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地域性表达——获奖方案《Weaving bamboo》的解读

合集下载

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的竹构实践浅析 李超

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的竹构实践浅析 李超

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的竹构实践浅析李超发表时间:2019-12-17T15:04:22.663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14期作者:李超[导读] 当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机遇,但如果简单重复西方发达国家过去的建设思路。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430000摘要:面对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城市建设带来的能源、环境以及地域特色消失的问题,竹子作为一种生态材料,重新引起重视。

武重义作为越南建筑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竹材是其常用材料,并成就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竹构建筑实践。

通过对其代表作品WNW咖啡馆和酒吧的实地调研,认识其竹构建筑在形式、空间、建构对地域气候、竹化界面、传统工艺、预制装配的积极回应和探索,最后总结了其建筑创作的思想,并思考了其实践对我国的参考和警醒意义。

关键词:武重义;竹构建筑;地域气候;竹化界面;传统工艺;预制装配;创作思想1竹子的新生当前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新一轮的城市建设机遇,但如果简单重复西方发达国家过去的建设思路,所消耗的能源、带来的环境压力是地球无法负担的。

另外,“普世性”[1]的城市开发建设也不利于地域特色的延续。

在这种背景下,一度被认为是“穷人木材”的竹子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方面,“归因于全行业范围内对节能材料的找寻,即那些性能相近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更少能源的材料”[2]。

而竹子作为建筑材料,有一系列优势:它生长迅速,短时间内可以固定更多的碳。

轻质高强,被称为“植物钢铁”[3]。

另一方面,“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和材料,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竹子都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活遗产的重要部分” [4]。

各种各样的竹子制品和建筑有其地域和文化上的意义。

基于这些认识,各种各样的竹子展览馆成了世博会上的主角,从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ZERI馆,到2010年世博会德中同行之家,到2015年米兰世博会的越南馆,关于竹材的建筑探索不断……2武重义的竹构实践在这缤纷的实践中,越南的年轻建筑师们用竹构建筑实践上演了“越南崛起”[5],这其中武重义(vo trong nghia)无疑是越南竹构建筑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对光、风和水的实验以及使用自然和本土材料,他使用现代设计语汇探索创造21世纪绿色建筑的新方法,同时维护亚洲建筑表达的本质”[6]。

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空间意象——温捷强建筑设计作品探微

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空间意象——温捷强建筑设计作品探微

156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空间意象——温捷强建筑设计作品探微李晨光1 武月清2(1,2,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摘 要:文章论述了建筑师温捷强在内蒙古学习、成长及其建筑创作的历程,分析其部分代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尤其对作品的构思和思想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

温捷强在内蒙古地区的建筑设计代表作品为我们能更好理解“建筑地区论”的观点提供了实物参照依据。

诠释了文化自觉是怎样给予诸多建筑艺术作品强大生命力的。

本文正是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剖析阐释了建筑的空间意象,并通过今天建筑实例的解读,去解析一个成功的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建筑类型;建筑地区论;文化自觉;空间意象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9)02-156-05收稿日期:2019-02-18项目基金: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MJSY1926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晨光(1981-),男,蒙古族,河北省怀安县人。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武月清(1976-),女,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人。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先辈创造出了绚丽璀璨的华夏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条件、民族习俗、宗教信仰的不同,产生了文化现象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不同的区域文化产生不同的集体意识,不同的集体意识又促进不同栖居空间的产生,不同的栖居空间造就不同的建筑形态和场所认同感。

处在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近些年涌现出的建筑作品受到国际和国内广泛关注,其中的建筑师温捷强先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和很高的知名度,这是因为他创作了大量成功作品,获奖甚多,成就斐然。

主要成果如下:1990年被自治区评为内蒙古建筑行业十大突出贡献人物;2001年被自治区人事厅、建设厅评为自治区首批工程设计大师;2001年,内蒙古西部区审计培训中心综合楼,获年度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获年度自治区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2003年,呼和浩特市五大班子综合楼,获年度自治区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 2006年,内蒙古风情园—马文化博物馆,获年度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铜奖; 2009年,新雅艺墅A 座,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设计奖; 2013年,辉腾锡勒草原接待中心,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优异奖;2015年,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郝家窑村村史博物馆,获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创作金奖。

