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实践——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概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实践——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概说
作者:武军斌
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24期
武军斌
(嘉峪关市文物局,甘肃嘉峪关 735100)
[摘要]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在当前甘
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新形势下,该工程建设在传承长城文化、文保工程实践、实现
文物价值、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工程建设中体现出来的有序组织协调、打造典范
工程、实践中培养人才等做法,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支持。
[关键词]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24-0040-02
嘉峪关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辖区面积3000平方公里,区域内散布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从区位特点来说,嘉峪关市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枢纽,现存的明长
城遗址是华夏文明长城文化的杰出代表。实施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对丝路文化和长城文
化的传承创新具有深远的影响。据2012年4月嘉峪关市文物局编写的《嘉峪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统计:嘉峪关市现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现代建筑等各
类不可移动文物96处,已公布的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这些文物古迹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宝贵资源,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当前甘肃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
创新区的新形势下,正在实施建设中的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
一、重新审视新形势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重要意义
2011年,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重大文物保护工程。这是
甘肃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文物保护工程。当年11月18日,在中央、省、市各级领导
的关怀关注下,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该项目包括长城本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监测中心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工程(遗产公园)。大遗址是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历来被世
界各国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它对于保存历史、彰显人文、造福人民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因此,我们必须站在传承华夏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切实认识到嘉峪关文化遗
产保护工程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长城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作为明代军事工程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嘉峪关关城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军事城堡,是嘉峪关防御体系的核心。作为明王朝的西门要塞,嘉峪关关城设计构思之独具匠心、防御设
施之周密完备,令人叹为观止;它与南北两翼长城、东北长城及境内众多墩台、城堡等共同组
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长城设计者和建造者的勤劳与智慧。2013年5月
印发的《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到:“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创新,文明在传承中就会失去活力。”对嘉
峪关的保护维修,不仅是保存长城文化、深化城市内涵的重要手段,更是传承长城文化、使其
焕发新的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二)文物本体保护工程的重要实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嘉峪关市陆续开展了关城设施修缮工作。但由于文物保护观念的局限,在当时修缮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文昌阁、柔远楼等建筑室内外地面采用水泥铺设,这与当
前文物保护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不相符。目前,正在开展的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对以上问题全部加以纠正。因此,本次保护维修工程对于今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示
范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文物保护工程管理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示范作用。工程运作明
确按照“申报一批、获批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程序和“盯人、盯事、盯项目”
的工作方法推进。为规范运作,委托北京中招国发招标公司为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招标
代理机构,并聘请了法律顾问为工程各项工作提供法律服务和监督,旨在打造文化遗产保护的
典范工程。
(三)进一步实现文物社会价值、改善民生的新动力
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日照、风吹雨淋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嘉峪关关城中的光化楼等22座木结构建筑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梁架歪闪、卯榫脱裂、木构糟朽、油漆彩绘严重剥落等病害现象,柔远楼整体倾斜,西罗城墙体严重开裂、倾斜。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的文物保护工作已
面临严峻的现状。这项文保工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以保护维修,为今后更好地实现文物价值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从发展、合作、共赢、共享的角度出发,找准保护、利用之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让文物资源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和文化优势;以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契机,充分利用以嘉峪关关城景区为主体的“5A”
级文物旅游景区,结合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建设辐射联动周边区域的旅游大景区,推动经济发展,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有效改善民生。
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各级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嘉峪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自启动伊始,便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与
重视。2011年7月16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嘉峪关关城视察时强调:“要
加大投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国家级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和抢救保护,文物保护维修不能修旧
如旧,更不能修旧如新,应努力做到修旧如故,加以传承。要以嘉峪关城楼为例,举一反三,
建立国家保护文物的财政支撑平台,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的资金支持力度。”接到指示后,甘
肃省文物局和嘉峪关市相关部门迅速组织项目申报,该工程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重视和认可,很
快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为使工程能够顺利实施和推进,甘肃省成立了以
分管省长为组长,各相关厅局为成员的“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在甘肃省
文物局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指导工程建设工作。嘉峪关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总指挥、市长为副总指挥的“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指挥部”,专门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在文保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家和省领导又多次前往现场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和安全管理情况。
(二)严格执行程序,精心打造典范工程
一是规划先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设计项目委托中国建筑设计院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二是
申报审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所有
开展的保护性工程都要上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后实施。截止201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已经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