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论闽南民间信俗在两岸交流中的区位优势
![论闽南民间信俗在两岸交流中的区位优势](https://img.taocdn.com/s3/m/b91afe65a98271fe910ef91b.png)
明末清初 台湾 的大开 发活动 中 , 闽南信俗 又随闽南垦 民的大量人 台垦殖而传播 台湾 , 可 以说 , 台湾的民间信俗 根在闽南 。 改革开放 以来 , 两岸的交 流活动就是从 闽南 民间信俗的交流拉开帷
幕 。闽南在两岸交流 中具 有不可替代 的天然 区位优势 。本 文拟就此作粗浅探讨
九 月 尊 老 的重 阳节 等 各 种 岁 时 节 俗 , 以及 各 种 “ 做王醮” 、 “ 走王巡安 ” 活动 , 等等 。
其二, 泛神性 。闽南 民间信俗的突出特点是泛神 性 , 祀神众多 。又有传统 的民间信仰( 如敬
作者 简介 : 何池( 1 9 4 5  ̄) , 男, 福 建省 漳 州市人 , 闽南师 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 究院特 聘教授 。 基金项 目: 福建省社 科规 划项 目: 《 闽 南民间信 俗在 两岸 交流 中的地位 与作用研 究》 ( 项 目编 号: 2 0 1 2 A0 3 4 ) 。
一
、
闽 南 民 间信俗 的概 念 与特 点
关 于民间信俗 的概念 , 近年来不少 专家学者都从不 同的角度 提出 了 自己的观点 , 综合这些 专家的合理元 素 . 笔 者认 为 : 民间信俗是宗教信仰及其延伸 出来 的与宗教信仰 相关 的民俗活动
相交融的总称 , 是人们在 长期社会生 活、 生产活动 中形成 的约定 俗成传统崇神 观念的反映。从 严 格 意 义 上说 。 它不 是 宗 教 , 它 没有教规教义 , 没 有 专 职 的神 职 人 员 , 信众也无 需履行“ 加入 ” 的 手续 , 信之则来 , 不信则去 。但从 广义上看 , 它又是宗教信仰的一种延 伸与普及化现象 , 它广泛 存在于我们社 会的底层 ,它无所不 入地渗透并植根于社会底层 的每一个角落 和广 大民众 的心 灵里 , 因而具有 民俗性 、 泛神性 、 草根性 、 原生性 、 功利性等诸 多特点 。
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
![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https://img.taocdn.com/s3/m/c747e27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1c.png)
2012.10学教育42浅谈闽台关系的历史渊源邱健鹏(福州市博物馆,福建福州350009)[摘要]福建跟台湾隔海相望,平潭岛距台湾新竹仅72海里,被视为大陆跟台湾相距最小的省份。
台湾同胞有很多祖籍于福建,就今天而言,台湾人口中有近八成祖籍位于福建。
从很久之前开始,闽台关系就相当密切。
无论从地缘,血缘,还是传统文化习俗上看,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闽台;历史渊源;文史材料台湾位于闽台岛。
史前时期因为地壳的上升以及气候温度的降低,沿海部分引起海退,海岸线朝着海洋移动,台湾岛以及福建沿海岛屿变为一个整体,成为辽阔的大陆架平原。
此后,地球的气候极为不稳定,海平面的高度也同样不稳定,台湾以及福建时而连接时而分开。
约于1万6千年时,在最后一次冰期之后,海平面升高,台湾以及福建方由于台湾海峡的相隔成为今天的样子。
一、历史关系1、福建人民对于建设台湾时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公元1628年时,福建长时间发生灾荒,在大陆任职的郑芝龙,由福建巡抚熊文灿批准,由个人出资,将数万福建饥民送至台湾,当这批贫民到台,郑芝龙提供其生活资本以及种籽耕具,使得他们于台湾能够进行耕作事业。
每当收成,此等费用便成为租税方式交还郑芝龙。
1661~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主权,尤其是1683年清政府统一对台湾事物加以处理后,台湾的开发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越来越密集的福建移民到达台湾。
1875年福建大臣沈葆祯赴台处置海防事务,开始许多方面的改革事务,于厦门这些地方建立移民局,带来许多大陆移民赴台谋生,使得台湾的建设速度得以加快。
2、福建是台湾同胞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后盾明朝时候,以日本浪人为主体的倭寇多次地武装侵犯中国沿海部分使得中国百姓蒙受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明万历三十年,(l702年)冬,倭寇入侵浙江、福建、广东,行至台湾。
他们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当中心,各处侵犯百姓。
以抵抗侨寇为目的,泉州都司沈有容,在万历三十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1603年1月8日)带领部众,进攻据台楼,同时将其通通歼灭。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f193c409e3143323868931b.png)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 17 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 1 6 2 1 - 1 6 2 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文化交融 和谐脉动 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文化交融 和谐脉动 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在台北举行](https://img.taocdn.com/s3/m/f2b2a5da80eb6294dd886caf.png)