现代建筑中地域性元素的转译与运用

现代建筑中地域性元素的转译与运用

第30卷第6期2022年12月V ol.30 No.6Dec.2022安徽建筑大学学报Journal of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DOI:10.11921/j.issn.2095-8382.20220605现代建筑中地域性元素的转译与运用王 薇1,2,3,夏宇轩1,方必根1,2(1.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 安徽建筑大学 建成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601;3. 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造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31)摘 要:将地域性元素融入现代建筑并非仅仅关注建筑的风格性、技术性、功能性,而是创造出适应当地人文、自然及社会的建筑形式,并以此体现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设计手法。

本研究通过凝练地域性建筑的概念、影响因素、创作方法及表达方式,总结地域性建筑的文化与艺术内涵,并以某高校实验综合楼为例,解读其形式符号、空间体验、精神实质3个方面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旨在解析地域性元素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适应性,并通过建立空间、思想、物质与所在区域的联系,为新时代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元素;现代建筑;创作方法;转译运用中图分类号:TU-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382(2022)06-029-11Trans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WANG Wei1,2,3,XIA Yuxuan1,FANG Bigen1,2(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Health,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3. Anhui Key Laboratory of Green Building and Assembly Construction,Hefei 230031,China)Abstract: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elements into modern architecture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the style,technology and function of the building,but also create new architectural forms that adapt to local humanity,nature,society,thus apply the design approach 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connotation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by condensing the concept,influencing factors,mode of artistic creation and expressions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and takes a complex building of a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interpret its reg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approach from three aspects:formal symbols,spatial experience and spiritual essence. It aims to analyze the adaptability of regional elements i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reation,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on of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the new era by connecting the space,ideology,material and the region. Keywords:regional elements;modern architecture;mode of artistic creation;translation and application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与建设活动的大量开展,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越来越多元化。

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如何更好的表达人文精神”周柳艳

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如何更好的表达人文精神”周柳艳

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 ——“如何更好的表达人文精神” 周柳艳发布时间:2023-05-16T07:37:12.93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3年5期作者:周柳艳[导读] 建筑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实体,它能清楚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

本文结合了建筑的人文适应性阐述了建筑隐喻与象征的设计手法在建筑审美上的作用,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解释了隐喻与象征的含义以及它们与建筑审美的关系,并从纵向上举例说明隐喻与象征在精神表达的重要性与建筑设计上的运用,归纳出建筑的隐喻与象征应该基于人类与自然,跟随时代变幻的脚步进步,以更好的促进建筑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类社会所做出了影响与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 510640摘要:建筑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实体,它能清楚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

本文结合了建筑的人文适应性阐述了建筑隐喻与象征的设计手法在建筑审美上的作用,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解释了隐喻与象征的含义以及它们与建筑审美的关系,并从纵向上举例说明隐喻与象征在精神表达的重要性与建筑设计上的运用,归纳出建筑的隐喻与象征应该基于人类与自然,跟随时代变幻的脚步进步,以更好的促进建筑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类社会所做出了影响与贡献。

关键词:隐喻象征建筑形式人文精神1.综述在人类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过程中,建筑体摆脱了是供居住的机器之称,在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建筑本身也在人类精神价值层面上的影响逐渐增大。

建筑师在建筑中渗透了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探索,而建筑的隐喻与象征这一手法被广泛应用到了建筑设计中,不同的设计师与相关学者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经过查阅相关图书与电子资料,发现已有众多的著作对建筑设计手法中的隐喻与象征及与其相关属性做了相当深入地研究与细致地描述,其中几个代表性的著作:戴志中先生等的《符号·象征·隐喻》对在建筑创作中的隐喻与象征做出了相当系统的解释,并引入了横纵向的案例来支持观点[1];唐孝祥教授的《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一书中提到了建筑审美属性与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的联系[2];吴焕加先生的《建筑学的属性》运用了丰富的著名建筑实例阐述了建筑意象论对人类精神上所达到的惊奇效果[3]。

