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格式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_图文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讨论稿)古浪县人民政府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0.10第一章规划依据、年限、范围、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一、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 2006)3.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5. 建设部《关于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6. 《武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7. 《古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8. 《古浪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9. 古浪县统计年鉴10.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11.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12.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13.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14. 《古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15. 《古浪县志》二、规划年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0-2030年。
近期:2010-2015年;中期:2016-2020年;中远期:2021-2025年;远期:2026-2030年远景:2031-本世纪中叶。
三、规划范围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面积5046.54平方公里。
2. 规划控制区范围西到古丰乡冰沟墩村;东到土门镇八步沙林场;南到黑松驿镇黑松驿村;北到土门、泗水镇北界。
面积约591平方公里。
3. 县城规划用地范围本次中心城区规划用地南以新建水厂、北以上胡庄子为界,西以平顶山麓、东以俞家岭山麓为界,总面积为33.41平方公里。
四、规划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的交通区位优势,强化城市对外职能;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城市内部人工环境建设与外部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把古浪县建设成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竞争力的现代宜居城市。
(整理)白石岩乡小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白石岩乡基本概况一、乡域概况(一)地理位置白石岩乡位于紫云自治县西部,距紫云县城18公里。
处东经105 º55′01″一106 º 02′09″,北纬25 º 44′28″一25 º52′40″之间。
东邻松山,南界火花,西接镇宁县本寨乡,北抵猫营镇。
南北长15.06km,东西宽11.4km,国土面积约143km2。
(二)政区沿革白石岩乡原为秦属象郡驻地。
民国21年建镇,归京州区(今松山镇);民国28年调整建置,设白石岩保,民国32年调整建置,辙白石岩保,划为德舆乡(驻地狗场 ),民国34年划为松山镇,设白石岩保,解放初,1952年12月26日复设白石岩乡, 1961年改为白石岩乡人民公社。
1985年7月复建白石岩乡,辖9村,土地面积62.88平方公里;1501户,7684人,其中:男1218人、女1020人;非农业人口125人。
1991年12月辙区并乡建镇,建白石岩乡,辖原白石岩乡面积外,辖原松山镇白云乡的幸福园村、群联村、大水井村、及原火花区的新弛村,总辖13村。
(三)行政辖区及人口截至2011年底,白石岩乡辖13个行政村,分别是白石岩、小湾、大坪、抵桶、甘水井、幸福园、长山、岩上、新院、猛德寨、新弛、大水井、群联,其中白石岩村为乡政府驻地,计77个村民组15515人,其中农业人口15103人,非农业人口412人,在校学生2999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7.8%,在校学生占总人口的19.3%。
(四)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白石岩乡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东高西低,向东西两侧倾斜,属杨子程地台上杨子台褶带。
境内以垭都-紫云深断裂为界,分属两个Ⅲ级构造单元。
垭都-紫云深断裂在紫云境内属南隐伏段,由西部的镇宁县境进入后贯穿全乡。
境内海拔1000.8-1250m,相对高差150m,山地面积占78.13%,丘陵面积19.71%,盆地面积占2.16%,岩溶面积占30.5%,土壤以黄壤土砂土居多。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第一章规划概况 (2)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二、修编背景 (4)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四、成都概况 (6)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七、规划重点 (22)八、技术路线 (25)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一、发展总目标 (28)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一、区域协调策略 (34)二、城乡统筹策略 (35)三、生态优先策略 (35)四、空间优化策略 (36)五、产业转型策略 (36)六、枢纽强化策略 (36)七、文化引领策略 (37)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第六章城镇体系 (59)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二、发展策略 (64)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四、规划建设指引 (71)五、规划措施 (76)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一、第一产业 (78)二、第二产业 (80)三、第三产业 (87)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三、规划布局 (103)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三、商业设施 (110)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六、体育设施 (118)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八、殡葬设施 (123)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十、农贸市场 (125)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一、现状及分析 (142)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一、总体要求 (154)二、抗震工程 (154)三、防洪工程 (163)四、消防工程 (169)五、人防工程 (174)六、灾后重建 (178)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二、给水工程 (187)三、排水工程 (195)四、电力工程 (204)五、通信工程 (212)六、燃气工程 (218)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八、能源发展 (232)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一、城市性质 (241)二、城市职能 (242)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二、规划目标 (251)三、发展策略 (251)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一、现状及问题 (266)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六、停车场规划 (283)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二、发展策略 (287)三、级配体系 (288)四、规划布局 (288)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一、现状概况 (296)二、规划目标 (297)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一、抗震工程 (341)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三、防洪工程 (362)四、消防工程 (368)五、人防工程 (377)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一、环境保护 (383)二、给水工程 (388)三、排水工程 (392)四、电力工程 (401)五、通信工程 (404)六、燃气工程 (411)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第一部分总则第一章规划概况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一)项目准备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城市规划说明书范例

商南县城火车站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书一、概况(一)区位条件商南火车站位于商南县城东部,为客货两用的三级站。
火车站片区地处富家沟内,即火车站南北两侧,紧邻312国道,距城市中心约1km。
属于商南县总体规划中强调的“东扩”的主要核心。
片区通过富兴路、长新路与县城联系,是构建“山水园林旅游”新商南的城市二级结构中心。
由于该片区处于商南城市发展的重要门户位置,对于打造旅游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品位,体现城市特色,推动商南对外开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商南县城市建设近期发展的重点。
基地四面环山,有排洪渠从用地中穿过。
西侧高地为商南县气象局,场地内有部分平整坡地。
规划建设总用地28.22h㎡(423.3亩),现状居住人口约1500人,主要为富家沟村一、二、三、四组村民。
片区内除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及大量破旧的农宅外,其余均为空地。
富兴路与长新路均已建成。
排洪渠从用地中纵穿富兴路与长新路而过。
富兴路长570米,道路红线宽30米。
场地内大部分用地平坦,西北部分局部地段坡度较大。
用地坡向以南向坡和东向坡为主,局部地块为西向坡。
(二)开发建设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1)火车站片区是商南城市发展的二级结构中心,是打造商南“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工业强县”的一张王牌。
铁路的全线贯通,使客源,物流快速增长,商贸旅游快速发展,土地价格升值,给火车站片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火车站片区紧邻312国道,也是城市的东入口。
(3)良好的环境资源:基地内四面环山,植被景观良好,部分地段坡度较为平缓,轮廓线较为优美。
2.不利因素(1)大量现状质量较差的建筑给该片区的成片开发建设带来一定难度。
现状用地内多为破旧的民宅及部分破败的工厂、小作坊,布局零乱,道路狭窄且多为断头路,不成系统。
(2)排洪渠从规划地块穿越,使原本线状的用地更加狭窄,造成规划布局开发建设的不利。
富兴路东侧用地最窄处34米,最宽处50米,排洪渠的穿越更加剧了用地的不便,破坏了规划用地的完整性。
福建省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说明书

(三)上一轮总体规划(
1
规划区范围:韩阳镇、赛岐镇、甘棠镇、下白石镇及坂中乡、城阳乡部分地区,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2000年,远期2010年。
城市性质:闽东经济中心,以发展机电和港口工业为主的工贸城市。
城市规模:近期人口规模17万人,远期为27-30万人;其中城区近期规模为10.5万人,远期人口规模为15万人。城区近期用地规模8.8 平方公里,远期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
(五)社会经济
福安市现辖11个镇,7个乡,447个行政村,市政府位于韩阳镇。福安市现有人口60.71万人,占宁德市总人口的18.63%,居第一位;其中城镇人口22.97万人,城镇化水平37.84%,人口密度323人/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尤其是撤县设市以来,福安市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57.52亿元,占宁德市21.31%,在宁德9个县级市中排第一位。
福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已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要,但城市绿地匮乏,缺乏城市景观营造意识,未能彰显坐山拥水的城市景观特色。
(一)历次城区总体规划
福安市最早于1985年编制了《福安县韩阳镇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控制阳头,完善老城,开发新区”,确定了目前福安老城区的总体布局结构。1987年编制的《闽东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开发赛江新城的设想。在1990年撤县设市后编制的《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已将城市规划区扩大至赛岐镇和甘棠镇,并将下白石镇规划为福安市的港口卫星镇。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规划未能通过审批和实施。1994年编制的《福安市城区总体规划(1994-2005)》将城市规划区扩大至赛岐、甘棠、下白石三镇。
说明书-(最终稿222)贵溪

目 录第一章 规划背景 (1)第二章 上位规划解读 (1)第三章 发展条件分析 (2)第四章 规划依据、指导思想与原则 (6)第五章 职能定位与建设方针 (7)第六章 总体布局与用地规划 (7)第七章 道路交通与竖向规划 (10)第八章 居住区规划 (13)第九章 公共设施规划 (14)第十章 绿化景观规划 (15)第十一章 控制指标体系 (16)第十二章 四线管制规划 (27)第十三章 城市设计导则 (28)第十四章 市政工程规划 (30)第十五章 环保环卫规划 (35)第十六章 综合防灾规划 (36)第十七章 规划强制性内容 (37)第十八章 规划实施策略及措施 (37)第一章 规划背景一、规划缘由本次规划区位于贵溪市中心城区西部,信江河及罗塘河西岸,西与罗河工业区毗邻,东与老城区隔江相望,贵溪市城西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贵溪大桥及鹰雄大道的建成通车,本规划区在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进一步突显。
根据《贵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功能分区,本规划区主要职能是为罗河工业区配套服务的城市生活综合区。
近几年随着罗河工业区的快速发展,城西新区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日显匮乏,同时本规划区内目前已启动了一批建设项目,为了促进罗河工业区有序的开发建设,解决设施配套问题,规范市场建设,本规划区急需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通过运用控规手段,对本规划区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不仅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还有利于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化,从而推动贵溪市中心城区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城西综合区的建设,对于改变城西新区城市建设面貌,提升城西新区城市品质,树立新区城市形象以及中心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区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南起南环路,北至浙赣铁路,西起东环路,东至信江、罗塘河岸线,总用地面积为466.79公顷。