早春二月,风和日丽;宝岛台湾,景色秀美。
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台湾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台湾淡江大学协办的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2月27至28日在台湾淡江大学举行。
这是首次在台湾举办两岸闽南文化研讨活动,备受各方关注。
大陆、台湾学者160多位与会。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率我省专家学者及有关人员36位赴会。
研讨会会场布置洋溢着传统文化色彩。
主席台上方悬挂着巨幅横标“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肩题是:“文化交融,和谐脉动”,表示会议以文化促和谐的意旨。
主席台背景为炎黄二帝巨像落成典礼的大幅画面,象征着炎黄子孙欢聚一堂,共同研讨中华文化。
研讨会开幕式由台湾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长黄清源先生主持,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何少川、淡江大学副校长高柏园及台湾知名学者李亦园、淡江大学资深教授魏萼分别致辞。
本刊讯院士何少川会长在致辞中指出:“闽南文化是讲闽南语的族群,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
是中原文化、闽南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长期碰撞、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多元互补蕴蓄、独特地域内涵的文化。
闽南文化由不同历史时期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闽越文化、外来文化多次交融、长期积淀发展起来,并传播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
闽南文化遗产从语言、服饰、饮食、建筑到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等都与讲闽南语族群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闽南文化中的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木偶戏、木版年画、德化瓷烧制工艺等22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一大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其中的代表。
”他诚恳希望,两岸学者本着学术自由的精神,相互切磋、深入探讨,努力把闽南文化的学术研究提高到一文化动态年第期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在台北举行文化交融和谐脉动20094早春二月,风和日丽;宝岛台湾,景色秀美。
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台湾中华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台湾淡江大学协办的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2月27至28日在台湾淡江大学举行。
闽南文化:丰富的文化景观与文化向心力
![闽南文化:丰富的文化景观与文化向心力](https://img.taocdn.com/s3/m/4d6928d55022aaea998f0fe7.png)
一
最为复杂的三个词 之一,它有着极为复杂的词义演变史 。在 西方的文化 历史发展中 ,文化 最早 的意涵 是指 “ 农事 方面 照料动 植物 的生长 ” 在 , 其后 通过 隐喻 被延 伸 为 “ 类 发展 的历 程”,成 为 “ 立 抽 象 的 名 人 独 词” —— 用来表示 关于一个 民族 、一个时期 、一个群体或全人类 的特 殊 生活方式 。 文化具有悠久历史 ,但关于 “ 文化” 的定 义至今仍众说 纷 纭 ,世界上关于文化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 10多种 。如此繁 多的定义 6 无疑具有某种共性——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 中人与人 、人与 自然界 之间 各种关 系的表现 。 同 “ 文化” 繁多的定义相 似 ,何为 “ 闽南 文化” 至今 也 尚未 有一 个 精确的定义。关 于闽南文化的定义 ,它的内涵 、外 延 ,历来都有不同 理解和看法。闽南文化是在 闽南这一特定地域所形成 和存在的文化 ,反 映着闽南地区特定的历史发展和生存方式 ,形成了闽南 文化特殊的地域 形态和特征 。但也应该 注意到 :闽南文化的核心文化区在 闽南 ,但 它又 远远越 出闽南 ,成为一 种更广 泛的文 化。有学者 统计 ,在 大陆有 10 50 万 闽南人 ,在台湾有 10 7 0万闽南人 ,而在 海外高达 两千万 人 以上 。这 样广泛 的人 口流动和分布 ,使闽南人不仅仅 只是生活在 “ 闽南 ” 的人 , 而成 为一种带有某些 民系特征的更广泛 的族群 ;闽南文化在秉承其 生成 于闽南 的原初形态 和特征 的同时 ,也不能不接受其他不 同文 化的影响和 在新土成长所带来 的某些新 质。这 种情况告 诉我们 , “ 究 闽南文化 , 研
.
