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设计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规划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来得出结论。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包括随机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因素水平实验设计、响应面实验设计和组合实验设计等。

1.随机实验设计:随机实验设计是最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它具有随机分配实验对象的特点,以减少实验误差并控制外部干扰因素的影响。

随机实验设计可以通过将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来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随机实验设计通常具有高度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2.单因素实验设计:单因素实验设计是在研究过程中只改变一个因素的水平,以研究该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它的优点是简单易操作,可以有效地研究一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单因素实验设计常用于初步筛选影响因素、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等。

3.因素水平实验设计:因素水平实验设计是在研究过程中,对多个因素的水平进行考察,以确定不同因素水平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素水平实验设计可以通过正交实验设计、Taguchi方法等来进行。

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考察多个因素,从而更准确地了解各因素的影响。

4.响应面实验设计:响应面实验设计是在因素水平实验设计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方法来建立因素与响应变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进而优化实验过程。

响应面实验设计可以通过调整实验参数来查找最佳的实验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实验结果。

响应面实验设计通常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优化效果。

5.组合实验设计:组合实验设计是将多个因素按照不同的水平组合起来进行实验,以研究不同因素水平组合对结果的影响。

组合实验设计可以通过正交实验设计、Taguchi方法等进行设计。

组合实验设计的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考察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除了上述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特殊实验设计方法,如因素嵌套实验设计、重复测量实验设计、区组实验设计等,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实验设计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研究目的、易操作性、资源限制、样本大小、预期效应大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实验设计方法【实验一:密度】实验器材:不同质量的小石子、烧杯,水、橡皮筋。

提示:把小石子放入不同的液体里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如果把小石子放到比较深的液体里去时,就会沉到底部。

还可以观察到不同物体的体积不同,液体对容器底面有压强。

所以容器底部和液体的质量不同。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器材:不透明的材料制成的纸盒、放大镜、水槽,温度计,折射率为1的纸片、三棱镜、刻度尺、蜡烛、水,大头针。

实验三:压强和流速关系实验器材:两个同样大小的橡皮塞和玻璃管,锥形瓶,白布、细线。

提示:在使用这种仪器前,要先把锥形瓶倒立过来,把装满水的橡皮塞塞进锥形瓶里,用一根长约15cm的细线,将它的一端从锥形瓶口穿入,另一端从玻璃管上端中心穿出,把线的两端系牢在铅笔上,作为标准长度,然后把锥形瓶竖直地放在桌面上,用手向下按住锥形瓶的底部,如果不能放平,则该实验仪器可能不适合做这项实验。

在一块干净的玻璃板上,铺一层厚约0.5cm的细砂。

用橡皮塞把锥形瓶固定在玻璃板上,然后取一枚大头针,轻轻地插入砂面,再将大头针取出,测出砂面对大头针的压强,并记录在表格中。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什么?答:一切物体都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或答:说明了压强与受力面积有关)实验四:磁铁两极上的磁性相同吗实验器材:两个相同的磁铁(其中一个已经被拿掉了两个端头,没有磁性了),大头针,铁钉若干。

提示:如果给这些铁钉施加的是均匀的磁力,那么铁钉总是被磁铁的南极所吸引;如果给这些铁钉施加的是不均匀的磁力,那么铁钉总是被磁铁的北极所吸引。

因此,可以通过改变给每个铁钉施加的磁力来观察这种现象。

结论:大头针的两端分别被大头针南极和北极所吸引。

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或答:通过研究大头针被磁铁吸引的现象,你获得了什么结论?)如果给这些铁钉施加的是不均匀的磁力,那么铁钉总是被磁铁的南极所吸引;如果给这些铁钉施加的是不均匀的磁力,那么铁钉总是被磁铁的北极所吸引。

