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翻译理论的差异性比较及其启示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的翻译事业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一般认为,有历史记载的中国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
而且自此之后,产生了四大翻译高潮时期,并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翻译家。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了《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圣经》。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期间,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六次高潮。
随着时间的发展,特别是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翻译论理和流派日益科学化和系统化,处于领先的地位。
一、中西译论差异的原因探究
中西翻译的历史同样悠久,并都有着丰硕的成果,但是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显得相对滞后。
本文对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的翻译理论比较起来相对滞后的原因做出分析: 第一、历史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进步。
与此同时,中国从二战结束后到改革开放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翻译事业乃至各项事业发展的大环境是封闭的,是停滞不前的,这与同时期突飞猛进的西方翻译是远不能相比的,差距由此拉开。
其次,中国的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相对滞后的原
因。
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综合,西方人的传统思维习惯重分析。
表现在翻译理论上面,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大都是经验式的总结,其中很大程度上是主观感受。
而西方的翻译理论大多都是成理论体系的,体现了较强的科学主义精神。
在当今重视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比自然显得相对滞后。
再者,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看,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趋于保守,而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则显得开放、自由。
中国人极端尊重传统,这种思维定式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缺乏开拓性,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而西方所倡导的人文主义主张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翻译活动深人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二、中西译论差异的具体表现
第一,中西方翻译理论意识的差异。
西方的理论研究有着很强的广度和深度,是多维度、立体式发展的。
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就出现了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同一理论在不同地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如操纵派、文化派、多元系统派则跟翻译研究学派是一脉相承的。
我国翻译理论,缺乏对事物进行科学论证和系统总结的习惯,谈论翻译标准仅限于随感式、印象式的,由于这种学术传统,加之中国人务实、重实践、讲究实用的社会心理,使得理论研究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
第二,中西方翻译理论基础的不同。
西方翻译标准大多建立在某种理论或思想基础之上,自觉的理论意识和科学传统使得他们的译论
容易形成流派和体系。
如纽马克的标准属于语言学派,奈达以信息论、符号学为理论基础。
而我国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近年来,情况有了改观,但我国翻译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仍然大多是西方的翻译理论。
第三,中西方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西方译论强调客体意识,注重保持“物”(文本)“我”(译者)之间的距离,注重对文本进行冷静、客观的解析。
而中国传统译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意识,以“人”为出发点,重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第四,中西方翻译理论表述的含蓄性与明确性。
西方翻译理论以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在用来指导西方语言文字之间的翻译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并且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明确性。
中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倡导者注重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境,给予人们较大的联想和领悟空间,但无法给翻译实践作出精确的规定,具有含蓄性。
第五,中西方翻译理论立论的实用性与理论性。
中国的传统译论注重于实用性,关注翻译理论是否有实际的作用,能否指导翻译实践,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与中国传统译论相比,西方更为重视翻译理论的抽象性、条理性和系统性。
他们认为重点在于描述翻译实践后面存在什么样的理论,在于如何从理论角度去认识翻译、解释翻译。
三、中西译论差异性比较的意义
首先,通过比较,使我们认识到各自翻译标准的特点和发展轨迹,知己知彼。
中同方的翻译理论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性。
其差异
主要由中西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非反映人的主观愿望和要求。
传统的中西翻译标准都离不开“信”或“忠实”,以原文为依据,同时并不忽视读者的接受水平和译文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只不过在用词上有区别而已。
其次,认清我们同西方译论之间的差距。
现代中西翻译标准都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但在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上,西方似乎更显开阔。
西方理论家将翻译置于原文和译文的多维文化空间,善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
另外,他们有较强的理论意识,任何研究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进行,充分运用相关学科的成果,使翻译标准的内涵(指翻译标准本身)和外延(研究方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
因此,西方翻译研究成果更丰富多彩。
第三,学习借鉴西方译论。
如果说中西翻译标准真正存在差距,那主要是时间上的先后,西方起步早于我国。
尽管目前对西方译论仍处于引进、消化阶段,但是,借助网络媒体和各种现代化信息传递技术,掌握西方先进理论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有了西方的理论作为借鉴,可以避免走弯路,能够在理论上取得更快的进展。
当然,应该注意学习西方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批判地接受,而不是盲目照搬。
四、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找到了中西翻译理论差异的一些原因,明确了差异对比的意义,这一切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好中国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中国翻译理论有所提高和进步。
为了赶上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国的翻译理论应该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
我们应该从对汉语言的研究人手,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创立适合中国需要的现代翻译学。
因为,语言是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和媒介之一。
没有对语言的研究,要研究该语言的翻译理论就是缘木求鱼。
第二,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我们不能局限于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范围和模式,而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研究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不足,结合中国的实际,探寻弥补的对策,建立我们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
第三,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地位,充分认识翻译的作用。
应该将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一步提高翻译的地位,推进翻译工作。
第四,加强中国翻译人才的培养,扩大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队伍。
只有这样,中国的翻译事业才能繁荣昌盛、继往开来。
西方译学理论用严谨的概念和范畴、条目分明的分析方法将科学观念引人中国传统翻译研究,体现其显著的理论性和系统性优势。
西方翻译思想的引进不仅带来新的术语、概念和方法,更意味着一种翻译研究新观念的形成,使中国翻译研究从传统的语文学范式大幅度转向语言学范式。
如果不能对西方当代译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认真的消化,我们就无法将这种译论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无法在传统译论的基础上有效地推陈出新,发挥西方译学理论的优势。
同时,与传统译论相比,中国译论成果从研究视角、
理论基础到研究方法都呈现很大的不同。
这要求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把西方理论术语移植到中国文化语境中。
而是要根据我们汉语言发展的自身特点,结合时代的发展,走出适合中国发展的一条翻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