14.文史 研 究 0
闽南 文 化 :丰 富 的文化 景 观 与 文化 向心力
台湾文化 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
![台湾文化 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485b9e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8.png)
台湾文化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
答:台湾文化,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化中以闽南人为代表的闽南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与外省人带来的新文化在台湾共处融合。
同时,还有高山族所代表的南岛文化。
由于台湾日据时期长达50年,加上当代的欧美与东亚流行文化对台湾的深刻影响,台湾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欧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以传统的农历作为基础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台湾属于法定纪念假日。
也有不少深具台湾特色的民俗庆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妈祖北港三月十九、元宵节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动苗栗火旁龙、盐水蜂炮、王爷绕境仪式的东港王船祭、中元普渡时的头城抢孤、三峡祖师庙神猪比赛等。
由于台湾庙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内地流传而来的庙宇文化在台湾发扬光大,台湾的城隍,妈祖,关圣帝君等祭典活动成为台湾特殊文化,神祇阵头结合武学和艺术的八家将、宋江阵、舞龙舞狮民俗表演变成台湾特殊技艺文化,著名有明华园、霹雳布袋戏、九天民俗技艺团...等,其中有些表演团体已迈向国际舞台。
在神祇诞辰则常出歌仔戏、布袋戏、户外电影等,但近期有被电子花车或康乐队取代趋势。
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f77775f7941ea76e58fa0498.png)
(三)闽南文化对海峡两岸关系发 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 海峡两岸闽南人对闽南文化有着强烈的认 同感。这种认同感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使 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推动着两岸关系朝着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的方向发展,谱写了抵御外侮、 维护统一、奋发图强的历史篇章。
(二)闽南文化对台湾同胞有着强 大的吸引作用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论是在荷兰 殖民者占领台湾的岁月里,还是在郑成功 收复台湾的年代里;不论是在清政府实行 “海禁”的岁月里,还是在清朝政府统一 台湾,实行“闽台一家”的年代里;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 了解
• 2007年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第一 个国家级区域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2009年7月漳州市出台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建设规划(试行)》,提出分三阶段保护闽 南文化,其中包括在中小学开设传统闽南民俗文 化课程,鼓励青少年学讲闽南话,提倡公务员学 习闽南话,联合高校培养闽南学学科方向的高层 次研究人才等。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 有一种精神,叫闽南文化。闽南文化 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重乡崇祖的生活哲 学、爱拼敢赢的价值观念、输赢笑笑的精 神气质和山海交融的行为模式。 • 有一种血脉,叫闽南文化。闽南民系 族群是古代中原汉人多批次大规模入闽, 并与当地闽越遗民逐渐融合而成的。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闽南文化
课程:毛概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目录
• • • • • 一、什么是闽南文化 二、闽南文化的表现形式 三、源远流长的闽南文化精髓 四、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和作用 五、如何加强青少年对闽南文化的了解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67b81c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a8.png)
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闽南文化是福建省南部、海南岛和台湾中部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丰富多样而又深厚的历史底蕴。
闽南文化的传承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而闽南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讨闽南文化的传承及闽南产业的发展。
闽南文化的传承闽南文化是中国优秀的地方文化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在传统文学、音乐、戏曲、美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闽南文化特别强调家庭、社区、人情、信仰等人文关怀,深深植根于闽南地区的人们身心之中,成为其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
但是,尽管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这种文化在今天还是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困难。
首先是教育方面的问题。
由于现实压力大,闽南文化的传承在学校中受到了较大的压抑,学生们很难真正理解、学习、体验这种文化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道德价值和精神底蕴,因此无法正确认识、理解和热爱这种文化。
其次,对于文化传承的具体形式,传统文化研究中一般采用传统的口传方式,而这种方式在当今社会遇到的可塑性和传承方式不同的问题。
随着先进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和数字化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新的传播渠道来传播闽南文化。
如何更好地传承闽南文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应该加强对闽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学习并了解其历史、发展、特征及其所表现的社会精神,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
其次,可以通过展览、讲座、讲解等途径,向公众普及闽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
此外,闽南文化也可以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数字化传播,以互联网互动、微视频、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人更深入地接触这些文化。
