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项目

《新疆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XJLY2012—1)

《新疆旅游名镇(乡、场)标准制定研究》

(项目编号:XJLY2012—2)

(评审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

新疆大学旅游学院

2012年12月

第一部分

项目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项目研究总论 (1)

第一节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一、《新疆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二、《新疆旅游名镇(乡、场)标准制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第二节项目研究背景 (4)

第三节项目研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5)

一、项目研究指导思想 (5)

二、项目研究基本原则 (6)

1 坚持旅游立区与产业联动相结合 (6)

2 发展旅游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6)

3 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6)

4 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7)

5 开发建设与持续发展相结合 (7)

6 和谐发展和利益共享相结合 (7)

7 推动富民产业与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相结合 (7)

第四节项目研究的依据与参考 (8)

第二章项目相关研究综述 (11)

第一节旅游目的地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一、旅游目的地国外研究综述 (11)

1 旅游目的地形象 (12)

2 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 (13)

3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 (13)

4 旅游目的地忠诚研究 (14)

5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研究 (15)

6 旅游目的地品牌研究 (17)

7 旅游目的地营销研究 (18)

二、旅游目的地国内研究综述 (20)

1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 (21)

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 (22)

3 旅游目的地形象 (23)

4 旅游目的地营销 (25)

5 旅游目的地管理体制 (28)

6 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 (28)

7 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 (29)

三、国外及国内研究的简要评述和展望 (31)

1 国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31)

2 国内研究的简要评述及展望 (31)

第二节国内外乡镇旅游研究现状及进展 (32)

一、国外对乡镇旅游的研究 (32)

1 旅游乡镇相关者态度研究 (32)

2 传统乡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32)

3 乡镇旅游市场及经济效益研究 (33)

二、国内对乡镇旅游的研究 (34)

1村镇存在问题及保护研究 (34)

2 乡镇文化研究 (34)

3 乡镇特色研究 (35)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35)

第三章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37)

第一节构建新疆旅游目的地、旅游名镇(乡、场)评价体系指标 (37)

一、制定项目工作总体方案 (37)

二、初步拟订评价相关指标 (37)

1 初步确定新疆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37)

2 初步确定新疆旅游名镇(乡、场)标准指标 (45)

3 实地问卷调查 (50)

4 确定评价体系指标 (70)

5 指标释义 (79)

第二节确定新疆旅游目的地、旅游名镇(乡、场)的评价标准 (110)

一、确定指标间相对重要性 (110)

二、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111)

三、建立赋分表 (113)

四、拟定《新疆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新疆旅游名镇(乡、场)标准》评分细则 (114)

第四章研究成果应用 (117)

第一节确定旅游目的地、旅游名镇(乡、场)示范点 (117)

一、旅游目的地示范点 (117)

1 吐鲁番市 (117)

2 布尔津县 (117)

二、旅游名镇(乡、场)示范点 (120)

1 那拉提镇旅游名镇建设措施 (120)

2 巴音布鲁克镇旅游名镇建设措施 (120)

3 可可托海镇旅游名镇建设措施 (122)

第二节新疆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思路 (123)

一、创建独具特色的新疆旅游目的地的管理模式 (123)

二、全面升级新疆旅游目的地的营销体系 (123)

三、完善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125)

四、制定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战略 (125)

五、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126)

六、完善旅游业兴边富民政策 (127)

第三节新疆旅游名镇(乡、场)建设发展思路 (128)

一、改革依托景区的管理体制 (128)

二、加强大众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 (128)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129)

四、核定旅游名镇(乡、场)基础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水平 (130)

五、设定旅游名镇(乡、场)资源保护、文化传承、低碳建设、旅游提升、旅游人才和服务质量的标准 (130)

六、明确旅游名镇(乡、场)的管理标准和营销模式 (130)

参考文献 (132)

附件1 居民调查问卷 (136)

附件2 游客调查问卷 (138)

附件3 《新疆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指标重要性打分专家咨询问卷 (140)

附件4 《新疆旅游名镇(乡、场)标准制定研究》指标重要性打分专家咨询问卷 (150)

附件5 项目编制说明 (161)

第一章项目研究总论

第一节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新疆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对新疆旅游业发展专门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充分利用新疆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独具特色等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胜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对新疆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又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发展旅游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旅游目的地?。温家宝总理强调要?使旅游业成为新疆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使旅游业成为新疆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2011年5月25日在?新疆旅游产业大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强调?‘十二五’时期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是实现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要立足新疆实际,刻不容缓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将旅游业建设成为‘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张春贤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标准化工作,注重旅游文化建设,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旅游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魅力,加快旅游文化的品牌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尽快打造一批具有新疆区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国家级、世界级旅游精品名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完整体验的旅游产品综合体,是给旅游者停留并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设施的集中地,是拥有特定性质的旅游资源,具备一定的旅游吸引力,能够吸引一定规模数量的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已成为很多城市和地区旅游发展的目标,然而旅游目的地客观上对地域的旅游资源、硬件设施、政府旅游管理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等都有一定要求。

在当今市场选择的激烈形势下,旅游目的地的升级势在必行。2004年中国被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2010年新疆旅游业收入已占到新疆年GDP的4.21%,新疆将努力把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世界知名的、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是新疆旅游今后长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为实现将新疆打造为我国重要的、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以构建新疆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为切入点,以提升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地位为目标,引导推动各地州、市(县)域旅游目的地建设具有高水准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国际化、标准化的优质服务体系,建立人本化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和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结合我区旅游业发展实际和认真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作为《新疆旅游目的地建设规划》的前期支撑研究,需对新疆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立项研究。

当前学术界和实践领域还没有一个针对城市或地区建设旅游目的地的专门评价工具或指标体系,对于新疆市县域旅游目的地的划分归类、构建目的地体系并进行质量评定标准暂无标准可依。为了将我区旅游目的地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和提升做一个科学持续的发展规划设计,通过质量评定手段来实现旅游目的地的升级将是至关重要的。

构建一套规范性标准化的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可以促使旅游目的地明确旅游业发展的目标,有针对性的制定和采纳管理战略措施,因地制宜、开拓思路、富有创造性和针对性,避免墨守陈规,一成不变。新疆旅游目的地评价体系的制定为旅游目的地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判断、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供了科学客观的依据。实现对旅游目的地的评价,必须对其发展现状有一个全面、科学、准确的判断,认清旅游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程度如何,明确哪些方面不符合目的地建设的要求,差距在哪里,原因是什么,从哪些方面可以进行改进等等。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才能认清现状,制定出符合目的地发展的合理规划。

在制定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和执行旅游管理战略的过程中,积极寻求当地社会的广泛参与,这样才能客观准确的反映当地社会的特点,使管理战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以便于在其执行过程中,得到社会的高度配合。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确保当地社会群众能够持续参与各种旅游事务,及时享有各种发展信息,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制定规则和实施行动保护旅游资源、维护原有生态环境

