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的哲学思想
康德的哲学思想思想与生命体现为一种高贵康德的哲学思想1770年是康德学术活动和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一个转折点。
这一年,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就职论文《论感觉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由于这篇论文为他后来创立的先验唯心主义的批判哲学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学术界通常都以这一年为界限,把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一)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方面。
他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所取得的重论成果,是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康德的新自然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说”中。
第一个假说是“潮汐假说”,即地球自转速度因潮汐的摩擦而逐渐减慢的假说。
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4年发表的《对地球从生成的最初起在自转中是否发生过某种变化的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的。
康德认为,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地球洋的水位发生着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水位的涨落与地球表面不断发生摩擦的结果,势必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
这种影响在短时期固然微不足道,但长期积累又得不到补偿,最终必然会使地球自转停止而走向死亡。
康德的这个假说已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确证。
这一假说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表明了包括地球在的一切天体都是运动的,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过程。
第二个假说是“星云假说”,即关于宇宙中诸天体起源和演化的假说。
这一理论是康德在1755年匿名发表的《自然通史与天体理论》(即中文译本《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中提出的。
康德认为,宇宙间最初充满着分散的、云雾状的物质微粒,即“原始星云”,它们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的相互作用。
由于这些微粒分布的密度不同,因此在引力的作用下,密度较小的质点便逐渐聚集到密度较大的质点上去,从而形成引力中心;与此同时,由于斥力的作用,又使向引力中心作直线运动的微粒向侧偏转,逐渐形成围绕引力中心作平面旋转的涡旋运动。
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
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康德知识论的理论背景摘要:众所周知,康德的哲学是对近代以来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其知识论也是对两者的综合。
经验论的认为知识靠经验所得,坚持归纳法在认识中的作用;而唯理论认为知识靠天赋观念所得,坚持演绎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康德认为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以主体性原则,吸收经验论和唯理论关于知识的论述,形成了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的知识论体系。
关键词:康德;知识论;理论背景;近代哲学;自然科学近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儿,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以彻底怀疑精神在否定了一切内容之后终于找到了肯定的纯粹形式的“自我”,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为人类知识找到了一个新的立足点、为整个知识大厦奠定了新的基础。
笛卡儿之所以成为近代哲学开山之人,在于他为了知识的开始和过程找到了“我思”这个作为出发点的主体。
从此,近代哲学摆脱了漫长中世纪作为神学奴仆的屈辱地位,人的认识可以不需要神的启示,人依靠自己的主体性就可以独立地进行认识以获取、扩充知识。
因此,笛卡儿作为近代哲学鼻祖可谓当之无愧。
黑格尔曾盛赞笛卡儿:“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的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多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面。
”①笛卡儿虽是近代哲学开山之人,同时他本人也是近代欧陆唯理论者第一人,可在他之前英国的经验论者弗兰西斯·培根也在归纳法的指引下开创了经验主义的传统,此派在笛卡儿之后特别是经过洛克的补充、扩展,形成了与唯理论对峙的经验论派,反思性、主体性是两派共同的基础,可两派不同在于对作为知识的最初的基础知识元素来源问题的认识,还有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在最初的基本知识元素基础上对知识的扩展,也就是对于怎样扩展知识两派看法也不同。
笛卡儿把数学方法引入哲学,开始了以形式逻辑的分析演绎推理的方法扩展知识,而且这种方法在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那里得到了忠实的继承,唯理论者都热忱于把最终的基本知识元素看做是天赋的观念。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作者:伍翠翠张勤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3期摘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在很多思想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的发展历程。
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到休谟与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末路。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发展,在先验哲学与经验哲学领域都有着经典的诠释,使得哲学再次焕发了生命力,虽然康德哲学思想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影响,存在局限性,从辩证发展的角度,这些局限也更成为后期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康德;唯理论;经验论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63-03一、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历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几乎从哲学诞生时刻起就早已存在。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争论,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与毕达哥拉斯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之别,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将争论延续下去。
