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与基础施工工艺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素土、灰土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1.1 总则
1.1.1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的基坑、基槽、室内、外地坪、管沟、室外台阶、坡道和散水等灰土地基(垫层)
1.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2018
1.2 术语
1.2.1检验
对项目的特征、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设计和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项目每项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的活动。

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及器具等进入施工现场后,在外观质量检查和质量证明文件核查符合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取试样送至试验室进行检验的活动。

1.2.2验收
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合格的基础土,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格标准作出确认的活动。

1.2.3主控项目
建筑工程中对质量、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起
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1.2.4一般项目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1.2.5验槽
基坑或基槽开挖至坑底设计标高后,检验地基是否符合要求的活动。

1.3 施工准备
1.3.1技术准备
施工前,应作好水平高程的标志。

如在基坑(槽)或管沟的边坡土每隔3m钉土灰土土平的木撅,在室内和散水的边墙土弹土水平线或在地坪土钉好标高控制的标准木桩。

1.3.2材料准备
(1)土:宜优先采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物,使用前应先过筛,其粒径不大于15mm,含水量应符合规定。

(2)石灰:应用块灰或生石灰粉;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含有粒径大于5mm 的生石灰块,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

1.3.3主要机具
一般应有蛙式或打夯机、手推车、筛子(孔径6-10mm和16-20mm两种)、标准斗、靠尺、耙子、平头铁锹、胶皮管等。

1.3.4作业条件
(1)基坑(槽)在铺灰土前必须先行钎探验槽,并按设计和勘探
部门的要求处理完地基,办完隐检手续。

(2)基础外侧回填灰土,必须对基础,地下室墙和地下防水层、保护层进行检查,发现损坏时应及时修补处理,办完隐检手续。

现浇的混凝土基础墙、地梁等均应达到规定的强度,不得碰坏损伤混凝土。

(3)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时,施工前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地下水位经常保持在施工面以下0.5m左右,在养护期内不得受水浸泡。

(4)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设计压实系数,土料种类、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土料含水量控制范围。

铺灰土的厚度和夯打遍数等参数。

重要的灰土填方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5)室内、台阶、坡道及散水和管沟外回填灰土,应先完成上下水管道的安装或管沟墙间加固等措施后,再进行。

并且将管沟、槽内、地坪土的积水或杂物、垃圾等有机物清除干净。

1.4 材料和质量要点
1.4.1一般规定,换填施工法是指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垫层的地基处理方法。

适用于弱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处理。

1.4.2石灰材料检验,所用石灰应符合设计要求,若无要求时石灰中CaO含量不低于80%,粒径小于5mm夹石含量不大于5%。

1.4.3灰土中有机质含量不应大于5%。

1.4.4基坑开挖应注意边坡稳定,定期观测其对周围道路设施
及建筑物有无不利影响。

按照1:1比例将闪长岩和石灰岩不同层面做成阶梯状再进行换填,其它较厚处处理厚度为3m。

1.4.5机械开挖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坑底应保留20cm~30cm厚的土层,采用人工开挖,防止机械扰动原土。

灰土换填施工前应进行钎探,基坑验槽应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质量监督部门共同检查确认。

1.4.6实验室通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中的规定进行击实实验,得出灰土最大干容量和最优含水量。

1.4.7对于深基坑开挖工程宜采用机械碾压,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与碾压遍数,填土必须分层进行,并逐层压实。

1.4.8三七灰土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垫层施工,做好遮盖准备,防止日晒和雨淋。

1.4.9通过手感判断灰土含水量,以手攥成团,自然落地散开为宜,或用手紧握土料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

1.5 施工工艺
1.5.1 工艺流程
检验土料和石灰粉的质量并过筛灰土拌合槽底清理分层铺灰土夯打密实找平验收
1.5.2 操作工艺
(1)首先检查土料种类和质量以及石灰材料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然后分别过筛。

