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外交斗争的战略反思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与外交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与外交斗争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二战期间最早爆发的战火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不仅进行了艰苦卓越的军事斗争,还展开了积极的外交行动。
外交与外交斗争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外交策略与斗争。
一、抗日外交的背景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内外困境。
国内经济基础薄弱,军事装备和人力资源不足,同时还要面对日本的侵略势力。
外交方面,中国大量的领土被日本侵占,国际形势对中国也不利,需要积极开展外交斗争来争取国际支持。
二、抗日外交的策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出台了一系列外交政策,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首先,中国积极推行团结抗战的外交政策,希望能够与其他国家建立反日统一战线。
其次,中国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道义支持,通过国际舆论压力来制约日本的侵略行为。
此外,中国还推行了外交宣传政策,加强对外宣传,以扭转对中国的负面形象。
三、中美合作在抗日外交斗争中的作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抗日战争中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
在战争初期,美国对中国表示同情和支持,积极参与对华援助以及对日本的制裁行动。
著名的美国飞虎队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支持,美国也在国际舞台上呼吁国际社会对中国伸出援助之手。
中美合作使中国在外交斗争中得到了重要的支持,并加速了日本的失败。
四、外交斗争的胜利与挑战中国外交斗争在战争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1937年中国国共两党签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宣言》,完成了反日统一战线的组建。
194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并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
然而,中国在外交斗争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
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不足,以及日本的强大压力,中国无法在外交斗争中完全取得主动权。
五、影响与启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通过外交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为最终获得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外交与外交斗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外交与外交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抗日外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外交斗争,中国成功地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
本文将从战略部署、军事联盟以及外交斗争等方面探讨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抗日外交与外交斗争。
一、战略部署中国在抗日战争初期,面临着来自日本军国主义的强大侵略压力。
为了应对日本的侵略,中国采取了联合国际社会、争取国际支持的战略部署。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通过艰苦卓越的努力,有效遏制了日本军国主义的进攻。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组建,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到了联合国的支持。
二、军事联盟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共同抗击日军。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武装斗争与外交斗争相结合的战略,与国民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共同抗日的军事联盟。
这一军事联盟的形成对中国的抗战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外交斗争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展开了激烈的外交斗争,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
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中国的外交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中国派遣大使馆向各国政府交涉,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
四、中国争取国际支持的策略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外交策略,成功争取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与援助。
首先,中国坚持武装斗争与外交斗争相结合,通过武装斗争,展现出中国人民的不屈抗战精神,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共鸣。
其次,中国借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积极争取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最后,中国还通过向国际社会披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揭露日本的侵略行径,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的谴责与压力。
五、中国抗日外交的意义中国抗日外交的成功不仅为中国争取到了国际支持与援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和平、公正、合法的原则,维护了国际社会的良好秩序,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基础。
中国抗日外交的成功也为中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与国际局势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与国际局势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战争中的一项关键任务,中国在外交方面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斗争,与各国展开卓有成效的外交交涉,为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与国际局势,并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一、国际形势背景下的中国外交斗争在二战爆发前夕,中国正面临着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
同时,欧洲和其他地区的发达国家也陷入了战争的泥淖中。
对于中国来说,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因此,中国政府积极出席各种国际会议,游说各国政府,争取他们的支持。
尽管外交斗争并非单方面的游说,中国也为国际社会做出了贡献,但外交斗争对破解困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外交斗争的策略与手段在长期的外交斗争中,中国采取了多种策略和手段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外交渠道传递中国的正义声音和战争的真相。