第二章 上位规划解读一、《贵溪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一)、总体规划要点(1)规划期限:近期2003~2005年;远期2006~2020。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说明书

第一章概况一、自然概况1.区域位置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至今沿用1418年未改。
临汾地处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
南北最大纵距170余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km。
全市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市、吕梁地区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2.地形地貌临汾市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
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
临汾市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悬殊,最高的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m,最低处是乡宁县的师家滩,海拔385.1m。
临汾盆地纵贯全市中部,把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境内总体轮廓呈“凹”字型分布。
3.地质构造临汾市属山西台背斜的组成部分,从太古代末期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没有遭受过强烈的褶皱变动。
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断裂构造特别活跃,并伴有褶皱和岩浆活动,使其盖层发生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背斜和复向斜,背斜构成山地,向斜构成盆地,这就奠定了市域现代地貌的基础。
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部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构造复杂,基底岩层破碎,易于发生地震、地裂缝、滑坡、地陷、泥石流、山崩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寒少雪,春风秋雨,夏热伏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温度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mm,无霜期平均194天。
5.河流水系临汾市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多山溪性河流,因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是其特点。
除少数河流有泉水补给外,大部分河流的水量来源于雨季洪水径流。
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00余条。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汾河和沁河。
最新02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0922

02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0922目录第一部分总则、城市性质及城镇(市)化水平预测第一部分总则、城市性质及 (4)城镇(市)化水平预测 (4)第一章总则 (5)1.1修编动因 (5)1.2指导思想 (5)1.3规划依据、范围和期限 (5)1.4规划重点 (6)第二章基本面概况及历史发展沿革 (7)2.1万源市基本面概况 (7)2.2城市发展历程 (10)2.3上轮规划及相关规划评述 (11)第三章城市性质及发展目标 (15)3.1城市发展条件 (15)3.2城市性质 (18)3.3城市发展目标 (19)第四章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20)4.1人口发展与城镇化现状 (20)4.2上轮规划及相关规划的人口及城镇(市)化预测 (23)4.3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24)第二部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2)第五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3)5.1市域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33)5.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5)第六章市域资源保护与利用及空间管制 (42)6.1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42)6.2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43)6.3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利用 (44)6.4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46)6.5市域空间管制 (47)第七章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49)7.1市域旅游资源现状概况及评述 (49)7.2旅游发展规划 (52)第八章市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55)8.1市域综合交通运输现状及问题 (55)8.2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56)第九章市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58)9.1市域给水工程 (58)9.2市域排水工程 (62)9.3市域供电工程 (64)9.4市域通讯工程 (67)9.5市域燃气工程 (69)第三部分中心城区规划 (72)第十章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与空间管制 (73)10.1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73)10.2规划区生态服务功能分析 (74)10.3规划区生态敏感性评价 (79)10.4规划区生态网络格局建构与优化 (83)10.5规划区空间管制区划与色线控制 (84)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93)11.1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用地现状与问题 (93)11.2中心城区总体布局 (94)11.3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99)第十二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划 (103)12.1行政办公设施 (103)12.2文化娱乐设施规划 (103)12.3教育设施规划 (106)12.4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108)12.5体育设施规划 (110)第十三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12)13.1交通发展现状分析 (112)13.2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112)13.3发展目标 (113)13.4对外交通规划 (114)13.5 城市道路规划 (114)第十四章城市市政工程规划 (122)14.1城市供水 (122)14.2城市排水 (124)14.3城市电力系统 (127)14.4城市燃气 (129)14.5通信、邮政、广播电视 (131)第十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33)15.1现状概况、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条件 (133)15.2规划原则与目标 (133)15.3绿地系统规划 (134)第十六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 (137)16.1中心城区各组团生态网络格局 (137)16.2城市水环境保护措施 (138)16.3城市大气环境保护措施 (141)16.4城市噪声防治措施 (143)16.5城市环卫设施布局规划及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145)第十七章城市综合防灾 (150)17.1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50)17.2防洪规划 (150)17.3防震规划 (151)17.4消防规划 (151)17.5地质灾害防治 (152)17.6人防规划 (153)第十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154)18.1近期建设规划目标及原则 (154)18.2近期发展规模 (154)18.3近期重点建设项目 (154)第十九章规划实施策略 (159)附表 (160)第一部分总则、城市性质及城镇(市)化水平预测第一章总则1.1修编动因1995年编制的《万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指导万源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
萍乡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前言受萍乡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萍乡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修编工作。
本次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是指导萍乡城市建设的一项宏伟蓝图规划,萍乡市作为赣西地区的重要城市、革命历史文化名城,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不仅能促进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项目从2003年底开始以来,经历了以下几个主要阶段:2003年底,中规院与萍乡市规划局商讨总体规划编制事宜;2004年3月17-30日,项目组开展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全面调研工作;2004年7月14日,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市主管领导、市规划局、市规划院有关领导汇报;2004年9月2日,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各位领导充分肯定项目组在萍乡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阶段所作的工作,对下阶段规划成果的编制提出要求;2004年11月23日,纲要评审前向市主管领导、市规划局、市规划院有关领导汇报;2004年12月7日,项目组向江西省建设厅有关领导作工作汇报;2005年3月28-29日,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成果通过专家评审;2006年6月-8月,项目组根据新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对成果进行修改和完善;2006年9月28日,江西省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和发改委同意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要求;2007年6月,总体规划成果向建设部上报审核;2007年7月—2009年2月,根据萍乡的发展情况对成果不断进行完善。
2009年3月,城市总体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评审。
2009年4月到2010年1月,项目组根据一系列的新要求,对成果进行了调整和修改。
针对新型工业城市的要求,增加湘东地区产业用地,取消主城区五陂下居住旅游组团;依据2009年12月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最终定线,调整新客站位置及周边用地规划,最终形成成果评审稿。
本次规划从前期调研到成果编制,得到萍乡市委、市政府、市规划局、市规划院、各区县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协助和配合。
关于胜芳镇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二、规划背景第二章、规划依据、原则及指导思想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原则三、规划指导思想第三章、规划重点问题研究一、城镇发展方向研究二、城镇功能布局结构研究三、道路交通系统网络的梳理四、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研究五、景观特色的营造六、镇域体系规划第四章、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一、规划期限二、规划范围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目标及策略一、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二、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展望四、社会经济发展策略第六章、胜芳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一、经济协作区现状分析二、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三、区域土地资源与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四、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七章、胜芳镇城镇发展战略一、城镇发展的区域分析二、城镇发展战略三、城镇发展规划目标与标志第八章、城镇性质与城市规模一、城镇职能二、城镇性质三、城镇规模第九章、镇区总体布局与发展方向一、概况二、城镇用地布局原则三、镇区空间布局四、用地发展方向第十章、居住用地规划一、概况二、规划原则三、布局结构四、用地规划分布第十一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一、概况二、规划原则三、布局结构四、公共设施规划第十二章、工业用地规划一、概况二、发展设想三、规划原则四、用地规划第十三章、仓储用地规划一、概况二、用地规划第十四章、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一、绿地系统规划二、景观系统规划第十五章、对外交通规划一、公路规划二、对外交通设施规划三、对外交通用地指标第十六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一、概况二、城市交通发展预测三、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四、广场规划五、静态交通设施规划六、规划道路广场用地指标第十七章、城镇基础设施规划一、给水工程规划二、排水工程规划三、电力工程规划四、电信工程规划五、燃气工程规划六、环境卫生工程规划七、环境保护规划八、综合防灾规划第十八章、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一、规划原则二、近期建设年限及发展规模三、近期建设目标与主要标志四、近期建设重点项目第十九章、实施规划的措施第一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一、现状概况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胜芳镇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三角中心的东淀及其北岸,是河北省霸州市东部的建制镇。
遵化市城市总体设计规划说明书模板

