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

第三编 在炮火洗礼中的蜕变与新生 (1937-1949) 第十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

一、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解放区文艺运动; “孤岛”地区文学运动。

二、 教学方法:

1、以面授为主。

2、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 本章重点:

着重掌握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对这一时

期的文艺斗争 的把握

四、 本章的难点:

1、“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2、对这一时期的文艺斗争 的把握

五、主要内容:

第一节 文学运动

第二节 文艺斗争

第一节 文学运动

一 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

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正式成立。“文协”的成立标志着全国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在“文协”成

立大会上,代表们推举周恩来、孙科、陈立夫、于右任等为名誉理事,选出老舍、郭沫若、茅盾、丁玲、田汉、郁达夫、巴金、夏衍等45人为理事,周扬、宗白

华等15人为后补理事。“文协”一直坚持战斗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0月14日。

“文协”的作用

(一)“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组织战地访问团、慰劳队,从而加强了作家同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文艺的通俗化和大众化。

(二)”文协“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新文学统一战线的传统,并使之发扬光大。

(三)“文协”总会和各地分会及部门协会先后创办了各自的会刊,这些刊物都程度不同地为动员民众、鼓动抗战、繁荣抗战文艺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抗战的形势下飘忽不定、多如繁星的文艺刊物中,“文协”总会会刊《抗战文艺》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以其影响巨大,存在时间长久而著称于抗战文坛。

二 “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一) “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

1931年11月左联执行委员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必须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

1 产生背景

(1)作家从“亭子间”走向战地,切身感受到带有几分“欧化”色彩的新文学同处于底层的士兵和民众的隔膜。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在更深层次上构建新的民族文学不但是战时的需要,也是新文学发展的需要。为了宣传抗战和武装民众,通俗文学热潮引发了关于大众化、利用旧形式、民族形式问题的大讨论。

(2)抗日战争的爆发,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为这次大众化问题的再讨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

2 具体概况

文艺大众化问题,是新文学建设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实质是文学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1)这次大众化问题的再讨论,主要围绕大众化的意义和任务,以及利用旧形式等问题展开,茅盾、老舍、周扬、林淡秋等都发表了意见。

(2)通过讨论,澄清了那种把大众化单纯地理解为一时服务于抗战的手段和把文学与政治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

(3)这次大众化问题的再讨论,在国统区和解放区同时展开。

(二) “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1 形成背景

(1)1938年10月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并针对国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

(2)1940年1月,毛泽东亲自为在延安创办的《中国文化》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文章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提出了为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而斗争的号召。

(3)毛泽东关于建立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的论述,促进了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文艺大众化的思考。于是,文艺工作者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 解放区的讨论情况

讨论首先在延安开始,主要参与人有周杨、艾思奇、萧三、何其芳、沙汀,柯仲平、罗思等。

(1)回顾了“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历史,指出了它的成就与不足。

(2)阐述了新形式与旧形式以及外来形式之间的关系。

3 国统区的讨论情况

(1)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提出新制发生于旧制胎内的法则,认为“民族形式”的新制一定脱胎于旧的民族文学。但他却主张民间形式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完全抹杀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

(2)葛一虹:以形而上学反对形而上学,走向另一个极端,全盘肯定“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包括它的某些不足),又全盘否定民间文学,认为旧形式是封建残余的反映。

(3)郭沫若的《“民族形式”商兑》和潘梓年在“新文艺民族形式座谈会”上的发言,在“中心源泉”问题上,他们指出了向林冰、葛一虹在对这些问题在认识上的偏颇,认为:“今天的民族现实的反映,便自然成为今天的民族文艺的形式。”对毛泽东所提出的民族形式问题及其重要意义,也作了比较正确的阐释,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

4 评价

(1)抗战时期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是继“五四”时期“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和30年代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之后,在抗战通俗化、利用旧形式等艺术实践基础上的又一次富于文学本体意义的建设性讨论。

(2)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既是文学大众化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新文学建设的世界化、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必经步骤。

(3)抗战时期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不是向封闭保守的旧文学复归,而是新文学在世界性与民族性关系上所进行的更深层次的探索。

5 收获

(1)“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很重要,直接影响到了后来的“讲话”。

(2) 认为文艺应当和人民群众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3)指出了当时文艺的缺点,特别是新文艺的缺点,即有的时候不切实际,未能真正掌握时代的精神,遣词造句上过于欧化。

6 存在的缺陷

由于处于民族战争的特殊环境中,参与讨论的文艺家及其自然地带着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与保卫之情,加上某些讨论者思想认识的偏爱,这次讨论也暴露出一些理论弱点:

(1)把“民族化”等同于“大众化”甚至“通俗化”。

(2)对新文学中艺术层次较高的作品评价偏低,如巴金的作品。

(3)对传统的民间文艺形式和旧形式利用在文艺上的价值抬得过高。 (4)一些人将文学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只着眼于形式去思考问题。

