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法制现代化与法治国家法制现代化

(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和任务: • (1)到2001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消除特权,保障公民权, 建立执法责任制。 • (3)推进司法改革,追求司法公正,在制度上保证审 判权与检察权的独立行使,建立司法责任追究制度。 • (4)加强执法与司法队伍建设,提高法律职业工作者的 政治与业务素质,使其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达到统一。 • (5)增强全民法律意识,采取措施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 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三、法制现代化的标准
• 其二,法律的价值合理性。 • 包含两层要义: • 一是指经济基本结构和制度本身所具有的 正义性,制度正义原则; • 二是指 个人经济行为的社会正当性,即行 为正义原则。 • 其三,法律的效益化原则。
四、法制现代化的目标
• (一)法制现代化的静态目标 • 1.法律制度的现代化。意味着一个社会的法律 制度能够适应现代化社会的社会需求,能够对 现代社会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给予法律 调整,使其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 • 2.法律规范的现代化,是指法律规范作为法律 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必须集中体现现时代人类 社会文化发展的最新和最高成果。 • 3.法律组织机构的现代化,是指法律组织机构 按照现代化社会分工的要求,能够充分行使法 律创制、法律操作和法律实现的职能,
第四节
法治国家的基本原理
• 一、法治国家的含义 • 法治国家,也称为法治国,是指国家法治化的状 态或者法治化的国家。 • 法治国家与非法治国家的划分标准是特定的国家 是否以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和根本措施, 也即是法律在特定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凡是以 法律作为治国的方式方法的,凡是法律在一个国 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作用的国家,就是法 治家
公丕祥法理学笔记1-3编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法理学的性质与范围一、法理学与法哲学法哲学以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但不是哲学的一个部门;法哲学用部门法学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但不是法学与哲学间的边缘学科。
法哲学就是法理学,或法的一般理论。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法理学是以法的现象的普遍性规律和最一般的宏观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认识和叙述法的现象辩证发展过程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是法律科学体系的基础性学科。
法理学研究对象的三个显著特点:1、普遍性。
旨在揭示人类社会法的现象矛盾运动及其外在形式的客观规律。
该规律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关系。
其一是法的现象的主观性(意志关系)与客观性(社会经济关系)的矛盾关系。
其二是法的现象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关系。
2、宏观性。
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以法和法律最一般的重大的宏观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如法的现象本体与价值、法律调整及其机制等。
3基础性。
探求法理学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一个具有严格逻辑联系的法学理论体系。
三、法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法的现象是什么?→法理学本体论(法的现象赖以存在的根基)与价值论(一定社会主体对一定的法的现象的评价、选择及价值取向)我们如何认识发的现象?→法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第二节法理学的历史发展一、中国法理学的历史沿革二、西方法理学的进化三、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伟大革命第三节法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历史辩证的方法即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必须坚持法理学研究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原则和历史主义原则。
二、系统考察的方法首先要把法的现象本身看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而不是局部的简单相加,致力于解释法的现象系统中的多样的联系。
其次要把握法的现象系统的层次和结构。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可比关系包括:1不同法律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2不同历史类型的法的现象系统的比较研究3同一历史形态下不同国度的法的现象的比较研究。
【思考题】3、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思想家和法学家囿于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不可能对人类阶级社会复杂的法的现象作出科学解释。
第十二章 行政组织改革的一般规律

3、协调配套、政体推进,完整 和创新行政组织的制度基础。
行政组织变革的一般条件
