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 立行 立言
学习“六破六立”心得体会
学习“六破六立”心得体会“六破六立”是一种方法论,用来指导个人的成长和改善。
它包含了六个“破”,即破旧、破窠、破冰、破立、破译、破限,和六个“立”,即立志、立言、立业、立德、立言、立行。
学习“六破六立”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身问题和瓶颈所在,并提供解决方案和启示。
下面是我对“六破六立”的体会:1. 破旧:要成功的改变,首先需要摒弃过去的旧观念和习惯。
我们需要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并积极地去改变。
2. 破窠:要在发展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
我们需要扩大自己的视野,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3. 破冰:要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困难和恐惧。
我们需要克服自己的懦弱和犹豫,敢于迎接挑战并寻求突破。
4. 破立:要建立新的理念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确立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发展方向。
5. 破译:要理解自己和他人的真实需求和心思。
我们需要增强自己的洞察力和透视力,从而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6. 破限:要打破自己的局限和框架。
我们需要摆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束缚,勇于创新和尝试,开创新的可能性。
在“六破六立”的基础上,我认为还需要应用灵活性和坚持性。
灵活性意味着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地适应变化和变化。
坚持性意味着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对目标的坚持和执着,不轻易放弃和退缩。
总的来说,学习“六破六立”是一个不断自我反省和成长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破旧立新,我们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幸福。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古时有部经典名《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
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曾国藩家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一、养心之道日课四条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善去恶,则谓之自欺。
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
二曰主静则身强:而内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
三曰求人则人悦: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有百物有余,不假外求。
达者,四季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
人孰不欲己立已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
四曰习劳则神钦:凡人之情莫不好而恶劳。
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欲而惮于劳。
勤则寿考,逸则夭亡,历历不爽。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已饥已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勤则有才而见用,逸者无能而见弃;勤则济世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祗。
守静神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日之镇,此二语可守者也。
我辈求静,欲异乎禅氏入定,冥然而罔觉之旨,其必验之此心。
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虽少偏倚,而守其不失,则及其中之天地位,此绵绵这,由动而静之也。
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缪,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以之动也。
由动以静之,有神主之;由动之静,有鬼司之。
始终往来,一敬贯之。
静坐思,心正气顺,必须到“天地位,万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须常有满腔生意。
杂念憧憧,将何以极力扫却?免之!修身十二课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五、读史:每日至少读二十三史十页,即使有事亦不间断。
六、谨言:出言谨慎,时时以“祸从口出”为念。
七、养气:气藏丹田,修身养性。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
君子有三立,是为三不朽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不无得意的说,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来就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不以为然,他认为这只能叫世禄,而非“不朽”。
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体现的是君子性格。
君子不能满足于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对平民百姓亦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这种责任,孔子以一个字来表达,就是仁。
君子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所谓“仁”,就是在上位的君子有责任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培育敦厚、纯朴的社会风气,使人人安居乐业,和睦幸福。
立德,就是有高尚的道德,可以教化一方;立功,就是做出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业绩;立言,就是有真知灼见,笔之文章,播于当今,载之史册,扬于后世是也。
三不朽的核心是德。