中国政府派遣大使和外交官,积极参与各种国际会议和谈判,向各国政府和民众介绍战争的真相,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同时,在国际舆论战中,中国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宣传和报道来打破日本侵略者的谎言,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三、中国外交斗争的成果和意义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虽然艰苦,却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首先,中国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到了苏联、美国等国家的支持和援助。
中苏同盟和中美友好合作成为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
其次,中国在外交斗争中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中国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最后,中国通过外交斗争使日本侵略者陷入国际孤立,迫使其无法继续侵略中国,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中国外交斗争的启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外交斗争是一场长期而艰苦的斗争,需要政府和外交官员时刻保持警惕和坚持努力。
其次,外交斗争需要与国内抗战形势相结合,相互支持和促进。
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
中日关系的战略思考中国和日本是亚洲两个大国,在亚洲除这两个大国之外,还有印度。
也可以说这三个国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国家有越南,印度尼西亚,伊朗,沙特。
除上述两个世界之外,其他的国家都是第三世界了。
亚洲的问题主要是第一世界的问题,第二世界也在发挥重要作用,但都是次要矛盾。
----现在的世界形势往往不以地域为界,我们说亚洲的问题只是为了分析和叙述的方便。
目前,中国,日本,印度在亚洲有鼎立之势,东亚的局势主要从属于中国和日本,印度主要的影响是南亚。
如果要划出三家的重中之重,那么印度还可以排除在外,这样,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局势主要决定于中国和日本。
而亚洲的焦点在东亚。
可以说,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走向决定了亚洲的安全程度。
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有不少人认为中国日本如果和好,对亚洲的事务负责,可以共同处理亚洲的问题,至于印度那仅仅是次要的角色,而其他国家例如美国的势力完全可以从亚洲撤出,而没有任何理由长期呆在亚洲指手划脚,往来驰骋。
这从理论上讲是非常正确的观点,这个观点在亚洲特别是中日两国国内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中日两国持友好合作主张的"中日友谊派"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和社会基础,中日两国的友谊呼声伴随了两国关系的始终。
一般地说,中国有"亲日派",日本也有"亲华派"。
按照这种中日友谊的思路,自然也会得出中日两国共同管理亚洲的目标,其理想的最终归宿也是如此。
但是,理想只是一种善意的愿望而已,中日两国能不能走到一起,两国就像兄弟一样,就像一衣带水的芳邻一样团结合作主导亚洲的问题,实在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中国和日本两国都会承认美国的影响力,但是从感情上说,两国都不愿意美国插手亚洲事务,只是因为如果没有美国介入,中日之间难以自己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得不借用第三方的力量予以平衡。
在这一点上,日本对于美国依赖性更强。
中日历史对决中的反思
文化看台ULTURE C66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在历次中日对决中,中国总体上处于下风。
我们之所以要谈中日关系,第一因为不了解;第二因为太重要;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从某种程度甚至超过中美关系。
从古至今,我们对这个邻居了解的并不多。
而日本人却了解的我们更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历史的角度,来触及一些材料,来引起我们一些反思,使得在以后的交往王文海中日历史对决中的反思过程中,我们能有效扼制住身边这头桀骜不驯的“土狼”。
先讨论一个观点:日本是一个小国?还是一个大国?我想说日本首先是一个强国,其次是一个大国。
日本国土面积37万平方公里(排名世界60位);人口1.3亿(世界第9名);经济第三;军事、科技、教育是世界一流。
这是一个标准的强国。
如果说日本小,那么德国35万平方公里,人口8000万;英国24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万;有谁说德国、英国是世界上的小国?那么日本国土比德国英国还大,人口比他们多,怎能说日本是小国呢?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相对较小的大国。
中国古代数千年来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上国心态,使得自身从来没有认真看待身边这个东瀛小邦,在《旧唐书》中,还出现了《倭国传》和《日本传》并列的情况,不了解日本,是要吃亏的。
中国喜欢有万国来贺的假象,日本也派使者道贺,却从未臣服。
朝贡往往是小国带来一倍的东西,大国为了显示气派,要回馈三到五倍的东西,哪个国家不愿意做这种买卖?说几句恭维话,然后拿上一大堆宝物回家?我们自古以来就认为自己是个强国,日本还认为自己也是强国;我们引以为傲的大唐,日本却主动发起了挑战。
以我个人观点,日本这个国家,从生存学的角度讲,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顽强的国家了。
中日两千年,共针锋相对的打了6次仗——唐朝的白江口之战,元朝攻袭日本之战,明朝前中期抗倭之战,明朝后期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
除了第一次白江口之战完胜,其余的要么赢得很辛苦,要么输的很惨烈,这就是中日实力的真实比对,我们面对这样一个邻居强敌,怎么能不去认真研究呢?两个民族很可能是同根同源,离得这么近,却又隔得这么远。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中日百年冲突的历史反思与展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发展壮大,当然也离不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而与邻国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的周边国家重要的一员,日本与中国的关系总是显得那么不和谐。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遭受了百年动荡,受到了许多国家的入侵。
在这众多国家中,日本尤其突出。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与许多国家恢复了邦交,然而与日本却一直处于僵局状态,期间还发生过许多不愉快的事情如钓鱼岛事件使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
事实上,从甲午中日战争开始,中国与日本的冲突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严重阻碍了两国的交流与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对这一段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中日冲突是谁的错?如果所有中国人都觉得是日本的错,所有日本人都觉得是中国的错。
那么中日关系将始终不会改变,冲突也将一直继续下去。
因此,要想深入的分析,就必须跳出国籍的束缚,从客观公正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
对于中日百年的冲突,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这并不只是一方的错误,而是双方共同的过错。
从表面来看,中国政府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国人民也一直处于水深火热局面之中,似乎中国并没有任何过错。
然而,这恰恰是中国最大的过错。
众所周知,清政府在那个时期既自大又懦弱。
由于闭关锁国,盲目的认为自己世界第一,国家实力逐步下降,国家日益衰败,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统治者,不仅不理性的分析原因,反而变本加厉,并明目张胆的剥削人民。
而此时的日本,刚刚经历了明治维新,国家实力大大增强,从一个懒散的国家变为一个凝聚力非常大的帝国。
由于自身领土的狭小和资源的缺乏,必然要发动战争多去殖民地。
这在如今看来是十分野蛮且荒谬的,但在那个时期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工业革命让列强尝到了甜头,日本在遭受了其他国家的打击后,自然想证明自己。
