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马哲复习资料

谈谈你对哲思的理解。哲思是人类思维的高智慧状态和认识方法,它是一个时代或某一文明区域所形成的主流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是人类智慧的最高结晶,它决定了其他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的产生,它是人类精神的基础,是人思考、观察,体悟人生的主要方式。哲思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它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它促使人们对某一现象在认识其表面后还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是人们更透彻的了解事物的本质额规律。哲思能够使人的思想境界变得更高些,因为在不断的批判、怀疑和论证中,人的思想境界也在随之提升。使人在面对问题现象的时候,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西方主流哲思是:理性主义是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哲思方式。理性主义包括自由、自主、平等的理性人生,它是一种逻辑的、系统的、完整的思维能力。东方主流哲思是:模糊的整体性、重悟性、灵性、直观思维,它是一种重情感的思维。

如何理解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用理论和系统的方式将哲人的思想变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专门研究和思考人生世界最普遍、最一般、最高等、最抽象的基本问题。是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哲学在形式上是抽象的,表现为一种抽象的概念运动,但哲学的问题又是现实的。它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

1、在马哲看来,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各门具体知识中所包含的最一般本质规律的概括总结和升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揭示人生世界中“四最”的理论,具有民族性、意识形态性、阶级性等特征。

2、哲学是世界观自觉的高级状态。相对于自发形成而言,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是什么?精神和物质同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为世界本源;二者有无统一性(人能否认识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从总体上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人与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人作为考察人与世界关系的主体,本身即是这个世界中的自然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他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他又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按照某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属性,并且力图以自己的意愿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必然发生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知识论上来说:A、问题第一方面的含义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含义是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其次它是实践中的基本问题,人们咋实践中为了更好的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处理自己的认识和思维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坚持唯物主义和可知论,承认存在先于并决定思维。思维可以认识存在,才能更好的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什么是哲学的物质定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将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式看作是所有物质的基础,并用具体物质代替物质世界,对物质的理解和解释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因此,原子所具有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概念,这个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感觉而存在的,为我们感觉所突写射影和反映是有规律的。只有承认客观性,同时承认可知性,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没有从哲学的高度将所有存在共有的、最一般的属性抽象出来,马哲的物质观强调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四最”的角度对物质共有的一般属性做合理的概括,这种属性是所有的物质必然具有的,因此,也是最高的属性,这个物质观真正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它合理的概括了所有具体物质共有的最一般的属性,即客观性和可知性。

如何理解马哲的基本精神?

1、马哲的基本精神:各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和思想主要从世界观、方法论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一种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观念,哲学中最重要的是这种哲学中的基本精神,它是哲学的灵魂。

2、马哲首先继承了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此基础上,又创造了自己哲学的新的基本精神。A、自由精神:马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以自由为核心,以追求和实现自由为最高目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自由,古希腊文明强调人是理性存在物,而自由和独立个性的发展又是理性的核心,人是自由存在物,(以民主为基础的法制的社会),西方自由意识发达。马克思的自由观:马克思一方面继承了西方传统哲学自由的观念,同时又根据社会历史发展新的条件,创造了自己的自由观,强调自由不仅仅是理论的、抽象的观念,更是社会现实变革所实现的根本目的,因此自由主要是实践问题。B、批判精神:从某种狭隘的政治目的和政治利益出发,对自己的对立面作彻底的否定,并将对立面的思想观念、制度体作彻底的的批判(政治批判是实用主义的批判,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3、马哲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论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不能归结为其中的某一形态或某一层次,它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它对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不仅是马哲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自然科学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借助于现代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证明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在其根源上都具有内在的同源性,而在结构上

具有内在的同质性,即核心结构是一致的,非核心结构则是多样的,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在其最深结构上都具有同源性、同质性、均匀性的特征,物理世界的物质具有统一的基础。

3、哲学对物质统一性的证明: A、从时空的无限性证明世界统一于物质。无限的时空充满了物质,不存在无物质的时空所以世界统一于物质。 B、从存在的领域证明。因此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4、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就是坚持了世界是客观的,有规律的。它还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承认世界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