建筑地域性的“低技术”表达——龙潭中心学校教学楼设计

建筑地域性的“低技术”表达——龙潭中心学校教学楼设计

建筑地域性的“低技术”表达——龙潭中心学校教学楼设计王宇舟;施宇旋
【期刊名称】《建筑技艺》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6页(P150-155)
【作者】王宇舟;施宇旋
【作者单位】云南省设计院;云南省设计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公共文体建筑的地域性与文化性塑造表达——以宜昌市猇亭区文体中心建筑设计为例 [J], 雷体洪;张洋;韩旭
2.体育建筑的地域性表达——丹东市新城区体育中心规划及建筑设计研究 [J], 张险峰;吕罡;高妤
3.当代景区建筑的地域性表达设计——南京草圣书乡文化园景观建筑设计为例 [J], 张颖璐;陈李宗;苑中伟;唐玮
4.体育建筑地域性当代表达的设计研究
——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全民健身中心设计为例 [J], 吴娇娇;杨毅
5.低技术策略与新风格表达——旧建筑室内空间改造设计 [J], 刘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局部乌托邦2018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作品的一种解读

局部乌托邦2018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作品的一种解读

局部乌托邦——2018 WA 中国建筑奖优胜奖作品的一种解读 Partial Utopia: A Reading of Winner Projects of WAACA 2018范路/FAN Lu 摘耍::、'I. /2018WA中国建筑奖6个优胜奖竹谢,并由此呈现f'1'l 同建筑当代性“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al utopia, thispaper analysed the six winner projects of WAACA 2018 and explored the contemporaneit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关键词:局部1M 1川:・2018 WA> I '1旦建筑奧优胜•奖作齡,. . 欣NKeywords: Partial utopia, winner projects of WAACA 2018, guiding ideas, intuitional images, social activation1局部乌托邦20世纪初,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 )曾以《可怜小富人》的寓言故事讽刺了分离派艺术家,认为 他们所坚持的总体艺术(Gesdmtkiinstwork )------从建筑到室内再到家具和服饰,进行逻辑一致的整体性设计——是对现代生活的扭曲。

而后现代时期, 柯林•罗(Colin Rowe )则深刻分析了现代主义 乌托邦的失败以及物体化、纪念碑式建筑对城市肌 理和公共生活的破坏。

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种“非 自然物”,其意义之一便是在自发变迁的环境中创造秩序,表达主体意识,建构“世界中的世界”,因 而总会具有某种乌托邦特性。

如果说建筑乌托邦意 味著充满表现力的纯粹形式和逻辑一致的整体性设 计,那么路斯和罗的批判并非要否定乌托邦,而是指出面对复杂、多元、矛盾、充满不确定的现代社会, 简单的极端主义的乌托邦形式不再有效。

2018天作杯获奖作品解读

2018天作杯获奖作品解读

2018天作杯获奖作品解读
《建筑师》杂志·2019「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主题为“一家人的城乡”,参赛学生针对现代社会居住环境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由于城乡剧烈变迁而激发出的不同以往的家园理想,纷纷提出自己的理念,描摹心目中的“桃花源”。

在收到的281份作品中,同学们各展所思,提出了现代乡村住居环境的多种可能性:或是传统建造工艺的现代投射,或是建筑与机械自动化的有机结合,抑或是追忆似水流年的返璞归真……
本文将借由设计者、竞赛评委的阐述,为您解读2019届三等奖
作品——同一屋檐下(设计者: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黄新洋)。

这是我连续第二年参加天作奖,有幸再次获奖,感谢评委老师的认可,以及有趣的题设。

在此将我做设计时的一些思考和大家分享交流。

我是一个爱旅行的人,很多我的灵感来自于旅行,尤其是古建筑,经过了时间漫长的沉淀,其中总是有看不尽的或是有趣或是令人敬畏的地方,拜访古建筑时常带给我极其强烈的空间体验和震撼。

这些空间闪光点匿名而沉默,并逐渐被世人遗忘,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因此如何在设计中将这样的空间记忆转化并以焕然一新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直是我思考的一大重点。

2018天作奖我做了个现代寺庙(我的毕
业设计也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这起源于山西河北一带的古建筑旅行。

而这次的多代养老住宅则是对我印象中的江南传统民居的异化和转译,以环绕天井具有凝聚感的回院作为基础进行演进。

浅析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竹建筑的形态特点

浅析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竹建筑的形态特点

浅析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竹建筑的形态特点【摘要】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竹在建筑设计中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及现代元素,其作品形态独特且充满活力。