1,行政组织所面临夫人情境压力已将行政改革推到非改不可的境地,除非 改革,组织将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2.有计划的改革必须由行政组织管理部门来制定系统的规划和模型,这一 规划和模型既要能适应当前的环境,又要能适应未来的变化,并且要考虑 到目标、结构、知识等诸方面的因素及其综合效应,还要是组织目标与个 人目标最佳的配合 3.负责考察组织历史、现状和设计未来的组织者必须对改革承担责任,他 们必须了解组织的需求并把需求要最终反映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中来。 4.为避免重大失误破坏改革的进程和打击人们对改革的信心,应首先在小 范围进行改革实验,待取得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后,再考虑如何在大 范围推广。 5必须从组织外部引进一些新的思想和方法,以帮助组织内部的人们开阔视 野、更新观念、启发创新思维,从而找出改善组织现状和提高组织高效的 新途径。 6行政组织的各级领导层和改革的主持者应当经常收集他人关于改革的新想 法,并将自己关于改革的新想法介绍给他人,以实现互相促进。 7.行政组织人员应当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变革的阻力,了解和把握主 要矛盾所在以及各种阻力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组里的性质和主 要表现形式正确的选择克服阻力夫人发法,以有效而巧妙地克服阻力以推 进改革。
行政组织改革的目标
1
优化政府体制
行政组织改革不单是撤 并机构和裁减人员,它 强调的是通过改革优化 行政系统结构乃至整个 行政体制。因此,在行 政组织改革中,不能就 机构论机构,就编制论 编制,而要以行政组织 改革为契机,全面推动 政府管理机制的改革。
2
提高行政效能
行政组织改革应走内涵 式改革之道。不仅要优 化行政系统结构,而且 要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和行政能力。行政高效 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 一是行政组织结构优化; 二是政政运行机 制高效;三是行政人员 高素质。
法理学。

2、 法律调整机制,法律调整的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四个要素分别是什么?法律调整机制是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手段的整个系统。法律调整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1)法律、法规开始生效阶段;(2)产生法律关系的阶段;(3)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获得实现,转化为主体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行为阶段。
5、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包括法治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这两个原则作为社会主义法的专门原则需要我们重点把握。
第八章 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对这一章不做硬性的规定,希望通过我们的生活、工作发现社会主义的法对我们起到的实实在在的作用。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能够联系实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社会主义法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
1、 社会调整 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生活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秩序之中。从人们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发展过程来看,社会调整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个别性调整就是按照针对具体人、具体事所确定的行为方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次性调整。个别性调整的优点是能够针对具体人、具体事物作出具体的处理,因此它能够充分考虑个别情况的具体特点。它的缺点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任意性,不能形成普遍、确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的调整。它是社会调整的高级阶段。与个别性调整相比较,规范性调整的优点在于它为某一类社会关系提供了运行模式,使人们摆脱了偶然性和任意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秩序。规范性调整的缺点是,它无法充分考虑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特点,提出符合每一个具体主体或具体情况的处理方案。社会调整的一般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每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社会调整;(2)社会调整的发展过程,一般是由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由浑一到分化;(3)社会调整发展过程中,社会性的比重呈增长趋势。
法理学精品课件—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课程
五、法的效果的各项指标之间存在着联系 六、研究法的效果对改善法律调整有重要意
义
28
课程
(三)法律意识,则贯穿于法律调整的全过 程;而法治、依法办事的原则,是法律调 整各个环节的指导原则,是贯穿整个法律 调整过程或机制的指导原则。
29
课程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法律调整的科学概念? 2、什么是法律调整的对象?它有何特征? 3、什么是法律调整的方法?什么是法律调整的方
20
课程
四、法律调整的社会机制、心理机制
(一)法律调整的社会机制 从法、法的运作与社会环境联系的角度来分析
法律调整的社会机制,可以把社会学的方法引入, 进行法社会学的研究,研究社会条件、社会环境、 社会传播工具、法律信息的性质和水平等等社会 因素对法的运作和实现的影响;
21
课程
(二)法律调整的心理机制 从法、法运作的心理方面分析法律调整的心理机
法律调整按其作用于人民行为的基 本 方式,可分为三种:
1.积极义务的方式,即要求人们做 出某种行为,承担做出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
2.允许的方式,即赋予人们为某种 行为的权利;
3.禁止的方式,即要人们承担不为 一定行为的义务。 这三种调整方式都同主体的权利义务有关。
10
课程
(二)这三种法律调整的方式各有所 用,缺一不可。
(二)加深意味着法律调整的质的提高,要求法 律上有更为准确、细密的规定,可操作性更 强。
7
课程
第三节 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和类型
一、法律调整的方法
(一)法律调整的方法的含义 法律调整的方法,是指对社会关系施加法律影响的方 法、方式、类型的总和。
(二)法律调整的对象不同,调整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三)法律调整方法的不同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2014年人大法学考研笔记、真题解析、重点、难点详解

