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提优训练课件1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提优训练课件1新人教版

(4)半坡人还有很多装饰品,并有少量乐器。
(5)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 会简单的纺织、制衣。
【知识归纳】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干栏式房屋 房屋类型
原因
半坡人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居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可以防寒保暖
河姆渡人
干栏式房屋
江南地区气候炎热、潮湿,居住 干栏式房屋可以防潮、通风
中国史前稻作农业经历了从起源、产生、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大致说来, 新石器时代早期是稻作农业的起源时期,新石器时代中期是稻作农业产生 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稻作农业大发展的时期,新石器时 代末期是稻作农业的成熟时期。正是在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才产生出了丰富多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显 示出史前稻作农业的辉煌成就,并最终从史前时期走向了文明时期。
劳动工具
骨耜
手工业
制作陶器、玉器、骨哨
半坡人 距今约6 000年
黄河流域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
制作彩陶,会纺织、制衣
“课后活动”(教材第12—13页)
1. 参考答案: 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聚落; 磨制工具; 城市的出现。
2. 参考答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如果我们使用骨耜, 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 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将土掀起来。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 原始农业的发展
1. 发展概况 (1)大约20 000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帮助植物更好地 生长。 (2)距今10_000年左右,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 始栽培粟和黍。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考点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业起源:1.地位: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2.起源过程:(1)距今约2万年,对野生植物进行管理(2)距今约1万年,南北方都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3.意义: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定居生活1.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人类的定居生活。

(关系)1.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定居生活、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2.原始农业发展的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考点二、河姆渡人与稻作农业的繁荣一、概况1.我国史前稻作农业发展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2.代表:河姆渡遗址和贾湖遗址二、代表1.河姆渡遗址(1)时间:距今约7000年(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下游地区)(3)住房:干栏式建筑(4)生产生活:①木结构水井(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之一)②农业:种植水稻(稻作农业),使用骨耜农业生产工具③畜牧业:家畜饲养以猪、狗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

④手工业:使用天然漆,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

(出土了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2.贾湖遗址(1)时间:距今约9000-7500年(2)发现地点:河南中部的淮河上游地区(3)考古发现:石器、陶器、骨器、碳化稻谷、家猪骨骼、龟甲、骨笛(目前世界商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能够吹奏七声音阶的笛子。

考点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一、仰韶文化1.概况(1)时间:距今约7000-5000年(2)地点: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

(3)生产生活状况:原始氏族社会的大发展时期;氏族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阶级分化。

2.代表:半坡遗址、河南灵宝西坡遗址(1)半坡遗址①时间:距今约6000年②发现地点: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③住房:半地穴式房屋,有灶坑④生产生活:①农业:种植粟、黍,饲养猪、狗等家畜。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

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

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

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

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

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

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

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编辑。

一.农业的发明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

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第2课_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17页)

第2课_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课件】(17页)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3.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分布
任务1:观察左图,你能看出中 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在地 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特点1:分布广,数量多,
特点2:沿大河流分布。
任务2:观察并说出长江、黄河 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
①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等 ②黄河流域:大汶口遗址、 陶寺遗址、半坡遗址等
2.大汶口遗址文化
距今年代 约6300-4500年 发现地点 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
发现 制陶技术、玉器
生产生活状况: (1)手工业: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发展,出土较为精致的陶器。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随葬品——成套玉器和成套陶器
大汶口成套陶器随葬品
2.大汶口遗址文化
生产生活状况: (2)墓葬:
新石器时代:距今 约10000—— 5000多年前。新 石器时代是以使用 磨制石器为标志的 人类物质文化发展 阶段。
猎取野生动物
驯化野生动物
饲养家畜家禽
(1)标志
标志三:陶器的出现
2.定居生活
出土的陶罐
出土的陶猪
(2)意义: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为古代文明社会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关史事: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发明。远古先民在生活中发现泥土有可塑性,经过 火烧后会变得坚硬。受此启发,他们把用泥捏成的容器放在火堆中烧烤,于是最早的陶 器出现了。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经科学测定,可早至约2万年前,是目前已知 世界上最早的陶器。此外,我国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地,都出土了距今1万年 以上的陶器。陶器发明后,人类不仅可以用它烧煮食物,而且能储存食物和饮用水。这 有利于人类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因此,陶器的制作和使用,对人类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总结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点总结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知识点总结【知识清单】知识点1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一、农业起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1.发展过程的深入探索·早期萌芽:距今约2万年前,古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并管理野生植物,如采集果实、根茎,逐渐认识到某些植物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增加产量。