闽南产业的发展随着各方面的经济推动,闽南地区的经济生活逐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农业、渔业、工业还是其他方面,都有着可观的成果。
在这些产业中,与闽南文化相关的文化体验、文化娱乐、文化传媒等产业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尤其是在观光文化、美食文化等方面,闽南产业也发掘出了巨大的潜力。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台文化: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5f304c7e518964bcf847c9e.png)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几次热潮人是文化最忠实、最积极、最活跃的传播者,而文化远距离的传播,有赖于人口的迁移。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是通过闽南人移居台湾来实现的。
历史上,闽南人移居台湾源源不断,并形成几次热潮,这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闽南人移居台湾的第一次热潮早在唐宋时期,据史料记载,就有一些闽南人自发移居到台湾的澎湖列岛,他们带去了早期的闽南文化,成为闽南文化在台湾传播的使者。
南宋乾道六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到澎湖屯垦。
元代时期,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置巡检司,隶属于泉州路的晋江县。
这时从泉州去澎湖的闽南人日益增多,以至澎湖曾一度被称为“泉州外府”。
①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8年)福建漳州人颜思齐和泉州人郑芝龙带领闽南人,以台湾北港为中心,开发台湾本岛。
浅析闽南话讲古节目在对台广播中的运用
![浅析闽南话讲古节目在对台广播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82034a0276c66137ee0619f8.png)
民, 伴 随着 社 会 的 发展 。维 系 、 滋养 着 两 岸 同 但它并 不是~ 个工具 的体系 , 而 是 一 套 发 音 脉 向 世 人 展 示 着 海 峡 两 岸 人 民的 同根 同源 、 同 文 同 种 。 的 风俗 及 文 化 的 一部 分… 。广 播 的传 播 灵魂 是语 言 , 通 过 语 言 二、 闽南话讲 古尽显闽南方言魅力
恃别策 缚峡 传皤●本 拦目与 匾门大学 新 窿 攀 隗禽 — 0
浅析 闽南话讲古节 日在对台广播中的运用
廖经 伟
( 福 建省 广播 影 视 集 团 东 南 广播 公 司 福 建 福 州 3 5 ( ) 0 0 1)
摘
要 :作 为 闽南方言表达的精髓 形式 , 闽南话讲 古特 民 族 最 有 意 义 的事 物 的 肯 定 性 体 认 , 其 核 心 是 对 一 个 民 族 的
一
、
闽南方言令 台湾受众获得两岸文化认 同
迹、 凸现历史人 物精神 亮点 的历史人 物传 奇 , 或 是 为 名 城 名
( 一) 台湾闽南方言的广泛传承是两岸文化认同的基础
方言作为母语 的台湾同胞 , 其 四 分 之 三 为 福 建 的漳 州 与 泉 州
胜平添种 种风情的美丽传说 , 或是 处处闪烁 闽南 民间人物 智
增 强 台 湾受 众 的 文化 认 同之 目的
南 地 区和 台湾 、 东 南 亚 及 世 界 各 地 的 约 七 千 万 闽 南 语 系 人 文化认 同 群 。 对 于 台湾 受众 而 言 , 在 大众传播媒体 中听到来 自对岸 的
关键 词 : 闽南 话 讲 古
对 台广播
乡音 , 亲切感倍增 , 关注度 自然提高。他们通 过方言领 略闽南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fe9d622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c9.png)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闽台历史阐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闽台两地的历史交往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始终以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基础。
闽台两地地理相邻,自古就有密切联系,而且交流频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两地不仅形成了深厚的文化渊源,还建立了紧密的人文联系和经济合作,形成了多方位的互补和共生关系。
早在史前时期,闽台两地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闽台两地在史前时期就有着相似的文化特征,表现在生活方式、工艺技术和社会组织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两地的文化交融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历史的演进,闽台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紧密的文化共同体。
在古代,闽台两地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
作为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古代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文化成就不仅为闽台两地的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两地的交往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古代的闽台两地之间往来频繁,不仅有政治上的交流,还有经济上的合作和文化上的交流。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在两地都有影响力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家。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和哲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人才的涌现为闽台两地的文化交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的闽台两地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闽台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入,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也不断增强。
特别是台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实体,为两地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
与此两地在旅游、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活跃,为两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闽台两地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和经济合作始终是两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化的背景下,闽台两地应该进一步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两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https://img.taocdn.com/s3/m/d549aabc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8a.png)
