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其治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其治理大纲前言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国家经济管理机关、企业内部管理等相关方经济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指导;它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性特征的总要求,而且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目的和重要基础。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会计信息失真给经济管理工作造成的危害之大,给经济发展设下的障碍之多,给企业管理工作者增加排除障碍的任务之重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根治对策谈点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1.会计信息的基本概念及会计信息失真的涵义

会计信息是指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形成的,及时向使用者提供的有用的真实的经济数据。是投资者据以进行投资分析决策,主管单位据以考评企业经营者业绩,债权人据以对企业资信状况、偿债能力进行估价,政府据以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是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是价值运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表达,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财务成果的综合性资料,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企业经营及投资者、债权人进行投资预测、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在真实性这一点上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企业的经济真实是企业客观存在的经济事项及其状况。不管会计上如何反映经济事项,这个经济真实总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的一切活动,包括生产、销售、融投资决策等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对企业经济真实的可靠反映上。当会计没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时候,就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2.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特征

3 会计信息失真的视角差异与界定

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将会计定位在完全反映经济真实,对会计及会计职责而言显然是过高要求,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会计师的责任。会计的基本前提如货币计量、会计分期、权责发生制等决定了会计在相当程度必须依赖估计和判断,并受制于会计存在的客观环境。要求会计完全反映经济真实是无法达到的,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在职业会计师看来,如果会计师根据业务发生时的具体情况,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或其他法则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会计处理,就不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种看法迎合了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要求而倍受推崇。前一种看法更加贴近投资者的利益,因为投资者注重的是会计信息对于投资决策的效用(结果理性)。后一种观点则更多地从经营者的角度看问题,着眼于会计师责任的解除(程序理性)。显然,上述两类观点存在着期望差异。立场的差别反映了二者利益的不同。投资者常常是按照会

计信息的公允性来判断信息失真与否,这样,合法但不公允的信息也可能被看成不真实的信息。

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 (具有真实性)”与“失真 (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通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以下四种:投资者(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经理人、税务机关。他们在使用信息时,并不关注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不是分毫无差,他们觉得存在很“小”差错的信息是可以用的。一旦差错大到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时,才会对他们造成危害,使用者方才认为信息失真了。而只要不失公允的信息就不会对使用者造成危害。错误认定中必然是含有差错或虚假,对于差错引起的错误认定而言,关键在于“度”。凡是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的差错类错误认定属于失真。而虚假类错误认定不论金额大小均属于失真。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失真就一定是错误认定;反之,则不一定是失真。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 "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 "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

4. 研究会计信息失真的意义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在我们这个信息社会至关重要,它的真实与否,影响着我国经济决策的方向和路线,影响着广大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影响着使用者的最终决策,而每个使用者的决策之合成就构成了我们经济的主流去向。因此我们应对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进行深入

的探讨,进而找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相应对策,从而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改进和完善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进而成为了我们现代研究人员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1. 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

会计信息失真不仅限于会计作弊,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归纳起来,会计信息失真有如下类型:

(一)合法失真与非法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按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分为合法失真和非法失真。如果失真的会计信息产生于合法真实的原始凭证,且依据合法合规的会计处理流程,即为合法失真。反之,则为非法失真。

(二)故意失真与无意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按其与有关人员的关系不同,分为故意失真与无意失真。故意失真是控制会计基本信息的人员为了会计主体本身或相关主体的局部利益,不顾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要求,故意篡改、伪造、变造有关会计凭证,虚报、漏报、瞒报有关的会计数据而造成报出信息与主题本身的实际信息不符的现象。如:账账不符、账表不符或账实不符等,而其中的账实不符最具隐蔽性。无意失真是基本会计信息的控制人员由于专业素质等内因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等外因的影响,造成对政策法规理解不透、运用相关条款不当或账务处理错弊而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另外,根据会计核算的有关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币值稳定假设等对基本会计信息的筛选,也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