为什么说物质是可知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从世界的发展和我们的认识来看,物质的基本属性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概念,这个客观实在是不以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只有承认客观性,同时承认可知性,将客观性和可知性统一起来,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

1、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承认世界是客观的,有规律的,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因此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合理发挥我们的能动性。

2、无限的时空中充满了物质,不存在无物质的时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会不断的接触和认识到不同的物质,可以认识它就是物质的可知性。物质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物质的客观性。物质在世界中存在,必然首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它又是可以被认知的,所以,物质是可知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马哲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文化根源:文化错位。马哲最深刻的根源是西方文化,它所思考和解答的问题都是西方文化传统问题,它的气质和风格都是西方性,这是因为马哲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必然受这种文明的文化性格的影响。

2、社会历史条件:主流哲学观念都是时代精神的表达,把握时代的大趋势和面对的根本问题。经济方面的时代精神: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民主发达、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物质丰富。社会化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占有的矛盾,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关系尖锐化,经济危机导致的产品过剩危机、金融危机、信用危机等。

3、理论根源:A、对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做了哲学概括,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B、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自然和社会都是绝对精神决定的;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C、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共产主义。

4、主体原因: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的主体所创造的,因此,这个创造主体的个人性格,社会际遇,对它的哲学都会产生影响,哲“如”其人。所以,理解这个哲学必须对这个哲学的创造主体的个性特征有所把握。

5、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极其后果、法国政治革命极其后果、世界历史的形成极其意义,是资产阶级进行历史性创造活动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极其引起的规模宏伟、具有现代形式的社会矛盾。

6、其他原因:马哲的产生与19世纪中叶的自然科学及其巨大成就密切相关。

如何理解时空的相对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这是指时间只有从过去、现在到将来一个方向,它的流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去而不返,不可逆转。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同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不存在;另一方面,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固有的表现形式,所有的物质都占有时空,不占有时空的物质不存在,因此,时空是客观的,是绝对的。

2、物质所占有的时间和空间在宇宙中有多种形式,一般说来,物质的运动速度和密度、质量不同,其占有的时空形式也各不相同,物质的密度越大,速度越高,时间的流逝就越慢,空间就越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和密度、质量的变化,时空形式也随着变化。

试论述意识的基本结构

1、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是指知识,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真理性追求;“情”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等;“意”指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决心等精神状态。从意识的自觉程度看,意识可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潜意识是深藏在人的精神活动,意识者本身难以意识到它的存在的,用语言没法表达的,只有在它发生作用之后才能理解的意识状态。显意识是意识者对自己的意识或想什么能够有明确的理解和把握,即意识到的意识。

3、从意识的作用方式看分为: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理性意识是人的意识中所具有的抽象的、系统的、严谨的逻辑化思维,这种意识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人类认识中最基本的认识能力之一。非理性意识是由人的情感、意志等所构成的一种复杂的意识活动。

4、从意识发展角度看,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三者统一意识有超时空特征,从可能性上看,意识是万能的。

5、从意识的指向性看,意识又可以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它们的指向性和功能是不同的,但它们在人类的意识活动中又互相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二者在意识活动中不可能完全分开。

6、从意识的载体看,意识分为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和类意识。其中类意识是指不分种族、不分区域、不分时代,人所共有的基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等等。

如何理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是以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规律观为基础、形而上学是指它是哲学的代名词。

1、从黑格尔起,黑格尔为了将自己辩证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的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区别开来,将近代的认识方法称之为形而上学的认识方法。即用静止的、片面的、非联系的、非矛盾的方法看待世界,认为世界是机械运动的,而将自己的辩证方法称之为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矛盾的认识方法。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互相对立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形而上学否认矛盾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否认矛盾是世界发展的动力。

2、形而上学内容广博、源远流长,求是、求真这一条主线却清晰无误。这其间,从“是”的提出与探讨,到“存在”的提出与探讨,再到强调“是”与“是者”的区别,提出重新回到对“是”的追问,不仅仅反映了一条形而上学的历史主线,而且体现了相关的主要问题。由于形而上学问题具有先验性的特征,因而形而上学的研究也主要是与先验性相联系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2、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首先它是区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根本标准,是否承认矛盾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凡承认矛盾是世界发展的动力,这就是辩证法的观点。其次,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辩证法的始终,都是来解决各种矛盾问题,是连接所有辨证法问题的主线,是理解其他问题的钥匙。最后,不仅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方式,还是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

