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36141e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2.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品尝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四、教学策略分析: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动力:环境影响、父亲影响、人生价值观,绽开教学。
在感悟发愤的缘由的过程中,随机穿插司马迁是如何发愤的,从而感悟发愤的内涵,感悟为什么《史记》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感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追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适时补充史料,使人物形象更饱满。
五、教学预备:PPT六、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1、同学们,我们阅读了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
这些成语,你肯定不生疏。
2、出示:(齐读)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周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3、读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发觉?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依据学生答复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史记:《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珍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日这堂课,教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板书:发愤写《史记》7、齐读。
8、过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找一找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划出相关的段落。
(二)、初读课文,品读高度的评价1、那课文又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呢?2、沟通,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a8595c67c1cfad6195fa798.png)
学生活动
1.《司马迁发愤
写〈史记〉》一文
学生简要叙述。
一
复习回顾,
4分
给我们讲述了怎 样一个故事?
引发思考
2.质疑:为什么 说司马迁“发愤”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
写《史记》?
文本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绩效研究》课题组教学设计
1.司马迁遭遇了 怎样的“飞来横 祸”?教师创设 情境,引导学生 体会司马迁心中 之痛。
引导学 生思考:在 司马迁的心 中,什么比 鸿毛还轻? 什么比泰山 还重?他最 终选择的不 是壮烈地死 去,而是卑 贱地活着。
学生能 较深刻地体 会司马迁忍 辱负重、发 愤著书、矢 志不渝的精 神。
理解后 人对司马迁 及《史记》 的高度评 价,在学生 心目中树立 英雄形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绩效研究》课题组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者
吴宏伟
班级
五(3)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 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 托,忍辱负重,耗费 18 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 条理清晰。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 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 料。
Powerpoint
投影
感悟主题: 司马迁如何
“发愤”写《史 记》?
学生通过对 刚才文本的理 解,内化为真正 的自己内心的感 悟,真正地走进 司马迁的心灵, 与司马迁对话。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537cedfe2bd960591c677cb.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摘要:以题眼发愤词串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二教、佳语导入引出发愤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课题,(迷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齐然段、学习课二然段(发愤临终承诺)英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目标预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理由生组成词语3、理、品味语言程感受司马迁忍辱重、发愤著精神、能借助朗表达己对课容理和对司马迁心世界感悟【教学重】理品味语言程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重、发愤著精神【教学难】理司马迁受酷刑悲愤交加心情及什么能忍辱重、发愤著【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充分对话让学生主动积极思维与情感活动加深理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课应学生丰富感受和体验与人物情感进行交汇想、说、议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设计思路】、愤主线抓手以题眼发愤词串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悟愤品愤促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心并不拘形式培养学生良语感全课设计力环坏紧扣层层递进、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拓展空因教学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情景【教学程】二教、佳语导入引出发愤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课题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伟灵魂司马迁用其生心血进行了诠释二、通览课感受发愤、发愤是什么?让我们走进司马迁请学们快速浏览课想想发愤对司马迁说是什么?学生由回答初步说出课致容(发愤是司马迁牢记使命忍辱重究其生写成辉煌巨著《史记》)三、学习课品悟发愤、学习然段(发愤年少追梦)()、师发愤战胜厄运厄运缔造奇迹奇迹成就强者强者产生不是蹴而就而是要段漫长砺炼程请学们轻声课然段想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由然段师生交流父亲对司马迁有什么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再课然段想想你出什么样司马迁?(迷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齐然段、学习课二然段(发愤临终承诺)英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出示课件你出什么?学生品析出父亲份悔恨谁?出父亲份遗憾谁?他泪流满面带着悔恨带着遗憾谁?这是老人史学临终话齐师这样嘱托刻牢记这样遗愿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是他引3、学习课三然段(发愤人生价值)师了年少梦想了对父亲句承诺就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向伟史路迈进场飞横祸降临了请学们默课三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生默课()提问什么是横祸?这飞横祸指是什么?(3)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太监所受刑罚当被视作奇耻辱他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常从恶梦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他失了男人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太监伍了你们能明白吗?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所以他要(引说)了残生师痛苦与耻辱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何从生与死抉择面前他该怎么办?