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专题区域空间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第1讲区域空间定位
考向1 利用经纬网进行区域空间定位
1.(2012·课标全国文综,7)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2.(2011·四川文综,3~4)下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
地为主
B.乙地所在国工业集中分
布在该国西部
C.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
南向
D.乙地所在国农业集中分布在该国北部
(2)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B.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D.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考向2 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
3.(2011·北京文综,3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征。
考向3 借用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相对位置定位
4.(2012·上海地理,18~20)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②气候宜人③交通便捷④矿产丰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为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
A.人口密度低B.开发了新资源C.交通条件改善D.市场广阔考向4 综合法进行区域空间定位
5.(2012·海南地理,8~9)自20世纪60年代,甲国开始在邻近乙国边境的地区设立边境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
目前,这些边境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见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
甲国()。
A.劳动力价格较低
B.技术水平较高
C.消费市场较广
D.资金较雄厚
(2)影响甲国边境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廉价劳动力 B.交通运输C.研发能力D.环境质量
考场传真
1.C[本题考查区域空间定位能力。
根据图示经纬度采用排除法不难选出C项。
] 2.(1)C(2)A[第(1)题,由图中地理事物可知此大洲为南美洲,由图可知该剖面线穿过的地形多在1 000米以下,且地势起伏较小,故应以高原和平原为主;由乙地所在纬度及海拔高度可确定其为亚马孙平原,属于巴西,而巴西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农业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东部,故A、B、D三项错误。
第(2)题,甲地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其附近有巴西暖流经过,其同纬度的对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故甲地盐度高(暖流增盐,寒流减盐);本格拉寒流是典型的上升流,要比甲地明显;甲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不产油橄榄(主要产在亚热带气候区);甲地对岸的沿岸属于热带沙漠景观,故选A。
] 点评此题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定位,如纬度、城市,还有不同地区的海拔高度等,但是既然与地形剖面图结合在一起,那么试题必然考查与地形有关的内容,即空间定位是我们做题的一个前提,还要与给到的其他信息综合分析试题。
3.解析(1)该区域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与其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地形有关。
该地深居内陆,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2)该区域降水稀少,河流主要补给来源为高山冰雪融水,其流量随气温的季节变化而变化。
答案(1)远离海洋,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挡。
(2)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主要在夏季,其次在春、秋季。
4.(1)D(2)C(3)B[本题组考查俄罗斯有关地理知识。
第(1)题,俄罗斯是传统的欧洲国家,亚洲部分的西伯利亚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故D正确。
第(2)题,西伯利亚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主要是纬度稍低、气温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
而地形上,北部平原面积更大,故选C。
第(3)题,西伯利亚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主要是为了开发北部资源。
因为西伯利亚地广人稀,不可能因为北部人口密度低而迁移;北方人口稀少,更不会是市场广阔;交通条件的改善是因为资源的开发和人口增多,而不是因交通条件的改善引起人口迁入,所以选B。
5.(1)A(2)B[(1)本题考查产业转移。
由材料和图可知,甲国为墨西哥,有劳动力数量优势,乙国为美国,有技术、市场优势,结合国情知其还有资金优势,故A项正确。
(2)本题考查工业区位。
甲国邻近乙国的边境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廉价,环境质量较好,但交通不便。
而甲国从乙国吸引来的工业部门为劳动密集型,不需要较高的研发能力,故该地影响甲国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交通运输,B项正确。
]
第2讲等值线图的判读
考向1 等高(深)线地形图判读
1.(2012·上海地理,14~15)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地形地貌。
(1)上图所示地区地形地势的基本特
点是()。
①以丘陵、平原为主
②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③以平原、
盆地为主④中部低,西南、东北高
A.③④B.②③
C.①②D.①④
(2)图中甲、乙两条虚线所在的地形部
位分别是()。
A.山脊、山谷B.山脊、山脊
C.山谷、山脊D.山谷、山谷2.[2012·广东文综,41(1)]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材料长江口及上海市区域示意图。
甲、乙、丙、丁四处中,淤积作用
明显的两处是________和
________处,水深大于5米的是
________和________处。
考向 2 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图
判读
3.(2012·天津文综,8)读亚洲部分地区四个季度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题。
据上图气温分布状况判断,四幅图由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正确排序是()。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④→②→①D.③→①→②→④
4.(2012·安徽文综,32~33)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下图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
完成(1)~(2)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A.大西洋 B.北冰洋C.太平洋D.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Ⅱ、Ⅲ三个温度区。
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A.Ⅰ>Ⅱ>ⅢB.Ⅰ<Ⅱ<Ⅲ
C.Ⅰ<Ⅱ,Ⅱ>ⅢD.Ⅰ>Ⅱ,Ⅱ<Ⅲ
考向3 等压线图的判读
5.(2012·全国文综,10)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某时的气压系统。
该气压系统以每天120千米的速度自西向东移动。
据此完成下题。
24小时后甲地主要吹()。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6.[2011·安徽文综,34(2)]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
受其影响,20XX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