DOE实验设计

DOE实验设计
3
正交试验法
一、定义试验对象、目的、范围、确定指标。 1.谁去做?谁负责?多少人的小组? 2.在哪做?哪个车间哪台设备? 3.检测设备是否稳定? 4.确定分析哪个指标?(如硬度、尺寸、配方等) 4.环境是否适宜?(与分析无关的其它环境因素
是否稳定) 5.其它资源准备好了吗?(时间、分析软件、管理
者支持等)
12
分析试验结果
13
正交试验法(案例)
水平 因素 A
试验数
转速(转/分)
1 :
2
3 4 5 6 7 8 9 K1和 K2和 K3和 X1均值 X2均值 X3均值 R极差
1(480) 1
1 2(600) 2 2 3(765) 3 3 127 42 -27 42.3 14 -9 51.3
B
C
进刀量(毫米/转) 吃刀深度(毫米)
1(0.33) 2(0.20)
3(0.15) 1 2 3 1 2 3 -85 55 172 -28.3 18.3 57.3 85.6
1(2.5) 2(1.7)
3(2.0) 2 3 1 3 1 2 36 38 68 12 12.7 22.7 10.7
指标 工时
简化值(Y-100”)
1’28”
-12
2’25”
由于它的正交性,正交表使得各因素的每个水平的搭配是均衡的,因而试验结果整齐可比,便于分析.
10
用正交表安排试验
1.确定试验指标、因素、水平后。 2.选择合适的正交表,进行表头设计(正交表的列
数不小于因素数,加上一列记录指标数据,加上 行用于分析记录.) 3.排试验方案表,做试验,记录试验结果. 将选好的正交表中表示水平的数字换成相应因 素的实际水平.
2.计算分析. 从最下面一行极差栏中看出B极差最大,A次之,C最小.可

实验设计方法有哪些

实验设计方法有哪些

实验设计方法有哪些
实验设计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1. 随机化实验设计:通过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不同的处理组,以减少实验结果中的偏倚。

2. 匹配实验设计:根据实验对象的特征进行配对,然后将配对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以减少人口组成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阻截实验设计:在实验开始之前,在实验对象中收集基线数据,然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并在处理后收集数据,以便比较处理前后的变化。

4. 交叉设计:实验对象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多次观察和测量,以减少实验结果中的个体差异。

5. 因子ial设计:将多个因子的不同水平组合起来,进行实验观察,以了解各因子以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 重复测量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对同一实验对象进行多次观察和测量,以减少实验结果中的个体差异。

这些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要求的不同进行选择和组合。

四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四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四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一、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完全随机方式将试验对象分配到对照组和试验组,从而对比实验效果的设计。

它包含完全随机化设计和均衡化设计,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完全随机化设计有可能使得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成员分布存在较大的不平衡,而均衡化设计将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成员分布使尽可能保持平衡。

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有几个主要优点:其一,它可以有效消除实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变量因素的影响;其二,它可以更加有效的控制实验中潜在的变量因素;其三,它可以有效地消除可能存在的样本间的差异,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其四,它可以使实验组的样本在实验结果中尽可能近似,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完全随机化实验设计也有一些缺点,其一,它可能在实验过程中造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员分布有较大的不平衡;其二,它可能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实验组中一些变量的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二、分层实验设计
分层实验设计是使用层次实验设计技术,在实验中将试验对象分成若干层次,每个层次的对象具有较平均的特征,以控制实验结果的设计。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

教育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教育学研究是一门涉及教育领域的学科,旨在深入理解教育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验设计是教育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介绍教育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并探讨其优势和局限性。

一、前实验设计法前实验设计法是一种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通常用于初步检验假设或获取初步数据,适用于小规模研究。

该方法不包括控制组和随机分组,设计上较为简单。

前实验设计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单组前后测试设计:研究者在一个群体中进行前后测试,比较两次测试之间的变化。

该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想要初步了解某个因素对学习成绩、学习动力等的影响。

2. 反事实检验设计:研究者基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提出一个假设,并在给定条件下进行实验。

该设计方法适用于研究者无法控制某些条件,但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和比较不同情况。

二、真实实验设计法真实实验设计法是一种控制了实验条件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和对照组的设置,使得实验结果更加可靠和具有说服力。

常用的真实实验设计方法有:1. 随机控制试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干预措施,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

2. 重复测量设计:研究者在研究对象上多次测量同一指标,并进行干预操作。

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测量结果,可以分析干预的长期效果。

三、因果比较设计法因果比较设计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因果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来推断因果关系。

常用的因果比较设计方法有:1. 社会实验设计:研究者将研究对象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社会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不接受干预。

