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练习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练习
生活与哲学第一二单元练习

2014-2015江苏省大港中学哲学生活第一二单元检测2015.1.21

一、选择题

1. 2013年8月4日,第二十三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希腊首都雅典开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哲学:审问明辨与生活之道”。这一主题意在告诉我们

A.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能给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 2013年10月,某人得了重病,大家劝他去医院检查,可他说:“这都是命啊,是由天注定的,我何必与天命作对呢?”结果,这个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可见

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②自发的世界观不利于更好地生活

③生活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3.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钻研哲学,有很高的哲学修养。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回答了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为什么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等问题。这说明

①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②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③哲学都是对时代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④哲学能够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哲学能够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5. 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织宣布发现了一中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发现再次证明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④人们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孰与,哪里比得上。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出的哲理是

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

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要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类服务

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

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 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8.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9.“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探月这旅。“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说明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B. 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C.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D. 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不能的10.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11.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12.物联网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幅生活图景:通过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感应芯片使其智能化,然后借助无线网络,实现人与物体的“对话”,物体和物体的“交流”,使生活中任何物品都变得“有感觉、有思想”。这说明

①人的意识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②人们通过科技可以使物体具备意识功能③科技的发展使人与物的界限日益模糊④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事物固有的属性改造世界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3.2013年6月17日,中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研制成功。超级计算机性能的发展遵循千倍定律,即每隔10年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就会提高1 000倍,而实际上发展的速度可能更快。这说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认识具有无限性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4.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①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②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③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④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和25年前的36小时的天气预报一样

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从这个意义上说,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6.“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B.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状态C.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7.南京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为全面展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魅力,进一步加快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申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的重大决策。这体现了A.物质与意识不可分 B.物质与意识同等重要

C.物质决定意识 D.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18.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A.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

C.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

21.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②实践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一、选择题

二、主观题

22.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23.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20分)

答案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学科网实事求是。村民向政府提出发展竹纤维产业的建议是在外出旅游时根据自身的亲眼所见提出的,政府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后出台相关政策,这都遵循了从实际出发。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正确的指引指引。当地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出台正确政策,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志,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当地政府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验证了村民的意见是正确的,并出台扶持政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生活与哲学_第一单元_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哲学第一单元知识总结 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错误观点:哲学是正确的科学)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就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其本义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①含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特点:世界观是零散的、自发形成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觉形成的。 世界观人人都有, 哲学不是人人都有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注意哲学与世界观都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哲学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某一具体领域。 哲学揭示的是世界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2)联系: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 ★5.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2)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况和总结。 6.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个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决定谁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唯物辨证法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一、选择题 1、随着龙年的来临,有着深厚“属相”情结的中国人正以高涨的热情掀起壬辰龙年的婴儿潮。专家预计,扎堆生育将使龙年出生的婴儿较往年增长5%。从哲学上讲,将个人命运同生肖属相联系在一起是不足取的,其依据是() A、想象的联系代替不了事物固有是联系 B、基于主观目的的行为不会产生客观的联系 C、非本质的联系掩盖不了本质的联系 D、联系是客观的,与人的活动无关 2、iPhone手机一上市,就掀起了人们的抢购热潮,除了打电话外,人们还可以利用它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玩网络游戏、收发邮件、传输音像、收看网络电视等。这说明 ( ) A、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的变化发展 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肯定中有否定 D、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 3、为加大创卫的宣传力度,营造创卫的浓厚氛围,2010年8月份,“东山创卫办”组织揭阳市东山中学学生走街串巷,向东山区沿街商铺开展为期一周的创卫宣传活动,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卫工作,共创省级卫生城市。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部分影响整体 B、部分依赖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4、有这样一道数学题:90%×90%×90%×90%×90%=59%。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只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这启示我们( )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变化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 A、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变化的实质就是发展 B、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D、发展是事物变化的趋势,事物的变化决定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6、下列既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又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是()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第二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二目论证了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既要做好量变的准备,又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需懂得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只有正确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普遍性,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清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第九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第一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论证了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第二目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框下设两个目题:第一目说明了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矛盾主次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第二目论证了