背景介绍部分介绍了武重义竹的教育背景及建筑风格的特点;材料运用部分探讨了其偏爱使用天然材料,如木材与石材,打造简约而具有温馨感的建筑;结构形式部分揭示了其对建筑结构的独特设计,注重空间的流畅性与开放性;空间布局部分描述了其善于利用光线与景观打造舒适宜人的室内空间;装饰特点部分则讨论了其倡导简约与精致相结合的装饰风格。

总结评价部分将对武重义竹的建筑作品进行评价,展望未来则探讨了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通过对武重义竹建筑的形态特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独特的设计理念与风格,为建筑爱好者探索更多灵感与启示。

【关键词】越南建筑师、武重义竹建筑、形态特点、引言、背景介绍、材料运用、结构形式、空间布局、装饰特点、总结评价、展望未来1. 引言1.1 引言武重义竹建筑是越南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武重义竹建筑的形态特点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种建筑形式。

武重义竹建筑在越南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民间居住建筑。

它采用竹子等天然材料,结合独特的设计手法,打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重义竹建筑逐渐走进现代化建筑领域,成为越南建筑的一大亮点。

通过对武重义竹建筑的背景介绍、材料运用、结构形式、空间布局和装饰特点的探讨,我们将逐步揭示这种建筑形式的独到之处。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越南建筑的独特魅力,并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在探讨武重义竹建筑的形态特点之前,让我们先对其进行一个简要的引言,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好铺垫。

愿本文能够给读者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

2. 正文2.1 背景介绍武重义竹是越南知名建筑师,他以擅长运用竹子这种特殊材料而闻名。

背景介绍部分,我们首先要了解武重义竹的背景和成就。

武重义竹出生于一个传统建筑世家,从小就对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

分析教育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翁少腾

分析教育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翁少腾

分析教育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翁少腾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的提高,教育资源的重要价值也日益凸显出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

尤其在城市建设中,代表着城市建筑特色类型的教育建筑的价值和作用有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它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地域性特点、和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教育建筑。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对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性教育建筑进行了梳理,对教育建筑在城市中如何有效的表达地域性这一理念,提出了在教育建筑中,如何对布局、空间和细节进行处理,以更好的把教育建筑的地域性这一特色呈现出来。

关键词:教育建筑;建筑设计;地域性;布局;空间;细节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也越来越高,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逐年提高,从而推动了教育建筑得以快速发展兴建起来。

从本质上来说,教育建筑的基本功能就是学校,主要为人们提供教育的场所,为人们提供学习和生活地方。

所以,加强对教育建筑的研究和设计,把教育建筑的地域性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来,把教育建设的艺术、建筑水平、文化价值形成这一区域的地标性建筑,成为区域文化的代表。

1教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建筑不仅仅有设施优雅的文化特色,专业化的教学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优秀的教学服务,完成学习生活等情感交流活动。

教育建筑尤其是校园建筑,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科学完整系统的规划,以满足教师学生的课堂教学需要为基础,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优秀的育人空间。

这样别具特色的具有明显区域性的育人场所,不仅成为学生和教师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校园的文化建设优雅的学习气息,都将潜移默化的激发出广大师生奋发向上的氛围。

这样优秀的教育建筑成为优秀的育人环境,从而影响到师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教育建筑的价值也充分体现出来。

自古以来,无论何朝何代,人们对教育建筑的设计和布局都是十分重视的。

地域性装饰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体现周常欢

地域性装饰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体现周常欢

地域性装饰艺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体现周常欢发布时间:2021-09-13T07:22:19.181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17期作者:周常欢[导读] 众所周知,地域性是指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如工艺、生活方式与习惯、审美等)的适应、运用与表现。

在工业革命之前,建筑与具体地域环境紧密相连,地域文化、地域气候、地域材料三方面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筑装饰设计结合环境成为当时工匠们的文化共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材料表现力的挖掘亦已成为融合建筑与环境的重要手段。

有鉴于此,树立环境和文化意识,在“地域性”视野下审视和发展建筑装饰研究,探寻建筑装饰艺术表现与地域环境及文化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丰富建筑的多重内涵,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周常欢身份证号码:45012119871026xxxx 广西南宁 530000摘要:众所周知,地域性是指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如工艺、生活方式与习惯、审美等)的适应、运用与表现。