三 解放区文艺运动

(一) 产生背景

1、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建立了大批抗日民主根据地。

2、党队文艺工作的重视。毛泽东号召文艺工作者要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

3、日本侵略,使大城市里的文艺工作停滞,广大文艺工作者下乡进入解放区;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也希望去解放区。

(二) 现象表现

1、创作了许多戏剧、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并且以“街头剧”的形式来表现。提倡创作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中国风、中国气的作品。是一种自发的群众运动和自觉的行为,十分活跃。

2、创办了许多学校:如鲁迅艺术文学院、鲁迅分校等。

3、出版了许多刊物:如《抗战文艺》、《挺进报》、《大众文艺》、《西北文艺》、《文艺战线》等。

四 “孤岛”地区文学运动

(一) 时空界限

1、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间是4年零1个月。

2、地域是原属英美势力范围的公共租界和属于法国势力范围的法租界。 (二) 突出成就

1、出版业

(1)1937年12月,第一份刊物《离骚》出版。

1938年6月,创办《文艺》杂志。

1937年12月24日,第一个诞生的报纸文艺副刊《大晚报》副刊《街头》。 1938年10月10日副刊,1941年12月6日停刊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坚持时间最长。

影响比较大的:柯灵主编的《文汇报》副刊《世界风》、《大美报》副刊《浅草》等;《文艺新潮》、《文艺新闻》、《鲁迅风》、《剧场艺术》等。 (2)出版了《鲁迅全集》、《鲁迅三十年集》、斯诺的《西行漫记》、黄镇的《西行漫画》,以及革命先烈的文学译著,革命导师马克思等以及苏联革命作家等人的部分文学作品。

2、戏剧业

(1)上海沦陷前,曾是全国戏剧救亡运动的基地。

(2)主要职业剧团:青鸟据社、上海剧艺社、中法据社、中国旅行剧团。 (3)业余剧团:为数众多,大多以职业为单位或以学校为单位,由小到大,逐步联合,最后串联成跨行业的“上海业余戏剧交谊社”。

(4)题材: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外国剧本、中国著名现代小说的改编本。 (5)代表作品:于伶的《夜上海》、《长夜行》;阿英《明末遗恨》、《杨娥传》;李健吾改编的《金小玉》;吴天改编的《家》等。

第二节 文艺斗争

一、对“与抗战无关”论,“反对作家从政”的斗争

(一)“与抗战无关论”

1、口号的提出。1938年12月,梁实秋在他主编的副刊上发表《编者的话》:“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载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时对谁也没有益处的。”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的“与抗战无关”,但他对抗战文学的态度,却不无偏颇之处。

2、文艺界对此观点的反应

(1)其中有名的是孔罗荪的《“与抗战无关”》、《再论“与抗战无关”》指出,中国是没有“与抗战无关”的地方,若有人提出,“抗战八股”,那么他们就是反对抗战。

(2)宋之的《谈“抗战八股”》指出,“在抗战时代里,中国人的眼泪和泪水都与抗战有关,所有感受都与抗战有关”。

(3)张天翼《论“与抗战无关”的题材》

(4)郁达夫的《关于抗战八股的问题》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二)“反对作家从政论”

1、代表作家及其言论

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带有一定的抨击抗战的动机。

(1)沈从文:《一般与特殊》提出了“反对作家从政,作家被政治看重,作品就会成为政治的理由,文学就堕落了”。

(2)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文学是高雅的,不应是从政的”;

《谈冷静》“作家应不为政治所动,文学应是冷静的、超脱的”。 (3)施蛰存:《文学之贫困》“抗战时期的文学是政治的,因而是贫困的”。

2、解放区对此观点的批判

郭沫若、张天翼、陈白尘等予以抨击。

主要观点:“作家蝇营狗苟去做官是不对的”、“作家应评论社会与政治”。

二、与“战国策”派的斗争

1、”战国策”派

(1)出台。1940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

(2)主张: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恐怖、狂欢、虐恪”为创作的“三道母题”,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

采用尼采哲学中的“超人哲学”,康德的“不知论”以及进化论观点。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陈铨: 戏剧《野玫瑰》《金指环》《蓝蝴蝶》;理论文章《指环与正义》。

