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顺序无差,而立言最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立功、立言”,顺序无差,而立言最难
管理视角看国学(203)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先生说:“伟大呀!像尧的为君呀!高大呀!只有天能那么高大,只有尧可与天相似,同一准则了。广大呀!民众没有什么可以指别称说于他的了。高大呀!那时的成功呀!光明呀!那时的一切文章呀!”
上章孔子强调一个优秀的领袖要“有天下而不与”,把天下当做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作为谋取自己私利的禁脔,但是,不谋私利的领导是否就是好领导?非也,因为有些领导尽管不谋私利,但也无所作为,浑浑噩噩,尸位素餐。《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成区长就是这种类型领导的代表。那么,作为一个领导要有所作为,应该怎么有所作为呢?孔子在这里又举出了尧的案例来说明。这段对尧的评价和赞美,前半段近道家,后半段才是儒家的风范。“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是讲道,“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是讲德;“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这是讲要把德施与民,转换成礼乐刑政的制度体系,带来国民的安居乐业。“焕乎,其有文章。”是讲他还能给后世流传下来治国理政的经验,以开万世的太平(朱子和钱穆认为文章为制度礼仪,制度礼仪见诸文字,我觉得重要的在
于可流传继承。)后面三项,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道家和儒家在对德的强调上是重合的,但道家从德向上推,儒家是从德向下走,所以道家认为是道生德,而且“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认为儒家强调仁义礼智,是因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儒家所强调的仁义礼智是无本无根的。而儒家认为道家的道德是空虚玄远的(天道远,人道迩),所以强调从日用人伦的修身中而成德。但从孔子对尧的赞词看,至少在孔子自己心中,认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是应该从天贯通下来的,而且以天为最高准则和评判依据。只是“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至于孔子为什么不讲天道,是因为自己也不掌握?还是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可语上”?还是认为只有以人道为起点才能上达天道?这个我们就不好猜测了。
“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在道家的体系里,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尧的效法天,也是效法天运行的自然规律,在对天的运行规律的效法过程中成就人的德。而天地“无不持载,无不覆帱”,“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这样的大德,一般人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见其外化的功用,而不知其内在的本质,所以就“无能名焉”,此所谓“上德不德”。但它施行于人伦日用,发用为礼乐制度,又无不中节,所以能够见之于成功的效用。而且它还能给后人留下宝
贵的经验,使其成功不止造福于当代,还能启发后学,泽被千秋。
传统中国文化的崇拜对象概括为“天地君亲师”,分析来看,天之下的地、君、亲、师都是通天的路径和法门,但是文化的延绵和积累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地君亲师”的作用日渐强硬和坚固,反而成为通天的障碍,如荀子就强调要法先王,法圣人,这和西方文化所强调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相比较,中国文化中的“天地君亲师”崇拜就容易变得保守和固执,文化积淀转而成为文化僵壳,从而阻碍对自然规律的开放性、动态性探索。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是就学习的顺序而言,是从文从言开始,而这个文,自然是先圣先贤的“立言”才能有后学用来学习的“文”,学习的过程是从“文”到“行”到“忠信”,是立言、立功、立德的顺序,成德之后,再施之于事业,在事业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规律,变成可教育后世的著作、言论,这个过程的顺序是“立德、立功、立言”,德是自身的,功是见诸于当代,言是流传于后世。一定意思上,立言最难。著述者何其多,但其言论要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叫立言,无论从大历史看,还是具体到一个行业,能立言者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