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大事年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灭六国大事年表
庄襄王元年(前249年)
东周君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
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君,奉其祭祀。
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
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
【注释】1、“成皋”,在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
“巩”,在今河南巩县西南。
“三川郡”,因韩三川郡而建。
2、“荥阳”,战国时韩地,在今河南荥阳县。
◆韩桓惠王24年秦拔我城皋、荥阳。
庄襄王二年(前248年)
二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
◆赵孝成王18年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
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
四月日食。
王龁攻上党。
初置太原郡。
魏将无忌率五国兵击秦,秦卻於河外。
蒙骜败,解而去。
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注释】1、“高都”,在今山西晋城县东北高都镇。
“汲”,《集解》徐广引别本作“波”。
汲在今河南汲县西,波在今河南沁阳县西。
2、“榆次”,在今山西榆次市。
“新城”,在今山西朔县南。
“狼孟”,在今山西阳曲县。
3、“上党”,这里是指赵的上党郡,韩上党郡于昭襄王四十八年已并入秦。
“太原郡”,因赵太原郡而设。
◆韩桓惠王26年秦悉拔我上党。
◆魏安釐王30年无忌归魏,率五国兵攻秦,败之河外,走蒙骜。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信陵君)使使遍告诸侯。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公子率五国之兵破秦军於河外,走蒙骜。
遂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秦王政元年(前246年)
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
【注释】“晋阳”,战国时属赵,秦庄襄王三年,被秦攻取,置太原郡。
此年五月庄襄王死,晋阳遂反。
◆韩桓惠王27年
◆赵孝成王20年秦拔我晋阳。
◆燕王喜9年
◆魏安釐王31年
◆楚考烈王16年
◆齐王建18年
◆卫元君9年
秦王政二年(前245年)
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
【注释】“卷”,音quān,战国魏地,在今河南西原阳县旧原武西北。
据本书《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客卿胡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
此又云麃公攻卷,可能卷曾叛
秦。
◆魏安釐王32年
秦王政三年(前244年)
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王齮死。
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畼、有诡。
【注释】“畼(音chàng)、有诡”,皆为魏邑,今地不详。
◆韩桓惠王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
秦王政四年(前243年)
四年,拔畼、有诡。
三月,军罢。
【注释】“畼、有诡”,皆为魏邑,今地不详。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
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
初置东郡。
【注释】“酸枣”,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南。
“燕”,古南燕国旧地,战国属魏,在今河南延津县东北。
“虚”,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延津县东。
“长平”,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华县东北。
“雍丘”,战国魏地,在今河南杞县。
“山阳城”,战国魏地,地处太行山之阳,故名。
在今河南焦作市东。
◆魏景湣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
秦王政六年(前241年)
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
秦出兵,五国兵罢。
拔卫,迫东郡,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
【注释】1、“韩、魏、赵、卫、楚共击秦”,五国诸侯合纵西伐秦,楚为纵长,春申君黄歇主持其事。
五国兵至函谷关,秦出兵迎击,诸侯军败走。
事见本书《春申君列传》。
2、“寿陵”,唐张守节《正义》云:“徐广云:‘在常山。
’按本赵邑也。
”据本书《春申君列传》,五国诸侯军是从函谷关方向攻秦,所取寿陵当在河东郡一带,不应远在常山。
今地不详。
3、“濮阳”,在今河南濮阳县; “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
4、“蕞”,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楚考烈王21年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集解徐广曰:“始皇六年。
”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
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赵悼襄王4年庞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
◆卫元君14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
卫君角21年,(前209年)秦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
◆魏景湣王2年秦拔我朝歌。
卫徙野王。
秦王政七年(前240年)
七年,将军骜死。
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
【注释】“龙”,在今河北行唐县。
“孤”,在今河北唐县北。
“庆都”,在今河北望都县。
当时三地皆属赵。
“汲”,当时为魏地,在今河南汲县西。
◆魏景湣王3年秦拔我汲。
秦王政八年(前239年)
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鹤反,戮其尸。
