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莫罗芬临床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莫罗芬治疗甲真菌病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王红刘维迭
甲真菌病是指由皮肤癣菌霉菌及酵母菌等病原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床的感染性疾病。
目前通过镜检或培养确诊的甲真菌病发病率在26%一16%之间,并且在近年呈增长趋势[1]。
新一代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萘替芬及阿莫罗芬等的出现解决了甲真菌病治疗难的问题[2].其中阿莫罗芬甲涂剂的主要适应证为无甲根受累的轻中度感染[3].现从其结构特点、作用机制、制剂特点及系统吸收情况和局部刺激等方面做一综述。
一、阿莫罗芬结构特点
阿莫罗芬搽剂的活性成分为5%阿莫罗芬,后者是苯丙吗啉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为4一{3-[对一(1,1一二甲基丙基苯)1]一2.6一顺一二甲吗啉盐酸,于1981年被发现成为治疗人类皮肤真菌病的抗真菌药物。
阿莫罗芬的化学结构与现有的抗真菌药均不同。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的抗真菌药物,结构上具有3个N原子,三唑环的存在使其具有抗真菌活性高、毒性低、抗菌谱广等特点;特比萘芬则属人工合成丙烯胺类,其结构式为N一(6,6一二甲基庚一2一烯一4一炔基j—一甲基一1一萘一甲胺。
故阿莫罗芬与唑类和丙烯胺类、多烯类等抗真菌制剂在结构上无相同之处,是一种全新的抗真菌制剂。
二、阿莫罗芬作用机制
新一代的抗真菌药作用机理各有特点,它们的主要差异在于选择性作用位点不同。
阿莫罗芬的杀菌和/或抑菌活性主要取决于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台成。
在固醇生物台成途径中,阿莫罗芬干扰AI4还原酶和A8 A7异构酶的活性,使麦角固醇缺乏,角鲨烯、ignosterol等聚集,导致膜固醇含量改变,进而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真菌代谢过程;同时还造成几丁质沉积,导致真菌生长障碍;有一些吗啉衍生物还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还原辅酶I氧化酶和琥珀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
但是抑菌浓度的阿奠罗芬对细胞呼吸、DNA、RNA、蛋白质、碳水化台物等的台成并无影响[2]。
Polak等[5]。
对阿莫罗芬作用的真菌和未作用的对照真菌固醇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在阿莫罗芬作用下的白念珠菌以ignosterol聚集为特征;而须癣毛癣菌和其它表皮癣菌在高浓度的阿莫罗芬作用下,还有角鲨烯的严重聚集:此种现象是否说明阿莫罗芬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目前尚无直接的实验依据。
实验还发现.阿莫罗芬对酿酒酵母的异构酶和还原酶的MIC50(产生50%抑菌时的浓度)分别为0.0018 umol/L和2.93umol/L,显示出其对异构酶的亲和力明显高于还原酶,但是由于还原酶位于固醇合成途径的早期位置.所以显得更重要。
