎溪镇
11
15~20 2115 已建成
昆明呈贡大 呈 贡 新 城 雨
广州大学城组团一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山大学、广朹外语外贸大学
SPECIAL COLLECTION 广州大学城在广州大学城组团一的设计中,以岭南生态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为创作主题,以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为构思出发点,将主题构思贯穿于整体、单体环境及细部的系统设计中,创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的校园环境。
一、组团概况广州大学城组团一位于大学城最北端,用地包括中山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区生活区及周边地块,它南邻大学城中心公园,东邻城市绿化带,西邻珠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整体用地地形为平缓的丘陵地,内有10座小山丘。
有大面积的天然的水系在东、西两个方向与珠江连接,是基地主要的排涝出口。
中山大学用地110hm2,办学规模2.3万人。
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文理科大学,校本部位于广州市滨江东路,建筑群围绕中央绿地呈对称性布局,其中轴线由南而北延伸至珠江边,其江畔的牌坊及砖红色教学楼是建筑的最大特色。
外语外贸大学用地约70hm2,办学规模1.2万人。
位于白云山麓的外语外贸大学是一所涉外型的大学。
校本部内绿树婆娑,有清澈的山溪流过,教学楼外墙以棕黄色为主色。
两所大学有不少相近的学科,可进行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
二、规划设计构思作为大学城有机的组成部分,组团一的规划设计与大学城的景观结构体系应有着密切关系,并与相邻的组团通过教学、科研、生活的功能网络及道路、绿化等连接网络,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
组团内建筑是围绕生态轴布置的,生态轴是校园结构的主要骨架。
尊重地段的自然环境,从地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地段现有的生态环境的结构和走向,创造出有岭南风格、适合地段环境的设计,是本规划的目的。
首先,设计方案应该尽一切可能不破坏用地内的绿化、山体,基本保留原有水系,并对这一自然现状加以再利用,形成校园主要景观。
两所校园北部相连的水系激发了我们将两所大学的生态轴融为一体的构思,相连的生态轴不但有排涝功能,同时又是联系两所大学的纽带,为相互的资源共享、文化交流创造条件。
河边设置校际休闲带,建筑、道路巧妙地避开山体,蜿蜒其中。
广州大学城区的城市设计1
广州大学城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研究案例: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的城市设计,宁波CBD城市设计,香港城市中心滨水区的城市设计,美国巴尔地摩港区改造,波士顿滨水区改造,多伦多滨水区再开发,伦敦码头区改造,横滨MM21地区改造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结合广州大学城的规划纲要、珠江沿岸模糊地段的城市设计,提出了广州大学城滨水区的城市设计引导原则●设计目标:建立一个文化复合型的生态滨水区域●引导原则:一,在城市功能上,以文化、生活休闲为主;在珠江主航道两側滨水区,主要安排了两个主题公园:图文信息公园、体育运动公园,从而来强化体现大学城作为广州市的一个特色城区。
游客无论是乘船还是坐地铁来到这个区域,都能强烈的体验到一种文化张力。
在次航道一侧的大学城滨水区主要设置了学生公寓及其社区中心,并结合这些社区点设计了若干个水上休闲码头,形成了一系列吸引点,增强滨水区域的活力。
二,在空间性格上,达到共享开放的原则;在滨水区域设计了向城市开放的公园、广场或公共设施,而不是设置一些为一部分独享的设施;三,在景观生态方面,强化水与绿的廊道;充分利用现有的滨水岸线,通过加法与减法,在珠江沿岸形成充满蓝色与绿色的纵向廊道,并将水与绿通过若干条横向廊道引入到大学城中的每一个主题公园。
四,在开发强度方面,执行有效控制原则;对滨水区的密度、容积率、高度上进行有序控制,使其形成多层次的以生态为主的城市景观。
五,在交通组织上,满足连续性、可达性原则;在纵向上结合广州珠江沿岸地段的城市设计,设计一条绿色的珠江滨水健康步道;在横向,通过地面的各种交通设施(地铁、轻轨、公交、校园巴士等)到达滨水区。
六,在空间肌理上,形成对比的原则;在滨水的两岸,通过空间肌理、实体形态、绿化植被的不同处理手法,试图创造疏与密、断与续、浪漫与理性相对比的景观效果。
七,在城市意象上,再现“三关三石锁珠江”的历史景观;从水域珠江主航道进入大学城的过程中,我们特意在三个关节点上将安排三个历史韵味的地标,给每一个游客强烈的区域感。
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说明书
摘要: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关键词: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广州大学城公共绿地方案设计于2003年12月底向全国公开招标。
2004年2月,经专家组评定,由我院设计的公共绿地(标段一、标段五)均以第一名中标。
一、项目背景分析及概况(一)地理位置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番禺区的小谷围岛上,小岛东毗长洲岛,西邻洛溪岛,北对官洲(生物)岛和琶洲岛,南与番禺新造举目相望,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番禺区中心——市桥约13公里。
(二)项目概况标段一由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综合发展北区、综合发展南区组成。
面积约80.39公顷。
其中信息与体育共享区绿地约62.83公顷,综合发展南、北区绿地约17.56公顷。
信息与体育共享区总体布局环绕“知识湖”展开。
“知识湖”居于三条轴线的中心位置,南北主轴线分别是中心图书馆、3万个座位的体育馆;东西主轴线分别为体育休闲中心、酒店会议中心。
包围该区域的道路称为“内环”道路,路中心标高由7.9m至18.0m不等(广州高程系)。
