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一生为师奉献教育终生不悔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传之久远,此之谓不朽。
”大意是说,人在有生之年,首先要以高尚品德垂范后世,其次要以丰功伟业造福社会,再就是要以著书立说垂教后人。
一个人做到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就可以称之为“三不朽”了。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雅士、社会精英、有志青年,将立德、立功、立言这“三立”,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完善人生的典范。
立德、立功、立言:清代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永彬在其堪称传世奇书、句句经典的《围炉夜话》中,有这样两句名言:“人之足传,在有德不在有位;世所相信,在能行不在能言。
”讲的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行动来审视其品德的道理。
立德、立功、立言:三国时曹丕在《与王郎书》中这样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
立德、立功、立言:当年,鲁迅先生也在《说面子》中,讥讽一些人“要面子”“不要脸”。
光有脸面,是不会不朽的,再加上只要脸面而做坏事,那就很快会被人民所唾弃,速朽了。
1。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古时有部经典名《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
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一、养心之道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
二曰主静则身强:而内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
三曰求人则人悦: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有百物有余,不假外求。
达者,四季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已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而恶劳。
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欲而惮于劳。
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勤则有才而见用,逸者无能而见弃;勤则济世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祗。
守静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日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我辈求静,欲异乎禅氏入定,冥然而罔觉之旨,其必验之此心。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虽少偏倚,而守其不失,则及其中之天地位,此绵绵这,由动而静之也。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缪,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以之动也。
由动以静之,有神主之;由动之静,有鬼司之。
始终往来,一敬贯之。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
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免之!修身十二课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师德教育征文范文600字(精选5篇)
师德教育征文范文600字(精选5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征文吧,征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征文的出现。
怎么写征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师德教育征文范文6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师德教育征文1中华民族是重视德育和志趣高尚的民族。
“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
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
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
“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而“立德树人”恰恰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
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机器,疲惫不堪的分数奴隶,疲于奔命的就业机器,而是有着健全道德的人。
立人先立德,这是从古至今不变的命题。
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而“立德”之所以被摆在首要位置,就是因为无论什么时候,道德永远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没有道德,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做教育的都知道这样一句话,高分低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品德不良是危险品。
所以,立人先立德,人的培养,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但,立德树人并非一句空话、大话、套话,也不仅仅只是德育老师的事,它是所有教师共同肩负的重要使命。
