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第10期(下)135
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分析
马厚娟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摘 要:随着消费金融行业市场准入的放开,我国消费金融行业进入发展高速时期,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
消费金融更是前景广阔。据此,主要分析了电商消费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优势,其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最后对风险控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消费金融;电商平台;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135-02 我国消费金融以1
987年银行开办的耐用消费品信贷业务为起点,已经经过了近30年的快速发展。2
015年6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决定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放开市场准入,发展消费金融,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并且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银行业机构、民间资本和互联网企业创办消费金融公司。这不仅仅引起国内消费金融公司的扩大发展,也使得新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得到迅猛发展,进而促使中国消费金融领域的扩大以及中国经济的增长。艾瑞咨询数据显示互联网消费金融体系中,电商生态贡献率将
超50%,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电商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
1 消费金融的基本理念
消费金融的概念虽然至今尚未统一,但是无论是
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兹维博迪还是中国学者廖理等都指出了,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对于社会各个阶层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信贷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则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其中,使互联网同消费金融紧密相联。资金供给方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手段,将资金提供给消费者,使支付,产品,渠道,金融场景,服务,信贷,投资等互联网化的现代服务金融方式,互联网消费金融能够在大数据应用、风险控制、数据营销、移动终端信贷等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快捷、科学、安全的面向全场景的消费金融服务,这种跨界创新模式会带来更多新的机遇,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2 电商消费金融发展优势
近两年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迅速崛起,特别是电商巨头纷纷涉足该领域。京东于2014年2月推出互联网信用支付产品京东白条,阿里巴巴在2014年6月上线天猫分期购,于2014年12月推出花呗,2
015年4月推出借呗,
2015年5月苏宁推出的苏宁任性购等等,这些依托于电商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在金融市场上
掀起一股新的浪潮,电商消费金融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兴起与其特有的优势是分不开的。与传统消费金融相比,一般的消费信贷业务品种较少,并且大多都是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等,而且现有的传统耐用消费品无担保无抵押小额
消费信贷业务,又通常都存在着规模小、手续繁琐、专业化程度低、效率不高等多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居民对其接受度并不是特别高,这就导致了中国金融业供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正是这种消费金融现状的存在,使得这种新兴行业的发展有了可行性和必要性。
从消费者角度而言,首先信用卡的普及,已经培养了消费者负债消费的习惯,消费信贷观念的形成,使得消费者很容易接受这种借贷消费模式。艾瑞咨询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消费信贷规模依然将维持2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预计在2014年已达到9.78万亿元的消费信贷规模,到2017年将超过27万亿元,体现了其发展空间的广阔。
其次电商消费金融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基层消费人群能够获得更为丰富、更加优惠的金融产品,这里的短期消费贷不仅针对一般意义上的耐用品,对于快消品在内的各种消费产品也都是其业务涉及方面,从而居民可以解决个人财务问题,实现个人财务控制,有效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而且随着步入该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消费者将从中获得更多好处,首先,金融产品创新会更广,更新会更快,产品也会更加个性化、定制化,消费者的选择范围加大;其次,企业竞争会使得它们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切身感受,进而获得更多优惠贷款和附加服务。
再者电商消费金融重在消费场景搭建,电商都有自身的销售渠道,小额便利借贷能够尽快实现交易匹配,简化手续,效率明显提高。否则对很多用户来说,借款几千元甚至几百元,再转到其他平台消费的过程显得十分繁琐。如阿里巴巴的借呗与京东白条都等都充分利用了电商平台自身的优势。相比于其他传统的金融机构,这种平台更加贴近用户,新的消费借贷业务也更为简单快捷便利,这些金融新产品更易于被众多客户自然接受,大大提高了客户的接受度。
从企业角度而言,电商平台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并且客户群体是有明确的购物需求的。而互联网消费金融这种跨界创新的基础在于消费,以电商为基础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覆盖面会很广,这就使得那些收入不
