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演变演讲稿范文

中国建筑演变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为大家演讲关于中国建筑演变的话题。

中国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领略中国建筑从古至今的演变历程。

一、远古时期:原始与神秘在中国建筑史上,远古时期是原始与神秘的代名词。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土、木、石为主要材料,结构简单,形式古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半坡遗址和仰韶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

遗址中的房屋多为圆形或方形,以土木结构为主,屋顶覆盖草或树枝。

仰韶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距今约7000年,遗址中的房屋以土木结构为主,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

二、夏商周时期:礼仪与象征夏商周时期,中国建筑逐渐从原始走向成熟,建筑风格开始具有礼仪与象征意义。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宫殿、宗庙、陵墓等为代表,呈现出庄重、威严的特点。

1. 宫殿:夏商周时期的宫殿多为木结构,屋顶采用歇山顶或庑殿顶,装饰华丽。

其中,最著名的宫殿是周代的“周王宫”。

2. 宗庙: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具有极高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宗庙建筑以高大的台基、宏伟的殿堂为特点,象征着皇权的神圣。

3. 陵墓:夏商周时期的陵墓以土坑墓和土丘墓为主,墓室结构简单,墓主人身份地位越高,墓室规模越大。

三、秦汉时期:统一与宏伟秦汉时期,中国建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统一、宏伟为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1. 长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长城全长约2.1万公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2. 阿房宫:阿房宫是秦始皇的行宫,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宫殿采用木结构,屋顶覆盖琉璃瓦,装饰华丽。

3.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西汉时期的都城,城内建筑布局合理,宫殿、市场、民居等设施齐全。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中国迅速传播,对中国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建筑以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为代表,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广州建筑的变迁

广州建筑的变迁
近现代广州建筑的变迁
15行管三班 郑丹娜
• 想到建筑,你可能脑袋有各种各样的联想。科技之美。以广州为例, 生活的广州也是聚集着各式的建筑,珠江 新城的美,而北京路历史的沉淀,沙面里 带着西方建筑的印记……
• 1862年广州城。
• 从观音山和村镇北部城墙上的 北塔远望的广州
• 北上常常失败。那就 回来,依然喝早茶、逛 花市,优闲得像没事人 一样,过着世俗气息颇 重的情感生活。
•这里有着北伐,有着革 命,但是这里也有建筑, 有生活,有小市,有热 闹,有自在。
• 这些建筑中,我最 喜欢的是黄花岗, 毕业前后去过不少 次。最后一次是前 年秋天,那天也是 下着小雨,天灰蒙 蒙的。当然,现在 的广州,即使不下 雨,大部分时间天 也都是灰蒙蒙的, 比北京好不到哪去。
• 黄花岗、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 从一个侧面记载了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演 变。
• 只是用的是建筑的形式,建筑其实就是一 个历史,就如同衣服,美食一样,带着历 史的印记。这是磨灭不掉的,能保留下来 的都应该被铭记。
• 我们也可以看看近代的建筑,去比较一下。
• 1978年春季的广州市环市路 远 方是当时最高的建筑物——白云
• 1986年的广州, 早晨推着自行 车走过海珠桥 的人流。
• 沙面 沙面 法租界当局 于1915年 兴建的法国 邮局历史照 片,左下角 为当时发行 的邮票。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 2013年9月1日,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
• 现在
广州人不会忘记,如今繁华的天河城、珠江 新城在30年前还是一片片农田,当时广州最 高的建筑物是白云宾馆,只有27层高。而居 民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30年后, 广州市区里基本没有农田了,已经封顶的广 州新电视塔建成后总高度将达到610米,成为 “世界第一高塔”。广州的城市面貌在变迁, 城市功能在扩大。