人大法学考研笔记【育明冲刺押题·复试保录】2013年冲刺押题保分课程6000元;视频保过课程6折;复试保录9800元,不过全退!赠送阅卷人一对一指导!(仅限100名)法制和法律调整机制【复习策略】在第一编后接着就讲法制、法的原则与法治,也是总括性的。
本章主要讲法制和法律调整机制,自然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因素。
因此本章内容也具有基础性。
法律调整让我们从一个动态的角度来认识法律对社会起作用的过程。
本章出题的知识点比较集中,也很有命题价值,需要认真复习。
【常识串联】选取一些有出题可能的知识点,并简答加以分解。
1、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各个因素所组成的系统,从其构成看,起码包括法、法律实践以及指导法和法律实践的法律意识。
2、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专门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规范、组织、控制和调节。
3、法律调整机制:是指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的各种法律手段的统一系统。
【重点精讲】1、法制法制:法律制度的简称。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各个因素所组成的系统,从其构成看,起码包括法、法律实践以及指导法和法律实践的法律意识。
(1)构成法制的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范的总和;(2)法律实践是法在社会中的运动形式,即“行动中的法”,与“书本上的法”相对应。
(3)占主导地位的法律意识。
(后面第27章法律意识专门讲述)。
三者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法律调整的对象法律调整对象,是已被法律调整的或客观上要求法律调整的具体的意志社会关系。
其特点为:(1)是主体之间的社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6998-626育明教育官方网址:。
法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人大版法理学名词解释汇总导论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框架和方法法学是一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法理学即研究一般法,尤其是本国法的一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法学分支学科。
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法学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哲学法实证论第一章法的概念法是反映由一定物质生活资料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通过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权利与义务的方式实现的规范体系。
法律广义上是指法。
狭义上则是指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由国家立法机关所颁布的规则。
法的现象是国家制定认可,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一般行为规则。
法律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并受法律调整的社会现象。
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
第二章法的作用社会调整(社会控制)是确定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指明其发挥作用的方向,并把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纳入一定社会规则和秩序范围的活动过程,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是人们接受社会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整个过程。
社会调整并非法律越多越好,在缺乏足够论证的情况下,立法过多多细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法律制度的“超组织性”会使社会的积极性受到过度的束缚,使社会关系的发展失去活力。
社会调整需要全部调整系统,如道德调整、政策调整、习惯调整、礼仪调整、等。
很多社会矛盾也不能通过司法得到最终解决(例如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应当调动一切社会调整手段,来解决社会矛盾,只依靠法律调整的作用不足以使社会调整达到完善。
法律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仅有法律上的平等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实际需要。
第三章法的价值价值是价值主体所希求,并借助于价值客体的价值属性而得以满足的各种价值目标的集合。
法的价值是作为法律价值主体的人所希求的,并借助于作为法律价值客体的法律的价值属性而得以满足的各种价值目标的集合。
法理学 公丕祥

第一章(chp1)法理学的性质和范围(公丕祥)[法理学一,法理学与法哲学法哲学以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但不是哲学的一个部门;法哲学用部门法学的研究成果来丰富自己,但不是哲学与法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法哲学就是法理学,或法的一般理论,或法学理论。
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法理学研究对象有三个显著特点:a,普遍性:法理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法的现象矛盾运动及其外在形式的客观规律性。
它集中表现为两个基本矛盾关系形式。
其一是法的现象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关系。
其二是法的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关系。
b,宏观性:法理学是在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以法和法律最一般的重大宏观性问题为研究对象。
问题一:法的现象的本体与价值;(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规则和原则所统摄的有机社会秩序中,然而决定这些规则和原则的社会关系究竟是什么?这就需要对法的现象存在的根据进行追问)问题二:法律调整及其机制;(既然法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正当性,那么就要必要探索作为社会关系调节器的法律调整机制的一般功能特点)问题三:围绕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作而展开。