孔子说君子有“仁、智、勇”三达德,“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无惧。
”为何“仁者不忧”?仁者爱人。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彼此尊敬和爱护,又有何可忧?仁者爱人,所以不忧爱人出于真诚之心。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返身而诚,乐莫大焉。
”能够真诚的待人处事,面对万物不贪婪,不占有,与人能和谐和谐,用物知俭,又有何可忧?为何“智者不惑”?孟子说,智,就是知道仁义是人生的根本,而事亲、从兄是仁义的开始。
再以事亲、从兄的心存养扩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近则事父兄,远则达于四海的百姓。
存此仁心,就是智慧,当然不会受到欲望的迷惑。
何谓勇者无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说:“虽千万人,吾往矣。
”君子胸怀坦荡,内藏正气与道义,即使一人独对千军万马,有何惧哉?君子胸怀坦荡,有何惧哉?君子立德,有三戒。
立德立功立言作文
立德立功立言(作文)
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意思是“以德为本,在做事
上有所作为,勇于挺立自己的言论”。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道德准则。
立言要做到诚实守信,不论是与他人交往,还是处理自己的事务,都要实事求是,勇于挺立自己的言论,不论是对错,都要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态度,不把自己的观点掩盖起来。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人生态度。
要以身作则,以行动来诠释自己的话语,以实际行动来彰显自己的信仰,以言行一致来赢得他人的尊重。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精神境界。
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原则,勇于挑战自我,勇敢担当,不怕失败,勇于站起来,勇于担当责任,自强不息,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品质。
要以善良的心去做事,以慈悲的心去做人,以诚实的态度去做事,以坚毅的信念去把自己的言论变成行动,以温柔的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以勤奋的精神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立德立功立言,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
要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态度。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立”,现在我们可理解为人生的三个最高标准,或者说是成功人生的“三部曲”,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
说白了,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
立德——诚信做人古圣先贤把“立德”摆在“太上”之位置,因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素质可以立国亦可以亡国,素质可以兴业亦可以废业”。
古往今来,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
人常说:“以德服人”。
现代,人更讲究宽厚诚实,仁义慈祥,言行举止稳重大方有涵养,做人有道德修养。
立德做人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明代学者高攀龙曰:“吾立于天地间,只思量做好人,乃第一要义。
”立功——严谨做事立功,就是严谨做事。
《说文解字》说:“功义为用辛劳安定国家的功绩、功业。
从力从功,亦劳作之意。
”“立功”不仅限于惊天动地的大事,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可以建功立业。
立功要做到三个方面:一:立功要先立志,立志要做策马奋蹄的先行者,不做得过且过的苦行僧。
二:立功需要本领,本领要靠学习得来的。
三:立功而不居功,立功就是奉献,不是索取。
立言——传承文明立言是立德立功的延续,是传承文明的载体和途径。
立言是把人们立德做人、立功做事经历中发生的思想、经验、矛盾和方略用文字记载其要,传之与世,供人欣赏、借鉴,给人以启迪和鞭策,这是功在当时功在后世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立德、立功、立言,凡生人者都在做;凡逝人者,都在被人评说。
且不管主观上是何愿望,客观上都一定会留下或物质或精神方面的积累。
人生三部曲,三达标,人人应好自为之。
“立德,立功,立言”,先贤已经指路,后人各自走好。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转载▼今天在网上看了《河北日报》高级记者储瑞耕在“燕赵讲坛”上的演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心情振奋而激动,尤其在时下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思想麻木、信仰失却,听听“三不朽”,不失为一剂镇静剂、强心针,整理转载,以飨博友。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于是他问叔孙豹: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个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虽然时间很久,但是废除不了,这个叫“不朽”,所有说“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不朽”。
“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人生的自觉的价值意识的人,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紧的,不可偏废,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齐下”,十分重视,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国伦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东西。
人生三立
也谈“人生三立”人生一世,当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2012年5月20日11:42人生之立有多种说法,我说的是“立德、立业、立言”,未知你立了什么?现在的青少年朋友,许多是独生儿“小皇帝”,常常是早就学会了享受,至于如何开创自己的前程和事业,创立什么样的事业,则十分惘然。