到古希腊哲学的繁盛时期,柏拉图主张先验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重实体,主张对于个别事物的重视,师徒二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术分野,在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柏拉图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见哲学家对于自己哲学见解的坚持,这些坚持也造成了后期两方面思想的延续。
到了中世纪神学阶段,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不管是极端派的还是温和派的,都将一般与个别、经验与普遍的思想争论传承下来。
在近代哲学那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可谓达到了高潮。
经验论的典型代表弗朗西斯·培根、休谟、洛克、贝克莱等,唯理派的典型代表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各学派的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也不尽都是纯粹的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其间各人思想也会部分兼涉其他理论的思想,而争论是主要的。
正如洛克和斯宾诺莎的直接争论,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张白板,经验在白板上留下印记,而莱布尼茨则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具有纹路的大理石,是先天的存在。
唯理论在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独断论,经验论在休谟那里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两个学派的生机已不复存在,均走向了末路。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
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
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
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
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
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
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
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
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
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德国古典哲学
德國古典哲學1.“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已经相当程度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哲学与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日益紧密;而且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被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明确的提出来论证过了。
因此,此时期的哲学,其思想起点已经非常高,他们的思想逻辑性更强,体系更严密,对问题的专研也更深了。
所以,此时的哲学已经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问津的学问,而是成了大学教授的专业了(德国古典哲学大都是大学教授)。
2.“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大的高扬,成为了一切论述的出发点和基础。
亦即,“思维的主体能动性”取代上帝成为了达到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之必要条件。
3.因此,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超越,就在于对“主体能动作用”的有意识的强调;对理性和实践的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出发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
康德(一)思想特质:1.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的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复合而成的。
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知性先天地具有一种综合统一感性经验材料的“本源能力”;即“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机能”,它能够自发能动地凭借其十二范畴去统筹去统摄经验的杂多材料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从而建构起人类科学知识的大厦。
3.人为自然立法(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认为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与对象“符合”,但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
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
4.前批判时期: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兹-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此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
5.批判时期:主要理论成果有三(1)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探讨,写出《纯粹理性批判》。
(2)对人的欲望(意志)能力进行探讨,以及研究人类的道德原理和自由意志,写出《实践理性批判》。
(3)对人的情感能力进行探讨,写出《判断力批判》。
通往康德美学之路——从唯理论、经验论、卢梭到康德
思 想的继 承发展 。
一
了康德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康德之所以成为一代 宗 师 , 自于其哲 学思想 的巨大包 容性及 创造 性 , 源 而这与他对同时代及其前代思想家的批判性吸收
联 系在 一 起 。
、
从 唯 理 论 到康 德
在 唯理论 派看 来 , 感性 认 识 或 审 美 活动 仍 属
于低级 的认识 活动 , 属于 “ ete c” 感 性认 识 ) A s ts ( hi
就康 德 的美 学 思 想而 言 , 界 普遍 认 为 主要 学
体现在《 判断力批判》 一书中, 自于康德哲学思 缘
想内部 , 是沟通现象界和物 自体之间的桥梁 , 用康 德 自己的话来说“ 断力的批判作为把哲学的这 判 两部分结 合为一个整体 的手段 ” , 晓芒称其 J邓 为“ 冥河 的摆渡者” 。这也 就意味着学界普遍认
收稿 日期 :0 1 闰帮仁( 90一 , 汉族 , 18 ) 男, 贵州大学人文学 院 20 0 9级美学 硕士研究生 , 究方向为 文艺美学。 研
很大, 我们就不能说美和愉快能有一种确定 的尺 度。 这种把美看作主体与客体的一种关系 , ” 强 调审美主体和审美 的主观心理方面 的作用 , 实际 上认 为美 是一 种 主 观 的 , 同时 因 找 不到 确 切 的标
闰帮仁
( 贵州 大学 人文学 院 , 贵州
贵 阳 50 2 ) 50 5
摘要 : 学界普遍认为康德 美学思想即为《 判断力批 判》 书之 思想 , 自于康德 自身哲学体 系 内部 , 沟 一 缘 是
通现象界和物 自体之 间的桥 梁, 一观 点忽视 了康德 美学思想的外在继承 关 系。实 际上 , 这 康德 美学思想主要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述袁鸿杰.期末思考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一种传统。