的长期战略,同时,提升旅游业战略地位、扩大旅游产业规模,从而吸纳群众参与旅游事务,可以起到传承民族文化、促就业、惠民生、兴边富民的作用。

二、《新疆旅游名镇(乡、场)标准制定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决定的精神,保护和利用村镇特色景观资源,积极发展旅游村镇,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城建部和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开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乡、场)(村)示范工作的通知》(建村[2009]3号)以来,各地把发展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村)作为保护村镇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特色产业等资源,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交流,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加快创建新疆特色的旅游名镇(乡、场)的步伐,发展旅游支柱产业,是新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新战略,按照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加强新疆名镇(乡、场)旅游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创建新疆旅游名镇(乡、场),首先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使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极强的带动效应可以增强与其他产业的合作,促进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增强经济实力奠定重要基础;其次,旅游名镇(乡、场)的设立可促进镇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发挥良好的带动作用;第三,旅游名镇(乡、场)可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使居民生活质量得以迅速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动城乡居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和谐清洁家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通过健全旅游产业体系、扩大就业容量来实现强镇富民的目标,由于旅游业就业门槛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研究表明,旅游从业者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带动相关行业增加4.2个就业机会;最后,创建旅游名镇(乡、场)将进一步改善我区城镇(乡、场)对外开放环境,为招商引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区在旅游名镇(乡、场)保护方面取得了宝贵的成绩和成功的经验,使得一些历史悠久,且具有传统风貌的街巷和建筑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为更好地统筹城乡建设发展、建立镇村规划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特

色景观与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镇村活力、保护传统文化、带动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致富的良性互动关联机制,我区应当更加强化旅游名镇(乡、场)形象,创立具有新疆特色的旅游名镇(乡、场),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合理地向旅游示范镇(乡、场)集聚,提高农村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解决农民就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打造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完备、内外交通顺畅、环境整洁优美、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名镇(乡、场)。

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将开展旅游名镇(乡、场)的工作提上日程,一些省市区比如山西、黑龙江、江苏、湖北等相继建立了旅游名镇(乡、场)评价体系,为旅游名镇(乡、场)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支持。然而,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相关的国标和政策出台,鉴于新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内地各省市区的差异性,新疆非常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旅游名镇(乡、场)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建立可以在参考其他省市区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将新疆特色因素融合进去,形成独具新疆特色和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以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填补新疆旅游业在该方面的空白,更可以在理论上支撑即将开展的旅游名镇(乡、场)的建设工作,将新疆旅游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发展水平,更好的实现新疆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既定目标。

第二节项目研究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明确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成为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新格局的标志性的新起点。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提出了充分利用新疆独特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风貌,采取国家扶持、企业为主、多渠道和多形式融资、市场机制运营等措施,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力度,不断提高旅游层次和文化内涵,加强与省、区际及周边国家旅游的区域合作,开展跨国旅游,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和领域,着力开发民族特色旅游商品,加强旅游商品体系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由此可见,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十二五?期间,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新疆的支持力度,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对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二五?期间,国家旅游局将每年投入2000万元,支持新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国家级景区(点)建设,增加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速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体系,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准,支持新疆发展旅游企业集团,推进新疆旅游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将新疆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十二五?规划提出新疆战略资源丰富,尤其是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资源生产基地和进口能源资源的重要战略通道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实现我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开展《新疆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和《新疆旅游名镇(乡、场)标准制定研究》,构建、评价和确定不同层次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名镇(乡、场)体系,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第三节项目研究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项目研究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优化旅游业转型升级,以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为导向,围绕建设新疆?中国重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总目标,以开放创新为动力,以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为标杆,以新疆旅游资源为基础,以重要景区和旅游吸引物为依托,以地域文化旅游为重点,以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和旅游名镇(乡、场)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以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为根本,以指导全疆十五地州和各市(县)旅游产业发展为目的,用世界眼光谋划我区大旅游发展新格局,增强政府各个部门的协调、合作,全面提升新疆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水平,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进新疆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和旅游名镇(乡、场)建设,推动旅游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二、项目研究基本原则

1 坚持旅游立区与产业联动相结合

旅游业作为一个界限并不是十分分明的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性特点,同其他产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叉关系。旅游业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产业互联和区域互动的共振效应,不仅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创新优化、竞争水平提升、产业链拓展、组织结构完善等多种效应全面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与周边省份、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合作,大力发展无障碍旅游,走产业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区域合作交流、利益互享共赢之路。

2 发展旅游与统筹兼顾相结合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宏观运筹管理,政府通过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控制着旅游业,换来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使经济增长。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导向为基础,加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作用,以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旅游名镇(乡、场)为契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改善我区城镇(乡、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合理有效的保护好各种资源,力争打造出优秀旅游目的地和名镇(乡、场)品牌。

3 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逐步实现从?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把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市场的运行机制有效的结合起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创建优秀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才能保证旅游业有序、高效地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经改变,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旅游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事实证明了市场可以建立有效的互利机制,在解决旅游供给和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可以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建立健全市场运作机制,加强对旅游业的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市场监管,制定各类法律、法规,

通过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企业主体突出、社会力量参与的发展机制。

4 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体制性、政策性问题,优先突破产业发展最关键、最迫切的制约因素,突出重点,注重长远,整体谋划,扶优扶强,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必须把攻克重点、难点与整体推进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将新疆建成文化特色鲜明、旅游业态丰富、服务设施完善、旅游经济发达、游客更加满意的旅游目的地。

5 开发建设与持续发展相结合

加大旅游业发展投入,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积极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执行各种优惠政策,着力培植旅游业市场主体,树立全局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旅游项目开发、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并重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坚持政策引导、优先扶持的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切实加强生态环境、文物古迹等资源保护,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努力使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6 和谐发展和利益共享相结合

正确定位旅游发展与利益共享的相互支撑关系,即正确看待旅游发展是利益共享的基础和利益共享是旅游发展的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区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进程,统筹协调旅游业与相关产业间的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业与文化、体育、交通、农牧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形成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良好格局。

7 推动富民产业与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相结合

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方面的作用,依托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疆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着力改善各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安居富民

的综合效益。旅游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基本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原则。新疆旅游业的发展在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最终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第四节项目研究的依据与参考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

2 国家旅游局,《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国办发[2013]10号;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计划》,国发[2009]41号;

4 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2007修订本),2007;

5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强县标准》(试行),2007;

6 国家旅游局,《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指南》,2003;

7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2005;

8 建设部,(GB50357-200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9 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2005;10国家旅游局,《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导则》,2009;

11国家旅游局局令第23号,《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2005;12国家标准(GB/T17775-2003),《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2003;

13国家旅游局,《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国家标准评定细则,2008;14国家建设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验收考核标准》,2007;

15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87;

16中国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1993;

17国家标准(GB/T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1999;

18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03;19国家旅游局(GB/T14308-2010),《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2010;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

21国家旅游局,《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2006;

22国务院,《2011—2015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2011;

23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风景区评价标准》,2004;

24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2003;

25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2008;

26文化部,《省级、副省级、地市级、县级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评估标准》,2007;

27建设部,《文化馆建设标准》,2010;

28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农企发(2010年2号文)】;

29国家旅游局,《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征求意见稿)》,2009;

30国家质检局(GB/T 18973-200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31交通运输部《?十二五?期红色旅游交通建设规划》;

32其它相关规范及标准:

1)DB65\T2617-2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星级农家乐等级评定》,2009;

3)《红色旅游景区(点)评定规范(试行)(北京)》,2011;

4)黑龙江省,《重点旅游名镇(乡、场)示范导则及评定方法》,2010;5)《湖北省旅游名镇创建评定标准》,2009;

6)《湖北旅游名村评定验收标准及评分细则(试行)》,2009;

7)《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创建标准》;

8)《山西省旅游名镇(村)评价标准(试行)》,2007;

9)《山西省旅游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2007;

10)《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区、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乡)及名村创建评定实施办法(试行)》,2012;