原因是我们时下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只是指望他们读好书,找个好工作,拿到高薪水,成个好家庭,好像这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了。
这种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似乎就是最高境界。
中国人口多,孩子多,加上近年就业形势紧张,本科生擦皮鞋、研究生做拉面之类现象时有发生,据有人调查研究,一个孩子从幼儿班小朋友培养到本科毕业生,大约要花费三十五到四十万元。
于是,有人便说,早知如此,何必读书,还不如趁早擦皮鞋,赚钱算了。
钱,赚钱,成了这群人的唯一目标,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人无志不立”,人如果没有志向和抱负,就不可能创立功绩,成就事业。
那么,人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古人早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立”说教,这就是所谓“人生三不朽”,其源于《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史册。
公元前五百四十九年,鲁国穆叔(即叔孙豹)到晋国去,前来迎接的范子宣向穆叔问道:“古人有言,死而不朽,何谓也?”豹闻之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穆公看来,人生“不朽”的最高境界是“立德”,其次是“立功”,第三是“立言”。
于是,“三不朽”之说自此开始传播,流传后世。
直至唐代,有一位学者对“三立”作了诠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如此,“三立”之说有了明确、清晰的“定论”,并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不少有志者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
后来,对“三立”产生了不同的说法,如“立志、立功、立言”,又称“立言、立行、立德”,还有“立业、立家、立德、立言”的四立之说,等等。
王阳明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王阳明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立德、立功、立言。
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
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立德致良知。
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人若果能完满地致良知,完全复归本心,那就能获得天地间最大的乐,这种快乐周遍通达,畅于四肢。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恶习、欲望遮蔽埋没。
所以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致的功夫其实就是发现本心、体悟良知的过程。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至少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要以所“行”体现所“知”。
古人说,该为不为谓之陋,不该为而为谓之恶。
一个人的“知”是正抑或谬,是丰抑或寡,“知”与“行”有否相悖,都要一一通过具行来验证,站在客观上说,就叫观其行而非光听其言。
其二,“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
心念一动,立见行动,没有丝毫时间差。
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随”,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从容去付诸实践。
别小看这一念和一行的时间差,这“差”往往令功败于垂成甚至丢了卿卿性命。
立功王阳明一生,立下不少功劳: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这些对于一介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这其中又有什么秘诀吗?此心不动。
以立德立言立行树立新时代党员形象
以立德立言立行树立新时代党员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代党员形象的树立成为了党员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名党员,立德、立言、立行是我们强化自身形象的三个重要方面,对此,我们应该认真思考,努力践行。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立德、立言、立行的内涵及如何树立新时代党员形象。
一、立德树新时代党员形象立德即以道德规范引领行为,是一名新时代党员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要求。
一个人的品德决定着他的行为,而一名党员的品德就更加重要。
新时代党员要有吃苦奋斗、勤勉守纪、正直廉洁等优良品德,赋予新时代党员磅礴的时代责任感。
首先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德观念,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
我们要肯定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做到诚信正直,不欺瞒误导,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
同时,要牢记入党誓词,知敬畏、存敬畏、守敬畏,时刻秉承入党时的信仰,做一个不屈服于金钱和权势的人,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新时代党员的价值观为准则,自觉并不断弘扬正面价值。
我们要树立“全球视角下的中国价值”和“大我、小我、公我”的现代利益观。
在自我分析中,要根据政治、道德、文化、思想四个方面来分析和判断,同样在公共事件上,要根据思想文化建设方向,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二、立言树新时代党员形象立言,即语言能力,是新时代党员展现自我和表现组织形象的重要方式。
新时代党员要具备高尚品质,掌握良好的素养,具有卓越的语言能力,并且接受社会、群众和组织监督,增强和完善自身形象。
首先,要学会掌握语言技巧,从政治正确出发,以“善导”为准则,以简便明了、直白易懂的方式表达和解决问题。
同时,要注重适时和适地,根据不同的需求合理运用不同的公共语言和专业术语,做到言之有物,确保言辞周密且精确。
其次,要注重“言必行”,把口号变成行动,充分发扬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示范做好身体力行地推动组织的工作和任务完成。
另外,每次发言之前也要思考几个问题,如问题是什么,离目标更近还是远?是否能够激励听众?是否言简意赅?等等。
