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三首《古诗三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统编(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12张PPT)
理解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
碧水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 石,发出哗哗的声音,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江水流到 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而激起回旋。
理解诗句 相峙而立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 诗人是站在船上看到的。
理解诗句
波光闪动的样子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水面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 山色迷蒙,雨后的青山升起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犹如仙境。
理解诗句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美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 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 是因为二者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 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
17《古诗三首》
桂林山水
杭州西湖
神奇九赛沟
张家界风光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其人爽朗大方, 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曾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
文学成就: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 体裁是绝句。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 称“李杜”。
主要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赤壁赋》等。
学习方法
(1)读:先自由读一读古诗,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一 读。读准“亦”“抹”“宜”的字音,学习多音字“抹”。
(2)解:结合书中注释,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对诗意 的理解。
(3)想:说一说古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悟: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课件(共28张PPT)
杜牧,汉族,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 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多年为官。杜牧的诗 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 在晚唐成绩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纭,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4 借问:请问。
5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 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 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 十分和谐美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域优美。本 诗从篇法来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 环境、气氛,是“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同学们再见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 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 节良辰,便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故乡的兄弟, 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他们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 跳跃,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 更是千古名句。
除夕之夜,在国外留学的学子,仰望天空的 一轮,不由吟诵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 演变成放鞭炮。
2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 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 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 人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故乡亲人 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9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 会其中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小孩子虽然还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 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2)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昨晚冻结在 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提在手中 ,轻轻地敲打。
《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 朗读基调是亲切自然,前两句要读出 农家人的忙碌,后两句要读出儿童的 天真可爱。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 / 耘田 / 夜 / 绩麻, 村庄 / 儿女 / 各 / 当家。 童孙 / 未解 / 供 / 耕织, 也傍 / 桑阴 / 学 / 种瓜。
读完诗文,说说诗中描写的大人们在 干什么?小孩子又在干什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写乡 村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 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 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
成人
四时田园杂
兴(其三十
一)
儿童
耕田 绩麻 勤劳 各当家 负责
未解耕织 天真、好学
学种瓜
对劳动人 民的赞美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说说古诗描 写的是儿童在什么季节的什 么活动?
冬季里儿童玩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稚子:幼小的孩子。
脱:剜。
晓:早晨。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 Nhomakorabea取出来。
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 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qìng):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 现在的玻璃。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还记得这首 诗的作者是谁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 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 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降 费 须逊输
感知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 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 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读完了《雪梅》这首 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 长处分别是: 香 和 白 。
古诗精讲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 ),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填一填,背一背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
一道(残 )( 阳 ) 铺水中, 半江(瑟 )( 瑟 )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 真珠)( 月)似(弓 )。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忆江南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还记得这首 诗的作者是谁吗?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 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 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降 费 须逊输
感知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 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 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读完了《雪梅》这首 诗,我们知道了梅和雪的 长处分别是: 香 和 白 。
古诗精讲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 ),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古诗《暮江吟》。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后两首诗——《题西林壁》《雪梅》。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填一填,背一背
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
一道(残 )( 阳 ) 铺水中, 半江(瑟 )( 瑟 )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 真珠)( 月)似(弓 )。
《古诗三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精品PPT课件
《书湖阴先生壁》
这首诗描写了庭院的清幽与干净 及湖阴先生对山水的深情,衬托庭院 主人生活乐趣的高雅。
主题思想
一、选字填空。 1.波簸(波)浪颠(簸) 2.崖涯 山(崖)天(涯) 3.莺鹦黄(莺)(鹦)鹉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量词。 1.(九)曲黄河(万)里沙 2.(干)里莺啼绿映红 3.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代曲名。
浪淘沙
九曲:用虚指的方指,指漫长的河道。
九曲黄河万里沙,
簸:颠簸。
浪淘风簸自天涯。
银河:天河,古人认为银河与黄河相通。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万里黄河弯曲折曲挟带着大量泥沙,经 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颠簸,从天涯一 直流到这里。今天我要沿黄河之水直上天 河,与它一同到达牛郎织女家。
《江南春》
这首诗不仅描画了明媚的江南春光, 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风景,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主题思想
唐代曲名。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杨德逢 的别号,作者退居钟山的邻居。
茅檐长扫净无苔,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花木成畦手自栽。 长:同“常”,经常。
《浪淘沙》
这首诗描写了黄河波涛汹涌的 美丽风景,表达了诗人不畏艰巨险 阻,逆流而上的豪迈气势。
主题思想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是一首赞美江南春天美景的古 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 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 迷离。
千里:长江以南广大地域。
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赞美庭院的干净。
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画,而仅用“无苔” 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匠心。
统编(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古诗三首》 课件(共28张PPT)
这是什么样的边关? 寂寞 冷清 荒凉 孤独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你发现了吗?诗人笔下的明月常常与什么联系在一起?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想象: 古关上,寂静无声,征人们望着明月(思念家乡、亲人)。 长亭外,寒风呼啸,白发苍苍的父母望着明月(挂念儿子)。 楼台上,风吹鸦叫,孤苦无助的妻子望着明月(担心丈夫)。 古树旁,风吹叶落,无依无靠的孩子望着明月(想念父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 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你的心情 如何?