在工业革命之前,建筑与具体地域环境紧密相连,地域文化、地域气候、地域材料三方面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筑装饰设计结合环境成为当时工匠们的文化共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对材料表现力的挖掘亦已成为融合建筑与环境的重要手段。

有鉴于此,树立环境和文化意识,在“地域性”视野下审视和发展建筑装饰研究,探寻建筑装饰艺术表现与地域环境及文化之间的关联,将有助于丰富建筑的多重内涵,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地域性装饰艺术;建筑设计;体现引言随着建筑工程的蓬勃发展,科技与创新的手法层出不穷,有些建筑师甚至将建筑的设计作为个人审美与炫技的舞台,不断打破城市原有风貌,夺人眼球的同时过于标新立异。

而高层建筑综合体作为被人工赋予功能的“庞然大物”,如何最大程度地契合地域环境,整合城市与山水间的关系,重塑本土地貌,这才是新时代建筑创作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学家克里斯多弗·亚历山大提供了一种思路——建筑模式语言,他认为模式语言由事件所支持,事件的基础是空间,空间又由许多建筑要素构成,也就是“要素之间构成的一定的关系模式”即为模式语言。

解读MBO

解读MBO

解读MBO
刘扬;石宏博;柳澎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卷),期】2003(000)008
【总页数】1页(P25)
【作者】刘扬;石宏博;柳澎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1
【相关文献】
1.浅谈建筑地域性表达——获奖方案《Weaving bamboo》的解读 [J], 刘剑颖
2.宏观解读PMBOK(R) Guide第六版理论发展与实践的新趋势 [J], 李天池;袁峰;王思涵;徐悦
3.国企MBO仅有"阳光"难"灿烂"——东方高圣执行董事高磊解读国企MBO新规定 [J], 张娅
4.Eltrombopag-related renal vein thromboembolism in a patient with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A case report [J], Cen Wu;Xiao-Ming Zhou;Xiao-Dong Liu
5.微观解读PMBOK~? Guide第六版理论发展与实践的新趋势 [J], 李天池;关晓白;贾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闵涛

试析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方法 闵涛

试析地域性现代建筑设计方法闵涛发表时间:2019-07-17T16:52:29.0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闵涛[导读] 摘要:建筑设计界一直存在的主题是地域文化。

湖北华宇高科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摘要:建筑设计界一直存在的主题是地域文化。

我国民族众多,目前世界经济合作战略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战略也积极实施,中国发展迅速,但也有了新的面貌。

现代城市建设存在许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不同地区的建筑没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非常不希望高层建筑掩盖民族特色。

但是现在社会在进步,时代在改变。

复制原件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设计;方法导言:目前,我国区域文化发展显著,文化融合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

现代建筑形式缺乏多样性,虽然地域不同,但建筑形式却大同小异,这使得建筑不能成为区分不同城市的标志。

为了更好地体现城市发展的特点,有必要结合不同城市的地域特点进行建筑结构设计。

1 地域性的概括1.1 地域的概念建筑中没有抽象的东西,只有特定的区域,受环境影响,受地形城市控制。

现在我们在理论上对这个区域只有一点了解。

实践证明,该地区虽然是目前新建的建筑,但具体性能有所不同。

在它的出生地,它突出了该地区的关注。

因此,建筑是一个特定领域的产物,它为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提供了基础,同时也证明了建筑语言中存在着“地域”一词。

地域性在建筑界并不独特,但许多理论家和建筑师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曾经美国建筑师赖特,在他的有机建筑理论中谈及到了建筑地域性的性质,因此,在他的建筑理论知识中崇尚大自然的力量,认为房屋应该像植物一样,“是地面上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从属于自然环境,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

他觉得建筑和环境应该相融合,从而地域性在赖特的有机建筑中成为了重要部分。

芬兰著名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在30年代就提倡建筑要民族化和人性化。

在他的理念中,只有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尊重人性自然,才是建筑设计的核心要素。

隈研吾建筑作品分析(课程ppt)

隈研吾建筑作品分析(课程ppt)