以立德立言立行原文为题的作文
以立德立言立行原文为题的作文英文回答:Cultivating Virtue, Speaking with Integrity, and Acting with Uprightness: A Vital Compass for Ethical Living.In the tapestry of human existence, the principles of cultivating virtue, speaking with integrity, and acting with uprightness serve as an indispensable compass guiding us toward an ethical and fulfilling life. These tenets, deeply ingrained in various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provide a framework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societal harmony.Cultivating Virtue:Virtue, rooted in the Latin word "virtus," encompasses a constellation of positive moral traits that shape our character and guide our actions. Virtues such as honesty, empathy, courage, and perseverance empower us to makeethical choices and lead meaningful lives. By actively cultivating virtues, we strengthen our inner moral compass and become individuals of integrity.Speaking with Integrity:Integrity, derived from the Latin word "integritas," refers to the unwavering adherence to truthfulness, honesty, and authenticity in our words and actions. Speaking with integrity means expressing ourselves truthfully, honoring our commitments, and avoiding deceptive or misleading statements. By maintaining a high standard of integrity, we earn the trust of others and build relationships based on mutual respect and credibility.Acting with Uprightness:Uprightness, stemming from the Middle English word "upright," signifies a principled and just approach to life. Acting with uprightness involves aligning our actions with our values, adhering to ethical principles, and striving to do what is right, even in the face of challenges. Byembracing uprightness, we become individuals who are guided by conscience, seek justice, and act with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wards ourselves and others.The Interplay of Principles:These three principles are inextricably intertwined, reinforcing and complementing each other. Cultivatingvirtue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speaking with integrity, as virtuous individuals are more likely to express themselves honestly and truthfully. Conversely, speaking with integrity strengthens uprightness, as it empowers us to make ethical decisions and act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nciples. Together, these principles form a virtuous cycle, elevating our character, fostering ethical behavior, and contributing to a more just and harmonious society.中文回答:立德立言立行,道德生活的指南针。
立德立言立行,此之谓不朽作文
立德立言立行,此之谓不朽作文
《立德立言立行,此之谓不朽》
哎呀呀,今天咱就来说说这“立德立言立行”。
立德呢,就好比我上次看到的一件事儿。
那天我在小区里溜达,看到有个小朋友在草坪上玩,他一不小心摔倒了,哇的就哭了起来。
这时候旁边一个大哥哥赶紧跑过去,把小朋友扶了起来,还帮他拍拍身上的土,安慰他别怕别怕,一点儿都没嫌小朋友哭哭啼啼的麻烦。
嘿,你瞧,这大哥哥多有品德呀,这就是立德呀!
立言呢,我想起了我们家的一次家庭聚会。
大家都在聊天,我那爱讲故事的叔叔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他的各种经历。
他讲得绘声绘色的,让我们仿佛都身临其境了。
而且叔叔讲的那些话都特别有意义,让我们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这就是立言呀,用自己的话语影响着别人。
立行就更好理解啦。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约好一起去图书馆学习。
那天下着大雨,我其实心里有点打退堂鼓,想着要不就不去了吧。
但最后我还是咬咬牙,打着伞出门了。
到了图书馆,看到朋友也冒雨来了,我们相视一
笑,然后就开始认真学习。
那天我们的学习效率特别高,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哈哈,这就是把行动落实了呀,有承诺就得做到。
你看呀,立德、立言、立行,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处处都是,做好这些,不就是向着不朽前进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做到这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呀!