拥有广阔领域和丰富资源的中国自然成为了头号目标。
之前的两次鸦片战争日本都没尝到甜头,这一次自然想多占领一些殖民地来增强国力。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与国际援助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与国际援助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在二战期间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的一场长期抗争。
在抗战过程中,中国积极展开外交斗争,争取国际援助,以支持中国的抗日努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与国际援助的重要性及具体策略。
一、外交斗争的重要性外交斗争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外交斗争有助于寻求和平解决问题的途径。
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联盟,共同对抗日本侵略。
其次,外交斗争可以争取国际援助。
抗战期间,中国需要大量的军事、经济和物资援助,通过外交手段可以争取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最后,外交斗争有助于打破日本的国际孤立,削弱其侵略势力与威胁。
二、外交斗争策略外交斗争的策略多种多样,中国在抗战期间采取了多种方法来争取国际支持。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会议。
1937年,中国政府派遣外交代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向国际社会陈述了日本侵华罪行,并争取到了一部分国际声援。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的前身——盟军。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在战场上的表现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政府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国际支持。
三、国际援助的重要性国际援助对中国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国际援助帮助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
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与日本的力量相比较薄弱,通过国际援助,中国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提高了军事实力。
其次,国际援助也帮助中国的经济建设。
中国在战争期间遭受了严重的经济破坏,通过国际援助,中国获得了援助经费以及物资,有助于抗战胜利后的恢复和发展。
四、国际援助的来源中国在抗日战争中获得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援助。
其中最重要的援助来自苏联。
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和军事顾问,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战事业。
此外,中国还得到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的援助。
尽管这些援助在数量和质量上与苏联相比稍逊,但仍然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积极影响。
五、中国外交斗争与国际援助的影响中国的外交斗争与国际援助对于抗战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
钓鱼岛问题分析报告正文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关键字:钓鱼岛关系国家日本外交战略问题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
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但日本毫无信义,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其中有25平方米的房屋,供水用水槽,石碑标记等,还修了直升机机场。
更有甚者,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
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
中日关系大背景中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
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
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试图发挥它的影响。
但是,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没有量力而行。
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威望的不断增长,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
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
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
对于这一点,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
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打狗看主人”,其实,有时候真正恼火的就是狗,必须先给狗两下子。
狗很多时候只是气球,只是主子的牺牲品。
大可不必把狗和主人看成铁板一块的。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从1949到1972的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得到改善。
因此,从一开始,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是完全自发和独立的,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试图借助日本来遏制苏联的扩张,注重的是政治,是所谓的“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与今日反思
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与今日反思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爆发之后全世界抗击侵略最充分、时间最长的战场之一。
这场战争对于中日两国及其后续的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并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
一、中国抗日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1. 历史记忆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一部英勇史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强大的民族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精神坚决抵抗外敌入侵,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段历史使中华民族对侵略的仇恨和坚决抵抗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国民心中,成为中日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2. 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对地缘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争中,中共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主要的抗日力量之一。
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地位以及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所展示的军事实力,在战后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民间情绪的影响中国抗日战争中,广大的农民、工人及其他民众积极投身于战斗、筹款和献血等国家战争努力之中。