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术学院 校园内。原场地本是一座山坡上茶园。设 计的初衷是要建造一座可以从地面上感知 得到的博物馆,各楼层沿着坡地的起伏形 成连续的空间。建筑单层坡顶,随丘陵俯 伏,利用中庭引入自然元素,与环境融和; 采用南方传统灰瓦砌筑外墙,彰显地域历 史记忆。
“瓦”是这座建筑最为显著的设计元 素,玻璃幕墙之外的丝网结构将一片片瓦 如鳞片一样悬挂在半空,在彰显地域历史 记忆的同时营造出轻盈而自然呼吸的现代 感。透过这层外墙,由瓦片层层叠叠铺就 的屋顶也是在场馆中看到的最多的风景。 这些瓦片据称取自当地农家,建筑中庭的 地面也用老旧青砖铺成,历经春秋之后已 经长满青苔。
SAKENOHANA餐厅
英国 伦敦 圣詹姆斯街23号
建成时间:2007 10 性质:餐厅 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火车站设计
日本高根泽栃木县
前几年,宝积寺火车站还是城中渐渐 老旧荒芜的一个老车站,当地政府为 了重新振兴经济发展,将这个城市中 心的车站作为了最大的改造目标,来 实现市中心的商业复兴的计划。而在 隈研吾眼里,火车站不仅仅作为一个 聚合大量人流的网络枢纽,同样也是 人们留下情感、记忆与沟通交流的痕 迹的地点。 蜂窝胶合木板做成的天花板是车站最 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相信每个经 过宝积寺火车站的客人首先一定会被 这样奇特的天花板吸引。木头的温暖 质感弥补了冷色调的混凝土带来的坚 硬感,在此游走之间,除了陌生的风 景,还可以感受到这样异类的风景, 为路人提供了一份别样的遐想。 “想用一种孔洞的形式,来弥补这个 社会日益破碎、孤离的趋向。”大师 如是说。走在车站擦肩而过的路人们, 在等候列车的短暂片刻,可以在此一 起抬头望着这样奇妙的造物。不再感 到孤独。
主要著作及思想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 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 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所谓“负建筑”即是弱化建筑的造型性,让建筑连接人与自然,使其最大限度 的融合在环境当中充当主体与世界的媒介这样一种建筑思想。“负建筑”即 “Erasing architecture” ,通俗的说就是“让建筑消失”。隈研吾心目中的 “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 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显得轻盈明快。

以建筑设计为例浅谈设计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以建筑设计为例浅谈设计的地域与民族特色

葛军摘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民族设计理念逐渐的被同化,我国的建筑设计在展示自己现代高科技水平的同时,还要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情,那么文章就以成都民族建筑设计为例,来具体的讨论一下该地区的地域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地域性这些年以来,有关设计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建筑方面,一直都在进行着不断地研究和讨论,而且也诞生了很多具有强烈地域和民族特色的优秀建筑。

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建设具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建筑。

1 建筑设计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概念中国文化是要防止世界大同文化的“侵占”,不过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太过强烈,让所谓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逐渐演变成了满足自身价值的自我表演。

不过真正具有价值的地域民族特色建筑更应该是眼于现在和将来。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要具有固定的地点和文化,设计者要时刻留意平时的生活,并从生活中搜集有价值的素材,以便用于实际的建筑设计当中。

因为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限制的原因,让地域性的构成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因此可以说,成都的建筑设计专家一定通过和国际设计的比较,然后再结合本国某地域的文化特点,来设计出具有该地域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建筑,从而将当地人民最朴实、最纯真的生活气息展现在世人面前。

而利用这种比较接地气的建筑设计形式,还可以让欣赏者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

2 成都地区民族特色建筑的艺术风格2.1 成都地区民族特色建筑典型平面。

在建筑平面布局方面看,第一,成都的民族建筑和我国其他地区的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根据实验建筑的特点所构成的聚合单元,以此形成了古镇监护群形态。

第二,成都人民由于受当地文化、地理环境等影响较深,因此建筑风格都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而这两点对成都民族特色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成都的民族建筑更多的使用院落式的布局,在建筑设计期间不墨守成规,坚持简洁实用的理念,并通过对地形的调查,系统的对建筑进深进行布局,以便让成都当地人能够尽快的适应民族建筑的风格。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视角下的新乡土建筑解析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视角下的新乡土建筑解析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视角下的新乡土建筑解析- 摘要 -◆ ◆ ◆◆今天,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之下,不论是文化还是建筑,都呈现一种趋同的现象。

