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传染病识别与处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菌
某些菌型可致人的急性腹泻和食物中毒暴发 全球已发现2000多个菌型 我国至少已检出255个菌型或变异型
其中已知能引起人类致病的有57个型, 主要在A-F群内, 可先用A-F多价0血清检查 鼠伤寒沙门菌感染遍及全国 儿科、产科婴儿室交叉感染
致泻性弧菌
重要 在弧菌属中,把与01群霍乱弧菌具有共同鞭毛抗原、生化性状类似,仅菌体抗原不同的弧菌
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要分别隔离治疗 消毒:对病人、疑似病人和带菌者的吐泻物和污染过的物品、空气、饮用水、厕所等进行随
时消毒
二、轮状病毒腹泻 (rotavirus diarrhea)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主要感染6月-2岁婴幼儿,6月以下婴幼儿 因获得母体被动免疫较少发病
胞菌、肉毒梭菌、创伤弧菌、轮状病毒、急性胃肠炎病毒。
肠外表现为主:消化道以外器官损伤 肠道病毒、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脊髓灰质炎、柯萨奇病毒感染、埃可病毒感染 病毒性腹泻 伤寒、副伤寒 细菌性痢疾、霍乱 细菌性食物中毒 肠道寄生虫(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阿米巴痢疾
志贺菌属分型
痢疾志贺菌 A群 福氏志贺菌 B群 鲍氏志贺菌 C群 宋内志贺菌 D群
痢疾杆菌死亡裂解后释放内毒素 部分A、B、D群可产生外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及肠毒素作用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生活接触、苍蝇、蟑螂等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患同型菌痢后无巩固免疫力,不同菌群间以及不同血清型痢疾杆菌
细菌性痢疾
是夏秋季最常见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痢疾杆菌引起 以结肠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
病原学
痢疾杆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阴性杆菌, 无鞭毛及荚膜,不形成芽孢,有菌毛 在蔬菜、瓜果及被污染物品上可存活1-2周
在阴暗、潮湿、冰冻条件下数周 20-30℃左右在主食及肉类食品中4小时可增殖100-800倍 日照30分钟,60℃10分钟或100℃1分钟可杀死,对酸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统称为霍乱弧菌 200以上血清群,
01/0139群为霍乱的病原体 非01/非0139霍乱弧菌 (拟态弧菌、沙弧菌、弗尼斯弧菌、副溶血弧菌、霍利斯弧菌和少女鱼弧菌等引起肠道感染)
病毒性腹泻
在感染性腹泻重占重要比例 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 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弯曲菌肠炎 小肠结肠耶尔森氏菌肠炎
病原体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排名: 1)志贺菌及轮状病毒 2)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3)空肠弯曲菌及沙门菌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婴幼儿水泻或蛋花汤样便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成人霍乱样水样便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成人发生细菌样痢疾样便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病人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 肠集聚性粘附大肠杆菌:与小儿顽固性腹泻有关
见肠粘膜病变
诊断
流行病学:夏秋季,学龄前儿童,病前一周内不洁饮食或与患者接触史 临床表现:急性典型菌痢
急性中毒型菌痢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
粪便镜检和培养,结肠镜检查
病例分类
疑似病例:腹泻,有脓血便或粘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里急后重,难以确定其他原因腹 泻者
临床诊断病例:有流行病学史及典型临床表现,且便常规WBC〉15/HPF(400倍),可见红 细胞
白细胞 霍乱 肠产毒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非01/非0139霍乱弧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隐孢
子虫肠炎,以及常以食物中毒形式出现的蜡样芽胞杆菌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等
炎症性腹泻
病原体侵袭上皮细胞,引起炎症而致的腹泻 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粘液便或粘液血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见有较多的红、白细胞 细菌性痢疾