这种全民动员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了民众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同时,中国民众对于日本的仇恨情绪也在抗战中被进一步激发和强化。
这种仇恨情绪对于中日关系产生了长期的影响。
二、中国抗日战争对今日中日关系的影响1. 历史问题的阴影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暴行引起了广泛的国际谴责。
战后,战争中的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日本军队犯下的战争罪行以及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行为,导致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
这种历史问题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拦路虎,限制了两国间的互信和合作。
2. 地区安全的争议中国抗日战争使得中日之间的地区安全问题加剧。
战后,中国大陆的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中国。
而日本则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
这种地缘政治的分野导致中日关系复杂化,特别是在冷战时期,这种争议更加尖锐。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与反思
九一八事变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与反思九一八事变,即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的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事件,堪称中日两国关系走向紧张和恶化的重要节点。
在这一事件中,日本军队假借基地事故的名义,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并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对此进行反思。
事件发生后,中日两国关系急剧恶化,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
中国政府和人民表达了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坚决抵制,国内外舆论一致呼吁对日本采取制裁措施。
而日本政府则以所谓“保护日本利益和日本人民”为借口,继续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历史进程,也对整个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对中国进行侵略,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时间的抗战。
然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无尽的苦难和灾难,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日两国长期对峙的开端,而这种对峙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这场战争留下了创伤,中日两国关系陷入了漫长的低谷。
直到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后,才开始重建互信、加强合作。
然而,九一八事变及其后果却长期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
对于九一八事变,我们应当进行深刻的反思。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的侵略行为引发的,而这也是一段中日两国历史的痛楚。
我们不能忘记,但也不能将中日关系永远困于过去的仇恨和摩擦。
历史应该成为我们共同学习的经验,促进中日两国的和解与合作。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借鉴九一八事变及其后果的教训。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互信,通过对话和交流来解决分歧。
只有通过相互尊重和理解,才能够消除误解和猜疑。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中日两国作为地区大国,应当携手合作,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策略研究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策略研究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外交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需要在外交上寻求支持和合作,以打赢这场战争。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采取的外交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效果和影响。
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让中国政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军队、人民和政府需要团结起来,与侵略者进行斗争;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还需要在外交上争取国际支持,以抵抗日本的侵略行为。
首先,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寻求国际支持的策略。
在二战开始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呼吁世界各国联合起来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政府通过国际社会舆论压力来施加日本,争取世界的同情和支持。
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外交途径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争取其他国家的援助和支持。
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合作的策略。
中国政府与美国、苏联等国家达成了抗日合作协定,为共同对抗日本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合作不仅在战略上提供了支持,还在军事、经济和后勤等方面提供了实际的帮助。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组织,为争取抗日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与亚洲国家合作的策略。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政府积极寻求亚洲国家的联合抗日,以增强抗日的力量。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成立亚洲国家联盟,并在该组织的框架下与亚洲国家密切合作,共同对抗日本帝国主义。
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抵御日本的侵略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亚洲国家的自主发展和抗日斗争。
然而,中国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战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首先,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与一些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博弈和冲突。
例如,美国和苏联对中国发动的大规模反攻行动存在保留态度,这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次,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和目标,这使得合作和协调变得复杂。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外交策略对中国政府的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积极争取国际支持、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合作以及与亚洲国家合作,中国政府成功地打赢了这场战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外交与国际影响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外交与国际影响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中国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在外交舞台上积极争取国际支持,加强外交合作,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