什么?选择生父亲遗愿生选择生人生价值这句话古这样写道人固有死或重泰山或轻鸿毛齐()思考司马迁看什么而死就轻鸿毛摆脱人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司马迁看什么而死就重泰山心装着责任了有价值事而死泰山指什么?板价值所以他次又次勉励己我定要引活下定要写完这部史指导出示师我们仿佛看见正对天发誓司马迁我定要活下我定要写完这部史师我们仿佛看见深藏屈辱不屈不挠司马迁我定要活下我定要写完这部史(5)围绕提供情境通想象进行描述师因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清晨当人们还沉浸睡梦他已夜晚当人们已进入甜蜜梦乡他却(6)师生交流(7)结学们说得真从你们丰富想象绚丽话语我分明看到了两这两是发愤、发愤、发愤(学生齐说)这发愤分明对父亲句承诺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价值这发愤分明浓缩出司马迁生命结晶谛造出生命奇迹板奇迹出示然段、学习然段(发愤缔造奇迹)想想你从体会到了什么?这枯燥数想想看它味着什么?四、全课结无数发愤谛造了无数英雄无数英雄人生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馈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由声四、总结全叩问发愤涵结人类漫长历史长河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笔财富英雄人物有人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忍辱写成《史记》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写成《离骚》它是谈迁原稿被盗重新写就新《国榷》发愤是海伦发愤是阿炳这无数发愤谛造了无数英雄无数英雄人生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出示人固有死或重泰山或轻鸿毛司马迁即使跌倒次也要零次地起张海迪苦难是人生老师通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真正人生只有历艰苦卓绝斗争才能实现塞涅卡学生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3888e3e011ca300a7c39014.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过程:一、检复导入1、今天这堂课,老师我们继续学习——板书:发愤写《史记》齐读。
2、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①史记的与众不同②写作史记非常不容易。
△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史记》前无古人,它是一部辉煌巨著,它是司马迁发愤的成果,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这是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司马迁的讴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阶段找找有关的原因。
二、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追求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年少时环境影响●英雄的影响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补充介绍龙门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
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
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
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③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想记录英雄,想成为英雄,也许小时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想的!3、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父亲的影响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b3a28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7.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5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其次课时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尝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预备: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司马迁的发愤在于从小立志、在于牢记嘱托。
今日我们连续走进司马迁,来探究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二)学习新课1自由朗读2、3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
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a 哪些词语给你的印象最深?我们从中感受到什么:牢记每天研读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司马迁仔细地读了许多历史资料,对编写史书的事情很重视2、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这句话。
小结:这就是发愤写史记。
三、品读课文感受发愤就在司马迁用心致志写作史记时,一场飞来横祸降落了,请自由朗读3自然段,想想司马迁遭受了什么灾难?1、"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这场飞来横祸在这里指什么?补充: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朝廷,汉武帝特别生气,当时,司马迁想到李陵的一惯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肯定的客观缘由,汉武帝大怒,把司马迁打入死牢。
过渡:谈到这些你还有什么体会?再齐读这两句话。
过渡:正因如此,司马迁在生与死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2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假如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肯定要活下去!我肯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苦痛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把摊开光滑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读出了什么?(我揣摩司马迁的"了此残生'与什么有关系?谁能把了解的状况说一下?酷刑宫刑这种残忍的刑罚对人的身体是极大的摧残,更是对司马迁人格的极大污辱,因而,他要了此残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eb101cbed5b9f3f80f1c0b.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时)教案作者:薛国平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79里庄中心小学薛国平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读题,在“发愤”下标着重号,再读题强调“发愤”,理解“发愤”的含义,并将意思放在题中说说文主要内容。
2、抓住“题”质疑: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板书:为什么?怎样?在什么情况下?3、自由读文前三个自然段,中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三个问题的?用笔做上记号。
4、交流讨论(基本学路:“我来解决××问题,文中是这样说的……”)(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出示关键句“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增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父亲的嘱托中知道什么?(父亲一生的愿望是什么?他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
)(2)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一场飞来模祸……入狱受了酷刑。
”A、“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