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以闽都民俗文化为样本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是历史的见证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海峡两岸作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之间的重要区域,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
本文将以福建省厦门市作为闽都民俗文化的样本,探讨海峡两岸民俗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
一、历史背景闽都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是福建省宝库中璀璨的一部分。
厦门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不仅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节点,也是闽都民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厦门的民俗文化融汇了汉、闽、海等多种文化要素,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面貌和文化价值。
二、历史交流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古代海丝交流开始,福建作为海外贸易的中转站,与东南亚、日本等地区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带来了物质的交流,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
海峡两岸的人们通过贸易往来,相互了解对方的生活习俗、信仰和文化传统,从而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交流日益密切,海峡两岸之间的民俗文化呈现出了较高的相似性。
三、现状分析1.海峡两岸交流的活动增多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和交流的加强,海峡两岸的民俗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起来。
各类文化交流活动纷纷举行,涉及民俗展览、文化节庆、民族艺术演出等方面。
这些活动为海峡两岸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交流的平台,有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方面,海峡两岸都非常重视。
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得到了保护和弘扬,比如福建的庙会、渔民婚礼等。
同时,也有很多新型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创新形式出现,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这种融合和创新的做法,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3.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闽都民俗文化在海峡两岸交流中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厦门的鼓浪屿、南普陀寺等景点成为闽都民俗文化的代表性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闽南方言东南亚传播与推进族群认同探析
![闽南方言东南亚传播与推进族群认同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e3170c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12.png)
闽南方言东南亚传播与推进族群认同探析一、闽南方言的历史与现状又称福建话、闽东话等,是汉语闽语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台湾地区。
闽南方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在近现代史上,随着海外华人的迁徙和东南亚国家的开放,闽南方言开始向东南亚传播,成为东南亚地区华人族群交流的重要工具。
闽南方言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约1000万使用者,其中以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为主要群体。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闽南方言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对东南亚华人族群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东南亚地区,闽南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民族认同的象征。
许多东南亚华人在与当地民族的交往中,通过学习和使用闽南方言,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为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闽南方言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年轻一代对闽南方言的使用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已经习惯于使用普通话或其他方言;另一方面,随着外来移民的增加,一些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出现其他语言和方言的使用者,这使得闽南方言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面临更大的压力。
为了保护和传承闽南方言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和学者们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各类闽南方言文化活动、编写闽南方言教材、开发闽南方言软件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闽南方言,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1. 闽南方言的起源与发展闽南方言起源于中国福建省南部地区,是汉语方言之一。
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据考古学研究,闽南方言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福建南安文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闽南方言已经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壮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闽南方言逐渐与其他方言产生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的语言体系。
发挥闽南文化优势,促进泉台文化交流与发展
![发挥闽南文化优势,促进泉台文化交流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c90b8e0856a561252d36fc5.png)
口 9%以上 ,其 中泉籍近 90 0 0 万人 ,约 占4 . 48 %。
因此 泉 州 与 台湾 在姓 氏 、 名 、 言 、 地 语 民情 、 俗 、 风 衣
同胞的主要祖籍地 , 是台商投资密集 区。 充分运用闽
南 文化 的独 特魅力 , 仅是 深化 泉 台文化 交 流 , 强 不 增
着、 礼仪 以及 民间艺术 、 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共同之 处。 台湾的姓氏很多都是发祥于泉州 , 其叶脉很大一 部分是从泉州传往台湾各地 ,主要体现在闽台共奉