通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可以判断干预措施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2. 自然实验设计:研究者利用现实中已经存在的条件,在不干预的情况下观察两组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两组的结果,可以初步推断某一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试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地获取数据,并从中得出科学结论。

在进行试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可行性、实验的可重复性等因素。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试验设计方法,希望能够对您在科研工作中的实验设计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种常见的试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化设计。

在完全随机化设计中,实验对象被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中,以确保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是由实验处理造成的,而不是由实验对象的选择造成的。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其次,我们来介绍另一种常见的试验设计方法——区组设计。

在区组设计中,实验对象被分成若干个相对均匀的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内进行实验处理。

这种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区组设计还能够减少实验所需的资源和时间,提高实验的效率。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的试验设计方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试验设计方法,如随机区组设计、重复测量设计、交叉设计等。

每种设计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研究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

在进行试验设计时,研究者还需要考虑到实验的伦理性和安全性。

在动物实验中,需要遵循动物实验伦理规范,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

在人体实验中,需要遵循人体实验伦理规范,确保实验对象的安全和权益。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考虑到实验的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尽量减少实验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资源。

总之,试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的试验设计能够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希望本文介绍的试验设计方法能够对您在科研工作中的实验设计提供一些帮助,同时也希望研究者们能够在进行试验设计时充分考虑实验的伦理性和安全性,为科学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四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四种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1、实验研究设计:实验研究设计是研究者以不同处理条件设计的以测量比较研究方法,运用此方法研究者可以比较实验组数据和对照组以证明实验结果及其差异。

2、对照组设计:对照组设计也称为实验对照设计,是指研究者将受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受实验处理,对照组不受处理,以比较受处理组和未受处理组的状况,考察处理的效果。

3、时间序列设计:时间序列设计是研究者在同一个研究对象上,设计不同时间的多次观察,比较各次观察结果,从而发现被研究对象的变化趋势,分析出处理的影响结果。

4、复合设计:复合设计也称为混合设计,是指实验研究中将某几种实验组合,以形成新的实验设计,如实验组复合对照组、实验组复合时间序列等,前者是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相结合的基础上又将实验组内部分为几个小组,以比较小组间的差异;而后者则是在实验组和时间序列设计相结合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对照组来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

- 1 -。

实验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方法

实验设计方法实验设计方法是科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是为了解决特定研究问题或验证研究假设而设计的计划和程序。

好的实验设计方法能够保证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供可重复的实验结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包括完全随机设计、区组设计、因子设计和响应面设计。

一、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最简单、基础的实验设计方法之一。

它的特点是实验对象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每个处理组在实验开始时具有相同的特征。

完全随机设计的步骤如下:1. 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2. 确定研究对象和处理因素;3. 随机将研究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4. 实施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5. 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二、区组设计区组设计是实验设计中常用且较为复杂的一种方法。

它适用于实验变量间有相互作用的情况,能够减小误差的影响。

区组设计的步骤如下:1. 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2. 确定研究对象和处理因素;3. 将实验对象分成几个相似的区组;4. 在每个区组内进行完全随机设计;5. 实施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6. 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因子设计因子设计是一种用于研究因子对实验结果影响的方法,它能够确定各个因子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

因子设计的步骤如下:1. 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2. 确定研究对象和处理因素;3. 对每个处理因素确定不同水平;4. 进行完全随机设计,并组合各个处理因素水平;5. 实施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6. 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响应面设计响应面设计是一种用于优化实验条件的方法,通过对响应变量在不同处理下的观察和测量,建立响应面模型,并确定最佳处理条件。

响应面设计的步骤如下:1. 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2. 确定研究对象和处理因素;3. 对每个处理因素确定不同水平;4. 进行完全随机设计,并组合各个处理因素水平;5. 在不同处理情况下,观察和测量响应变量;6. 建立响应面模型,确定最佳处理条件;7. 实施实验,并记录相关数据;8. 统计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

2)用随机数字表分组
例13.14 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10只小鼠随机分配到甲、乙两组。
先将小鼠按体重由小到大编号;再从随机数字表中任意指定某行某列,如从第31行13列开始,向右抄录10个两位数的随机数字,依次录于小鼠编号下;按预先规定,将随机数字为奇数者分到甲组,偶数者分到乙组。分组情况如下:
2
12
6
4
11
1
10
13
9
处理组别