悲哀 痛恨 愤怒 ……
资治通鉴·唐纪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
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 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读准字音
人未还(huán 回、归) (hái 仍旧、依然)
飞 将 (jiāng 带、领、扶助) (jiàng 军衔名)
不 教 (jiào 令、使) (jiāo 传授)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学指导
1.关:边关,关塞。 2.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3.还:回家。 4.但使:只要。 5.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6.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胡”是古代中国 汉族人对西北地区各民族的通称。 7.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北部。是古代中国汉族抵御 北方游牧民族侵略的天然屏障。
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
前两句声音稍低,语调平缓,表达战争给人 民带来的苦难和悲伤;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件(共39张PPT)
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古诗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艳、充满生气描写和赞
美深秋山林风景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
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
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作者简介
苏轼
(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竖向笔画端正,横画均匀。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学写字
学写字
书写技能:“文”点画居中,横画宜短,撇与点交叉处正对上点。“刂”竖
画短,竖钩长,两笔端正,间距适中。
学写字
书写技能:“”点撇间距适中;三横画平行均匀,竖画居中。“皿”呈扁
形,竖向笔画间距均匀,两边竖向中稍斜,底横宜长。
学写字
书写技能:“艹”横画稍长,两竖居中,稍向中斜。“匊”撇短,横折钩下
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
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
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
爱好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
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
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是
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
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
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
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
tiǎo 挑战、挑灯
朗读古诗
在山中行走
题目
这首诗写的
是诗人在山
中行走时所
看到的风景。
借
助
图
片
作者简介
杜牧
(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
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3《古诗三首》课件(共56张PPT)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 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 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人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 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 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 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 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 句》等传世。
板书设计
宿
泊舟烟渚
建
日落黄昏
德 旷野无边
江
江清月明
借景抒写愁思
主旨归纳
《宿建德江》通过描写夜宿江边沙 洲,旷野里孤月相伴的情景,表达了作 者在旅途中的忧愁及对故乡的思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人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 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 一派。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 坡乐府》。
题解: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时间
地点
事件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题解:
宿建德江
住,过夜
指新安江流经 建德(今属浙 江省)的一段。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句意:把小船停靠在雾气弥漫小洲边,夕阳 西下漂泊的旅客更添惆怅。
停船靠岸。
停船靠岸。
移舟泊烟渚,
这句诗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 地点,为下文的写景作铺垫。
傍晚。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课件(共19张PPT).ppt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我们结合诗句想象一下这壮丽的画面。
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长江?
长江水势的浩荡
浩荡的长江水,飞奔而下,把 本来一个整体的天门山冲击成东西 两座山。长江啊,如此的波澜壮阔。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瞧,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在万里晴空之下, 微风徐徐吹来,温柔地抚摸着游人的脸,灿烂的 阳光洒在宽阔的湖面上。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你仿佛看到什么景象?
雨后的青山,升起了一团团白色的云雾。 它们如轻纱一般,随风飘动,若有若无。此时的 青山如仙境一般。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17 古诗三首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 的画面该如何做
古诗词的阅读中有一 道常考的题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展现的画 面。
2.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
3.请你展开想象,把诗中xxx句用生动形 象的语言描述出来。
面对这种题该如何做 1 明确考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人为何会把西湖比作“淡妆 浓抹总相宜”的西施呢?
西子:即西施,春秋 时代越国的美女。
西湖之美,何止晴天雨天,一年的春夏秋冬 四季,一日的清晨黄昏,景色各异,美不胜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精美ppt课件
36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这 里指怀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 的意思。 “家”是语 尾助词,无实义。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 思落在谁那边?