·关键突破:距今约1万年前,随着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压力,我国南北方几乎同时迈入农业革命的新纪元,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标志着原始农业的诞生。

2.卓越贡献的全球视野·世界之最: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还独立驯化了粟和黍,这些作物不仅丰富了人类的食物来源,还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文明基石: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不仅解决了古代人类的温饱问题,更为后续的农业文明、城市兴起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居生活1.背景农业的稳定发展使得食物供应更加可靠,人们不再需要频繁迁徙以寻找食物,从而促成了定居生活的兴起。

2.生活状况的丰富细节·技术革新: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精美的陶器则满足了日常生活的多种需求,如烹饪、储存等。

·家畜饲养:从狩猎到驯养,家畜(如猪、狗)的饲养不仅丰富了食物种类,还促进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

3.影响与意义生产力飞跃:定居生活和农业技术的革新极大地提升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为社会的进一步分工和复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进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化、艺术等领域,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全面发展。

知识点2 稻作农业的繁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1.时间地点与自然环境位于长江中下游的肥沃土地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稻作农业的繁荣提供了可能。

2.建筑特色与技术创新·干栏式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木结构水井:不仅解决了饮水问题,还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木工技术和对水资源的管理能力。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在种植作物时知道应对旱灾、施肥 和灌溉。B 项较为全面。
3.图 1 到图 2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B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犁耕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解析:从直辕犁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故选 B 项。
4.下图中的农业灌溉工具出现于( D )
1.下图为原始社会某生产工具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该 生产工具应为( C )
A.石斧
B.石犁
C.木耒
D.铁犁
解析:图中原始人耕作使用的工具与教材中有关木耒的形状
一致,因此应选 C 项。
2.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 B )
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 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 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 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唐朝时期 解析:题图中灌溉工具是筒车,依据所学可知筒车出现于唐 朝,故本题应选 D 项。
5.“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是
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评价( A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六辅渠
D.白渠
解析:四川,故称蜀,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 堰位于四川,秦国蜀守李冰所建。郑国渠、六辅渠、白渠,皆位 于关中地区。
请分析: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具有怎样的特 点? 2.材料二中说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 此观点吗?请结合材料三,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小农们……是影响统治 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的含义。
提示: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 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起初,人们主要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野果来获取食物。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可采集的野生资源的减少,人们开始尝试种植作物和饲养动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的初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

人们开始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等河流边开始种植粟、稻子和小麦等作物。

同时,他们也开始饲养猪、狗和鸡等家畜。

第二个阶段是农业的中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采用农耕工具,如石刀、木头犁和陶制锄头。

他们也开始使用灌溉系统和田坎等农业技术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大豆、花生等作物,并饲养牛、羊和马等牲畜。

第三个阶段是农业的高级阶段,大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铜制农具,如铜制犁和铜制锄头,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此外,他们还开始使用水车和风车等初级的农机具来提高生产效率。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开始发展农业的管理和组织体系,如土地私有制和土地所有制等。

第四个阶段是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阶段,大约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1912年。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如铁犁和铁锹,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始发展农耕技术,并引入新的农作物,如大蒜和胡萝卜等。

在这个阶段,人们也开始开发边民农业,以支持边境地区的耕作和开垦。

总的来说,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逐渐发展出一套适应中国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农业系统。