11)DB35/T730-2007 福建省地方标准《森林人家基本条件》;

12)DB35/T731-2007 福建省地方标准《森林人家等级划分与评定》;13)《广东省省级地质公园评审标准》,2011;

14)GB 50188-93 村镇规划标准;

15)GB/T 18971-2003 旅游规划通则;

16)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7)GB 3838-8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18)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19)GB 3096-2008 声环境质量标准

20)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

21)GB 1688-1997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

22)GB 18485-2001 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23)GB 2894-1996 安全标志;

24)GB/T 18973-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考核标准;

25)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26)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

27)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

第二章项目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旅游目的地国内外研究进展

一、旅游目的地国外研究综述

旅游目的地是一个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完整体验的旅游产品综合体,是一个感性概念,它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合成品,一个组合的体验经历。在传统的旅游理论上,旅游目的地的划分大多是按地理意义上进行的,比如按照城市、国家、岛屿进行划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更多的是一种因人而异的主观概念。例如,对于一个德国商务旅游的游客来说,伦敦是一个目的地,而对于一个日本度假的旅游者来说,整个欧洲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或者有人认为下榻的饭店是旅游目的地,有的人则认为饭店所在的城市才是目的地。

Leiper(1995)把目的地解释为一个可以让旅行者呆上一段时间,并体验富有当地特色吸引物的地方;Cooper等(1998)则认为目的地是那些能够满足游客需要的设施和服务的集中地;英国学者D.Buhalis博士把目的地的界限划分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由统一的目的地管理机构(DMO)进行管理的区域;澳大利亚学者黑菲(Murphy)把旅游目的地等同于集市,一个供求双方都力图体现各自特征引起消费的地方;英国学者佩斯(Pearce)教授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地方所有产品和服务的集合体。?它对游客的吸引力可以超越空间距离的限制。质量作为一个突出的肯定因素,是目的地促销的基础,因为产品(目的地)的中心是服务表现,价值是产品(目的地)质量和价格的结合体,是游客心目中的衡量标准[1]。

从以上众多的学者的讨论可以看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了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价格等。

研究组以?tourism destination ?为关键词在Science Online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查得相关文献1473篇。这些文章的研究内容广、角度宽、涉及诸多学科,给我们提供了进行旅游目的地研究的多种思路。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研究主要集中: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目的地定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

旅游目的地忠诚度、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旅游目的地营销。虽然,各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虽然不是有规律地直线上升,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其中美国最多,其次是英国和澳大利亚,这三个国家的旅游业都很发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实践能推动旅游理论的发展。并且旅游目的地往往涉及几个国家或地区,这就需要合作研究。

1 旅游目的地形象

Martin Selby等(1996)从旅游者认知的角度提出了朴素形象(naive image)和再评估形象(re—evaluated image)的概念,并用原生形象?表示潜在旅游者在访问旅游目的地之前形成的有关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和认识,用?再评估形象?表示旅游者在访问旅游目的地之后所持有的目的地形象,与此类似的提法还有?访问前形象(before image)?和?访问后形象(after image),前者相当于原生形象,后者相当于再评估形象[2]。Seyhmus Baloglu等(1999)认为,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种表示旅游者个人态度的概念,它是指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认识、情感和印象[3]。

Steve Pike(2002)分析了从1973至2002年共计142篇有关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文章,该综述用统计的方法对这142篇文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以前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讨论了在研究目的地形象方面所用的方法,最后指出,在使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可操作性这方面,目前最先进的还是多特质模型,虽然不断有人对此法提出批评,但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取代它;Martina G.Gallarza等(2002)提出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化模型同样着眼于旅游者的视角[4]。其它大多数的研究虽未直接涉及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概念阐释,但都是以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形象(perceived image)?作为研究对象的。此外,也有少数学者从供给角度研究旅游目的地形象,如Michael Grosspietsch(2006)在其研究中专门区分了旅游者的?感知形象(perceived image)?和目的地的?投射形象(projected image)?,前者是潜在旅游者和现实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认识和印象,后者是旅游经营商意图在潜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的形象[5]。除了从需求与供给两个角度认识旅游目的地形象之外,还有研究者按时间区分了旅游者的?感知形象?,目的实际上是不断地从旅行过程中获取各种各样的体验。

2 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

国外旅游目的地定位研究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研究内容得到拓展,从主要研究竞争目的地之间定位感知的比较结果,到对目的地定位整体工作流程中的其他环节也展开详细探讨(如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研究视角日益宽泛,从兴起伊始一直以目的地形象作为分析目的地市场定位的起点,发展为与目的地品牌化、目的地竞争力等旅游营销中比较晚近的研究领域形成交叉、融合(以文献对多元定位指标的选取为集中体现);研究日益深化、细化,对目的地定位感知的市场异质性、更有效定位技术方法的引入等细节问题给予了关注。总体上看,国外目的地定位研究重视对关键营销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厘清和详尽的目的地定位调研分析过程。未来可能的发展走向为:与更多目的地营销研究前沿问题结合,对目的地定位的更加完善的理论基础、更先进技术方法的探索,以及依据相应理论框架,从目的地定位涉及的主体(旅游消费者)、客体(目的地)、定位指标三大要素的不同角度分别开展更为深化、细化的定位调研分析。

3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

国外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旅游竞争问题,研究最初集中于旅游地之问旅游资源的竞争。到20世纪80年代,研究的主旋律开始转向旅游需求,把提高客源市场份额作为旅游竞争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末,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竞争研究的主题;完整意义上的旅游?竞争力?研究在90年代以后才出现,而涉及?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研究则是更晚的事情。

Leod(1982)研究了美国国际旅游需求的变化,提出影响一个国家国际旅游需求的因素包括收入水平、相对汇率、相对物价水平等,并与目的地发生的特殊事件有关。而后,Poon(1993)注意到构成旅游竞争力的要素之间明显的联动性,人们逐渐认识到目的地也可以是个知觉概念,消费者可以主观地理解它,这种理解取决于他们的旅行路线、文化背景、游览的目的、受教育程度及过去的经历。Deasy和Griess(1996)运用旅游无差异曲线,以美国两个旅游景点为例,发现了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引力是资源指向性的,即有了选择目的地是对资源感应效用的函数,初步揭示了目的地的资源是其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6]。

Kozak&Rimmington(1999)提出了一套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体系,定性指标包括旅游者最喜欢的或最不喜欢的旅游目的地的属性及活动项目等?软性数据?;定量指标包括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硬性数据?。Canestrill(1991)等指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不只是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而主要看它的发展潜力。杰弗里〃克劳奇和布伦特〃瑞(Geoffrey I.Crouch&J.R.Brent Ritchie,1999)在众多的研究基础上,较为完整的分析了影响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因素[7]。他们认为,辅助性资源和设施、核心资源和吸引物、目的地管理、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限制性和放大性因素等构成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他们以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即Crouch&Ritchie模型(CR模型),为旅游日的地竞争力研究奠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框架。

Mihalic(2000)提出,目的地环境管理是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荷兰学者FrankM.Go(2001)通过对欧洲4国8个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综合质量管理,提出了应用综合质量管理(integrated quality management)是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并构建了质量管理模型(quality management model);斯洛文尼亚学者Tanja Mibalic(2000)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目的地管理,认为目的地环境竞争力可以通过恰当的管理方式比如环境影响力(environmental impact)和环境质量管理(environmental quality)的提高来实现,还可通过某种环境市场营销活动(environmental marketing activities)来提高目的地竞争力;加拿大学者史密斯(Smith)教授明确提出旅游消费是一种体验性消费,他提出了?体验性产品?的概念。