教育,从来就不应该窄化为“教知识”、“教文化”、“教技能”,它包含着更为重大、深远的使命。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
”可是,我们需要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面对厌学睡觉的学生,面对毕业撕书的学生,更有甚者,面对那些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成人种种自私冷漠的行为,他们是否就是我们理想中的“现代的人”?立德,必须从现在开始。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走进一代完人王阳明的传奇世界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走进一代完人王阳明的传奇世界王阳明,我国古代历史上罕见的“完人”,无论是经术义理,变革政局,还是领兵打仗,都样样精通,其人格魅力更是享誉海内外。
五百多年过去了,他提倡的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知,又将如何影响今人呢?让我们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的脚步,感悟知行合一的智慧,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
王阳明先生像一、惊天一问圣贤志1472年,王守仁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曾官至礼部尚书。
王守仁生而不凡,据说,其母怀胎超十月才分娩,临盆时祖母梦到仙人云中送子,祖父听说后认为孩子来历不凡,于是给他取名叫“王云”。
并把他出生的那座楼称作瑞云楼。
王云到5岁时还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爷爷所读过的书。
后经一高人指点,改名为“王守仁”,取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典故。
果然改名之后一语惊人,开口便是儒家经典《大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他读书不仅过目成诵,而且涉猎甚广,表现出其作为天才儿童的一面。
十二岁时,王守仁开始读私塾,小小年纪便志存高远。
一次他与先生讨论何为第一等事,他语惊四座,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意思是中举做官不是第一等事情,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
小小年纪便立下为学成圣的远大志向。
十五岁时他独自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已有经略四方、挥斥方遒之志。
后来,王守仁因曾筑室修道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世称阳明先生。
会稽山阳明洞二、龙场悟道心即理明正德元年(1506年),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权势熏天的宦官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而惨遭报复,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驿丞。
关于龙场的恶劣环境,年谱中记载道:“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鴂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
”在贬谪龙场期间,阳明先生身心备受摧残,但他并未被逆境击垮,而是自强不息,直面生死。
他时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何道”的问题,忽然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不禁纵声长啸,“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不无得意的说,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来就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世禄,而非“不朽”。
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体现的是君子性格。
君子不能满足于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对平民百姓亦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这种责任,孔子以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仁。
君子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所谓“仁”,就是在上位的君子有责任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培育敦厚、纯朴的社会风气,使人人安居乐业,和睦幸福。
立德,就是有高尚的道德,可以教化一方;立功,就是做出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业绩;立言,就是有真知灼见,笔之文章,播于当今,载之史册,扬于后世是也。
三不朽的核心是德。
孔子说君子有“仁、智、勇”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
”为何“仁者不忧”?仁者爱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彼此尊敬和爱护,又有何可忧?仁者爱人,所以不忧爱人出于真诚之心。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
”能够真诚的待人处事,面对万物不贪婪,不占有,与人能和谐和谐,用物知俭,又有何可忧?为何“智者不惑”?孟子说,智,就是知道仁义是人生的根本,而事亲、从兄是仁义的开始。
再以事亲、从兄的心存养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则事父兄,远则达于四海的百姓。
存此仁心,就是智慧,当然不会受到欲望的迷惑。