这套农业系统为后来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一、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历程1. 原始农业- 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

距今一万年左右,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 作物:主要种植粟(北方)和水稻(南方)。

例如,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粟的遗存,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遗存。

- 生产工具:以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为主,这些工具较为简陋,生产效率较低。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先砍伐树木,放火烧荒,然后进行耕种,土地肥力耗尽后就迁徙到新的地方。

2. 商周时期- 作物种类进一步丰富,除了粟、稻外,还有黍、稷、麦、桑、麻等。

- 生产工具: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如青铜耒、耜等,但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没有广泛使用,木制和石制农具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工具。

- 耕作方式:开始走向耜耕阶段,人们懂得了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等技术,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同时,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农民集体在井田上劳作。

3. 春秋战国时期- 生产工具:铁农具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如铁犁铧、铁锄等。

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加坚硬、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 牛耕技术:牛耕也开始出现并得到推广。

农业动力从人力逐渐向畜力转变,这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变革。

- 水利工程: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郑国渠等。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的修建则大大改善了关中地区的灌溉条件。

- 土地制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这一时期,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开始形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农耕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 秦汉时期- 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了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东汉时,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

- 牛耕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一牛挽犁,这种耕作方式更加灵活,适合在小块土地上使用。

- 水利工程继续发展,如关中地区的漕渠、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进一步改善了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发展)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发展)

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

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

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

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历史—专题—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历代的农耕经济(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农业概论第八章

农业概论第八章

第八章 中国农业发展史
第一节 原始农业与粗放农业阶段 一、中国农业起源 时间:新石器时代( 万年) 时间:新石器时代(4000-1万年) 万年 地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地点: 二、原始农业初步发展 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种植业发展阶段 8000-1万年刀耕或火耕阶段 万年刀耕或火耕阶段 4000-5000年发达锄耕阶段 年发达锄耕阶段 5000-8000年原始锄耕阶段 年原始锄耕阶段
•“文化大革命”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使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 •家庭联产承包制得推行,建立农村经济新格局全面建立。 家庭联产承包制得推行,建立农村经济新格局全面建立。 家庭联产承包制得推行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教育与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 业生产力的提高。 业生产力的提高。
第五节 中国近现代农业发展
一、近代农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外部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男耕女织” 外部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结构开始集体;西方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原料的掠夺加深。 结构开始集体;西方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原料的掠夺加深。 内部背景:封建统治者为了筹集赔款和弥补鸦片输入的亏空,加重对农民的掠夺, 内部背景:封建统治者为了筹集赔款和弥补鸦片输入的亏空,加重对农民的掠夺,社会 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起义兴起。 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起义兴起。 二、近代农业的初步发展 •清末民初,办农报、翻译农书、兴办农业学堂,农业科技在各方面都有一定发展 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 办农报、翻译农书、兴办农业学堂,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 20世纪 年代末-30年代中期 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 世纪20年代末 年代中期, •1937年,日本侵略战争爆发,在日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政策,给中国 年 日本侵略战争爆发,在日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政策, 农村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破坏。 农村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破坏。 •在抗日根据地和各解放区,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在抗日根据地和各解放区, 在抗日根据地和各解放区 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提高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总言之,近代农业在中国起步晚,期间战乱不断,使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 总言之,近代农业在中国起步晚,期间战乱不断,使农业现代化进程迟缓。 三、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中国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965年,中国完成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中国农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年 统派购制度, 大跃进” 公社化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统派购制度,但“大跃进”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 负面的影响。 负面的影响。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_农林学论文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_农林学论文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_农林学论文摘要: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农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总结了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约8000至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集中在华北、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耕种和畜牧业的兴起、农业陶器和织物的发展等重要阶段。

原始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由狩猎采集型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原始农业;起源;发展;影响一、引言中国原始农业是指我国古代人类社会在农业时代之前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农业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可以探寻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二、起源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8000至9000年之间。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地。