先 祖故 土 , 如紫 云黄 氏 、 闽林 氏 、 闽吴 氏 、 山 曾 开 开 龙 氏 、 荣李 氏 、 筑傅 氏 、 武 版 清溪詹 氏 、 临濮 堂 施 氏 以及
展现两岸民间信仰根系相连的文物景点星罗棋
布 ,成为 泉 台文 化交 流 的桥梁 和纽 带 。泉 台语 言相
郑成功纪念馆、 南音艺苑、 梨园古典剧 院、 木偶剧 院
高 甲剧 院 、 艺术 中心 等文化 艺术 场 馆 , 为进 一 步深 入
通, 习俗相近 , 民间信仰文化相似 , 台湾现有 800 0 余座寺庙奉祀的 20多种主神几乎全部来 自中国内 0 地。 如安海龙山寺、 安溪清水祖师 、 南安广泽尊王、 惠 安灵安尊王、 泉郡萧太傅等 , 这些神明皆被迁台先 民
其范 围不仅包括福建的泉州 、 漳州 、 门等地区 , 厦 还 扩展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作为对 台工作的前沿 , 在
福 建全 省乃 至全 国对 台文化 交 流格 局 中 ,闽南 文化 是 最 富有地方 特色 、 最具 内在价 值 、 最有 他人 不 可替 代 的优 势 的。 泉州 是 闽南文 化 的重要发 祥地 , 台湾 是
泉州文化软实力、 提升泉州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 更是 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及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和
闽南文化概述
![闽南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a64d781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8.png)
闽南文化概述闽南文化概述闽南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上接中原、吴楚,下续台湾、东南亚,其涵盖面和影响的范围相当广泛。
闽南人艰苦的生存环境,铸造了闽南文化的精髓:“敢拼爱赢”的精神。
这种文化精髓的形成、升华和进一步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也是闽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其他闽系文化的一大特色。
首先,闽南文化属于移民文化。
闽南聚居的核心地带,主要在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和九龙江下游的漳州平原。
后来,随着北方汉民的加速流动和不断地南迁扩展,促进并加快了闽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为了适应颠沛流离和长途跋涉的艰难环境,中原文化在南迁传播过程中,在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拼撞、社会变迁和自我扬弃后,虽然在闽南地区扎根并成长起来,但其完整程度受到了挑战,已较中原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从而深深地打上了移民文化的烙印。
其次,闽南文化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开放性。
一方面,在汉民的不断南迁和聚合过程中,不同源流、不同历史阶段入迁的汉民之间,汉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在闽南地区显现出了交融性。
另一方面,在唐宋元间,泉州港的对外交通进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成为“涨潮声中万国商”的东方贸易大港。
吸引了亚洲、非洲乃至欧洲许多国家的人民前来贸易和从事文化交流活动。
他们不仅在泉州地区经商并定居下来,而且还传播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
可见,闽南文化在多种族文化的交融发展过程中,这种多元文化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对外开放性。
闽南文化的表象,深受外来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多重影响。
由此形成了闽南人敢于冒险犯禁、勇于进取和积极开拓的人文精神。
闽南人的这种进取精神,在明清时期很到了充分的发挥。
但在封建政府强力压制下,他们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闽南一带地瘠民稠,丘陵山地众多,尤其是沿海的平原地区,出现了“人满为患”,拥有土地和农耕已不足以养家糊口,这种自然环境加之深受移民文化的熏陶,促使大量的闽南人挈妻携子移居海外和台湾地区,实现了“贷海为市”。
可以说,闽南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合理延伸,又是接受外来文化和海洋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闽南人比较注重财富的追求和发展。
闽南话历史意义和保护现状
![闽南话历史意义和保护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bf5ae19f49649b6649d7472b.png)
闽南话历史意义和保护现状闽南话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部、广潮汕和汕尾地区、珠三角、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闽南语在学术上以泉州话作为标准腔,即使在闽南语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戏、梨园戏、南音也仍以泉州腔进行演唱。
它不仅是闽南的“活化石”,其中的许多古音更是值得语言专家前去探索。
(一)形成与变迁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第一次是因为战乱,八王之乱使社会急剧动荡,加上晋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并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让老百姓不得不前往相对安全的南方。
其中一些人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等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古汉语发音带过来,初步形成了“泉州话”。
到了南朝梁天监年间置南安郡,领晋安等三县,辖今厦门、莆田、泉州、漳州一带,但不久就被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中唐时期,又在今泉州市区第三次置武荣州,不久改名泉州,泉州市区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泉州的安溪、惠安、永春、德化在400多年后的五代时才设县。
所以少量“泉州话”是由中原的吴楚方言和当地的越语融合而成的。
第二次则是因为征蛮,福建南部蛮夷祸乱不安,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亦包括今天龙岩地区新罗,漳平一带,这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九世纪后期王氏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才正式形成。
(二)流传与分布远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黄河一带的中原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东南福建,汉民族的文化也就这样由其子孙带到此处,此后再迁至闽南,最后部分跨越海峡,到了台湾,闽南、台湾等地传承此一文化的语言,为我们习称的“闽南语”。
闽南语主要分布于闽南和三明、宁德、龙岩的部分地区,除了福建外,闽南话流行最广的是台湾省,台湾会说闽南话的人口大约占全省的80%。