在康德之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形而上学的历史,康德指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世界本原,世界最高目的等的学说,具体说来就是自由、灵魂不死、上帝存有。
在形而上学的论争中,唯理论和经验论共同构成了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西方现代精神的精华。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经验论主张感性经验是一切认识的源泉,一切知识只能从经验获得,并能在经验中得到证明。
关于认识来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造成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虽然双方各自有理有据,但是它们的局限性也随着理论本身的发展逐渐暴露了:唯理论走向了独断论,独断地认为他们掌握了世界的终极真理;经验论则发展成为怀疑论,怀疑一切知识的可靠性,世界也不过是一场梦魇。
形而上学引发了诸多哲学问题的讨论却又无法给出答案,使得它自身逐渐走向了尴尬的命运。
康德想要结束过久的纷争,他说,理性陷入困境是因为运用经验性原理向最高原理晋升时发现自己的无能,而求助于超验原理,却跌入黑暗和矛盾之中,知道有根本性的错误却又找不出来。
于是康德希望做一个一劳永逸的尝试,结束一切纷争,找到那根本的错误,所以《纯粹理性批判》这部书才诞生了。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
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其使命是为真正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通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接着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
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
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
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
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
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
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
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
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
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
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
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
从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观康德美学作者:段歌来源:《美与时代·下》2019年第09期摘; 要: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夏夫兹博里提出“内在感官说”,认为人类除外感官外,还拥有并具理性与感性的内感官(Inner Sense),它来源于神的心灵,是美感与道德感的来源。
一方面,由于“内在感官说”是17、18世纪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在美学上的反映和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并对之后的德国观念论美学有着隐秘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夏夫兹博里思想与著作的驳杂,历来学界虽对“内在感官说”有大量研究,但仍有不足。
以“内在感官说”为核心与契机,结合夏夫兹博里的其它美学思想,与康德的一些美学思想进行对比,不仅揭示了“内在感官说”的深层含义,同时也从侧面阐述了康德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并给予当代西方艺术以启发。
关键词:夏夫兹博里;内在感官说;自然神论;美善关系;康德一、“内在感官说”的自然神论根基“内在感官”说由英国启蒙运动美学家夏夫兹博里在《道德家们》(The Moralists)这篇哲学对话中提出的。
夏夫兹博里是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的代表。
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理解“内在感官说”的深层内涵,就必须理解当时的哲学背景以及自然神论。
17世纪欧洲哲学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一方面具有中世纪经院哲学遗风,主要论题仍然是寻求信仰和理性的调和;另一方面,以培根、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家积极强调人类理性的作用,提出要以怀疑一切的科学精神和可靠的科学方法寻求真理。
正如赵林教授所说:“英国自然神论(English Deism)是英国经验论哲学的孪生兄弟,可以说,经验论哲学,实验科学和自然神论在近代英国文化中具有一种‘三位一体’的微妙关系。
”[1]这两种思想倾向的交互渗透产生了自然神论,自然神论并不完全否认上帝的存在,但是上帝是根据理性创世并让世界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
宇宙万物无不是上帝至善与智慧的体现。
而夏夫兹博里的主要著作《论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Men, Manners, Opinions, Times)和包括《道德家们》在内的篇章,以关于理性与信仰的自然神论的观点为基础,进一步结合了自己对当时社会思想风气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自然神论向人性与社会这个维度的延伸。
理性批判之父——康德
学术简介
康德自1755年任无俸讲师(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学执教,1770年升任逻辑 与形而上学教授。以1770年为界限,其思想可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 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 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 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 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 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经验的界限对本体(自在之物) 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人的认识 只能达到“现象”。在自在之物世界中,上帝、自由、灵魂等为超自然的东西,属信仰范 围,它们的存在是为了适应道德的需要。由于两个世界之间存在明显的鸿沟,康德试图通 过审美判断与自然界的目的论判断以达到沟通,提出审美的主观性与没有目的的目的性与 自然界的内在目的性与外在目的性,最后以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为其体系的终结。在政治上, 同情法国革命,主张自由平等。在教育上,认为应重视儿童天性,养成儿童自觉遵守纪律 的习惯。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 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等。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 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 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 颠倒了。