荆有麟:《间谍夫人》

雷海宗

2、解放区的反映

周恩来领导文艺工作者对抗:上演郭沫若的话剧《屈原》。

中国音乐史重点

1学堂乐歌 清末明初时期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教唱歌曲,西方乐歌的先进性就在于新的新文化思想理念,它的主题有:“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振兴实业”“提倡女权”“主张共和”等等方面,它的主要创作方法是“依曲填词”。 2秧歌剧 秧歌剧是利用秧歌形式表演故事,形成的一种新的歌舞剧——秧歌剧。“秧歌剧”主要指小场的秧歌,一般只有两、三个角色,可表演一些带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小戏,秧歌剧的音乐大多是采用当地的民歌,地方戏曲,民间歌舞音乐等。 3沈心工 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作者,著名的启蒙音乐教育家,曾编写大量乐歌作品,特点大多是为儿童所写,能够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来创作,词意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词曲结合得较好,很容易上口,例如【男儿第一志气高】、【革命歌】、【竹马】,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国唱歌集】(4集),又重新修订并精选了82首歌曲,汇编成【心工唱歌集】,【新编音乐唱歌集】对我国近代作用。 4【毕业歌】 【毕业歌】是聂耳1934年为电影【桃李劫】创作的主题歌。这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歌词是自由体新诗,音乐采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多段体结构,情绪发展环环相扣,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号召力,在影片中出现在青年学生毕业前夕大家欢聚在一堂时唱出,影片结束由此唱出,表达了我国的青年学生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爱国热情,为我国广大青年学生所喜爱,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5黎锦晖 他是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为改革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而热心从事儿童歌舞创作。20年代他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部儿童歌舞表演曲,以及数量众多的歌曲、舞曲等,特别是他的儿童歌舞音乐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其后的数十年一直在全国广泛地流传着,为我国歌剧音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6王光祈 政治活动家,音乐家,是中国在欧洲第一个获得音乐学博士学位的音乐家。王光祈的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是他的“少年中国”的社会理想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音乐学领域的具体实践。最早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欧洲音乐进化论】、【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千百年间中国与西方的音乐关系】等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 延安的新闻事业 (一)初创阶段的延安报刊 抗战时期,延安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新闻事业从初期的小型报发展到大型报,从单一的报刊扩大到拥有《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和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多种新闻媒体兼备的粗具规模的新闻事业,成为全国革命新闻事业的中心。它们宣传中共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马列主义理论,指导根据地建设和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发挥了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开始,中共中央加强延安原有的《解放》周刊和《新中华报》的工作。懈放》周刊曾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西安、上海。武汉等地一度设有分销处,翻印发行。1941年8月停刊,共出134期。《新中华报》1937年9月由抗战开始时的油印改为铅印出版,并由苏维埃政府机关报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 从1939年到1940年,延安报刊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新中华报》1939年2月7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仍兼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这改变了当时延安没有党中央机关报的状况,加强了中共中央的宣传力量。该报一周年时,毛泽东为它写了纪念文章《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指明坚持团结、抗战、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方针就是该报的政治方向。《新中华报》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反击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它和新华社、《解放》周刊共同战斗,取得了重大胜利。 《八路军军政杂志》(月刊),1939年1月15日创刊,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毛泽东写发刊词,指出它出版的意义是“为了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同时也为了供给抗战友军与抗战人民关于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参考材料”。1942年3月停刊,共出39期。 《中国青年》(半月刊),1939年4月16日创刊,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主办。毛泽东的论文《五四运动》和讲演《青年运动的方向》发表在该刊的第2、3期上。1941年3月停刊,共出3卷。 《中国妇女》(月刊),1939年6月1日创刊,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为它的出版题了词。1941年3月停刊,共出2卷10期。 《共产党人》(月刊),1939年10月20日创刊,中共中央出版的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党内刊物。毛泽东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对中共18年来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1941年8月停刊,共出19期。 《中国工人》(月刊),1940年2月7日创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毛泽东为它写了《〈中国工人)发刊词》,提出办好一个报纸,“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要“多载些生动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希望它“应该成为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1941年3月停刊,共出13期。 《中国文化》(月刊),1940年2月15日创刊,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毛泽东在创刊号上发表了重要论著《新民主主义论》。其中指出:“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号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我想,这可以算作《中国文化》出版的态度。”这是办好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该刊1941年8月停刊,共出15期,第3卷2、3期合刊为终刊号。 《边区群众报》,1940年3月25日创刊,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主办。1941年成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初为4开2版石印旬刊,后改为4开4版铅印周报。读者称赞它“念着顺口,听着顺耳”,是群众欢迎的通俗小报。 新华通讯社出版有刊载新闻电讯稿的参考消息性小报《今日新闻》。边区政府教育厅出版有推广拉丁化文字的《新文字报》。八路军总政治部出版有《前线周刊》、《红星》杂志,等等。 (二)《解放日报》的创办和新华通讯社的发展 中共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在延安创刊。这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书局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三篇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中华书局版课后 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的借口是( ) A、一名日本人被杀 B、污蔑中国军队炸毁沈阳北郊附近的一段铁路 C、日本兵失踪 D、日本兵被打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在卢沟桥事变中为国牺牲的将领有( ) ①邓世昌②佟麟阁③赵登禹④王铭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电视剧《少帅》是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人生自传,娓娓道出这位沧桑老人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36岁那年他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事变,震惊中外。这里的“事变” 是指( ) A、东北易帜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西安事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电视剧《西安事变》再现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历史。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中华民族 D、日本侵略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华民族坚持抗日十四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如图照片是一座图形独特的纪念馆,从图中可以看到它纪念的事件发生的日期是: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这座纪念馆,它坐落的城市应该是( ) A、南京 B、北京 C、武汉 D、沈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哪个事件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 A、西安事变 B、一二·九运动 C、九一八事变 D、一·二八事变 【答案】: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课后习题】第5章~第8章【圣才出品】