下图表示20XX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
简述理由。
考向4 其他等值线判读
7.(2012·福建文综,5~6)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
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
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10 ℃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答案:1.(1)C(2)D2.解析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能力。
根据等值线数值变化规律,乙、丁位于-5等深线内,局部闭合等深线内部,可应用“大大小小”规律得出乙、丁水深在0~5 m之间,甲、丙水深处于5~10 m之间。
水深较浅的表明淤积作用明显。
答案乙丁甲丙3.C[本题组解答的关键点是“季度”与“季节”的区别,季度的划分方法,一年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
第一季度为1月~3月,第二季度为4月~6月,第三季度为7月~9月,第四季度为10月~12月,四个季度与北半球冬春夏秋四季的时间基本接近。
由此我们根据图中最低气温出现的图示,可以判定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的排序为③④②①。
]4.(1)D(2)C[第(1)题,依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看出,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应是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水汽,遇到山地阻挡抬升形成降水。
第(2)题,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气温受地势的影响明显。
Ⅰ区为青海省南部广大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之一,高大山脉较多,海拔高,年均温较低;
Ⅱ区为柴达木盆地,海拔相对较低,年均温偏高;Ⅲ区内有阿尔金山、祁连山,海拔较盆地高,年均温较盆地低。
]5.B[本题考查风向的判定。
据图中比例尺及该天气系统移动速度和方向可判断,24小时后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的西部,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东向西,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形成东南风,B项正确。
]
6.解析风向判断在明确高低气压前提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近地面)三力综合影响风力和风向;成都北侧为气压较高的冷气团,南侧为气压较低的暖气团,冷气团南下与南侧的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天气系统。
过境时由于暖气团此季节空气湿度较大,因此多暴雨。
答案偏北风。
冷锋。
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7.(1)C(2)A[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知,甲区域位于广阔的平原,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同纬度地区大。
第(2)题,玉米生长受热量条件影响显著,因而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规律应与≥10 ℃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
第3讲常考地理图表的判读
地理分布图判读及应用
1.(2012·江苏地理,23~24)下图是2000~20XX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
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
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
区最多
(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2.(2012·上海地理,1)“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
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下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
A.甲岛B.乙岛
C.丙岛D.丁岛
统计图表分析与判读
3.(2012·浙江文综,9~10)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
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
熟的大城市带。
下图为“1970~20XX年波士华城
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
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
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
出现逆城市化B.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
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C.Ⅳ阶段
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4.(2012·四川文综,7)下表为某地气候相关数据。
读表完成下题。
经纬度位置1月平均
气温(℃)
7月平均
气温(℃)
年降水量
(mm)
多年平均暴雨
日数(天)
33°N,98°E -12.8 8.7 561.4 <0.2
A.雪灾B.台风C.泥石流D.暴雨洪涝
地理原理示意图判读
5.(2012·天津文综,1)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题。
在城镇建设中,提倡用透水材料铺设
“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
面。
采用“可呼吸地面”之后,图中四个环
节的变化符合实际的是()。
A.a增加B.b增加
C.c减少D.d减少
地理景观图判读
6.(2012·广东文综,5)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部某地
出现的灾害现场,其灾害类型是
A.泥石流B.地面沉降C.陨石坠落D.滑坡
变式组合图
7.[2012·江苏地理,27(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
题。
材料一上图是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航线和P大陆
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科考队在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海拔4
093米)的昆仑站成功安装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
极巡天光学望远镜AST3-1,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
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
(1)昆仑站所在地区大气透明度极佳,其原因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在________时期,可以用光学望远镜24小时不间断地对星空进行天文观测。
(2)科考船往返中山站和乌斯怀亚港之间可能遇到的困难有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1)BD(2)BD[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结合图例,准确找出人口增加区和人口减少区。
(1)重庆市属于直辖市,由图可知,该区人口没有增加;中部地区人口减少的省区仅仅是安徽和湖北,其他省区人口都有所增加;东部省级行政区的人口都在增加;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以西部地区最多,在中部地区只有两个,东部地区没有。
(2)人口增加的地区,既有自然增长率高的地区,也有自然增长率低的地区,因此并不是自然增长率都高,例如上海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就很低;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因此人口的增加主要是人口大量迁入的结果。