生活与哲学单元练习三

生活与哲学单元练习二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兔子与鸟的对话》中,兔子的话(我是兔子, 你是鸟,这就是我只能呆在地上的原因)蕴含的哲理是 () 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②发展是普遍的前 进的上升的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④要一切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顶层设计是一个工程学概念,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各层次和各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如今,“顶层设计”已成为中国新任政府统筹内外政策和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这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 ①要考虑事物的各要素,明确各要素的性质和功能②要重视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筹考虑④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实现整体最优目标的合理方案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于4月8日下午在海南博鳌落下帷幕。论坛期间,无论是各国政要会晤、工商界领袖倾谈,还是专家学者聚首、媒体人士争鸣,公共外交、国际关系、国际战略、地区安全等重大问题始终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从哲学角度看,这体现了() ①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②通过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促进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③把握主要矛盾,通过解决关键环节来促进事物的发展④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 4.右边漫画《腾不出时间休息的人,迟早腾出时间生病》 的哲学寓意是() A.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B.整体的功能影响部分 C.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D.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5.下列对谚语和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②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坚持辩证的否定观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④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人教版五下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五下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阅读(一)。(30分) 闲谈读书法 ①古今中外,圣贤先哲,留下的读书之法,浩如烟海。但究竟自己最适合什么样的读书法,还是应当因人而异的。鲁迅先生喜欢“跳读法”,因为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而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特点同样十分明显。所谓总,就是对全文形成总体印象。所谓分,就是在总体了解基础上,再逐字略读一下全文的内容。而在略读中,则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要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读全书之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②英国作家毛姆的“乐趣”读书法,是他在自己的读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他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您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天都保持不便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感情。”如此“脚踏多条船”,使自己的读书兴致始终都保持在高度兴奋之中,其效果当然要比“感情专一”抱着一本书疲惫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③当然,不论哪种读书方法,对求学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所以,万不可为某种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恶习,对所捧之书,既能钻进去,又能跳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使他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这篇文章中列举了一些名人的读书方法,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6分) 读书法 2.我们所学的课文《走遍天下书为侣》中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读书方法,请你回忆这种方法,试着为句子排序,把序号填在前面的括号中。(5分)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作用。 从哲学的任务上看,指导人们正确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观。 (2)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 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 点。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____________决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____________,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 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各样具体的知识,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 学问。 (2)联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本原(此点区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此点分为________________) 6.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_______决定_______,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重点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1.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联系的含义。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联系既包括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包括事物内部的联系;即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2)联系是不是单向的,而是诸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不能把哲学上的联系为生活中的“联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 ①“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不等于“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具体联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二者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我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疑点】 为什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了解)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以自在事物的联系为基础;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不能认为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是从联系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条件出发的,并不是主观的臆造一些联系;并且,新的联系一旦建立,同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见,人们建立具体的联系,不是对联系客观性的否定,而是对它的利用。 ★(3)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说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强调整体 【原理】: 相互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相互联系: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哲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①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存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从发展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所以,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 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考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最新《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48分) 1、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的观念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D.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漫画所蕴含的哲理有( ) ①任何社会意识的产生都有物质原因②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矛盾各 有其特殊性③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社会意识和社会存 在如影随形 A.①② B.③④C.①③D.②④ 3、“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解决当前我们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 ) ①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可以正确预见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上具有同步性④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我国的计生政策改革,经历了从“单独二孩”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过程,其哲学依据是( )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更新②计生政策改革必然从量变开始 ③社会实践推动计生政策的发展④政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近十年来,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下图所示的这一变化有利于( )①解决市场调节失灵问题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优化政府管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④促进上 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宪法宣誓制度, 各级人大选举或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一府 两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都要进行宪法宣誓。从唯物史观看,推进依宪治国的哲学依据是 ①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物质性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016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二单元测试卷