广东古建筑PPT课件

广东古建筑PPT课件
40
2、可园
东莞市城区博厦 张敬修 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 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外缘呈三 角形,其名多以“可”字命名,建筑是清一色 的水磨青砖结构,最高建筑可楼,沿楼侧 石阶可登顶楼的邀石阁,四面明窗,凭窗 可眺莞城景色
41
3、余荫山房
位于广东番禺南村镇北大街 邬燕山 始建于同治六年(1867) 以“小巧玲珑”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显著特点:缩龙成寸、书香文雅
42
4、梁园
佛山梁氏宅园的总称,原名群星草堂,由 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梁九图叔侄四 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陆续建成 主要由“十二石斋”“群星草堂”“汾江草庐”“寒 香馆”组成,主体位于松风路先锋古道,群 星草堂为其主体 建筑物采用青砖木石结构,九脊式项盖, 厅堂两侧为天井,墙外为回廊 秀水、奇石、名帖堪称梁园“三宝”
清末广州西关名门望族、商贾富绅的高檐深宅 特点:门庭高大、装饰考究 三件头:矮脚吊扇门、趟拢和厚木大门 水磨青砖、花岗岩石墙角(保安全、通风对流) 基本布局:纵深 三间两廊,左右对称 以厅堂 为主 中轴线:门厅—神厅---头房---二厅---尾房
天井 青云巷
4
5
骑楼建筑
广州是我国近代骑楼建筑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 骑楼建筑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 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券廊与广州传统建筑形式 相结合,演变成独特的骑楼建筑,体现了中西建 筑文化的融合 建筑风格:骑楼在楼房前跨人行道而建,建筑物 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既可让行人 避风雨、防日晒,又便于人行道内的商铺敞开门 面做生意。
43
5、立园
位于开平塘口镇北义乡 谢维立 是中 国目前发现较为完整的中西结合的名园 分为:别墅区、大花园区、小花园区 三区用人工河或围墙分隔,又用桥亭或通 天回廊将其成一体 各种花草树木应有尽有,蕴含园主人立树 立人的寓意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 PPT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 PPT

建筑特点
沙面岛上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 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 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沙面大街2号-6号的楼房,俗称红 楼,原是海关洋员华员俱乐部,高三层,红砖砌筑,南面和北面建 有尖顶阁楼,仿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风格;沙面大街54号的建 筑,原是汇丰银行,仿西方古典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二层的外 墙砌有通柱到三层顶,在西南面楼顶建有穹窿顶的亭子;沙面大街 48号的楼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筑,高三层,钢筋混凝土结 构,四周的走廊均为券拱形,外墙刷水洗石米;沙面大街14号的露 德天主教圣母堂,规模虽小,结构简单,但在其入口处仍然为仿哥 特式。新古典式新古典式是模仿西方古典复兴手法,一般以粗大的 石材砌筑底层基础,以古典柱式和各种组合形式为建筑主体,加以 细部装饰。如沙面大街54号的汇丰银行、沙面南街18号的法国东方 汇理银行、沙面南街60号的英国圣公会都是新古典主义作品。 折 衷主义式(新巴洛克式):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西方流行折 衷主义风格。折衷主义建筑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
• 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 源,它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媒介。是 “海上丝绸之路”开始的地方。悠久的商贸传统和 良好的海港资源为广州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先 天条件。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地区的 经济中心。
•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 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在中国经贸史中占据举足轻 重的地位。
• 环境:岭南建筑多追求意境,讲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 体。园林建筑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园林匠师灵活吸 收了其他地方园林的特色,体现了岭南园林的开放性, 兼容性和多元性。
受到的影响 ( 人文 )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PPT课件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PPT课件
影响因素:战争侵略,国家政策,文化水平,经济水平
第25页/共26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26页/共26页
北京香山饭店
第20页/共26页
国家大剧院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后代表建筑
上海东方明珠
第21页/共26页
上海陆家嘴建筑群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后代表建筑
北京鸟巢
第22页/共26页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
改革开放后代表建筑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第23页/共26页
香港会议中心
改革开放后的建筑特征:
第24页/共26页
总结
中国近代以来建筑的变化体现在: 中国近代建筑:
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及其相互渗透、融合。中国建பைடு நூலகம்呈现欧洲古典式的“殖 民地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时期:
总体发展缓慢。但也有一些建筑格调质朴清新,在吸收古今中外建筑长处 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社会主义建筑新风格。
改革开放后建筑:
摆脱狭隘的、封闭的单一模式,逐步趋向开放、兼容、多元化,中国建筑 已经迈上现代化、国际化。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建筑事 业逐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对内搞活经济,对 外实行开放”的改革方针推进了建筑现代化的进程。 引进外资、引进外来材料设备、引进国外设计、广 泛介绍国外建筑理论等,进一步活跃了建筑学术思 想和建筑创作活动。
第16页/共26页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建筑
扬州道台吴引孙宅第中专门第用4页来/共接2待6页外国客人的欧式小楼
中国近代建筑
停滞期
从1937年到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12年之久 的战争状态,建筑业极为萧条。这是近代中国建筑活 动的一段停滞期。