37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 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 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似 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11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 一二句写仲春景色,描绘了一幅白天清丽 的飞花图,三四句则描绘了一幅傍晚祥瑞的轻烟图,且暗寓讽刺
之意。诗人没有直接讽刺,而是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
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12
寒食节那天,诗人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融融春意迷 住了, 一直到暮色降临。傍晚,皇宫里闪现出一 团团烛光,明 媚艳丽,而宫外却是漆黑一片,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硼感慨 万千,想到杨贵妃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 写下《寒食》,讽刺皇帝的偏宠。全诗以小见大,含蓄巧妙。
21
迢迢奔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两句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以迢迢言牵牛, 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以皎皎状织女, 光彩照人,容易让人联想女性的娇美的容颜。
22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写织女的活动,是诗人的想象。 织女无心织布,内心悲伤不已。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比喻、夸张,织女虽整日织布,却织 不成匹,其内心悲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妙解课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3.查阅资料,弄清楚诗中涉及到的相关历史知识、 民间故事,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4.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天的情思,这 里指怀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 的意思。 “家”是语 尾助词,无实义。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 思落在谁那边?
37
“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 谈谈你的理解。
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 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似 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味了。
11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 一二句写仲春景色,描绘了一幅白天清丽 的飞花图,三四句则描绘了一幅傍晚祥瑞的轻烟图,且暗寓讽刺
之意。诗人没有直接讽刺,而是选择特权阶层生活上的某件事情
加以描摹,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12
寒食节那天,诗人在长安街头漫游,被眼前的融融春意迷 住了, 一直到暮色降临。傍晚,皇宫里闪现出一 团团烛光,明 媚艳丽,而宫外却是漆黑一片,埋在深深的暮色里。韩硼感慨 万千,想到杨贵妃的哥哥,倚仗皇帝的恩宠,作威作福,提笔 写下《寒食》,讽刺皇帝的偏宠。全诗以小见大,含蓄巧妙。
21
迢迢奔牛星,皎皎河汉女。
这两句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以迢迢言牵牛, 容易让人联想到远在他乡的游子;以皎皎状织女, 光彩照人,容易让人联想女性的娇美的容颜。
22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这两句写织女的活动,是诗人的想象。 织女无心织布,内心悲伤不已。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比喻、夸张,织女虽整日织布,却织 不成匹,其内心悲苦的形象跃然纸上。
妙解课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大意。 3.查阅资料,弄清楚诗中涉及到的相关历史知识、 民间故事,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4.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课件(共21张PPT)
初夏在田 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繁
昼出/耘田/夜绩麻,
忙
村庄/儿女/各当家。
村庄中的成年男女
从事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靠近 你仿佛看到了村庄里怎样的劳动画面?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zhēnɡ
彩丝穿取当银钲。 qìnɡ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杨万里(1127-1206),字廷
你从诗中哪些关键词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活泼好玩?
脱冰——穿冰——敲冰——冰碎了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同桌合作:一人读一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 面?
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说一说,这两首诗中的儿童在玩什么?
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发挥想象,把诗的 内容改写成小短文。
1.以诗歌内容为基础,发挥想象,丰富 画面,语言生动。
2.不要逐句翻译原文,要抓住重点,想 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等。
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 人,南宋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其 诗题材丰富,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 与日常生活,诗风独具特色,世称 “诚斋体”。
著有《诚斋集》等。
金盆:铜制的盆。供注水盥洗之用。 银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玉磬: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古诗三首 祖父的园子 月是故乡明 梅花魂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06
检查、修改及反馈收集
1-仔细检查每一页内容准确性 2-邀请他人审查并提供意见反馈 3-根据反馈进行必要调整优化4-不断完善,追求卓越品质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一、下面的理解正确的是( A )。
A.陆游的《示儿》,是写给后代看的遗嘱。 B.《题临安邸》的作者,深情地歌颂了临安风光。 C.《己亥杂诗》是中的“恃风雷”,说明作者害怕
社会变革。
二、你从《题临安邸》中学到了什么?
居安思危 忧患意识 戒奢以俭 不能苟且偷生,醉生梦死。
三、假如你是清朝的统治者,你看到 这首《己亥杂诗》后你会怎么做?
