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赋格对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的影响

合集下载

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赋格艺术情结——以降B大调《大赋格曲》OP.133为例

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赋格艺术情结——以降B大调《大赋格曲》OP.133为例

大 众 文 艺大12摘要:贝多芬晚期时他一直在寻求一些音乐展开的新方法,复调音乐创作的新因素与写作技法,特别是在赋格曲中提供了更加复杂而又有逻辑性的织体结构,是最有特点的,这较之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又有的很大的不同。

作曲家后期的音乐创作中所融入夫人复调音乐因素,是在借鉴和继承亨德尔、巴赫等前人复调写作的同时,又增加了复调创作中能表现贝多芬个性化的理解和立体式的表现力,这不仅使它与贝多芬个人性格及思想的动机展开手法相得益彰,而且还汲取了传统主调和声式手法的创作强势,使古老的复调音乐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为后期复调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作品OP.130的终曲“大赋格”中,作曲家独创性的运用了主题变形的手法,可以说这是奏鸣曲式与赋格的真正融合,也是他探索赋格曲的最高成就。

关键词:复调音乐;赋格曲;对题;复调技法赋格(Fuga)这种早期的复调音乐形式是最能够体现复调音乐思维和特征。

16世纪是赋格发展到成型阶段,主要是用于经文歌、弥撒等合唱复调音乐的写作中,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即巴赫时代赋格发展到了最为辉煌的时期,称成为当时最高级的复调音乐形式。

赋格是复调音乐成熟时期的产物,是系统地运用模仿复调和对比复调技法的多声部乐曲。

赋格曲是一种独立体裁的乐曲,是一种写作技术严格的曲体,也是复调音乐的最高形式。

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后来在古典主义时期贝多芬将此手法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赋格是迄今为止音乐艺术中最富哲理性和思辩性的音乐形式,它有对音乐命题进行逻辑性论证、演绎、推理的独特功能,一切写得美好的音乐作品,即使没有赋格曲的特征和形式,但至少应该具有赋格曲的精神。

在巴洛克时期,赋格曲的形式是宗教性的,而内容却表现世俗的风情。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对赋格的发展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对赋格的发展


拓展 赋格 的结构
( ) 一 拓展 了赋格 曲的整体 结构
贝 多 芬在 钢 琴 奏 鸣 曲 的创 作 中加 入 赋 格 , 在
这 以多 乐 章 的套 曲形 式 中 ,使赋 格 的结 构更 加 庞 大 。 实 质上 , 多芬 将赋 格 的原则 与奏 鸣 曲式 的 在 贝
成 是奏 鸣 曲式 的连接 部 , 有展 开和 再现 部 。 一 还 每 个 部分 在容 量上 都不少 于一个 奏 鸣曲式所 涵盖 的
精 神相 结合 。在 赋格 的创作 中运 用 了奏 鸣 曲式 的
创作 结 构 ,对 赋 格结构 上 的突破 是 贝多 芬赋 格 创
作 中最 为 重要 的 现象 。在 O 1 6中的第 四乐 章 的 P0
容积 , 同时具 有 长达 9 小节 具有对 比性 的副 部 O个
主题 。从它 分布 容量 上似乎 相 近 于奏 鸣 曲式 的主 部、 副部 、 开部 和再 现部 的程 序规则 。因此在规 展
奏 型 。而复 调音乐 为保 持各 个独 立声 部的相 互独
其 是 晚期 5首 奏 呜 曲对 赋 格 的 大 量 采 用 使 得 晚期 作 品显 出 与前 两个 时期 不 同 的 最 重要 的特 征 。 贝 多 芬 对 古老 的赋 格手 法 不仅 继 承 其精 华 更 将 赋 格 这 样 的 创 作 技 术 进 行 的 了 变 革 与延 伸 。他 的创 新 为后
现在 两点 :
“ 鸣 曲式 ” 奏 ,但可 以看 作是 一个 相 当于 “ 鸣 曲 奏 式 ” 量 的 曲式 , 因其 再 现部并 没 有 出现完 整 的 容 但
呈示 部 副部 ,并在 调上 回归的特 征 而并 不是 严 格 的 “ 鸣 曲 式 ” 只是 从 整 体 规模 上 相 近 于具 有 了 奏 ,

双重视角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中赋格的旋律演奏处理

双重视角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中赋格的旋律演奏处理

双重视角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中赋格的旋律演奏处理作者:彭雅妮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贝多芬如何创造出极具贝多芬风格的赋格曲入手,具体分析作品各部分的音乐特点和演奏处理,其中包括赋格段乐句呼吸部分、力度处理部分和踏板与和声部分等方面去论述,最后总结笔者在演奏完这首作品后的心境与感悟。

笔者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末乐章赋格作为研究对象,在表演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视角下,结合自己的演奏处理及演奏过程中的思考进行分析和研讨,希望对读者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钢琴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 赋格双重视角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66-03贝多芬是笔者非常喜欢的钢琴家、作曲家、艺术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是笔者音乐会准备演奏的曲目,所以对这首作品想要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赋格部分,大量阅读关于这首作品的旋律、和声、织体、演奏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处理作品,而国内外对于贝多芬赋格研究尚不全面,前人大多对贝多芬赋格的研究停留在创作风格特征与演奏手法上,正因如此,笔者将贝多芬的赋格作为研究的对象,在表演者和研究者的雙重视角下,结合自己的演奏处理及演奏过程中的思考进行分析和研讨,希望对读者能有一定的帮助。

关于贝多芬赋格研究的专题文献2004年田艺苗的《贝多芬后期作品中的赋格曲》主要在对贝多芬晚期八首最具代表性的赋格曲进行全面解读后,从主题、对位技法、织体、结构突破等多方面来归纳贝多芬赋格创作特点,并初步探索贝多芬复调的基本特征,这是国内较早研究贝多芬赋格曲的一篇学术期刊,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2009年黄海澜《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的赋格研究》将贝多芬的赋格作为研究对象,从赋格的起源到贝多芬对赋格的传承再到赋格与三种体裁的结合考察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赋格的作用,找到赋格对于奏鸣曲的意义,从而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贝多芬作品的真谛,这是国内较早将贝多芬的赋格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篇学术论文,着重于赋格研究的价值;2018年侯马胜男撰写了《浅析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中赋格的特征及其演奏—以op110末乐章为例》,作者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110末乐章为例对赋格的现象入手进行总结和梳理,讲述了赋格的现象和特征,还有自己的总结与思考,这篇论文详细说明了赋格的创作背景及特征,并且还有作者对于贝多芬赋格的总结和思考,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方向,对笔者的论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浅论贝多芬晚期钢举奏鸣曲对前人赋格创作手法的继承