3、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精髓。普遍性:从宏观的角度看,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没有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从空间上看,矛盾无处不在;从时间看,矛盾无时不有;从微观角度看,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充满了矛盾,没有矛盾的发展阶段是不可能的。特殊性:每个事物所具有和其他事物不相同的矛盾,每个具体的矛盾与其他的矛盾相比较有自己的特殊性,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殊的矛盾。将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结合起来认识事物是矛盾分析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从最一般的角度看,所有的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这对矛盾而言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从每一个具体的矛盾来看,它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内容思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随着矛盾的变化,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

如何理解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1、反映联系和发展相统一的决定论:是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具有因果联系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学说,它承认世界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序的,并可用语言和思想说得清,道得明的。决定论的基本观点:神学决定论;客观唯心主义决定论;主观唯心主义决定论。

2、马哲之前是不彻底的决定论:它承认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决定性。但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此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否定社会历史用统一的规律。马哲的决定论是彻底的决定论:马哲相信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认识的发展都是有序的,有规律可循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神秘的,所以,将决定论贯彻到有领域中。

3、非决定论:否认世界联系发展是有规律的,能够用人的思想和语言加以描述的,是杂乱无章,神秘的,无规律可循的。

试述规律的本质和种类

1、规律的本质: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确定不移的趋势。

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事物、现象存在着普遍着普遍联系,不是一切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规律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代表着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变动不居的现象中相对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就是它的重复性。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必然重复出现。

3、马哲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是辩证的,这些规律表现为大规律和小规律,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系,以这些规律为基础人们形成了认识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论,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西方哲学的规律观以自然本体论为基础,认为世界是按照辩证的方式运动的而对立统一则是运动的主要规律。

4、规律的种类:事物和现象都是无限的,因此规律的形式也是无限的。从规律的角度看,最高、最普遍、最一般,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必须遵循,抽象度最高。特殊性的规律,次于最一般规律的,虽不能对所有事物起作用,但对几个领域或许多事物起作用。

什么是普遍联系,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普遍联系:事物与事物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处于联系之中。从时间的角度看,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与其他事物处在联系之中。从空间的角度看,所有占有一定空间的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在空中,纯粹孤立的事情不存在。

2、主要特点:A、普遍性: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之网。B、客观性:不以人和神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自为的存在,联系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C、多样性:事物的性质和存在方式各不相同,事物和事物之间联系方式也各不相同,也导致了事物有多少特殊的存在方式和内容,就有多少种联系方式。

如何判断新旧事物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新事物质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而旧事物之所以旧在于旧事物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已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2、就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说。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对于旧事物来说,新事物既是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又是其赖以存在的因素,它是旧事物本身无法克服,无法消除的因素;对于新事物来说,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却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然符合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和复杂,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阶级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新事物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进步的要求,因而最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支持。而旧事物则反之。

唯物辩让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基本规律,对所有事物、现象普遍适用的规律,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规律、否是否定规律,这三个规律从不同角度对世界发展变化的情形做了逻辑严密的描述”

1、对立统一规律解释的是世界发展的源泉动力,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让法的核心,是掌握辩让法体系的核心,是区分形象上学与辩让法的根本标准,(是否承认矛盾是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且对立统一规律是穿于辩让法的始终,是解决矛盾问题是联结段有辩让法理论的主线,是理解其它问题的钥匙,该规律不仅是认识和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以世界的基本方法,具有同一性、对立性。

2、质变量变规律解释世界发展的基本状态。质即事物将自身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独有的质,内在性,相对稳定性,多样性特点;量即事物所具有的可用数学方式、数量关系描述的具有精确性、外在性、多样性。

3、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解释世界发展的道路和基本方向、基本状态,从三位一体的发展对世界作不完整描述,其本质上表达的是肯定和否定之间的辩让关系,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定”这一上升的循环中不断发展。