项目名称: 遵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委托方(甲方): 遵化市建设局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21001)院长: 李晓江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总规划师: 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5年08月05日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管所长:朱波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主任工程师:赵朋高级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师洁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张文奇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许景权城市规划师罗义永工程师兰旭助理城市规划师蒋超助理城市规划师杨阳助理城市规划师于婷助理城市规划师倪有为助理城市规划师遵化市城市总体规划参加人员:市政府领导:市委书记:刘树祥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山市人大主任:贾晓峰市政协主席:赵久明市委副书记:方成毅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魏广印市建设局领导:建设局局长:王建新建设局党委书记:甄玉平建设局副局长:赵晓东建设局党委副书记姜天泽建设局副局长:高海波建设局副局长:曾国永规划设计参与人员:董玉东张贺国李术武王政强荣国辉乔艳方麻绍元张福荣霍利军前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受遵化市建设局委托,承担遵化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设计任务。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遵化规划组于2003年11月5日至13日、12月8日至14日和12月24日至27日分三阶段进行总体规划现场踏勘和基础资料收集工作。
在遵化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建设局的大力协助和积极配合下,规划组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踏勘和内容广泛的基础资料调研工作。
先后走访调查市域所辖各乡镇,同时还到市政府下属各有关职能部门等机构进行了座谈和调研。
在2003年12月8日至14日期间进行了公众问卷调查,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规划组向城市与区域规划所所领导汇报现场调研工作,所领导着重对行政区划调整、城市结构和发展方向等总体规划重大前提和编制依据进行指导。
「阿勒腾席热镇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阿勒腾席热镇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阿勒腾席热镇概况1.1自然地理概况1.2 社会经济概况1.3 城市发展历史1.4 资源条件1.5规划背景与规划依据第二章区域城市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1 区域城镇关系2.2 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2.3 镇体系规划第三章城市发展现状与目标3.1 城市现状概述3.2 城市发展因素分析3.3 城市发展目标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4.1 城市性质4.2 城市规模第五章城市用地布局结构5.1 城市主要发展方向5.2 城市空间结构5.3城市主要功能第六章城市建设用地布局6.1 居住用地6.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6.3 工业用地6.4仓储用地规划第七章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7.1 现状及规划建议7.2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7.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7.4 静态交通设施规划第八章城市绿地系统与景观风貌8.1 现状及其规划建议8.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8.3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第九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9.1 给水工程9.2 排水工程9.3 供电工程9.4 通信工程9.5 燃气工程9.6 供热工程第十章城市综合防灾规划10.1 防洪规划10.2消防规划10.3 抗震规划第十一章城市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1.1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11.2环境环卫设施规划第十二章总体规划实施的支撑体系12.1法律机制12.2配套保障政策第一章阿勒腾席热镇概况1.1自然地理概况1.11地理概况阿勒腾席热镇地处伊旗北部,位于东经109度31分—109度53分,北纬39度30分—39度38分,海拨高度在1321—1380米之间。
北以乌兰木伦河为界与康巴什新区、苏布尔嘎镇相望,东南、南与乌兰木伦镇、伊金霍洛镇相连。
东西长约33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为295平方公里。
ﻫ阿镇北边被乌兰木伦河所环抱,境内有大柳沟、掌岗图、车家渠等河流,其中大柳沟流入黄河二级支流乌兰木伦河。
在东部有东西两个海子。
全镇境内西部波状起伏,沟壑纵横,东部较为平坦,土壤以栗钙土为主。
曲阜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规划说明书

目 录一规划背景 (1)(一)区域概况 (1)(二)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1)(三)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总结与评价 (1)(四)规划修编动因 (2)(五)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 (2)二规划依据、原则和期限 (2)(一)规划依据 (2)(二)规划原则 (2)(三)规划期限 (3)三城市发展目标 (3)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一)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剖析 (3)(二)城镇发展条件评价 (4)(三)城市发展前景与区域功能定位 (6)(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9)(五)城市发展布局规划 (10)(六)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5)(七)都市区旅游规划 (18)五城市性质与规模 (18)(一)城市性质 (18)(二)城市规模 (19)六城市总体布局 (19)(一)城区概况 (19)(二)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20)(三)城市布局结构 (20)(四)城市用地布局 (21)(五)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24)(六)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5)(七)城市景观规划 (27)(八)环保环卫规划 (28)七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30)(一)保护规划的依据与指导思想 (30)(二)保护规划的内容框架与保护范围的确定 (30)(三)曲阜名城保护规划 (31)八 城市防灾系统工程规划 (37)九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38)(一)、给水工程规划 (38)(二)、中水利用工程规划 (39)(三)、排水工程规划 (40)(四)、电力工程规划 (41)(五)、通信工程规划 (41)(六)、热力工程规划 (42)(七)、燃气工程规划 (43)(八)、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44)十旅游规划 (44)(一)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与开发战略 (44)(二)旅游主体形象设计 (45)(三)主要旅游区规划 (45)十一 城市近期建设规划 (46)十二 城市远景规划 (47)(一)规划期限 (47)(二)规模 (47)(三)布局要点 (47)(四)建设要求 (48)十三 规划区范围 (48)十四 城市建设管理控制规划 (48)(一)城市用地的控制 (48)(二) 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控制 (49)(三)主要用地控制要求 (49)十五 实施建议 (49)曲阜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年-2020年)·规划说明书·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一、规划背景(一)区域概况曲阜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旅游城市,以礼义之邦、信义之乡著称。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书