广州建筑的变迁

广州建筑的变迁

• 1986年的广州, 早晨推着自行 车走过海珠桥 的人流。
沙面 沙面法租界当局于 1915年兴建的法国邮局历 史照片,左下角为当时发 行的邮票。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 2013年9月1日,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
现在
广州人不会忘记,如今繁华的天河城、珠江新城在30年前 还是一片片农田,当时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白云宾馆,只 有27层高。而居民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30 年后,广州市区里基本没有农田了,已经封顶的广州新电 视塔建成后总高度将达到610米,成为“世界第一高塔”。 广州的城市面貌在变迁,城市功能在扩大。 • 这就是广州30年的城市变化,今日的广州城与昨日 的广州城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一年一小变,三年 一中变,十年一大变”,这是广州城市建设专家为广州 建设的定位。在城市建设大投入的背景下,荒地变成了 商贸中心,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广州大型交通枢纽 设施建设也飞速前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也初步形成。

民国时期的广州城

这是清朝初期外国人绘画的广州城府图。 图中描绘 了珠江及岸上的热闹场景,并对衙门、炮台等重要建 筑进行了数字标识。
• • •
广州从来都是一座充满着历史的城 市,改革开放前的它承载着几百年 的历史风云。 余秋雨在《五城记》里写道: 广州历来远离京城,面对大海。 这一方位使它天然地与中国千年封 建传统构成了逆反。千里驿马跑到 这里已疲倦不堪,而远航南洋的海 船正时时准备拔错出发。 当驿马实在搅得人烦不胜烦的时 候,这儿兀兀然地站出了康有为、 梁启超、黄遵宪、孙中山,面对北 方朗声发言。一时火起,还会打点 行装,慷慨北上,把事情闹个青红 皂白。北伐,北伐,广州始终是北 伐的起点。

广州高楼进化史:从64米到600米

广州高楼进化史:从64米到600米

广州高楼进化史:从64米到600米广州高楼进化史:从64米到600米是城市实力的见证回顾历史,“广州高度”在80年间一直在刷新:1937年开业的爱群大厦,以64米的高度占据广州第一楼宝座30年,开先河引入国际酒店管理理念。

直到1968年,86.51米的广州宾馆跃升当时中国内陆最高建筑。

此后,1976年建成的白云宾馆、1991年开业的广东国际大厦,依次成为当时中国最高楼,后者更是当时领事馆等外事机构的集中地。

而随着1997年中信广场建成,近年来西塔、东塔、广州塔相继封顶,10年来“广州高度”已变更4次。

东塔、西塔、广州塔组合成的十字形新中轴线上,聚集了140个世界500强企业的184家项目机构、超过100家总部型企业以及全广州70%的金融机构和90%的外资银行总资产,彰显出枢纽型网络城市的开放多元。

从64米的爱群大厦到600米的广州塔,历经80年的快速发展,广州逐步跻身世界一线城市,向着全球资源配置中心迈进。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规划师马向明认为,高层地标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实力增强和技术能力进步,以及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在全媒体时代,地标承担着传播城市形象的作用,比如广州塔是世界著名高塔,反映了广州在世界舞台上的竞争需求。

细化到每个高层地标建筑,其内涵也呈现出广州城市竞争力的变化。

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认为,爱群大厦、广州宾馆、白云宾馆,都是第三产业的地标,是广州经济发展、服务业兴旺的结果。

63层、西塔、东塔也一路延续了商业建筑独领风骚的路子。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海上丝路的发祥地,经济体量完全能够孕育并且支撑西塔、东塔这种地标式写字楼,这是‘经济广州’时代的地标”。

梁凤莲说,广州塔则是“文化广州”时代的地标,包括花城广场上的众多新文化建筑如大剧院、广州图书馆等。

“广州塔划分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进入市民生活,成为城市管理者头等大事的时代,它彰显的是城市文化在城市中应有的地位。