何谓勇者无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君子胸怀坦荡,内藏正气与道义,即使一人独对千军万马,有何惧哉?君子胸怀坦荡,有何惧哉?君子立德,有三戒。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作者:虞大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2018年第05期立德,立功,立言,此谓“三不朽论”。
“三不朽论”最早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人叔孙豹之口,他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立德”原指树立圣人之德性。
“立功”旧指为民除难,救济众生。
“立言”其义有二:一指著书立说——“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二指写文章——“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因此,根植于“立德,立功,立言”基础之上的“不朽”,应该就是一个人的言论、行为于人、于社会均功德无量。
我以为,立德、立功、立言,亦是周一贯先生语文教育之路上的美丽坐标。
师者所立之“德”,谓“师德”。
周先生乃德之楷模。
师者所立之“功”,谓“师业”,周先生是业界典范。
师者所立之“言”,谓“师说”,周先生总以真知灼见练底气,一语道破。
初识周先生,应是在“千课万人”活动上。
上完《家是什么》的第二天,便读到了周先生的评述文章《“大”气“明”朗,课如其人》。
仅开头那句“我跟身邊不少年轻人说过,我喜欢听虞大明的课……”便坚定了我不断前行的决心和信心。
尔后,每次在“千课万人”上完课,我便会迫不及待地来到周先生身旁,像个小学生那样侧耳聆听先生的教诲。
而先生总会先搁置手头的事务,细心评述,娓娓道来,我则如醍醐灌顶,如沐春风,着实兴奋不已。
是啊,细细想来,我正是在周先生谆谆教诲的滋润下渐渐成长的。
先生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让我明白了语文教学取舍的重要;先生的“语文教学要接地气”让我坚定了“贴近儿童,把自己滴进尘埃里”的信念;先生的“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是脚,教师是鞋,只有鞋合脚了,学生才走得既快又乐”“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在儿童中做”“语文课堂应回归生命,回归生活,回归农业,回归游戏”让我逐渐领略了生本语文的无限魅力和精彩……我不得不诧异,一个老人,一个鹤发老人,何来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何来如此先进的思想和精辟的言论?当然,诧异之余,留下的便都是满满的敬意。
立德立功立言,,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
⽴德⽴功⽴⾔,,曾国藩的⾃我完善之路 ⽴德⽴功⽴⾔--曾国藩的⾃我完善之路 作者:冯唐 ⼀个⼈在短短六⼗⼀年的阳寿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有个对联⾼度概括曾国藩的⼀⽣:⽴德⽴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
“⽅今天下⼤乱,⼈怀苟且之⼼。
出范围之外,⽆过⽽问焉者。
吾辈当⽴准绳,⾃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使吾⼼之贼,破吾⼼之墙。
”决⼼⼀辈⼦同⾃⼰⼼中的贼做⽃争,即使⼼中的贼像鸡冠⼀样竖起来,也决不安抚。
(⼀) 曾国藩了不得。
饱暖后,思淫。
精溢后,希望如何能死⽽不朽。
鲁叔孙豹在《左传》⾥这样给不朽分类和定义:“太上有⽴德,其次有⽴功,其次有⽴⾔,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不朽到底有什么⽤,没⼈说得清楚。
应该⼜是上天造⼈的时候,在⼈脑操作系统⾥留下的⼀个命门,同名利财⾊福寿禄等等幻象⼀样猫抓狗刨⼈⼼,什么时候捅,都是肿痛。
对于⼀些所谓⼑枪不⼊的⼈,不朽甚⾄⽐名利财⾊福寿禄更厉害,不⽤鸦⽚或者⼤⿇之类的⽣物碱,也让这类⼈上瘾和⼊迷。
曾国藩了不得,把⾃⼰的⾁⾝当成蜡烛,剁开两节,四个端点,点燃四个⽕苗燃烧,在通往NB的仄仄⽯板路上发⾜狂奔。
⼀个⼈在短短六⼗⼀年的阳寿中实现了全部三类不朽。
有个对联⾼度概括曾国藩的⼀⽣:⽴德⽴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完⼈。
⽴德 如果抛开时代限制,曾国藩弥补了诸多孔丘的不⾜,⽐孟轲更有资格评选亚圣。
孔丘创建儒学的时候,条件简陋,⼿下三千门徒既懒惰⼜没出息,造成以《论语》传世的⼆万四千字理论体系有三个明显的不⾜。
第⼀,没有成功⼈⼠作为理论的形象代⾔⼈。
孔丘⾃⼰作为⼀个政治咨询顾问游⾛各个诸侯国,被君王们怀疑没有速效,被地痞追打,业务始终开展乏⼒。
孔丘死后,也没有什么⼈因为⾝体⼒⾏其理论,吃上最⼤的黄花鱼坐上最豪华的五花⽜车,没有超级成功个案的励志型理论缺乏实践吸引性。
第⼆,没有很好的编写理论教材。
《论语》是本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的书。
优点是孔丘这个倔⽼头的教导和体会,⼲贝鱼翅鲍鱼燕窝,⼀句是⼀句,全是⼲货,不掺⼀点⽔分,⼏乎每句都能通过灌⽔成为⼀部长篇⼩说。
人生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人 生有三 不朽 ,是什么呢? 立德 ,立功 ,立言。 第 一,立德 。千秋 事业,流传 千古,我们做不到。所 以说我不 做人家的老师 , 没有功德。什 么人有功德 呢?孔子 , 老子 , 释迦牟尼 ,
耶 稣 ,穆 罕默悠 ,这 些 人 可 以说 是 立 德 了。
有的人放松 自己,欣赏 窗外 的风景。
到站 的人下车 ,其他人还待在 车上。 人 生也是这样熙熙攘攘 ,上上下下…… ( 摘 自《 讽刺与幽默 》 2 0 1 3 年5 月1 0日 )
这 叫做立功立德。
第 三 , 立 言 。老 子 ,孔 子 ,释 迦 牟 尼 ,耶 稣 ,穆 罕 默 德 ,他 们
边 的 座位 总是 有人 坐着 。 当你 决 定 走 开 时 . 你 一 直 盼 望 的 那 个 壅 位 却 又 可 以利 用 。 为 了 得 到 或 保 住 座 位 , 有 的人 丢 掉 了 觉 悟 ,甚 至伤 害 他 人 。 有 的人 因为 这 样 或 那 样 的原 因 ,不 得
、
有的人 等侍 了很久 ,尝试 了各种方式 .