注意:①随机数字的位数不应小于n的位数,遇有相同的随机数字应舍去。②如果设计上需要各组例数不相等时,可利用R调整各组例数。如, 若要求例13.15中甲组8例、乙组4例、丙组3例时,可规定R:1~8者为甲组, 9~12者为乙组, 13~15者为丙组。③当n较大时(如n>100),可用计算机排列出随机数字的序号R。例如,将120个实验单位随机分为甲(50例)、乙(50例)、丙(20例)三组时,利用计算机给出随机数字的排列序号R,并规定R:1~50者为甲组,51~100者为乙组,101~120者为丙组。
15
2
12
6
4
11
1
10
13
9
处理组别















注意:①随机数字的位数不应小于n的位数,遇有相同的随机数字应舍去。②如果设计上需要各组例数不相等时,可利用R调整各组例数。如, 若要求例13.15中甲组8例、乙组4例、丙组3例时,可规定R:1~8者为甲组, 9~12者为乙组, 13~15者为丙组。③当n较大时(如n>100),可用计算机排列出随机数字的序号R。例如,将120个实验单位随机分为甲(50例)、乙(50例)、丙(20例)三组时,利用计算机给出随机数字的排列序号R,并规定R:1~50者为甲组,51~100者为乙组,101~120者为丙组。

实验设计常用方法及技巧

实验设计常用方法及技巧

实验设计常用方法及技巧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确定了实验的目标、方法和步骤。

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实验设计方法和技巧。

1. 因变量的选择在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因变量来衡量实验结果。

选择合适的因变量是实验设计的第一步。

因变量应该能够直接反映研究的目标和假设,同时具有可测量性和可重复性。

2. 自变量的设置在实验设计中,我们还需要选择一个或多个自变量来操纵实验条件。

自变量的设置应该基于已有的理论和研究背景,并且应该有足够的变化范围,以能够产生明显的实验效果。

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自变量之间的可能相互影响,避免出现混淆效应。

3.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一步。

实验组是接受处理或干预的组,而对照组是与实验组在其他条件下相同但未接受处理或干预的组。

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我们可以评估处理或干预的效果,并判断其是否显著。

4. 随机分组和配对设计为了消除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随机误差和个体差异,我们可以采用随机分组和配对设计。

随机分组是将实验参与者或实验单位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中,以确保各组之间的差异平衡。

配对设计是将实验参与者或实验单位按某种特定的规则进行配对,以消除个体差异的影响。

5. 多重处理和因变量测量在某些实验设计中,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处理或干预以及多个因变量的测量。

多重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比较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效果,而多个因变量的测量可以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结果。

在设计多重处理和因变量测量实验时,我们需要合理安排实验步骤和测量时间点,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6. 控制变量和实验重复为了获得可靠和可重复的结果,我们需要控制其他与自变量和因变量无关的变量,即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和干扰因素,提高实验的内部有效性。

此外,实验的重复可以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总结合理的实验设计对于科学研究非常重要。

第三章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第三章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第三章 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
基本类型
1.完全随机设计 2.配对设计 3.配伍组设计 (随机区组设计) 4.自身比较设计 5.交叉设计 6.拉丁方设计
试验设计的步骤
1.根据试验的目的选择试验方案。 2.确定处理因素和处理水平。 3.确定试验类型。 4.根据实验效应的类型和处理因素的
情况选择统计方法。 5.确定样本量。 6.确定分组方案。
配伍组设计是先将若干个受试对 象按一定条件划分成若干个区组。每 一配伍组包含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 别接受不同处理,每个配伍组的例数 等于处理组个数。
配伍的条件是影响实验效应的主要非 处理因素。可以按单一非处理因素分配伍 组,也可以按几个非处理因素的组合分配 伍组。
例如实验动物的种属、窝别、性别。年 龄、体重相同和相近的划人一个配伍组或 区组;临床试验根据具体要求可将性别、 体重、年龄、职业、病情和病程等条件相 同和相近的列入一个配伍组。分别将同一 配伍组内的受试对象随机地分别分配到各 处理组中去。
•2.双向误差控制,可以减少实验误差,比 配伍组设计优越。
(6) 缺点
• 1.要求各因素的水平数相等且无交互作 用,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 2.重复数少,对差别的估计往往不够精 确,为了提高精确度,可将处理数相 同的几个拉丁方结合起来进行实验设 计。
例1.研究蛇毒的抑瘤作用,拟将四种瘤株匀浆接种小白 鼠;一天后分别用四种不同的蛇毒成份,各取四种不同 的剂量腹腔注射,每日一次.连续10天,停药一天,解 剖测瘤重。
交叉实验设计进行的实验所得数 据的统计处理可用方差分析,如果资 料的性质不适宜用方差分析则可用秩 和检验。
方差分析步骤:
秩和检验
1.处理间的比较(本例即A、B两种参数电针刺激 间的比较)