4 旅游目的地忠诚研究

在一般营销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已认同最初由德(Day)提出的?忠诚?是一个包含?行为忠诚(behavioral loyalty)?和?态度忠诚(attitudinal loyal—ty)?成分的?二维构念(two dimensional construct)?,即?品牌忠诚不仅仅是对同一品牌的连续购买,还应包括态度上的偏好?[8]。综观检索到的文献,国外旅游学者似乎并未给目的地游客忠诚下过一个明确的概念定义,但多数在对其进行分析时都引述、依据德、拜克曼和克朗姆顿(Backman&Crompton)的研究[9],

表明理论上也认同目的地游客忠诚的?行为+态度?二维结构。这些研究一般先基于理论和以往实证研究结论提出某个由若干变量之间假设关系组成的概念模型,再搜集数据来实证检验这一模型,确认对目的地忠诚具有影响作用的变量。数据分析方法主要是结构方程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文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几个驱动因素依次为:满意度、旅游动机、服务质量、感知价值、目的地形象。

5 旅游目的地环境承载力研究

关于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国外的研究至今仍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目前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标准。

1963年,LaPage首先提出?旅游承载力?的概念,认为其包含美学旅游承载力及生物承载力两个要素。尽管人们已经掌握了对空间承载力、社会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的有效评估方法,但由于生态环境自身的复杂性,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一直以来没有建立一个简便、有效同时又具有操作性的计算模型,导致旅游承载力概念在整体运用上遇到了障碍。1971 年,Lime 和 Stankey 等人对旅游容量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讨论。1977 年出版的《旅游和休闲的发展:旅游资源评价手册》一书中,F〃Lawson 讨论了旅游容量问题;同年Wall和Wright两人合作出版的《户外游憩的环境影响》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概括性定义,认为旅游容量就是指一个地区在资源没有受到不能接受破坏水平时所能维持的旅游水平。70年代末80年代初,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世界旅游组织在1978—1979年度的一般工作计划报告:?世界旅游组织六个地区旅游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旅游承载容量的概念,从此,旅游环境容量的问题进入了国际性的研讨会上。

1979 年R〃Jakson 的《湖区休闲容量估计的序谱模型》,探讨了湖区环境对休闲活动的承受能力,之后Stephen 也从土壤、水、噪声、植物、动物等各方面阐述了旅游对自然环境的有益、有害影响。除此之外Smith、Lindsay、Pearce、Coke、Lea、Frell 和 Runyan等都从不同角度对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一定研究。Mathieson和Wall(1982)从旅游业对旅游目的地环境影响和游客体验出发把旅游环境承载力定义为在游客体验和旅游目的地的环境没有出现不可接受的变化值之前,旅游地能够接纳的最大游客数。

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应用于生态旅游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书籍中,如1986年Shelby和Heberlein在他们的标志性著作《游憩地的环境容量》对?社会心理要素?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同年D.Pearce 等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出版物《产业与环境》中专文论述海岸环境的旅游容量问题。Edward 对旅游容量的内容分支作了总结,他认为旅游容量不但包括环境的承受力,还应包括地区旅游业的接待能力。这些研究多侧重于空间承载力或自然环境承载力,而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深度。Wall、Wright、Peace、O′Reilly 对旅游的社会、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环境承载力进行过一定研究,其中O′Reilly(1987)对旅游环境容量理解最为全面,他认为旅游容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旅游目的地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旅游容量还应更多地从目的地和居民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说在他们没有感到旅游的不良影响以前的容量,旅游容量是导致旅游流衰退之前的水平,他从两个不同方面分别阐述了旅游环境承载力,其一:在旅游地的居民没有感受到旅游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之前,旅游目的地接受旅游的能力;其二:从循环理论出发,在旅游地对游客的吸引力降低、游客没有选择替代旅游地之前的游客水平。Elio Canestrelli和Paolo Costa(1991)认为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旅游点处于最大压力状态时所承载的游客最大值;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是指在游客感知质量保持恒定时所能承受的游客最大值。Wall G 和Wright C(1997)认为旅游容纳量就是指一个地区在资源没有受到不可接受的破坏水平时所能维持的旅游水平。Buckley(1999)也认为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是一个生态学概念,给出的生态学定义为: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系统在产生不可察觉的、至少是能够恢复的生态变化之前的旅游数量。Papageorgious K和Brotherton I(1999)认为它是指一个旅游地及其生态系统生态价值发生不可接受的不可逆转的下降之前,所能承受的最大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活动量,其核心是维持自然资源的完整性和整体性以及提供高质量的游憩环境。Alexis Saveriades(2000)研究了塞浦路斯东海岸旅游地社会心理环境承载力,虽未对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测进行深入研究,但他指出,要反映区域的综合环境承载力,须对设施承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及社会心理承载力进行研究。Manning和Lawson(2002)从公园和荒地的角度出发,认为环境容量是在对资源和社会设有不可接受的前提下,可以容纳各种类型游客的数量。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研究 ① 郭京福 张 欣 王 可 (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辽宁大连 116605)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发展的同时应当承担的社会义务,是一种道德责任。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的原则,探讨了完善评价第二产业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指标体系,使社会责任评价更符合实际,更具有效性。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商业道德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15X (2007)06-0027-03 一、企业社会责任 上世纪中期,Bowen [1] 出版论著《企业家的社 会责任》,从此开始了企业社会责任(C orporate S o 2cial Responsibility ,CSR )的探讨和研究,有关的研究不断深入,产生了许多相关概念、方法和理论观点。Friedman ,M.是20世纪经济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企业的唯一责任 就是追求盈利”[2]。Carroll [3]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内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其关于“组织社会行为模型”的论述中把社会责任归纳到伦理责任之 中。Frederick [4] 分别从哲学的角度、社会责任的管理行为以及伦理和社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社会责 任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E lisabet [5] 等对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提出了四种论断,即工具论、政治论、整合观和伦理观,还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六项关键因素,包括良好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及社会责任在企业各部门的活动中与公司政策的融合等。 企业社会责任实质上是一种道德责任,没有明确的责任范围,也不具有强制性,是企业除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之外的“第三种责任”,其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内生性”,而非任何外在压力推促下的企业义务。目前,学界公认的企业社会责任有六项内容: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渐渐演变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对股东的责任也具 有了社会性;企业与员工之间既有劳动和雇佣关 系,也有相互尊重、信任以及企业对雇员的发展和成长负有一定的责任;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集中体现在对消费者权益的维护,特别是产品及服务质量的保证,消费者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听证的权利保证;企业对政府的责任表现为“合法经营、照章纳税”,这是企业作为“社会公民”应尽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此外,企业还应支持政府的社会公益活动、福利慈善事业、社会服务等;企业与社区之间是一种相互交叉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建立和谐的企业与社区关系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社区的文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同鱼水关系,环境保护成为人类面临的迫切而严峻的问题。 二、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观点认为,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是为股东创造利润,企业应该是为股东实现利润的经济实体。企业社会责任支持者对该观点提出了批评,最有代表性的、目前影响最大的是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 )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企业除了股东(shareholder )以外,还有很多很重要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们的利益是同企业的利益相关的,所以企业应关注这些利益会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但是,资本不过是企业投资元素的一部分,除资本以外,企 ? 72?①收稿日期:2007-07-10. 作者简介:郭京福(1965— ),男,山东平阴人,大连民族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 2007年第6期(总第41期)郭京福,等: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研究 11月15日出版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DAQI NG PETRO LE UM I NSTIT UTE 第28卷 第3期 2004年6月V ol.28 N o.3 Jun. 2004 收稿日期:2004-03-09;审稿人:赵俊平;编辑:王文礼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 01-25) 作者简介:邵 强(1963-),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邵 强1,李友俊1,田庆旺2 (1.大庆石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8; 2.大庆石油管理局人才劳动力交流中心,黑龙江大庆  163453) 摘 要: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用数理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的数学表达式,同时,根据指标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分别建立了指标体系构建模型,并给出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程序. 关 键 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方法;程序 中图分类号:F091.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891(2004)03-0074-03 多指标综合评价作为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1994~2002年我国中文期刊发表的有关综合评价方面的学术论文达2770多篇,其研究范围涉及到了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技术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关键问题之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科学评价的前提.目前,我国政府机构和专家学者们提出了涉及社会、经济乃至军事的上百种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缺乏严格的优选方法和程序,往往就同一评价对象给出了多种相差甚远的指标体系,因此,迫切需要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笔者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出发,提出指标体系构建的数理方法,并给出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1 评价要素集与指标集的关系 综合评价某一事物所涉及的各相关要素构成评价要素集.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用以评价该事物的一系列指标构成评价指标集.评价指标集是评价要素集的一个映射.一个评价要素集存在多个映射指标集.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在多个映射指标集中寻优.评价要素集和评价指标集之间存在4种映射关系,见图1.图1(a )是一对一关系,即一个评价指标只反映一个评价要素;图1(b )是多对一关系,即一个评价指标反映多个评价要素;图1(c )是一对多关系,即有多个指标共同反映同一个评价要素;图1(d )是多对多关系,即同时存在图1(b )和图1(c )的2种情况. 在4种映射关系中,一对一的关系最简单,也最理想,但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在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映射关系中,指标间不存在重叠或交叉;在一对多或多对多的映射关系中,指标间存在重叠和交叉. 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关于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目前有2种典型的表述:一是全面、不重叠(或交叉、或冗余)和指标易于取得;二是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1-3].比较而言,第1种要比第2种更加明确.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首先应根据评价目的反映有关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状况,如果指标体系不全面,就无法对评价对象做出整体判断;其次,指标间不能重叠过多,过多的重叠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即使对重叠进行适当的修正[4],也会增加计算的难度和工作量;最后,计算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应是容易采集的,指标容易计算或估计,否则指标体系就无法应用.因此,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评价指标尽可能全面、不重叠和易于取得的原则. ? 47?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及步骤