规律特点是:规律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上、内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是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1、内在性:是隐藏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人们能借助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概括整理各种外在联系,才能把握的东西。

2、相对稳定的重复性,对一个事物和现象而言在它从产生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中,它自身的规律一直与其存在相始终,重复性指任何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都是一定的,只要条件具备,该规律就会重复发生作用。

3、确定的必然性,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

4、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轻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人们可以认识它,并遵循它但不能创造,人只能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按规律办事。

5、强制性、多样性、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且规律不是单一的。

试述矛盾分类的基本方法(如何区分矛盾)

1、根据矛盾内部属性分“矛盾内部对立性,同一性在矛盾中地位,作用,力量各有不同,当对立性的地位作用,力量大于同一性时为对抗性矛盾,反之为非对抗性矛盾,决之处于平衡状态,时为中性矛盾。

2、根据矛盾与事物的关系区分为“内部矛盾”该事物本身具有的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事物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时形成的。

3、根据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区分,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反之为次要矛盾。

4、矛盾存在的领域分为自然、社会、认识矛盾以及基本的和非基本的矛盾,现象性的和本质性的矛盾。

试述你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实践是德国古典哲学定义人性的核心概念之一,他们从精神的高度出发,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自由的,有意义的创造性活动即实践活动,人和动物区别开来就是他能从事实践活动但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的物质活动排斥在实践之外,认为只有精神活动才是人的真正活动,这样就将人感性生命活动割列开来。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这种实践观,将实践看作是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活动,马克思强调作为人的实践活动既有精神的自由创造,也有物质的自由创造,这两种创造活动的统一,才是真正的人的活动,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马克思创立了自己的实践本体论的社会历史哲学,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生活实践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产物,也不是某种绝对精神的产物,而是人的感性生命活动即实践创造出来的结果,因此,实践是这个世界产生的唯一根据。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存在和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人之所以为人并将自身和动物区别开来摧在属性,是人自身世界生活实践的产生基础,所以,实践是属人世界的核心,要认识、理解、改变这个世界必须从实践出发。实践具有本体性、客观性、属人性、意识性、自觉性、全面性、创造性、对象性等特征。

人性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以马哲的人性观为基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人之所以为人的各种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实践性。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首先,人做为自然界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产物生而就秉承了自然阶段与他的各种基本的属性,是自然性也是社会性的一个因素,其次社会性指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原来自然界中没有的各种属性的总和,社会性是人和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

2、个体性和类性的统一,个体性即每个个体存在的人在身心结构,社会际遇各不相同,个体生命的特殊气质,性格是该个体与其它区别开

的根本标志,类性指所有人共有的社会性总和即马克思说的类本质,有家庭类性,种族类性和人类性。

3、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精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从活动的特点看,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从社会文化构成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其他的特性还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

社会的物质构成有哪些?实体物质,用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式,他是人按照自己的目的,要求将自然物质加以变化以适而形成的。关系物质:所谓社会关系物质,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尤其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运动过程,社会实体物质仅仅是社会关系物质的载体,社会关系物质则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主要内容。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动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人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物质生产存在着双重关系,体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产力和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这双重关系就如历史的经纬线,构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矛盾。

试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规律,分析中国改革的主义?

1、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其核心内容、社会经济关系最终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中,而经济制度本质上就是生产关系的制度化、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或归属,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等。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如分配方式,劳动者地位和作用都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为了促进中国的不断飞跃,需要进行改革,去除旧生产关系中的一切不利因素。

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此前提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及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天职”就是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包括三方面服务。

1、服务的方向: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还要排除自己及其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2、服务的方式,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控制在一定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行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这种反作用终归是有限度的,从根源上看上层式: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控制在一种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来支配人们的活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这种反作用终归是有限度的,从根源上看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经济基础赋予的。从打字按的最后结局看,上层建筑是反作用只有同经济基础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而不是相违背,才能持久且有意义。即作用是两面性的。