这三个地区都具备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起初,原始农业主要以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的收集为主,代表作物有水稻、谷物、大豆等。

随着人类对农业生产方式的逐渐研究和探索,栽培和养殖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耕种和畜牧业得以发展。

三、发展中国原始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首先是耕种和畜牧业的兴起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研究和实践农耕技术,将土地开垦用于农业生产,并开始驯化和饲养动物,如猪、牛、羊等。

这一阶段的发展,为后期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农业陶器和织物的发展阶段。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土器等器具来储存和加工农产品,同时也开始发展纺织业,生产纺织品和服装。

这一阶段的发展,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增加提供了物质保障。

最后是农业生产增加和农耕文化的形成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供应量也得到了明显增加。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课件





小试牛刀
1.原始农业兴起于中国黄河流域、长江和淮河等流域,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下列那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①农作物的出现 ②家禽、家畜的饲养 ③城市的出现 ④磨制工具 ⑤聚落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⑤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三)原始社会的分期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30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5000年
贰 稻作农业的繁荣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经考古发现,中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已有1万多处
半坡文化
多元一体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1.稻作农业
✉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被称为:稻作农业
2.地理范围
干栏式建筑、木结构水井
水稻
骨耜
以猪、狗为主
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象牙雕刻、漆器
骨耜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5.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筑
(1)观察图片,回答问题: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样式有何特点及意义?
相关史事
观看视频了解贾湖遗址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二、稻作农业的繁荣
叁、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
2、民以食为天。我国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农耕技术。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麦 B.水稻和粟 C.小麦和粟 D.水稻和蔬菜
3、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原始农耕出现 B.火的使用 C.自然环境的变化 D.能建造房屋
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关于中国农业起源,古籍中有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故事,经常要归功于伟大的神农、后稷和黄帝或其他帝王、名臣等等(1)。

但要想真正解决中国农业的起源问题,仅凭古史传说是不可能的,必须依靠考古学和民族学的丰硕成果。

近半世纪以来我国的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使我们能够了解中国原始农业的基本面貌,而近几十年来的民族学研究,又使这个基本面貌更加清晰和生动。

一.农业的发明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的时间大约是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初期。

人们在长期的采集野生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一些可食植物的生长规律,经过无数次的实践,终于将它们栽培、驯化为农作物,从而发明了农业。

当农业在人类经济生活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时,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考古学家曾在山西省朔县峙峪和沁水县下川等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石刀、石锯镰、石磨盘、石磨棒等采集野生谷物的工具。

其年代是距今28000—12000年,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更新世晚期,当时处于冰期和间冰期交替之中。

冰期气候干冷,狩猎不易,植物减少,人们的食物匮乏,迫使人们努力去采集野生植物充饥,也加深了对野生植物的观察和认识。

在距今13000—12000年左右,处于间冰期,气候转为较温暖湿润,草本作物生长较为茂盛,禾本科植物增多,人们更易于采集到野生谷物,也会更加珍惜这些野生谷物。

人们先是注意加以保护,然后尝试进行种植。

一旦尝试成功,就会加以推广。

农业也就诞生了。

因此最初的农业生产是完全模仿野生谷物的生长过程,将采集的野生谷物撒在地上,让它自然生长,到成熟时用手摘取,这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民族学的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例证:云南的独龙族就是将野生稻的种子撒在草地上,然后把草拔下来,既清除了影响农作物生长的杂草,又可利用带起来的泥土掩埋种子。

农作物长大后,如果附近的草木遮挡阳光,则把这些树枝和杂草折断,让作物在阳光下生长。

(2)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江西省万年县吊桶环遗址和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稻作遗存和水稻植硅石,可能就是属于这一阶段。