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说明书宣恩县人民政府武汉理工大设计研究院第一章总论1.1. 县域概况宣恩县位于鄂西南部,系云贵高原的东北延伸,为武陵山余脉。
地处东经109。
ll’52”一109。
55’34”,北纬29。
33’18”一30。
12’13”。
东接鹤峰县,西邻咸丰县,西南与来凤县毗邻,东南和湖南省龙山县、桑植县接壤,北与恩施市相连。
县域东西宽71.5公里,南北长73.9公里,国土总面积2743平方公里。
宣恩县始设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属施南宣抚司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宣恩是湘鄂西和湘鄂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先后两次建立县苏维埃政府。
209国道纵贯南北,椒(园)石(门坎)省道、鸦(雀岭)当(阳坪)省道横串东西呈“工”字形。
县城距恩施机场45公里,距宜(昌)万(州)铁路恩施站和沪蓉高速公路恩施入口各50公里,距长江巴东港240公里。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分属1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6 4%,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分别占41.9%、10.2%、13.9%。
县城设在珠山镇,海拔500米。
县域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峡谷幽深,高低悬殊,海拔最高点(七姊妹的主峰)2014米,海拔最低点(万寨石心河两河口)356米,相对高差1658米。
整个地貌东西高、南北低,中部突起,呈“H”形结构。
其中低山占全县总面积的32.7%,二高山占49.6%,高山占17.7%,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
宣恩属季风性山地湿润气候,随海拔高程不同,气候差异显著。
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年均气温15.6℃。
海拔800~l200米的二高山地区,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光温不足,年均气温12. 7℃。
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冬长夏短,气候冷凉,易涝步旱,年均气温9.9℃。
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
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21条,总长度538公里,主要河流有酉水、贡水、头坪河、断头河。
彬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彬县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篇综述第一章县域概况彬县是中华民族始祖最早活动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位于关中平原北部,咸阳市域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
全县总面积1182.28平方公里。
县境东连旬邑、淳化,南依永寿、麟游,西临长武、灵台,北接甘肃正宁,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在咸阳市发展总体框架中处于“尾翼”位置,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区位优势相对明显。
一、自然条件1、在区域地质构造上,本县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祁(连山)、吕(梁山)、贺(兰山)“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内侧,总体构造形态为北西――北北西向的平缓单斜,在单斜面上有为数不多的、方向单一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小于9度,构造简单,基岩以中生界为主,产状平缓。
境内所见到的地层从三叠纪开始,自下而上依次为: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
其中侏罗系发育良好,是含煤、含油的重要层位。
第四系主要为黄土堆积,厚度大,分布广,彬县的地貌主要在此地层上发育。
2、本县地貌属陇东黄土高原塬梁丘陵沟壑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斜贯中部,将全县分割成东北、西南两塬夹川道的地貌格局,两个塬体均向泾河下游倾斜。
塬面破碎,沟壑密布。
有大小沟壑4089条,沟壑面积639.59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54.1%。
东北塬梁沟壑区包括北极塬、新民塬、香庙塬、和龙高塬,由四郎河、红岩河、百子沟和三水河切割形成。
总面积647.5平方公里,占全县的54.7%,海拔900-1240米。
塬、梁顶部较为平坦,塬坡受水流侵蚀,地形破碎。
西南梁峁沟壑区包括水平塬、水口塬、太峪新堡子塬和小南塬,由磨子河、水帘河、太峪河、孙家河及南沟、西沟侵蚀塬区形成。
面积约504.5平方公里,占全县的42.5%,海拔900-1500米,沟坡所占面积大。
泾河谷地川道区土地平坦肥沃,潜水埋深浅,灌溉便利,面积为31.2平方公里,占全县的2.6%,海拔715-873米,县城附近川道平坦,河曲发育,宽达2800米,而后洼以上和断泾以下河谷狭窄,宽仅100-300米。
本溪市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

本溪市总体规划文本及说明书一、引言二、背景1.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本溪市以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总体规划来加以解决。
2.城市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本溪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功能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3.生态环境保护:本溪市地处环境敏感区域,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保护和修复本地生态环境,有必要在总体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措施。
三、目标四、原则1.综合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均衡发展各区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优化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功能互补、优势互补。
3.环境优先保护: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4.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公共服务。
5.人文关怀: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五、内容1.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2.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功能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3.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收入。
4.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推动绿色发展。