在现代主义“国际式”的席卷之下,许多城市呈现千城一面、许多乡村呈现千村一面的现象,不论是城市和乡村都失去了原有的特色与文化。

新乡土建筑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区性的矛盾对抗中孕育而生。

本文从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视角下依次对习习山庄(1982年)、西安富乐陶艺博物馆主馆(2004年)和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2014年)从材料、造型、布局和体量四方面进行分析。

并通过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出新乡土建筑在材料、造型、布局和体量四个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人情化;地域性;新乡土建筑;传承与演绎漫画《千村一面》(图片来源:传媒湖州)- 1.背景 -◆ ◆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显著,造成了复杂环境下各民风民俗的差异,同时产生了多姿多彩的传统乡土建筑,如北京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新疆的阿以旺、皖南一带的“四水归堂”式住宅、闽南客家土楼、黔东南的吊脚楼、岭南的骑楼等,这些乡土建筑都是乡土文化与传统技艺相融合的结晶,但是传统乡土建筑的功能难以适应当下的生活需求。

新乡土建筑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区性的矛盾对抗中孕育而生,它中和了对立两者的矛盾,弥补了各自的不足。

它既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地域文化,又批判的吸收全球化带来的科技与进步。

因此,对当下的新乡土建筑进行分析与总结,可以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实践。

黄土高原的窑洞(图片来源:北斗城乡工作室共同缔造小组)- 2.基本概念 -◆ ◆ ◆◆- 2.1 人情化、地域性 -人情化:在文中指关注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注重建筑与环境、建筑形式和人内心的表达的要求。

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地域性指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材料)和文化特点(如工艺、生活方式与习惯、审美等)的适应,运用与表现,也称为当地性。

- 2.2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 -人情化与地域性倾向是“现代建筑”中比较“偏情”的方面,既要讲技术又要讲形式,而在形式上又强调自己特点的倾向。

文化建筑的地域性解读

文化建筑的地域性解读

文化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永嘉县公共活动中心创作回顾Regional Expression of Cultural Architecture-- Review of Yongjia Public Activity Centre Design --钱锡栋Qian Xidong翁智伟Weng Zhiwei摘要:本文结合永嘉县公共活动中心的设计,探讨在特定环境与功能的要求下、塑造反映地域特色的大众文化建筑的设计思路;提出文化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两个策略:一,空间上,结合当时当地的场地条件、地理气候、材料工具等进行创作;二,时间上,在当地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提取灵感和符号。

关键词:文化建筑地域性空间时间Abstract:With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design of Yongjia public activity cent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idea of constructing the popular cultural building reflecting the time feature and the regional character based on the certain environment and function requests. Meanwhile, the paper brings two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of the cultural building forward: Firstly, Design combined with site conditions, geography and climate, materials, tools, etc in the space dimension. Secondly, Extracting inspiration and symbols in the loc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time dimension.Key words:Cultural Architectur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Space, Time1概述:文化建筑与地域性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从材料角度探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从材料角度探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从材料角度探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陆静怡;王淼
【期刊名称】《住宅与房地产》
【年(卷),期】2017(000)01X
【摘要】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中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传统文化也迷失在盲目追求标新立异的审美趋向中,而体现本土文化的建筑和场所却越来越少。

面对这种情况,建筑的地域性表达成为相关人员亟待研究的问题,而材料作为建筑固有的物质属性,就成为文章探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的出发点探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总页数】2页(P118-119)
【作者】陆静怡;王淼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0
【相关文献】
1.表皮材料在体育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J], 喻汝青;李论
2.从材料角度探讨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J], 陆静怡;王淼
3.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探究 [J], 吴然; 朱梦莹
4.当代寒地乡村建筑材料的地域性表达研究 [J], 倪泽慧;陈剑飞
5.基于材料视角下徽州文化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J], 戈仕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域性建筑风格的体现--记广西民族博物馆方案创作