如果是块灰闷制的熟石灰,要用6-10mm
的筛子过筛,是生石灰粉可直接使用;土料要用16-20mm筛子过筛,均应确保粒径的要求。

(2)灰土拌合:灰土的配合比应用体积比,除设计有特殊要求外,一般为2:8或3:7,基础垫层灰土必须过标准斗,严格控制配合比。

拌合时必须均匀一致,至少翻拌两次,拌合好的灰土颜色应一致。

(3)灰土施工时,应适当控制含水量。

工地检验方法是:用手将灰土紧握成团,两指轻捏即碎为宜。

如土料水分过大或不足时,应晒干或洒水润湿。

(4)基坑(槽)底或基土表面应清理干净。

特别是槽边掉下的虚土,风吹入的树叶、木屑纸片、塑料袋等垃圾杂物。

(5)分层铺灰土:每层的灰土铺摊厚度,可根据不同的施工方法,按表1.5.2-1选用。

各层铺摊后均应用木耙找平,与坑(槽)边壁上的木撅或地坪上的标准木桩对应检查。

(6)夯打密实:夯打(压)的遍数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干土质量密度或现场试验确定,一般不少于三遍。

人工打夯应一夯压半夯,夯夯相接,行行相接,纵横交叉。

(7)灰土分段施工时,不得在墙角、柱基及承重窗间墙下接槎,上下两层灰土的接槎距离不得小于500m.
(8)灰土回填每层夯(压)实后,应根据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灰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能进行上一层灰土的铺摊。

用贯入度仪检查灰土质量时,应先进行现场试验以确定贯入度的具体要求。

环刀取土的压实系数用dy鉴定,一般为0.93-0.95;也可按照表1.5.2-2进行。

(9)找平与验收:灰土最上一层完成后,应拉线或用靠尺检查标高和平整度,超高处用铁锹铲平;低洼处应及时补打灰土。

(10)雨、冬期施工:
1)基坑(槽)或管沟灰土回填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

施工中应防止地面水流入槽坑内,以免边坡塌方或基土遭到破坏。

2)雨天施工时,应采取防雨或排水措施。

刚打完毕或尚未夯实的灰土,如遭雨淋浸泡,则应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重新补填新灰土夯实,受浸湿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夯打密实。

3)冬期打灰土的土料,不得含有冻土块,要做到随筛、随拌、随打、随盖,认真执行留、接搓和分层夯实的规定。

在土壤松散时
可允许洒盐水。

气温在-10℃以下时,不宜施工。

并且要有冬其施方案。

1.6 质量标准
1.6.1主控项目
(1)基底的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2)灰土的干土质量密度或贯入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1.6.2一般项目
(1)配料正确,拌合均匀,分层虚铺厚度符合规定,夯压密实,表面无松散、起皮。

(2)留槎和接槎。

分层留接梯的位置、方法正确,接槎密实、平整。

(3)允许偏差项目,见表1.6.2-1.
1.7 成品保护
1.7.1施工时应注意妥善保护定位桩、轴线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1.7.2对基础、基础墙或地下防水层、保护层以及从基础墙伸出
的各种管线,均应妥善保护,防止回填灰土时碰撞或损坏。

1.7.3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要配备有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铺填超厚或配合比错误。

1.7.4灰土地基打完后,应及时进行基础的施工和地坪面层的施工,否则应临时遮盖,防止日晒雨淋。

1.8 安全及绿色施工措施
施工时应根据质量安全体系文件要求,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辩识,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必须编制管理方案。

1.9 质量记录
1.9.1 施工区域内建筑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9.2 地基钉探记录。

1.9.3 地基隐蔽验收记录。

1.9.4 灰土的试验报告。

2 砂石地基施工工艺标准
2.1 总则
2.1.1 适用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的砂石地基、地基处理以及地面垫层(夯实和碾压法).
2.1.2 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2018
2.2 术语
2.2.1检验
对项目的特征、性能进行量测、检查、试验等,并将结果与设计和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项目每项性能是否符合要求的活动。

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及器具等进入施工现场后,在外观质量检查和质量证明文件核查符合要求的基础土,按照有关规定从施工现场抽取试样送至试验室进行检验的活动。

2.2.2 验收
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合格的基础上,根据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以书面形式对工程质量是否达到合格标准作出确认的活动。

2.2.3 主控项目
建筑工程中对质量、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2.2.4一般项目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2.2.5验槽
基坑或基槽开挖至坑底设计标高后,检验地基是否符合要求的活动。

2.3 施工准备
2.3.1 技术准备
施工前,应作好水平高程的标志。

如在基坑(槽)或管沟的边坡土每隔3m钉土灰土土平的木撅,在室内和散水的边墙土弹土水平线或在地坪土钉好标高控制的标准木桩。

2.3.2 材料准备
(1)天然级配砂石或人工级配砂石: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砂、砾砂、碎(卵)石、石屑或其他工业废粒料。