”在马向明看来,地标往往是中轴线的焦点,两者相辅相成。

51第五章广东建筑与园林第一节广东建筑的发展历程

51第五章广东建筑与园林第一节广东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三大现代建筑流派: “京派” “海派” “岭南派”
一、广东地理及民俗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广东地理对建筑的影响: 广东背靠五岭,面向南海,地形复杂,属热带、亚热
带季风气候类型,日照充分,气候温暖,冬无严寒,雨量 充沛,夏秋多台风。防风、防雨、防腐、防毒虫猛兽是广 东早期建筑共同的要求,在沿海台地平原地区,还要重视 防洪、防潮,因此,干栏式建筑逐渐成为广东地区早期主 要的建筑形式。
二、广东建筑发展历史进程
与此同时,在广东各地出现一批作为郡县政治统治中 心或军事据点的城邑寨堡,如: ➢ 秦建龙川县城、南海郡城(任嚣城); ➢ 西汉建徐闻县、博罗县城; ➢ 东汉建增城县城等。
二、广东建筑发展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砖瓦建材及木构体系的推广: ➢ 广州发掘的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大型铺地砖、“万岁” 瓦当、板瓦、筒瓦、大型水池铺设反映了当时建筑工程的 蓬勃兴起以及工程技术水平。
二、广东建筑发展历史进程
宋元时期建筑发展特点:是广东大规模开发的时期, 广东建筑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二、广东建筑发展历史进程
明清时期建筑发展特点: ➢ 广东城市建设连续不断,各州县相继兴建或扩建砖城, 相应兴建了宏伟壮观的城市景观建筑。 ➢ 各类宗教建筑、坛庙和风水塔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代表性建筑: ✓ 广州的镇海楼、岭南第一楼; ✓ 潮州的广济门城楼等。
第五章 广东建筑与园林
第一节 广东建筑的发展历程
小知识
岭南:古代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
广东自古就是岭南的主要区域,富有地域特色的岭南 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岭南文化构成: 岭南建筑 岭南园林 岭南画派 戏曲音乐 工艺美术 民俗节庆 宗教文化 饮食文化 饮茶文化 语言文化 侨乡文化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讲课讲稿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讲课讲稿

受到其他地方建筑的影响(澳门)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与岭南文化也有 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 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 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 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 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 ,并占据着主体地位。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 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 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 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 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 互促进,双向互动的。
社会适应性:宗庙祠堂体现了建筑的 社会适应性。在中国古代,宗庙祠堂是 宗法族权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 的表征,是古代中国社会宗法氏族思想 的反映。
如广州的陈家祠,按封建礼制规定的 祭祀程序和要求,布置了它的平面与空 间,表现了敬天法祖的思想,以祈求对祖 先顶礼膜拜的行为会荫家族的兴旺发达 、繁荣昌盛。在此看来,近代岭南宗祠 建筑更主要地继承了古代建筑文化中建 筑的社会适应性的一面,特别是封建宗 法性。
广州沙面建筑群简介
沙面欧洲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 原为珠江河中由泥沙堆积而成的一个沙洲, 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22万平 方米。原名为“拾翠洲”,此地自宋代至清 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道和游览胜地。第二 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 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现 已改名。
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
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 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 布局的主流。
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 称 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 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 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 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 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 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 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

广州CBD历史沿革和变化

广州CBD历史沿革和变化

广州CBD历史沿革和变化广州市的城市重心历经2200年不变,直至上世纪80、90年代才开始从西到东的历史变迁,由此推动了城市中心和商业、商务区的东移,呈现的路径为旧中轴线→环市东→天河北→天河北+珠江新城→天河北+珠江新城+员村。

简言之,其实就是从旧中轴线迁移至新中轴线,而期间的环市东为过渡时期。

一、广州古时商业中心的历史沿革广州历代商业中心基本都是围绕旧城市中轴线发展的,城市旧中轴线是从越秀山上镇海楼开始往南,经过中山纪念堂、市政府、人民公园、起义路,到达海珠广场,这是广州一条逾千年的旧“龙脉”,也是广州早期的经济、政治中心。

唐代时期,广州人口大增,城乡商业发达,城中有三大商业区。

中心是老城区,范围由西向东约由今华宁里至小北路,由北向南约为今越华路至中山路稍南(今省财政厅附近)。

宋代时期,广州商业区,基本以水道为依托。

城内有南濠、玉带濠、东濠、文溪等内河,其中以南濠、玉带濠最为繁华(今惠福路、高第街、濠畔街一带),在区位上与现代的商业中心相当接近。

明清时期,广州城外西关成为通商要地,主要零售商业中心有两个:一是城内的惠爱街和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与中山五路相接的丁字形地段);二是第十甫和上下九甫(今第十甫路和上下九路)。

前者是当时广州市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后者在鸦片战争后,才形成广州第二个商业中心,但其服务行业齐全,尤其是闻名全国的交易接待中心-怀远驿和十三行(今十八甫一带),对西关一带的商业繁荣功不可没。