?标度划分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步骤 标度划分 考评标度,是考评对象在考评标志上表现不同状态与差异的类型划分。就实际情况来说,考评对象在每个标志上的变化状态与差异状态都是无限多的,但这无限多种状态中实质差异的却是有限的几种,作为考评员实际可以辨别与把握的也只能是少数几种,如何把这少数几种的状态类型与差异类型予以确定的过程便是考评划分的实质工作。 考评标度的划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与技术。1.习惯划分法。这是一种依据考评实践中人们对考评对象区分的心理习惯而划定标度的一种方法,常见的等级一般是3至9级,等级过少例如考评者容易操作区分,但对象差异区分不明显且评判结果相对集中,等级过多可以展示不同对象的差异,评判结果相对分散,但考评者不便把握与操作。

心理学研究表明,超过9个级别,考评者往往就难以把握与 平衡了,一般来说3、4、5三个等级标度较为合适。 2.两级划分法。所谓两级划分法,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 考评标志上正反两种极端的表征,把每个指标度划发为2至 3个等级。 这种划分法便于操作,但中间状态不好评判,因此又有人在两级划分基础上增设中间一档,成为三级标度。 3.统计划分法。所谓统计划分法,就是考评指标标度的等 级划分并不是事先主观规定,而是根据考评对象在每个考评 标志上的实际表现统计,来确定等级的一种方法,例如根据 聚类分析结果进行划分。 4.随意标度法。所谓随意标度法,就是在每个指标内容中, 考评的标志是考评对象最佳状态或最优水平的描述,标志实 际上是一种最高级的标准特征表述,考评者考评时可以根据 考评对象与这一标准的差异程度酌情给以不同的分数或等 级。 评价指标体系 一组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并能较完整的表达评价要求的评价指标就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这个体系就是评价系统的内容经过层层分解而形成的层次分明的结构。例如,干部素质的测评,可以通过以下指标体系来进行:

旅游产业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旅游产业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 摘要:旅游产业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潜力评价以及可持续发展评价。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对旅游产业的评价体系做了总结和阐发,构建了评价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潜力 1.旅游产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 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的全球第二大创汇产业, 同时也是提供 就业机会最多的经济部门, 各国对旅游产业的研究日益重视。田中喜一 ( 1950)、Porter ( 1969) 及 Bekhter( 1974) 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旅游产业的主要性质及旅游活动运行的主要特点[ 1]; K rapt ( 1954 ) 和 M.Troisi ( 1955) 对旅游投资与收益的比较、旅游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游客开支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通过对发展旅游业创造经 济增长与就业研究中, Adwar dyi n 、Mar ktle ( 1978) 同美国商业经济发展局 ( 1981) 均对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 2]。我国对旅游产业的研究较晚, 但得到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重视, 许多学者在该领域做出了一些有价 值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 以孙尚清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旅游产业进行了战略、规划、项目的深化研究[ 3]; 唐留雄( 2001) 从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旅游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各种关系的研究入手, 完整地阐述了旅游产业经济特 征[ 4]。 2.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 2.1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 由于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性强 ,发展旅游业对于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以及推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等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 支柱产业之一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就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 而 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通过对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科学评价 ,可以清楚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以便区域旅游管理部门针对优势和不足提出发展区域旅游业的具体战略。 旅游产业竞争力, 是旅游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争夺旅游客源市场和产 业发展要素以获取产业增长动力的能力。国际上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从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目前,旅游业竞争力的定量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外方面,K.Metin和 R.Mike 构建了包含软指标和硬指标在内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指标 体系,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土尔其相对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腊

财务指标评价体系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附注: 1.1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1.11 流动比率 评价: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根据历史经验,流动比率在200%以上表明短期偿债有保障。一般情况系啊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获利能力。 1.12 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评价:速动比率由于扣除了存货的影响,所以在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时相对更加准确些。流动比率在100%以上表明短期偿债有保障。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但速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会因现金及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而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1.13 现金比率 评价:现金比率可以准确反应企业的直接偿付能力,当企业面临支付工资日或大宗进货日等需要大量现金时,这一指标更能显示出其重要性。该比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强。 1.14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评价: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指标过大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 1.2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1.21资产负债率 评价:它是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经常用到的指标,通用性很强。根据经验数据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0%~70%,一般认为60%是最合适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负债越大,风险越高,反之亦然。资产负债率高好还是低好,不能一概而论。 1.22产权比率 评价:产权比率是资产负债率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它和资产负债率的性质一样。产权比率越高,资产负债率也越高,反之亦然。 1.23长期资产负债率

