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班云南进修站
学科名称:教育学
作答题目: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主导
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学员姓名:张春芳
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目标的清晰度和学习过程动力的强弱。

“教师的主导性”可以理解为教师的指导性,也就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质量和强度。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

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只会解答某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概念题等,却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这一教学观点就被大家所提出。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又要如何去对待学生。

这些就成为了这一观点所追求的成果。

一、正确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我国的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去的教师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支配和控制方面,“以教师为中心”,提倡“师道尊严”,教师支配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学生没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锻炼,只是机械地进行模仿和练习。

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引导、帮助、指导和点拨等方面,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学生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进行学习。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学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和运动素材的再创造,都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持和主导作用。

二、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

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学生可以是购物主体,饮食主体,娱乐主体,可以被视为“顾客”或“上帝”;而作为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生必
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

在教学中,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迁就,学生不能喜欢学就学,不喜欢学老师就不教。

2.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不成熟的主体。

这个阶段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

因此,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施加的影响。

3.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住的主体。

间接知识,主要是指人类已经发现和掌握了的知识。

学校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锻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使学生能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不是让学生以获取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

4.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可以自觉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了知识的来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动地发现与构建某些直接知识。

三、转变学生观
新课程中新的学生观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应相信学生的确是潜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成长起来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其次,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在兴趣、爱好、需要、气质、性格、体能、技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所长。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接受教学的过程中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得到自由的发展。

最后,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意愿和行为规律等,因此,教师要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的情况、条件和学生的发展规律,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地参与运动、锻炼、学习与合作,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新事物,思考与分析运动过程中的新知识,体验运动带来
的成功与快乐,使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四、摆正教师观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双边的行为过程。

教师作为促进者,要帮助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分享他们的情感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方法,并能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1.要做积极的旁观者。

在学生自主的练习讨论中,教师要积极地观察倾听,设身感受学生的所想和所为,考虑好下一步指导学生的方法,提出合理的建议。

2.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要给与肯定为他们鼓掌,当在练习中失败或动作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和任由同学取消,而是同情、理解和鼓励,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激励他们再次去探索、思考和实践。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由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变,与传统相比,课堂上的学生的自由度增多了,当教师以一个促进者角色出现是,并不是一味地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这样做容易出现散漫的课堂,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这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会学生自律并不妨碍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只会为他们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

因为只有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尊重每位学生。

新课程强调了在师生关系上要尊重、赞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认为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体质较弱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不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辱骂、冷落和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5.学会赞赏每位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学存在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赞赏的眼神、动作或语言还要注意明确、具体和及时的传递给学生。

6.要善于引导学生。

教师的帮助和引导呀做到含而不漏、指而不明,开而不达。

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引导可以是一种启迪,当学生动作方法不对时,教师不要轻易重复讲解师范,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做才更合理更科学;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耐力跑遇到极点想要放弃的时候,教师不是硬拖着他跑,而是唤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调整节奏和呼吸,鼓励学生不断战胜自己挑战自己,克服极点。

五、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就得对自己的传统教学行为进行转变。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改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即可以学习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有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黄沙如海,找不到绝对相似的两颗沙子。

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研究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差异,采用分层教学,制定不同的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3.有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我们要用现代的教育思想来看待教师的“教”,而且更要看重的是学生的“学”。

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反映出教师的“教”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

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他不称赞某老师讲课的艺术欣赏,而认为,“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光是看老师的课。


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教师要设计揭示知识的发展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改变教师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平等和谐新型师生关系,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和行为过程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体质得到增强,才干得以增加。

5.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传递的动态过程。

要改变教师施(讲解和示范)学生受(模仿练习)的以讲授式的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方式,多采用以讨论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和以探究——探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尝试、练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

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的体质、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并加强师生间横向和纵向的交流,使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

具体上讲:体现在教材处理上。

教材上的内容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区教研员刑纪炯老师在新教材培训的时候强调了,在新课标下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好教材,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

同时也指出各种新兴健身项目如:滑板车,溜旱冰,定向跑,独轮车,流行时尚的街舞,攀岩,跆拳道和民间的传统游戏等也可以出现我的课堂当中,它可以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横向得到延伸纵向得到发展。

教学就是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一种在创造,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

体现在编制优化教法上。

教师要吃透教材,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要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体现在个性教学风格上。

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规律,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在新课程教学中,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必须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两者
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前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目的。

越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越高,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通过老师的启发引导才能有效的表现出来。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处理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和教学手段都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

要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能动地发展他们的潜能,使学生能“心顺身顺”地投入到锻炼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