第5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 1.简述贺绿汀的创作特色、成就和影响。 答:(1)创作特色 钢琴曲保持着民族化、大众化的传统,以其十分通俗、亲切的风格而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 抗日歌曲结构严谨,音乐语言质朴流畅,手法冼练。 合唱曲格调清新,乡土气息浓郁,充满革命乐观主义。 独唱曲具有强烈悲愤的激情、接近于歌剧咏叙调,表现了鲜明的革命倾向和完美的艺术技巧。 电影音乐注重通过优美、抒情的旋律对人物的内心做深入细致的刻画,注重歌曲风格的民族化和大众化。 (2)成就 ①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带有清新质朴的民族风格和创意的钢琴织体。《闹新年》,带有创造性的民族特色。 ②抗日歌曲:代表作品有《游击队歌》《上战场》《保家乡》等。 ③合唱曲:进行曲性质的合唱曲《游击队歌》《胜利进行曲》,无伴奏混声合唱《垦春泥》, ④独唱曲:代表作品有《嘉陵江上》。 ⑤电影音乐:代表作品有《秋水伊人》《怨别离》《春天里》《天涯歌女》和《四季歌》。 ⑥音乐理论研究和批评:编译出版了英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普劳特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撰写了一系列富于现实意义的评论,如《音乐的时代性》《中国音乐界的现状及我们对音乐艺术所应有的认识》《从“学院派”、古典派、形式主义谈到目前救亡歌曲》等。

(3)影响 鲜明地表示了他对提高抗战歌曲创作的关注,也对当时进步音乐界某些不利于音乐界团结的“左”的观点进行了及时的批评。 2.简述吕骥的创作特色、成就及影响。 答:(1)创作特色 吕骥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在题材、形式、音调的构成上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他创作的民歌风格的作品,吸收了民间音调,在结构上采用了新的手法。八声部及四声部混合使用的5个乐章的大型合唱《凤凰涅》,是他对以戏剧性、叙事性为主导的一类音乐体裁,在曲调创作、结构形式、风格特点以及音乐内涵等方面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 (2)成就 吕骥为后人留下了400余篇理论、学术文章,创作了近300首歌曲。代表作品有《自由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以及根据郭沫若长诗《凤凰涅盘》谱写的大合唱等歌曲。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创作了《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马德里》《新编九·一八小调》等数十首群众抗日救亡歌曲,是群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3)影响 ①在音乐创作方面,他与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一样,形成了中国旗帜鲜明的革命音乐的优良传统; ②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他涉及音乐活动、创作、表演、民族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练习题第

2019-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练习题第九十篇 第1题【单选题】 彭德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下列历史史实与他无关的是( ) A、百团大战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C、抗美援朝战争 D、共和国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著名作家臧克家在<红血洗过的战场>中写道:“台儿庄,一片灰烬;台儿庄的名字,和时间争长。”因指挥台儿庄战役而载入史册的将领是( ) A、杨虎城 B、杨靖宇 C、李宗仁 D、彭德怀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小明看到了“XX战役形势示意图”(如下图)。根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战役是( ) 有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辽沈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 A、太原 B、长沙 C、延安 D、台儿庄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是在( ) A、鲁儿庄战役 B、武汉会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豫湘桂战役 【答案】: 【解析】: 第6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并肩抗战。 材料二: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居民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面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毛泽东选集》 请回答: 中国的局部抗战和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分别开始于什么事件?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国共两党作出了相同的反应是什么?写出抗战中两例著名的战役。 国民党军队与共产党军队在对日作战的区域及方式上有何不同?各起了什么作用