法律创制的机理,力图分析立法过程的矛盾关系及其物化形态;问题四:围绕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作而展开。
法律实现,考察从书面上的法律到行动中的法律的转变过程中法律生活的复杂关系。
问题五:法的现象的历史逻辑的揭示;问题六:法制现代化。
c,基础性法理学一项重要使命在于探求法理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一个具有严格逻辑联系的法学理论体系。
三,法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法理学探讨的两个基本问题:法的现象是什么?(构成法理学本体论和价值论的范围)我们如何认识法的现象?(法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关注的重心)(一)法理学的本体论在一定的法理学体系中,本体论居于核心地位。
它所要探究的是一定的法的现象赖以存在的根基。
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产生以前,都把法的现象看成是一种超时空的抽象的东西,抹杀或贬低社会经济条件对法的现象的制约作用。
市场经济法

(2)概念: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保障社会经济运行持续、协调发展, 规范市场形式和市场要素, 调整市场利益关系, 规范国家监督、管理和调控经济关系
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调整对象
市场主体关系:公司和企业关系 市场运行关系 市场规制关系 市场利益关系 国家监督、管理、调控经济关系 市场监督 经济管理 宏观调控
二、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1、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
阶段的产物。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市场能够在微观上以 “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资源,但是单靠市场的作 用显然是不够的。客观要求国家利用价值规律来 管理、调控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以 “看得见的手”来配置资源、维护经济稳定、实 现社会公平。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正是在这种背 景下产生的。
2、经济法及其调整对象
(1)经济法的概念由来 “经济法”最早是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
莱里在 1755 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中提出 来的。 1842年,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德萨米出版 的《公有法典》。 1865年,法国小资产阶级激进派蒲鲁东在 其《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一书中,也提 到了“经济法”,
市场经济法(校选课)
任课教师: 泉州师范学院 陈建宁 jianningchen@
第的调整 1、法律 2、法律调整
法律规范的制定和生效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以人们的权利义务 为内容的行为规范,其逻辑结构通常为 “假定— 处理— 制裁”。 (适用的条件、权利义务、违反了的措施) 生效:
法律关系
三要素:
主体、客体、内容
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
前提:法律规范 具体条件:法律事实
法律调整:法的遵守和适用
法理学重点

法理学重点名词解释一,社会调整的分类1.内在调整和外在调整:内在调整是人们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行为规则的过程。
外在调整是通过外部压力是人们遵守一定社会规范的过程。
(根据作用于人们行为的方式和人们服从它的原因分类)2.肯定性社会调整和否定性社会调整:肯定性社会调整通过奖励的方式,对服从一定社会规范的人给予鼓励,达到促进一定行为的目的。
否定性的社会调整通过制裁的方式,对违反一定社会规范的人给予惩罚,达到禁止一定行为的目的(根据其给予人们压力的方法分类)3.正式的社会调整和非正式的社会调整:正式的社会调整由正式的社会组织来执行,不仅得到正式组织的保证,而且有一套执行的程序。
非正式的社会调整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产生的,不通过正式的社会组织来执行,无须专门人员负责。
(根据是否由正式的社会组织实施分类)4.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这会调整没有普遍适用的规则依据,是针对具体人,具体情况所进行的一次性调整。
规范性调整以普遍适用的规则为依据,只要出现规则所规定的那种情况,就可以反复适用。
(根据是否以普通适用的规则为依据)5.自己解决的社会调整和由第三方解决的社会调整:由自己解决是在无须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由冲突各方面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的措施,由第三方解决冲突是指依靠没直接参与冲突的第三方解决冲突的方式(根据是否有第三方干预分类)二.法的作用和职能:法的作用,实际上讲的也就是法的职能,法的职能实际上也就是讲的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侧重讲的是法对人类行为或者人类生活的影响,而法的职能侧重讲的是法发挥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向三.法本身的作用和职能:法本身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的作用。
法本身的职能是指法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确认,建立并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这种社会关系的能力。
四.法的创制:法的制定和认可这两种形式统称为法的创制五.法的历史渊源和理论渊源:法的历史渊源通常指引起特定法律原则或规则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或行为。
法律如何调整不平等关系论倾斜保护型法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框架

法律如何调整不平等关系论倾斜保护型法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框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法律如何调整不平等关系,并以倾斜保护型法为视角,深入剖析其法理基础与制度框架。
不平等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们可能源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对个体和群体的权益产生深远影响。