【社会课件】社会指标与评估

社会指标与评估 SOCIAL INDICATOR AND EV ALUATION 学分数2 周学时2 教学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基本内容本课程介绍社会指标的一般理论,国内外已有的主要社会指标体系,以及运用社会指标进行社会评估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社会指标的理论和方法,熟悉主要的一些国内外社会指标体系,能把课堂所学的社会指标与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具体应用于社会实践。 教学方式: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讲解;课堂讨论;应用实践。 参考教材 主要教材 朱庆芳、吴寒光著,《社会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辅读材料 郑杭生、李强、李路路著,《社会指标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郭亚军著,《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2 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上),华夏出版社,2000,第425-453页 英克尔斯、史密斯著,《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中的个人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教学内容 第一讲社会指标研究的起源和发展 第二讲社会指标的特点、类型和功能 第三讲社会指标的设计

第四讲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上) 第五讲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下) 第六讲社会指标的数据收集 第七讲国外社会指标体系介绍 第八讲中国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上)第九讲中国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下)第十讲课堂专题讨论:社会指标体系的设计第十一讲综合评价的基本模式(上) 第十二讲综合评价的基本模式(下) 第十三讲社会分析 第十四讲社会预测 第十五讲课堂专题讨论: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用第十六讲社会指标与评估的报告

(客户管理)顾客满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客户管理)顾客满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企业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建立和实施摘要:本文就如何识别顾客的需求、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收集评价所需数据信息以及实施顾客满意度评价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了顾客满意度评价信度概念及其分析方法。 关键词:顾客满意度企业评价体系 Abstract:Analysisismadeonthefollowingprocesses:identifyingthecust omerneeds,establishingthecustomersatisfactoryevaluationsystem,gat heringthedataasrequiredfortheevaluationandperformanceofevaluatio noncustomersatisfactory.Alsodiscussesonconceptofthecredibilityforc ustomersatisfactoryevaluationaswellastheanalysismethod. Keywords:CustomerSatisfactoryEnterpriseEvaluationSystem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0:2000族标准的基本原则,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接受,且于质量管理体系转换时纳入质量方针和目标中。识别且通过过程活动满足顾客的需求,开展顾客满意程度评价和分析,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已是企业的主旋律。本文就企业如何建立顾客满意度评价体系且实施进行探讨。 1.识别顾客需求,确定顾客满意度目标 ISO9001:2000标准强调将满足顾客1的需求和期望,作为组织的根本追求。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包括明示的、隐含的、应该满足和能够满足的、当前和未来的。了解和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顾客满意的先决条件。 1本文顾客仅指ISO9000:2000标准定义中组织外部的。

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及其评价概念 旅游资源:能够吸引顾客产生旅游动机,具有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被利用来开展各种旅游活动,并能产生各种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各种自然、人文客体或其他因素。 旅游资源评价:基于开发旅游的目的,依据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对旅游资源单体本身进行的评价,从而确定开发的机会与约束。 二、旅游资源评价目的 (1)、确定该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价值和地位 (2)、为新旅游区的开发计划提供依据 (3)、为已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扩大的依据 (4)、为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级规划和管理提供资料和判断的标准 (5)、有助于明确旅游地的性质,拟定未来旅游资源结构和开发 三、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评价是一项极其复杂而重要的工作,由于评价的目的、资源的赋存条件、开发导向等不同,可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大体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在具体应用时则根据情况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比较理想。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法使用广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调查者的印象所做的主观评价,多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评价的结果主要与评价者的经验与水平有关,因此也叫做经验评价法。 该方法简单易行,对数据资料和精确度要求不高,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结论的非精确性和推理过程的相对不确定性。 定性评价法主要有“三三六”评价法和“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1)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方法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 “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等六个方面。 (2)“六”字“七”标准 六字:指美、古、名、特、奇、用。美是指旅游资源给人的美感;古为有悠久的历史;名是具有名声或与名人有关的事物;特指特有的、别处没有的或少见的稀缺资源;奇表示给人新奇之感;用是有应用价值。 七项标准:指对旅游资源所处环境,采用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价。 2 定量评价法 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型,以全面系统的方法,将有关旅游资源的各评价因子予以量化,使其结果具有可比性。 较之定性评价,结果更直观准确。但是定量评价难以动态的反映旅游资源的变化,对一些无法量化的因素难以表达,且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单途径单因子评价法:选用某个评价途径的某个指标进行评价的方法即为单途径单因子评价法,这种方法一般多见于对自然旅游资源的评价,特别是对于开展专项旅游活动的评价,如登山、滑雪等尤为适用。 比较有影响的旅游要素的单途径单因子有日本洛克计划研究所的地形适宜性评价;乔

财务指标评价体系

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企业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发 展 能 力 分 析 营业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资本积累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三年平均增长 率 技术投入比率 附注: 短期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 评价: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根据历史经验,流动比率在200%以上表明短期偿债有保障。一般情况系啊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获利能力。 速动比率 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 评价:速动比率由于扣除了存货的影响,所以在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时相对更加准确些。流动比率在100%以上表明短期偿债有保障。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但速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会因现金及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而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现金比率

评价:现金比率可以准确反应企业的直接偿付能力,当企业面临支付工资日或大宗进货日等需要大量现金时,这一指标更能显示出其重要性。该比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评价: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指标过大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 长期偿债能力分析 资产负债率 评价:它是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经常用到的指标,通用性很强。根据经验数据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0%~70%,一般认为60%是最合适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负债越大,风险越高,反之亦然。资产负债率高好还是低好,不能一概而论。 产权比率 评价:产权比率是资产负债率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它和资产负债率的性质一样。产权比率越高,资产负债率也越高,反之亦然。 长期资产负债率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它们不但要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还要反映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子系统由一组指标构成,各指标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评价体系。 (2)典型性原则。务必确保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典型代表性,尽可能准确反映出特定区域——高西沟的环境、经济、社会变化的综合特征,即使在减少指标数量的情况下,也要便于数据计算和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另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权重在各指标问的分配及评价标准的划分都应该与高西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 (3)动态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需要通过一定时间尺度的指标才能反映出来。因此,指标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动态的变西北典型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化特点,应该收集若干年度的变化数值。 (4)简明科学性原则。各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高西沟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能客观全面反映出各指标之间的真实关系。各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过细,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指标又不能过少过简,避免指标信息遗漏,出现错误、不真实现象,并且数据易获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 (5)可比、可操作、可量化原则。指标选择上,特别注意在总体范围内的一致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区域政策制定和科学管理服务的,指标选取的计算量度和计算方法必须一致统一,各指标尽量简单明了、微观性强、便于收集,各指标应该要具有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而且,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进行定量处理,以便于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6)综合性原则。生态一经济一社会的互动“双赢”是生态经济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综合评价的重点。在相应的评价层次上,全面考虑影响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诸多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设计与使用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是企业破产倒闭的主要原因,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常规途径,因而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企业的财务评价正是从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入手,评价企业面临的资金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等因素,从而对企业风险进行信号监测、评价,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长短风险控制策略,降低甚至解除风险,使企业健康永恒发展。 一、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解析 在指标体系设计上一般有两个倾向:一个是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另一个是过于繁杂不利于运用。为尽量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将指标分为四类,每类又分为核心指标和指标两种,这种分类可根据本单位实际加以取舍。 第一类:盈利能力指标 营业成本比率(核心指标) 公式:营业成本比率=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收入×100% 解析:营业成本主要包括材料、生产设备折旧及一线员工人工费用,此指标主要用来衡量被审单位的成本控制能力从而反向揭示其盈利能力。业务性质相同或近似的公司营业成本比率越低则表明其盈利能力越强,在同业竞争中越处于优势。