浅论贝多芬晚期钢举奏鸣曲对前人赋格创作手法的继承

是作 为赋格转 调发展 的部 分。它的规 在 赋 格结 构 的规定延 展 赋格 的创 作 ,这 也 包括 的展开部 , 则 类似于奏 鸣曲式 的基本 构架 , 内部结构有很 但 了 贝多芬 在赋 格创 作方 面 的遵 循 。
如赋 格的发展部 比较短等 。 它只是复调 首先 , 赋格 的基本 结 构方 面 , 在 贝多 芬 遵循 大的不同 , 音乐的一种 固定的创作形式 , 而并非是一种 曲式。 巴赫对 赋格基 本组 成要 素 的进 入次 序 ,采 用 巴 赫 已经定 型 了的 主题呈 示 的陈 述方 式 。它 是 主
进入。 它是复 调音乐 的一种形 式 , 最集 中地体现 的最 大原 因 , 以下 列表 中 , 从 可看 出赋 格在 他 晚
的单音 音乐 阶段 之后 ,在 民间多声 部音 乐的基
础 上发 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来 的 , 它是 复调 音乐 的最高 形式 。 赋
格从 起 源到初 步形成 历 尽漫 长 的时 光 , 直至 1 7
还 这段 落笔 者 随答题 , 也会 随着 主题 出现 而伴 随对 题 。 有 结构 , 有重要 的段 落—— 间插段 ( 但 它 两 种形 式 , 一种 为一直 采 用 的旋律 是 固定 对 题 , 在本 章 的下一 节关 于 贝多芬 在 间插段 方面 的创
还有 一 种会 出现 的 新材 料 被 称 为 自由对题 , 用 作 有作 分 析 , 因此 在 这 里也 略 加 阐述 ) 它 出 ,
准则 一 直沿用 到 现在仍 依然 遵 循 的准则 。除 了
曲的 结构 模 式 。贝 多 芬 在 晚 期 奏 呜 曲 oP 0 16
主题 和答题 之外 ,有 另一 个声 部会 伴 随着 主题 的最 后 的整个 乐章 都采 用赋 格 曲 ,这 首赋格 曲

贝多芬的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

贝多芬的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

贝多芬的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音乐作品对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晚期生活和音乐创作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和身体状况密不可分,这段时期的作品也被认为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贝多芬晚期生活与音乐创作进行探讨。

贝多芬晚期生活贝多芬的晚期生活可以说是饱经磨难,他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而他的聋病更是成为他晚期生活的一大困扰。

虽然贝多芬在创作音乐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个人生活却饱受折磨。

由于聋病的加重,他在社交方面变得越来越孤僻,这使得他的交友圈逐渐缩小。

他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这在他的音乐作品中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在晚年,贝多芬的经济状况也变得越来越拮据,这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他不得不依靠他的音乐创作来维持生计,但由于他的声誉和健康状况的影响,他的收入并不如他早期时期那般丰厚。

而他的家庭生活也并不幸福,他从未结婚,也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和睦。

这一切都使得贝多芬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挑战和痛苦。

贝多芬的晚期音乐创作尽管贝多芬的晚期生活充满了磨难,但他的音乐创作却达到了巅峰。

他在晚年创作了一系列杰出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

在晚年,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变得越来越超越时代,他开始尝试一些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这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新。

他的晚期作品也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情感更加丰富,音乐更加深刻。

贝多芬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就是在晚年创作的,这部作品堪称是他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交响曲中,贝多芬不仅突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还首次将合唱加入到交响曲中,这是当时音乐史上的一大创举。

而且,这部交响曲的词曲非常美妙,表现了贝多芬对于自由、友爱和平等主题的思考和追求,成为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贝多芬在晚年还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对音乐形式和和声的精湛掌握,是他音乐创作生涯的重要代表作品。

初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变化的原因及其哲学性

初探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晚期创作手法变化的原因及其哲学性
悴。 [ ]
以上这些苦难 的人 生经 历 , 使贝 多芬 有 了更深 的宗 教 情节 , 感情上变得深沉 而细腻 , 思想上更加成熟 。他开始 注

历史环境 与生活经历对 贝多芬创 作产生的影 响
重聆 听 自己的 内心世界 , 借 由音乐抒发 自己的情感 , 成为 贝 多芬 的内心需求。这也是 贝 多芬在 后期 作 品创作 中, 打 破 传统音 乐创作的规定 , 大胆 追求 适合情 感表 达 的音 乐创 作

要: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 了3 2首钢琴奏鸣 曲。它们是 贝多芬一 生的创作 中最 为重要 的作 品。这些被 称 为《 新
约全书》 的奏 鸣曲 , 不仅透 露 出古典主义音 乐向浪漫主义音 乐过渡 的印记 , 而且记 录 了贝多芬从 幼年 到晚 年的 心
路历程 。 贝多芬对钢琴 奏鸣曲的创作 , 经历 了从前期作 品具 有海顿 、 莫扎特风格 , 到 中期作 品具有朝 气蓬勃 、 情感 炽热和对 比强烈 的特 点 , 再到后期作 品追 求音 响效 果强烈反 差和不谐 和性 、 矛盾的 戏剧化 尖锐 冲 突等 , 最后到 晚 期 作品追求 内心 深处思想对心灵 的剖析 , 注重 内心体验、 情感抒发 的过 程 。研 究 贝多芬 晚期的 钢琴奏 鸣 曲, 对 于 了解 贝多芬 的心理状 态及其音 乐创作 思想的变化和原 因有着极 其重要 的 意义 。本 文试 图从 调 性和 声、 赋 格对位 手法、 音 乐结构等 方 面进行 阐述 、 分析 , 揭 示 贝多芬 晚期 奏鸣曲创作手 法的变化及相 关原因。
是 当时的历史环境 和其个 人生活境遇影 响的结果 。

十几岁孩 子单亲的准备 , 于是在后来 的数 十年 , 为了监护 权 的 问题 与弟 媳于法 院几 进几 出 , 耗费 了其无 数 的精 力和 金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及其影响