怎么样,我说得还挺在理吧!嘿嘿!。
立言立德立行,此之谓不朽作文
立言立德立行,此之谓不朽作文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听起来简单,但真的
很实用。
你想啊,你自己都不喜欢的事情,凭什么要强加给别人呢?这就是做人的道理,简单又直接。
说到品德,我就想起屈原了。
他那时候说“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得多有骨气啊!他就像个灯塔,在黑暗中照
亮前行的路,那种坚持和信念,真的让人佩服。
说到行动,我想起了司马迁。
他写《史记》可是受了不少委屈
和磨难,但他就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这种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有
时候,成功就是需要那么一点点的坚持和毅力。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
家风是一家人共同的气质,家训是一家人共同的规矩,家规是
一家人共同的约定。
在家风家训家规中,蕴藏着古往今来的智慧和
道理,也传承着家族的文化和传统。
古人云,“立德立言,立言立行,立行立果。
”这句名言告诉
我们,要先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然后用言语表达出来,再付诸行动,最终才能收获美好的果实。
这也是家训的重要内容,
教导子女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修养。
孔子说,“君子之家,其言也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家
庭的言行举止应该体现出仁爱之心,彰显出高尚的品格。
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温馨的家风,让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家规是家庭生活的默契和约定,也是家风家训的具体体现。
古
人云,“宁可教子三年,不可让子三日无规。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家规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通过家规的约束和规范,才能让家庭
生活井然有序,让家庭成员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和进步。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是古往今来智慧的结晶,也是家庭和
谐幸福的基石。
让我们在家庭中传承和弘扬这些名言名句,让家风家训家规成为我们生活的底色和风景线,让家庭成为我们心灵的港湾和乐园。
立德、立行、立言
⽴德、⽴⾏、⽴⾔⽴德、⽴⾏、⽴⾔被称为激励⼈⽣的“三不朽”,是通往成功的钥匙。
《左传》云:“太上有⽴德,其次有⽴⾏,再次有⽴⾔。
”其中“⽴德”是树⽴正确的思想认识,“⽴⾏”指实际⾏动,⽽“⽴⾔”则是对认识的表达。
古⼈把“⽴德”列为“三不朽”之⾸,但是我认为实际⾏动才是实现成功的关键。
我们的⾝边不乏成功者,⽿边也时常回响着成功者的故事。
使他们的⼈⽣⼤放异彩的,不是异想天开的想法,也不是天马⾏空的⾔论,⽽是实际⾏动,是⼀路播撒下的汗⽔。
莎⼠⽐亚少年时代就迷上了创作,想成为⼀名剧作家。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来到伦敦⼀家剧院⾥⼯作,在剧院⽂化氛围的熏陶下不断提升⾃⼰的创作⽔平,最终成为⼀名伟⼤的戏剧家。
波斯奴⾪阿布·罗拉⽆意听到同伴希望风帮助⾃⼰种地的愿望后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风车,⼤⼤提⾼了⽣产⼒。
这两个⼈是⼈类中普通的分⼦,怀揣⾃⼰⼩⼩的梦想。
随着岁⽉的流逝,⼤多数⼈的梦想像砂砾被冲刷掉,但他们经受住考验,梦想也散发出⾦⼦般的光芒。
正确的想法只是开始,⽽实际⾏动才能最终通向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百家,他们的⾔论在历经千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具有顽强的⽣命⼒,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相⽐之下“养⽣⼤师”张悟本就形成了巨⼤的反差。
他的书中宣扬的所谓中医养⽣之道也成为了巨⼤的讽刺。
先贤们著书⽴⾔被奉为国学经典,张悟本写了⼀本书却被国⼈耻笑。
这其中的道理很明显。
先贤们在⽴说前游历各国,⽤⽆数的事实证明了⾃⼰⾔论的正确性。
⽽张悟本只是⼀个投机者,既没有丰富的科学⽂化,也没有经过不懈的努⼒。
可见著书⽴说是实际⾏动的体现,没有付诸⾏动,任何的⾔论都显得苍⽩⽆⼒。
当然“⽴德”“⽴⾏”和“⽴⾔”这三者也是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
如果没有树⽴正确的世界观⽽只是⼀位蛮⼲,就会误⼊歧途离成功越来越远;⽽不善于表达⾃⼰观点的⼈也会为成功平添很多阻⼒。
约翰赫斯⾦说过:“成功是⽤努⼒,⽽⾮希望造成。
”明确了⾃⼰的⽬标后,从现在开始⾏动吧!⽤“⽴德”、“⽴⾏”、“⽴⾔”奠基,成功的⾦字塔将会牢固长存。
立德,立功,立言是什么意思
立德,立功,立言是什么意思
立德立功立言即三不朽,语出《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唐代孔颖对比三不朽分别做了解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
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也就是说,立德指道德操守。
立功指指功绩业迹。
立言指著述立说,传于后世。
我想对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立德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逐步塑造完美的品格。
立功就是助人为乐,乐善好施。
立言就是传递正能量,用积极向上的言语影响他人,影响后代。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
不朽
意思: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
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中国历史上,也就是说在中国的伦理观点上,最重要的是讲求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原文出处: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
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
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
现今启示
曾几何时,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熙来攘往奔竞于名利场上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不朽之名的诉求。
不用说“立德”方面的假仁假义、外廉内贪的道德作秀,“立
功”方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在被先贤古哲视为生命的“立言”方面,时下的不少著书撰文者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不朽,而是速成,而速成者自然就难免乎速朽。