农村体育现状及对策

一、我国农村体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 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呈现出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体育的发展受经济的制约,也呈现出这一特点。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体育健身意识、场地设施、经费投入、科学指导等方面较为突出。 2、农村体育人口偏少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日现象和体育现象。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也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化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显示:城镇中有51.23%的人参加过体育活动,而农村人日中只有28.97%的人参加过。农村不同年龄段参与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人日,目随着年龄增长,差距不断扩大,呈下降趋势。 3、农村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体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是我国转型时期体育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农村体育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拿体育场馆这一指标来讲,从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馆约近75万个,其中占国土面积16.5%和占人日42%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58%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 4、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农村生产力落后于城市生产力,人们的余暇时间支配也不如城市居民,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受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体力劳动量较大,认为劳动就是体育运动,缺少自觉投身和参与的意识。这一切都表明农村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成熟性,造成体育意识普遍淡薄。 5、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低 现今农民收入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相比,收入和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比过去有所扩大。就广大农村地区而言,体育健身消费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6、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和比赛较少 二、对策 1、搞活农村经济,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济是体育发展的基础,经济状况对体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制约和促进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更是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 2、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市场,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传统体育项目 开展“体育三下乡”活动,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开展“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指导、体育科普知识宣传”为卞要内容的活动,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改善农村的健身条件,培养农村居民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用科学、文明的活动占领农村体育文化市场。 3、扩大农村体育人口 现今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人员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很大的特点,现阶段还要重视“农民工”的体育权和体育管理问题。发展农村社区体育,不断提高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扩大农村体育人口。 4、拓宽农村体育经费来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发展战略,中央投资和国家则政的补贴应该是农村体育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还应广泛吸纳社会捐赠、资助、基金会资助、团体和个人会费等,以弥补开展农村体育活动之不足。 5、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加强乡镇体育组织网络建设 各级体育部门要会同各级文化部门、农业部门,依托乡镇人民政府式村民委员会,加快文体站(中心)、农民体育协会的建设。同时,开展乡镇单项体育协会和健身指导站(点)的建设,形成县、乡、镇体育组织网络。 6、进一步加强农村乡镇体育骨干队伍建设,注重引导和扶持 体育行政部门有责任、有计划地帮助农村社区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社区体育骨十、体育指导员和积极分了,主要对象是:职工、复退军人、乡村十部、教师、学生或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或有文化、有体育发展思路的文体专业人员,以确保农村地区能经常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农村体育骨干的任务是,通过宣传体育,组织体育活动,提高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倡导、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提高

中音史复习(近代史)题

中音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 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以卖唱奏乐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员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但只初步录了6首,遗憾是他于1950年冬病故。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代表作:《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蔡元培自任会长的“北 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一个新型音乐社团。先后组建了国乐和西乐两部分,并设中乐唱歌班等。聘请萧友梅为导师,并实际主持该会。因此。音研会实为北京大学所设一所业余音乐学校。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 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3、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 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为院长。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学生以当时黄自“四大弟子”之称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 4、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1919年取字子恺,浙江桐乡人。是李叔 同的学生。“五四”时期同吴梦非、刘志平,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是一位美术家,中国漫画的创始人,是文学家,翻译家,音乐理论家。编写翻译编译了《孩子们的音乐》、《音乐的常识》、《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等。 5、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开始; (1)标志:国力音专成立抗日救国会,进行爱国主义歌曲创作;

《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

《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 《郑州这百年》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郑州郑州晚报2017-05-30 09:13:18分享到:第十四章抗日战争时期 的郑州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在郑州地区,“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的抗日爱国局面随即形成。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于1937年12月迁驻郑州。1938年6月,侵华日军一部沿陇海铁路东段西进侵犯郑州,国民党军队在郑州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暂时挡住了日军。1941年,5万多日军先后在中牟、京水、荥泽口等地集中进犯郑州。1941年 10月4日晚,日军占领郑州。1941年10月底,国民党的 河防部队对盘踞在郑州的日军进行强攻,收复了郑州。日军驻扎在邙山头,和中国军队形成对峙局面。抗战期间,郑州地区的中共党组织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抗日斗争。1944年9月,由皮定均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委的豫西抗日先遣队挺进豫西地区,建立了嵩山、箕山两个专署以及巩县、荥阳、登封等8个县级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8月,豫西八路军 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向日军大举进攻,先后攻克密县、登封等县城,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抗日战争中,郑州究竟发生了哪些事件?请随我们来……一、日本人与“中国芝加哥”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和中期,把郑 州建设成为芝加哥或国际商贸城,一直是地方发展意识中的

一个重要目标。追其根源,日本人因其较为广阔的国际视野,早在1920年即认为郑州可以成为中国的芝加哥。日本势力 染指中原,亦可追溯于此。清末民初,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商贸等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北以及山东一带,在河南较少。从清末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后,日本一直觊觎郑州,不断有日资集拢而来,日本的特务组织也经常流窜郑州秘密调查,在日本人的眼里,郑州成为中国的芝加哥,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铁路兴起前,郑州的城区面积仅2.23平方公里,人口不过2万,县城以北53里可通黄河水运。1905年与1909年,平汉铁路和汴洛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相继通车,此为郑州一飞冲天之始。通过平汉铁路,郑州可北达北京,南抵汉口,连接长江水路。通过陇海铁路向西至观音堂(后至西安等地),向东经徐州北上,通济南、青岛、天津,南下可达浦口、上海,由徐州继续东行即达海州大埔港出海。因为铁路,郑州逐步发展成为华北地区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及工业品的转运中心,各省甚至各国商人皆来此做生意。日本人何时开始青睐并投资于郑州,这个问题也许难以详加考察,但日资对郑州的热情似乎超过其他国家。在洛潼铁路的修建上最能反映此事。汴洛铁路修建时,河南巡抚陈夔龙建议修洛阳到潼关的铁路,河南士绅为此决定自办,以免路权外溢。1908年 公举刘果为总理,袁克定、王祖同为协理,成立河南铁路公所(洛潼铁路公司),并合海外留学生,在全省范围内劝股