第二学期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1)口算(33分) 9+6= 7+7= 6+8= 4+9= 8+3= 6+8= 3+7= 1+9= 5+5= 9+8= 12-3= 13-5= 17-9= 16-8= 11-5= 15-8= 14-6= 15-7= 16-7= 18-9= 11-9= 12-7= 15-6= 17-9= 17-9= 12-4+7= 13-6+7= 11-9+5= 9+8-7= 8+6-7= 17-8+3= 7+6-4= 6+5-7= (2)在○里填上“>”“<”或“=”。(8) 11-7○7 3○12-9 17-8○17-9 15-7○15-8 15-8○10 4○14-9 15-6○14-6 13-7○13-6 (3)在○里填上“+”或“-”。(10) 8○7=15 9○5=14 12○3=9 15○8=7 11○8=3 18○9=9 16○8=8 11○3=8 6○6=12 13○6=7 (4) 4=11

二、(1)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6) 14-9= 11-5= (2)看图写算式。(6分) 1.△△△△△▲▲ △△△▲▲▲ 2.?个 3. 14个15 3(6分) 草地上原有5只兔子在吃草, 又跑来()只, 现在一共有()只。 草丛中原有12只蜻蜓, 飞走了()只, 还剩()只。 ?个 = = = =

三、填写表格。(4) 原有18个12块16只15个吃了9个5块7只8个还剩()个()块()只()个 四.列式计算(9) (1)小明要搬17块砖头,已经搬了8块,还有多少块没有搬?(2)公鸡和母鸡一共有15只,公鸡有6只,母鸡有多少只?(3) 五、作图题 、(1)至少需要几根同样的火柴才能拼出这些图形?(3分)()根()根()根 = = 她已经看了多少页?

学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练习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相应题号后的括号中填“T”,错误的填“F”) 1.世界统一于物质与意识。( ) 2.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3.人脑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 4.“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 5.意识因其反映的直观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 ) 6.“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启示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 ) 7.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 8.个人未必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 ) 9.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 ( ) 10.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推翻和超越自身。( ) 11.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 1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往往包含谬误。()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磁场、紫外线,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的共性有 ①具有客观实在性②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③同为世界的本原④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4.2016年11月16日1时29分在北京门头沟区发生2.6级地震。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常态体现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②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观点一致的是()。 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考古证实,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与大量砍伐树木密切相关,等到楼兰人认识到破坏森林造成严重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这告诉我们( )

第一二单元测验卷

四语(下)第一、二单元考查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基础知识 28% 1、把词语补充完整。16% ()可爱省吃()节衣()寒风() 异口()波光()色彩()光彩() 2、根据意思写词语。5% (1)往往指清秀灵巧的那种美。() (2)(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3)(水流)聚集;会合。() (4)说起来没完没了。() (5)形容很严密。() 3、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7% 省略号的作用:①表示说话断断续续,不连贯②表示内容的省略③表示语意未尽(1)那……我还是呆在这里吧。() (2)我不怕,我要出去……() (3)我倚在门前深情地望着老师的背影在蒙蒙细雨中远去……() 引号的作用:①表示引用②表示否定③表示特定的称谓 (1)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 (2)春天,布谷鸟“布谷,布谷”地啼叫着。() (3)你怎么能弄虚作假呢?你这样做太“聪明”了吧。() (4)爸爸问我:“怎么样,乘汽车比买书强吧?”() 二、阅读分析 37% (一)20%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还有几只横掠过()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开去。