终 于 得到 了座 位 。
但 是 ,该 到 了下 车 的时 候 。
靳 闩寻 弱
O
回过 头 时,他 可 能会发 出一声 叹息,
为 自 己的所 作 所 为 感 到 遗 憾 。
手都 不能发颤 ,否则,就失去 了平 滑的声音。
这是最让他紧张的时刻。
有 的人 局 促 不安 ,总 是 被 推 来 挤 去 。
然 而, 与悬挂在 车 门边 、可能 随 时掉
下 去 的 人相 比 ,他 们 似 乎 又 好 得 多。
第二 ,立功。做治世 的帝王 ,真 能称得 上把天下治得太平 了,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
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立德——诚信做人古圣先贤把“立德”摆在“太上”之位置,因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素质可以立国亦可以亡国,素质可以兴业亦可以废业”。
古往今来,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
人常说:“以德服人”。
现代,人更讲究宽厚诚实,仁义慈祥,言行举止稳重大方有涵养,做人有道德修养。
立德做人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明代学者高攀龙曰:“吾立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好人,乃第一要义。
”立功——严谨做事立功,就是严谨做事。
《说文解字》说:“功义为用辛劳安定国家的功绩、功业。
从力从功,亦劳作之意。
”“立功”不仅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可以建功立业。
立功要做到三个方面:一:立功要先立志,立志要做策马奋蹄的先行者,不做得过且过的苦行僧。
二:立功需要本领,本领要靠学习得来的。
三:立功而不居功,立功就是奉献,不是索取。
立言——传承文明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
立言是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与世,供人欣赏、借鉴,给人以启迪和鞭策,这是功在当时功在后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立德、立功、立言,凡生人者都在做;凡逝人者,都在被人评说。
且不管主观上是何愿望,客观上都一定会留下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积累。
人生三部曲,三达标,人人应好自为之。
“立德,立功,立言”,先贤已经指路,后人各自走好。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三不朽,指:“立德、立功、立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孔颖达疏:“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经典)《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辟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其实用现代话来说,“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一、立德何谓立德?“立”是建立,“德”是德行。
以德为先、为统帅、为灵魂的前提下,通透“德”的内涵与本质,以德的品格和能量塑造德才兼备的人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做事不做人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做人开始的。
古往今来,对人的要求,无不以做人为本。
二、立功《非国语下·董安于》:“受赏者耻,则立功者怠。
” 功从字面上是成绩、成就、功德之义。
立功就是为国家为人类建功劳、做出贡献。
就是为众生谋幸福;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溺的心灵,使众生离恶获福、离苦得乐。
功从字面上是成绩、成就、功德之义。
立功就是为国家为人类建功劳、做出贡献。
就是为众生谋幸福;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溺的心灵,使众生离恶获福、离苦得乐。
三、立言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
立言是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与世,供人欣赏、借鉴,给人以启迪和鞭策,这是功在当时功在后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解读“三不朽”
解读“三不朽”作者:张新宇庞培刚来源:《作文周刊(高考版)》2008年第43期导语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古人称之为“三不朽”。
何祚庥院士说过:“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
”这已成为古今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立德为立功、立言之基础。
孔子云:“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立德首先是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社会认可的“榜样”。
社会责任是立德的重要部分,注重自身修养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前提,修身方可齐家,也方可治国平天下。
立功就是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随着时代的变迁,“立功”这个词会因其平民化而焕发出生机。
“功”,现在是指每个人所从事的事业。
企业家办好工厂,科学家取得科研突破,工程师完成某项创新,农民在田地里获得丰收或是个人在生活经历中获得锤炼,都可称为立功。
立功从来就不只是大人物才能做的事,平民百姓对他人和社会同样可以做贡献。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且可传世。
解读“三不朽”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要活得有意义,离不开对“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更重要的是,告诉同辈人和后来者,我们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有质量地生存过。
选文1这一份人生答卷一冰小春是一个农村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这也不能怪他,因为他家的生活条件差,放学后还要放羊、割麦……这是没办法的事。
初中毕业,他的选择只能是回到父辈的生活中去,面朝黄土背朝天,即使出去打几年工,回来还是照旧。
除了皱纹逐渐增加外,他的日子一成不变。