在缺少中、粗砂和砾石的地区,可采用细砂,但宜同时掺入一定数量的碎石或卵石,其掺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颗粒级配应良好,搅拌均匀。

(2)级配砂石材料,不得含有草根、树叶、塑料袋等有机杂物及垃圾。

用做排水固结地基时,含泥量不宜超过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径不得大于垫层或虚铺厚度的2/3,并不宜大于50mm。

2.3.3 主要机具
一般应备有蛙式或打夯机、推土机、压路机(6~10t)、手推车、平头铁锹、喷水用胶管、2m靠尺、小线或细铅丝、钢尺或木折尺等。

2.3.4作业条件
(1)设置控制铺筑厚度的标志,如水平标准木桩或标高桩,或在固定的建筑物啬上、槽和沟的边坡上弹上水平标高线或钉上水平标高木概。

(2)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的工程中施工时,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立的措施,使基坑(槽)保持无水状态。

(3)铺筑前,应组织有关单位共同验槽,包括轴线尺寸、水平标高、地质情况,如有无孔洞、沟、井、墓穴等。

应在未做地基前处理完毕并办理隐检手续。

(4)检查基槽(坑)、管沟的边坡是否稳定,并清除基底上的浮土和积水。

2.4 材料和质量要点
2.4.1大面积下沉:主要是未按质量要求施工,分层铺筑过厚、碾压遍数不够、洒水不足等。

要严格执行操作工艺的要求。

2.4.2局部下沉:边缘和转角处夯打不实,留接槎没按规定搭接和夯实。

对边角处的夯打不得遗漏。

2.4.3级配不良:应配专人及时处理砂窝、石堆等问题,做到砂石级配良好。

2.4.4在地下水位以下的砂石地基,其最下层的铺筑厚度可适当增加50mm.
2.4.5密实度不符合要求:坚持分层检查砂石地基的质量。

每层的纯砂检查点的干砂质量密度。

必须符合规定,否则不能进行上一层的砂石施工。

2.4.6砂石垫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冻结的天然砂石不得使用。

2.5 施工工艺
2.5.1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检验砂石质量机械拌和或人工级配分层铺筑砂石洒水夯实或碾压找平验收
2.5.2对级配砂石进行技术鉴定,如是人工级配砂石,应将砂石拌合均匀,其质量归应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的规定。

2.5.3分层铺筑砂石
(1)铺筑砂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20cm,不宜超过30cm,分层厚度可用木桩控制。

视不同条件,可选用夯实或压实的方法。

大面积的砂石垫层,铺筑厚度可达35cm,宜采用6-12t的压路机碾压。

(2)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铺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时,基土面应挖成踏步和斜坡形,搭槎处应注意压(夯)实。

施工应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

(3)分段施工时,接槎处应做成斜坡,每层接岔处的水平距离应错开0.5-1.0m,并应充分压(夯)实。

(4)铺筑的砂石应级配均匀。

如发现砂窝或石子成堆现象,应将该处砂子或石子挖出,分别填入级配好的砂石。

2.5.4洒水
铺筑级配砂石在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地可水以保持砂石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 12%.
2.5.5夯实或碾压
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

用蛙式打夯机时,应保持落距为400~500mm,要一夯压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一般不少于3遍。

采用压路机往复碾压,一般碾压不少于4遍,其轮距搭接不小于50cm.边缘和转角处应用人工或蛙式打夯机补夯密实。

2.5.6找平和验收
(1)施工时应分层找平,夯压密实,并应设置纯砂检查点,用200cm3的环刀取样;测定干砂的质量密度。

下层密实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上层施工。

用贯入法测定质量,用贯入仪、钢筋或钢叉等以贯入度进行检查,小于试验所确定的贯入度为合格。

(2)最后一层压(夯)完成后,表面应拉线找平,并且要符合设计规定的标高。

(3)施工结束后,应检验砂石地基的承载力。

2.6 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见下表)
砂石及砂石地基质量标准
2.7成品保护
2.7.1回填砂石时,应注意保护好现场轴线桩、标准高程桩,防止碰撞位移,并应经常复测。

2.7.2地基范围内不应留有孔洞。

完工后如无技术措施,不得在影响其稳定的区域内进挖掘工程。

2.7.3施工中必须保证边坡稳定,防止边坡坍塌。

2.7.4夜间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配备足够的照明设施:防止级配砂石不准或铺筑超厚。