【注释】1、“临洮”,在今甘肃岷县。
地临洮水,故名。
成蟜叛秦时,劫持屯留民众共反,所以成蟜兵败身死后,把屯留民众迁徙到僻远的临洮。
2、“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对这段文字的解释众说纷纭。
一般人标点为“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壁”释为壁垒。
“屯留、蒲鶮”解为二邑名。
注者认为,“壁”,人名,秦将军。
击斩成蟜军吏,迁徒屯留民众者即为将军壁。
“蒲鶮”,人名,姓蒲名鶮,屯留人,将军壁的土卒。
将军壁尽徙屯留民众于临洮,为屯留民众所痛恨,所以他死后,屯留人蒲鶮反叛,戮其尸。
◆赵悼襄王6年封长安君以饶。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
九年,攻魏垣、蒲阳。
【注释】“垣”,即王垣,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
“蒲阳”,在今山西隰县,今长垣西。
“衍”,即衍氏,今河南郑州北。
◆魏景湣王5年秦拔我垣、蒲阳、衍。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
王翦攻阏与、橑杨,皆并为一军。
翦将十八日,军归斗食以下,什推二人从军取邺安阳,桓齮将。
【注释】1、“邺”,当时为赵地,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阏与”,当时属赵,在今山西和顺县。
“阏”,音yù。
“橑杨”,当时属赵,在今山西左权县。
“橑”,音lǎo。
2、“斗食”,低级官吏,禄俸微薄。
汉代斗食之吏月俸只有十一斛。
3、“安阳”,即魏宁新中,秦昭襄王五十年拔之,改名安阳,在今河南安阳市东南。
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安阳’当作‘橑阳’,必传写之误。
”
4、“桓齮将”,此上所述王翦、桓齮、杨端和攻取事含糊不清。
据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五考证,这次伐赵,“王翦为主将,桓齮为次将,杨端和为末将,并军伐赵,攻邺未得,先取九城。
王翦遂别攻阏与、橑杨,而留桓齮攻邺。
既取邺,翦复令齮攻橑杨,己独攻阏与,皆取之,故又言取邺、橑杨,桓齮将也”。
(
◆赵悼襄王9年秦攻鄴,拔之。
秦王政十二年(前235年)
◆楚幽王3年秦、魏伐楚。
秦王政十三年(前234年)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
十月,桓齮攻赵。
【注释】1、“平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河南”,即周雒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岸。
2、“武城”,战国赵武城亦称东武城,在今山东武城西北(河北磁县西南),为平原君封地。
“武遂”,战国韩燕各有一武遂。
韩武遂在今山西临汾西南或垣曲东南。
燕武遂即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
武遂应为武城之误。
◆赵王迁2年秦攻武城,扈辄率师救之,军败,死焉。
秦破杀赵将扈辄於武遂,斩首十万。
秦王政十四年(前233年)
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
桓齮定平阳、武城。
【注释】“宜安”,在今河北藁城县西南(在今石家庄市东南)。
“武城”,位于平阳西,在今河北磁县南。
“赤丽”,今地不详。
“肥下”,在今河北石家庄东部。
◆赵王迁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卻之。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
秦王政十五年(前232年)
十五年,大兴兵,一军至邺,一军至太原,取狼孟。
【注释】“太原”,指太原郡。
“狼孟”,当时属赵,在今山西阳曲县。
“番吾”,在今河北灵寿西南,平山南。
◆赵王迁4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卻之。
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秦王政十六年(前231年)
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
初令男子书年。
魏献地於秦。
秦置丽邑。
【注释】“南阳”,在今河南西南部一带。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秦初置南阳郡。
这次接收的南阳地,当是昭襄王所置南阳郡以外被韩控制的地区。
“丽邑”’,又作“骊邑”,汉高祖改名新丰,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
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
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注释】“颍川”,境内有颖水穿流,故名。
辖地在今河南登封县、宝丰县以东,尉氏县、郾城县以西,密县以南,舞阳县、叶县以北。
治所在阳翟。
◆韩王安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州郡。
韩遂亡。
秦王政十八年(前229年)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注释】1)“上地”,指上郡地。
2)“井陉”,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城内有井陉山。
“陉”,音xíng。
3)“河内”,指河内郡。
秦统一全国后,河内郡辖有今河南林县、济源县以东,滑县、新乡市以西,安阳市以南,孟县以北。
治所在怀具(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4)“羌瘣”,秦国将领。
“瘣”,音huì。
5) “端和围邯郸城”,以上数句,清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五认为“必有错简缺文,盖三将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杨端和将河内围邯郸城,羌瘣独缺,只存‘伐赵’二字,而错出于‘端和将河内’句下也。
‘围邯郸城’上又重出‘端和’二“字”。
◆赵王迁7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怱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怱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
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
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废司马尚。