法律作为社会公正的重要守护者,其如何有效地调整这些不平等关系,成为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重要课题。
倾斜保护型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理念,强调在调整不平等关系时,应当对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倾斜保护,以实现实质上的公平和正义。
本文将首先阐述倾斜保护型法的基本理念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接着分析其法理基础,包括平等原则、正义原则和社会责任原则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倾斜保护型法的制度框架,包括倾斜保护的对象、方式、范围和限制等方面。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倾斜保护型法在调整不平等关系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社会公正和和谐发展。
二、倾斜保护型法的法理基础倾斜保护型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调整方式,其法理基础主要源自社会公平正义原则和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理念。
公平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某些群体可能在资源分配、机会获取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就需要法律对其进行适当的倾斜保护,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倾斜保护型法的法理基础还在于实质平等的追求。
在形式平等的法律框架下,尽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如经济实力、社会地位、知识储备等,可能导致实际上的不平等。
倾斜保护型法正是为了弥补这种实质上的不平等,通过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法律保障和救济措施,使其在法律实施过程中能够达到与强势群体相当的地位。
倾斜保护型法还体现了法律的预防性和救济性功能。
预防性功能体现在通过法律制度的设置,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不平等现象,避免弱势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
救济性功能则体现在当弱势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保障其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解读

关于《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的解读《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解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活动,保障员工的权益,提高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效率,根据《事业单位法》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合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事业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人事管理活动。
第三条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应当坚持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人材选拔、使用和管理的公平性。
第二章人材选拔与使用第四条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需要,合理确定岗位设置和编制数,并依法招聘人员。
第五条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依法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并经过招聘程序进行选拔。
第六条事业单位招聘人员,应当注重考察人员的素质、能力和适应工作的潜力,遵循按岗位要求和专业水平进行评价的原则。
第三章员工权限和责任第七条事业单位员工的权限和责任应当根据其职务等级和岗位要求来确定。
第八条事业单位员工应当严格遵守事业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职责和权限履行工作职责。
第九条事业单位员工应当保护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不得私自使用、转让或者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第四章培训与职称评定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岗位需要和员工发展要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按规定进行培训。
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员工经过培训,能力提升,应当赋予相应职务和待遇的调整。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当依法组织职称评定工作,并根据评定结果赋予员工相应的职务和待遇。
第五章绩效考评和激励机制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制度,通过考核来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
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考评结果,对员工进行激励,包括晋升、奖励、薪酬调整等方式。
第六章岗位变动和离岗管理第十五条事业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岗位调动和组织调整。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员工因故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应当根据情况赋予适当的离岗处理。
第七章惩戒与纠纷处理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惩戒制度和纠纷处理机制,对违纪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第十八条事业单位员工有关人事管理的纠纷,可以通过商议、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
法理学第十讲