从这个事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仗义执言正直勇敢敢说真说实事求是)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
(学习补充资料——“宫刑”)“宫刑”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倔的人格,从此,他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做男子汉了,这是司马迁最大的耻辱啊!(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司马迁悲愤交加……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司马迁因而“悲愤”,因而“愤”。
他真想一死了之。
B、司马迁认为“比鸿毛还轻,比泰山还重”,他要做人。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一定”体现司马迁决心大,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为而活,他活下去的信念是。
D、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小学语文六年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2331f350e2524de5187e62.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师指板书,生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昨天回家课文读了吗?读了几遍?(生:三遍、五遍)读了这么多遍的课文,你对“发愤”又有什么新的理解?你能借用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吗?圈出“发愤”(预设答案1:面对横祸、挫折、苦难,他没有沉沦下去,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史记》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著,这就是发愤。
评价:不仅说得对,说得还很有条理。
预设答案2:司马迁作为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受到残酷的刑罚,还能振作起来,努力写作《史记》,这就是发愤。
评价:说得很有道理。
预设答案3: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本来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写完《史记》,他化悲愤为力量,把耻辱埋在心底,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这就是发愤。
预设答案4: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这就是发愤。
评价:意思表达得连惯,说得声情并茂,真出色。
指导读课题,读出勤奋、努力、振作。
过渡:面对司马迁的“发愤”,我们不禁要问……你们想问什么?(生: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发愤的结果是什么?)二、精读课文。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生:受黄河文化的影响;受父亲的影响;他想记录3000余年间的历史;它牢记父亲临终嘱托。
)2、(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6e9d4d3c1ec5da50e27085.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二)出示思考题(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
(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必要时范读)(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0ed04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6.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设计中以课文题目中“发愤”一词作为突破点,形成以“感情朗读,深情感悟,激情想象”为主体的情感体验链,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活动中品词析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前进道路中的挫折。
教学目标: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品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
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
3.主动性:积极参与读书实践活动,能主动与同学们交流,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创造性:能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想象司马迁写书时遭遇哪些苦难?说说哪些伟人是靠发愤取得成功的。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点拨引导法。
学习方法:朗读感悟想象。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学生:搜集“李陵事件”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走进课文1.板书课题,朗读课题。
2.复习旧知:本课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板书:学习历史牢记嘱托忍辱写书完成巨著)(设计意图:新课伊始,以出自司马迁的名言导入,既提出了本节课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感知司马迁的人生价值,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二、品读《史记》的价值1.师简介《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f1ef1cd998fcc22bcd10d66.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并了解对社会环境的描述和对人物内心活动描述的表达方法。
3.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思路】1.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第二板块:感受悲惨遭遇、体会不屈精神;第三板块:想象发愤画面,升华不屈情感。
三个板块以“愤”为主线,“读”为抓手,层层推进。
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
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
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
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bb46dc971711cc7930b7163b.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第二课时〕【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并了解对社会环境的描述和对人物内心活动描述的表达方法。
3.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教师及文本之间充分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本课应在学生丰富的感受和体验中,与文中人物情感进行交汇,在想、说、议中内化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设计思路】1.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第二板块:感受悲惨遭遇、体会不屈精神;第三板块:想象发愤画面,升华不屈情感。
三个板块以“愤〞为主线,“读〞为抓手,层层推进。
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
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寻觅空白,拓展写话,强化语言训练。
本文重视事件表述,轻具体细腻描写,给想象或写话训练留下较大的拓展空间。
因此教学时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景。
3.诗意语言,以情催情。
教师要以诗意语言熏陶感染学生,促动学生对主人公行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认识不朽巨著、感知毕生心血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ef0e65f46f1aff00bed51e4e.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案二新桥中心校刘文华教学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55岁那年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巨著----《史记》。