综合发展北区集中了大部分研究活动,内有实验室、孵化空间、研究机构以及交流空间,通过规划中的隧道和轮渡与北部生物岛相联系。
综合发展南区及会展、文化共享区设置大学城最重要的共享设施,大学城管理中心;主要的商业娱乐中心以及文化艺术综合体,以总协调和分特点的功能分布其间。
二、设计理念(一)绿地定位:大学城中心区公共绿地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
它既是各座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展示多种学术风格、思想方式的公众舞台。
因而必须既具备大学城中心绿地的特殊性,又具备社会公共绿地的兼容性。
(二)我们的理念:1.完整的生态理念——自然(1)尊重现实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反映了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采取的态度,我们的生态理念也源于这一朴素的自然观。
(2)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广州大学城建设回顾与反思
78[ UED ] 115 | 10 | 2018Review and Reflection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Town Construction 广州大学城建设回顾与反思文_李传义 原广州大学城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任澳门大学校园发展部特级行政主任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图打开广州电子地图,大学城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和谐有序的城市肌理随即映入人们眼帘。
良好的绿色生态与城市内在功能的高度吻合使它获得2006年国家人居环境奖。
在设计城市手法上,尤以创新城市能源体系,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开我国城市建设之先河,现时建设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GB/50838—2015即是在广州大学城建设经验基础上编制的1。
全城(580万平方米)建筑主体节能率达到65%2,非传统水源(再生水)使用率超过40%,这些标准都已远远超过现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GB/50378—2014。
城市区域能源多联供体系和能源梯度利用规划科学地解决了30多万人的用能需求,同时培育起一个庞大的区域能源供应产业。
大学城在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创新之路4,获得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
回顾当初组织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的过程,适逢“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
由于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起点高,省市主要领导只定下“四个一流”的原则,在专业技术上放手让职能部门和专家说了算,主要领导基本不参与意见,故而可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
举国内外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约5000人参与这项工程设计会战,在专家决策机制的统领下,确保了18项专项规划与城市设计切实落地生根。
正是多层面全方位的规划与城市设计才有了今天这样美丽的“绿盈水绕、生态学府”环境。
15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专家决策机制是行之有效的城市建设的科学模式,对比人们常说的“规划规划墙上一挂,不如领导一句话,动不动就先改规划,今天开明天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广州大学城简介
广州大学城简介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东南部,选址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
与琶洲岛举目相望,规划范围 43.3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距广州新城约17公里。
分为外、中、内三环。
外环与中环之间是各高校教学区和商业区,中环和内环之间是生活区,内环内是中心湖。
广州大学城所在的小谷围岛四面环珠江,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会展中心所在的琶洲岛隔江相望,具有天然的相对独立性。
小谷围岛地貌为低丘陵冲积平原,岛上风景如画,文物古迹众多。
该岛以前长期没有路桥与广州市区相连,必须通过轮渡才能到达。
也正是如此,成全了小谷围岛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民风淳朴、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万-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元。
广州大学城现在进驻的高校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共10所高校。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广州的文化胜地,广州大学城可以极大地推动广州市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一、规划定位1 、功能定位 ---- 中央智力区( Central Intelligence District )概念的提出广州大学城的功能是以大学为核心和主体,以有机联系网络(包括开放式办学、校际学术与教学协作、资源共享、后勤社会化等等)为基础,包括居住、休闲、生产等多种职能,是学、研、产、住一体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