语文 五年级 上册
12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
点击图标,听范读
自由读三首古诗,做到读 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认字
nǎi
xūn
乃父 熏香
请结合注释理解三首诗的题目, 说说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还有什么疑问。
作者简介
根据下面的提示,朗读古诗。
示儿
[宋]陆 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直把杭州作汴州。
纸醉
醉生
金迷
梦死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着急、担忧、愤怒
尝试借助关键词背诵古诗。 山 楼 歌舞 熏 醉 直把
结构梳理
万事空
示 九州同 爱国 儿 定中原 情怀
告乃翁
结构梳理
题 青山 临 西湖 安 暖风 邸 杭州
楼 歌舞 爱国 游人 讽刺 汴州
学写字
jì
祭
nǎi
乃
xūn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202张PPT)
一种打击乐器, 形状像曲尺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 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白天 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农事繁忙,热爱劳动
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诗意:白天在田间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把麻搓成线,村 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场面?
主要作品:《石湖集》《石湖词》《吴郡 志》等。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 (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诗人,与尤袤、 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南宋四大家”。
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池》等。
雷震:南宋诗人。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
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 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 卷七十四。
《四时田园杂兴》描写了乡村农民男耕女织 以及 儿童学大人的样子劳动 的情景,赞颂了乡村劳动人 民的 勤劳 ,以及儿童的 天真可爱 。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停顿、语调、 重音等,读出节奏的和谐之美。学习结合插图和注释 理解古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童 年生活的趣味。抓住诗中重点字词,体会诗人所表达 的情感。反复诵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学习 古诗中的场景描写。
【耘田】 【绩麻】 【理解,懂得。 从事。 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树荫。 靠近。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稚子】 【金盆脱晓冰】 【取】 【钲】 【磬】 【玻璃】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幼小的孩子。
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 的玻璃。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长柄。 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说课课件(共19张PPT)
活动评价
活动4评价量表
评价内容
自评
能结合注释说一说理解古诗的意思 ☆
能提出至少一个问题
☆
能有效进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
能师生配合,快速说出对应诗句
☆
互评
☆ ☆ ☆ ☆
谢 谢!
目标制定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 情的方法
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 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梯级提升
教学目标
目标制定
0 1
通过划分古诗节奏,正确朗读古诗。
0 比较三首古诗,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借助关键词语和插图想象画面,体会童真童趣。
3
2
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概述
2024/7/6
9
学习任务、学习活动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实施
环节3 质疑,小组合作学习
1.学生发现古诗中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环节4 师生配合,理解诗意
1.学生尝试说出古诗意思。 2.教师说出一句诗的意思,学生快速说出诗句。 教师可以依次说出诗句,接着打乱顺序说。
教学过程的实施
环节5 拓展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二)
过渡:古人的童年还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请读一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二),结合注释和译文找到 有趣的地方。 1.自读古诗。 2.交流有趣的地方。
教学过程的实施
环节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借助注释,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一)》 这首诗描写了哪个季节的农村景象?你是怎么知道的? “儿女”指的是谁? 农村的生活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教师读,学生想象画面,并说一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1《古诗三首》课件(共55张PPT).ppt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童年往事,快 乐也好,心酸也好,对于他都是心 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冰心
《古诗三首》
图片忆童年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图片忆童年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
图片忆童年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
图片忆童年
浸:青山、落日倒映水 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 闪烁的美丽景象。
横坐在牛背上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曲调 随口
诗意: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 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没有曲调的乐曲。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 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天真活泼。
拓展积累
范成大为官期间,尽己 所能,兴除利弊,不遗余力。
退隐家乡后,十年时间, 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 流,他参与劳作,他将所见 所闻用诗的方式记录下来。
儿童频频出现在这六十 首田园杂兴中,他向世人展 示着未泯的童心。
交流诗评
作家钱钟书先生: 范成大是“中国
古代田园诗人的集大 成者。”
交流诗评
杨 万 里 一 生 作 诗 两 万 多 首 , 传 世 作 品 有 四 千 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代 表 作 有 : 《 晓 出 净 慈 寺 送 林 子 方 》 《 小 池 》 《舟过安仁》等。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初寻儿童
童孙 稚子
牧童
《古诗三首》
图片忆童年
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图片忆童年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
图片忆童年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
图片忆童年
浸:青山、落日倒映水 中,与涟漪融为一体、摇曳 闪烁的美丽景象。
横坐在牛背上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曲调 随口
诗意: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 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没有曲调的乐曲。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 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天真活泼。
拓展积累
范成大为官期间,尽己 所能,兴除利弊,不遗余力。
退隐家乡后,十年时间, 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亲切交 流,他参与劳作,他将所见 所闻用诗的方式记录下来。
儿童频频出现在这六十 首田园杂兴中,他向世人展 示着未泯的童心。
交流诗评
作家钱钟书先生: 范成大是“中国
古代田园诗人的集大 成者。”
交流诗评
杨 万 里 一 生 作 诗 两 万 多 首 , 传 世 作 品 有 四 千 二 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代 表 作 有 : 《 晓 出 净 慈 寺 送 林 子 方 》 《 小 池 》 《舟过安仁》等。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初寻儿童
童孙 稚子