如果从胡适所谓“社会的不朽”的角度看,真不知道急功近利的他们能拿什么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这句历史上个别统治者的口头禅,如果不幸成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或社会的潜规则,那真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三学三立讨论发言材料范文
三学三立讨论发言材料范文尊敬的评委、亲爱的观众们: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和思考“三学三立”的话题。
在这个世界上,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石,而三学三立则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三学三立进行讨论和发言。
首先,我想重点聚焦于三学方面。
三学,顾名思义就是要学好三种不同的知识领域,即实践学、专业学和思辨学。
实践学是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专业学是指在学生的专业领域上进行系统学习,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
思辨学则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于未来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来谈谈三立方面。
三立,即立德立言立行。
立德是指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立言则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立行是要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行动能力,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原则和目标去行动。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分享一个我参与的实践项目的经验。
在项目中,我们团队承担了一个社区服务的任务,我们需要为社区的居民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服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实际的技巧和知识,也真正体验到了服务他人的快乐和满足感。
同时,在与居民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进一步学到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以及如何倾听他人的需求和问题。
这对我们的专业学和思辨学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除了个人的经验外,三学三立所提倡的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支持。
他们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
而三学三立则恰恰强调了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然而,虽然三学三立理念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也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德立行立言
——学生行为规范从我做起
2011-11-06
《左传》曾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指做学问,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
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用这“三立说”也甚合适,那就是培养学生做好人、学规范、求真知。
今年暑期,笔者在北师大培训时看到印象深刻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由此想到:学生行为要规范,首先是教师行为须规范。
教师是学生品德的楷模
汉代马融认为:“师者,教人以事而谕诸德也。
”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授政治伦理道德。
你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你是不是不经意间在随意抨击社会,你是不是在升旗仪式上讲着空话,你是不是关心着国家时政大事你要培养学生的孝德,你身居城市有没有常回家看看,你在重阳节有没有给双亲带去问候,你有没有为父母洗过一次脚或是递上过一次毛巾你要培养学生诚实善良品质,你能不能为贫困学生送去足够的关爱,你能不能承认你说错过什么我想,作为教师,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选择肯定。
学生纯洁的心灵需要我们去播撒德行的种子,只有为师者现身说法,从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才能成为学生品德的楷模。
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
教师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还应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吕氏春秋》载:“学者师达尔有才。
”意思是说:学生得到好老师的指导就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战国时期,一些原先曾是“刑戮死辱之人”因“得之于学”而成为著名贤士。
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学生哪怕是最顽劣的学生的影响也是如此之深。
那么,你要求学生守时,你自己首先要课前侯课、准时下课;你要求学生专心听讲,你自己在办公室就不该大声说笑;你要求学生不玩电脑,你该清楚你上班时在电脑前该干什么;你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你的办公桌上就该井然有序;你要求学生书写端正,你的批作符号、评语就该规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应先践行。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本文所指的学习是指求学问,也就是读书。
教师的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的求知态度也起着关键作用。
师者“诲人不倦”,学生就“学而不厌”,教师勤奋,可以改变学生的懒惰。
学生一题一题在做,一步一步在演算,你说教师该不该一题一字地批阅呢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你的备课本是不是该及时书写呢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准确回答学生的提问时,是不是该谦虚诚实地说“课后待我弄清楚了再来告诉大家”呢诸如此类,教师良好的教风、虚心的治学态度,都将影响着学生的学风和学习上进心。
教师从事着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教师的职业可谓任重道远,打铁先需自身硬,学生行为规范需要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