确诊病例:符合临床诊断病例要求,且便培养志贺菌属(+)
治疗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 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口服/静脉补液 病原治疗:选用1-2种抗生素
喹诺酮类、头孢类、氨基糖甙类、磺胺类
其他病原体
由空肠、结肠弯曲菌引起的肠炎分布广, 可引起人以及一些家畜或家禽的腹泻, 主要症状有发热、腹泻和腹痛,少数有呕吐,与细菌性痢疾相似,但病情较轻。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主要引起急性肠炎或急性胃肠炎 贾第虫病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所致,以儿童多见,多在夏秋季节发病,该虫寄生在肠道,可
引起腹泻、腹痛、吸收不良和粘液性大便 隐孢子虫能引起隐孢子虫病,该病是人兽共患病,呈世界性分布
轻者:5天内自愈 重者:脱水、酸中毒 多预后良好,常无并发症
诊断
治疗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电镜检查 抗原检查 抗体检测 PCR检测
病程自限: 一般为2-3天, 恢复后无后遗症
对症治疗:脱水
预防
保护水源,加强饮用水卫生,加快城乡自来水建设 抓好饮食卫生,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 、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卫生管理 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感染者 传播途径: 主要粪口消化道途径。牡蛎等贝类可在体内聚集病毒,生食或吃了未煮熟的贝类易被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可以通过公共场所的门把手、桌椅、扶梯等传播 空气传播:患者呕吐或腹泻物干化后,病毒颗粒随灰尘等形成“气溶胶”-呼吸道
流行病学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没有年龄和性别差异。感染诺瓦克样病毒后产生血清特异性的免疫,感染 后6-14周内,对同一型别的诺瓦克样病毒的感染有抵抗力;而不同型别病毒感染仍可致病。
腹泻性疾病的 分类
按病原学分类: 感染性 非感染性
按发病机理分: 渗出性腹泻 渗透性腹泻 分泌性腹泻 小肠运动异常 其他原因所致腹泻
按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2周 延迟性腹泻: 2周-2月 慢性腹泻:2月以上
按病情分类 轻型、中型、重型
分泌性腹泻
指病原体或其产物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碍而导致的腹泻 病人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粪便的显微镜检查多无细胞,或可见少许红、
属呼肠病毒科,其双层பைடு நூலகம்衣壳由内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形如车轮 粪-口途径传播, 大便中含有大量病毒
病毒对外界环境 有较强的抵抗力
临床表现:主要水样腹泻,脱水、严重者因脱水酸中毒引起死亡 实验室检查 电镜:粪便中特殊形态的轮状病毒颗粒 抗原提取:大便抽提液 PCR:大便提取液,并可进行血清型鉴定 治疗:
标本的送检:采得的标本应立即接种于培养基。不能立即接种的要放入碱性蛋白胨水或文腊 二氏保存液,或插入Cary-Blair二氏半固体保存培养基中
标本与保存液比例为1:5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 有不洁饮食(水)史,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
对症治疗:补液、保持水电平衡
三、肠道腺病毒腹泻 (enteric adenovirus diarrhea)
腺病毒是一大群能在呼吸道、眼、消化道、泌尿道引起疾病的病毒 肠道腺病毒腹泻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染 潜伏期较其他病毒性腹泻稍长 临床表现:水样腹泻,20%大便可有脓血,伴发热及轻度脱水,为儿童急性胃肠炎重要的病
多脏器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数小时-7天) 急性典型菌痢:起病急、
全身中毒症状:畏寒、高热、伴头痛 消化症状:腹泻(初为稀糊或稀水-粘液或粘液脓血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伴里急后重、左
下腹疼痛、恶心。 极少数病情加重可转为中毒性痢疾
急性中毒性菌痢
多见于2-7岁健壮儿童,起病急、进展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高, 临床分三型:休克型、脑型、混合型
诺如病毒感染 诺如病毒(Norovirus)属于人类杯状病毒属,以前亦称诺瓦克样病毒,使一组世界范围内引
起的急性无菌型胃肠炎的重要病原。诺瓦克病毒是诺如病毒的代表株。
与诺瓦克病毒形态接近、核苷酸同源性较高,但抗原性有一定差异的病毒,统称为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的共同特征
