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11《陈情表》课文简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第一、二段) (一)整体把握 第 1 段,首先叙述自身遭遇的不幸和祖母疾病缠身的困 境。“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幼年时期 的悲惨遭遇,落笔酸楚,奠定了文章悲凉的基调。下面分述 自己的不幸:“慈父见背”“舅夺母志”是一不幸,幼年失 去父母疼爱确实让人同情;“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二不 幸,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才能侥幸生存下来, 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
(二)深入探究 1.李密不愿出来做官,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 263 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 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 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 为太子洗马。
2.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 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 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4.在晋武帝屡次征召的情况下,李密为什么“辞不就 职”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 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 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 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 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 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 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 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 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 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 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 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 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 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 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 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自贬身 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 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 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 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 “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 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 据,情真语切。
第4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 的矛盾而采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 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 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 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 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 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
“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这既是祖 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 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 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现在祖 母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 置之不理?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 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 武帝的同情和谅解。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 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 养”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3.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 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 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 陈此事?
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 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 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 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 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 “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 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 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 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 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 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 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经过和原因:即 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 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 的无限感激之情:
“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甚至 “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 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 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 “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 峻”“责臣”“催臣”等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 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 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 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
在第一、二两段里,又集中一个“孝”字进行叙说。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从 “孝”字立论的;“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也是从 “孝”字立论的。事亲孝,不仅为当时社会舆论所称誉,而 且也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就说 明了这一点。这就为第三段进而写“圣朝以孝治天下”打下 了基础。
(第三、四段,总结全文) (一)整体把握 第 3 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 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 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 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 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
(二)深入探究 1.李密不愿出来做官,晋武帝为何要征召李密?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 263 年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稳定 民情,笼络人心,对于西蜀的名人贤达,或征召他们到洛阳 供职,或任命他们留在中原的子孙做官。晋武帝下诏征李密 为太子洗马。
2.李密给晋武帝上表陈情,只在说明祖母年老,难以 废远赴命而已。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为何不直接陈述,却要 从自己的坎坷家世说起?
4.在晋武帝屡次征召的情况下,李密为什么“辞不就 职”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 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 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 主刘禅是一个“可次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 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 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出于历史的教 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 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 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
要想让皇帝真正相信自己,体谅不奉诏的苦衷,必须先 动之以深情,而后才能喻之以大义。因而作者于首段先从自 己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说起,一开篇就把对方也带进悲怆酸 楚的环境氛围之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有了第一 段父死母嫁,家中缺亲少故,年老多病的祖母全靠自己一人 赡养侍奉的陈述,文章第三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 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的话,才有所 依凭,第二段说自己在新朝的征召催逼中“进退”“狼狈” 的情状,也才能唤起他人的同情心。
先写自己在蜀汉既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接着自贬身 份,说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的地位,对皇帝的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感到无比荣幸,所以不可能“盘 桓”“有所希冀”。此处委婉得体,顿挫有致,有力地消除 了武帝的疑惑,取得认同。最后着重陈述了祖母刘氏的病情 以及与之血肉相连不可须臾分开的密切关系。而祖母已经 “朝不虑夕”,由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的关系,让他“区区不能废远”,至此才明确 而语气和婉地摆出自己的真实态度。可谓水到渠成,有理有 据,情真语切。
第4段,为了防止晋武帝利用“徇私情”和“报国恩” 的矛盾而采用高压手段,作者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解决尽忠 与尽孝的矛盾,即请求晋武帝赐他在“日短”之内“报养 刘”,那么他以后将“日长”地“尽节于陛下”。说明终养 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国家,可以并行不悖,只是有先后缓急 之分而已。紧接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难处,而且这难处真实 到“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尽知的程度。
“孤弱”是三不幸,表现为“既无伯叔,终鲜兄弟”,这既是祖 母躬亲抚养作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下文作者“区区不能废远” 的原因,可谓一笔双关。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恩深似海;自 己对祖母的感情也特别深厚,“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现在祖 母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怎能 置之不理?作者在此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 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作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 武帝的同情和谅解。这些描写凄楚哀婉,恻然动人,而且情理并 发,将自己的经历写得情深有致,感人肺腑,为下文“愿乞终 养”作好了必要的铺垫。
3.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也就 是所谓“少仕伪朝,历职郎署”。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 的一个“历史污点”,为什么他反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 陈此事?
李密曾入仕“伪朝”,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他要回避也 回避不了。而且李密多次“辞不赴命”,最担心的就是晋武 帝会怀疑自己有怀念旧朝、矜怜名节、不事二主之心,现在 由李密自己把窗户纸捅破,来一个“实话实说”,反倒容易 得到晋武帝的信任。加之他在表章中一再恭颂“圣朝”之 “清化”,说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所“蒙国 恩”,“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就更能让人相信他拒不入 仕,确乎是出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苦衷。
第2段,叙述朝廷多次征召的经过以及自己进退两难的 尴尬处境。如果说第一段侧重叙述祖孙之情的话,此段则推 进到君臣之义上,突出尽忠与尽孝这一矛盾,表达了自己因 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首句以“逮奉圣朝”作为过 渡,接着历数两次被荐举而“辞不赴命”的经过和原因:即 祖母“供养无主”,与此次辞命的原因是一样的,表明情况 属实,并非托辞,以消除晋武帝的疑惑。接着写对朝廷征召 的无限感激之情:
“寻蒙国恩”“猥以微贱”“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甚至 “欲奉诏奔驰”。“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 职,以尽忠报国的焦急心情。这样使晋武帝相信其不欲负朝 廷的器重及眷爱后,才又笔锋一转,说出自己确有隐情: “刘病日笃”。面对情况急迫的征召:“特下”“切 峻”“责臣”“催臣”等等,“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 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将忠诚之心与孝顺之情并 提,句句合情入理,使人信服。然而,此刻李密并未就此提 出请求,反而含蓄住笔。
在第一、二两段里,又集中一个“孝”字进行叙说。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从 “孝”字立论的;“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也是从 “孝”字立论的。事亲孝,不仅为当时社会舆论所称誉,而 且也为当时统治阶级所提倡,“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就说 明了这一点。这就为第三段进而写“圣朝以孝治天下”打下 了基础。
(第三、四段,总结全文) (一)整体把握 第 3 段,首先列出晋武帝的施政纲领“圣朝以孝治天 下”,为孝敬祖母找到理论依据,也为自己不立即奉诏赴职 作了言之有理的开脱。将自己的言行巧妙地纳入晋武帝的治 国体系中,使之产生认同感。接着写到最关键的问题,以委 婉曲折的语气表明自己并非怀念旧朝,有不事二主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