发生在我的家乡安庆的抗日战争

发生在我的家乡安庆的抗日战争 一、安庆:武汉会战的前沿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0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东南临长江,与铜陵市、池州市和江西省九江市的湖口县、彭泽县、九江县相邻;西与湖北省黄冈市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毗邻;北与巢湖市的无为县、庐江县和六安市的舒城县、霍山县接壤,处于皖、鄂、赣3省交汇区域,是保卫武汉的咽喉要地。 1938年6~8月,日军从水、陆两路进犯安庆。经水路的日军波田支队自芜湖出发,进占安庆城区后,再侵望江华阳、宿松洲区;经陆路的日军第6师团自合肥出发,侵舒城后,向安庆的桐城、潜山、太湖、宿松进击。在此期间,国民政府军第21、第26、第27集团军及第11、第29集团军一部在正面战场上进行顽强阻击,其中太湖县城西北部的战斗尤为惨烈。 二、日军攻占安庆、桐城 1938年6月1日,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命令波田支队协同海军沿长江溯江攻占安庆,命令第6 师团从合肥附近陆地行军南下攻占安庆。 6月10日夜,波田支队从芜湖附近出发溯江行动。11日半夜,日军在枞阳镇、大王庙附近登陆,国民政府军第27集团军杨森部的第21军第146师将其击退。12日3时,波田支队主力在安庆下游约二十公里的左岸登陆,第146师第872团和一个保安团败退。12日18时安庆飞机场陷落,13日7时安庆城被完全占领。守军随即退守潜山及怀宁石牌,日军遂于安庆城区及其外围之怀宁境内设置岗亭、据点,以拱卫安庆。 6月2日起,日军第6师团主力向合肥集结,位于合肥以西的国民政府军第26集团军徐源泉部不战而退。随后,第6师团第11旅团(坂井支队)的先头部队(步13联队为基干)自合肥向安庆进攻,8日舒城失守。12日,坂井支队步兵第47联队自舒城兵分两路,分别从黄柏岭、峡石关沿安(庆)合(肥)公路进攻桐城,在突破第27集团军第20军第133师防线后,于13日占领桐城。27集团军各部相继退守潜山、怀宁石牌、太湖等地。14日晨,坂井支队得知安庆已被波田支队占领,遂奉命向潜山攻击。 三、日军攻占潜山、石牌 6月15日,坂井支队沿安合路直下,在怀宁高河埠兵分两路,一路由育儿村往余家井,一路由公共岭往小市港,向潜山进攻。27集团军第20军第133师(一说杨汉忠部)在潜山源潭镇附近进行阻击。在战斗最为激烈的横山岭阵地,日军久攻不下,从万人岭抓一怀宁匠人,逼其引后路包抄,战斗持续两天,守军伤亡惨重,横山岭失守。第6师团继续向潜山县城攻击。日军以坂井支队第13联队和第47联队分别从源潭镇至潜山县城公路的南北实施迂回,以骑兵第6联队沿公路快速进击,又以独立山炮第2联队在潜山县城以东支援攻城作战。与此同时,源潭守军奉命向潜山县城、石牌一线撤退,但其周翰熙旅因日军骑兵之前已占领了余家井,退路被切断,不得不改道绕行,又遇山洪暴发,溺死多人,余部退至潜山县城北七里岗一带进行阻击。攻城日军在航空兵、炮兵火力支援下,于17日10时占领潜山县城。杨森部退入潜山西南潜水西岸的陆家店、高家集、河头铺、林家坂、王老屋以及潜山西北的古河洲、野人寨一线。18日黎明,日军强渡潜水,猛烈攻击潜水西岸守军,激烈的战斗持续到19日,阵地失守。杨森余部退守太湖、望江一线。 6月19日,第6师团师团长稻叶四郎命坂井支队第13联队第1大队向太湖、第3大队向潜山西的王家牌楼追击,命骑兵第6联队攻击上下石牌。骑兵第6联队于19日晨从潜山出发,在上石牌抢掠运粮船队后继续向下石牌进击。27集团军第21军第145师一部进行了顽强抵抗,至19日夜,下石牌失陷。该部守军亦退往太湖、望江一线。向王家牌楼及太湖方向追击的日军,由于不敢孤军深入,稍作追击后即退回潜山县城。 潜山陷落后,第五战区命第27集团军杨森部占领望江、太湖之线,命第26集团军徐源泉部占领潜山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一)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九一八事变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 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侵略中国,妄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侵略步骤,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 2.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蒋介石政府从维护其统治地位的需要出发,采取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气焰,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3.在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打击”的口号,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在民族危机关头,各阶级、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纷纷举起了抗日大旗,同

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的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外族侵略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之情。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概述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概括历史特点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课重点:九一八事变。 二、本课难点: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后,各阶级、各阶层对日态度及其影响。 教学设备, 录音《松花江上》、教学幻灯片。 教学要点(板书) 一、九一八事变 L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 2.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建立