主营业务利润率(核心指标) 公式: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100% 解析:指标揭示公司核心业务的盈利水平,注意由于不同时期或不同行业间主营业务税率不同可能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结果,对此要分析运用。 人力资本利润率(核心指标) 公式:人力资本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当年人力资本成本×100%解析:当年人力资本成本包含管理者和一线员工人工成本以及当年培训费、研发费等人力资本投入。指标主要揭示公司人力资源投入对主营业务利润的贡献,由于企业的主要利润由人力资本创造,在营销费用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利润率可以揭示人力资源的运用效率,同时本指标在不同年度的对比可以揭示人力资本投入和利润产出的关系。 经常性总资产收益率(核心指标) 公式:经常性总资产收益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解析:揭示当年平均总资产产生的经常性净利润,本指标由于扣除了非经常性损益对净利润的影响,较一般意义上的总资产收益率更具客观性、可比性。 销售利润率(辅助指标) 公式: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社会建设工作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市社会建设工作指标考核评价方案 (讨论稿) 为客观公正地考评县(区)社会建设工作,完善推进和考核机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以及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发…2011?17号)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发…2011?32号)要求,从我市实际出发,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突出重要工作和重点任务,目标任务化、任务工作化、工作指标化,充分调动全市上下加强社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考评对象 本方案考评对象为7个县(区),即**区、**区、**县、**县、**县、**区、**区。 三、考评内容及结果评定 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发…2011?32号)的部署和要求,参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实施意

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市委办发电…2011?62号),考评内容包括38项指标,分90个评价标准(要点)。 单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一般分为绿牌、黄牌和红牌三个等级。完成指标任务的给1个绿牌;未完成指标任务的给1个黄牌;对考核指标中涉及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信访工作、计划生育等明确规定“一票否决“的工作出现不达标现象的给1个红牌。具体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见附件?**市社会建设工作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综合评价时分别将绿牌数、黄牌数、红牌数相加,并按照得牌情况确定综合评价结果,确定考核等次。得38个以上(含38个)绿牌且没有得红牌的考核等次为“优秀”,得23个以上(含23个)绿牌以上且没有得红牌的考核等次为“合格”,得23个以下绿牌或得1个以上(含1个)红牌的考核等次为“不合格”。 四、考评结果运用 考评结果作为市委评价县(区)工作的参考,纳入县(区)书记、县(区)长责任考核评价办法中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本考评结果没有获得“优秀”等次的,县(区)书记、县(区)长责任考核评价不能获得“优秀”等次;本考评结果没有获得“合格”等次的,县(区)书记、县(区)长责任考核评价不能获得“称职”等次;本考评结果获得“不合格”等次的,县(区)书记、县(区)长责任考核评价给予

如何建立价值评价体系

如何建立价值评价体系? 题目一:企业如何建立评估体系? 替换关键词:评价替换为评估 题目二:企业如何建立价值评估系统? 替换关键词:体系替换为系统 题目三:价值评价系统的重要性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指由一系列与绩效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企业的评价系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第一、岗位评价系统,主要针对不同岗位之间的评估。例如,企业中一般业务部门的薪酬要高于职能部门,采取的便是这种评价系统。常见分支有岗位参照法、分类法、排列法、评分法和因素比较法。岗位评价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岗位工资的重要基础,可以更好地体现同工同酬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它忽略了同一岗位的不同个体付出努力的大小。 第二、任职评价系统,主要针对岗位胜任的评估。从称职胜任角度出发,对员工能力进行分等分级,以任职资格标准体系规范员工的培养和选拔,建立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牵引员工不断学习,同时为晋升、薪酬等人力资源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例如,当业务部人员比较年轻,相对经验不足,而职能部员工经验丰富时,此时采用岗位评估系统进行评价就会存在一些问题,任职评价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关键岗位的用人决策的依赖直觉与个人经验,缺乏有效的标准和方法,甚至存在“试人”的现象,数据显示国内管理人员招聘成功率不足50%,跳槽和中途离职现象频频发生,导致公司和被招聘员工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第三、业绩评价系统,主要针对同岗位人员的评估。同一岗位上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员工业绩水平也不相同,该系统更侧重对同岗位多劳多得的评价。人类存在比较的心理,如果一个人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获得的报酬却是无差别的,往往很容易产生心理失衡,进而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低年段(1~2年级) 中年段(3~4年级) 高年段(5~6年级)篇二: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摘要 根据相似性度量理论中的χ2统计量,在专家评级的基础上,构造出定性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主成分,并作因子分析,进而根据因子载荷矩阵,得到主成分与各原始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在一定阈值标准下,舍掉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小的指标,从而达到用客观合理的方法对定性指标进行筛选的目的。该方法可被借鉴应用于物流领域中供应商定性评估指标的筛选。 引言 供应商评估和选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供应商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同一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商数目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多样性更使得供应商的评估和选择工作变得复杂,需要一个规范的标准来操作。供应商评估首先要解决的是供应商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问题。 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能够充分揭示企业发展过程的内在规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相互补充、能确保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实现的指标群体。在这个指标群体中,设置哪些指标,如何设置,既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更关系到企业发展方向调整,影响整个供应链绩效的过程,因此,设计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供应链中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前提与基础。实际运行中的供应链系统是一种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多变量、多目标、多约束条件的复杂非线性开放系统,对这种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准则: (1)指标系统性。按系统论的观点,整个供应链可以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供应商系统是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整个供应链管理大系统出发,对战略供应商的选择不仅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也要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所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的各方面指标。 (2)指标科学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从总目标出发,抓住重点,突出基本目标,以综合性为主,而不是面面俱到。所设计的指标要能正确揭示对整个供应链系统优化程度,各指标应规范化,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统计方法单一,统计口径一致。在指标体系形式上,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相结合,通过绝对数指标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在总量上和规模上的情况;通过相对数指标反映出速度和比率等。两类指标相辅相成,结合分析,可以更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3)指标的实用性。指标的实用性也就是指标的可操作性。这主要包括评价指标的可计算性以及指标计算所需数据的可行性。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对指标灵活运用。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采用可量化的指标和利用现有的统计数据。 (4)指标的可比性。战略供应商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要求。动态可比上指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用于企业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比较,反映战略供应商选择的发展和变化趋势;横向可比是指各供应商之间的互相比较和排序,以便总结经验,找出差距。