本课的作者对此有一个高度评价,让我们来看看文末的一句话。
3、多媒体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生齐读。
5、思考:这句话你怎么理解?6、现在,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司马迁在他生命的不同时候为写《史记》做了什么?二、自主学习1、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自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想:司马迁在他生命的不同时候为写《史记》做了什么?画出有关语句,并多读几遍。
2、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主学习。
三、交流感受(一)交流司马迁早年部分1、司马迁早年做了什么?2、学生回答: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教师板书)3、教师多媒体出示有关语句: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生齐读。
4、让学生自读并体会:我们在读的时候,除了把司马迁早年的三件事读好之外,还要注意读好哪些词语?(教师讲解司马迁10岁时就能读用籀文写成的古书,这对当时的成年人来说都很困难,司马迁却能把古书读懂、读好,而且读得很努力,从这里引导学生悟出司马迁读书刻苦。
教师补充讲解司马迁20岁开始游历,走边了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还有大量一词都说明司马迁为了积累资料肯吃苦。
这些词语都要读好。
)5、指读。
齐读。
6、小结:司马迁早期的经历与《史记》有关系吗?(司马迁早期的经历为《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交流司马迁父亲死后部分1、过渡: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有着雄心壮志的朝廷史官,他一心想写一部史书,然而还没等他动笔写就英年早逝了。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第2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8dfec65f01dc281e53af03e.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第2课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师指板书,生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昨天回家课文读了吗?读了几遍?(生:三遍、五遍)读了这幺多遍的课文,你对“发愤”又有什幺新的理解?你能借用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吗?圈出“发愤”
(预设答案1:面对横祸、挫折、苦难,他没有沉沦下去,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史记》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着,这就是发愤。
评价:不仅说得对,说得还很有条理。
预设答案2:司马迁作为一个堂堂的男子汉,受到残酷的刑罚,还能振作起来,努力写作《史记》,这就是发愤。
评价:说得很有道理。
预设答案3: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本来痛不欲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黑林镇中心小学徐红【教学目标】1、课文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理解品悟:创设情境,启发想象,体会小司马迁倾听英雄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托时的决心,遭遇飞来横祸时的忍辱负重,进而理解“发愤”的含义。
感受司马迁在遭遇飞来横祸后的悲愤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顾个人耻辱和痛苦,发愤写《史记》的执着。
3、主动性:积极参与读书实践活动,能主动与同学们交流,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4、创造性:能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想象司马迁听了那些故事?写书时遭遇那些苦难?说说哪些伟人是靠发愤取得成功的。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名言导入,引出“发愤”1、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这句名言。
2、谈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司马迁)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用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谁能找出来读一读?3、你认为司马迁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呢?为什么?(因为他耗尽毕生心血,忍辱负重,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二、精读课文,品悟“发愤”1、学习第一自然段(小小少年时的梦想)(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有什么梦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呢?板书:梦想(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师生交流: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阅读交流讨论:英雄故事的影响(一二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的龙门。
黄河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
乡亲们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激动不已。
(想象:想一想乡亲们会讲什么故事呢?小司马迁会怎么想呢?)。
引导说话:听到《大禹治水》故事,司马迁想??听到《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司马迁想??听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司马迁想??父亲的熏陶影响——父亲立志编写一部历时3000 多年的史书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自己做了什么呢?(读书、游历、交友)有什么收获呢?(3)总结: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从小就对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也为之付出了努力。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临终时的嘱托)(1)过渡:司马迁自小就对历史感兴趣,积累了一定的史学知识。
我们再来读一读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你能体会到什么呢?(2)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的心情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
一遍一遍地读出感情?(3)体会司马迁的心情。
思考:司马迁想到了什么呢?他有没有答应?是怎样的表情或者语言?表演一下。
(4)体会司马迁的“发愤”——牢记、每天忙着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飞来横祸时的执着)过渡: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1)提问:横的读音hèng,查字典理解字义。
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2)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
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
(3)出示司马迁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朗读这句话,引说体会:所以他——悲愤交加;所以他想——血溅墙头;所以他要——了此残生(4)痛苦、耻辱的煎熬,是生是死?他该怎么办呢?——这是司马迁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换位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
鸿毛指什么?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泰山指什么?(4)朗读司马迁的话,抓住两个“一定”体会司马迁的坚定和执着。