广州大学城道路使用状况及规划反思
[ 参考文献]
[] 1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概念 [B O ] E / L .人民网, h t :/w .ep ecm c . t p /ww po 1 .o .n
[] 2广州市公安局番禺区分局小谷围派 出 交警 中 所
图8 重 新 规划 设 想 图
队.广州大学城交通安全讲座数据 [] 0 1 Z .2 1 . [] 3 广州市统计局.广州市 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00 发展统 计公 报 [B O ] E / L .中 国统计信 息 网, h t :1w .jno g t p /wwt c .r .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市道路交通规 划设 计规范(B 5209)H .北京:中国计划出 G 02-5 []
版社 ,2 0 . 0 6
行 车的掉头隧道,连接 岛外的公交车站
及 相应 的辅助和缓) 场地。这样,进 岛 中 的各种车辆经主干道或放射路就可 以很
火通 明,人气鼎盛,也就不用担 心江边 会成为治安黑点 了。至于靠近内环路 的 行政 区,虽然晚上仍然 比较寂静 ,但因
快 到达各处 ,不但大大减少 了车辆的行 驶距离,还可避免与行人 、自行车流的
梁振锋,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与设计系室 内与环境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1 6 规 师 LnE5 1 划 PFnF I I
广州大学城中心区体育场设计
广州大学发展规划简介一、广州大学城的定位和发展策略1、广州大学城的定位通过分析广州大学城的发展概念和《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十五”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结合广州市经济、教育等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总结广州大学城的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2、高校发展策略在高校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近期优先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高校用地不足的矛盾,对于如广州大学等用地不足的高校通过土地置换的方法,吸引其不整体搬迁进入大学城(当然也可以鼓励高校把主校区设在广州大学城,原址作为分校),形成先锋与龙头,带动大学城发展。
从长远发展来看,广州大学城将优先吸引名校、著名科研机构和理工院校,适度发展国际远程教育。
3、产业发展策略在产业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将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和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房地产业、服务业等联合发展的带动效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和教育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尤其应充分重视教育产业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联合发展,积极推进学、研、产一体化4、空间发展策略我国城市化道路表明,城市一般都会依托交通施发展。
在空间发展策略上,广州大学城初期建设将依托率先建成的交通线路构建商业服务中心和其它其享设施,吸引在穗高校(特别是那些用地紧张的商校,如广州大学等)进驻大学城,形成首批大学组团,开启广州南拓发展之一闸。
随着小谷围岛对外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和环岛路的建成。
利用大学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互动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建设,拉动城市向南部发展,推进大广州新格局的形成。
二、广州大学城的开发建设与管理模式广州大学城采用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进行建设。
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大学城的规划建设和制定相关政策上。
广州大学城概况
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地理概况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西邻洛溪岛、北邻生物岛、东邻长洲岛,与琵琶岛举目相望,总体规划用地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小谷围岛约18平方公里)。
距广州市中心约17公里,距市桥约13公里。
珠江广州水道为广州市区的主要河网,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平洲水道、官洲水道、沥滘水道、新造水道及番禺区内的一些主要河道。
这些河道分别汇入虎门、蕉门、洪奇门三大水道入海。
小谷围岛四面环水,沥滘水道与官洲水道从南北两面流过,岛内河涌12条,基本呈辐射式分布,其中有3条河涌连接岛内中心湖。
所有河涌与外江连接处以水闸控制。
地形地貌:本区属剥蚀残丘地貌单元。
地形较平缓,以中部贝岗村的无名山岗为最高峰,标高为47~50m;一般残丘标高在20至45m,残丘间凹地地面标高一般为10~15m,地形总趋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此外,本区西南角、东北角及北部分布有小面积的河漫滩地貌单元。
地形平缓,地势较低,地面标高一般为5~8 m。
地震地质条件:根据场地内的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判别场地属抗震不利地段。