玉蟾岩遗址发现3粒稻谷,其中1粒是野生稻,其余属栽培古稻,其年代为距今14000年左右。

吊桶环遗址的植硅石鉴定结果,表明12000年前人们已采集野生稻为食物。

大约在距今10000—9000年,栽培稻已经出现。

牛栏洞遗址的植硅石年代为距今11000—8000年。

(3)这3处遗址都没有发现典型的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种植水稻的方式是与上述云南独龙族类似。

与此阶段同步的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可能还有河北徐水南庄头等遗址,以及华南地区的一些洞穴遗址,如广东英德牛栏洞(距今10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距今9000年)等。

这一阶段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也被称为“火耕”或"刀耕火种”。

大约到了8000年前,原始农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突出的标志是出现了农业工具,反映了耕作方式有了明显的进步。

由于谷物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必然要扩大种植面积以承受日益增多的人口压力。

但是天然的适宜种植谷物的土地毕竟有限,必须开辟新的耕地。

人们除了用火焚烧地面上的野草杂树之外,还要砍伐荒地上的树木和刨掘树根,平整地面,以便于播种,使庄稼顺利生长。

而这些作业仅凭双手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工具来进行。

于是就出现了用来砍伐的石斧、石锛,用来修正土地的耒耜,以及用于收割的石刀、石镰,用于脱壳加工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工具。

与此同时,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野生的谷物逐步进化,品质得到改良,初步脱离了野生状态,产量相应提高。

农业也就在当时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了。

但是,当时还不可能会对土地进行施肥,因此种植几年之后,地力衰退,产量下降,就将土地抛荒,另辟新地种植。

称之为抛荒制。

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发现了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大体上是属于这一阶段。

如在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址(距今7800—7300年),黄河中游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黄河下游的山东省滕县北辛遗址(距今7000多年),淮河上游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距今7868年左右),淮河下游的江苏省高邮县龙虬庄遗址(距今7000多年),长江中游的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湖北省宜都枝城北遗址(均距今8000年左右),长江下游的浙江省浦江县渠南村遗址(距今9700—8200年)、浙江省萧山跨湖桥遗址(早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桐乡县罗家角遗址(距今7100年左右),等等。

在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石斧、石锛、石铲、石耜、骨耜、木耒(痕迹)、石刀、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一整套农业工具,发现了炭化的粟、黍、稻(籽粒或壳),属于人工栽培的粮食作物,此外,还有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家禽的骨骼或模型,说明原始农业已经脱离了火耕阶段。

特别是耒耜等翻土工具是典型的农具,而整地又是农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环节,因此这一阶段的原始农业也被称为“耜耕农业”。

大约从距今6000多年开始,原始农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随着生产经验的积累,农田的开辟,产量的提高,有了更多的粮食可养活更多的人口,人们可以比较长久地在一个地方定居,村落规模逐渐扩大。

而人口的增加又迫使人们去耕种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和饲养更多家畜,导致原始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农具的种类增加,石质农具通体磨光,制作得更加精致、实用,提高了劳动效率。

农田得到进一步整治,修整沟渠等排灌措施,对田里的庄稼加强保护管理(如铲锄杂草,驱赶糟蹋庄稼的野兽等)。

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长江下游的马家浜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晚期遗址,都属于这一阶段。

考古学家不但在这些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木、石、骨、蚌质地的农具和数量众多的粮食作物遗存以及畜禽骨骼,更为难得的是发现了农田遗址。

如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和江苏省苏州市草鞋山遗址都发现了6000年前的水田遗址。

特别是草鞋山遗址的水田是由小块水池状的水田串联而成,小者几平方米,大者十几平方米,互相间有水口串联,并有水井、水塘、水沟等配套设施,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稻作农业已日趋成熟。

同时也表明原始农业的耕作制度已由原始的抛荒制进步到熟荒耕作制,而南方则可能已是连续耕作制,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大约从5000多年前到4000多年前这段时间里,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达时期。