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 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 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 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 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 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 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 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 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 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 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关于康德的哲学论文_康德哲学论文范文
康德哲学与我们有什么关系进一步说,历史上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如果研究哲学史的人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究,如果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并不仅仅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那么我们就必须证明我们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表面看来,这种证明带有自我辩白的嫌疑,不过更深层次的问题应当是哲学或哲学史的意义问题。
由此可见,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是不可能仅仅局限于讨论康德的,它归根结底关涉到研究哲学史的意义问题。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借助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来讨论哲学史研究的意义问题,也可以说是借助讨论哲学史研究的意义来讨论康德哲学的意义,并且由此而提出一种新的哲学史观模型。
一、哲学问题为什么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虽然斯人已去,其理论学说业已过时,我们还要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思想呢因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就是哲学,能够在哲学史上“青史留名”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学说或理论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有意义的。
但是,谁都知道,哲学家们在几乎所有的哲学问题上都未能达成最基本的共识,哲学中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套用霍布斯的一句话,就好象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每个哲学家的思想都是转瞬即逝,哲学流派的更替其速度更是越来越快,我们怎么能说他们的思想有意义而且是什么永恒的意义呢!哲学家们在所有的哲学问题上一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事实。
然而,我们以为,恰恰是因为哲学家们在哲学问题上无法达到最基本的共识,他们的思想才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因为这意味着哲学问题是万古常新、永恒无解的,即是说,哲学问题并没有终极的答案,因此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所面临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也一样是问题。
既然哲学问题没有过时,那么每一位哲学家为这些问题所提供的解决方法,对我们来说就永远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当然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许多种选择中的一种选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哲学史向我们展示的无非是有史以来哲学家们在哲学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解决方式,我们学习和研究哲学史的目的无非就是在这些解决方式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或者在这些解决方式之外开辟自己的道路。
“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的调和
① ② ③④
培根 : 新工具》 第 26页 , 《 , 3 商务 印书馆 13 9 5年版 。 北京大学哲学 系编 : 十六一十八 世纪西欧各 国哲学 》 第 《 ,
93页 , 务 印书 馆 17 0 商 9 5年版 。
2 1 年第 1 01 期
No 1 2 1 . ,0 1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 OC AL S E 年 2月 01
Fb 2 e 011
.
J OUR L O S T NA F OU H CHI N NA ORMA U I E I Y L N V RST
“ 白尼式 的革命 ” 康德对 经验论 和 唯理论 之争 的调和 哥 :
殷 筱 ,
( . 汉 大 学 哲 学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 中师 范 大 学 心 灵 与 认 知 研 究 所 ,湖 北 武汉 40 7 ) 1武 湖 30 2 2 华 3 0 9
【 摘
要】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唯理论就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必然性来源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
结构和形式 中为科学知识 的普遍必然性寻求终极依据。
【 键 词 】经验论 唯理论 “ 白尼式的革命” “ 关 哥 先验 自 我意识” 【 作者简介 】 殷筱(92 )女 , 1 一 , 湖北仙桃人 , 学博士, 7 哲 武汉大 学哲 学学院博 士后, 中师范大学心灵与认知研究所 华
识 ”⑨ 。洛 克还认 为 , 赋 观 念 不仅 是 不 必要 的 , 天 而
且也是 不 可能 的假设 。 因为设立 天赋 观念 的一个主
论 和唯理论 之争 的核 心还是 关 于科学 知识 的客观 性
和普遍 必 然性 的来 源问题 。
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论康德哲学的两种理性法则
作者: 李高荣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08-11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自我意识 对象意识 自由意志 绝对命令 目的论
摘要:康德哲学的能动性体现在"为自然立法"的自我意识和"为自己立法"的自由意志两个方面。
前者属于理论理性,适用于现象界;后者属于实践理性,适用于物自体。
尽管康德用目的论来调和两者,使前者从属于后者,但总体上他将两种能动性割裂开来,使其被严格地限制在各自的领域,这一方面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矛盾,另一方面却带来了认识主体与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之间更大的矛盾。
德国古典哲学