按各岩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及其覆盖厚度判别为Ⅱ类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水文气象特性:1.气候特征大学城位于广州市中心城区,西北面有北江、西江蜿蜓,南临南海,北回归线从市区北部通过,该区气候宜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湿多雨。
1)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652mm,降雨量集中在汛期,平均占全年的83%,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枯水期,雨季始于4月份,4~6月以峰面雨为主,平均可出现10次暴雨过程,7~9月进入盛夏台风期,以台风雨为主。
2)气温及湿度:多年平均气温21.8℃,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6﹪~83﹪之间。
3)风向、风速:年平均风速2m/s~2.6m/s,夏季台风袭击时出现旋转风,最大风速可达30 m/s,常有热带气旋登陆,年平均1.6次,最多年份出现5次,一般风力在9级以上,破坏力极大。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
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10.11•【字号】穗府[2002]32号•【施行日期】2002.10.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广东省广州市关于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的通告(穗府[2002]32号)《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已经2001年12月24日九届48次省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
根据《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第二十五条关于"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城市人民政府应予以公布"的规定,现公布实施《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
一、《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是指导该地区下一层次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的依据。
二、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为:小谷围岛及南岸处于城市中部快线和京珠高速公路之间、金山大道以北的区域,用地规模约43.3平方公里,规划总人口35-40万人。
三、大学城的对外交通主要通过南北向的京珠高速公路、小谷围岛中部南北向交通干道、城市中部快线和地铁四号线,以及东西向的岛南滨江快速路、兴业大道、金山大道来解决。
小谷围岛内采用环形加放射形道路网络,主要解决各大学组团之间的联系;小谷围岛南岸地区采用网格式道路网络。
小谷围岛南北岸的交通联系通过两座跨江大桥、一条隧道及地铁四号线解决。
四、大学城的建设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先开发小谷围岛,后建设南岸地区。
近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征用小谷围岛用地,推进城市中部快线、京珠高速公路、地铁四号线等项目建设,以尽快改善大学城与城市的交通联系。
五、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的各项建设应严格遵循《广州大学城发展规划》逐步推进实施。
广州市人民政府二00二年十月十一日。
广州大学城“云梦天成”项目介绍2019.10.29
环境
世界上少有的岛屿大学用地,一处天然的世 外桃源。
项目基本情况
方位
项目北区地块 项目南区地块
项目位于大学城中轴线 分为北区地块、南区地块 土地性质为商业
北区项目
北区分为3个地块: 地块1、地块2和地块3用地面积共62亩 规划建筑面积193904㎡ 规划容积率面积148978 ㎡
南区项目
交通
公交:广州大学城有20余条公交线路。 连接岛内外线路: 番52、310、332、383、801、大学城专线1至4线、B25、 广佛城巴快6线、夜48、夜65。 注:35、86、252、565路因小洲便桥封闭暂不进入。 岛内线路: 380(1天2班)、380B(1天2班)、381、382、384 (1天2班)、387、番201、番202、夜50等。
户型分析2(建筑面积:30.7平米)
户型特点: 4.5米层高LOFT、中空设计 一房一厅一卫、独立阳台 首层办公、二层住宿 一层实用面积:21.3平米 二层实用面积:16平米 合计共:37.3平米
户型分析3(建筑面积:30.7平米)
户型特点: 4.5米层高LOFT 二房二厅一卫、独立阳台 一层实用面积:21.4平米 二层实用面积:22平米 合计共:43.4平米
户型分析4(建筑面积:30.7平米)
户型特点: 4.5米层高LOFT、双钥匙设计 二房二厅二卫、上下两层独立阳台 一层实用面积:21.4平米 二层实用面积:21.7平米 合计共:43.1平米
户型分析5 (建筑面积:61.4平米)
户型特点: 4.5米层高LOFT、中空设计 2套30.7平米打通 独立阳台 创意办公风格户型 一层实用面积:43.2平米 二层实用面积:46平米 合计共:89.2平米
户型分析6 (建筑面积:42平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大学城规划概念一、总体规划目标:1、面向未来,积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造崭新的高等教育模式。
2、面向世界,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塑造具有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影响力的高教环境。
3、面向现代化,完善城市中央智力区的高教、科研、科技生产、孵化(大学城小谷围岛中心区地块拟提高建设开发强度,按照规划,该地块将用于建设大学城数字家庭孵化基地,从事新一代电视产品的研发。
上述调整将在本周五接受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文化、商务、居住、服务、休闲、旅游等多功能综合整体环境。