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6.文化遗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提升文化软实力。
六、实施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本溪市总体规划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规划实施工作。
2.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的有序推进。
3.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和评估。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1.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内容与深度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采用条文形式。
文本格式和文字应规范、准确、肯定,利于具体操作。
在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文本字数2000字左右。
城市总体规划文本强制性内容◆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水源保护区和水系等生态敏感区以及基本农田,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等市域内必须严格控制的地域范围;◆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绿地的具体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包括:—城市主干路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与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范围和界线等;◆城市防灾减灾。
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布局等内容;2.城市总体规划文本首页文本审批机关: XXX人民政府文本批准文号: XXXXXXXXX文本批准日期: XXXX.XX.XXX文本审查部门: XX规划局.建设厅等文本编制单位: XX规划设计院等文本编制日期: XXXX.XX.XXX3.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正文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第三章市域城镇发展与建设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第六章城市用地及布局第七章城市道路与交通第八章城市能源第九章城市给水与排水第十章城市邮政与电信第十一章城市绿地系统第十二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十三章城市风貌规划第十四章城市防灾第十五章城市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第十六章城市规划分区建设第十七章土地使用控制管理第十八章近期建设第十九章规划实施管理第二十章附则第二十一章附录附录一: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一览表附录二:XX市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一览表附录三:XX市城市规划区用地汇总表附录四:XX市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附录五:XX市区工业企业布局调整一览表附录六:XX市城市总体规划附件目录附录七:XX市城市总体规划图纸目录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1.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内容与深度文本说明书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读,让读者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说明书五云镇总体规划说明书第一部分镇域规划(略)第二部分镇区总体规划4 城镇性质和规模4.1 镇区概况及现状用地分析1.镇区概况五云镇位于赣县西北部,与本县湖江、储潭乡,赣州市水西镇,南康市毗邻,镇政府驻五云圩,距县城29公里。
多年来镇区经济以农业和传统商业为主。
经济总量比较小、发展速度慢,农民增收困难。
工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商服业经营品种和范围基本满足需要,但特色不明显,服务质量和层次有待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后期管理、维护力度不大,镇容镇貌较差。
2.现状用地分析(1)居住用地现状建成区居住用地共 ha,占建设用地的 %,人均 m2,。
(2)公共设施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共 ha,占总建设用地 %,人均 m2。
①行政管理用地:②教育机构用地:镇区现有中学1所,学生3214人。
中心小学一所,学生732人。
③文体科技用地:④医疗保健用地:镇区现有卫生院一所,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用地面积3000平方米,职工人数15人,病床数15个,全年门诊人数为1800人/月。
共设有村卫生所及其分支机构20个,个人诊所一个,共有乡村医生25人,个体医生一人。
⑤商业金融用地:⑥集贸市场用地:(3)生产设施用地(4)仓储用地(5)对外交通用地(6)道路广场用地(7)工程设施用地(8)绿地3.现状特点及问题4.2 城镇性质根据五云镇现状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及产业发展方向,结合赣县总体规划的要求,城镇性质拟定为:理由阐述如下:4.3 城镇规模1.据调查统计,五云镇区2010年末常住人口为4000人。
镇区常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35%,亦即该镇现状城镇化水平。
2.在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规划期内五云镇区的建设力度加大,二、三产业将得到迅速发展,镇政府将采取包括户籍制度、福利制度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特别是由于五云镇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将吸纳大量进城人员,镇区人口规模未来将会有较快的增长。
据此,同时结合赣县总体规划,预测五云镇的人口规模。
镇区近期(2015年)和远期(2025年)人口规模:镇区近期(2015年)人口规模:(请列出计算过程)规划镇区近期人口取万人;镇区远期(2025年)人口规模:规划镇区远期人口取万人。
3.五云镇区现状建设用地 ha,人均 m2;规划近期城镇建设用地为 ha,人均m2;远期建设用地为 ha,人均建设用地 m2。
4.4 城镇规划范围用地界定1.规划区:2.规划建设用地:上述镇区规划范围用地以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由城镇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进行规划管理,按各项规划实施。
5 镇区用地总体布局规划5.1 现状镇区用地存在的问题5.2 规划布局原则按照五云镇的条件和现状实际,其规划总的目标是:在规划期内,力争将五云镇建设发展成为经济发达、设施完善、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镇。
针对镇区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建设现代化小城镇的要求,本次规划要点是:5.3 用地发展方向5.4 镇区规划结构6 居住与公共设施用地规划6.1 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公顷,占镇区所有建设用地的 %,人均 m2。
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内不安排工业,原有工业企业均逐步搬迁至镇区南面的工业集中区内。
集中布置成片的居住区,实行规模开发、统一管理,并结合公园、游园等,构建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居住建筑宜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式。