广东省的潮汕地区、汕尾地区、雷州半岛都行闽南话,海南省东部及沿海地区讲的是闽南语系的海南话、浙江苍南县也有分布,海外比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泰国等华人以闽南人为主且华人占比很大的国家都将闽南话作为“第二母语”使用。
闽台区域文化整理资料
![闽台区域文化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15680f976eeaeaad1f330d0.png)
闽台区域文化第一章名词解释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
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
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
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
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
“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
“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
“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
“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
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
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
闽南语节目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闽南语节目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fcdf5eff90f76c661371a31.png)
闽南语节目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意义作者:刘辛雨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2期摘要:笔者在本文中对闽南语节目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加以分析基础上,提出闽南语节目主持人的必备素养,以进一步提高我国闽南语广播节目的播出质量。
关键词:闽南语;两岸交流;播音主持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35-01一、闽南语节目在两岸交流中的重要意义(一)联结两岸民心,促进两岸民众的心灵沟通闽南语形成于唐代,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的中原地区,是闽南本地人民的方言,台湾与闽南地区在闽南语的语音、语汇以及语法等方面都存在很强的一致性,台湾各地的闽南方言虽然有自身的特性,但是都没有超出闽南语的大致范畴,在语汇方面也与闽南三地大都相同。
台湾省内居民所说闽南方言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4左右,而且有大约80%的人口祖籍是闽南地区,以闽南话为沟通习惯用语,并且在不同程度上保存、传承了闽南文化。
闽南语中所含有的独特文化内涵,正是联结两岸民心的中介,是促进两岸民众的心灵沟通的桥梁,特别是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增多,闽南语作为人们交流的语言媒介,有效的推动了闽台文化新的交流。
为此,闽南语节目的开播可以利用闽南语传播闽南文化,发挥闽南文化促进两岸同胞的桥梁作用,充分体现两岸人民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保护闽南文化特色,增强两岸民众的文化认同感闽南语作为一种激发情感的乡音,不仅对促进两岸民众之间心灵沟通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闽南语节目的开播增强两岸民众对闽南文化的认同感,起到保护和传承闽南语的作用。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在很多闽南地区年轻人对闽南语的应用逐渐减少,大多以普通话为主要交流语言,这就使得作为本土语言的闽南语渐渐被普通话所代替。
为此,积极开展闽南语广播节目,创新闽南语节目内容,一方面可以让闽南地区民众认识到闽南语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加强与台湾地区人民的心灵沟通,让人们体会到广播节目中故土乡音的亲切感,缩短节目与台湾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两岸民众对同源文化的认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11旅游管理符汉超1112000641
闽南文化大体是指由闽南人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闽南人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闽南文化包括闽南方言、民间信仰、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传统建筑风格等方面。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古越族人在闽南居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
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了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了丰富。
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东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千百年来,闽南文化在保留自身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内涵丰富的地域文化,成为中华民系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闽南与台湾一水之隔,闽南文化随着闽南人到台湾而广为流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这一问题入手,对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求教于前辈与同仁。
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随着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移居台湾,成为台湾地区的主体居民,他们把闽南文化带到台湾,使其在台湾传承与融合,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台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闽南文化对台湾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闽南方言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个民族在迁移的过程中,首先是把语言这一文化载体传播到新的居住地。
闽南方言(闽南话)作为闽南人文化的载体,在闽南人移居台湾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把自己的母语——闽南话带到了台湾,并世代相传。
由于闽南籍的人口在台湾人口中占大多数,闽南话也就成了台湾同胞语言交流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汉语方言。
福建闽南话在台湾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台湾式的闽南话,也就是近年来在台湾大众传媒中使用的所谓“台湾话”。
换句话说,台湾同胞所讲的所谓的“台湾话”,就是闽南地区闽南人所讲的闽南话。