试述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两大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首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结构和发展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社会在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中得到发展,其次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影响。其中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史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推动作用,是实践的主体,生产力的主要承担者,是历史的创造者。首先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决定力量。

3、个人(主要是伟人)在历史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他们的思想、言行,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并站在历史的前台,领导人类社会前进。

简述马哲的基本社会形态理论:马哲是根据其基本矛盾的理论来群定社会形态,根据基本矛盾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形态的变化。社会形态只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锁形成的基金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他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制度上的表现,因此也叫之徒形态。划分社会形态的根据,社会历史在不同发展阶段所形成的社会形态个不相同,起根本原因在于刚刚不同阶段基本矛盾的性质不同,有什么性质的基本矛盾就有怎么样的社会形态。以社会基本矛盾为基础,社会形态的变化主要是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如何理解认识辩证的否定: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其二,它又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其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活动的基本结构:

1、认识活动指具有认识能力的人借助于一定的认识手段把握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规律,并将这一些认识结果用一定的理论方式表述出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认识活动。认识或动脉干是人独有的创造性活动。

2、主体是认识活动的主导者: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的人就是认识的主体,主要形式有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客体是认识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客体存在中已经被认识和改造的内容,客体主要有主体客体(人),社会客体,自然客体。

3、认识工具:认识主体在把握客体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精神和物质手段的综合,精神工具有人的思维器官,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体系。物质手段指人所创造的各种实体的认识工具如望远镜、显微镜、电脑灯。认识工具是连接主体和客体的中介环节,所以认识工具也称中介手段。

4、认识的结果:认识主体借助一定的认识工具,把握客体的本质规律等内容并用一定的理论方式表述出来。

试述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概念)。人的认识活动就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以理性认识为基础回到实践中知道时间。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再有理性上升到时间,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整个过程不断重复和上升是使我们的认识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就构成了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认识的条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必须做到感性认识的真实性、全面性、丰富性、综合性。才能够从中把握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即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上升到时间,必须做到理性认识所得的结果,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反映,只有以正确的理性认识为指导的时间,才能取得合理的效果。借助于实践活动,人们再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一边使认识上升到更高的阶段。

个体价值的基本因素有哪些:个体价值由三方面组成:个体的存在是价值的源泉,所以忍的个体存在本身就是价值。个体价值主要表现在个体潜能的实现上,一个人所具有的创造的潜能实现的越充分就越有价值。个体的价值需要:追求每个有独立的个体在价值追求上,都有许多内容,最基本的是满足生命需要的低层次的价值,然后是实现自己创造力的高级价值,同时还有期望社会承认的荣誉价值。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个体作为社会的医院不仅仅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还要为社会和他人创造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以完成自己的责任。

辩证思维的基本因素有哪些:做的很少辩证思维是立足于概念的辩证本性而展开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体系演化等思维形式的矛盾运动反应客观世界和时间活动的内在规律。

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什么:

如何理解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化:

1、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的含义:(1).必然王国:人所面对的世界具有发展规律还有没有被人类所认识并加以合理运用和控制。它保罗自然的必然王国、社会的必然王国和个体生命的必然王国。3者皆指无法对其所具有的发展规律认识并加以运动。这时,自然对人而言还是盲目的起作用,自然界控制并非人;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对人来说还是盲目的,人在社会历史的运动过程中还是被动的,被控制的状态,人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还不能做合理的符合人自身要求的控制;个体生命的必然王国则是指人堆内省和个性,肉体和灵魂,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追求的盲目。(2)自由王国:包括自然的自由王国和社会的自由王国。自然的自由王国指自然的运动发展规律为人类所掌握并得到合理的运用,自然界对人而言不再是一种盲目的、不可控制的力量。人和自然之间有了和谐的途径和方法。社会的自由万国则是指人类对自认历史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并有能力运用这种规律为实现人的自由服务。人在社会历史规律面前,不再是被支配、决定的存在物。社会历史的力量不再作为盲目的强制性的力量来支配人。