•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到,贝多芬晚期作 品中赋格运用广泛,音乐效果已不再像中 期作品那样激烈,充满了戏剧性,而创作手 法的有些方面似乎回到了巴赫时代;曲式 结构等却完全打破常规,具有强烈的浪漫 意识;在音乐内容上则是他的个性同超然 性的有机结合。贝多芬晚期的创作,明显 倾向于曲式结构的完全自由,摆脱一切传 统规则。而“即兴性、心理的探索、深刻 的哲理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思维是这个 • 时期作品的突出特点”。
二、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主要作品
• 本文题目所指的晚期作品仅指1816年以后的作品 (包括1816年)。在这10年里(1816—1827),贝多 芬的主要作品有5首钢琴奏鸣曲: • Op.101(1816年), Op.106(1818), Op.109(1820), • Op.110(1821),Op.111(1822); • 一首钢琴变奏曲:Op.120(1823,Diabelli) • 两首交响作品(交响声乐作品):《庄严弥撒》 Op.123(1823),第九交响曲,Op.125(1824); • 六首弦乐四重奏: • Op.127(1824), Op.132(1825), Op.130(1825— 1826), Op.133(1825—1826), Op.131(1826), Op.135(1826)。
2、变奏
• 贝多芬一生写过许多变奏曲。然而,在维也纳创作阶段早期, 他很少将变奏片段掺入大作品中。到了维也纳中期,作品中 掺入变奏现象逐渐增多(Op.57,Op.61,Op.67,Op.74,Op.97 等)。但从总体说,这些变奏在作品中的地位,仍属较次的修 饰地位。在他晚期的作品里,这类性质的变奏虽然仍被保留, 但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变奏,那就是音型、动机的变奏。这 • 些变奏挖掘到构成主题旋律的基本成份,从而变奏性质发生 了变化。变奏不仅是传统观念上一种对比手段,更成了旋律 要素向外演化、变异、扩大的方式,使音乐不但具有强烈个 性,还给原主题增添了新的意境和色彩。这样的变奏,典型 地反映在作品Op.120中,并在晚期六首弦乐四重奏和一些钢 琴奏鸣曲中都能找到。不仅如此,贝多芬在晚期创作中时而 又将这种变奏同赋格结合,使音乐变得十分复杂,如钢琴奏 鸣曲Op.109,弦乐四重奏Op.1u!

贝多芬《c小调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op.111)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c小调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op.111)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贝 多 芬 的 晚期 创 作 是 经 历 了 欧 洲 王 朝 复 辟 和 法 国 大 革
节虽仅仅只有五个小 节 . 但却 是具有 田园风情 的语句 . 十二
连音 、 六连音 和五连音接 连 出现打破 原有 的 固定 节奏 感 . 在 5 4小节出现的 A d a g i o柔板标 记 , 使副 部带 有 吟诗作 赋 的梦 幻 。两小节的连接后 紧跟结束部 , 5 8小节到 7 2小节 , 在 整个 结束部 中的所有表情记号都是 f和 s f . 把结束 部营造 成了一
弹奏得混沌不清 。 为了追 求这种 效果 . 贝多芬并 没有 标记 踏
板. 这就更加考验演 奏者们的手脚 配合能 力。踏板踩下 的力
度也须掌握得恰到好 处 , 如果踩 到 底 , 左 手 的伴 奏 音群就会 扰乱右手旋律音 , 如果踩 得 太浅 , 右手上 方 的旋律音 就会 连
接不上 , 根 据 笔 者聆 听 多 位 演 奏 多 芬 的 权 威 钢 琴 家 录 音 和
巴 赫 的 作 品 。 只有 通 过 创 作 能 将 这 些 复 杂 的心 声 发 泄 出
来, 《 c 小调第 l 一 十二 首钢琴奏鸣曲》 ( o p . 1 1 1 ) 表现 的正 是他

在演奏力度上 , 贝多芬的力度标 记始终都 是强弱对 比明
显, 数量 多。他 在力度标 记中对 f 、 f f 、 s f 等强 的力度标记青 睐
[ 参 考 文 献]
要演奏者在平时练 习中对手指力量有 所锻炼 , 力度要 收放 自 如. .当然 , 贝多芬也有 柔情 似水 的时候 , 在第 二 乐章 主题 出
高音弹奏完后 马上又弹奏颤音。『 F 足这些 颤音 的大段 出现 , 把听者带进 了超凡脱俗 、 虚无缥缈 的境 界。 在运用 踏板 上 , 贝 多芬 在创作 第 卜 二 钢 琴奏 呜 曲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艺术特点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艺术特点

浅谈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艺术特点【摘要】贝多芬的奏鸣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本文将对晚期的奏鸣曲进行分析,以表达贝多芬在晚期创作出的奏鸣曲所体现的特点。

【关键词】倒退因素【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28-02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只不过是像在进行其他激烈战斗中的一个微弱的回响而已,我们进入了贝多芬奏鸣曲的后期,发现这个时期贝多芬是奏鸣曲有了更为不寻常的变化,使之更加趋向于幻想性,好像我们已经穿过对圣庙,现在步入圣殿,因此我们应该低声说话。

这个绝顶的高峰已经包含了“未来”的开端,尤其在作品101a 大调奏鸣曲中,第一乐章的强烈感情已使我们预感到瓦格纳的特里斯坦。

第二乐章好像是出自舒曼的手笔,末乐章却又回到巴赫的风格,那当然是“过去”而不是“未来”了。

贝多芬的赋格,在天性上不像巴赫甚或莫扎特那样悠然自得,在创作技术上,十六世纪的复调行家甚至可以找出许多毛病;因为在贝多芬音乐的各个方面,复调甚至最简单的旋律都刻上了他的战斗烙印。

1.a大调奏鸣曲作品101除了奏鸣曲作品109的第一乐章以外,本奏鸣曲是贝多芬用“交织”的风格来写的最后一部作品。

这里的新颖之处是:赋格不是作为形式构成手段,而是作为表现手段进入奏鸣曲式的。

巴赫和贝多芬的赋格之间的重要区别就在这里。

正如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末乐章中感到需要引进合唱、歌词、人声来使他的思想比较前几乐章所用的器乐手段更加宏伟地变成声音一样,他在几部后期的作品中,把赋格当作最适合表达自己高度集中的感情的手段。

在末乐章前第一乐章开头的反复,也证明各乐章之间有着牢不可破的联系,因此全曲听起来应当丝毫不间断——像一首一气呵成的大幻想曲一样。

演奏这首奏鸣曲要求钢琴家具有许多素质:抒情、节奏感、超脱性和充满灵感的技巧性。

这些字眼已经把四个乐章的性质全都描绘出来了。

只有熟练的艺术家才能理解它,而且它比奏鸣曲作品109、110和111还不容易演奏。

音乐术语:赋格

音乐术语:赋格

音乐术语:赋格赋格应该说是一种写法,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固定的创作形式,而不是一种曲式。

赋格(英:fugue, 德:fuge, 法:fugue, 意:fuga)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是来自于拉丁语,原意是“追逐”和“飞翔”。