3.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二、一。二八事变 1.一.二八事变 2.淞沪抗战 3.《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国共产党的抗战:①发表宣言 ②派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杨靖宇)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的抗战 3.爱国民主人士的抗战: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4.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战:①北方: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 ②南方: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在前两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情况以及大革命

农村幼儿园乡土特色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农村幼儿园乡土特色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摘要】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作为一种非正规 性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体育课的不足。为了有效开展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我园针对农村独有的资源,尝试从创新活动内容,拓展活动场地;开发体育器材;优化组织形式四个方面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研究,以实现提高农村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农村乡土特色户外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纲要》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我们农村幼儿园由于受各方条件的限制,户外体育活动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运动器械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而运动质量却不高。同时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以至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为此我园探索开展户外体育活动的研究,以促进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有效开展。 一、户外体育活动内容的创新 1.活动内容生活化 幼儿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对于大人或年长孩子所做的事,如工地里的建筑、田野里的耕种和收获等等,都想尝试一番。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中,定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丰富他们的经验。为此我们结合本地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户外体育活动。如:结合主题活动《贝母之乡》,组织孩子去田里种贝母、浇水、采摘贝母花;结合幼儿园围墙的加高工作,开展《小小搬运工》活动,帮助建筑工人搬运砖头、瓦片。通过开展各种本土化的户外体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 2.活动内容乡土化 在我们农村流传着许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游戏,它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能随时随地拈来就玩,不仅符合孩子好动、好学、好模仿、好游戏的心理特点,而且易学、易会、易传,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开展游戏的宝贵教材。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尝试将古朴

《中国近代音乐史》 汪毓和名词解释

1.四大徽班一般认为我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指的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 大寿有关方面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原来在南方演唱"徽调"的班 社调进北京,才使后来发展成为京剧。实际上这"四大徽班"并不是同时进京的,最早 进京的是"三庆",后来是"四喜"等。当时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都是同属"皮黄腔" 类的地方戏曲,而且两种戏曲的艺人还可能同在一个班社中。如曾对早期京剧形成作 出很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胜原来就是工汉调的。当然,这些班社的进京确实有助于" 徽、汉"两调在京的合流,最终至清道光年间真正形成为"京剧"。而这四个班社,后来 实际上也就成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2.场面中国戏曲的器乐伴奏组织的称呼,一般根据戏的内容性格有可分为两类,即对以演唱 为主的文戏运用"文场",对武打为主的武戏运用"武场"。这两种"场面"的乐器组成有 一定的区别。例如,京剧的"文场"主要用京胡、京二胡、月琴、板鼓等丝竹类乐器; 而"武场"则主要用唢呐、锣鼓等吹打乐类乐器为主。另外,不同种类的戏曲的"场面", 还各有其特殊的主奏乐器,如在昆曲中则以箫、笛为主,在梆子类戏曲中以板胡、梆 子为主,等等。 3.刘宝全清末京韵大鼓著名演员,最先随其父在天津学习大鼓,后曾改习京剧,工老生,最后 又随当时在京津一带颇有影响的"怯大鼓"艺人胡十、宋五、霍明亮等学艺。他在其长 期的艺术实践中成功地将京剧的念白、唱工、运腔、以及部分身段、动作等经验,与 传统的京韵大鼓(即当时的"怯大鼓")艺术结成一体,以北京的语言作为其说白的基 础,发展了一种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新的"刘派京韵大鼓"的风格。

抗战时期我的家乡

./ 参考资料: 《抗日烽火中的闽西儿女》中共龙岩地委党史研究室、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编鹭江出版社1995年出版 《闽西人民革命史》中共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闽西国共和谈于29日达成协议,闽西地区开始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10月中旬,中共闽粤赣省委成立后,张鼎丞、邓子恢、方方、谭震林等省委领导人纷纷发表谈话和文章,就闽西的抗日救亡工作提出具体意见,要求国民党当局把救亡运动同改善工农大众生活,实行民主政治结合起来,将抗日后援会改造成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组织(《中共闽粤赣边省临时代表会总结报告大纲》1937年10月12日);号召各界人士行动起来,投入抗日洪流。10月可就26日,金门沦陷,漳厦告急,闽西人民群情愤慨,抗日怒潮高涨。 1938年春,闽西南红军游击队三千健儿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浩浩荡荡开赴皖南前线抗日杀敌。中共闽粤赣省委此时改称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方方任书记,谢育才、李碧山、范乐春、魏金水为常委,领导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在此前后,厦门大学内迁长汀,成立了以校长萨本栋为名誉会长的长汀抗敌后援会,国民党福建省抗敌后援会随省党部、闽浙监察使署等党政机关迁至连城。各县也先后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闽西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闽西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抗战爆发后,闽西党组织根据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发动、组织各阶层人民,团结各党派和抗日团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救亡活动,活动不仅声势浩大,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建立救亡团体,出版救亡报刊。龙岩县委深入基层,组织了白土、龙门、适中等抗敌后援支会,成立了东肖、红坊、城区文化支部的抗日服务团,不断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永定县委成立了抗日救亡运动指导小组,各区乡也在随后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培训抗救亡干部,以适应全县抗日救亡斗争的需要; 上杭党组织发动群众,成立了上杭抗敌后援人会,出版《锄寇先声》刊物,报道抗敌消息,动员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赴国难”,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闽西各地为了宣传民众,扩大抗日宣传,前后出版了《前驱》、《团结》、《统一》、《闽西日报》、《呼声》等30多种报刊,这些报纸和刊物,在动员民众抗战中发挥了喉舌的作用。 组织抗日剧团,深入城乡宣传。戏剧是闽西抗日宣传的主要形式之一。闽西各地?和的抗敌剧团和各类宣传队服务团,拿起文艺武器,走上街头、深入农村,演出《小英雄》、《放下欠的鞭子》、《红心草》、《火焰》等抗日戏剧;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流亡三部曲》、《黄河大合唱》、《保卫大福建》等抗日救亡歌曲,广泛发动群众,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 以教育为阵地,组织宣传活动。在永定,建立了“岐岭青年抗敌同志会”、“下金抗日青年会”,办起了妇女夜校,成立宣传队,通过演戏、歌咏、墙报等形式进行抗日