在薄层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发现阿莫罗芬抑制须癣毛癣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合成对细胞膜超微结构造成的继发性损害:阿莫罗芬浓度为0 8 ng/mL时扫描电镜下菌丝形态发生轻微变化.表面出现波纹;随着药物浓度增加、时间的延长,至8 ng/mL对.菌丝扭曲、表面剥脱;至80 ng/mL时须癣毛癣菌的菌体结构出现明显变形、解体。
薄层电子显微镜下显示细胞壁增厚,颗粒性的电子致密物质聚集在胞壁和胞浆中.进而细胞棱、线粒体、胞浆膜等细胞器破坏,丧失生理活性[6],在浓度O.1mg/L到100mg/L时.阿莫罗芬对须癣毛癣菌和白念珠菌的细胞核、线粒体、胞浆膜、胞浆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最终导致真菌生长抑制或死亡。
三、阿莫罗芬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
(一)体内外抗菌活性研究:
1.抑菌活性:测定抗真菌药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是临床上台理选择药物的重要参考依据实验研究表明,阿莫罗芬对病原真菌具有显著的广谱抗真菌活性。
皮肤癣菌是对阿莫罗芬最
敏感的种属,其平均MICs全部低于0.1ug/mL,念珠菌属对其敏感性在种问有相当的差异(这在麦角固醇的生物台成抑制剂中比较常见),但阿莫罗芬低于1 ug/mL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抑制念珠菌属的生长。
其它酵母菌,除了平滑念珠菌以外,对阿莫罗芬也具有同样的敏感性。
在橄榄油培养基上生长的糠秕马拉色菌也显示出高度的敏感性,当阿莫罗芬的MICs 在0.2-0.5ug/mL之间时,其生长受到抑制[7],霉菌的敏感性亦不一致,曲霉对阿莫罗芬具有耐药性.而波氏霉样菌则对阿莫罗芬非常敏感,0.1ug/mL的药物浓度下即可抑制其生长。
对照资料表明阿莫罗芬对皮肤癣苗的活眭至少与丙烯胺类制剂相当,比唑类药物活眭高;对酵母菌,阿莫罗芬的活性优于丙烯胺类而与唑类药物活性相当。
一些真菌,如白念珠菌具有结构上的双相性,它既能以出芽酵母的方式又有能以延长的菌丝体方式生长尽管两种形态可见于一种感染组织中,但菌丝相比酵母相的致病力更太。
在芽管形成期获得的MIC值可能比常规的MIC更接近于体内的药物活性,从这一方面来看,阿莫罗芬的抗真菌活性似乎强于特比萘芬或氟康唑,但与伊曲康唑、眯康唑等相当。
2 杀菌活性:阿莫罗芬不仅可抑制真菌的生长,而且具有杀菌活性。
其杀菌能力主要依赖于阿莫罗芬的浓度和与之接触的时间。
在较长的接触时间内用较低的药物浓度同样可以达到杀菌效果。
对白念珠菌,1 ug/mL阿莫罗芬48 h即可达到90%的杀菌率,同样条件下,新生隐球菌所需的阿莫罗芬质量浓度为30ug/mL.双相真菌为1.7ug/mL,暗色孢科0.25 ug/mL,表皮癣菌为0.001 ug/mL。
培养24 h 90%的上述真菌被杀灭所需的阿莫罗芬维度分别为:
3 ug/mL、10ug/mll、100ug/mL、3 ug/mL 尤其对表皮癣菌,阿莫罗芬的杀菌活性与特比萘芬相比更具优势.
3.其它作用:体外研究表明,阿莫罗芬与唑类衍生物一样能够显著降低白念珠菌对人组织细胞的粘附力。
与某些唑类药物及两性霉索B等不同的是阿莫罗芬并不影响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活性,却增加了它的牯附能力。
将中眭粒细胞与阿莫罗芬共同培养时发现细胞间的杀伤力增加。
各种研究还表明,阿莫罗芬不影响NK细胞和溶酶体酶的释放,但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随机迁移能力、化学趋化性等均显著降低.目前尚不清楚阿莫罗芬干预免疫系统的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治疗作用[1,3].