牧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3张PPT)
首句用昼和夜对照,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繁 忙的景象。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 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显露出诗 人对儿童的爱好。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爱好。
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 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满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 息。
《稚子弄冰》 南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 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 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赏析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 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 铮;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 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 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谢 谢 观 看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 (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 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 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 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 官归家,闲居乡里。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 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 的相通之处,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乐 趣。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诗人,生卒不详。被认为眉州(今 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但又说 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 进士。其作《村晚》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 级下册第一课时,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 四。
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显露出诗 人对儿童的爱好。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爱好。
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 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满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 息。
《稚子弄冰》 南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 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 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赏析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 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 铮;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 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 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谢 谢 观 看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 (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 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 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 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 官归家,闲居乡里。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 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 的相通之处,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乐 趣。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诗人,生卒不详。被认为眉州(今 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但又说 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 进士。其作《村晚》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 级下册第一课时,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 四。
四年级上册语文9《古诗三首》课件(共34张PPT)
9 古诗三首
初读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读古诗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习提示
1.借助拼音和识字表,读准全诗。 2.圈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交流识
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我会读
平舌音
翘舌音
mù sè yuán sāo xùn shū
暮瑟 缘 骚逊 输
比一比 暮( 暮色 ) 输( 运输 ) 幕( 幕布 ) 偷( 偷偷 )
不要读成 sūn
读准字音
降
(xiáng)降服 投降 (jiàng)降落 降落
题西林壁
写景 明理
横看 侧看 远近高低 不识 只缘
成岭 成峰 不同 真面目 此山中
变幻莫测 寓意深远
赞美庐山奇景
雪梅
写景
雪梅争春 阁笔评章
难分高下
明理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各有所长
雪与梅相得益彰
朗读古诗
朗读古诗,读好节奏。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读诗句,想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诗意
大意: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
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 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爱好啊!那露珠像珍珠一 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题: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宋]苏轼
初读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初读古诗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初读古诗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学习提示
1.借助拼音和识字表,读准全诗。 2.圈出三首古诗中的生字,交流识
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我会读
平舌音
翘舌音
mù sè yuán sāo xùn shū
暮瑟 缘 骚逊 输
比一比 暮( 暮色 ) 输( 运输 ) 幕( 幕布 ) 偷( 偷偷 )
不要读成 sūn
读准字音
降
(xiáng)降服 投降 (jiàng)降落 降落
题西林壁
写景 明理
横看 侧看 远近高低 不识 只缘
成岭 成峰 不同 真面目 此山中
变幻莫测 寓意深远
赞美庐山奇景
雪梅
写景
雪梅争春 阁笔评章
难分高下
明理
梅逊雪三分白 雪输梅一段香
各有所长
雪与梅相得益彰
朗读古诗
朗读古诗,读好节奏。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读诗句,想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理解诗意
大意: 红日西沉,余晖铺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
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 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爱好啊!那露珠像珍珠一 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
题:书写,题写。
题西林壁
[宋]苏轼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课件(共58张PPT)
板书设计
近处
梧叶送寒声 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
远处
儿童挑促织 篱落一灯明
思乡怀亲
知识拓展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词 (长短句)
曲
乐府诗 律诗
诗无固定句 句无固定字 五言
唐以前 唐以后
绝句 七言
小令 中调 长调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随堂练