4、塑造高品位的艺术景观环境,营造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高等教育场所和优异的成长空间,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总体规划原则1、空间开放化妥善处理各品牌大学的相对独立性与空间开放性的关系,以开放型的校园环境促进各学科间的交流、大学城与城市的交流、大学城与与市民的的交流,从而带动地区文化和经济跃升,提高竞争力。
2、资源共享化运用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设置不同共享程度的共享体系,本着“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提高教学、咨询、居住、绿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率,优势互补,极大地减少重复建设。
3、建设弹性化充分考虑引入大学自身特点和自主性,运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的概念,在保证总体规划骨架的前提下,提供多种弹性发展空间和用地组织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引入大学对用地和空间的要求。
4、服务社会化净化传统高校的功能组织,突出高校的教育、科研、研发等功能,强调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社会化。
5、环境生态化尊重基地自然生态和景观特色,运用复合生态学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区域与城市的和谐共生。
6、结构秩序化以规整有序的空间网络确定道路结构及绿色走廊,建立大学城结构的整体空间格局。
7、管理整体化设立广州大学城“高教特区”,实行整体统一的管理,确保大学城的高效运行。
8、设施智能化迎接E时代的挑战,以国际化标准的电子信息和网络系统满足大学城内部活动和远程服务的各项要求。
9、风格多元化有机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营造具有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建筑风格的景观环境。
10、投资市场化提升大学产业化程度,明确政府、大学、企业在大学城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拓宽投资渠道,通过各类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大学和企业进驻大学城。
三、总体规划构思创意1、中国古城----大学“城”的总体意象借鉴中国古城的方格网布局原型,采用局部中轴对称格局,反映东方文化,并体现“城”的主题。
2、生态浮萍----相对分散、独立的组团结构荷花原产中国,以其与环境的良好共生关系为人们所识,更以其圣洁、优美的形象和深刻文化的内涵为世人所喜爱。
广州大学城总体规划概念借鉴荷花的生长形态,采用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建筑布局模式,仿佛绿色海洋中漂浮的朵朵莲花,与自然环境达成协调共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挥“绿心”的生态功能。
3、神经组织(Nervous System)----功能、结构、道路、管理等构成的网络结构作为地球上最为复杂的物质结构,人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和处理体内外各种感觉信息,调节和影响躯体和内脏的运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发动和控制各种行为,司理学习、记忆、情绪、思维及语言等高级功能,中枢神经、外周神经、神经元、神经末梢在体内呈网络状分布,是信息感受、信息传导、信息交流最活跃的部位。
在广州大学城的总体规划概念中,我们借鉴神经系统的网络结构特点,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认识广州大学城作为城市的中央智力区和信息中枢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力图以一种线形网络状的秩序形成清晰的整体空间框架,创造富有生命活力的内在功能组织。
4、航天器----腾飞的高科技象征含义总体规划形态暗合航天器的造型,中央的城市共享区暗喻太空仓,供大学城居民和城市市民使用,而两侧的校园区则仿佛两片展开的太阳能板,时刻为大学城提供能量和信息,赋予广州大学城一种高科技的内涵;并以一种腾飞的态势表达了广州大学城在新的世纪里展翅高飞的雄心。
四、总体规划概念考虑引入大学的不确定性,总体规划概念采用“刚性结构”和“柔性结构”相互结合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广州大学城高教产业变化的要求。
“刚性结构”:是指规划布局中相对稳定的主干骨架,不随引入大学的变化而变化。
其内容主要包括主干道、区间干道、城市资源共享区、及中试生产区等。
“柔性结构”:是指随高教产业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化的弹性结构,内容包括各大学园区弹性用地、生活区、区内次干道等。
本规划从广州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形,在规划目标和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一种框架性的空间结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大学组织和布局方案,以适应市场的不确定因素。
五、总体秩序格局采用格网和模数的整体化设计(Holistic Design)手法,以规整有序的道路系统网络将各功能单元有机连接,创造极富秩序感的空间韵律,同时保留的山体和曲线状绿色生态空间作为活跃要素穿插其中,反映现代社会“自由”和“规矩”对立统一的哲学理念。
六、大学校园区用地布局大学城的校园用地形成三级结构,即大学城大学园区大学二级学院。
大学园区由若干性质相似的几所大学构成,北区(小谷围地区)布置4个大学园区(其中包括西侧相对独立的国际大学园区),南区布置2个大学园区。