经典:14-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经典:14-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各组平均血清胆固醇含量,mg%
group
1
0
88.36
实验时间
5
10
15
Total
324.00 484.90 750.50 404.05
2
79.45 323.00 252.55 140.90 200.33
3
90.09 140.09 94.27 108.00 108.11
4
75.55 88.09 77.90 73.50 78.90
5
实例分析1
四种饲料喂养大白鼠后的肝重比值(%)
X
n
均数 标准差
SS
A
2.62 2.23 2.36 2.40
4
2.4025 0.1621 0.078875
B
2.82 2.76 2.43 2.73
4
2.6850 0.1741 0.090900
C
2.91 3.02 3.28 3.18
4
3.0975 0.1646 0.081275
随机区组设计 双向区组控制 拉丁方设计 交叉设计(重复拉丁方) 三向区组控制 希腊-拉丁方设计
不完全设计 正交设计 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 不完全交叉设计 不完全拉丁方设计 均匀设计
3
基本概念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ized design) 又称成组设计。 单向分组,单因素,多水平
将同一个总体(同质)的实验对象随机分配 到不同的处理组,观察不同处理的效应。
从不同总体中随机抽样,通过对样本的分 析,比较不同总体的特征。
4
分析方法的选择
定量资料
t检验、t’检验 方差分析、q检验、q’检验、变量变换、非
参数检验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

1、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定义:将受试对象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进行实验观察。

是常见的一种考察单因素两水平或多水平的实验设计方法,包括两组完全随机设计和多组完全随机设计。

2、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定义:是将不同受试对象按一定条件配成对子,再将每对对子中的两个受试对象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

该设计可以做到严格控制非处理因素(混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同时使受试对象的均衡性增大,因而可提高实验效率。

3、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 配伍设计
定义:它是组间设计在医学实验设计中的应用,是配对设计的扩大。

它是将几个受试对象按一定相同或相近的条件组成配伍组或区别组,使每个配伍组的例数等于处理组个数,再将每一配伍组的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去。

4、拉丁方设计Latin-square design
拉丁方设计latin-square design:分别按拉丁方的字母、行和列安排处理因素和影响因素的试验设计称为拉丁方设计。

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

试验设计方法试验设计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用于制定实验方案,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以及其应用。

1. 随机对照实验设计:该设计方法常用于药物研发和医学实验中。

实验对象被随机分配到两个或多个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对照组接受无效处理或安慰剂,实验组接受实际处理。

通过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评估处理的效果。

为了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实验组和对照组应在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等方面保持平衡。