一、解释词语的意思。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2)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晴明:晴朗明和。 花堤:鲜花盛开的堤岸。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
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 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中,诗人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 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 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 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 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 何等惊喜!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因为。 红于:比……还红。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诗意:
我停车不走是因为爱好傍晚时分 的枫树林,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月 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三、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风声。 晚上写。 旅客思乡之情。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诗三首
一年四季
各种兴致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 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走近作者
范成大,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人。南宋诗人。诗与陆游、杨万里、 尤袤齐名,合称“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石湖居士诗集》 《石湖词》《吴船录》等。
诗歌朗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zhòu yún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孩童的古诗词? 课外通过搜集资料找一找。
参考答案: 孩子们喜爱劳动,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大
人们种瓜,真是天真可爱!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金
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来,提在手中敲打,声音悦 耳,他们乐在其中。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 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从这些诗句中,我似乎看到了古代儿童
充满趣味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忧无虑、 天真烂漫,我也不知不觉沉醉在惬意愉快的乡 村生活中了。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3. 后两句诗写出了什么?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可见 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体现 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也流露出诗人对 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昼耕田 农事 夜绩麻 繁忙
未解供耕织 孩童 傍阴学种瓜 可爱
二、翻译下列诗句。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 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 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 声音。
三、积累有关田园风光的古诗句。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小练笔
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 首改写成短文。 参考答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改写 风景优美的山脚下,住着一户勤劳的人 家,他们有一个可爱、聪明的女儿,一家人
甜甜蜜蜜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早晨,天刚蒙蒙亮,丈夫就悄悄地起床
了,为了让妻子再多睡一会儿,他轻手轻脚 地穿上衣服,去草房里拿出犁耙,赶上自己 家的老黄牛,往田里走去。妻子也醒了,她 起床伸了个懒腰,看着床上睡得正香的女儿,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 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天真活泼。同时,“无腔”“信口”也表现 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说一说,诗中的儿童是什么样的形象?
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悠 闲自得……
板书设计
草满
景(美)
水满
村 晚
山衔落日
横牛背
人(闲)
无腔信口吹
悠无 闲忧 自无 在虑
稚子弄冰
zhì 【宋】杨万里
稚 子/金 盆/脱 晓 冰 , 彩 丝/穿 取/当 银 钲 。
敲 成 玉 磬/穿 林 响 , 忽 作/玻 璃/碎 地 声 。
诗歌解读
自由读一读,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幼小的孩子 稚子弄冰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稚子金盆脱晓冰,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彩丝穿取当银钲。
yī
山 衔/落 日/浸 寒 漪 。
牧 童/归 去/横 牛 背 ,
短 笛/无 腔/信 口 吹 。
诗歌解读
自由读一读,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村晚
池岸
草满池塘水满陂,
水中的波纹
山衔落日浸寒漪。Biblioteka 牧童归去横牛背,曲调 随口
短笛无腔信口吹。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出了塘岸, 青山衔着落日,一起倒映在波光荡漾的 水面上。
疼惜地用手摸了摸她那可爱的小脸蛋,转身去 厨房准备早餐,屋顶的烟囱上冒出一缕炊烟。 不一会儿,一阵香喷喷的饭香弥漫在空气中。 妻子又拿起扫帚,仔仔细细地把房前屋后都打 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去厨房装好可口的饭菜, 提上一壶开水,给正在犁地的丈夫送去。
田里,丈夫正满头大汗地吆喝着老黄牛犁 田,一块块、一排排泥土被翻过来,在他的脚 下整齐地排列着。看见妻子送饭过来,他连忙 放下手中的犁耙,走上田埂。妻子拿毛巾擦擦 丈夫的汗水,让他赶紧吃饭。看着丈夫大口大 口吃饭的样子,妻子开心地笑了。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 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都描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 些事情?
2.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
1. 诗中描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回到家里,聪明的女儿早就起床了,她 正在阴凉的桑树底下,认真地学着大人的样 子,把一棵碧绿的瓜苗种在已经挖好的坑里, 脸上和衣服上到处都是泥巴,真像个顽皮可 爱的小猴子。
晚上,房间里传出一阵搓麻绳的声音, 烛光下,纺织机匀速地转着,麻绳团在机上 越卷越大。旁边,玩累了的女儿已经熟睡了。
这真是一幅和谐的田园图啊!
孩大 子人 可勤 爱劳
诗歌小结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一)》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 及儿童学着大人耕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的场面。
稚子弄冰
幼小的孩子
走近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
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范 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诚斋集》《诚斋易 传》等。
诗歌朗读
诗歌小结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 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 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抒发了诗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 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随堂练习
一、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__傍__桑__阴__学__种__瓜___。 2.敲成玉磬穿林响,_忽__作__玻__璃__碎__地__声__。 3.牧童归去横牛背,_短__笛__无__腔__信__口__吹__。
理解,懂得 从事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靠近 树荫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的拿手本领。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 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 桑树底下学着种瓜。
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都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
说一说,诗中的儿童是怎样的形象?