(5)看图画,读课文,创设情境,想象描述。
老师朗读:“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引导想象说话: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别人正围在火炉旁,他却在油灯下??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他已经??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人家正在树下乘凉,而他??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耗尽生命后的成功)(1)齐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文中列举的数字能说明什么?(整整13年时间, 52万字)(2)什么叫前无古人?老师质问:在此之前,有没有人用13年时间写一部书?在此之前,有没有一部书记录了26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有没有人像司马迁一样,写出52万字的史书?是啊!没有,从来没有!这就是——前无古人!(3)齐读最后一段三、全课小结,拓展“发愤”1、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过程,现在我们想想“发愤”是什么?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
2、还有那些发愤的人和事呢?(谈迁写《国榷》、诺贝尔、阿炳??)3、用两三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学生写好后大声朗读)篇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杨允)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做到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通过朗读、情感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发愤”的真正含义。
3、走近司马迁,感受人物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一、司马迁为何写《史记》?1、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2课:齐读课题。
读得坚定一点儿。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人物——司马迁。
2、司马迁撰写了《史记》,谁能说说《史记》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著作、鸿篇巨制、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3、还记得司马迁为何要写《史记》吗?指名交流。
过渡:环境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感染固然将司马迁与史学紧紧相连。
但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来自父亲的临终嘱托。
4、出示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5、教师范读。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这临终嘱托的份量。
(自由读)衔接: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奄奄一息了、快要死了、快要不行了、气喘吁吁了)6、师: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读着父亲说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呀?(父亲的不舍、父亲急切的交代)7、父亲是多么放不下那想要完成的史书啊!可此时,他已经有心无力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司马迁的身上。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读)评价:你读出了父亲的急切;读出了语重心长;读得遗憾不已。
8、师:父亲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他一生的梦想,现在却成了他最后的愿望,多么的遗憾!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沉重的嘱托吧。
9、听了父亲的临终遗言,我们尚且动容,身为儿子的司马迁岂能不明白老父的心?此时此刻,望着泪流满面的父亲,聆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会说些什么呢?出示:父亲,我。
二、感悟“发愤”的深意过渡:真是善解人意的孩子。
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写《史记》”受到黄河文化的熏陶,英雄故事的感染和父亲临终的嘱托的影响,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写作《史记》。
但天有不测风云,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1、我知道同学们都去阅读了一些历史资料,你能告诉大家当时发生的故事吗?指名交流故事小结: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飞来横祸!过渡:这飞来横祸让一个心系父亲嘱托、发愤为国编史的人,几次想——(出示: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师: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指名交流——屈辱、生不如死)(1)指导朗读:短短十二个字,饱含着司马迁的屈辱、痛苦与绝望!孩子们,用你的心去读,读好这三个词、十二个字。
齐读:悲愤交加,血浅墙头,了此残生。
过渡:奇耻大辱、悲愤欲绝,也许此时,死对于司马迁是最简单、最好的解脱。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3、到底是什么打消了司马迁的轻生之念,使他重新振作起来,发愤写成《史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划出描写司马迁心中想法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体现司马迁做法的句子,多读几遍,用心体会。
(1)音乐起,学生品读。
(2)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
①学生: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②出示:司马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师:让我们连读三遍,记住这句千古名言吧。
4、为此,司马迁呐喊道: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⑴引导入情: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想想吧:①当他身陷牢笼,有口难辩的时候,他只能默默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②当他孤身一人,独对苍天大地的时候,他只能对自己说:————————③他的心里装着责任,承载着理想!所以他对自己说:——————————⑵你听到了司马迁怎样的声音?(坚定的、不屈不挠的、身残志坚的。
)⑶读出他的坚定,读出他的不屈不挠吧!齐读,配乐。
过渡:痛苦、耻辱,没有让司马迁屈服,那他是如何做的呢? 5、生: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屏幕出示)一起读。
6、师:同学们,身处牢狱的司马迁是如何撰写《史记》的?你看:出示: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在冷如冰窖的地牢中,司马迁————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在蒸笼般的地牢中,司马迁————一天,司马迁生病了,烧得浑身发抖,他——————————师: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任选一个场景,写一写吧。
写完后,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也可以自己认真修改。
7、指名学生交流8、就是这样,引读:“他尽力克制自己工整的隶字。
” 9、所以,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发愤”就是什么?指名生交流(板书: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化悲愤为力量)三、感悟《史记》的厚重过渡:血泪和生命终于凝成了辉煌巨著。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圈出文中的数字。
想想看,它们意味着什么?出示:最后一段生①13年说明司马迁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这部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