毕业之际,班主任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老师说小春的体育成绩不错,比如长跑、跳高等。
老师希望自己的话能够给学生将来的命运带来转机,但是并没有多少家长和学生把他的褒奖和鼓励放在心上。
唯独小春的母亲记在了心里。
回到家,她对小春的父亲说:“老师夸咱娃体育好,咱送娃去考体校吧!考上了,就有公家粮吃了。
”父亲一听说有公家粮吃,也来了兴致,他也同意,可是钱呢?去考试,得有报名费、考试费、路费,还有食宿费。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转载▼今天在网上看了《河北日报》高级记者储瑞耕在“燕赵讲坛”上的演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心情振奋而激动,尤其在时下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思想麻木、信仰失却,听听“三不朽”,不失为一剂镇静剂、强心针,整理转载,以飨博友。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于是他问叔孙豹: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个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虽然时间很久,但是废除不了,这个叫“不朽”,所有说“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不朽”。
“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人生的自觉的价值意识的人,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紧的,不可偏废,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齐下”,十分重视,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国伦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东西。
王阳明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
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立德致良知。
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人若果能完满地致良知,完全复归本心,那就能获得天地间最大的乐,这种快乐周遍通达,畅于四肢。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恶习、欲望遮蔽埋没。
所以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致的功夫其实就是发现本心、体悟良知的过程。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至少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要以所“行”体现所“知”。
古人说,该为不为谓之陋,不该为而为谓之恶。
一个人的“知”是正抑或谬,是丰抑或寡,“知”与“行”有否相悖,都要一一通过具行来验证,站在客观上说,就叫观其行而非光听其言。
其二,“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
心念一动,立见行动,没有丝毫时间差。
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随”,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从容去付诸实践。
别小看这一念和一行的时间差,这“差”往往令功败于垂成甚至丢了卿卿性命。
立功王阳明一生,立下不少功劳: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这些对于一介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这其中又有什么秘诀吗?此心不动。
曾国藩传记
读《曾国藩传记》有个对联高度概括曾国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毛泽东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而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他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使命,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藏龙卧虎,如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
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屡屡上书举荐部下。
他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一生为师奉献教育终生不悔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据说毛主席读了这段话以后说,此人不简单,他懂一点哲学
有限的生命结束以后,留下千古文章,留下千秋功业,留下千代仰慕的道德典范,这就是不朽。
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的职业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职业一个非常幸运的地方,就在于相对来说,。
我们比较容易通过我们的职业生活,在立言、立功和立德三方面都有所追求,并且把这三方面统一起来。
立德——教育之魂,教师之天职。
教育的主体永远是人,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只有成人了,才谈得上成才。
面对缤纷的个性,特别是“独生时代”的骄娇儿,教师如何以人格陶冶人格、以关爱激发关爱、以责任带动责任,这是教育持续驱动的根。
立言——教育之脉,教师之潜职。
立言绝非要教师人人成专家,更不是狭隘意义上的写论文,而是要让教师激活教研因子,培养探究精神。
教学就要研究,教师与生俱来就应该是一个教育的开发者、反思者、建设者,是文化之脉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是一个既能“传言”又能“立言”的思想者。
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
立功——教育之驱,教师之本质。
教育必须靠教学支撑,育人还要靠教书承载。
教学如何有效?有效教学又如何通过教师有效的劳动跃迁为“优效教学”?我认为,首先要多读书,做一个有“功底”的教师。
读好学科专业类书,这是“咬定”之本,为实力;读好教育艺术类书,这是“激扬”之本,为潜力;读好文化修养类书,这是“超越”之本,为魅力。
其次要教得精彩,教出业绩。
最后,让我们燃起激情,洒一路汗水,饮一路风尘,咀嚼一路艰辛,乘风破浪,披荆砍棘,为定南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