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推进学校特色建设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我比较赞同下面几位同志的看法。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文化是一种价值的认同。”比如,川菜是一种文化,不仅在于川菜的色香味,更在于它适合四川盆地雾气重湿度大的气候,四川人号称“怕不辣”,外地人到四川不吃麻辣的川菜,也受不了四川的气候。再比如“备课”,如果全校教师都认为没备课或没备好课,就上不好课。这对不起学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即使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不检查,不与绩效工资挂钩,都把每一节课备好,这就成了学校文化。据说,原来漳州一中有一位老教师,按要求只要写简案就行,但他每节课都写详案,把他的教案印刷出来,就是一本很好的教学参考书。
原漳州市教育局局长翁福说过:“制度如果能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变成大家约定俗成的东西,这种制度便成了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姚跃林说:“随手关灯,节约用水,出教室关门窗,这些好习惯都不会自然形成,这些都需要长期地规范才能形成文化。当我们拆除制度的‘支架’,这种习惯还能年复一年的存在,文化就形成了。”
我们讲的“学校文化”,不只是在墙上挂几幅图,写几条标语。环境氛围的营造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不能把学校文化建设等同于学校环境布置。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体现在全体师生和历届校友普遍认同并经过历史积淀稳定形成的正确价值取向上。当然,不能为了塑造自身的“文化”形象,脱离学校实际的情况,去总结一套办学理念或学校精神。
同时,也不要以为学校文化很复杂、很抽象,其实,学校文化很简单,很具体,看得见,摸得着。学校文化刻在师生身上,体现在师生的言行中。举个简单的例子,见到客人主动打招呼,见到地上的纸张主动捡起来,如果全校每位老师、每个同学都做到了,这就是文化。
农村中小学如何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文化需要传承,需要积淀。农村中小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校长、教师流动性大,很难或者说不可能形成像城里老学校那样的独特文化。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学校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校风的建设。”我认为只要把学校常规要求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抓好,抓落实,持之以恒,就能成为学校文化。听说台湾有所学校非常重视交通规则教育,上学、放学时,学生都自觉走在人行道上,从不嬉闹,不并排占道,过马路走斑马线,不闯红灯,即使不穿校服,不带校徽,人们看他们的举止就知道是某某学校的学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落实好学校规章制度,抓好养成教育,把它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形成良好校风,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学校文化建设。前些年,广州某中学“省一级”评估验收,评估组对该校的环境卫生管理赞叹不已,不管是教室里还是宿舍里,不管是操场上还是室外场地上,都
见不到一张纸张。反馈会上,评估组组长说:“这所环境卫生管理得这么好,其他方面的管理应该也不会太差。”后来,我在不同场合引用了这句话,同时补充:“一个学校如果环境卫生管理得很差,其他方面的管理也不可能太好。”在这方面,“逆定理”是成立的。如果一个学校,学生没有养成保洁习惯,环境卫生很差,却高谈阔论什么“先进”的办学理念,这岂不是笑话。
2013年,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提出校长的专业职责和要求:“尊重学校传统和学校实际,提炼学校办学理念,办出学校特色。”“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精心营造人文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设计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应当说,提出学校办学理念和设计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不是很困难。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必须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渗透到师生大脑里,体现在师生言行中。不能只贴在橱窗里,挂在墙壁上。提炼办学理念,虽然各个学校表述不同,但是,都必须遵循和符合一个基本原则,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差异、特色,是基础教育生动活泼发展不可缺少的元素。均衡发展、教育公平不是搞“大锅饭”,不能“千校一面”,而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才能在整体上满足群众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教育需求,才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学校特色”与“特色学校”是两个不同的观念,它们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走出特色的误区,那种以为“与众不同就是特色”的
观点不一定对。比如,要以球类作为特色,第一所学校以足球为特色,第二所学校以篮球为特色,第三所学校以排球为特色,第四所学校以羽毛球为特色……,不说全国、全省有多少所学校,一个县就有那么多所学校,大家都要与众不同,哪有那么多球类?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姚跃林说过:所谓的特色也是相对而言的,很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特色学校建设也不能只停留在社团、兴趣小组活动上,要积极提炼与挖掘隐含在特色项目后面的深层文化意蕴,将特色学校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整合起来,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有所学校,以书法为特色,目标是让所有学生都写一手工整、漂亮的字。不过学校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继续挖掘,将写字与德育、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结合起来,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写一手工工整整的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学校还把这种精神内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管理和课程当中。有所学校以象棋作为特色项目,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走好每一步”的象棋文化,并把它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特色学校的本质是“适合”。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为这种社会主义适合中国的国情,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穿了就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因此说,只有适合学校实际的,才有可能成为学校办学特色。所以,不能为特色而特色,去追求那些脱离学校实际的东西。比如,一些农村学校,没有钢琴,没有音乐教师,学生家长又不愿买钢琴,学校要以钢琴作为办学特色,这可能吗?脱离学校实际的东西,连做都做不了,哪能成为特色?我认为,农村中小学应当选择那些适合学校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