明清以来,第十甫、人民南、北京路一直是广州传统的商业中心。

民国后,新式轮渡码头和马路在长堤、西堤一带兴建,沿线逐渐集聚了一批大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形成长堤西濠口第三个商业中心。

二、城市中轴东移:广州CBD逐渐形成并发展(一)从北京路到环市东:CBD的商业和商务功能走向分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特别是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广州向东爆炸式扩张。

环市东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逐渐发展的。

《广州传统民居分析》课件

《广州传统民居分析》课件

03
广州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与
结构
建筑材料
青砖
广州传统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之一, 具有耐久性和防火性能,为建筑提供 了坚固的基础。
石材
木材
用于梁、檩、椽等部位,具有较好的 韧性和抗震性能。
用于基础、柱础和门槛等部位,增加 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建筑结构
硬山搁檩
广州传统民居的典型建筑结构, 采用硬山式屋顶,搁檩式屋架,
广州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研究内容 广州传统民居的材料、结构和装饰艺术; 广州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02
广州传统民居概述
广州传统民居的历史沿革
广州传统民居的形成
随着广州地区的历史发展,受到政治 、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州传统民居。
广州传统民居的发展
在各个历史时期,广州传统民居不断 演变,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 和空间布局。
广州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
地域文化
广州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 和空间布局体现了岭南地 区的文化特色,反映了地 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家族观念
广州传统民居的建筑格局 多以家族为中心,体现了 家族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 重要地位。
人文精神
广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细节 和装饰体现了对美好生活 的追求和向往,展现了人 文精神的内涵。
和通风。
天井
民居内部常设置天井,增加室内 采光和通风效果,同时也有利于
排水。
04
广州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
木雕艺术
木雕艺术在广州传统民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隔扇、窗棂、梁架等部位 的雕花装饰上。
木雕的题材多样,包括吉祥图案、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寓意着祈福、辟邪、纳 祥等美好愿望。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讲课讲稿共27页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讲课讲稿共27页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讲课讲 稿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广州建筑的变迁

广州建筑的变迁

• 建筑是是历史的变迁,回看历史,我们能 留到现在的建筑也应得到珍惜,时代会带 我们走上繁华,但是我想真正的历史还是 会留在我们的心里,如同保留在现在浪潮 中的那一座座古建筑。
• 1986年的广州, 早晨推着自行 车走过海珠桥 的人流。
沙面 沙面法租界当局于 1915年兴建的法国邮局历 史照片,左下角为当时发 行的邮票。
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正式封闭,进行为期18个月的大修; 2013年9月1日,修复后的海珠桥正式恢复通车。
现在
广州人不会忘记,如今繁华的天河城、珠江新城在30年前 还是一片片农田,当时广州最高的建筑物是白云宾馆,只 有27层高。而居民出行主要依靠自行车和公共汽车……30 年后,广州市区里基本没有农田了,已经封顶的广州新电 视塔建成后总高度将达到610米,成为“世界第一高塔”。 广州的城市面貌在变迁,城市功能在扩大。 • 这就是广州30年的城市变化,今日的广州城与昨日 的广州城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一年一小变,三年 一中变,十年一大变”,这是广州城市建设专家为广州 建设的定位。在城市建设大投入的背景下,荒地变成了 商贸中心,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广州大型交通枢纽 设施建设也飞速前进,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也初步形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北上常常失败。那就回来,依然 喝早茶、逛花市,优闲得像没事人 一样,过着世俗气息颇重的情感生 活。 这里有着北伐,有着革命,但是这 里也有建筑,有生活,有小市,有 热闹,有自在。