高一历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1

第一章国共的十年对峙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抗日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史实、文献资料,探讨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原因,提高综合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2.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比较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的原因,培养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九一八事变 (1)发生原因: 既定国策:1927年日本“东方会议”确立先占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 内部原因:摆脱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及由此引起的政治危机。 外部条件:国际上欧美各国无暇东顾。国内蒋介石“围剿”红军,无暇北顾。 (2)爆发: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陷中国军队破坏,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3)各方态度: ①蒋介石:绝对不抵抗。主要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

②英美:忙于应付国内严重的危机,对日本采取姑息政策。 ③国联: a.对日本:不承认日本维护伪满,独霸东北的要求; b.对中国:不同意中国恢复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原状的意见。 实质:把东北变成帝国主义共管殖民地。 (4)影响: ①东北三省沦陷,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②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局部抗战拉开了序幕。 ③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国同日本的矛盾。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打击帝国主义。派大批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1936年组成东北抗日联军。 (2)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 (3)爱国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二)重点、难点 1.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异同点分析 相同点: ①背景都基本相同:日本因遭受世界经济危机打击而转嫁矛盾;蒋介石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②方式基本相同:日本蓄谋已久,制造了发动军事进攻的借口。 ③结果相似:中国最终战败,丧失主权。 不同点: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考题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名词解释,简述题,论述题,填空题) 名词解释 沈心工: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作品有《学校唱歌集》等。1947年病逝于上海。 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国音乐社团。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团。不久改名北京大学音乐会,1919年1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由校长蔡元培任会长。创刊《音乐杂志》。1922年12月,在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该会遂告结束。它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演唱、演奏人才和音乐教师,又活跃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开创社会新风和推行社会音乐教育的良好作用。 王光祈:20世纪20年代音乐学家,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开东方民族音乐之先河。他研究音乐是希望达到音乐救国的目的。他是最早运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音乐家。著有《欧洲音乐进化论》《论中国古典歌剧》等。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由于“左翼音乐运动”的兴起和发展,造就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支自觉接受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音乐队伍,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学院派:是“国立音专”的代称。其本义概念应指以我国最高音乐学府为核心的音乐流派。其基本特征是:一、理论作曲或音乐表演均经由正规、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二、名教授云集;三、优异成果(音乐创作或理论研究)叠出;四、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美学理念(如重视音乐的艺术性和强调作品的艺术质量);五、影响乃至领导音乐时代潮流。因此,学院派是一个国家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救亡派:其产生标志着“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高潮时期的来临。“救亡派”的实质概念是指以创作救亡歌曲作为其使命和生命的音乐家群体。代表音乐家:聂耳,任光,吕骥,张曙,麦新,孟波,张寒晖。代表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松花江上》。任光:作曲家。其代表作品有歌曲《渔光曲》、《打回老家去》,民族器乐曲《彩云追月》,歌剧《洪波曲》等。任光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电影音乐作家,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音乐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吕骥:音乐理论家、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吕骥创作有歌曲多首,如《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祖国颂》等,发表音乐论文多篇,如《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并对整理研究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黄河大合唱》:我国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的里程碑式的大型声乐合唱作品。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全曲分8乐章,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鲜明的民族特征,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 明月歌舞团:中华歌舞团解散后,黎锦晖为了继续他的歌舞艺术活动,于1930年初组建了明月歌舞团。作为专业演出团体,明月歌舞团伴随黎锦晖此后长时间的音乐活动,对于普及推广歌舞音乐,包括对扩大黎锦晖的“家庭爱情歌曲”的影响,都起过重要的作用。人民音乐家聂耳及白虹、黎锦光、周璇等一大批艺坛名人都曾经在这里学习、演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