镇区范围内的农民住宅应服从镇区的统一规划,一般不得在原地翻建,新建的应出户至镇区统一安排的居住区,也要提倡联建和建设公寓式住宅,注意节约用地。
沿主要街道的住宅用地要逐步调整用地性质,转变为公共设施用地。
对规划为街头小游园和沿河开辟为滨河绿带的地段,住宅应予迁出和退出规划绿带以外建设。
各片区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要使商品房、自建房和单位建房等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标准要高一些,环境条件要好一些。
居住区内建设应注意预留出控制红线及滨河绿带,建设配套的小型商业、停车场、消防、保安、环卫设施等,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6.2 公共设施用地1.规划公共设施用地增加到 ha,人均 m2,占镇区规划建设用地的 %。
镇区内的公共设施分布情况……2.行政管理用地:3.教育机构用地:4.文体科技用地:5.医疗保健用地:6.商业金融用地:7.集贸市场用地:7 生产设施用地与仓储用地规划7.1 生产设施用地1.规划生产设施用地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人均m2。
镇区工业采取老区控制与搬迁,同时开辟新区的原则,新建的主要安排在。
2.老镇区不再新建工业项目,已有的工业用地逐步搬迁到镇区工业集中区内,现工业用地则置换为。
3.工业集中区内可布置少量的行政管理、商饮服务业,就近服务企业与员工;其主要的行政管理、商饮服务以及居住均在镇区内集中规划。
7.2 仓储用地规划仓储用地公顷,占镇区建设用地的 %,人均 m2。
…8 道路系统规划8.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8.2 对外交通用地8.3 道路广场用地1.完善的道路系统是城镇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开发建设新区的必要条件。
道路系统规划的构思是:完善路网结构,一、二、三级道路功能明确,形成格网状的道路系统。
规划镇区道路均采用平面交叉方式,必要时采取交通环岛或红绿灯控制。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为ha,占建设用地的 %,人均 m2。
2.镇区道路系统为“”的网络骨架,以一级道路为骨架,辅以二、三级道路组成。
各道路断面类型详见道路规划一览表。
五云镇镇区道路规划一览表3.步行道系统:4.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总面积 ha,镇区停车场除了社会公共停车场外,市场、公园、文化中心、体育中心、影剧院等主要建筑的用地范围内也必须按标准设置相应的停车场和集散广场,严禁车辆乱停乱放。
5.广场6.保留原有加油站,其周围需按规定设置防护带。
9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9.1 现状概况镇区内水网纵横,为组织建设滨河绿化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目前河道及两侧尚处于自然状态,部分河道河草蔓延,流水不畅,河边垃圾较多,影响了城镇形象。
总的来看,五云镇建设绿地系统已有良好基础,但与生态园林型的现代化小城镇建设目标相比,差距仍很大,总体上尚未形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9.2 规划目标1.建成点、线、面绿地相结合、环境优美的现代小城镇。
2.规划近期3.规划远期4.目前镇区基本没有成片的绿地。
预计规划期末绿地将达到 ha,占镇区建设用地的 %,人均 m2。
9.3 公共绿地9.4 防护绿地9.5 居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居住区、厂区、单位内的普遍绿化。
新建居住区的绿地率,多层居住用地不宜低于30%、低层居住用地应不低于35%。
旧镇改建区绿地率不能低于25%。
居住区内部的小绿地,通过步行道等组成公共绿轴,相互连接。
镇区路沿街必须留绿地并保证成活,镇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9.6 生态绿地生态绿地是指不作为建设用地的那部分对城镇具有生态意义的用地,主要包括农田、菜地、园地、林地等。
生态绿地是城镇的绿肺,对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应该得到很好的控制,防止建设性侵占。
9.7 城镇景观景观建设以自然生态为本,突出自然风貌特色,形成城乡一体的生态绿地系统。
打破孤立的城镇小环境观念,提高自然空间的可达性,增加人与自然空间的交流,建构一个以山、田、城、溪为重点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生态体系,努力把五云营造成一个生态型城镇。
10 工程设施规划10.1 给水工程规划原则:(1)积极采取措施开发新水源,保证镇区和周围村庄所需水源;(2)在充分利用现状供水设施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供水系统;(3)采用村镇供水“镇带村、多村联合”供水方式,逐步实现村镇供水区域共享;(4)近远期结合,统一规划,统一调配水源;(5)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1.给水现状概况2.用水量预测用水量参照《镇规划标准》和《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有关指标,并结合五云镇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规划期末镇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
镇区规划用水量计算标准:近期人均日生活用水升计算,工业用水按生活用水的 %计,另加 %市政用水及不可预见用水量,则近期人均日用水量为升;远期人均日生活用水按升计算,工业用水按生活用水的 %计,另加 %市政用水及不可预见用水量,则远期人均日用水量为升。
(由于水系发达,农田灌溉就采用就近的河流水或水库水,在城市给水中就不再考虑)贯彻国家节约用水精神,规划期内工业生产用水以挖掘潜力为主,提高重复利用率,在产量增加时,用水量不增加,并逐步下降。
此外不足由工厂自备水井解决。
按规划人口,可计算得出:近期镇区总用水量:吨/日;远期镇区总用水量:吨/日。
3.水厂规划4.给水管网规划中心镇区供水管网环状布局。
南北各形成环状供水体系。
主干管管径分别为 mm,其余路段可布置 mm的给水支管。
原则上,南北向道路给水管敷设在路的东面,东西向道路给水管敷设在路的南面。
10.2 排水工程规划1.排水现状2.排水体制规划近期老镇区的排水体制采用制,新镇区采用流制。
工厂的废污水需经工厂一级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
规划中远期镇区排水采取制,即生活污水必须集中收集后,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方可排入水体。
工业有污染物的必须自行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后才能接入城镇污水管系统。
雨水经雨水管道汇集后,就近排入附近河道。
3.污水量预测4.污水处理厂位置与规模规划设污水处理厂一座,选址在,便于镇区污水的汇集和处理后的尾水就近排入河道。
污水日处理能力规划近期吨、远期应达到吨。
5.污水排放要求建成区污水排放必须符合国家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医院废水应严格执行《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必须先消毒后,才可排入镇区管网。
经污水厂处理排放的尾水水质要达到国家地面水三类水体以上标准。
6.污水管网布置污水管道原则布置在道路的西侧或北侧。
污水干管的管径为mm,支管 mm。
7.雨水量计算五云镇区雨水量计算可采用暴雨公式计算:q=900(1+0.6lgp)/t0.544 (L/S·ha)Q=ψ·q·F其中: ψ——径流系数取0.65F——汇水面积(公顷)P——设计重现期(1年)8.雨水系统规划雨水管沿路敷设,按其重力自流就近排入水体。
雨水管的管径及布置等现有排水管道全部作为雨水管道予以保留。
可先完善排水暗沟,明沟需加盖,至远期逐步改为管道。
镇区的河道网络均可作为雨水接纳河。
10.3 电力工程规划1.电力现状五云镇区现有电力主要靠五云35KV变电站配给。
2.用电负荷预测规划期随着经济发展和镇区人口增长,用电量和用电负荷都将有较大增长。
本规划采用各类建设用地用电负荷密度法进行预测,有关用电指标如下:居住用地用电按200kW/ha/日计,公建用地和工程设施用地用电按300kW/ha/日计,工业用地用电按400 kW/ha/日计,其它建设用地用电按30kW/ha/日计,采用同时系数0.65计,则预测到近期镇区电力负荷为万kW,远期负荷万kW(具体见五云镇镇区用电负荷预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