值得提出的是,体外抗真菌活性实验的结果可差异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用的溶媒、药物的溶解度、选用的培养基、温度、pH值、孵育时间、接种物的大小和浓度。
除非将这些参数严格标准化,否则结果的可比性就会降低。
另外,从体外MIC直接推断体内作用是不舍适的,体外不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实验因它不依赖于抗真菌药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故不能如实反映体内情况。
因此,动物实验对评价抗真菌药效必不可少。
(二)体内抗菌活性的研究:尽管阿莫罗芬在体外实验中对多种真菌有很强的抑菌和杀菌活性,但动物实验表明阿莫罗芬不同于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等抗真菌剂,系统应用对于致病性真菌无效原因可能在于其在体内代谢太快或与蛋白结合过于紧密。
体外实验也证明体内37℃的较高温度降低了致病菌对阿莫罗芬的敏感性[3]。
所以阿莫罗芬的治疗作用限于浅部真菌感染,如皮肤、甲和阴道粘膜的受累
四、阿莫罗芬搽剂的制剂特点
甲真菌感染的外用疗法一直未取得满意的疗效,因为药物很难透人甲板,甲板相对紧密的结构使之成为外用制剂难以突破的屏障。
阿莫罗芬甲涂剂能在甲板上形成一层非水藩性的膜,膜中含有高浓度的阿莫罗芬,能快速渗透进甲床,并可在甲上停留一个星期,形成一个药物池使之易于被释放并渗人甲板。
在体外渗透模型中,它可以渗透并通过角质层对甲真菌病终止治疗14 d后,甲病理材料中阿奠罗芬对皮肤癣菌和酵母菌的抗菌活性仍然高于MICs 很多倍。
在临床前实验中,Pittrof等[4]选用豚鼠的蹄角作为人甲的模型进行筛选性实验,研究不同配方与剂量对渗透率影响的差异。
滁剂配方中的阿莫罗芬分别为1 2%和5%,甲中的药物浓度与其在配方中的含量及渗透时间成正相关:药物含量为5%时甲中的药物浓度
最高.在10 mm直径的样本上用药后6 h蹄角中药物含量高达11.72ug.7 d实验期中阿莫罗芬的含量几乎呈线眭上升,第7天增至39.5ug,远远高于其最低抑菌浓度(MIC),而甲板中的浓度仅为用药量的7 9%。
该渗透实验模型还清楚地显示阿莫罗芬透过角质屏障出现在用来刺激甲床的潮湿纱布中。
7 d的渗透期中,药物应用剂量的1.8% (500ug)被运至甲床。
Franz 用一种体外技术对阿莫罗芬不同溶媒配方通过人皮肤和甲的透皮吸收情况进行了测试。
研究中使用了阿莫罗芬的两种配方:1.085 mol/L(5%)乙醇溶液滁剂和5%二氯甲烷甲涂剂。
结果显示不论是乙醇溶液还是以二氯甲烷为载体,药物均可穿透甲板和皮肤。
甲板的吸收率图形特征是一峰值之后缓慢下降的曲线。
经甲的穿透率波动于每小时20~lOOng/cm ,皮肤更高一些;甲板经过促透~lI-甲基亚砜{DMSO)预先处理后阿莫罗芬的渗透率显著升高。
是否阿莫罗芬对甲的渗透依赖于溶媒以及是否渗入甲中的阿莫罗芬浓度足抑制真菌的生长?为此Polak[10]对阿莫罗芬在人甲中的动力学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阿莫罗芬的两种配方在24 h内均能穿透人甲板,其渗透动力学遵循指数关系接触阿莫罗芬仅24 h,便在甲上层测得远高于大多数致病真菌的MIC的药物浓度.上层浓度高于最低层的100倍。
阿莫罗芬在乙醇溶液和二氯甲烷两种溶媒中对甲的渗透力差异无显著性。
阿莫罗芬渗人人甲后的药物浓度还与甲板的厚度呈指数关系体外研究显示松软的病甲存留的药物要少于坚硬致密的甲。
单次外用阿莫罗芬甲潦剂其H标记的阿莫罗芬(二氯甲烷为赋形剂)进人趾甲浓度及速度为20~100 ug·L-1·h-1[3]。
五、系统吸收与耐受性
阿莫罗芬搽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与甲涂剂有关的局部不良反应极少,即使有也是暂时的,并且与剂量无相关性。
一些症状如烧灼感、红肿等可能更多地与锉甲导致的周围皮肤敏感性增加有关,而不是药物本身的缘故:有关该药物治疗甲真菌病方面的研究认为,5%阿莫罗芬甲溶剂对无甲根受累的轻度甲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指甲的效果优于趾甲:对于重度的甲真菌感染则可以和口服抗真菌药物联合以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而患者对每周1提或2次的外用药有良好的耐受性.5%的患者用药部位有轻微的不适.包括烧灼感、瘙痒、发红、局部疼痛等,但可以耐受[11].