二、中国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2、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严肃性、 3、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相结合
4、有创建性、纲领性的原则 有创建性、 坚持群众路线, 5、坚持群众路线,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的原则 6、总结我国经验与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的 原则
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 三、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类型
(一)法律调整的方法 个别性调整——特定对象 1、个别性调整 特定对象 规范性调整——普遍适用 规范性调整 普遍适用
2、隶属的方法——不平等主体 隶属的方法 不平等主体 平权的方法——平等主体 平权的方法 平等主体 3、 集中的方法 非集中的方法 集中的方法一般是规范性调整, 集中的方法一般是规范性调整,公法 一般采用集中的方法。 一般采用集中的方法。
法
第十二章 法律调整的概念 法律调整的对象 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类型 法律调整机制 法律调整的效果
律 调 整 及 其 机 制
第十二章 法律调整
一、法律调整的概念 法律调整的含义: (一)法律调整的含义: 法律调整——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 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 法律调整 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 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 规范组织作用。 的、规范组织作用。
3、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程序 、 (1)行政法规的起草 ) (2)行政法规草案的提出 ) (3)行政法规的决定 ) (4)行政法规的公布 )
第四节
立法技术
一、立法技术的概念 立法技术——专指如何表达规范性法律文件 立法技术 专指如何表达规范性法律文件 的规定的知识、经验、规则、方法和技巧等, 的规定的知识、经验、规则、方法和技巧等, 包括法律文件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概念、 包括法律文件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概念、 术语、语言、文体以及立法预测、 术语、语言、文体以及立法预测、立法规划 等方面的技术。 等方面的技术。
第12章 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第十二章法律调整及其机制第一节法律调整的概念重点问题1、法律调整的概念一、法律调整的概念法律调整是从法的运作方面描述法的实现、法在生活中如何起作用的一个范畴。
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列法律手段(法律规范、法律关系、实现法的活动等),对社会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
二、法律调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调整它不同于一般社会调整的特点主要在于:1.法律调整是随着国家与法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关系所作的带有一定价值判断的规范性和组织性的中介;2.法律调整带有有目的的、有结果、有保证的性质,有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三、法律调整体现了法律的作用,但不能把二者等同。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法律作用是比法律调整更为广泛的一个概念,许多社会关系法律不调整,但不等于法律对他们没有作用;2.法律调整需要一整套法律手段来实现,即需要通过法律调整机制来实现,而法律作用却不一定都需要通过法律调整来实现。
第二节法律调整的对象重点问题1、法律调整的对象一、法律调整对象的定义法律调整的对象,是指已被法律调整的或客观上要求法律调整的具体的意志社会关系。
或法律调整对象是客观上能够“接受”法律调整,而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又要求对之进行法律调整的意志社会关系。
二、法律调整对象的主要特点(一)它是社会关系、社会过程。
(二)法律调整是通过人的意志和意识发生的关系。
(三)法律调整的是具体的社会关系。
(四)法制调整那些客观上要求法律调整的关系。
(五)法律只调整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调成的对象发展的主要倾向是扩大和加深(一)扩大意味着法律调整的量的增加,法律调整对象的范围扩大了;(二)加深意味着法律调整的质的提高,要求法律上有更为准确、细密的规定,可操作性更强。
第三节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和类型重点问题1、法律调整的方法、方式和类型一、法律调整的方法(一)法律调整的方法的含义法律调整的方法,是指对社会关系施加法律影响的方法、方式、类型的总和。
(最新整理)法理学教案.

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
法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理
法的创制
学
法律规范
总
法的体系
目
法的渊源 法的实现
录 表
法律规范的效力和法律解释
2021/7/26
4
下一页
法律关系 合法、违法行为、法律责任和制裁 法律监督
法 理 学
总
目
录
表
2021/7/26
5 下一页
法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职能
法 学
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和 法
法学的体系与法理学
法的术语和外部特征 法的内容和社会阶级本质 法的概念的几个基本方面
法的定义
2021/7/26
法 的 概 念
18
第一节 法的外部特征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3、法律是通过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的权利和义务来确认、 保护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 4、法律是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规范
教学重点:法制的概念、法的历史类型的更替原因,理解 前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及特点。
教学时间:3课时
2021/7/26
32
第一节 法制、法的历史类型和法系的概念