赋格的主要特点是相互模仿的声部在不同的音高和时间相继进入,按照对位法组织在一起的音乐。

赋格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16世纪的宗教音乐就开始有这种作曲方法,一直到18世纪巴赫时代才达到顶峰。

赋格也是一种模仿复调音乐,形式要比卡农复杂。

赋格开始时,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音调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叫做主题。

接着,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

好象是主题的答句,叫做答题。

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

赋格曲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呈示部中,所有声部都轮流把主题用主调和属调陈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和答题的个别音调发展而成的插部。

其后主题和插部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形成展开性的中间部。

接着主题再度回到原调,为再现部。

赋格的声部也象卡农一样可多可少,少则二部,多则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声部,一般是三、四部。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四十八首赋格,从二部到五部,其中第10首,即e小调赋格曲,是唯一的二部赋格。

主题是以活跃的节奏迅速地流动着的器乐化旋律,其中包含着增四度、增二度等尖锐的特性音程。

答题是把主题移低四度来模仿。

和答题结合在一起的对比旋律是对题。

这首赋格一共只有两个声部。

所以当高音部奏出了主题,接着低音部奏出了答题,就是一个呈示部了。

呈示部以后是插部,各声部是用主题和对题的材料发展而成的。

以后主题和答题依次在各关系调,也就是G大调、a小调和d小调上出现,这是一个很长的中间部。

最后回到主调e小调,是再现部。

这个再现部很短小,只有四小节。

这是一首生动活泼的赋格曲。

从头至尾贯穿着川流不息的快速节氛,表现出生气蓬勃的活力,象一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说。

关于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6)中赋格演奏的研究

关于贝多芬《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6)中赋格演奏的研究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THE NEW VOICE OF YUE —FU (The Academic Periodical of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 )[1]孙赫廷(1981~)女,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助教。

关于贝多芬《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OP.106)中赋格演奏的研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曲家、音乐家,其32首钢琴奏鸣曲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是他音乐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被誉为钢琴作品中的“新约全书”。

他的这首作品细腻、华丽、大气磅礴,是贝多芬晚年音乐创作的经典之作。

《降B 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与1817年,历时两年完成,是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的代表之作,也是贝多芬最长的一首奏鸣曲。

以赋格为表现手段,作品风格深沉,富有哲理性,通过音乐把自己的情感和对这世界的看法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

将音乐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内涵也由以往“人”的角度上升到了“神”的高度,表达着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彻底解放。

如贝多芬对车尔尼所说:“这部奏鸣曲应该是我最伟大的一个”。

此曲以赋格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作品规模庞大、技术复杂,因此想要完整的演奏,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如何在演奏中体现出良好的整体感,对赋格演奏的把握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贝多芬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降B 大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及特征进行陈述。

通过作者在演奏中和平时的教学经验,选出末乐章的乐句片段对这首作品中赋格的演奏与走向提出一些建议与参考。

使演奏者有一个清晰的演奏思路,从而更加完美的演奏这部作品。

创作背景19世纪之前人们都把古钢琴叫做锥子钢琴,因古钢琴的琴弦较短,音域无法得到更大的扩张,使贝多芬对所发出的音色效果并不是很满意,1817年贝多芬拥有了一台英国制造的能覆盖6个八度的新布劳德伍德钢琴,这台现代钢琴拥有着宽广的力度和乐音的变化,所以人们称这台钢琴为真正的“锥子钢琴”。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研究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研究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研究
勃拉姆斯《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研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833-1897) 是 19 世纪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 也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

在音乐创作上, 他是一位兼有传统主义与改革思想的人。

关于他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Op.24) 的研究 , 国内外均处于相对匮乏的情况。

本文运用文件研究法、比较剖析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 , 从文件研究、音乐学剖析、音乐解说、演奏版本对照有演奏剖析、教课价值提炼与建议等方面对勃拉姆斯的《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

《亨德尔主题变奏曲与赋格》也是勃拉姆斯为数不多的钢琴独奏曲中最经典的一首, 研究它也从中洞悉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与基天性格, 思虑更好地演奏与教课 , 进而进一步启迪新世纪钢琴教课、音乐教课的行进方向。

1 / 1。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风格探微

贝多芬晚期音乐创作风格探微

18 5 012 0 / 01
表 达 内 涵发 生 了明显 的转 向 。 “ 多 芬 的 晚期 风 格 ” 中艰 难 浮 现 , 终 在 入 当下的语境 , 贝 从 最 贝多芬在此所呈现的理念和做法, 几乎是文化创造的一种典 1 1 至 11 间成 型 , 持 至 去 世 。 贝 多 芬 最 后 l 8 7年 8 8年 并保 0年 的创 作 , 由此 型的( 但又是不可模仿的) 示范。再 如, 升 C小调 弦乐四重奏’ 在《 作品 11 3 成 为 独 立的 风 格 。而 这 一 独 立 的风 格 , 是 笔 者 所 要 阐 述 的 贝 多 芬 晚 期 卓 中, 正 我们看到 了对奏鸣曲式—— 这里是古典主义本质所在的音乐重镇一 绝 的 艺术 风 格 。
的信 中所说 ) , 中 艰难地完成 了《降 B大调 钢琴奏 鸣曲》 品 16 作 0 。这是 贝 多芬 的 晚期 风 格 宣言 — — 他 终 于 作 出 了 抉 择 。 这 首 作 品 是 贝 多 芬 钢 琴 奏
鸣曲 ( 许 是所 有 钢 琴 奏 鸣 曲 ) 或 中最 困难 、 艰涩 、 庞 大 、 深 奥 和 最 险 峻 和 成 就 , 为重 要 的 是 , 在 音 乐 风 格 上 的哲 学 成 就 。 贝 多 芬 自 己 曾 有 一 最 最 最 更 他 的 巨作 。在 音 乐风 格 上 , 断 然 拒 绝 了浪 漫 主 义 的 散 乱 放 任 , 仅 坚 决 回 句名言: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 、 它 不 “ 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 一个对世界 、 ” 对人生、
从 2 纪 开 始 , 来 越 多 人意 识 到 , 多 芬 的 晚 年 作 品 是 该 作 曲 家 最 的圆舞曲主题响起时 , 0世 越 贝 听者可能难 以想 象, 多芬针对这个 主题将进行怎样 贝 伟大 的艺术 结 晶 , 晚期 风 格 是 他 最伟 大 的艺 术创 造 。 其 1 1 8 8年 , 多芬 在 “ 人 烦 恼 的 境 况 中 ” 如他 自 己在 给 出版 商 变奏 曲 的皇 冠 明珠 , 得 上是 “ 87—1 1 贝 令 ( 称 化腐 朽 为神 奇 ” 最佳 范例 。 的