本文将从中国抗日外交的主要方向、外交策略和国际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抗日外交的主要方向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形势紧迫,中国政府迫切希望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于是着手开展各项外交活动。
中国抗日外交的主要方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积极争取国际援助。
中国利用外交手段争取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争取物质援助和军事援助。
中国军队和民众从抗日援助取得了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为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致力于维护国际舆论。
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传播抗日事实,揭露日军暴行,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事业的理解和支持。
中国外交不仅在政府层面积极行动,也通过媒体和社会团体加强宣传报道,增强国际社会的关注力度。
再次,中国通过建立外交关系扩大国际援助。
中国不仅积极发展与抗日联盟国家的外交关系,也力求与中立国家建立互利友好的外交关系。
通过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为获得更多的国际支持和资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最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抗日决策。
中国坚决主张亚洲国家团结协作,提出决策方案,参与国际会议,并与各国政府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战争胜利。
二、中国抗日外交的策略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使其抗日外交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以下是中国抗日外交的主要策略。
首先,中国运用外交手段争取苏联的援助。
中国政府看到苏联是一个与日本对抗的有力盟友,于是果断地选择与苏联建立友好关系,争取苏联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援助。
苏联的援助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战争资源和后勤支持。
其次,中国采取多边外交策略。
中国积极加强与英美等国的合作,争取这些国家的支持与援助。
在联合国成立前,中国派遣外交代表团出访各国,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加其他国际组织,与各国政府进行交流合作。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与教训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与教训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人民的痛楚。
这次事变发生在1931年的九月十八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失误。
本文将从外交角度分析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并探讨其中的教训。
首先,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之一是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政策失误。
在事变之前,中国政府过于依赖外交手段来解决与日本的矛盾,而忽视了军事准备。
中国政府在处理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时,过于妥协,没有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
这种外交政策的失误导致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其次,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还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上。
中国政府没有正确预测到国际形势的变化,没有意识到日本的侵略行为可能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干预。
中国政府过于依赖国际社会的支持,忽视了自身的力量和实力。
这种错误的判断导致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下降,无法获得有效的支持和援助。
此外,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还表现在中国政府对日本的外交手段上。
中国政府在与日本的外交谈判中过于妥协,没有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
中国政府在与日本的谈判中没有明确的底线,导致日本得以继续侵略中国领土。
中国政府在外交谈判中的软弱态度让日本看到了中国的软肋,从而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给中国政府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教训。
首先,中国政府应该树立正确的外交政策,坚决捍卫国家的利益,不轻易妥协。
中国政府应该意识到外交手段的局限性,充分重视军事准备,保证国家的安全。
其次,中国政府应该正确判断国际形势,不依赖国际社会的支持,而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实力。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国际形势的研究和分析,及时调整外交策略。
最后,中国政府应该在外交谈判中保持坚定的立场,明确底线,不轻易妥协。
中国政府应该学会利用外交手段来保护国家的利益,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国的压力和要求。
九一八事变中的外交失误给中国政府带来了沉重的教训,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外交国际援助与外交斗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外交国际援助与外交斗争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战争外交、国际援助与外交斗争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经历了艰苦卓越的战争外交、国际援助和外交斗争。
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政府积极争取国际支持,与各国政府及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好关系,共同抵御侵略者。
本文将深入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战争外交、国际援助以及外交斗争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战争外交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中,中国通过积极的战争外交,取得了重大的国际支持。
中国政府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各国政府的支持,构筑了强大的反日联盟。
这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物质援助,还为中国争取到了国际上的声援与认可。
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勇气也得以向世界展示,使得更多国家意识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对全世界和平的危害。
二、国际援助的重要性国际援助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面对装备优势明显的日本军队时,中国政府通过国际援助获得了重要的军事装备和物资支持。
苏联、美国、英国等国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火和物资,这使得中国军队在战斗中具备了更强大的实力。