2. 区组试验设计:该设计方法常用于农业实验中。

实验地区被划分成几个区域,每个区组内的实验单位接受相同的处理,同时在不同区组之间也会有相同处理的重复。

这样可以消除地区差异的影响,提高实验的可靠性。

3. 因子设计:该设计方法常用于工业实验中。

通过将多个因素或变量引入实验设计中,分析它们对结果的影响,找到最优的组合方案。

常见的因子设计方法有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区组设计和拉丁方设计等。

对每个因子设置不同的水平,然后结合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确定最佳的处理方案。

4. 响应面试验设计:该设计方法是一种多因素试验和数学建模的组合。

通过收集实验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响应变量对多个因素的响应。

然后通过优化数学模型,找到能够使响应变量达到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

5. 反向随机化试验设计:该设计方法用于减少实验中的随机偏差,提高实验的稳定性。

在传统的随机对照实验中,每个实验对象只接受一种处理。

而在反向随机化试验设计中,每个实验对象接受多个处理,以减少随机性对结果的影响。

综上所述,试验设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设计和控制实验参数,可以得到可靠且有效的实验结果,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配对条件:一般以主要的非实验因素作为配比条件。动物 实验中,常将同性别、同窝别、体重相近的两个动物配成 一对;人群试验中,常将性别和年龄、生活条件、工作条 件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人配成对子。
❖ 某些医学实验研究中的自身对照也可看作是配对设计,如 某指标治疗前后的比较(平行样本);同一受试对象不同 部位、不同器官的比较;同一标本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 设计如下:先将12只大白鼠按条件相近者配对并依 次编号(1.1,1.2;2.1,2.2;3.1,3.2; …或1,2; 3,4;5,6 …),再任意指定随机数字表中的任一行 (如第6行),并规定随机数字为奇数时,对子中 的单号观察单位先用A后用B,双号观察单位先用 B后用A;随机数字为偶数时,对子中的单号观察 单位先用B后用A,双号观察单位先用A后用B。
(二)完全随机设计的主要缺点 1、由于未考虑非试验因素的影响,将其归入试验
误差,试验误差较大,试验的精确性较低。 2、在试验条件、环境、试验动物差异较大时,不
宜采用此种设计方法。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
❖ 将受试对象按配对条件配成对子,再按随机化原则把每对 中的两个个体分别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常用于动物实 验。
二、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对于完全随机试验的统计分析,由于试验 处理数不同,统计分析方法也不同。 (一)处理数为2 两个处理的完全随机设计 也就是非配对设计,对其试验结果采用非配对 设计的 t 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
2020/7/23
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
设计方法
例 某医院研究依那普利(A 药) 治疗高血压的疗效,以传统的抗高血压药 卡托普利(B 药) 作对照。经随机化将个体分为两组,一组先给 A 药后给 B
药,另一组给 B 药后给 A 药。第一、二阶段均为一个月,一、二阶段之间 的间歇期为一周。结果见下表。
随机数字 9
0
1
4
3
处 理 甲乙 乙甲 甲乙 乙甲
甲乙
优点:减少了个体差异对比较的影响;样本量可以少一些。 缺点:有时配对有困难 (配对 t 检验,符号秩和检验)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
配对设计是处理数为2的随机区组设计 。其优点是结果分析简单,试验误差 通常比非配对设计小,但由于试验对 象配对要求严格,不允许将不满足配 对要求的试验对象随意配对。
列表(或随机数字表)的随机数字将实验对象 随机分配到各组中去(用随机排列表进行分组 时,各组例数相等;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时 ,各组例数常不相等,故常用前者)。
• 例:按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10只小鼠随机分 配到甲、乙两组。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
完全随机设计是根据试验处理数将全部受 试对象随机地分成若干组,然后再按组实施不 同处理的设计。这种设计保证每个受试对象都 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试验人 员主观倾向的影响。
在医学研究等试验中,当试验条件特别是 受试对象的初始条件比较一致时,可采用完全 随机设计。这种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两个原 则,因此能使试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 本一致,真实反映出试验的处理效应。
设计方法
例 按体重和年龄为配比条件将12只 雌性小鼠配成4个区组,试对每个区组 内的3只小鼠随机分配,分别给予甲、 乙、丙3种饲料。
2020/7/23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设计方法
• 先给动物编号:第1配伍组为1~3号,第2配伍组为4~6号, 第3配伍组为7~9号,第4配伍组为10~12号;再从随机排列 表中,任意指定连续的4行,如第12~15行,每行只取随机数 字1~3,其余舍去,依次列于各配伍组的受试者编号下,并 规定随机数字为1的小鼠喂以甲饲料,为2的小鼠喂以乙饲料 ,为3的小鼠喂以丙饲料。分配结果如下:
• A、B两种处理在全部试验过程中“交叉”进行,故称交叉试 验设计。该设计中A、B处理方式处于先后2个试验阶段的机 会均等,因而平衡了试验顺序的影响,能把处理方法间的差 别与时间先后间的差别分开来分析。
2020/7/23
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
设计方法
例 某研究者欲通过12只大白鼠研究A、B两种参数电针刺 激后痛域值上升情况,同时还考虑了个体差异与A、B顺序 对痛域值的影响。试作交叉设计。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根据局部控制的原则,如将同窝、同性 别、体重基本相同的动物划归一个区组 ,每 一区组内的动物数等于处理数,并将各区组 的试验动物随机分配到各处理组,这种设计 称为随机区组设计。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异体配对:同窝动物;病情、年龄等相同的病人,……
步骤:配对;同一对的两个体随机分到两组中。
受试者号 1.1 1.2 2.1 2.2 3.1 3.2 4.1 4.2 5.1 5.2
随机数字 8
7
6
2
5
处 理 乙甲 甲乙 乙甲 乙甲
甲乙
受试者号 6.1 6.2 7.1 7.2 8.1 8.2 9.1 9.2 10.1 10.2
(二)处理数大于2 若获得的资料各处理重复数相等, 则采用各处理重复数相等的单因素试验资料方差分析法分析 ;若在试验中,因受到条件的限制或受试动物出现疾病、死 亡,或病人中途退出等使获得的资料各处理重复数不等,则 采用各处理重复数不等的单因素试验资料方差分析法分析。 完全随机设计的优缺点 完全随机设计是一种最简单的设计方法,主要优缺点如下: 完全随机设计的主要优点
表 两种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交叉试验
A药
B药
B药
A药
病例号 第一阶 第二阶
病例号 第一阶 第二阶