浅析贝多芬第28首钢琴奏鸣曲OP101

浅析贝多芬第28首钢琴奏鸣曲OP101

【 关键词 】 晚期奏 鸣曲 抒情性 无终止旋律 赋格
贝多芬的 3 2首钢琴奏 鸣曲, 集 巴洛 克时期到维也纳古典乐 派时期钢琴音乐创作之大成 ,发展和提 高了现代钢琴音乐 的表 现力 ,开创了浪漫派音乐 的先河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 作基 础, 奠定 在承继海顿与莫扎特的传统奏鸣 曲式上 , 但他 在乐曲的 结构和音乐 内容的表现上 , 又注入个人复杂独特的情感 , 并 进一 步开拓 出新 的创作手法—— 主题个性鲜明、 和声富 于动力 、 节奏
旋律性或节奏性动机发展出来的不间断的横向线条,在整个过
程 中没有加入新 的动机素材 , 也不背离 主导动机的原始个性 。 以 这种难 以划分 的、不间断的旋律线来表现延伸着 的感情发展色 彩, 这种旋律写法为浪漫派音乐创作树立了榜样 。 例如 O P 1 0 1 第一 乐章 7 —1 3小 节 ,展开 部使 用 了切 分节 奏, 切分音成为全 曲的脉动。 展开部和再现部继续加强了呈示部 充满感情的歌唱 ,在这里不可避免唤起人们对 门德尔松无词歌 风格 的记忆 , 音乐经过对 幸福和谐 的幻想 , 然后是不安和激 动 , 最后整个乐章以美妙幻想 的感觉结束。
奏 鸣曲 O P I O 1 写于 1 8 l 5 ~l 8 1 6 年, 1 8 1 7年初 出版 。 这一时
本乐章与第一乐章风格形成强烈的对 比,仿佛一声怒 吼在
耳边响起 : “ 行动起来 ” ,而进行曲节奏 的运用说 明了 : “ 站起来 ,
走” 。就 这样 , 梦幻者被硬拖 出他的梦境 , 对现实采取行动 , 音乐 充满 了刚毅饱满的精神 ,贝多芬在这里使用了一个与第一乐章
为贝多芬带来 了后半生的困扰 , 他的主要赞助人相继离 世 , 再加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12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首句气势辉煌的和声(第1至第4小节),经过一段优美重唱后(第5至第16小节),一串上行的和弦伴着强奏的柱式和弦,气势无比当中,又有轻小的力度对比,一连串下行八度后(第17至第23小节),开首和弦再次出现,但是两小节后,转成D 大调的形式(第35至38小节),后直接过度到G 大调的第二主题。

此乐段与主部优美轻柔的旋律呼应,主题以弱滚与回音交替重唱,两手亦有交叉弹奏,不断变化着音区以突显音色与情感的更替(第39至62小节),从第73至第90小节这一乐段有多重的调性变化,在速度上,有自由的速度,有种想象的空间;第91至第99小节双音级进,左右手在不同音区重复递进,从第100小结开始,又八分音符的节奏织体慢慢由一串令人遐想的上行旋律,渐渐以一个一拍的三连音滑向二拍的建立在分解八度上的三连音消失,一串颤音和八分音符织体把音乐带回到一个如首句一般具有无比恢弘气势的规模中,右手的双f 和弦配上左手震耳欲聋的分解八度,以开头的英雄凯旋般的气势,结束了此辉煌乐章的呈示部。

(二)展开部发展部,朦胧轻巧的和声展开至突强的和弦后,伴奏织体拉伸具有张力,第三主题便是用赋格形式开展,开始不久便转入E 大调,(第38至第146小节)为二重唱部分,共八小节,(第147至第156)为三重唱,共10小结,(第157至第166)为四重奏部分,亦为十小节。

这样不断加深层次,不断增叠旋律,后用双音不断引亢高歌,此部分变化再现了呈示部后半部分的发展手法,最后以D 大调和弦作为结束和弦。

(三)再现部再现部的第一主题和第三主题以B 大调主和弦出现,音阶不断提高直至与开头降B 大调相似的和弦出现,但是再现部的发展在和谐程度上一直避免完全的回归,以充分发展奏鸣曲式的表现潜力。

与呈示部主题相比,再现部的调性更加丰富,尾声以p 及ff 激烈的强弱对比结束。

四、Op.106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第一乐章快板的速度,不同的演奏家有不同的演奏速度,巴伦博伊姆的演奏速度,以二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128,给人感觉更激昂、迫切,古尔德的演奏速度为138,相比多数演奏家演奏速度,偏慢些,制造出安静祥和之感。

浅析贝多芬后期钢琴作品中旋律的特点

浅析贝多芬后期钢琴作品中旋律的特点
可 以找 到 一 些 复 调 的影 子 。 意义进行 了沉思默想的作品 源自 充分的发挥了钢琴 的乐器性能 ,
使 复杂 的感性与深刻的哲理得到了淋 漓尽致 的发挥 。
二、 后期作 品中变奏的特点
在o p 1 0 9中末乐章 ,是 由优美 的主题 和 自由的 6个 变奏 曲形式构成的。主题 由平稳 的中速和低音 区丰 富的和声 演绎

国 文

文 艺 生 活 L I T ER A TUR E L I F E
2 0 1 3 _ 1 1
浅析 贝多芬后期钢 琴作 品中旋律 的特点
李文婷
( 海 口经济 学院 , 海南 海 口 5 7 1 1 2 7 )
摘 要: 贝多芬作为 维也纳 古典 乐派的三大作曲 家之一 , 一 生经历坎 坷并且创作有 大量充满 时代 气息的优 秀钢琴

国 文 艺
文艺 生活 L I T E RA TUR E L I F E
2 0 1 3 _ 1 1
念, 通过言论和作品 , 为共 和理想奋 臂呐喊 。他 的民主思想在 法 国大革命 前几年已臻 成熟 , 但在革命年代 中成长尤为迅速 , 1 7 8 9年法 国资产 阶级革 命进步 的思想 意识给他 了很 多启发 , 在o p 1 0 9中 , 赋格是 出现在第 三乐章的第五变奏 中, 在这
秀作 品 。
曲构成 , 将 主部 主题 以四声部赋格加 以处理 。 以赋格为手段在 感情上做 了一个强有力 的发展 ,形 成了一个 具有总结全 曲意
义 的结 局 。
贝多芬 一生坎坷 , 晚年全 聋 , 只能通过谈 话簿 与人交谈 。
谱例 1 :
但 是孤寂 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 默和隐退 ,在一切进步思想都 遭禁止 的封建复辟年代里 , 他依然坚守“ 自由 、 平等 ” 的政治信