同时,国际援助还帮助中国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后方物资保障体系,为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三、外交斗争的重要性除了战争外交和国际援助,抗日战争中的外交斗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组织的建设,如联合国等,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争取到了更多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中国坚持维护自身领土完整,并积极参与一系列的国际会议和谈判,使得中国在国际上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认同。
同时,中国还通过外交手段,不断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扩大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谴责。
四、战争外交、国际援助与外交斗争的影响抗日战争中的战争外交、国际援助和外交斗争为中国打赢了这场正义战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中国政府的努力,中国在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物资援助,有效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战争外交和外交斗争则为中国树立了国际形象,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支持。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日关系重建与历史反思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日关系重建与历史反思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伟大斗争,经过长期浴血奋战,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
然而,战争的胜利并没有意味着中日关系的重建能够一帆风顺。
历史的伤痛需要时间来治愈,两国之间的误解和隔阂也需要努力去消除。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始了一系列的接触和交流。
政治上,中日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进行合作,共同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经济上,日本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双边贸易额不断增长。
文化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互学互鉴的机会增多。
然而,中日关系的重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历史的伤痛和误解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冷淡。
尤其是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两国之间的分歧和争议一直存在。
日本对于侵华战争的认知和反省一直不够深刻,对于侵略行为的道歉和赔偿也没有得到中国人民的满意。
而中国人民对于日本侵略的伤痛也一直难以忘怀,对于日本的不信任感依然存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日两国需要进行深入的历史反思。
日本需要正视历史,承认并深刻反省侵华战争的罪行。
只有通过真诚的道歉和赔偿,才能赢得中国人民的谅解和信任。
而中国人民也需要正视历史,不仅要记住侵略的伤痛,更要学会宽容和包容。
只有通过和平与友好的方式,才能推动中日关系的持续发展。
除了历史反思,中日两国还需要加强人文交流,增进相互了解。
文化交流是增进两国友谊的重要桥梁。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交换学生和艺术家等方式,可以让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样的交流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还能够促进双方的友好合作。
此外,中日两国还可以在经济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中日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双方可以加强贸易往来,推动投资合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经济合作,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福祉,促进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中日关系的重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
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时 殷 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发展,中日经济互相依赖越来越密切。
但是,中日间在某些重要方面的紧张气氛在加剧,这是一个对中国的长远安全有危险的重大忧患。
中日关系非常重要,而且永远重要。
然而为什么现在可以说更重要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这个忧患。
对此,应当有所着急:不是为日本人,而是为我们国家的一些根本利益。
中日关系目前最突出的障碍是历史问题。
对我们自己来说,也要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我认为要讲两个大道理:一个是战略集中原则,另一个是如何正确对待国与国之间的历史宿怨。
战略集中,就是要安排好国家各种目标之间的轻重缓急次序。
有时至关紧要的几个目标之间是有些抵触的,因而必须确定什么最重要,什么是第一位的。
我们在未来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必须集中应对巨大、复杂甚至艰难的美国问题,当然并不是指要与美国在总体上对抗或冲突,也不是说仅仅或主要为了对付美国而争取改善中日关系。
我们还要集中应对棘手的台湾问题。
此外,朝鲜半岛问题(当前首先是朝鲜核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也将分散相当大一部分精力。
中日两国间的历史问题尚未较好解决,以后很可能还会由此出事,但是从最重要的目标出发,我们要坚韧地执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对日政策,奉行战略集中原则,更好地实施我国的大战略。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历史宿怨?应该既不忘记历史,也不停留于历史。
最有压倒性意义的不是历史,而是维护当今至关紧要的国家利益和未来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前景。
在一定情况下,特别是在暂时很难突破“瓶颈”、而现实的战略问题亟须正视和讨论的情况下,可以主张大致地搁置历史问题,留到以后去真正解决。
世界上不少事情的解决需要大历史条件,它们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创造、促进和积累。
等到中国将来真正强大了,在国际上既有威望又有办法,并且在日本公众中有比现在大得多的积极影响,中日两国的历史问题就可以得到较好甚或很好的解决。
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形势政策论文
从钓鱼岛争端反思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 关键字 钓鱼岛 关系 国家 日本 外交 战略 问题 钓鱼岛问题是中日关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隐患。
尽管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条约时 双方曾达成过“搁置争议”的共识 但日本毫无信义 在实际占领的前提下 加速了钓鱼岛的国土化进程。
日本多次组织大规模的实地考察活动 在岛上建立了若干设施 其中有 平方米的房屋 供水用水槽 石碑标记等 还修了直升机机场。
更有甚者 日本还对我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作业的渔船和科学考察船进行武力威胁和驱赶。
之于长期以来持友好态度、对日本宽容大量的中国 日本的行为可以说是以怨报德。
中日关系大背景中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 中国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步自然就是要恢复在亚洲的主导大国的地位 然后才有可能恢复世界大国的地位。
后一个目标中国在毛泽东时代曾经尝试过。