2、二者的转化:要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而昂过的装便,人类就必须既能掌握自然规律又能把我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并对这两种规律都能加以合理运用。将自然和社会的盲目力量编成可控制和协调的力量。这样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就不再是为社会和社会规律所控制。而是将自然和社会规律变成服务于人类自由发展的力量。这样,人在自然和社会会面前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如何理解价值的主体性;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前客观存在的关系,这种关系作为主客体关系的一个侧面,其突出特征是具有人的主体性。所谓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同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性表现或反映人的主体性的内同。由于这种主体的尺度在时间和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使得价值始终以主体为中心,它依赖于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具有个体性或独特性、多维性、时效性等特点。价值的主体性首先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于物,而是物趋近人。可以说,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主体是整个价值关系的中心。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超越性和创造性得到鲜明的体现。主客体之前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县城的关系,而是对自然的县城的关系和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随机形成的关系的超越,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超越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在根本上体现的是主体的创造性本质。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对外都表现出一定的整体性,称为一个个体。价值的本体性并不排除价值的客观性。价值的客观性指的是,价值虽然离不开人,但它是在人的客观需要同客体的属性之前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关系。主体的主体性依赖于价值的客观性,或者说价值的主体性以价值的客观性为存在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价值的主体性进一步表明,在价值这种主客体特定关系中,人即主体是物即客体趋向的中心;没有客体的创造性活动,物就不会实现对于人的价值。

江苏大学 马克思试卷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 A ) A.社会理想 B.道德理想 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 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 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 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P28 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 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 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 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 应。” 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P3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否认导致形而上学) 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否认导致唯心主义) 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P32 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 5.意识的能动作用P56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马哲简答题

五、论述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与人的实践活动) 1、论实事求是与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关系。 2、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基础。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2、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3、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4、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1、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劳动生产的发展史。 2、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3、新科技革命及其作用。 (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1、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 (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1 、论坚持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 、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 、应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 5 、怎样理解热爱无产阶级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是一致的? 6 、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完整版)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考试练习题

(A)简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答: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科学研究方法在本质上是认识方法,它贯穿于科学的整个过程。科学研究方法论则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是一门思维科学,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具有反思性、普适性、经济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答: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首先,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再者,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最后,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思考题: 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应做到: (1)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因为它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一种科学而完备的方法论。 (2)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坚持辩证法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对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借鉴,切忌拿来主义,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现实的对象性基础和实践性条件,而对象世界、人的实践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要想保持并发展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使其与对象的发展演变保持同步的更新。 (B)简答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需对你的立场进行展开说明) 答: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客观性所决定的。真理的客观性,不仅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且在于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客观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的东西。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便是人们的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合,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地把指导实践的认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比较对照,使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此外,作为检验理论是非实践的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地加以理解。要追本溯源。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对实践检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总的来说,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认识,就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识,就坚决及时地加以纠正;凡尚未被实践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你如何理解? 答:这句话可以总结为,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对“改变世界”的推崇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指出,哲学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这里的反对既不是逻辑的反对,也不是道德的反对,而是“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就是在这种实际的批判中实现哲学的世界化或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其次,这也是马克思从事意识形态批判的需要。意识形态批判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也十分突出的特点,这也正是其真正的优势之所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实践哲学是区别于其他实践哲学的。它提出了不同的实践范式,既反对形而上学的理论至上观,也反对了实用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完全和一观。 最后,马克思之所以推崇“改变世界”,是正确揭示人的本质的诉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及其本质乃是生成着的,这种生成性只有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本身对人的存在的塑造才能被表现出来并得到确证。就此而言,实践乃是哲学把握人的本质的唯一可能的视野和途径。这样,马克思就同过去的实践哲学家们区别了开来,这也是马克思哲学不同于也优越于以往哲学的地方。 (C)一、思考题: 1.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经说,人的生命就像牛或昆虫的生命一样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吃饭、睡觉、活过一段时间、生殖,别的动物也是如此,生命没有任何最终的目的。你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来分析和反驳这种观点? 答:这段话引自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开篇,其观点从整体上颇显片面,首先人存在是有价值的,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作为一个人,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将决定了你的生活会成为什么样子,其中隐藏着传统关于主观客观的关系。 其次,我们要明白作为一个人生活的意义,而非像动物一样。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2. 如何理解“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答:题中所阐述的主要是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相互作用为基础,进一步表现了人与自然通过对象性关系建立起来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都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 其中,第一句话说明的是人的感觉意识的存在,是要以某个具体的参照物来说明抽象的感觉存在。人的感觉和感觉的人性是要通过它的具体对象而表现出它的存在,是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出现的。而第二句则是从五官感觉跟实践的关系出发,这里讲的感觉应该是社会中人的意识,这种意识是有别于动物的意识的。它是人类不断实践过程中形成,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产生,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是以往所有实践的总结和积累。 二、案例题: 1. 请举例说明对下段话的理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答:空想社会的灭亡及苏联解体等都充分论证了上述观点,在资本主义尚未完全发展的时代,强行进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行不通的,而资本主义又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下,其取代资本主义又是一个曲折蛮长的历史过程,却是必然的历史走向。现今社会里就存在是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相信人类社会的最终形态是社会主义,之所以现在不完全的社会主义可以与资本主义并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没有完全爆发出来。 (D)一、概念题 1. 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二思考题 1. 如何理解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答: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不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则是经济基础。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这样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由此可见,“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三、案例题 1. 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请用社会矛盾的研究方法来解释。 答:这句话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其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社会、政治,乃至精神生活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政治、精神都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大学生期末考试马概复习重点(全)