一、法制的概念 从构成来看:现行法、法律实践、法律意识
二、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 建立在同一经济基础体现同一阶级意志是同一法的历史 类型
三、法系的概念 按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
一、法的作用和职能的概念 二、法的作用和职能的分类
1、法的社会作用和职能 2、法的专门法律作用和职能 三、法本身的作用和职能 1、法的调整性职能 2、法的保护性职能 四、法的社会政治作用和社会政治职能 1、阶级统治职能 2、社会公共职能 五、2正021确/7/26理解法的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的关2系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法律调整及其机制一、名词比较题1、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和法律调整的社会效果(考研)2、法律调整和社会调整3、一般允许型和一般禁止型(考研)二、单选题1、法律调整的对象是社会关系参加者的()(考研)A.行为B.意志C.意志行为D.意志和行为2、下列可以作为法律调整的直接对象的是()A.某科研机构培育玉米改良品种时采用的试验方法B.刘某和王某谈恋爱并签订一份协议,就“约会的时间、互相尊重各自的选择”等条款所做的约定C.张某偷吃了某农业技术部门培育的珍贵的葡萄改良品种D.李某因打鼾而影响了别人的休息3、关于法律调整的性质,认识错误的是()A.法律调整是一种规范性调整B.法律调整是一种个别性调整C.法律调整是从动态的角度描述法的运作的范畴D.法律调整蕴涵了国家意志性4、法律调整不同于一般社会调整的特点在于()A.强制性B.规范性C.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D.受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5、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
”这句话表明法律调整的特点是()A.法律调整的实现需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手段B.法律调整的受物质制约性C.法律调整可能对经济条件具有反作用D.法律调整有国家强制力作后盾6、下列事项,不属于法律调整的是()A.某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作出判决B.张某在和李某签订合同过程中,查阅了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以使合同规定的相对完善C.王某根据法院的判决履行自己的义务D.刘某认为自己的女儿年仅9周岁,属无行为能力人,其赠送给邻居李某的玩具超人应该由刘某收回7、公民李某有梦游症,在一次梦游过程中将同宿舍正在熟睡的何某的胳膊踩伤。
根据法医鉴定结论,已构成轻伤,何某遂诉至法院,但法院裁定不受理。
对于法院的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法院的做法不正确,因为已经出现了危害结果,李某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法院应当受理B.法院的做法不正确,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关系,法院应当受理C.法院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法律仅调整通过人的意识和意志发生的关系D.法院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种事情应根据习惯来处理,应该交给二者的所在单位管理8、关于法律调整对象的特点,认识错误的是()A.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过程B.表明了统治阶级的意志C.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社会过程也属于法律调整的对象D.法律调整对象的发展倾向是扩大和加深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不停止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对法律规则所使用的法律调整方法,表述正确的是()A.平权的方法B.非集中的方法C.给个别性调整留有余地D.隶属的方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十条规定,企业法人解散,应当成立清算组织,进行清算。
企业法人被撤销、被宣告破产的,应当由主管机关或者人民法院组织有关机关和有关人员成立清算组织,进行清算。
对该法律规则所使用的法律调整方法,表述错误的是()A.该法律规则没有给个别调整留有余地B.民法属于私法,由此可推断,该法律规则使用的是平权的调整方法C.该法律规则使用的隶属的调整方法D.民法虽然属于私法,但该法律规则使用的却是集中的方法11、下列关于法律调整方式中允许的方式,表述错误的是()A.赋予人们为某种行为的权利B.赋予人们不行为的权利C.着眼于人们选择的自由D.这种调整方式主要用于要求人们准确作出一定行为的场合1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六十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该法律规定作用于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式是()A.允许的方式B.禁止的方式C.积极义务的方式D.赋予人们行为自由的方式13、下列关于一般允许型的法律调整,表述正确的是()A.按照“凡法律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B.常用来制约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活动C.按照“凡法律不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进行调整D.在这种调整类型中,允许是具体的,禁止是一般的14、下列概念中,能使人们从动态系统把握各种具体法律手段的是()A.法律体系B.法律制度C.法律调整机制D.法系15、法律调整的初始阶段是()A.法律案的提起阶段B.法律的公布阶段C.法的适用阶段D.法律法规生效阶段16、下列关于法的适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产生的是非规范性法律文件B.需要国家权力机关的介入C.国家权力机关的介入并不一定总是为了排除某种障碍D.是法律调整的必需阶段17、美国学者布莱克认为,一个案件的判决不是仅仅由法律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案件的社会因素、案件的社会结构决定的,案件中谁是原告、谁是被告、谁是法官等等,都会影响法官的判决。