浅析贝多芬第28首钢琴奏鸣曲OP101

浅析贝多芬第28首钢琴奏鸣曲OP101
力突出了抒情性和 民歌的韵 味。
第一乐章 ( 相 当活 泼 。 带 有 极 其 真 挚 的情 感 。 A大调 )
本乐章和作 品 5 3 号奏 鸣曲第二乐章相同 , 具有末乐章前序
奏的性质。“ 这是贝多芬最深情 、 最美妙 、 最动人 的篇 章 , 已经预 示着 肖邦夜曲的织体写法 。 ” 整 个慢板弥漫着一种柔和的愁绪 , 对灵感的渴望、内在 的激情 、苦痛等情感 的交织在这里得到体
上耳疾 的恶化 , 只能笔谈 , 这几年间只写了这首 作品。O P 1 0 1 是

首具有浓厚幻想风格的奏 鸣曲,有着温柔抒情的感情 。它 的
“ 系列形象的抒情性基础 ” 【 l J 表达 了贝多芬晚期创作 中极为根本 的倾 向 : 抒情性风格代替 了原来 占统治地位的英雄 性风格 , 他着
奏 鸣曲 O P I O 1 写于 1 8 l 5 ~l 8 1 6 年, 1 8 1 7年初 出版 。 这一时
本乐章与第一乐章风格形成强烈的对 比,仿佛一声怒 吼在
耳边响起 : “ 行动起来 ” ,而进行曲节奏 的运用说 明了 : “ 站起来 ,
走” 。就 这样 , 梦幻者被硬拖 出他的梦境 , 对现实采取行动 , 音乐 充满 了刚毅饱满的精神 ,贝多芬在这里使用了一个与第一乐章
旋律性或节奏性动机发展出来的不间断的横向线条,在整个过
程 中没有加入新 的动机素材 , 也不背离 主导动机的原始个性 。 以 这种难 以划分 的、不间断的旋律线来表现延伸着 的感情发展色 彩, 这种旋律写法为浪漫派音乐创作树立了榜样 。 例如 O P 1 0 1 第一 乐章 7 —1 3小 节 ,展开 部使 用 了切 分节 奏, 切分音成为全 曲的脉动。 展开部和再现部继续加强了呈示部 充满感情的歌唱 ,在这里不可避免唤起人们对 门德尔松无词歌 风格 的记忆 , 音乐经过对 幸福和谐 的幻想 , 然后是不安和激 动 , 最后整个乐章以美妙幻想 的感觉结束。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波利尼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 Op.109、110、11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早、中、晚三个时期代表作品的风格比较导读: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钢琴演奏家。

他的钢琴奏鸣曲创作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他的人生虽然充满坎坷和磨难,但在他的音乐里却始终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斗争精神,以及对真理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集中了前辈大师的创作成果,站在他所处的时代前列,以新的素质体现了亨德尔音乐的英雄性、群众性和巴赫的深邃性、哲理性、宏伟性气魄,发展了海顿的人民性、风俗性艺术风格,借鉴了莫扎特深刻入微的心理刻画和热烈的抒情性,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

其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时代感;既有古典主义的音乐美感,又有浪漫主义的真切情感,因此他是由古典主义乐派向浪漫主义乐派跨进的一座桥梁,是屹立在18、19世纪之交的一座音乐丰碑,对200世纪欧洲音乐的创作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广泛的影响。

贝多芬从青年时代开始创作钢琴奏鸣曲直到晚年,他的创作风格也总是在变化,其中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乐章数目也是十分自由的,二、三、四乐章的都有(32首奏鸣曲中三乐章的有14首、四乐章的有12首、二乐章的有6首)。

下面按作品产生年代的先后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以此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风格特征进行初步的比较:一、早期(1792―1800年)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的变迁,使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们的境遇、社会地位、思想,以及创作音乐风格也经历了一个从海顿没有深刻精神内涵的闲适,到莫扎特个人思想情感初步个性化表达的优美、秀丽和热情,再到贝多芬充满个人主观意志和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崇高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

同时,贝多芬又探索了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道路和新形式。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情感教学分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的情感教学分析

个 时期 . 对情 感 的 自 由抒 发 的 愿 望 越来 2 I 2写作 形 式 更 加 多样 化 , 大量 采 用
2 . 4 . 2下 行 渐 强 贝多 芬 中 期 的 钢 琴 奏 呜 曲 中 出 现 了很 多旋 律 是 下 行 却 渐 强
越 接 近于 浪 漫 主 义 风格
赋 格 写 作 手 法 贝 多芬 晚 期 的 创 作 非 常 重 视 运 用 复 调对位的手法. 在 乐章 内部 使 用 完 整 的 赋
本 节 拍 的 基础 上 有 意 地 “ 拉宽 ” 和“ 收拢 ”
的享 乐风 气 开 始 盛行 . 维 也 纳 音 乐 界 也 因 此 衰败 . 莫 扎 特 和 贝 多芬 的 音 乐更 被 人 们 视 为“ 过 时 的腐 僧 ” 严 酷 的社 会 现 实 如 阴 影 般 笼 罩 在 贝多 芬 心 头 . 他 密 切 注 视 和 深
关键词 : 贝 多芬 晚期 钢 琴 奏 呜 曲 情 感 教 学 中过 于 工 整 的 对称 , 把 音 乐 结构 放到 了第
二位 他 还 在 不 受 限 于 乐章 数 目的 同 时对
贝 多芬 晚期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一 共有 五
首, 包括作品 1 O1号 、 1 0 6号 、 1 O 9号 、 1 1 0
深 思 考 着 这 令 人 困扰 的政 治 态 势 加 上 此 时 的 贝多 芬 已经被 耳 聋折 磨 得 不 堪 一 击 .
格 段 如 Op . 1 0 1第 二 乐 章 中段 的对 位 织 体 和 最 后 一 乐章 展 开 部 用 主 题 形 成 的 赋 格 段和 O p . 1 1 O 的 第 三 乐 章 均 有 采 用 赋 格 手 法 可 以说 赋格 在 巴赫 之 后 几 乎 已趋 死亡 , 在 古 典 奏 鸣 曲 中更 是 被 拒 绝 使 用 , 贝 多 芬却 重新 使 它 复 活 了 但 根 本 的 不 同是 , 对 于 巴赫 , 赋格 纯 粹被 当作 是一 种 形式构成 的手段 . 而 贝多芬 把奏 呜 曲与赋格 形式相 结合 .把 它作 为情 感 的表 现手 段 表 达 了一 种高度 集 中、 超越 了个人 情感和 渴 求 以及 对 天 上人 间理 想 国 度 的愿 望 2 . 3故 意 模 糊 并 消 弱 乐章 或 乐部 、 乐