2.7.5级配砂石成活后,应连续进行上部施工;否则应适当经常洒水润湿。

2.8 安全及绿色施工措施
施工时应根据质量安全体系文件要求,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现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辩识,并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
施,对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必须编制管理方案。

2.9 质量记录
2.9.1施工现场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9.2 地基钎探记录
2.9.3 地基隐蔽验收记录。

2.9.4 砂石的试验报告。

2.9.5 施工记录。

2.9.6 取样贯入度实验记录。

2.9.7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或记录。

3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施工工艺标准
3.1 总则
3.1.1适用范围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可充分放大基础底面尺寸,达到减小地基应力的效果,适用于多层民用建筑和整体式以及装配式结构厂房承重的柱基和墙基,一般用于没有地下室而且地质比较好的地方。

3.1.2编制参考标准及规范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 51004-2018)。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 50202-201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15)。

3.2 术语
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是指柱下现浇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和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3.3 基本规定
3.3.1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的施工与验收应符合本标准的规
定;尚应符合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3.3.2柱下独立基础,常设计为阶梯形或锥形。

建筑结构承重墙下多为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3.3.3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施工前应制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和安全技术方案,并应按有关规定制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措施。

3.3.4施工应有完整的施工记录及影像资料留存,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钢筋隐蔽工程验收。

3.3.5 基础施工完成后应设置沉降观测点,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的规定。

3.3.6基础施工完毕后应及时回填,回填前应及时清理基槽内的杂物和积水,回填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3.4 施工准备
3.4.1 技术准备
(1)认真熟悉图纸,理解设计意图,做好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工作。

(2)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确定施工工艺标准,基础施工时,所有工序必须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由现场技术员负责指导,由专职质检员进行检验。

各道工序专职质检员在检验合格后,报请现场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按要求进行下道工序,否则需要返工处理。

(3)针对工程基本情况,收集工程所需的相关规定、标准、图集及技术资料。

(4)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图纸和施工方案交底,专业工种应进行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5)组织现场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学习有关安全、文明施工和环保的有关文件和规定,增强职工安全、文明施工和环保意识。

(6)进行测量基准交底、复测及验收工作。

(7)其他技术准备工作。

3.4.2 材料准备
(1)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施工所需钢筋等材料均已到场,钢筋半成品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2)施工所用钢管、模板等周转材料及绑扎钢丝、保护层垫块等辅材已经到场,满足使用要求。

(3)基础所用混凝土原材料沙、石、水泥等已备足,能够及时供应现场所需混凝土。

3.4.3主要机具
(1)主要施工机械:塔吊、泵车、混凝土泵及钢、软泵管。

(2)工具用具:流动电箱、插入式、平板式振动器、抹平机、小型水泵、铁锹、切割机、电焊机、弯曲机、调直机等。

(3)测量装置:全站仪、水准仪、塔尺、钢卷尺等。

3.4.4作业条件
(1)施工道路,施工场地,水、电、照明已布设。

(2)雨期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冬期施工时,必须采取防冻措施;风天施工时,必须采取防止扬尘措施;对于不利于大型机械运行的松软场地应进行硬化处理或备足钢板、路基箱。

(3)施工脚手架、安全防护搭设完毕。

(4)地基土质情况,钎探、地基处理、基础轴线尺寸、基底标高均经过地勘、监理、设计验收,并办完隐检手续;完成基槽验线,办完预检手续。

(5)地下降水工作完成,具备施工条件。

(6)测量控制网(高程、坐标点)已建立,桩位放线工作完成,复测验收合格。

(7)工具备齐,振动器试运合格。

(8)与社区、城管、交通、环境监管等部门已协调并已办理必要的手续。

3.5 材料和质量要点
3.5.1钢筋品种和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及实验报告,并应取样做力学性能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材料代用应征得设计、监理、甲方的同意。

3.5.2所用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满足现场使用。

3.5.3基础混凝土使用的各种原材、掺合料、外加剂均应具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验报告;其品种、规格、性能必须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关规定,同时应符合施工设计的规定。

3.6 施工工艺
3.6.1工艺流程
垫层施工→钢筋施工→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拆模及养护
3.6.2操作工艺
(1)垫层施工
扩展基础基坑验收合格后,及时浇注混凝土垫层,垫层铺筑均匀,整平拍实。

垫层施工完后,待混凝土垫层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对扩展基础平面位置进行放样,并根据放样点位置进行扩展基础位置及钢筋安装位置进行放线。