2004年10月25日第八章德国古典哲学第一节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一、历史背景: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二、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面临的问题:1、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2、科学理性与自由发生冲突;3、形而上学名存实亡的时候。
形而上学——古典哲学的核心部门,它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统一的基础、本质和根据的问题,因而被人们看做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三、德国哲学显著的特征:思辨性,辩证性,体系性。
四、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成就:是系统创立了辩证法理论,即作为发展理论的理性辩证法。
他们把辩证法自觉地应用于各个知识领域,表述了认识、精神文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尽管这种辩证法还不是客观的辩证法,但这种辩证思想又恰好提供了由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转移)。
第二节康德的哲学思想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精神的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
康德批判地继承了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并且将启蒙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通常被人们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哲学上的革命意味着哲学方向的转变,而康德的确扭转了哲学的方向。
一、康德哲学的问题: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其实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了他的全部哲学思考。
(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陷入僵局;科学理性与自由发生冲突;形而上学名存实亡的时候。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一)认识论问题的矛盾: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
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须性只能是先天的。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与调和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与调和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一直是相互对立的两派学说。
这两者在认识论、认知论和科学方法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但它们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的关系,有时也可以通过调和取得更为富有成效的结果。
经验主义强调通过感觉和经验对世界进行认识。
根据经验主义的观点,知识的来源主要是我们通过感官器官获得的,不存在与此相矛盾的知识形式。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
洛克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张白纸,只有通过感觉和经验才能获得知识,而休谟进一步强调直观感觉是形成知识的唯一途径。
相对而言,理性主义则强调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世界。
理性主义认为人类的思维具有特殊的能力,可以独立于感官而独立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哲学家康德和笛卡尔是理性主义的重要代表。
康德认为存在某些“先验的概念”和“先天的判断”,它们使我们能够超越经验而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形成纯粹的理性知识。
而笛卡尔则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观点,认为我们的思维活动本身是真实存在的证据。
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解决了一些哲学问题,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经验主义过于强调感官和经验的作用,容易受到感官误导和人类主观情感的影响,从而导致知识的片面和偏差。
理性主义则常常陷入纯理性的思辨中,偏离实际经验,使得理论脱离实践与现实的联系。
在解决这些问题和超越纯粹的对立之外,我们可以尝试实现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调和。
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调和起来,可以实现更加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经验主义的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真实可靠的观察和实证方法,避免过度主观和偏见的干扰。
同时,理性主义的思辩和推理能力也有助于我们从经验中归纳出普遍性原理和规律,发展出更具广泛适用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在各个领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调和都有其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融合可以使科学家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摘要: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对此进行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休谟的不可知论、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都是其产生的重要渊源。
之前的古代哲学都是以本体论为中心的,试图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近代早期是从主体开始研究认识的问题,即怎么通过理性去认识,认识的可靠性这样的问题。
17——18世纪,诞生了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两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其各自的片面性和所导致的恶果都充分暴露了出来。
康德哲学正是在此条件下诞生的,他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力求避免两派的片面性,试图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寻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唯理论对只是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三、康德哲学的调和。
(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经验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其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
经验论者的根本立场都在于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理性,而是来自于经验,这也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对立。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一、洛克哲学首先来看洛克的哲学。
