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在朗读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尤为重要,但是语文老师大多注重讲解而忽视朗读。即使现在人们重新审视朗读教学,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时,却出现了一些偏差,没有达到朗读应有的效果。朗读的根本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情感,然后以“我”之口,传递作者之情。那么,在朗读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如何呢?教师应该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本文将以此为研究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朗读教学教师作用激发情感

朗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不但历史久远,而且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三分文章七分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以诗歌为代表的韵文,天生就是供人“读”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叶圣陶先生也曾说:“原来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1]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教学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目前的朗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针对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朗读时应为学生分出层次,在朗读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情

感,以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

一、朗读教学现状

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无须赘言,问题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问题: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讲台下,学生兴味索然,恹恹欲睡。许多语文教师只注重讲解分析,忽视朗读;只注重“主导”作用,而忽视“主体”的作用。现在,当人们思考朗读教学应该返璞归真时,运用起来却有些无所适从,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急功近利式朗读

在目前的课堂朗读中,运用最多的就是“以问促读”的方法。这种朗读教学是教师事先设置若干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朗读教材。由于有声朗读有时会妨碍对问题深刻的理解,所以学生采用默读可以完成,甚至能更好地完成教师的设疑。因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即便读也是应付性的,难以真正进入角色,效果当然不会好。

从传授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角度讲,不能否认“以问促读”是个好办法,

但是这种方式忽视了朗读区别于其它阅读方式的本质特点,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朗读教学做法。

(二)形式化的朗读

有些课文,如经典的《雷雨》第二幕、《窦娥冤》第三折等,教

师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对部分精彩描写片断由教师范读。为掀起高潮,又安排小组与小组,男生与女生之间赛读。这种朗读教学只注重了朗读形式的变化,企图通过不断地改变朗读方式,达到理解环境渲染,人物刻划,情节处理的目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有口无心地“念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这种现象在许多公开课中屡见不鲜,这不禁让人提出一个问题:这样的朗读课真的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传递的情感吗?

这样的朗读如演戏一般,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所以收效甚微,不足为道。

(三)机械的朗读指导

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或把xx语气读出来。这种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融“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内涵。常说把某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

诚然,朗读应该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内容之一,是一种方法和能力。但是朗读教学不等于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感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完成阅读。所以,即

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多次的训练中很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朗读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却无法深入理解与感受文本,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重读,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效果更强烈。原因就在于,朗读技巧只能是一种为理解文本传情与悟情的手段和工具,任何“缺乏情感的丰富变化,技巧的运用也成了有形无神的赝品”。[2]

二、朗读教学的层次性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于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而且要做到读有层次。要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阅读教学现状,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就必须按照语文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阅读教学设计,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准确到位的朗读中,领悟到水到渠成的阅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

(一)读准--疏通性朗读

这一层次的朗读,即要读准字音,疏通字词。这是浅层次的朗读,读得正确是朗读的最低要求。读任何一篇文章,碰到不懂的字词需查阅字典等工具书,疏通字词。这一步没有做到,根本谈不上读得流利和有感情。如对生字词不进行疏通,很难做到读得正确,如《雨巷》中的“彳亍”二字,很多同学就读成了“行”。经查字典,这两个字读“chì chuù”,走走停停的意思,这句话就疏通了。

(二)流畅--理解性朗读

这是朗读的进一步要求,要读得流利顺畅,在断句上就不能出错。而要做到不读破句,停顿合理,这就要求读者对课文的意思能够理解。理解是一种内化、吸收的过程。而要理解,就离不开思考。因此,理解性朗读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去朗读。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做到流利地朗读文章。相反,不会理解,就可能在朗读节奏中出现问题,如《雨巷》中“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读成了“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这样读出来的感觉就像是两个字在往外蹦,音乐的美感不复存在。

(三)有情--欣赏性朗读

不同的文章欣赏的角度不同。要根据文章内容,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尤其是诗歌节奏起伏跌宕,灵动停连,善于使用突停、长停、快连、推进、虚实等技巧,因境抒情,因情用声。如江苏南京外国语学校的柳咏梅老师在执教《我爱这土地》时,指导学生朗读时提示要注意标点符号的表现力和语速的把握,比如,“黎明”后的省略号省略了鸟儿歌唱的许多其他内容,隐含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爱得深沉……”要读得渐慢,“深沉”还可以适当拖音;“然后我死了”之前的破折号有语义转折的标示作用,因此与上一句间要有较长的停顿,不能接得快;而“常含泪水?”要用声调,语气沉痛些。[3]

三、朗读中激发学生情感

如果说以上三个层次阅读主体是叙述者,那么会动情地朗读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