农具的制作更加精致实用,种类增加。

如石锄、石镢的普遍使用,石铲更为扁薄宽大,精工磨制,出现了有肩石铲、穿孔石铲、穿孔石刀,石镰的制作也较以前进步,粮食加工工具杵臼的出现和推广,晚期还出现了石犁,标志着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

农作物的种类增多,粟、黍、稻、麦、豆、麻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种植已扩大到黄河流域,粮食的产量有较大的增长。

畜牧业进一步得到发展,后代称为“六畜”的马、牛、羊、猪、狗、鸡等均已饲养,采集渔猎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著下降。

水井的开凿并被使用到生活和生产上,给定居生活提供更大的方便,使人们可以向距离河流和泉水较远的地区扩展。

发达的原始农业不但可以养活较多的人口,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为社会积累了财富,而且为制陶等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创造了条件,也为进入文明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处于这一阶段的考古学文化有: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华南地区的石峡文化,福建的昙石山文化等为数众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

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原始农业已形成三大经济类型,即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北方粟作农业,以黄淮地区为中心的粟、稻混作农业,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稻作农业,基本上已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业的大体格局。

二.作物的栽培农业的产生是以粮食作物的栽培为标志。

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农作物标本,说明黄河流域的先民至少在七八千年以前已经种植粟、黍、稷等旱作谷物,在5000年前已经种植小麦。

而长江流域的先民则早在1万年前就开始种植水稻。

粟粟是属于禾本科的一年生草本作物,原产于中国北方,一直是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

它是从野生的狗尾草驯化而成的。

何时驯化,目前尚不清楚。

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炭化粟粒、粟壳或谷灰。

其中最早的为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和河南省新郑县沙窝李遗址,前者距今8000年左右,后者距今7000多年。

磁山遗址共发现了88个存有粮食的窖穴。

腐朽的粮食均堆积在窖穴的底部,十分疏松,出土时略为潮湿,颜色显绿,风干后成灰白色,大部分已成粉末状。

粉灰之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外壳,颗粒完整,外部形态圆隆饱满,直径约2毫米,与现代粟粒基本相同。

经灰象法鉴定证明是粟。

有些窖穴的底部粮食堆积中发现有完整到陶盂,可能是盛取粮食的容器。

有些窖穴在粮食堆积的底部整齐地摆放着猪、狗等家畜(骨架),可能是存放粮食时举行某种宗教仪式而放人的。

新郑沙窝李遗址也发现一片面积约o.8—1.5平方米比较密集的粟的碳化颗粒。

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粟的遗存。

这些粟粒有的是存放在窖穴里,厚达18厘米。

有的是放在陶瓮、陶罐或陶钵中。

其中有的可能是作为种子而保存的,也有的是放在坟墓里作为随葬品,可见粟在当时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省胶县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距今4800多年的粟粒,体积达1立方米多。

说明至迟在距今5000年前后,粟也成为黄河下游的主要粮食了。

黍、稷黍稷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抗旱力极强,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

黍稷本是同种作物,农学界一般将圆锥花序较密,主穗轴弯生,穗的分枝向一侧倾斜,秆上有毛,子实黏性者称为黍;将圆锥花序较疏,主穗轴直立,穗的分枝向四面散开,秆上无毛,子实不黏者称为稷。

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了公元前5850年的碳化黍粒,说明黍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也有近8000年,与粟一样古老。

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和山东省长岛县北庄遗址也都发现了距今5500年左右的黍壳。

在甘肃省临夏县东乡林家遗址的窖穴里,还发现了堆积达1.8立方米的稷穗,是捆扎成束堆放在一起的,也可能是作为种子贮藏的,其年代距今4000年左右。

此外,在新疆、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也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黍稷遗存。

它们和粟一样都是当时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麦麦在我国种植的历史较晚,目前只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麦的遗存,其中最早的是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小麦和大麦的碳化籽粒。

距令5000年左右。

其次为新疆孔雀河下游古墓中出土了数百粒小麦,距今4000年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