洛克哲学是经验论的开端,是经验哲学的系统化,其任务是为科学的发展扫清障碍。
洛克认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主要有三:1、对自己认识能力的无知。
人们无知到看不清自己认识能力有多大,因此滥用理性。
论康德伦理思想的来源和对现代的意义
论康德伦理思想的来源和对现代的意义康德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代理论界是众所周知的。
形形色色的现当代哲学思想在不同程度上都渊源于康德,自由、主体、实践理性、善良意志、意志自律以至“绝对命令”,在康德那里是相通的概念,正是这种独立于客体的概念,给道德奠定了基础。
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以它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而其他学科都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也成为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
一康德的思想,如日本学者安倍能成所说:康德“在近代哲学上恰似一个处于贮水池地位的人。
可以这样说,康德以前的哲学皆流向康德,而以后的哲学又从康德这里流出的”。
康德思想研究早已经是一种“显学”,似乎人人都能对康德的思想说点什么。
伦理学在康德整个思想体系中属于另一个方面,在康德思想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由牛顿转向卢梭,由自然科学及其哲学意义转向人的精神世界的探求。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康德的伦理学,都认为其重要性不能和他的认识论研究相比,甚至认为康德伦理学只不过是形式主义而已。
基于这样的事实,康德思想对于我们,可以说还是处于晦暗不明的状态之中。
那么,康德哲学思想主要是认识论还是伦理学呢?他在构造其“批判哲学”时,虽然首先着手于认识论,但就康德个人主观上来说,伦理学显然高于认识论。
在康德的主要伦理学著作中,即《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它们的共同任务就是建立实践的最高法则以及论证道德法则乃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原理,旨在建立道德形而上学。
在康德纯粹理性所划分的学科体系中,道德形而上学是作为伦理学的纯粹部分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目的,涉及的是人的全部使命,体现的是人的高贵和尊严。
所以它是优越于人类理性的任何其他追求的,而其他学科都要为这个最高目的服务,由此也成为整个康德伦理思想的起点。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它们的调和(论文)
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分歧及康德对他们的调和中文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近代西欧哲学思想中欧洲大陆唯理论与英国本土经验论的分歧,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对它们所做的综合与批判地继承。
作者认为,欧陆唯理论与英伦经验论在六个方面存在分歧,其中根本分歧是在关于逻辑与事实的方面。
经验论认为逻辑与事实分属两个领域,各有各的方法。
唯理论认为,用逻辑的方法解决事实的问题,逻辑规律是世界的根本规律,逻辑上的理由同时也是事实上的原因。
康德综合继承唯理论与经验论,创造出先验哲学思想,提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将之当作人类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前提,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开创西方哲学史上的新纪元,开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先河。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先天综合判断;先验哲学引言在西方的近代哲学史上,经验论与唯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对以后的西方哲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德国古典哲学,发源于康德以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总结综合的的精神品质对于上述经验论与唯理论哲学思想的批判地继承,并创造出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先验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知识进行汇总,统一。
经验论与唯理论是关于人类知识来源,人类的心里认知过程和人类所得到的知识的本质这些困惑着近代思想家头脑的问题而由欧洲最杰出的哲学家提出来的理论。
经验论是英国本土的哲学家洛克开其端,经由贝克莱和休谟共同完善发展的哲学理论体系。
经验论者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经验,而不是天赋观念,人类通过对于外部经验的认识产生观念,观念与观念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人类的知识。
唯理论是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中经斯宾诺莎与莱布尼茨的发展修善,成为关于人类知识和认知过程问题的另一大哲学理论体系。
唯理论者认为,在人类的头脑中有一个天赋观念,它是人类所有真知识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真实知识的前提。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知识只有与天赋观念相一致,才能成为真知识。
这两大哲学派别的根本思想不相同,按照各自的逻辑发展,直至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对经验论与唯理论进行批判,综合,人类对于自身所获得知识的认识才升华到新的高度。
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
163康德对于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综合伍翠翠,张 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摘 要: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由来已久,两者在很多思想上有着不同的见解,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学的发展历程。
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到休谟与莱布尼茨那里走向了末路。
康德综合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发展,在先验哲学与经验哲学领域都有着经典的诠释,使得哲学再次焕发了生命力,虽然康德哲学思想受当时时代条件的影响,存在局限性,从辩证发展的角度,这些局限也更成为后期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机遇。
关键词:康德;唯理论;经验论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3-0163-03收稿日期:2017-02-16作者简介:伍翠翠,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张勤,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毛泽东思想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一、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历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几乎从哲学诞生时刻起就早已存在。