参考文献
1 Ginter G. Rieger E, Heigl K. el al lncreasing irequency af onychotaveoses —— is
there a change in the spectruta of infectious agents?Mycoses. 1996 39{Suppl 1: 8-122
2 Gupta AK. Sauder DN. Shear NH et al Antifungal agents,an overview J Am Acad
Dernoatol 1994,3015 PL I 1 677-698
3 Hatia M、Bryson HM Amorolfine A revlew 0f its phamuuacologica propetiues and thera—
peutic potentia] in the treatrnent of onychornycosis and other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dons Dmgs I995.49 103一I20
4 Ryder NS Terhinafen mode of action and pmpertles of the sequalene epoxidase inhibition.Br J Demmto1.t992,126ISupp[39)2—7
5 Potak AM Preelinieal data and mode of ae.tlon of amorolfine Clin Exp Demmto 1992.17fSuppl 1 J 8—12
6 NisM vama Y.Asagi Y, Hiralanl T, et a1.Morphological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growth ilthibition of Trichophyton grophy'tes by ~ omlfthe CIin E~p Dermato1.I992,【7【Supp[I 1】3一】7.
7 Regli P.Goudard M. Fe~ari H Etude coin—pare。
e de ta senslbilite in vilm des Malassezia
I Pitymspom m) mlx Nouveaux antifongi—ques: terbinafine. eiclopiroxolamthe. alllo—
rolfine Bull Soc Er Myco[Med, 1989. I8:51—54.
8 n F,Gerhar~sj,ETni ,et Locen1 hall lacquer —— realization of Ⅱ J wenical appr~ h to
onychomyeoses therapy Clin Exp Demmto1. 1992, I 7【Supp[1 J 26—28.
9 Fmnz TI. Absorption of~mmlfine through human nail De~ atol, 1992, I84{Suppl 1)I8—20
10 Polak AM Kinetic日0f⋯mlfi⋯i hu⋯ar nails Mycos~.I993.36:101一103
11 ZaugM BergstraesserM.Amorolfine】nthet~atment of onyehomyeoses and dernmtomyfan
ove~'iew) .Clin Exp De~ atol l992,l7【Suppl l1:61—70.
(收稿13期:2000—1l一21)
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102例临床疗效观察
黄悦祥
阿莫罗芬搽剂主要成分为5%阿莫罗芬,其特殊剂型,使他能在甲表面形成一层防水薄膜,膜上的高浓度药物可以逐渐缓慢释放并穿透甲板进入甲下,到达普通药物难以到达的部位,起到杀灭真菌作用。
为了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我科于2000年10月至2001年12月进行了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的选择性、开放性临床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观察对象
一般资料:可进行疗效评价的病例共l02例,其中指甲真菌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17- 64岁,平均25.2岁:病期15 d至6个月,平均2.9个月;病甲数98个,平均2.4个:42例病甲皆为无甲根受累或甲远端2/3受累的指甲真菌病:42例病甲直接镜检均为阳性;病甲培养:红色毛癣菌生长30例,石膏样毛癣菌生长6例.趾甲真菌病6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16—62岁,平均26.2岁.病期2~8个月,平均3.2个月:病趾甲数l92个,平均3.2个;60例中53例为无甲根受累及甲远端2/3受累的趾甲真菌病.7例为近端l/3受累的趾甲真菌病。