(2)钢筋施工
1)按钢筋位置线布放基础钢筋,四周两行钢筋交叉点应每点绑扎牢。

中间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但必须保证受力钢筋不位移。

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

相邻绑扎点的钢丝扣成八字形,以免网片歪斜变形。

2)基础底板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上层钢筋网下面应设置钢筋撑脚或混凝土撑脚,以保证钢筋位置正确,钢筋撑脚下应在下片钢筋网上。

3)下层钢筋的弯钩应朝上,双层钢筋网的上层钢筋弯钩应朝下,不能倒向一边。

4)独立柱基础为双向弯曲,其底面短向的钢筋应放在长向钢筋的上面。

5)现浇柱与基础连用的插筋,其箍筋应比柱的箍筋小一个柱筋直径,以便连接。

柱的锚固钢筋下端应用90°弯钩与基础钢筋绑扎牢固,按轴线位置校核后上端应固定牢靠。

6)基础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40mm,当无垫层时不应小于70mm。

7)基础浇筑完毕后,把基础上预留墙柱插筋扶正理顺,保证插筋位置准确。

(3)模板施工
1)根据设计图纸选择合适模板类型,并且根据图纸尺寸制作模板。

2)阶梯形独立基础:根据图纸尺寸制作每一阶梯模板,支模顺序由下至上逐层向上安装,先安装底层阶梯模板,用斜撑和水平撑钉牢撑稳;核对模板墨线及标高,配合绑扎钢筋及垫块,再进行上一阶模板安装,重新核对墨线各部位尺寸,并把斜撑。

水平支撑以及拉杆加以钉紧、撑牢,最后检查拉杆是否稳固,校核基础模板几何尺寸及轴线位置。

3)杯形独立基础:杯形基础的支模宜采用封底式杯口模板,施工时应将杯口模板压紧,在杯底应预留观测孔或振捣孔,支模
完成后要全面校核中心轴线和标高。

杯形基础应防止中心线不准、杯口模板位移,混凝土浇筑时芯模浮起、拆模时芯模拆不出的现象。

4)锥形基础:斜面模板应随混凝土浇筑分层支设,并应支撑顶紧,以防止模板上浮变形、边角处的混凝土必须捣实。

严禁斜面部分不支模,只用铁锹拍实。

5)条形基础模板:侧板和端头板制成后,把侧板和端头板对准边线和中心线,用水平仪抄测校正侧板顶面水平,经检测无误后,用斜撑、水平撑及拉撑钉牢。

条形基础要防止沿基础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够,下口陷入混凝土内;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钉模不牢的现象。

6)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支模时垂直度要准确,模板拼缝需严密,拼缝之间夹海绵条,防止漏浆。

(4)混凝土浇筑
1)扩展基础混凝土由混凝土罐车运输至施工现场,运输途中以2~4r/min慢速进行搅动,卸料前以常速再次搅拌。

2)混凝土宜按台阶分层连续浇筑完成,对于阶梯形基础,每一台阶作为一个浇捣层,每浇筑完一台阶宜稍停0.5h~1.0h,待其初步获得沉实后,再浇筑上层。

3)杯型基础混凝土浇筑时,应从四侧对称、均匀地进行浇捣,防止将杯口模板挤向一侧,导致杯口变形或位移。

高杯口基础的杯口模板可在混凝土浇捣接近杯口底时,再进行组装和固定,然
后继续浇筑杯口四周混凝土。

4)条形基础混凝土宜分段分层连续浇筑,每层厚度宜为300mm~500mm,各段各层间应互相衔接,混凝土浇捣应密实。

5)浇筑过程中,应随机抽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否符合要求,浇筑完成后,对混凝土顶面进行第一次收面。

在混凝土初凝时(手指按表面不黏手刚好留指纹即可断为初凝),对混凝土顶面进行第二次收面,可有效防止混凝土表面干缩裂缝。

6)基础混凝土浇筑完后,外露表面应在12h内覆盖并保湿养护。

(5)拆模及养护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及时采用覆盖、洒水的方法进行养护,混凝土养护用水不得采用海水或含有有害物质的水。

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达到相应强度后拆除,拆除时不得采用大锤砸或撬棍乱撬,以免造成混凝土棱角破坏。

拆模后继续覆盖、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14天。

3.7 质量标准
3.7.1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施工前应对放线尺寸进行检验,施工中应对钢筋、模板、混凝土、轴线等进行检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