中国向一些遥远的国家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 试图发挥它的影响。
但是 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原因在于毛泽东时代推行的是过于理想主义的外交 没有量力而行。
邓小平时代推行的韬光养晦外交 为中国国际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但是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 威望的不断增长 必然面临一些不可回避的挑战和阻碍。
其一就是从日本发源的“中国威胁论”。
即使中国不去招谁惹谁 中国的崛起也会使某些想永居霸主之位的国家寝食难安。
对于这一点 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些海疆问题的复杂 其关键就在于大国的操纵。
中国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成了一厢情愿 反而助长了某些国家的嚣张气焰。
“打狗看主人” 其实 有时候真正恼火的就是狗 必须先给狗两下子。
狗很多时候只是气球 只是主子的牺牲品。
大可不必把狗和主人看成铁板一块的。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从1949到1972的二十多年的敌对之后 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而得到改善。
因此 从一开始 中日关系的改善就不是完全自发和独立的 不是建立在真正的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中国试图借助日本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注重的是政治 是所谓的“战略”。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孤立与抵抗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孤立与抵抗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交困境,遭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孤立和压力。
然而,中国坚定地进行外交斗争,不仅成功挽回了国际间的支持,也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日本侵略引发的中国外交孤立日本入侵中国,不仅造成了中国领土的严重损失,也引发了一系列外交问题。
日本侵略的残暴行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愤慨,许多国家开始对中国采取丧失合作关系的态度。
国际社会的冷漠和中国外交孤立使得中国面临严重的战略压力。
二、中国的外交反击和抵抗中国外交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面对外交孤立,中国坚决采取各种手段争取国际支持。
中国政府派遣代表团赴各国游说,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抗日本的支持力度。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抗日国际会议,与其他国家共同商讨对日本侵略的应对方案。
三、中共的反日抵抗与外交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抵制日本侵略并组织了广泛的抗日游击战争,对日军进行了有力的武装抵抗。
与此同时,中共也注重外交斗争,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斗争的支持。
中共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为中国争取到了国际上的声援和援助。
四、中美合作与中国外交振兴中国与美国的合作对于解决中国外交困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积极争取美国的支持,中美两国共同合作制定了对抗日本侵略的具体措施。
美国向中国提供了财政援助和军事援助,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的抗战努力。
这种合作不仅振兴了中国外交,也为中国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中国外交孤立的破局中国外交孤立的局面并没有持续下去。
随着战局的变化和中国的外交努力,国际社会开始关注中国的抗战事业,并逐渐加大对中国的支持。
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成功打破了外交孤立的局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六、抵抗战争的历史意义与启示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
中国在抵抗战争中面临着种种困难与挑战,但始终坚持抵抗与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对日外交斗争的战略反思正当海峡两岸政府及民间相继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五周年之际,日本政府悍然挑起了“9·7钓鱼岛事件”,再度引爆了这个存在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定时炸弹”。
而中日两国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的历史渊源,在今天已经无须赘述。
此次事件的关键热点,在于日方不仅如以往般扣留中方渔船渔民,还首次企图引用“国内法”及启动“司法程序”逮捕、起诉中方船长,国土交通大臣前原诚司更首度指称日本与中国在东海“不存在任何领土问题”,意即钓鱼岛已是日本毫无争议的“固有领土”。
日本政府此番“史无前例”的举动与表态,显示日方对于钓鱼岛已由过去的模糊战略及实际控制,冒进为明白的“官方宣示”及刚性的“法理领有”,此举无疑意味着日本对中国领土领海进行赤裸裸的侵略与霸占,亦彻底粉碎了中日两国在钓岛争端方面的战略回旋空间。
目前,在中方持续加强的政治及民意压力下,日方不得不放还被其非法扣留的14名中国渔民和渔船,但仍然“依法”扣押中方船长。
然而,即使日方在“10天拘押期满”后终于释放中方船长,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在此次钓岛事件中“大获全胜”?或者中方是否就此“鸣金收兵”而重新谋求与日方“发展战略互惠关系”?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邱震海历来主张“理性应对中日冲突”,但他在评论此次事件时不得不承认“日本没有诚意理性解决钓鱼岛问题”,同时亦指出“中日有关钓鱼岛主权问题已发生质变”,而成为一个“敏感的战略议题”。
笔者认为,在当前美国刻意制造东亚紧张局势、强力压制中国国力发展的背景下,日本此次“钓岛法理化”行径不仅意在“合法占据”钓鱼岛主权及其周边资源,其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野心与图谋。
因为钓鱼岛位于东海大陆架上,如果日本能够越过琉球海沟占据钓鱼岛,自然为其所主张的东海“日中中间线”争得法理地位,也就打破了中国方面以东海大陆架划分中日经济专属区的法理依据,日方就此“合理合法”地从中方夺得一半的东海权益。
另一方面,钓鱼岛归属台湾省宜兰县行政管辖,而美国及日本右翼势力根据所谓《旧金山和约》及《台日和约》片面炮制了“台湾地位未定论”,如果钓鱼岛成为日本的“合法领土”,这就为未来日本介入台湾事务乃至干涉两岸统一埋下“伏笔”。
尤为严峻的是,日本针对钓鱼岛主权争端所采取的“实际控制—模糊争议—合法占据”此一渐进型侵略模式一旦成立,则目前与中国存在领土主权争议的有关国家势必效尤,甚至以之反驳中国的主权要求,被韩国侵占的苏岩礁以及被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的南海诸岛也将相继成为“合法事实”,从而形成严重冲击中国领土主权及中共执政合法性的“骨牌效应”。
不久前,中国政府将南海列为国家“核心利益”的宣示,更将沦为一句笑话。
鉴于上述分析,此次钓鱼岛事件已经成为中日关系史上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外交事件,将对今后的中日政治走向以及东亚安全形势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更对涉及中国国家安全及发展战略的多个政策层面提出了强力挑战。
在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从钓岛争端所反映出来的、存在于中国安全战略及对日外交中的各种深层问题。
其一,战争与和平的常识问题。
众所周知,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方面坚持奉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战略判断,除1988年较为果断地夺回数个南沙岛礁外,在处理所有领土争端或边界冲突时,基本是通过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指导方针的外交谈判(亦即和平手段)来予以应对。