马概复习重点 绪论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 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 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 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 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熟和基本矛盾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根本的经济社会根源。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 (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 (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2)马克思主义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简答题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其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其中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起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也反对把这种能动作用加以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的作用在性质和程度上有两个方面,这也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一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二是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在自身发展中还具有历史继承性。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二是集成前人留下来的精神文化成果。社会意识就是在这两个来源中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要从社会实际出发。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反对割裂二者关系,既反对片面夸大社会意识能动作用,否认社会存在起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又反对否认社会意识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什么?(10分) 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的变化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阻碍其发展.比如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封建迷信、贪污腐败等落后的社会意识就是这一种情况.它们是剥削制度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遗留,其根源并不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腐败现象同党的性质、宗旨是不相容的,它像一个毒瘤会葬送党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我党一直非常重视反封建迷信、反腐败斗争.另一种情况是社会意识可能先于社会存在而出现,这种先进的社会意识,能够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趋势,起着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在社会意识上也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可能是先进的.我国能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很发达的情况下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就是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同精神文明内部结构的复杂性有关.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教材主要是讲了这一方面. 当然,社会意识的这种独立性始终是相对的,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内容和社会存在的需要. 3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分别是什么?(20分)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马哲理论知识点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

大学马哲考习题型资料(问题+答案)

精心整理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 答: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自然科 2 3.答:第一、果。 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本身。世界是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在于:(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物质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即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一切工作中,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 样。 4. 5. 道路? 一方面,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活动改造的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正确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贯彻实施,从而处理和解决好我国经济与社会、当前近期发展与未来长远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2018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导论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整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是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世界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古典哲

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又什么作用: 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一章 物质: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

自考马哲简答题(总复习)

马哲总复习简答题(大总汇) 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真理的本性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因此检验的标准不能在纯主观范围里寻找(理论不能检验理论);也不能在纯客观范围里寻找(客观事物不会自动回答认识是否符合它),只能在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范畴上寻找。实践的特点是唯一满足检验要求的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它一方面联结着人的意识目的,另一方面又联结着客观事物。实践的客观效果一般能最终回答支配实践的意识目的是否正确。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3)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能够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己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6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l)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7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辩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大学《马克思》考试重点题目及其答案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户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4哲学的基本问题? 含义:世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大类现象和人类的两大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意义: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6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吧,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从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势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

2017 毛概期末考试重点汇总第一章 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幵拓着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 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 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 论。 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⑴毛泽东思想: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⑵邓小平理论:时代背景:时代主题的转换 实践基础: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 ⑶“三个代表” :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4. 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⑴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 内容: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③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④政策和策略的理论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⑥党的建设的理论⑦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⑧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⑵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 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内容:①社会主义本质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③改革幵放的理论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⑥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⑶“三个代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