西方哲学史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争论,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与毕达哥拉斯的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倾向之别,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将争论延续下去。
到古希腊哲学的繁盛时期,柏拉图主张先验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则重实体,主张对于个别事物的重视,师徒二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学术分野,在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柏拉图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见哲学家对于自己哲学见解的坚持,这些坚持也造成了后期两方面思想的延续。
到了中世纪神学阶段,实在论与唯名论之争,不管是极端派的还是温和派的,都将一般与个别、经验与普遍的思想争论传承下来。
在近代哲学那里,唯理论与经验论的争论可谓达到了高潮。
经验论的典型代表弗朗西斯·培根、休谟、洛克、贝克莱等,唯理派的典型代表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摘要: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康德用先天综合判断对此进行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康德;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休谟的不可知论、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唯理论哲学,都是其产生的重要渊源。
之前的古代哲学都是以本体论为中心的,试图解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个问题;而近代早期是从主体开始研究认识的问题,即怎么通过理性去认识,认识的可靠性这样的问题。
17——18世纪,诞生了以洛克、贝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哲学,两派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中反复斗争,其各自的片面性和所导致的恶果都充分暴露了出来。
康德哲学正是在此条件下诞生的,他看到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陷,所以力求避免两派的片面性,试图把认识中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寻康德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二、唯理论对只是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
三、康德哲学的调和。
(一)经验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经验论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其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间。
经验论者的根本立场都在于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理性,而是来自于经验,这也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对立。
经验论的主要代表有洛克、贝克莱和休谟。
一、洛克哲学首先来看洛克的哲学。
洛克哲学是经验论的开端,是经验哲学的系统化,其任务是为科学的发展扫清障碍。
洛克认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主要有三:1、对自己认识能力的无知。
人们无知到看不清自己认识能力有多大,因此滥用理性。
2、“天赋观念”。
人们认为有天赋观念,因此不去探索自然的真理。
3、爱美的语言。
我们使用的是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语言。
其中,对自己理性能力的无知,是最的障碍。
然后,洛克从认识的来源展开自己的学说。
他认为知识不是来源于“天赋观念”,而是来源于经验。
他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天赋观念”进行了批判。
1、认为“天赋观念”是一个没有必要的理论假设。
2、认为“天赋观念”的假设理由是错误的。
唯理论者认为,我们拥有“天赋观念”,因为我们是普遍认同的和普遍具有的。
洛克认为普遍同意并不一定是“天赋观念”的体现,例如上帝的观念;同样,我们普遍具有上帝的观念,但却不相同,说明普遍具有也不能说明“天赋观念”的存在。
3、反对“理性发现说”,唯理论者认为我们都有“天赋观念”,只是尚未发现,需要用理性发现。
洛克认为有知识即有,无即无,如果还需要发现,那么就说明是没有。
在理解中而又不被理解,这样的说法是矛盾的。
4、“天赋观念”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其实质是懒汉和不学无术的教授所喜爱的理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现。
如果说洛克否定“天赋观念”是对唯理论的一次摧毁性的打击,但是要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还得从正面提出建设性的主张。
为此洛克阐述了“白板说”和关于知识来源的“双重经验说”。
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原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诸如感觉、印象、概念、情感等等观念。
他又把作为观念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第一是感觉,它是观念的外在来源,是通过外物的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第二是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即对感觉经验的反省。
[1]洛克还阐述了他的经验论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凡事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
即认识限于经验。
这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洛克之后,经验主义开始转向。
二、贝克莱哲学贝克莱哲学是为宗教服务的,他的目的是把科学纳入宗教,用科学为神学服务。
洛克的经验论是贝克莱哲学的逻辑起点,但他抽到了洛克哲学中作为经验的依托和来源的客观存在的物的成分,于是变为了完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
这集中体现在其“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哲学命题上。
他认为从洛克主张的人类知识对象是观念的观点出发,必然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观念,而不是观念之外的事物。
如果说可感事物可以在不被感知的情况下存在,那是不合逻辑的。
既然一个可感事物只能存在于观念之中,那么它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感知了它。
也就是说,在他看来,“存在”的意义限定于认识对象,然后用“被感知”来解释认识对象。
即“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从根本上是上帝的感知。
贝克莱显然地吧观念与观念的基础两者的关系点到过来了。
三、休谟的哲学休谟的哲学与贝克莱一样,也是以洛克哲学为逻辑起点的,但他的理论归宿与贝克莱不痛,他从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经验论原则,走向了怀疑论和不可知论。
休谟从彻底的经验原则出发,否定了任何实体的存在,不过他是以不作判断的态度来处理的。
他认为物质实体是不可知的,心灵实体也同样是不可知的。
休谟的经验主义和不可知论在他对因果关系的研究上得到最全面的体现,对因果关系的重视,与他认为“一切关于事实的推理,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面”的认识有关。