有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哇!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4% 2、填空:10% (1)第一段话写的是燕子的,第二段话写的是燕子的。 (2)圈出描写燕子飞行姿态、动作的词语,你认为燕子飞行具有的特点。作者是按的观察顺序写燕子飞行的。 (3)在第二段话中,作者把比作了,还把比作了,这样写的好处是:。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4% 例:燕子飞过。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飞过。 (1)燕子休息。 (2)燕子伶俐可爱。 4、请你给这“正待演奏的曲谱”加两句歌词。2% (二)上网 17% 现在的市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上网也不算个稀奇事了。可在屋檐下的燕子也想上网,一天,他去外面问别人是否也上网。 他先来到河边,看见一些大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就问其中一条鱼:“鱼大哥,你爱上网吗?”鱼听了气得快晕过去,他()地说:“你想诅咒我吧?我的一些朋友就是上网而死的,难道你让我自投罗网吗?”小燕子听了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道:“上网不是很开心吗?怎么会死人呢?也许他们不愿意上吧,可能是他家太穷,没钱安装吧!”说完就去问其他人了。 他遇上一只苍蝇,问:“苍蝇小弟,你喜欢上网吗?”苍蝇听了吓得直发抖,沁出一阵阵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 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 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 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经济生活》第一二单元综合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和货币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根据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下面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商品——货币——劳动产品 B 劳动产品——商品——货币 C 劳动产品——货币——商品 D 商品——劳动产品——货币 2.右图中这种商品交换形式的特点是 A 买和卖被分为先后衔接的两个阶段 B 买和卖是同时完成的 C 买和卖没有区别,买就是卖,卖就是买 D 以一般等价物为中介的物物交换 小芳时常跟着妈妈去买菜,发现菜价总是梅雨 季时高于平时,刚上市时高于大量上市后,早上的 高于傍晚的,市中心菜场的高于郊区菜场的,还发 现青菜的最高价总是比螃蟹、甲鱼这一类水产品的 价格低好多。回答3----4题。 3.影响青菜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小 芳发现的是 ①季节因素②时间因素③区域因素④习惯 因素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青菜价格之所以随着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主要是因为这些因素变化直接影响了青菜的 ①供应数量②价值③使用价值④供求关系 A、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5.与商品价格成正比关系的有 ①商品的价值量②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③商品的供应量④社会劳动生产率 A、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6.在撇开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下列图示能体现价格对商品需求量影响情况的是 B C 7、假设一年内全社会的销售商品总量为5000亿件,平均价格水平为8元,在这一年里货币平均周转次数为5次。那么,这一年里纸币发行量应为元。而这一年实际发行纸币12000亿元,这会引起。 A. 8000亿通货膨胀 B. 8000亿通货紧缩 C. 16000亿通货膨胀 D. 16000亿通货紧缩 8.漫画《跟不上趟》中老农的经营行为着重表明 A 价格变动会使生产者的利润增加或减少, 促使生产者调整规模 B 价格变动会使市场销售量增加或减少,促 使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 C 价格变动会使产品质量提高或降低,促使 生产者调整生产规模 D 价格变动会使商品价值量增加或减少,促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76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1、我们常见的许多成语本身就包含着哲理,如“画饼充饥”包含着“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的哲理,“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等等。这说明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B、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深处困境时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斗,不屈不挠。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是自发产生的世界观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绝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上述材料说明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B、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C、哲学对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D、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5、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D、世界观与方法论互相决定 6、下列关于哲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社会科学②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④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7、“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恩格斯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 A、哲学的智慧是凭空产生的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的智慧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D、哲学与改造自然的活动无关 8、哲学的任务是 A、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 B、指导人们正确地改造世界 C、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D、哲学是文化的灵魂 9、关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A 2.联系的含义 A 就是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3.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提示】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方法论: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B ⑴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②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 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⑵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 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选修)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1)系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完整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导。”这说明 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 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 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 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27.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②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③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推动时代的步伐和进程。据此回答:28-29题: 28.哲学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就是说 A.哲学是经济、政治的体现 B.哲学是政治斗争的核心 C.哲学是经济工作的重点 D.哲学是思想文化的灵魂 29.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和进程,意味着 ①哲学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因素②哲学是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 ③哲学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④哲学是进步阶级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下列对哲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A.哲学属于经济基础的范畴 B.哲学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 C.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 D.哲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现了三个统一,其实现的基础和关键是 A.阶级性 B. 革命性 C. 实践性 D. 科学性 32.下列对邓小平理论认识正确的是 A.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B.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C.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 D.邓小平理论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变革表现在它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④思维和存在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富硕果。据此回答34—35题: 3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区别是 ①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②旧哲学是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 ③旧哲学只是说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地改造世界 ④旧哲学一般代表剥削阶级利益,马克思主义哲学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 A.已成为最终完成的知识体系 B.已穷尽了一切真理 C.已成为凌驾于其他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 D.是人类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