富有童心,顽皮, 聪明,欢乐……
板书设计
色:金 彩丝 银
稚
子 弄
形:金盆 银钲
天真可爱 自得其乐
冰
音:玉磬 玻璃碎地
诗歌小结
《稚子弄冰》描写了孩子们在冬天 的一场嬉戏,写出了孩子们的喜乐与失 望,体现了孩子们的快乐、自由。
村晚
诗歌朗读
村晚
【宋】雷震
草 满/池 塘/水 满 陂 ,
再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中描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2.前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3.后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1. 诗中描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稚子弄冰
儿童:
稚 子 金 盆 脱 晓 冰 , 取冰
彩 丝 穿 取 当 银 钲 。 穿冰
敲成玉磬穿林响,
敲冰
忽作玻璃碎地声。
碎冰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敲成玉磬穿林响,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 块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当成钲来敲打。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 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 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jì
昼 出 耘 田/夜 绩 麻 ,
村 庄 儿 女/各 当 家 。 ɡònɡ
童 孙/未 解/供 耕 织 ,
也 傍/桑 阴/学 种 瓜 。
诗歌解读
自由读一读,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白天 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后两句诗写出了什么?
1. 诗中都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 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学种瓜
耘田 织布
2. 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哪 里看出来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 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冰块是寒冷的,儿童却早早的起来玩 它,说明了童心炽热。怎么玩?用彩线穿 起来当做银钲,表现了这个儿童很顽皮, 又很聪明。
3. 后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上半句写儿童在林中快乐地玩耍,写出 了儿童兴高采烈的神态;下半句写儿童将冰 敲碎了,发出了水玉般清脆的声响,结局十 分意外,又合情理,这一句刻画出了儿童天 真可爱的形象,给人以想象,余味无穷。
一年四季
各种兴致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 田园景色而产生的感想。
走近作者
范成大,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人。南宋诗人。诗与陆游、杨万里、 尤袤齐名,合称“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石湖居士诗集》 《石湖词》《吴船录》等。
诗歌朗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zhòu yún
课后作业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孩童的古诗词? 课外通过搜集资料找一找。
参考答案: 孩子们喜爱劳动,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大
人们种瓜,真是天真可爱!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金
属盆中的冰块取出来,提在手中敲打,声音悦 耳,他们乐在其中。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 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从这些诗句中,我似乎看到了古代儿童
充满趣味的生活,感受到了他们的无忧无虑、 天真烂漫,我也不知不觉沉醉在惬意愉快的乡 村生活中了。
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3. 后两句诗写出了什么?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可见 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体现 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也流露出诗人对 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之情。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昼耕田 农事 夜绩麻 繁忙
未解供耕织 孩童 傍阴学种瓜 可爱
二、翻译下列诗句。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 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 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 声音。
三、积累有关田园风光的古诗句。
➢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
小练笔
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 首改写成短文。 参考答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改写 风景优美的山脚下,住着一户勤劳的人 家,他们有一个可爱、聪明的女儿,一家人
甜甜蜜蜜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早晨,天刚蒙蒙亮,丈夫就悄悄地起床
了,为了让妻子再多睡一会儿,他轻手轻脚 地穿上衣服,去草房里拿出犁耙,赶上自己 家的老黄牛,往田里走去。妻子也醒了,她 起床伸了个懒腰,看着床上睡得正香的女儿,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 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天真活泼。同时,“无腔”“信口”也表现 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说一说,诗中的儿童是什么样的形象?