各园区内部的大学性质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相邻地区的现有功能和区位条件,如靠近官洲国际生物岛附近的园区性质建议应与生物主题结合,南区西南角生态农业保护区附近的大学园区则应优选农业、林业大学,并可把农业保护区作为其实验基地。
国际大学园区的组合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方面吸引国际名校开设分校或办事机构,另一方面应发挥虚拟大学的远程教育功能。
大学园区建设提倡资源共享,规划中根据“互利、自愿、利于学科交流”的原则,建议将某些学术资源生活服务资源、体育运动资源、公共教育资源,如校级图书馆、餐厅、食堂、体育场馆等适当集中,形成相对集中的校际资源共享区,每一所大学均负责建设12处较大型的共享设施,在空间上开放。
空间布局着重考虑市场的不确定因素,采用“柔性结构”体系,提出了“带状”、“中心状”、“组团状”等不同的大学空间组织模式,以适应发展和变化。
七、共享资源分级结构大学城提供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共享资源,既保证资源的共享、减少投资、扩大交流、又保证各大学相对的独立、完整。
第一层次共享资源是指城市资源共享区;第二层次包括校际资源共享区;第三层次共享资源包括大学校园区内的二级学院区。
八、生活区共享设施结构大学城生活区采用产业化的方式解决各高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居住及生活问题。
空间上采用组团式布局模式,根据服务单位,并分别配套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
学生公寓注重空间领域的围合,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
九、绿化与生态结构体系强化城市“绿心”的整体功能,在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开放式网络状、绿化生态系统,以“两心、两轴、四环、五廊、六核”的形式,形成绿网,创造景观生态的安全格局。
强化绿化空间组织功能,以各种形式的公共绿地为纽带来组织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形成绿色城市户外游憩空间序列,实现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
两心——严格控制大学城南北两区山林地及农业生态保护区,作为大学城内部两个片区“绿心”。
两轴——充分发挥南北两区中央珠江水道的生态功能作为“兰轴”,强调南北向城际功能主轴的绿化生态作用,作为“绿轴”。
四环——在南北两区结合,河道、公路防护带主干道及过境环状绿化,形成生态屏障。
五廊——结合水系及主导风向,设置五条绿化廊道遍向珠江,加强大学城与珠江的生态关联,形成拥抱珠江的整体态势,不仅导风散热,而且将人流引向江面,回归自然。
六核——在各主要功能单元内均布置组团公共绿地,形成六个“绿核”。
十、滨水岸线利用充分发挥大学城岸线漫长的优势,突出“岛”的意象,妥善处理岸线功能和景观的关系。
规划中,将人的活动引向江边,实现生活的生态化。
沿江结合功能组织分别设置文化设施带、绿化休闲带。
文化设施带内布置各类小型文化活动设施,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滨江的文化活动场所;而绿化休闲带则提供散步、谈话、慢跑等各类休闲、健身活动场所。
结合滨江良好的环境,布置一处集中的大型体育设施区,安排大型体育场馆,供本地人员和城市居民使用,甚至可作为大学生运动会的主赛场;同时也可作为大学城沿江的标志性建筑,丰富沿江天际轮廓线。
同时,规划注重处理沿江重要的景观节点,如岛屿端部,既是良好的观景视点,又是外界视线注意的景观焦点。
另外,结合功能和交通,沿江设置若干码头,满足生活和校区之间的联系。
十一、内部交通组织方式大学城南北两区内部道路系统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主干道通过跨江隧道(与地铁线路合并过江)紧密相连。
两区道路网均采用方格网+放射的形式,既保证地块的方正、交通的有序,又提供了极为便捷的人行联系和景观组织的完整。
大学城内部道路分级明确,各功能区之间通过主干道和区间干道彼此联系,各单元内部则利用次干道联系。
大学城内部提倡公交优先、自行车优先的政策,校际及生活联系均采用公交系统,其中小谷围岛建议结合校际资源共享带和各居住单元设置双向公交环行线路,方便教师、学生出行和交流;同时,道路设计均充分考虑自行车交通的特点。
“十字型”地铁结合主干道和城市资源共享带设置,吸引和方便更多的人员使用,同时利于交通疏散,地铁站点结合大型公共设施及生活居住区设置。
规划倡导人车分流模式。
在宏观层次,尽可能地将人车分流,设置环岛健身步道;在各功能单元中,则采用人车分流的模式,确保车行交通的顺畅、人行交通的安全。
十二、对外交通系统结构对外交通组织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是充分利用过境高速公路与快速路,分别在大学城南北两区、东西两侧设置互通式立交与内部主干交通系统相连。
其次,内部主干道与周边城市功能区,如广州新城、官洲国际生物岛、长洲岛历史文化保护区、海珠区直接连系,形成次一级的城市干道网络。
另外,充分利用地铁四号线过境的优势,并考虑沿珠江南岸城市居住组团(如华南新城、雅居乐居住组团、星河湾居区等)的连续性,建议设置沿江地铁与广州经济开发区相连,加强大学城的辐射能力和科技产业的联系,并形成广州“一江多岸”的景观环境。
广州大学城简介:广州大学城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华南地区高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面向21世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广州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生态化和信息化的大学园区。
广州大学城规划范围约43.3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万-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元。
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广州的文化胜地,广州大学城可以极大地推动广州市经济、科技和文化大发展。
现有人口10万左右,并在逐年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