尽管由于地域关系等原因,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相比,除了在特殊词汇上有一些细小的差异和语调上不象厦漳泉闽南话那么纯正外,其余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也就是说所谓的“台湾话”与闽南话是一脉相承的。
⑦这就是海峡两岸闽南话一直畅通交流、沟通无阻的根本原因。
(二)闽南民间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对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这种需求更为迫切。
闽南地区民间信仰繁多,主要有妈祖信仰、广泽尊王信仰、清水祖师信仰、保生大帝信仰、关帝信仰、城隍信仰、陈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
这些民间信仰,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而带到了台湾予以传播,也就形成了台湾同胞的民间信仰。
其中,妈祖信仰在台湾传播最广,影响最大。
台湾同胞信仰、奉祀妈祖也最为虔诚。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台湾建起了台南天妃宫。
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宫。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后,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认为“泉州神女天妃显灵,协助平台有功”。
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为“天后”;施琅在台湾的台南建造大天后宫;随后,又在台湾的台中、嘉义、
淡水、彰化等地,建起了从泉州“天后宫”分灵出去的天后宫多座。
因为台湾是个海岛,妈祖又是海上救苦救难的“女神”,所以妈祖信仰遍及台湾各地。
从偏僻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到处都建有妈祖庙。
据说,台湾有妈祖庙800多座,信仰者达1100万人以上。
因此,数百年来,作为闽南文化组成部分的妈祖信仰,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的原动力。
(三)闽南民俗习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传统民俗习惯很多,如有春节拜年、元宵迎灯、清明扫墓、端午竞舟、中秋搏饼、重阳登高、冬至搓圆等民俗风情。
其中,最主要的是,闽南人为取得各自的生存空间,历经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族聚居,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传统民俗习惯。
因此,闽南人移居台湾的同时,不仅带去了宗族聚居的民俗,而且供奉祖先的牌位和神衹。
特别是早期闽南人移居台湾,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土著居民的袭扰等困难,他们在不可预卜的未来环境中,为谋以生存并求得发展,必然要同族聚居,以祖先和神灵作为精神支柱,祈望祖先和神灵保佑他们未来一切平安顺利。
在聚居过程中,他们形成了宗族组织,随后,就要从事置族产、建祠堂、修祖墓、编族谱等宗族活动。
而祠堂往往是宗族、家族组织活动的中心,它不仅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议事、执行族规、族人宴饮活动的地点。
台湾各地种种宗族活动基本上与闽南相同。
迄今,这些场所在台湾的乡村仍然可以见到历史的痕迹。
对于家族来说,几乎在近亲居住的祖厝内都设有公厅,作为祭祀祖宗的场所,他们逢年过节都将家族的现状及新鲜事,如男婚女嫁、添丁发财或金榜题名等大小喜事报告祖先,同时,也将天灾人祸、遭遇困难等报请祖先,以求庇佑,指点迷津,避难免灾。
这种传统民俗一直影响到现代。
这些民俗习惯的传承,都反映了移居台湾闽南人思乡恋祖的情怀。
(四)闽南宗教信仰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宗教信仰是闽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闽南人的足迹,闽南宗教信仰也在台湾广为传播。
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几大类型。
其中,闽南佛教信仰对台湾的影响最大。
我国现代著名高僧广钦和尚(1892-1986年)被台湾佛教界誉为“圣僧”、“一代高僧”。
他少年出家,1947年以前在福建泉州清源山和承天寺弘扬佛法,专修念佛禅定法门,曾达到进入四个月不食不动的境界。
1947年6月,他赴台湾。
在台湾的40年间,为了弘扬佛法,他致力于三件大事:一是建寺安僧,先后在台北、高雄、台中、台南、花莲等市县创建了广明寺、广照寺、日月洞寺、承天寺、广龙寺、广承岩寺、妙通寺等一系列庙宇,以安顿僧人。
二是讲授开示,以动人的辞藻弘扬佛法,发展佛教弟子。
三是传授三坛大戒,延续佛教文化命脉。
广钦和尚为闽南佛教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发展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达到了“法雨普施台湾,甘露滋润大陆”的效果。
这一善举为台湾佛教界认同大陆佛教文化,形成共识奠定了基础。
(五)闽南民间艺术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艺术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戏剧(梨园戏、歌仔戏、木偶戏、高甲戏等)、音乐(南音等)两大类。
闽南艺术对台湾的影响很深远,闽台两地都有爱看戏、爱听曲的民风,几乎所有闽南的戏剧、音乐都传播到台湾。
梨园戏是闽南最古老的剧种,早在康熙时期就已传播到台湾,梨园戏传入台湾之后,成为台湾最早流行的剧种之一。
歌仔戏发源于漳州的锦歌,随着漳州人大量移居到台湾,发展为台湾的歌仔戏。
后来,歌仔戏又传回漳州,成为至今十分流行的芗剧。
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它的表现形式是前台演员演唱,后台多人伴奏。
南音的历史有一千多年,是中国现存四大古乐中历史最悠久的曲种,集华夏古乐之精华,含唐宋曲韵之神妙,故有“华夏瑰宝”、“音乐活化石”之美称。
早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南音就已从泉州传到台湾,得到传承与发展。
近代台湾的南管乐团在台南以“振声社”最著名,
台北以“闽南乐府”规模最大。
全省有50多个团体,会员达三四百人。
近年来,在泉州举办的南音节活动,来自台湾的班子不仅数量多,而且保留下来传统的东西也多。
这与几百年来海峡两岸艺术文化的交流频繁直接关系。
(六)闽南传统建筑风格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
闽南的传统建筑风格别具一格,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这种具有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也在台湾传播。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的数百年间,移居到台湾的闽南人,按照闽南的建筑风格在台湾大兴土木,盖民居、立寺庙、建书院。
这些建筑大多来自闽南工匠之手,甚至有的建筑材料是从闽南完成后运至台湾安装的。
台湾的典型民居与闽南传统的民居一样,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五开间加双护厝,且红砖白石双翘脊加燕尾为主要特征。
台湾的寺庙、书院建筑无论是在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风格,更是与闽南地区一脉相承。
总之,台湾的传统建筑与闽南的传统建筑一样,在大木结构上,采取叠斗式的构架,与北方常见的穿斗式木架构迥然不同;在围护结构上,采取就地取材的办法,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白石文化风格,富有浓厚的乡土情感;在屋顶造型上,采取重楼飞檐、高耸燕尾的结构,以凸现其曲线之优美,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