这些建筑中,我最喜欢的是黄花岗,毕业前后 去过不少次。最后一次是前年秋天,那天也是下 着小雨,天灰蒙蒙的。当然,现在的广州,即使 不下雨,大部分时间天也都是灰蒙蒙的,比北京 好不到哪去。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又称黄花岗公园,位 于白云山南麓,是为纪念同盟会1911年4月27日 在广州举行反清起义中牺牲烈士而建的。这次起 义失败,牺牲百余人。革命党人的遗体被陈尸在 谘议局前的旷地上,惨不忍睹。同盟会会员、知 名书画家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埋葬于 此。 此地原名红花岗,因潘达微喜欢菊花,菊花又 名黄花,有寒雪风骨的风节,因而将此地改名为 “黄花岗”。后来他有词曰:“行风雨岗前立, 指点黄花是血”。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 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这座 陵园。这次起义也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在这之前,同盟会已经举行了十一次反清起义, 真可谓“屡败屡战”。但之前起义基本上依靠会 党和雇佣军。唯独这一战,参加的都是同盟会精 英。所以孙中山非常痛心,悲怆不已:吾党精华, 付之一炬。后来,他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言 之中写道:“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 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 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环境:岭南建筑多追求意境,讲究与自然环境融 为一体。园林建筑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园林匠 师灵活吸收了其他地方园林的特色,体现了岭南 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
受到的影响 ( 人文 )
风水:古代人们选择房屋,陵墓,宗祠等选址 会受到风水堪舆的影响。 用途:多为民居,宗祠,寺庙,陵墓。 中外文化交流:(光孝寺)传教,经济交流。 人口增长:清代以来人口较以前快速增长,人 口与用地的矛盾逐渐体现。 装饰精美:临海及航运通商便利,不仅使广州 成为了经济中心,广州人也渐渐富裕起来。 富裕的物质基础让广州人开始注重建筑的装 饰雕刻,强调气派和端庄。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 用瓜柱抬梁,21架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 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 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 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斋内用花楣、 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 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广州建筑的历史变迁
岭南建筑根据风格与地域的不同, 可以细分为以下四种:
1.以广州、珠三角为代表的广府 建筑;
2.以潮州、汕头等地为特色的潮 汕建筑;
3.以梅州、韶关等地为代表的客 家围龙屋;
4.以江门侨乡为主的西洋碉楼建 筑。
• 广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 的自然资源,它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和贸 易的重要媒介。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 的地方。悠久的商贸传统和良好的海港资 源为广州的海上贸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 件。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中国华南地 区的经济中心。
•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十三行成 为中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在中国经 贸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受到的影响 (环境 气候 )
• 气候:南方地区是亚热带气候,炎热,潮湿,日 照时间长。要求建筑通风,隔热,遮阳,舒适。
• 地理:岭南地区古时候与中原地区之间阻隔大, 交通不便,但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而且政治 环境也较为安定。同时临海,踏上与世界交往的 道路,中外通商便利,经济文化交流紧密。建筑 有的也吸收外来建筑的特点,与岭南建筑特点融 合。多反映岭南人开放,务实,创新的精神。
华 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
章 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
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结构布局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 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 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 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 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 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庭院宽敞, 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 为木刻精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 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 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住出前后廊,属通 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 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 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 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
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 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 显得十分清新幽雅。
发展阶段
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
筑; 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大屋、竹简
屋和商业骑楼建筑; 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
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 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
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 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的阶 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 筑风格。
近代岭南建筑
• 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对西方 建筑文化的吸纳整合,有 着自身的演进和发展过程 ,大体上分为观察期、影 响期和融合期。相应地可 以以沙面建筑、教会建筑 和三十年代建筑作为比照 加以说明。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年(1888~1894),
它是由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联合建造的,是
广东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陈家祠堂的建筑结构可分既有庭院相隔,又 利用廊、庑巧妙地联接起来,祠堂的整体布局上下 对称,殿堂楼阁,虚实相间,气势雄伟。“聚贤堂 ”是陈家祠堂中轴线的主殿堂,也是陈家祠整个建
磅 筑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宽阔的石露台,周
礴 围用嵌有铁花的石栏板环绕。建成之初时的聚贤堂
的 是供族人集会之用,后来改作宗祠。陈家祠的建筑
中 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
国 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
古 遍布在祠堂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
乐 既有大型的制作, 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
封建礼教的思想观念
封建礼教是岭南古建筑设计的中心思想。中 轴对称、方整对称、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 布局的主流。
村落多以祠堂为中心,按南北主轴,左右对 称 配置建筑。前有池塘蓄水,后有山林或丘 地衬托。村民住宅多为定型化,朴素自然,绕 祠堂层层拱卫,并以庭院为核心,建筑绕院环 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有秩序构成村落,形 成了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巷道也有主次,纵 横有序、网脉清晰。其规划几乎都是血缘宗族 之族长根据族谱族规、乡约的宗规组织完成的 。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 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架6柱山墙承檩, 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 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 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 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架5柱 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 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广州沙面建筑群简介
沙面欧洲建筑群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 原为珠江河中由泥沙堆积而成的一个沙洲, 东西长900米、南北宽300米,总面积22万平 方米。原名为“拾翠洲”,此地自宋代至清 代均为广州对外通商要道和游览胜地。第二 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 给英、法帝国主义,该地沦为英法租界,现 已改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