经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实践,从今天的现状看来,“和平谈判”与“外交抗议”的效果可谓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有关各国纷纷以中方的“和平发展”作为它们侵占中国领土领海的“战略机遇期”,得寸进尺地大肆侵蚀中国领土主权及掠夺中国海陆资源。
如日本这个“先进国家”,已经“先进”到了“合法占据”的最后冲刺阶段。
有句古话叫做“君子可欺之以方”,意指君子因固守规矩反被那些不守规矩的小人所欺负,中国自己单方面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
在遭受外国侵略时是选择战争还是维持和平?这当然是任何一个国家最为根本的重大国策,亦是涉及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命题,但事实上又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常识问题。
战争的性质有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的区别,侵略行为属于非正义战争,反侵略行为则属于正义战争,这个判断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但在今天的中国,“和平高于一切”(亦即…稳定压倒一切‟)的实际政策使得这个常识判断变得模糊不清、混沌不明,以致提倡打击侵略的爱国者反被诬蔑为“破坏和平”的“爱国贼”;而在国际上,中国政府一旦在某个方面采取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立场,就会被西方国家指责为“国际安全”的“威胁者”。
《联合国宪章》在“宗旨及原则”一章里明文规定,“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
这似乎就是那些“和平理论”的法理依据,但此处的“国际争端”其实只是一个泛指,它包括由政治、经济、社会乃至宗教等各种因素所引发的争端,而非专指“领土争端”。
涉及国际间领土争端的条文则应适用这一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根据此一条文,在中日钓鱼岛主权争端中,究竟谁是“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的侵略者,可谓一目了然。
此外,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贯主张,“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这五项原则的内容是,“甲、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乙、互不侵犯;丙、互不干涉内政;丁、平等互利;戊、和平共处”。
但在实际运用中,“和平理论”总是片面强调末后两点,而对前三点基本上视而不见、忽略不提。
实质上,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必须建立在“互不侵犯领土主权、互不干涉内政”这个最根本的前提原则之上。
当一国对另一国已经进行实质性的侵略行为,试问还有何“和平共处”可言?中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起的多次边境自卫反击战,上述前提原则就是明确的、严正的法理依据。
反观甲午战争之前的李鸿章、七七事变之前的蒋介石、二次大战之前的张伯伦,他们的“和平行为”最终收获了何种结果?哲学常识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就不会有“永恒不变的和平状态”。
由此可见,无原则的“和平行为”必然导致非正义战争,而有原则的正义战争才能切实地“维护和平”。
这既是“战争与和平”的常识判断,又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
其二,主权与经济的主次问题。
一国领土决定了一国生存所必需的空间及资源,因此“维护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即为一国最根本的主权,也是一国政府最基本的职责。
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特别是“经济建设”成为“中心”之后,“维护主权”就莫名其妙地与“发展经济”对立起来,“促进与维护中美日经贸关系”似乎成了中国外交的最大任务和最高原则。
一旦中国与任何邻国发生领土争端或边境冲突,利益集团及其控制的主流舆论随即大唱“弱国无外交”的老调,同时极力鼓吹中国必须“对外妥协”以便继续“发展经济”来增强国力,似乎今天的新中国仍然是那个老弱病残的“东亚病夫”,似乎今天的新中国只要一搞“维护主权”就会马上亡党亡国。
对于这些别有用心的“奇谈怪论”,可以请教他们一个小问题:如果有人患了癌症,他应该选择马上治疗还是继续赚钱?或者是否应该等赚够了钱再去治病?事实就是,一旦拖到癌症晚期,再多的钱也救不了你的命,命都没有了,再多的钱又有何用?常识告诉我们,不论任何性质的国家、不论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发展经济以谋求生存。
因此,“发展经济”只是一国生存的必要手段之一,亦只是一国政府的正常职能之一,而不可能将之无条件、无原则地拔高,使之成为国家与民族至上的生存目的以及唯一的发展目标。
质言之,“发展经济”是为了有效地“维护主权”,而“维护主权”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
主权与经济并非截然对立,而应该是有机结合,两者的主次关系,可谓不言自明。
这同样是“主权与经济”的常识判断与辩证关系。
其三,政府与民众的合作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这说明,任何中国公民都拥有参与外交事务、反对日本侵略的合法权利。
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外交是国家和国家间的关系,还是人民间的关系?外交工作是以国家为对象,还是以人民为对象?外交是通过国家和国家的关系这个形式来进行的,但落脚点还是在影响和争取人民,这是辨证的”(见《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第52页)。
在21世纪的今天,经济全球化和网络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和密切交往,中国广大民众亦已能够通过移民、留学、经商、劳务、旅游等多种途径“走向世界”,因此也对中国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及公共外交提出了时代要求。
事实上,新中国历来就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传统,而民间外交在较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政府外交的补充和支援,“官民合作”的新外交形态必能更好地维护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外交利益。
在维护钓岛主权方面,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港澳台同胞及全球华人就已积极开展“保钓运动”。
随着大陆地区的社会发展,大陆方面的民间保钓团体也陆续组织起来。
近年来,两岸三地的保钓行动可谓前赴后继,香港的陈毓祥烈士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但由于两岸政府出于“对日外交大局”的利益考虑,对于保钓推行“消极不作为”政策,致使民间保钓行动至今未能取得实际成果。
日本方面看到中方此一“软肋”,自然更加肆无忌惮地加紧实施“合法占据”钓鱼岛的战略进程。
换言之,钓鱼岛之所以一步步落入日本魔掌,除了“兄弟阋墙”、两岸分裂而外人得利的历史客观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大陆政府不仅自己“不作为”,反而多方压制民间保钓力量所造成的恶果。
相反,如果两岸政府都能抛开私利而积极保钓,采取海警护渔、海军护航的“官民合作”模式联合进行对日斗争,则完全可以夺回钓岛的实控权,或至少可以有效遏阻日方进一步的侵略行径,从而避免出现目前的危急事态。
实际上,日本政府最为忌惮的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如果中国政府能够通过积极保钓来凝聚全球华人的团结力量,必能以代价最小的方式夺回钓鱼岛。
其四,军事与外交的互动问题。
众所周知,外交是内政的延伸,而军队无疑就是一国内政与外交的安全保障。
在国际政治博弈中,对于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军事与外交是维护本国利益不可或缺的两个拳头,两者必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这不过又是一个无须辩论的基本常识。
但在历次保钓行动及对日交涉中,人们往往只看到弱小的中国渔民,孤立无援地与强大的日本海警进行徒劳的搏斗,或者是外交部发言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强烈抗议”,而中国海军却总是“袖手旁观”,仿佛钓鱼岛与他们毫不相干。
当然,人们都明白,这是中国政府出于“维护中日友好大局”的需要,或者不愿因此引发“中国威胁论”,更为了避免在东海区域造成“国际冲突”而引致美军介入,故有如此“忍辱负重”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