後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
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
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
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
始皇帝母太后崩。
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注释】
1)“东阳”,太行山以东赵国地区。
2)“中山”,春秋时白狄别族所建立的国家,赵惠文王三年。
为赵所灭,故地在今河北境内滹沱河流域,战国时先后建都顾(今河北定县)、灵寿(今河北平山县东北)。
3)“崩”,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皇帝、皇后、皇太后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4)“代”,据本书《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置代郡。
后来秦沿置,辖地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北部一带。
5)“上谷”,燕始置上谷郡,地归秦后,仍沿置此郡,位于代郡之东。
◆赵王迁8年十月,邯郸为秦。
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秦王政二十年(前227年)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
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
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注释】“易水”,在燕国南境,发源于今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注入拒马河。
◆楚王负刍元年,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
二十一年,王贲攻(蓟)[荆]。
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
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王翦谢病老归。
新郑反。
昌平君徙於郢。
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
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注释】1、“蓟城”,燕国都城,故地在今北京城西南角。
“辽东”,燕国设置的郡,秦沿置。
辖有辽宁大凌河以东地,治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市)。
2、此处“蒙恬”,应为蒙武之误,蒙恬此时还未为将。
3、“新郑”,春秋时曾为郑国都城,战国韩哀侯灭郑后也建都于此。
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县。
3、“郢”,指“郢陈”,即陈,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阳县。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拔楚都郢,楚顷襄王兵散不能再战,徙都陈。
郢是楚国都城的通称,所以把陈也称为郢陈。
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故地在今安徽寿县。
郢陈即被秦军占领,改称陈县。
另:①“郢”,音yǐng,战国时曾为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县北纪南城遗址处,又称:“纪郢”。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攻楚,拔郢,楚顷襄王士卒散亡,不能再战,徙都于陈,秦遂以纪郢为中心,置设南郡。
②鄢,在今湖北宜城东南,春秋时楚文王定都于郢,惠王之初曾迁都于鄢,是楚国的别都。
历来鄢郢连称。
它离楚都郢很近,是郢都北边的门户。
◆楚王负刍2年秦使将军伐楚,大破楚军,亡十馀城。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
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注释】“大梁”,魏国都城,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
◆魏王假3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
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齐王建40年秦灭魏,秦兵次於历下(今山东济南市)。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
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
秦王游至郢陈。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
【注释】1、“陈”,在今河南淮阳县。
“平舆”,在今舆县北。
2、“郢陈”,即陈,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拔楚都郢,楚顷襄王兵散不能再战,徙都陈。
郢是楚国都城的通称,所以把陈也称为郢陈。
3、“淮南”,淮水之南。
◆楚王负刍4年秦将王翦破我军於蕲[今安徽蕲县],而杀将军项燕。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
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楚王负刍5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
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
还攻代,虏代王嘉。
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
【注释】1、“会稽郡”,辖有今江苏东南部、浙江中部以北和安徽东南部。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2、“酺”,音pú,欢聚宴饮。
“大酺”,有国家命令才能举行。
秦汉法律规定,不许三人以上无故聚饮,违者罚金。
秦王指令天下大宴饮,是因为当时秦国相继平定了韩、赵、魏、燕、楚五国,齐国也即将被秦灭亡。
◆燕王喜23年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
二十六年,齐王建与其相後胜发兵守其西界,不通秦。
秦使将军王贲从燕南攻齐,得齐王建。
◆齐王建44年秦兵击齐。
齐王听相后胜计,不战,以兵降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