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效果分析
本课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中,感悟到了烛之武伟大的爱国情怀,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明显,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水到渠成。

整节课课堂环节紧凑,学生活动充分,音乐的欣赏,课堂视频的使用,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情境。

课件设计精而简,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过渡的作用,学生充分动了起来,课堂效果较好。

学情分析
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积累,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我校是普高,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说文言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并且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效果分析
本课在老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进一步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反复诵读中,感悟到了烛之武伟大的爱国情怀,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明显,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水到渠成。

整节课课堂环节紧凑,学生活动充分,音乐的欣赏,课堂视频的使用,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学生比较容易进入情境。

课件设计精而简,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过渡的作用,学生充分动了起来,课堂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Ⅰ第二单元的第1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汲取民族的智慧,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评测练习
1、字音落实
贰()氾()南夜缒()
阙()秦共()其乏困
戍()之
2、词语释义
晋军函陵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失其所与
3、翻译句子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后反思
借媒体资源,得书香点点
——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反思
文言文,学生向来畏之如虎,老师操作也往往会顾此失彼,要么重字词,显得枯燥,要么关注人文,流于空泛。

如何做到文、言兼顾,是我课前思考的重点,所以借助现代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重温人文之美好,终得点点书香。

营造情境,调动兴趣,大胆运用网络材料。

为了显示本课历史的厚重感和战争的激烈性,选择了一些表现战争场景的图片,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外在形式的和谐;为展现剑拔弩张形势,选用了一张军事地图,做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并选用了“大秦帝国”和“顾维钧的斥日本代表”两个视频,来营造氛围,进行课内拓展,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历史场景,从而入境,更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的眼、耳、身、心等多种感官充分参与,做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触,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兴趣,使教学内容真正得到了落实。

立足特点,夯实基础,凸显本课教学要点。

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制定了“掌握实虚词意义和用法;体会说理技巧,把握形象”的学习目标。

先从基础知识入手,实现自学与互学的良好效果;对于说辞内容的分析,充分让学生探讨,在关注“利害”的基础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对说理技巧的体会上,采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深入,并适当拓展;根据内容,分析烛之武形象,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最后,运用训练,提升学生论述技巧。

精选教法,实现互动,精心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像直观法,注重视频感染和拓展,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使用诵读法,体现了初读、品读、悟读、美读的层次性,运用了个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有效避免了诵读的疲倦性,进而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相结合,进行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样,思维容易产生碰撞的火花,既能保证个体思考的空间和结果,也可善假于外物,完善自己的思想,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总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和谐的环境中实现高效,进而收获氤氲之香。

当然,在课堂实际操作中,也暴露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现归纳如下:
诵读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虽然诵读较多,形式多样,但阅读氛围稍微欠缺,最好设置合适的背景音乐,最终实现“美读”的良好效果。

为体现竞争态势,分组竞读,如男女分
读等。

总之,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人性。

对烛之武说辞的说理分析显得粗糙。

虽然在分析层次的基础上,运用了层层剥笋的方法,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显得急躁了些。

对于本课的难点,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阅读,来思考,来讨论,可以进一步来设想不这样表达会如何,设身处地应如何操作等问题,从而深入体会说辞的精妙之处,避免仅是个别同学思考的结晶。

事非经过不知难,经过此次录像课,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利用好现代的多媒体手段,借助媒体资源,完全可以让承载中华文明的载体——文言文焕发青春,让学生自觉亲近文言文,走进文言文,享受文言文!
课标分析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本课的学习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要求。

学习本课时,让学生从有效的引导中,通过自主或合作去寻找自己在学习中应该掌握的东西, 从而使学生从一个学习的旁观者, 变成一个学习的参与者,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创见,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本着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1)掌握实词“鄙”“微”及虚词“其”的意义与用法。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说理艺术,把握烛之武形象。

3.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构建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发展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通过语言运用,获得各种思维方面的发展以及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外国作家作品、科学与文化论著,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文化传承与理解,热爱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这四
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整体,在新版课标中有具体的阐述,建议熟读课标,从每一方面的内涵出发,教学设计中尽量设计能够促进不同方面的素养提高的教学活动。

4、综合性与实践性始终是语文课程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乃至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实践性的落实,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调整设计思路,从学生的生活事例以及符合学生情况的课程内容出发,恰当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创新、探究,加强授课的情境化,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