绿维创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未来趋势

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未来趋势是什么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9916238416.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一般意义上来讲,旅游目的地即供旅游者前往开展旅游活动的吸引物和相关旅游设施服务集中地。绿维创景侧重从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上来思考旅游目的地,认为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游憩和游憩接待的系统,包含了一种系统结构与系统工程的理念思路,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战略和发展方向。 在旅游深度发展的进程中,单一或单纯的旅游形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游客需求,而揉合观光、休闲、度假及深度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日益成为旅游开发的主导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样需求,成为旅游发展的要素综合性与游客一站式体验需求的有机统一体。 复合型旅游目的地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即以“塑造品牌形象”为首要工程,以“科学规划布局”、“创新产品开发”和“优化游线体系”为核心工程,辅以“旅游要素整合、营销推广创新、支撑体系强化”三项主要的配套工程,共同构成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构建的经典模式。 (1)一项首要工程 塑造品牌形象。以自然资源为基底,整合优势资源,提炼特色文化,积极融入本土文化之精华,塑造独特且易于市场接受的品牌形象。旨在通过确定特色鲜明的主题形象,明确项目定位,引导项目发展,实现品牌价值的有效提升。 (2)三项核心工程 科学规划布局。着眼全局,整体规划,着眼全局,以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互动发展的良性模式为指导,整体规划。通过撤、并、改、扩等方式科学对待现有景点,合理增加新景点,充分发挥旅游观光核在总体旅游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使旅游布局更加有序。通过优化布局思考,通过大手笔大项目的打造,构筑休闲度假综合平台,实现游与憩的有机统一,实现单一景区向复合旅游目的地的蜕变。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1978~2006) 朱庆芳* 摘要:本文根据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38项重要指标,建立了一套全面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本文运用1978-2006中国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况。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会指标和谐度评价 中共十七大重申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一套全面概括的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6类38项重要指标组成,它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谐状况,现将改革开发以来的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的增长情况和问题,简要分析如下: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 单位:% 发展速度 平均每年递增 2006年为1978年的2006年为 1990年的 2006年为 2005年的 1979~2006年 1991~2006年 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 (1-4项) 441.9 233.0 105.7 5.5 5.4 (1-6项) 332.6 187.2 105.0 4.4 4.0 1. 社会结构指数 28 2.3 162.5 10 3.9 3.8 3.1 2. 人口素质指数 582.7 285.0 106.7 6.5 6.8 3. 经济效益指数 463.0 282.9 107.6 5.6 6.7 4. 生活质量指数 447.6 218.9 10 5.3 5.5 5.0 5. 社会秩序指数 67.4 8 6.0 106.5 -1.4 -0.9 6. 社会稳定指数 88.1 74.9 100.5 -0.5 -1.8 注:上表是根据38项指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详见附表1)。2006年数据主要是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 和各部委提供的数据加工整理。 从表1看,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5%。6类指数中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朱庆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及考核办法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及考核办法 1、指标:是否使用童工 考评标准:年龄未满16岁者为童工,企业不得使用童工。 考评办法:未有使用童工情况,记为100分;发现有使用童工的情况,记为0分。 考评结果:经核查用工档案,该公司所在员工年龄均为18周岁以上,未存在使用童工现象,并且在劳动合同上已经明确规定不得招用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故此项考核为满分。 2、指标:未成年工占职工比例 考评标准:年龄末满18岁者为未成年工,企业不得大量使用未成年工,不得安排到重体力岗位。 考评办法:本项指标得分=(1-未成年人占职工比例)×100(分)。 考评结果:经核查用工经核查用工档案,该公司所在员工年龄均为18周岁以上,故未成年工比例为零,故此项考核为满分。 3、指标:有无用工歧视 考评标准:企业不得因种族、国籍、宗教等各种因素对员工在聘用、报酬、培训机会、升迁、解职或者退休等方面有歧视行为,也不得干涉员工在涉及种族、国籍、宗教、政治归属等方面的权利。 考核办法:随机抽取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岗位上工作的部分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本项指标得分=问卷调查满意率×100(分)。 考评结果:经核查企业员工档案,未存在用工歧视现象,故此项考核为满分。3、指标:女工权益保护 考评标准:企业应当遵守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在晋职、晋级、评定职称等方面坚持男女平等,并列女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 考核办法:随机抽取企业在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岗位上工作的部分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本项指标得分=问卷调查满意率×100(分)。

考评结果:经核查用工档案,工资标准,晋级标准等资料,该公司十分重视女工的权益保护,并签订了女职工特殊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故结项考核为满分。 4、指标:签订劳动动合同 考评标准:企业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清楚标明企业员工的权利、职责、义务及下岗、解聘、处罚等规定。 考核办法:本项指标得分=劳动合同签订率×100(分)。 考评结果:经核查用工档案,该公司均与员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并且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及社会保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经济补偿与赔偿均进行了明确规定,合同签订率为100%,故此项考核为满分。 5、指标:执行最低工资标准 考评标准:以当地政府公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准;市级政府未公布此标准的,以省级政府部门公布的标准为准。 考核办法:本项指标得分=(企业员工近12个月的人均月平均工资/最低月工资标准)×100(分)。本项指标最高得分100分,超过100分的按100分计。企业员工人均月平均工资,不包括部门经理以上的人员。没有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的,记为0分。 考核结果:经核查用工档案及员工工资发放情况,该公司员式在看家12个月人均月工资都已达到最低月工资标准,并且该公司在劳动合同中已经规定,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地最低工作标准,故此项考核为满分。 6、指标:按时发放工资和津贴 考评标准:企业应公布发放工资和津贴的具体日期,并认真遵守,节假日应提前发放,否则即为未能按时发放工资和津贴。 考核办法:查验企业员工近12个月工资和津贴按时发放的情况,按时发放的,记为100分,有不按时发放工资和津贴行为的,记为0分。 考评结果:经核查员工工资均按时发放,故此项考核为满分。 7、指标: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 考评方法:本项指标得分=(1-第1个月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一第2个月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一第12个月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率)×100(分)。获得省级、省级以上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加1 0分。

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建立

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的机制体系建设 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员工培训能持续提升企业员工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态度,从而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企业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优势。然而培训效果如何、培训的投入是否值得,一直是员工培训工作中尚未解决的一个最大问题。科学的培训评估对于企业了解投资的效果、界定培训对组织的贡献、证明员工培训所做出的成绩非常重要。 当代企业员工培训及评估工作的重要性 1.员工培训是获得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员工培训可以为企业组织内成员创造持续学习的机会,营造员工与企业的共同理念,提高组织的绩效,达到组织和员工“双赢”的目的。员工培训不仅能够更经济、可1*地获得人才,提 高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而且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产生持久的归属感及对企业的忠诚,从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来源之一。目前,国际上企业都十分重视培训工作。国际大公司的培训总预算一般占上一年总销售额的1%—3%,最高的达7%。 2.培训评估是培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训效果的评估,是指企业在组织培训之后,采用一定的形式,把培训的效果用定性或者定量的方式表示出来。良好的培训评估体系是在工作分析、岗位说明、绩效标准和管理以及培训要素之间的流程管理,这种流程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业绩,并在提高业绩的基础上,逐渐提高绩效标准,进而使企业培训进入良性循环,真正服务于企业的经营战略。 企业员工培训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企业员工培训评估工作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培训评估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够。目前我国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培训考核工作可有可无,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培训之后不考核也是常见的情况。 2.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培训评估只停留在初级阶段。一是培训评估投入少,许多企业在培训工作上舍得花钱,开展品种繁多的培训项目,但对培训评估工作二是培训评估的方使有些培训工作收效甚微;导致培训效果无法评价,不投入,法欠缺,培训评估工作在我国处于探索阶段,方式、方法不够完善,特别是有些企业生搬硬套评估方法,没有运用适合企业自己的方法;三是没有做第三、第四层次的评估,即没有对员工培训后在工作岗位上行为的改变和对企业经营业绩带来的变化进行跟踪,且很多第一、二层次的评估也流于形式。 3.由于培训效果具有滞后性、间接性,使培训效果在一定时间才能体现,且培训具体的收益很难计算,从而加大了培训效果测量的难度。 员工培训评估工作的标准 对于培训评估标准的研究,国内外应用得最为广泛得是最早由美国学者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提出的培训效果四级评价模型,该评估模型将培训的效果分为四个层次: 1.反应层,即学员反应,在员工培训结束时,通过调查了解员工培训后总体的反应和感受。 2.学习层,即学习的效果,确定受训人员对原理、技能、态度等培训内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