地域性建筑风格的体现--记广西民族博物馆方案创作

地域性建筑风格的体现--记广西民族博物馆方案创作
蒋伯宁;莫海量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
【年(卷),期】2005(000)012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广西民族博物馆的投标方案,对地域文化与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的结合做了多角度的探讨和尝试.通过生态和谐的创作理念,尊重环境的设计手法,力求做到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蒋伯宁;莫海量
【作者单位】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南宁,530011;广西建筑综合设计研究院,南宁,5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5
【相关文献】
1.地域性与文化性在城市中学校园设计中的体现--以孝义市实验中学方案创作实践为例 [J], 徐元卿;周舰;李静威
2.对地域文化的认知——记广西民族博物馆方案创作 [J], 蒋伯宁;莫海量
3.还自然于本色:记广西民族博物馆中标方案创作 [J], 蒋伯宁;莫海量
4.地域性诗歌创作的魅力——论90年代以来的广西诗歌创作 [J], 刘玲
5.探究地域性因素在油画创作中的体现 [J], 白光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探析 柴金秀

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探析   柴金秀

对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的探析柴金秀发表时间:2019-07-08T17:19:03.2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柴金秀[导读] 摘要:面对当代人们文化意识增强的大背景,尤其是建筑本身就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元素,建筑风格的设计需要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将建筑风格与本土化融为一体,彰显本土文化本身的魅力与特色。

青海省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省西宁市 810700摘要:面对当代人们文化意识增强的大背景,尤其是建筑本身就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元素,建筑风格的设计需要注重本土文化的融入,将建筑风格与本土化融为一体,彰显本土文化本身的魅力与特色。

建筑风格的本土化体现需要做好现代风格与本土文化要素的充分结合,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条件深入研究,了解地方文化特征,结合人们的需求保障本文人文底蕴得以在现代建筑中体现。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引言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文化意识在逐渐加强,而现代建筑设计风格本土化就是这一变化在建筑领域的重要表现。

建筑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已经从质量、性能等方面,扩展至设计风格方面,要求建筑物舒适且美观。

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迥然不同,由于建筑设计是和人文相融合的,因此导致各地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的内涵。

本文主要就现代建筑设计风格的本土化展开讨论。

1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1.1现代建筑本土化意义很多现代建筑物在设计的过程中都充分考虑了当地的人文历史和民族风情,可以说这是当地名民族文化的标志和灵魂。

而现代文化是当地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采取先进的技术,而且要与当地的社会环境所融合,从而获得创作的灵感。

在建筑设计充分体现本土化元素,不仅可以体现建筑的本土特征,而且可以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建筑设计要结合本土元素进行创新,万万不可被传统设计模式所牢牢束缚。

自然的建筑,原生的形态——武重义及其作品解读

自然的建筑,原生的形态——武重义及其作品解读

自然的建筑,原生的形态——武重义及其作品解读杨帆;王子昂【摘要】武重义的竹建筑因其天然的材料质感、精致的工艺细节、完善的结构体系、优美的建筑形态而获得多项建筑界大奖,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该文主要对武重义及其作品进行解读,从环境、形体、空间、结构、节点等方面对其作品和思想进行分析,探寻武重义作品中竹编艺术的思想来源、处理手法以及建造方式,以期对现代竹建筑的创作有所启示.【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武重义;自然的建筑;原生的形态;几何的控制;装配的技术【作者】杨帆;王子昂【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3竹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过去因其成本低廉、技术简单,常被视为是穷人的建筑。

然而,在广泛关注生态建筑的今天,竹建筑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并涌现出一批如武重义、Jorg Stamm、西蒙·维列、马库斯·海因斯多夫等现代竹建筑大师。

与其他竹建筑大师不同,武重义更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材料、结构的原生形态、几何形态的造型控制、竹结构单元的装配组合。

1 自然的建筑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西蒙、马库斯等竹建筑师不太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发生关系;Jorg Stamm、ibuku等竹建筑师采用自然形态的建筑,以期完全融入自然;而武重义不仅强调建筑与地域环境和气候的关系,而且注重节能环保,甚至希望建筑和植物协调共生。

武重义强调建筑适应地域环境和气候[1]。

如位于胡志明市的钻石岛会堂和位于河内的生态度假区馆,两者的功能和形式都很相似,功能都可分为游客活动区、服务区,形式为圆锥顶。

但由于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采用的设计语言也完全不同。

胡志明市经常下雨,钻石岛会堂的屋顶檐口很大且向下扣,使得整个建筑免受暴雨的侵害;河内市降雨量少,但湿度大,生态度假区馆的出檐较少且向外展的形式,利于通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