60例病趾甲直接镜检均阳性:病甲培养:红色毛癣菌生长38例,石膏样毛癣菌生长l2例。
人选标准:年龄在16—64岁的男女患者:临床确诊为没有累及甲根部、甲板远端2/3甲真菌病,经取样直接镜检阳性或真菌学培养阳性,存4周内病甲未用过局部抗真菌药物,3个月内未用过系统抗真菌药物:并征得患者口头同意方可人选。
排除标准:孕妇或半年内计划妊娠者,有肝、肾疾病或其他严重的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等)。
二、方法
使用阿莫罗芬甲搽剂的方法和步骤:每周使用1次。
可分为4个步骤:使用前先把受感染的指(趾)甲用甲锉锉薄,第二步用药盒中的药棉清洁指(趾)甲并去除上次残留,第二三步用药铲将搽剂均匀涂于整个甲,第四步彻底清除铲上的残留药液,以备下次使用。
指甲感染需使用6
个月,趾甲感染需使用9~12个月。
治疗前应登记好病例记录表,记录其临床分型,计算出受累甲面积比(%)。
取样直接显微镜镜检和真菌培养,记录患者在用药期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如烧灼感、瘙痒、发红、局部疼痛或其他。
每月复查1次,指甲真菌病连续观察6个月.趾甲真菌病连续观察9一l2个月疗程结束时对病甲进行疗效评价,临床疗效按照治愈、显效、进步、无效判断:真菌学疗效按照清除、未清除来判断:耐受性按照很好、好、一般、不好来评价:不良反应按照重度、中度、轻度、无来评价。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甲受累面积评定,治愈为除残留的感染征象外总受累面积好转≥95%;显效为甲受累面积治疗后好转60%~94%;进步为总受累面积好转20%~59%;无效为总受累面积与人选时病变相比未出现明显变化或变化<20%。
三、结果
阿莫罗芬甲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见表1。
指甲真菌病治愈率为78.6%,趾甲真菌病为73.3%。
真菌学疗效指甲真菌病清除率为95.2%,趾甲真菌病为93.3%。
安全性评价:102例患者,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指甲2例,趾甲3例,表现为用药后甲周皮肤
轻度瘙痒,局部发红,但不影响治疗,1个月后消失。
医生和患者对耐受性评价均为很好和好。
四、讨论
我们用阿莫罗芬甲搽剂治疗102例甲真菌病,临床治愈率75.5%,有效率89.2%:真菌清除率94.1%,其对甲远端2/3受累(甲根健康)与甲近端1/3受累(甲根感染)的甲真菌病其疗效亦有不同差异,病甲受累面积<25%,临床治愈率76.3%,有效率91.2%;真菌清除率100%,病甲受累面积25%~50%,临床治愈率77.1%,有效率89.6%;真菌清除率91.7%病甲受累>50%分别为68.8%.87.5%和87.5%结果显示阿莫罗芬搽剂对远端2/3受累的甲真菌病(甲根健康)疗效更高.
表1 阿莫罗芬甲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的临床和真菌学疗效
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受累甲面积比例数
痊愈有效进步无效治愈率(%)有效率(%)清除未清除清除率 <25%
指甲 16 13 3 0 0 81.2 100 16 0 100
趾甲 22 16 3 3 0 72.7 86.4 22 0 100 25%-50%
指甲 20 16 2 2 0 80.0 90.0 18 2 90.0
趾甲 28 21 4 1 2 75.0 89.3 26 2 92.9 >50%
指甲 6 4 1 1 0 4/6 5/6 6 0 6/6
趾甲 10 7 1 1 1 7/10 8/10 8 2 810 合计 102 77 14 8 3 75.5 89.2 96 6 94.1 指甲 42 33 6 3 0 78.6 92.9 40 2 95.2
趾甲 60 44 8 5 3 73.3 86.7 56 4 93.3
根受累的甲真菌病一般建议配合内服广谱抗真菌药联合治疗,疗效会更好。
本试验中观察7例甲根受累患者,结果显示阿莫罗芬搽剂单用也有一定疗效,临床治愈率57.1%,有效率71.4%:真菌清除率85.7%。
如果按指甲感染和趾甲感染进行分析,指甲感染42例,临床治愈率78.6%,有效率92.9%;真菌清除率95.2%。
趾甲感染60例,临床治愈率75%,有效率86.7%;真菌清除率93.3%。
由此可见阿莫罗芬甲搽剂治疗无甲卡艮受累的甲真菌病有效,安全性好,耐受性好,使用方便,对早期甲真菌病,患甲数目较少,没有累及到甲根部的甲真菌病尤为适用。
本试验还观察到阿莫罗芬搽剂对甲根感染患者也有良好疗效,这为老年人及患有肝脏、心脏疾患伴甲真菌病者提供了更好、更安全的治疗选择[1]。
参考文献
1、王丹,李若瑜.阿莫岁芬外用治疗甲真菌病,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399-400.