贝多芬在其晚期钢琴奏鸣曲中对赋格的运用

贝多芬在其晚期钢琴奏鸣曲中对赋格的运用
关键词 :贝 多芬 ;复调音 乐;赋格 ;晚期钢 琴奏呜曲 中 图分 类 号 :J2 . 64 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7 62 ( 02 0 0 4 0 62— 1x 2 1 )6— 10— 4
路 德 维 希 ・凡 ・贝 多 芬 (L d i a . eto uwg n B e — V h yn l7 一 12 ) 维 也 纳 古 典 乐 派 大 师 中 的最 后 e ,7 O 8 7 是 位, 也是 最伟 大 的代 表 人 物 。他 在 自己短 短 的 五 十七 年 生涯 里 , 为人 类 留下 了 无 价 的音 乐 宝 藏 , 因 此, 世人 尊 称他 为 “ 乐圣 ” 。 赋格 , 是盛 行 于 巴洛 克 时期 ( 60 15 ) 一 10- 70 的 种 复调 音 乐 体 裁 。 巴 洛 克 一 词 源 于 葡 萄 牙 语 “ a B— rqe , 意 指 形 状 不 规 整 的 珍 珠 , 泛 指 1 ou ” 原 后 7世 纪— — l 纪德 奥盛 行 的华 丽 而 辉煌 , 雕 刻 与 绘 8世 融 画为一体的建筑风格 , 到了 1 世纪后被艺术史学家 9 以一种 艺 术潮 流 予 以肯 定 。 巴洛 克 艺 术气 度 高雅 , 情 调感 人 , 其音 乐 充满 着激 情 与色彩 , 追求 广博 深 在 远 的 同 时 , 注 重 精 致 与 华 丽 。 复 调 音 乐 是 一 种 也 “ 多声 部 音乐 ” 是 指作 品中含 有 两 条 及 以上 独 立旋 , 律 , 过 技术性 处 理 , 通 和谐地 结 合 在一 起 的音 乐 。巴 赫 就正 是 巴洛 克 时期 最 具 代 表 的音 乐 家 , 不 仅使 他 这 一 时期 流行 的复 调音 乐 达 到 了高 度 的成 熟 , 且 而 最 终完 善 了 赋 格 形 式 。 赋 格 的结 构 与 写 法 比较 规 正, 也是复调音乐 中最 为复杂而严谨 的曲体形 式, 般分 为呈示 部 、 展开 部及 再 现部 三部 分 , 基本 特 其 点 是运 用 模仿 对 位 法 , 一 个 简单 的而 富有 特 性 的 使 主题在 乐 曲的各 声部 轮流 出现 一 次 ( 示 部 ) 然 后 呈 ; 进 人 以 主题 中部 分 动机 发 展 而 成 的插 段 , 后 主 题 此 及 插段 又 在各 个 不 同的新 调 上 一再 出现 ( 开 部 ) 展 ; 直 至最 后 主题 再 度 回到原 调 ( 现部 )并 常 以尾 声 再 , 结 束 。赋 格 这 种 作 曲 手 法 在 贝 多 芬 (7 0 12 ) 17 — 87 所 处 的时 代被 认 为是 过 时 的作 曲形 式 , 贝多 芬 却对 它表 现 出极 大 的兴趣 , 然 在 他 的早 中期 作 品 中很 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赋格对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的影响从音乐发展史上来看,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经历了早中晚三个时期。

其作品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体现着贝多芬在三个时期的创作中对命运、音乐、人生和真理的思考与创新。

贝多芬早期作品深受海顿、莫扎特、克列门蒂等人的影响,存在比较明显的模仿痕迹。

到了中期,他逐渐摆脱了早期的创作理念,开始挣脱旧有的奏鸣曲模式,创造性地采取扩展连接部、以及运用力度对比更加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示了贝多芬伟大音乐家的潜质。

进入人生晚年的贝多芬经历了命运的种种磨难而越发展现其对生命的内省与哲理思考。

他年轻时就崇拜巴赫,一生都在研究巴赫,他继承巴赫赋格的创作特征并将巴赫的赋格创作手法加以创新发展,这对他晚期奏鸣曲的风格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贝多芬晚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音乐的表达形式上更为灵活、开阔与自由。

在他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中能够读到这位音乐巨人所饱含着的对生命的激情与热望,还有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发掘。

赋格形式的采用是这一时期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在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中四首都出现,如此高密度的采用赋格深深体现了他这个时期作品的风格,其表现如下:
一、赋格改变与扩展了钢琴奏鸣曲式的结构
贝多芬早、中期的创作中虽然对奏鸣曲有所创新,但对奏鸣曲既有的规则依旧较为遵循。

他遵守奏鸣曲每个章节的排列布局,即奏鸣曲的最末乐章基本采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快板等形式,而晚期OP106 的结尾采用完整的赋格曲,替换了奏鸣曲或变奏曲等曲式作为末乐章,这是对奏鸣曲结构形式上的重大变革。

它改变了人们固有创作模式,开拓了钢琴奏鸣曲在曲式结构方面创作的新视野,扩展与丰富了音乐创作中的结构模式固定化的思维。

二、赋格更加突出了贝多芬英雄气概的情感特征
贝多芬的一生是不断与命运抗争的一生。

命运多舛的他从来都不怯懦命运的捉弄,昂扬的斗志和英雄气概是他面对困境的一贯作风。

从他三个时期的作品中,能清晰的再现他在历史旋涡中与命运搏斗并最终战胜命运的生命历程。

人们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听到贝多芬坚强不屈的英雄个性特征贯穿其一生的作品中,例如,将坚强个性或积极向上、命运性的动机展开、连续的上行、下行的半音、具有规律性与冲突强烈的对比等展现贝多芬的英雄气概,而赋格的特点是运用
模仿的对位法,赋格的采用与其他段落的对比更加有效的突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气概。

赋格片段大量使用连续性的强音、递进式的音阶和具有“命运节奏”动态的模仿突出贝多芬对多舛命运不服输的决心与意志。

持续性的强力幅度成为作品中重要的表现因素,也成为体现作曲家音乐思想深度与情感饱和度变化强烈的标志。

例如作品OP106 第四乐章的赋格,sf 的强音记号有上百次之多,在情绪最饱满处,甚至每个小节都有持续性的三个sf 共持续了九个小节,这在贝多芬以往的作品中是从未出现过的。