1
102
104பைடு நூலகம்
2
108
106
16
108
100
17
110
94
。。。
2020/7/23
。。。
。。。
.。。
。。。
。。。
交叉设计(cross-over design)
• 优点: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简单易行; • 缺点:只分析一个因素,不考虑个体间的差异,
因而要求各观察单位要有较好的同质性,否则, 需扩大样本含量。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
设计方法 • 先将实验对象编号,按预先规定,利用随机排
1、设计容易 处理数与重复数都不受限制,适用于试 验条件、环境、试验动物差异较小的试验。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
2、统计分析简单 无论所获得的试验资料各处 理重复数相同与否,都可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法进 行统计分析。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配对设计(paired design) : 设计方法
• 例 试将已配成10对的20只小鼠随机分
配到甲、乙两组。
• 先将小鼠编号,如第一对第一受试者编号为1.1 ,第二受试者编号为1.2,余仿此。再从随机排 列表中随机指定某行,例如第6行,依次将0~9 之间的随机数字录于受试者编号下,舍去 10~19之间的数字,并规定随机数字为奇数时 取甲乙顺序,偶数时取乙甲顺序。
动物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随机数字 3 1 2 3 2 1 2 3 1 1 2 3 处理组别 丙 甲 乙 丙 乙 甲 乙 丙 甲 甲 乙 丙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随机区组设计的优缺点
(一)随机区组设计的主要优点 1、设计与分析方法简单易行。 2、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能将单位组间的变异从 试验误差中分离出来,有效地降低了试验误差,因而试验 的精确性较高。 3、把条件一致的受试动物分在同一区组,再将同一区组 的受试动物随机分配到不同处理组内,加大了处理组之间 的可比性。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相当于配对的扩展,即将几个受试对象按一 定条件配成区组,再将每一区组的受试对象随机 分配到各个处理组中。
A 接受甲处理 实验对象→配成区组→随机分配区组中 B 接受乙处理
C 接受丙处理 D 接受丁处理
2020/7/23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随机区组设计(randomized block design)
(二)随机区组设计的主要缺点
当处理数目过多时,各区组内的受试动物数数目也过多 ,要使各单位组内受试动物的初始条件一致将有一定难度, 因而在随机区组设计中,处理数以不超过20为宜。
配对与配伍组设计是按配比条件配对或配伍,考虑了个 体差异的影响,可分析处理因素和个体差异对实验效应的影 响,所以又称两因素实验设计,比完全随机设计的检验效率 高;可减少样本含量。
2020/7/23
常用实验设计方法
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