作者单位:362000福建省泉州市皮肤病防治院皮肤科
(收稿日期:2002—1 1—19)、
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庞晓文,那爱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36)
[关键词] 甲真菌病;阿莫罗芬
【中图分类号】R75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4963(2006)12—08 17—0l
笔者于2004年4月一2005年4月采用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9例甲真菌病患者,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病甲数量多且累及甲根者则联合口服特比萘芬片或伊曲康唑胶囊,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病例和方法
1.1 病例
1.1.1 病例选择年龄l6~65岁,性别不限,临床诊断为甲真菌病,甲屑真菌镜检均为阳性,4周内局部未使用过抗真菌药物,3个月内未系统使用过抗真菌药物,治疗前向患者详细交代病情及用药方法,并取得患者口头同意,定期随访。
妊娠妇女或半年内计划妊娠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脏和肾脏等系绕陛疾病者不予入选
1.1.2 一般资料共人选l3例患者,4例因失访而剔除.最终9例完成治疗,均为趾甲真菌病患者。
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33~60岁,病程0.5~12年。
病甲数1~8个,远端甲下型真菌病4例,近端甲下型真菌病1例,白色浅表型甲真菌病2例,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2例。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病甲处均外用5%阿莫罗芬搽剂.其中5例患者病甲单用5%阿莫罗芬搽剂.4例同时联合口服抗真菌药。
1例近端甲下型患者和2例全甲营养不良型患者均为甲根部受累,病甲数分别为4、5、8个,在外用阿莫罗芬搽剂同时,近端甲下型患者采用伊曲康唑问歇冲击疗法,连用3个疗程;2例全甲营养不良型患者给予特比萘芬片250 mg/d口服,每日1次,2周后减为250 mg,隔日1次口服,共用4个月。
1例远端甲下型患者虽为甲远端受损,病甲数为3个,但在单独外用阿莫罗芬搽剂3个月后,因趾甲生长缓慢,疗效不明显,遂加用伊曲康唑胶囊口服,用法同前。
9例患者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每周1次,受累甲数量多或疗效不明显者,每周外用2次,每3个月随访1次,疗程共9个月。
1.2.2 疗效观察指标和判断标准趾甲受累面积以0-3分进行评分,初诊有病甲记3分,反之则记0分;每次随访时,将病甲受累面积与初诊时进行比较,以3-0分进行评分:3分=病甲受累面积无好转;2分=病甲受累面积仅小部分减轻:1分=病甲受累面积大部分缓解;0分=病甲受累面积完全缓解。
治愈:病甲受累面积积分下降>90%;显效:病甲受累面积积分下降60%~89%:进步:病甲受累面积积分下降20%~59%;无效:病甲受累面积积分下降<20%。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治疗9个月,治疗结束时临床和真菌学疗效见表1。
表1 阿莫罗芬搽剂治疗趾甲真菌病临床和真菌学疗效(例)
临床疗效真菌学疗效(镜检)组别例数
治愈显效进步无效清除未清除联合组 4 4 0 0 0 4 0
单用组 5 3 2 0 0 5 0 不良反应 9例患者中有1例在使用最初的1个月内因甲挫使用过度,涂药后局部有轻度
发红及烧灼感,但不影响治疗,1个月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甲真菌病外用治疗时,由于甲板的结构致密,使外用药物很难渗入,而导致治疗失败。
阿莫罗芬是苯丙吗啉的衍生物,主要抑制真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真菌死亡,其杀菌能力主要依赖于阿莫罗芬的浓度和与之接触的时间。