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悠 闲自得……
板书设计
草满
景(美)
水满
村 晚
山衔落日
横牛背
人(闲)
无腔信口吹
悠无 闲忧 自无 在虑
稚子弄冰
zhì 【宋】杨万里
稚 子/金 盆/脱 晓 冰 , 彩 丝/穿 取/当 银 钲 。
敲 成 玉 磬/穿 林 响 , 忽 作/玻 璃/碎 地 声 。
诗歌解读
自由读一读,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幼小的孩子 稚子弄冰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稚子金盆脱晓冰,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彩丝穿取当银钲。
yī
山 衔/落 日/浸 寒 漪 。
牧 童/归 去/横 牛 背 ,
短 笛/无 腔/信 口 吹 。
诗歌解读
自由读一读,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村晚
池岸
草满池塘水满陂,
水中的波纹
山衔落日浸寒漪。Biblioteka 牧童归去横牛背,曲调 随口
短笛无腔信口吹。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水草长满了池塘,池水漫出了塘岸, 青山衔着落日,一起倒映在波光荡漾的 水面上。
疼惜地用手摸了摸她那可爱的小脸蛋,转身去 厨房准备早餐,屋顶的烟囱上冒出一缕炊烟。 不一会儿,一阵香喷喷的饭香弥漫在空气中。 妻子又拿起扫帚,仔仔细细地把房前屋后都打 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去厨房装好可口的饭菜, 提上一壶开水,给正在犁地的丈夫送去。
田里,丈夫正满头大汗地吆喝着老黄牛犁 田,一块块、一排排泥土被翻过来,在他的脚 下整齐地排列着。看见妻子送饭过来,他连忙 放下手中的犁耙,走上田埂。妻子拿毛巾擦擦 丈夫的汗水,让他赶紧吃饭。看着丈夫大口大 口吃饭的样子,妻子开心地笑了。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 笛吹奏着不成调的乐曲。
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都描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 些事情?
2.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
1. 诗中描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回到家里,聪明的女儿早就起床了,她 正在阴凉的桑树底下,认真地学着大人的样 子,把一棵碧绿的瓜苗种在已经挖好的坑里, 脸上和衣服上到处都是泥巴,真像个顽皮可 爱的小猴子。
晚上,房间里传出一阵搓麻绳的声音, 烛光下,纺织机匀速地转着,麻绳团在机上 越卷越大。旁边,玩累了的女儿已经熟睡了。
这真是一幅和谐的田园图啊!
孩大 子人 可勤 爱劳
诗歌小结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 一)》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 及儿童学着大人耕田的情景, 展现了农家夏忙的场面。
稚子弄冰
幼小的孩子
走近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
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范 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诚斋集》《诚斋易 传》等。
诗歌朗读
诗歌小结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 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 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抒发了诗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 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随堂练习
一、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__傍__桑__阴__学__种__瓜___。 2.敲成玉磬穿林响,_忽__作__玻__璃__碎__地__声__。 3.牧童归去横牛背,_短__笛__无__腔__信__口__吹__。
理解,懂得 从事
童 孙 未 解 供 耕 织,
靠近 树荫
也 傍 桑 阴 学 种 瓜。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 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的拿手本领。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 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 桑树底下学着种瓜。
再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1.诗中都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
说一说,诗中的儿童是怎样的形象?
富有童心,顽皮, 聪明,欢乐……
板书设计
色:金 彩丝 银
稚
子 弄
形:金盆 银钲
天真可爱 自得其乐
冰
音:玉磬 玻璃碎地
诗歌小结
《稚子弄冰》描写了孩子们在冬天 的一场嬉戏,写出了孩子们的喜乐与失 望,体现了孩子们的快乐、自由。
村晚
诗歌朗读
村晚
【宋】雷震
草 满/池 塘/水 满 陂 ,
再读诗歌,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中描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2.前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3.后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1. 诗中描写了什么人物?发生了哪些事情?
稚子弄冰
儿童:
稚 子 金 盆 脱 晓 冰 , 取冰
彩 丝 穿 取 当 银 钲 。 穿冰
敲成玉磬穿林响,
敲冰
忽作玻璃碎地声。
碎冰
➢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陆游《游山西村》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 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敲成玉磬穿林响,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忽作玻璃碎地声。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 块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当成钲来敲打。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 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 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jì
昼 出 耘 田/夜 绩 麻 ,
村 庄 儿 女/各 当 家 。 ɡònɡ
童 孙/未 解/供 耕 织 ,
也 傍/桑 阴/学 种 瓜 。
诗歌解读
自由读一读,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白天 在田间除草 把麻搓成线
昼 出 耘 田 夜 绩 麻,
各人有自己的活干
村 庄 儿 女 各 当 家。
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后两句诗写出了什么?
1. 诗中都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 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学种瓜
耘田 织布
2. 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哪 里看出来的?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2. 诗歌的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冰块是寒冷的,儿童却早早的起来玩 它,说明了童心炽热。怎么玩?用彩线穿 起来当做银钲,表现了这个儿童很顽皮, 又很聪明。
3. 后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上半句写儿童在林中快乐地玩耍,写出 了儿童兴高采烈的神态;下半句写儿童将冰 敲碎了,发出了水玉般清脆的声响,结局十 分意外,又合情理,这一句刻画出了儿童天 真可爱的形象,给人以想象,余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