这首具有“交响性”特征的钢琴奏鸣曲用赋格所表现的宏大音响体现了作曲家英雄气概的性格特征与和与多舛命运顽强抗争的坚不可摧的品质。

在作品OP101 第四乐章发展部中,赋格运用了主题动机的下形和上形交替的模进形式,音乐的发展从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从犹豫到坚定表明“英雄”不愿向命运妥协的愿望和必定战胜命运精神。

同时,钢琴制作技术的发展也为贝多芬追求更加饱和与宏大音响提供了可能性。

因此,晚期钢琴奏鸣曲在赋格的烘托下向人们展现了贝多芬犹如一位身披铠甲的英雄骑士驰骋在为人类命运奋斗的疆土上,将音乐作为战斗的武器谱写着自己对命运、政治的不满和担忧以及以对真理的向往与战胜困境的决心。

三、赋格与主调音乐相互烘托彰显戏剧性情节
贝多芬的创作技法在不同阶段的采用有其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晚年的贝多芬以采用赋格的创作手法扩展钢琴奏鸣曲的方式向巴赫致敬。

巴赫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他将赋格创作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确立了在复调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丰碑。

晚年时期的贝多芬选择回归“寻找”巴赫:他从巴赫赋格的创作风格中学习其精髓,在巴赫的赋格创作手法中寻找内心对音乐、生活与命运的深刻理解,并找寻出一条创新之路,他在借鉴的基础上有了新发现与变革。

早中期的贝多芬在遵循奏鸣曲式的前提下,还常运用迥然不同的个性特征的主副部主题、不同调性之间的对比、突强与突弱的戏剧性力度对比表现音乐的矛盾冲突。

在戏剧性矛盾冲突的背后隐含着贝多芬最为成熟、也最独特的“力度”因素。

[1]这些创作手法在贝多芬晚期作品中更是高频率出现。

尽管如此,贝多芬依然觉得这些创作技法还无法满足他在音乐探索的脚步,因此采用了与主调音乐不同的复调技法——赋格。

赋格的进入与主调音乐的对比更加烘托与反衬了二者对比后所彰显出的戏剧性效果与矛盾冲突。

赋格的采用增大了奏鸣曲的情绪对比的张力
和不同风格相互转换的方式,是贝多芬在晚年创作挖掘新的动力性的象征。

赋格与主调音乐的交替出现,使音乐总在激奋、热情与欢乐中转入深思与独白,或在安静抒情时刻瞬间爆发出对生命的激情与坚韧,贝多芬在晚期奏鸣曲中思想的饱满或情绪的喷发忽而转入内心的独白化与哲理化思索中,甚至出现喃喃自语一样的场景,音乐显得含蓄、内省,通过呈现不同风格的音乐类型造成听众耳目一新的听觉感受,运用不同风格、织体、节奏、张力等方面的强烈对比使其晚期音乐比早期的作品显得更具发展性、戏剧性与矛盾冲突。

四、赋格的创新方式充分展现贝多芬的浪漫主义风格
众所周知,赋格在巴赫时代就已走向了不可超越的高度,人们无法相信继巴赫之后还有哪位音乐家可以在赋格音乐创作的最顶峰上再开辟出一条新路。

而贝多芬改变了这一局面,他将赋格音乐体裁进行浪漫化的变革,他将赋格继承与发扬光大,不只是刻板的对位,他将巴赫那显得过于遵守复调音乐原则的赋格由简单的逻辑排列对位转向将赋格的逻辑性与情感性相互结合,确立为情感而服务的宗旨,使他的奏鸣曲中的赋格既具有数学化一样的逻辑对位,又有浪漫主义特征的音韵,二者相互交替与交融。

他的革新扩大了用赋格来表现情感的功能与作用,并给予了赋格新的生命力,充分体现了贝多芬晚期作品趋向浪漫性的典型特征,也成为音乐发展转折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晚年正处在古典主义结束,浪漫主义开端的重要时期,在他的作品中所展现出既有古典主义时期的特征又有浪漫主义的创意。

此时的贝多芬在曲式、调性、力度与音律方面的创新都使得贝多芬高高的站在了同时代音乐家之首,尤其在赋格的采用与革新方面,赋格在天才贝多芬的笔下被创新为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体裁,贝多芬在既延续巴赫等赋格大师的衣钵又为严谨的赋格予以新的浪漫主义的光彩与生命力。

首先,赋格的主题线条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赋格浪漫化的主题特征也为其晚期作品中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呈现添上关键的一笔。

其次,贝多芬虽然遵循赋格创作的规则但又将其大胆的自由化,体现在赋格的主题虽然依旧保持着为对位服务的传统,但在赋格的主题上常常不以完整的形式进入,使得对位的传统意义已经被瓦解。

这使得贝多芬赋格不过于乏味刻板、便于音乐发展更具有动力性而更加能满足人类对情感需求的饱和度。

贝多芬降低传统主题严格对位的创作方式也一直被后世的作曲家沿用至今。

贝多芬也在赋格
上的创新从而确立了“对位大师”的地位。

最后,正如贝多芬改变奏鸣曲主副部调性上主属或主下属转调的既定规则而采用后来浪漫派常用三度转调方式,将赋格在答题调性也做出了违反既定规则的做法成为后来浪漫派乃至现代作曲家的惯用手法。

尤其到了20 世纪,这是个复调音乐盛行的时期,许多作曲家在浪漫主义时代的道路百花齐放的同时又纷纷回到巴洛克、古典时期寻找创作的源泉,因此在20 世纪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贝多芬方式”的借鉴、继承与发扬。

被称为“坚定的贝多芬主义者”的巴托克在他赋格作品中也都随处可见对贝多芬赋格的继承方式。

贝多芬在赋格中采用主复调结合的方式被后世作曲家司空见惯的采用。

到了21 世纪的今天,有关贝多芬赋格的创作仍是研究的新命题,仍然有无数的作曲家与音乐爱好者从贝多芬式的赋格中寻找突破和创新的可能性。

贝多芬的一生是与苦难抗争的一生,同时也是对音乐具有创造性贡献的一生。

晚期的贝多芬没有因为命运的捉弄而停止对音乐创新的征程,他在饱受血肉之躯苦难折磨的同时仍十分关注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彻底完成一个伟人对时代的精神的纂写与阐示。

他从前人、特别是巴赫等先辈伟大的音乐作品中继承复调音乐的旗帜,并将他们加以自由化、集中化、创新化、高度化的发展。

正是因为贝多芬的借鉴和发展,才使赋格重新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与戏剧张力,绽放出新生命的赋格与传统奏鸣曲相互结合的美丽华彩,构成了贝多芬晚期风格与众不同的特征。

因此,只有深入理解“贝多芬式的赋格”才能真正走进贝多芬晚期艰深难懂的音乐世界中,才能读懂这位音乐家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