本品可在甲板表面形成非水溶性的防水薄膜,膜上含有高浓度阿莫罗芬,能快速渗透进入甲床.起到杀灭真菌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甲真菌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ll-21。
本组资料显示,阿莫罗芬搽剂单用或联合口服抗真菌药治疗趾甲真菌病,疗效好,治疗9个月后,联合组4例全部治愈,单用组5例中3例治愈。
外用耐受性好,与以往的观察结果相似引。
对于受累病甲数量较多、累及甲根部以及趾甲生长速度较慢者,联合使用口服抗真菌药。
可同时从不同的位点抑制和杀灭真菌,起到增强疗效、缩短疗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冉玉平,詹涛,代亚林.盐酸阿莫罗芬搽剂外用治疗趾甲真菌病1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31(12):748.
[2] 聂振华,李振华,戴溱,等.5%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l临床疗效观察[J].1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4):247.
[3] 黄悦祥.阿莫罗芬甲搽剂治疗甲真菌病10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81:479—480.
收稿日期:2006—02—15:修回日期:2006—04—25
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52例的近期疗效
杨桂兰¹,李静²,陈志强³,杜华¹,王洁¹,刘海燕¹,冯华³,李遇梅³,高建明³,姚煦³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皮肤科,兰州730050;2甘肃省妇幼保健医院药械科,兰州730050;
3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南京210042)
[摘要] 目的:观察阿莫罗芬搽剂治疗甲真菌病的近期疗效。
方法:甲根未受累的患者单用阿莫罗芬搽剂外涂患处,每周1次,共6个月;甲根受累的患者采用外涂阿莫罗芬搽剂,每周1次,共6个月,同时联合口服伊曲康唑200mg'bid,每月服药l周,指甲真菌病患者服药1月,趾甲真菌病患者服药2月。
结果:单用阿莫罗芬搽剂对不同类型、不同部位甲根未受累的甲真菌病均有较好的疗效,治愈率分别为:远端侧位型64 55%,浅表白色型77 14%,近端甲下型53.33%,指甲66.67%.趾甲71.29%;有效率分别:远端甲下型87.88%,浅表白色型85.71%,近端甲下型50.00%,指甲80.00%,趾甲80 65%;联合应用阿莫罗芬搽剂及伊曲康唑治疗对甲根受累的的甲真菌病疗效较好,治愈率81.54%,有效率为92.31%,并可减少口服伊曲康唑的用量;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甲真菌病疗效比较可靠,对于口服抗真菌药有禁忌证或不愿口服抗真菌药且甲根未受累的甲真菌病患者,可单独用阿莫罗芬甲涂剂外用治疗;而对上述患者累积甲根者,可在外用阿莫罗芬搽剂的同时根据情况配合口服伊曲康唑治疗。
[关键词]阿莫罗芬搽剂;伊曲康唑;甲真菌病
[中图分类号]R969.4;R9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4)02—0155—04
阿莫罗芬搽剂(主要用于治疗未累及甲根的甲真菌病,也可与口服抗真菌药联合应用治疗累及甲根的甲真菌病。
阿莫罗芬搽剂不仅抑制真菌细胞的生长,还能直接杀灭真菌,其杀菌和/或抑菌活性主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合成[l].。
该药使用方便,不影响美观,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相对于现有口服抗真菌药而言价格也比较便宜。
伊曲康唑是三唑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