1、分离自急性胃肠炎病人的粪便 2、直径26-35nm的小圆结构,无包膜 3、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4、不能在细胞或组织中培养 5、电镜下缺乏显著的形态学特征 6、经下列处理仍有感染性:ph2.7;20%乙醚、60℃,6.25mg/L氯, 7、可被10mg/L的氯水溶液灭活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 1)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四肢湿冷,皮肤发花 2)血压下降、脉压差缩小、脉搏细数 3)尿量减少 4)意识障碍
脑型(呼吸衰竭型) 早期: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面色苍白、口唇发灰;血压略升,呼吸与脉搏可减慢,不同程
度意识障碍 晚期:反复惊厥、血压下降、脉细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不等大、不等圆,对光反射迟
钝或消失;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可出现病理反射,意识障碍明显加深,直至昏迷
混合型 以上两型同时或先后存在,包括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多脏器功能损害与衰竭 临床最重,病死率90%以上
慢性菌痢
病情迁延不愈超过2个月以上 多与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细菌耐药、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临床分三型 急性发作型 迁延型 隐匿型:一年内有菌痢史,临床症状消失2个月以上,但粪培养可检出细菌,结肠镜检查可
消化道传染病识别与处理
消化道传染病
概念:指微生物通过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病 特点:1)在消化道增殖
2)经粪便排出 3)粪-口途径传播 4)引起肠道及肠道外感染 种类: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
临床症状 胃肠症状为主:腹泻 胃肠炎、食物中毒 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幽门螺杆菌、空肠弯曲菌、气单
史 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同进可疑食物史 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医院产
房婴儿室、儿科病房、托幼机构发生暴发或流行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治疗原则
一般及时对症治疗: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症状及纠正水电解质的失衡 病原治疗:针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必要时给予相应的病原治疗 营养治疗:此类病人多有营养障碍,如病情允许,应继续进食(喂养)适宜的食物。
原之一。 诊断:电镜下直接找到病毒
星状病毒腹泻 (astrovirus diarrhea)
星状病毒表面具有5-6个星状结构, 核心为单股RNA, 其中3种主要结构蛋白形态和免疫特点可与其他 腹泻病毒区别
流行病学显示:0-1岁婴幼儿,至6岁时多已被感染;成人多为养老院中的老人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污染的食物或水源 临床表现:水样腹泻,部分患儿可明显脱水,亦可无症状。
间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全年散发,以夏秋多见
发病机理
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数量多时 黏附-侵入结肠上皮-细胞内繁殖-侵入临近上皮-通过基底膜在固有层继续繁殖、裂解、释放内、
外毒素-局部炎症和全身毒血症(菌血症少见)。肠粘膜可形成浅溃疡。 中毒性痢疾:
是机体对大量病原菌毒素产生的强烈反应。 急性微循环障碍和细胞代谢功能紊乱,患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DIC、脑水肿、中枢性呼吸衰竭,
流行特征: 散发、暴发流行:老年公寓和医院都是易传播场所、其次餐馆、学校、度假村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感染率皆高 传染性强,可以反复感染
临床表现
潜伏期:24-48小时,病程12-60小时 发病急,初期发热、畏寒、咽部不适、恶心、部分出现肌肉关节酸痛等感冒样症状。随后可
表现为呕吐和腹泻两种临床类型: 呕吐型:儿童为主,表现为水样呕吐物,少数可腹泻 腹泻型:成人为主,腹泻数次至10多次,大便性状主要为水样便和黄色稀便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脓血便,镜检可见多量红白细胞, 也可仅有少量或无细胞
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致泻性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 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病原体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
病原学检查
标本的收集:标本以病人粪便为主,水样便采取1-3ml,成形便采取指甲大小的变量,亦可 用直肠棉拭子或采便管由肛门插入直肠内3-5cm处采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