布莱克研究的法律调整机制属于()A.专门法律机制B.心理机制C社会机制D.社会效果18、关于法律调整的效果,表述正确的是()A.是指法的作用B.把立法目的与法律的实际结果相对比,是研究法律调整效果的基础C.主要研究的是规范性文件在生活中实现的程度D.主要着眼于定量分析,一般不进行定性分析19、关于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表述错误的是()A.主要指规范性文件的实现程度B.主要指立法目的的实现程度C.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前提D.可以使我们从法律调整的专门法律机制来认识法的实现20、在节日和婚嫁日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人的一种风俗,但造成了人身伤害、火灾和环境污染等,因此某市通过了《禁放条例》,试图通过法律对燃放烟花爆竹予以禁止。
但是,人们认为,该规定与风俗习惯不符,于是违禁者大有人在,禁而不止。
关于此法律现象,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单纯法律效果得以实现,但法律调整的社会效果没有实现B.法律违背了风俗习惯,可能无法实现立法目的C.立法目的是好的,但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合理D.无论是法律调整的法律效果还是社会效果,都没有实现三、多选题1、马克思指出:“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做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制造法律,不是在发明法律,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
他把精神关系内在规律表现在有意识的现行法律之中。
”这段话表明()A.立法者和自然科学家的思维和行动没什么区别B.法律调整是一个包含人的意志在内的动态过程C.某种社会关系即使进入法律调整的领域,仍然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属性D.立法者应该把现行法律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体现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法律调整对象的有()A.某精神病患者将张某打成重伤B.某市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游行C.某对大学生恋人在校外同居D.某大学教授在其著作中大量抄袭他人的论点和论据,但未作说明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对于该法律规定所使用的法律调整方式,表述正确的有()A.属于积极义务的方式B.属于禁止的方式C.属于允许的方式D.赋予了国家机关根据生活需要和利益选择行为方式的自由4、下列关于法律调整类型中的一般禁止型,表述正确的有()A.按照“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B.这种调整模式在民法法律部门中最常见C.这种调整模式常用来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D.这种调整模式可以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5、法律调整的过程包括()(考研)A.法律、法规开始生效B.产生法律关系C.法律意识的培养D.法的适用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关于上述规定的法律调整类型,表述正确的有()A.依照“凡法律所不允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进行调整B.相关立法机关的权限是具体的,而禁止则是一般的C.该规定的目的在于,通过限定立法机关的立法权以保障公民和其他组织的权利D.行政法规对于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构成越权7、下列各项因素,可以影响法律调整效果的有()A.立法目的是否合理B.人们对法律的尊重程度C.法官的业务素质D.是否正确认识到法律调整对象以及是否使用合适的调整方法8、对于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行为,有的国家受刑法调整,有的国家受婚姻法调整,还有的国家,则不归法律调整。
对于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有()A.同一种法律调整的对象,使用的法律调整方法有可能不同B.在某些地区,此类行为不受法律调整,这说明该地区法治不发达C.是否使用法律的调整方法以及使用何种方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的D.使用什么调整方法,还可能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9、关于法律调整方法的表述,正确的有()A.法律调整方法是划分法律部门的首要标准B.公法一般采用集中的法律调整方法C.私法总是采用平权的法律调整方法D.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既是个别调整的方法,又是集中的方法四、简答题1、简述法律的调整对象(考研)2、简述法律调整和法的作用的区别和联系五、分析题1、自从2004年新《交通法》颁布实施以来,一些地方交管部门为了严管道路交通秩序,加大了执法力度,开始实施“暗中执法”。
“暗中执法”主要形式就是交警手持移动摄录设备或者通过电子监控设备在司机不注意时对其交通违章行为进行拍摄并实施处罚。
人们对此种执法方式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交通法并没有赋予交通管理部门“暗中执法”的权力。
交通管理部门对此反驳到,交通法也没有明确禁止“暗中执法”!问题:根据法律调整类型的一般原理分析材料中的争论。
2、分析下列材料:(1)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宪法第18修正案。
该修正案规定,禁止在合众国及其管辖的所有领土内酿造、出售和运送作为饮料的致醉酒类;禁止此等酒类输入或输出合众国及其管辖下的所有领土。
但该修正案的实施情况却令人尴尬――在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群众性违反禁酒令的活动。
一方面,酒价狂飚,致使贩运私酒成了一种职业,人们从这种“非法”贸易中获取暴利,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从事此类活动的黑社会组织;另一方面,执法者对此无能为力,许多私酒贩子甚至买通警察、使用暴力等。
(2)孟德斯鸠说,一个国家不可能瞬息把宗教、风俗、习惯都改变了。
卢梭也认为习俗对法律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他甚至把习俗称之为法律。
他说,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创制精神,而且可以不知不觉的以习惯的力量代替权威的力量。
(3)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子说:“高不可及者不可以为人量,行不可逮者不可以为国欲”。
(4)美国著名法学家霍姆斯说,“法的生命不是逻辑的,而是经验的。
”(5)美国法学家弗兰克对1914年-1916年纽约市治安法院的几千个轻罪案件达到了惊人程度,其中一个法官在处理的546名被指控酗酒的人中,他只释放了一人而其他人都定罪;另一个法官审理的673名被控酗酒的人中,531名被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