高但潜在消费需求却十分旺盛的人群—
——中低收入人群的市场得以挖掘。
这些电商对商业活动的理解更深入,它们拥有多年的消费数据,只需要将大数据与互联网结合,根据客户的购物、支付和评价记录等相关的行为信息,就可以
财经管理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第10期(下)136
轻松掌握客户的现金流状况、消费习惯、消费能力,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全方位的信用风险评级系统,以此来创新业务模式,量身定制以小额、分散化信用贷款为主的个性化消费金融产品,并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模式。这种依托于大数据的风险控制体系更适应社会消费借贷发展的特点,会显著降低风控成本,为基层消费人群提供小额便利的金融支持。
当然技术的进步也是其产生发展的必要条件。新型的金融产品从想法变为事实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的进步。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很多用户希望消费信贷可以更加便捷,更加简单,像网上购物那样不需要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统一的模式。如超过一半的网购时间都发生在非工作时间,体现了当下社会电商消费借贷的发展趋势必须依赖于新兴技术的发展。
从社会角度分析,有报告近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持续下降,GDP的增长疲软,都说明城乡居民因缺乏必要资金来源,消费意愿持续低迷,居民消费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前提,此时将消费金融公司推广到全国,具有一定拉升内需作用,也可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增长,推动制造商和零售商产销量增长,并带动相关产业需求。
电商消费金融的快速有效发展会对货币流通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消费金融产品的增多,使得居民有机会,有条件消耗更多的消费品。当居民有效利用了这些外部的机会和条件,就会加快货币和产品的流通速度,使得产品生产者加大生产能力,加快生产效率,因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或给予优厚的待遇来刺激生产。由此形成居民消费促进社会生产进而提高居民福利,形成良性循环。
3 风险和挑战
现阶段中国的电商消费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
状态下。电商消费金融都是无抵押担保,其面临的风险会远大于传统的消费金融风险。它还有很多新的风险和挑战是我们不清楚的,需要去重新认识和把握。
3.1 过度授信,
过度借贷,信贷风险初入消费金融行业者,可能会对市场风险的理解和准备不足,而金融开放、金融服务便利化的过程却正是金融风险上升的过程。电商消费金融企业的增多,消费金融产品的增加,会导致其只关注于销售份额和市场占有,为了发展客户,抢占市场,一些公司可能会对消费者放宽要求,过度授信。当出现个人还款能力低于其所接受的总的授信额度时,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方面,电商消费金融是基于大数据结合消费者历史交易数据,给消费者授信的。但是由于其信用记
录比较少,消费者和电商之间的信息并不对称,而没有
一套系统完整的个人信用系统,另一方面,一些非理性消费者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未来偿还能力,很可能出现过度借贷,个人贷款违约风险较大。3.2 法律风险
由于该行业还属于探索发展的阶段,它的很多法律法规都是不健全的,因此在实际操作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未知挑战十分巨大。
3.3 监管不足
目前目前我国的监管机构对信贷方面的监管主要集中在企业贷款方面,而对于电商消费金融领域,至今尚未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属于一个监管模糊地带。
4 风险控制
对消费者授信是风险控制的关键,因而信用体系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基于电商消费金融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手段优势,积累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建立独立的风险评估部门和完善的风险控制措施,与央行征信体系形成有效互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要加强网贷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同时,使得各类非银行消费金融机构、新兴金融组织与整个信用体系建设融合起来,使其能够有效利用各类信用数据库,加强信用信息的公开、共享,提供更多的消费信用信息积累。
其次需要构建系统的消费金融支持政策体系,并且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建立相应监管措施,加大失信惩戒的力度,提高失信的成本。
5 总结
发展消费金融,是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体现。重点服务于中低收入人群,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而电商消费金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是消费观念和消费金融工具成熟的表现,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在发展的初期,各种条件都不完善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府,消费金融行业,电商公司还是消费者,都要保障互联网消费金融风险控制,保护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J].
上海金融,2013,(08):18-23+116.[2
]王维东.电商生态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互联网消费金融将迎来产业爆发期[J].金卡工程,2014,(09):29-32.[3]方正刚,张玉新.消费金融三大现实难题待解[J].
当代金融家,2015,(03):116-117.[4]钱海利.互联网巨头发力消费金融[J].法人,2014,(10):34-
35.[5]傅志华.2015年中国互联网发展十大趋势[J].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Z1):38-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