人口减少地区大都是经济落后地区,因此人口迁出多于迁入;人口增加的省区并非都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如云南、江西等。
] 2.A
3.(1)A(2)B[第(1)题,据图可知,阶段Ⅰ显示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均为负值,说明中心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Ⅲ阶段与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中心人口为负增长,人口应减少;Ⅳ阶段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但个别城市中心区人口为负增长;Ⅳ~Ⅴ阶段,巴尔的摩市中心区人口为负增长。
第(2)题,Ⅳ阶段后,波士华城市带人口增长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面对城市人口减少,大城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
]
4.A[根据表格中的年降水量和多年平均暴雨日数信息,可以判断该地主要的自然灾害不大可能是暴雨洪涝和泥石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也不会发生台风灾害,而由于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发生雪灾的频率较大,雪灾应是该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
]
5.B[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水循环的环节以及影响因素。
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可呼吸地面”代替不透水的硬质地面,是增强了地面的下渗、蒸发功能,所以在图中水循环的四个环节中,a(地表径流)减少,b(下渗)增加,c(地下径流)增加,d(蒸发)增加,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
6.D[滑坡是指岩体(或土体)沿着滑坡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地面沉降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或在内力作用下地层断裂,造成的地面下沉现象;坠落的陨石因为与大气摩擦燃烧,往往是一个整体;泥石流则是山谷中爆发的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通过图片中显示的特征,不难判断为滑坡现象,故选D项。
]
7.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示,从中提取与题目相关的信息。
(1)首先明确大气透明度主要与空气中水汽和杂质的含量有关,然后结合南极洲的地理环境进行相关的分析。
光学望远镜需要在黑暗的环境下观测,24小时不间断地观测只能是在极夜时期。
(2)从中山站往返于乌斯怀亚港之间主要在大西洋中航行,属于盛行西风带,风大浪高,并且有西风漂流,同时又有从南极大陆冰盖断裂进入海洋的冰山,这些都会造成航行的困难。
答案(1)常年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海拔高,空气稀薄;污染小(任选2项)极夜
(2)狂风巨浪;洋流;冰山;低温(任选2项)
第4讲巧攻四类地理计算题
考向1 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高度计算
1.(2012·课标全国文综,10~11)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
据此完成(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B.230米
C.340米D.420米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
高差最接近
A.260米B.310米
C.360米D.410米
考向2 地球自转运动的时间计算
2.(2012·广东文综,6)20XX年春分日,我国甲、乙、丙、丁四地的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分别为5:20、6:20、7:20、8:20。
则四地的经度最接近105°E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3.(2012·海南地理,19)下图中的斜线示意晨昏线。
甲地经度为15°E。
假定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
据此完成下题。
图中甲地时间为()。
A.5日5时20分B.6日6时20分
C.6日5时20分D.5日6时20分
考向3 地球公转运动的计算
4.(2012·山东文综,6)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
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读图回答下题。
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
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B.11小时
C.13小时D.14小时
5.(2012·浙江文综,11)地表点Q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之间的纬度差为α,其正午太阳高度为H。
若H等于α,则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
A.21.5°至68.5°B.11.5°至68.5°C.21.5°至78.5°D.11.5°至45°
考向4 人文地理计算
6.(2012·福建文综,8~9)下图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
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2)该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B.松花江
C.淮河D.珠江
答案:
1.(1)D(2)C[(1)本题考查等高线数值判读。
注意图示区域地势由河流沿线向两侧渐高。
根据山峰高程、河流位置、等高距100米三个条件可确定图中从山峰到Q点每条等高线的数值分别为500、400、300、300、400,从而判断Q地海拔范围为400米到500米之间,故选D。
(2)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相对高度的计算。
已知山峰海拔为580米,要想求出其与桥梁附近河岸的高差,须求出桥梁附近河岸的海拔。
桥梁附近河岸与瀑布都位于200~300米海拔范围,而位于桥梁上游的瀑布落差为72米,据此求出桥梁附近河岸的海拔应为200~228米之间,故其与山峰的高差在352~380米之间,故选C。
] 2.C[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
春分日,各地日出地方时均为6:00。
105°E日出地方时为6:00计算可知此时北京时间为7:00。
丙地日出北京时间7:20与7:00最接近,故C 项正确。
]
3.B[本题考查区时计算。
15°E位于东一区,西五区区时为6日0时20分,通过计算可知东一区区时为6日6时20分。
注意计算过程中是否需要日期增减。
]
4.C[本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变化。
从题中材料可知,从P地出发的日期大约为2月21日,距春分(3月21日)一个月,昼长为11小时;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P地昼长为12小时,由此可见,出发日和春分时间相差1个月,昼长相差1小时;4月2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其时间和春分也相差一个月,故推出,返回P地时,P地昼长约为13小时,故C正确。
]
5.A[本题是对正午太阳高度及计算能力的考查。
依正午太阳高度公式H=90-|φ±δ|其中φ代表某地纬度,δ代表直射点纬度,可得:H+|φ±δ|=90°,又依材料得H=α其中α为纬度差,解两等式组成的方程组可得|φ±δ|=45°,又因δ在0°至23.5°之间,解得φ1在21.5°至45°之间,φ2在45°至68.5°之间,故Q点的纬度变化范围是21.5°至68.5°,A项正确。
]
6.(1)C(2)A[(1)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进行比较概括,并总结出影响日蒸发量的主要因素。
从图的左半部分看,水体的日蒸发量最大,耕地次之,而耕地是因为灌溉,所以土壤水分含量较高,再次是植被覆盖率较高的林地和草地,最低的是缺少植被和水分的建设用地,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确定C为正确选项。
(2)根据总题干的提示,日蒸发总量与日蒸发量的比值,可以说明河流干流区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大小。
流域内草地面积最大,其次是未利用地,水体及建设用地面积较小,显然不符合淮河及珠江流域,排除C、D。
而松花江流域水体面积应该较大,故综合考虑,塔里木河最符合该流域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