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专题复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相关知识。
2.理解文本内容,学会概括整合有效信息。
3.整合多种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考纲解读】
1.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2.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
3.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情预测】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不再像过去试卷中有评价、探究题,而是分析概括题。这种题型主要是确定准阅读范围后精读深析,划分层次,提取关键信息,按照题干加工成答案即可。尤其要善于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文字进行“精加工”。找得准,“整”得狠,是答主观题的要诀。
【易错易混点】
1.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信息。
2.不会准确整合并概括信息。
3.不能给出有效的方法和建议。
【基础感知】
【相关知识】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句、段构成的文本,句子是文本的最小单位。非连续性文本是指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阅读的材料是多维度,是相互独立的,文本材料大多是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事物或者主题,单独看是完整的,合在一起又能够综合地表达意义,它们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打乱了原来的顺序,仍然可以表达原来的意义。所以称之为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解题技巧】
一、概括比较异同题的答题之道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不同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异同,这类题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其答题之道为:
1.审准题干,找出比较点
凡比较,必须有比较点,而比较点都在题干中给出。答题的第一步就是准确找出比较点。如2017年全国卷Ⅰ第9题“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其中“制播运营模式”就是比较点。
2.根据比较点,确定筛选、概括的范围,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
比较点其实就是确定文字的依据,把它带入不同文本中,只要与它有关的文字就是答题的范围。找出来判断深析: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
3.提取要点,加工答案
提取要点一般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语;一为“提取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形成答案必须根据要求“深加工”,使之符合要求。
二、谈看法、对策综合分析概括题的答题之道
阅读实用类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从材料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进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于是,像问“材料反映了怎样的问题,如何解决”“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问题的看法”之类要求考生说出看法,提出对策之类的“谈看法、对策”综合分析概括题应运而生。这种题的阅读答题范围不像比较异同题,仅限于一两则材料中的一两处关键之处,而是着眼于几乎所有的材料范围内,仔细筛选、找足找全相关信息;也不在于去比较它们在内容上有何异同,而是就多则材料反映出的共同现象、问题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因此,其答题要点在于:
(1)根据题干要求,必须把所有相关文字信息全部筛选出来,不得遗漏。否则,将影响思考的全面,漏掉答题要点。
(2)谈看法谈对策要立足于文本,有时可做必要的推导,如谈对策,材料中并没有给出什么办法,这时就要根据存在的“问题”找到“对策”。
三、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的必要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自2017年成为课标卷的“新宠”后,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极大关注。在实际训练过程中,有一种误区值得警惕,那就是不少考生认为它是“非连续性”的,自然就不必像阅读连续性文本做题前先进行整体阅读,至多对每个单篇“整体”一番就直接做题了。事实证明,这条路看似快捷,实则带来了不少后续麻烦,诸如理不清头绪导致反复阅读等。这就表明: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在做题前同样需要一个整体阅读和把握。表现在:
(1)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形式上是“断”,内容上有“联”,阅读时需要把这“联”找出来,从而能居高临下,更好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
(2)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间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及其把握,恐怕答题只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在答题过程中,多数选项并没有明确注明是“材料一”“材料二”之类,如果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后,就会快速而准确地锁定范围,确定范围。
四、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要领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不会像其他类文本那样既要把握内容又要理清思路,其阅读快捷简洁,那就是由“言”到“意”,具体说来包括这几个要点:
1.快速浏览,找出多则文本的中心话题(或事件)。
2.单则略读:以抓关键词语形式找出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或角度、方面)。对于单则材料为图表的(如2017年全国卷Ⅰ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二),还需根据图表标题和内容,大致把握其重点。
3.关注一下文本出处信息,大体判断其所属的文体类别及暗示信息。这一点绝不可忽视,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
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
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