四、经验论的缺陷经验论的原则是,认识开始于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不具有普遍性、必然性。
[2]在本体论上,经验论导向主观唯心主义。
经验论的本质是把人的认识只限于感觉经验范围内,而感性经验的对象是个别事物,所以认识对象只是单独存在的个别事物的结合。
人只能感觉到个别事物、而不能感觉到物质实体,所以物质实体是不存在的。
人靠感觉知道个别事物,而感觉是存在于主体之内,属于主观的东西,外部事物只有转化为观念才能为人所知,而当它转化为观念以后人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观念,这样沿着经验论的观点走下去必然把感觉和观念当成一种帷幕和屏障,把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割裂开来,把感觉等同于存在,“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这种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就是经验论的必然归宿。
在认识论上,经验论的归宿是不可知论,这是按照经验论的原则贯彻到底的必然结果。
因为经验论将感觉经验绝对化,那就只承认感觉的存在,感觉之外还存在什么是不知道的,经验论从怀疑导致不可知。
[3](二)唯理论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及其缺陷一、笛卡尔的哲学笛卡尔是近代理性主义派别的首创者。
他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旧知识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方法,为人类理性的认识能力的发挥,找到有效的途径。
他开创理性演绎法,其出发点就是普遍怀疑的原则。
其理性演绎的四条规则是:普遍怀疑,把命题分成细小的部分,根据分析再综合和避免片面性。
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天赋观念”,事物被认识并不是由于被我们所看见或摸到,而是由于被我们的思想所理解了。
他把物质和精神、存在和思维分割开来、对立起来,把二者看作是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两个实体,并把它们归之于绝对实体———即上帝的创造,这就否认了“正确的认识是对物质的真实反映”这一唯物反映论的基本原理。
同时,在认识的主体问题上,笛卡尔从通过“普遍怀疑”而达到“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开始,就明确肯定:“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
[4]笛卡尔还认为人的感官不但不能作为认识的工具,而且谁对它过分相信,就要上当受骗,他指出:“凡是我们十分清楚、十分明白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
[5]这样,笛卡尔就把存在于理性中的“天赋观念”作为认识对象,而把独立于身体的、不死的心灵作为认识的主体,这就完全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这对经院哲学盛行年代中,反封建、反神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它的缺陷在于封闭于理论自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并非是实践检验,而是主观标准的心灵检验。
二、斯宾诺莎的哲学荷兰的理性主义者斯宾诺莎,指出认识的对象是“现实的理智,无论它是有限的或是无限的,应当只理解神的属性与神的特殊状态,不能理解别的东西。
”[6]在这里,他所说的“神”就是自然的别名。
这就明确地主张了认识的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界,人们的认识除了自然界及其无限多样的个别事物外,别无其它对象。
同时,他还认为正确的认识必须同它反映的客观事物相一致。
他指出:“观念的秩序和联系与事物的秩序和联系是相同的。
”[7]三、莱布尼茨的哲学莱布尼茨是近代理性派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创立了以单子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
他的认识论就是与单子论一脉相承。
在莱布尼茨看来,认识主体就是精神单子,认识只是人类心灵这种较高的单子的“知觉”在其内在原则推动下的某种发展。
他批判了唯物主义的原子论,认为原子概念不成立,广延性说明连续性,有广延就可分,不可分就无广延。
而单子是无广延的,是精神性的,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唯心主义。
四、唯理论的缺陷和经验论相反,唯理论的原则是,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这种普遍性、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源于理性。
[8]在本体论上,唯理论走向客观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上,唯理论的归宿是先验唯心主义。
按照唯理论的原则,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不能从经验中来,它只能存在于主体之中,仅仅属于思维主观性的机能。
所以,彻底贯彻唯理论的观点,必然导致割断思维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知识先天地存在于主体之中,这正是先验唯心主义。
[9](三)康德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调和经验主义者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它不能科学地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经验主义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必然逻辑地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理性主义者强调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忽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因此它不能科学地解释科学知识体系的来源问题,把知识体系建立在纯粹的理性思维的基础之上,从而使知识体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总之,无论是经验派还是理性派都没有能够正确地解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而是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这必然使其认识论在整体上陷于错误,同时也无法建立起完全科学的认识论。
[10]康德意识到争论双方均有片面性,力图将二者结合起来,容纳于一个体系之中。
他的办法是既肯定经验论的原则——认识开始于经验,又肯定唯理论的原则——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来自理性。
[11]他按照判断中的主词、宾语的不同联系,把判断分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根据只是的不同来源,分为先天判断和后天判断。
真正的科学知识必须是先天综合判断,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必须能扩大。
这样,可靠的知识必须具备先天的判断和后天的经验,这就是综合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或者说是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
然而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康德一反传统信念,认为我们的方法错误,人是自然的立法者,主体应该为客体制定规则,于是将“知识符合对象”作了个颠倒,提出“对象符合我们的知识”,并最终在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特的批判哲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